素心月 管理员

勤奋的追梦人

素心月 发表于 2009-4-5 23:06:22
正/反对联的认知研究
作者:杜泽兵    资料来源:平顶山工学院学报    点击数:3    更新时间:2009-4-5

  摘要:对联作为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文化,具有形式对称、内容相关、文字精练、节奏鲜明的特性。根据写作方法的不同,对联可以分为正对、反对、串对三种形式。文章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正对和反对两种对联进行研究,并试图在“基于心理模型的常规关系推理”理论框架内,以“自主—依存分析框架”内以相邻/相似率为核心来说明其表达形式形成的机理。   对联作为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文化,具有形式对称、内容相关、文字精练、节奏鲜明的特性。对联要求在简约的文字中,浓缩丰富情感的思想的内涵,达到文字的精纯,以一字胜百字,一句胜千句,这种炼字炼句功夫的提纯,使一副对联达到一篇诗文所能达到的效果,显出中国文字的包容与张力,堪称奇妙。文章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正对和反对两种对联进行研究,并试图在“基于心理模型的常规关系推理”理论框架内,以“自主—依存分析框架”内以相邻/相似率为核心来说明其表达形式形成的机理。 1 对联的特点和分类 1.1 对联的特点  对联,俗称“对子”,雅称“楹联”,或称“门联”、“联”等。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春节贴春联,结婚贴喜联,祝寿送寿联,吊唁送挽联,入住新居贴新居联,各行各业开业贴行业联等,这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生活中的一种文化习俗。对联作为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文化形式,具有自己的特性。对联的特性集中表现在它的民族性、群众性和实用性、文学性、政治性和时代性。这些特性最终成为对联文化之所以千百年来经久不衰的内在因素。概括对联的特点,主要分四个方面。   一是形式对称。对称,指上下联句的对仗形式,也称对偶形式。对称是对联结构最基本的要求。上下两联要求具有严整的对称美,像飞机的两翼、车的两轮一样。对联中的对仗是在对联的出句和对句中把同类的概念或相对的概念放在相对应的位置上,使之并列起来,形成联句的对称美。比如:急水与天争入海;乱云随日共沉山。   二是内容相关。对联,顾名思义,不仅要对偶,而且要相联。所谓相联,一般地说,上下联应围绕相关的主题,或并行表达,或正反表达,也可以构成延续、因果等各种关系。   三是文字精练。对联之所以从古至今千年不衰,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它文字精练,表现力强,精悍短小,便于传播,对仗精巧,朗朗上口。它不需要小说的三要素,只要把要说的意思用最洗练、简捷的语言表达清楚即可,如云南昆明西山三清阁联:听鸟说甚;问花笑谁。   四是节奏鲜明。对联属于语言艺术,汉语语音本身就具有节奏性。所谓节奏相称,是指上下联停顿的地方必须一致,也就是指上下联的句式一样。对联作为从律诗中脱胎出来的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作为供人们实用和欣赏的文学艺术,自然也应保持律诗的声调和谐、抑扬顿挫的特点,讲究用字的平仄,使对联读起来节奏分明,富有旋律,朗朗上口,悦耳动听,形成一种音乐美。例如:莲开宝岛;月满神州。   也有人将以上四点称为对联四美,即建筑美、对称美、语言美和节律美。 1.2 对联的分类  对联经过上千年的发展变化,使用的范围越来越广,分类也日益繁多。由于对联的自身复杂性,其分类至今还没有一个科学而系统的方法。光绪年间出的《楹联汇编》,把对联分为寿诞、庙宇、故事、胜迹、应制、人品、格言、春联、新婚、屋宇等二十类,显得繁琐而紊乱。近些年来,关于对联的分类,人们的意见不很一致。分类的目的在于分别研究各类对联的特点和写作要求。总体来说,对联可以从五个方面来分类:   一是从写作方法上分类,有正对、反对、串对三种。二是从内容上分类,有述事联、状景联、抒情联、晓理联、评论联等。三是从字数上分类,有短联、中等联、长联等。四是从联语出处分类,有集句联、集字联、摘句联和创作联等。五是从应用范围上分类,有门联、装饰联、交际联等。这种分类方式比较实用,也是最为普遍采用的分类方式。关于每种分类,在此,我们不一一枚举,主要关注按照写作方法分类的对联,即正对、反对、串对。   ⑴正对,就是上下联各自具有一个完整的意思,但两者又和谐地统一在一个意境之中。如两山对峙,山根相连;或似两湖相联,水脉相通。正对是对联中最常见的。比如:阳春开物象;丽日焕天文。   ⑵反对,就是上下联一正一反,意思互相映衬,把主题表现得更为深刻、鲜明,引人注目,能收到更好的艺术效果。例如:破千年旧俗;立一代新风。   ⑶串对,又叫流水对,上下联的意思是顺承的、连贯的,只是把一个意思分成两句话来表达,如果将上下联独立起来,意义就不完整。串联的上下联一般都有因果、连贯、递进、条件、假设等关系。例如:聚来千亩雪;化作万家春。   从正对、反对、串对的概念来看,串对的上下联包含的话语事理关系比较复杂,难以抽象统一,解释起来比较困难,所以我们暂不对其研究。文章主要研究正对、反对的理解和生成机理。 2 对联与“常规关系”   关于“常规关系”的论述详见Levinson(1987, 2000)和徐盛桓[1-4]。近年来,徐盛桓先生对常规关系的研究又有了深化,从更为抽象的层次对常规关系作了新的概括,认为常规关系在人们大脑里的知识结构中,是作为小型知识集分布的,分布为类层级的支系统和分系统,由相邻/或相似关系把它们纵横交错地连通在一起;这就是说,[相邻]、[相似]可以作为审视常规关系的两个维度[5-8]。   能建立起一定的关系的两实体互称“关系体”(relational entities),它们倾向于被识解(construe)为一个整体;相邻/相似关系就是这些“一定的关系”中最普遍又最易识别的两种关系,因为相邻和相似是观察两事物之间关系的两个最为广泛的维度。基于能建立起一定的关系的两实体倾向于被识解为一个整体这一认知心理,人们在感知事物并进行识解时,会因为其中一个实体的出现,通过通感、通知而领悟出另一个。我们据此概括出语言运用的相邻/相似律。   HY:x∧x≌y→◇HY:(x)y(HY表“话语”;∧表“合取”;“→”表“内在地蕴含着”或“可推衍出”;“≌”表“曾相邻/相似”;◇表“可能”)。以上的公式可读如:在话语HY中出现x,如果在某一可认定的情境中(语言的和非语言的、实际出现过的和只是想象的,等等),x曾同y相邻/相似,则HY:x可能成为HY:(x)y。在认定了x曾同y相邻/相似这一前提下,可简化为因果式:x→◇(x)y(读如:如果x则可能(x)y)。   相邻/相似律还可以引申出若干引理(corollary),如:   ⑴相邻/相似律的逆向作用律:即HYxyz→◇HY(x∨y∨z∨xy∨xz∨yz), (∨表“析取”)读如:如果xy则可能x或y或xy等。   ⑵替换律:HY:x→◇HY:x’y(在话语HY中出现x,则可能理解为HY:x’y),这就是同一词语的替代。替换律也可能发生逆向作用。   ⑶传递律:x≌y∧y≌z→(HY:x→◇HY:y)→◇HY:z (在话语HY中出现x,如果在过去某一语境中x曾同y相邻/相似,而在某一语境中y又曾同z相邻/相似,则可能理解为HY:z。   ⑷集约律:HYx∧x ({a,b,c,...}→◇HY a,b,c,...(读如:在话语HY中出现x而在过去某一语境中x包括了a,b,c,...,那么则可能理解为HY: a,b,c,...。   ⑸集成律:在话语HY中出现x,x是关于{y}的,则可能HY :x→{y}。(徐盛桓,2006) 3 正/反对联的认知机制   我们拟用徐盛桓先生提出的“自主—依存分析框架”和“显性表述分析框架”来分别阐述正/反对联的生成和理解机制。我们认为正/反对联是在“自主——依存分析框架”内以相邻/相似率为核心概念生成的,如图1所示。                    自主成分 ───────┐
                               │
              作用于  │  ↑        │
       意向性 ───────→│  │        │
                   ↓  │        │
       ↑                       │
       │          相邻/相似律       │拈连
       │                       │
       │体现         │  ↑        │
       │         推衍│  │回潮      │
       │           │  │        │
       │           ↓  │        │
       │                       │
       └────────── 依存成分 ←──────┘
               图1 自主——依存分析框架   对联有形式对称、内容相关、文字精练、节奏鲜明的特点,这些特点体现了徐盛桓先生[6-7]曾经论证的日常运用的语言大都是一些不完备表述、非直接表述。徐盛桓[8]把语言运用的这些现象归结为话语的两个层次:显性表述和隐性表述。显性表述指所写(说)出的词语序列;隐性表述指显性表述所提到的事物之间的一些惯常性、规约性的关系(“常规关系”)的具体内容,这些内容没有在显性表述中明说,所以称为隐性表述。但是,这样的隐性表述应是这些话语的运用者能够体会到的,而且也只有以此对显性表述作了合理的阐发或补足,这时对这段显性表述的理解才是比较清晰的、完备的。我们认为对联用词迂回含蓄,具有这种不完备特点,可以使用图2所示的“显性表述分析框架”进行理解。     通常是               达至
         ──────────→        ───────→相对完备表达
    显性表述             不完备表达
  
    |                  ↑
    ↓                  |
                       |
    常规关系               |
                       |
    |
    |                 补足/阐释
    ↓
                       |
    隐性表达 ──────────────┘
            图2 显性——隐性表述分析框架   根据上述理论,结合对联特点,借助实例,我们考察一下正/反对联的认知机理。我们先看一幅正对对联,比如:云南昆明五华书院联“鱼跃鸢飞,活泼泼地;日华云烂,纠缦缦天。”此联为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进士尹壮图在五华书院主讲时所撰书。过去的书院相当于当今的大学,是传播知识、汇聚贤才的地方。作为书院讲学之士,尹壮图告诉学习者不仅要努力学习,更应善于学习,以学有所成;此外他还想指明书院为礼乐教化之地,不仅影响广,而且作用大,在此处学习是可以有所作为的。尹壮图的这个意向是自主的,而引用的上下联是依存成分。根据对联的内容相关的特点,上下联统一于对人/事物的未来美好期望之中,因此具有相似性。此外,从上联或下联单独来看,我们看到的表述部分是依存,其原始摘录应为自主成分。对联节奏鲜明的特点要求上下联平仄相对,要求我们如果上联有一个平,则下联应该有一个仄与其相对,也就如果x则有y。   在上例中,要理解“鱼跃鸢飞,活泼泼地;日华云烂,纠缦缦天”,就要知道“鱼跃鸢飞”来自《诗经·大雅·旱麓》:“鸢飞戾天,鱼跃于渊”;“日华云烂,纠缦缦天”来自《尚书大传》载《卿云歌》:“卿云烂兮,纠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卿云就是庆云,古谓祥瑞之气。相传舜将禅位给禹,和臣僚在一起唱此歌。“纠缦缦”,纠结遍布。)这样的引用体现了撰联人的意向性。我们通过相邻律将这一不完备的语言进行补足和阐释方可得到相对完备表达,易于理解。   其他的正对对联如:“阳春开物象;丽日焕天文”、“松竹梅岁寒三友;桃李杏春风一家”等都可以此类推。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汉语对联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有着独特的文化土壤和生命力,独具特色。这种魅力和生命力是因其特殊的语言结构所体现的。不同字词的组合,不同形式的排列,都会因时因地因事产生不同的含义,实现不同的效果。文章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特别是根据“基于心理模型的常规关系推理”理论框架,通过对正/反对联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正/反对联是在“自主—依存分析框架”内以相邻/相似率为核心概念生成的,是通过语言的隐性表述对其显性表述作合理阐发或补足,进而实现比较清晰的、完备的理解的认知。 参考文献:  [1]Levinson S C. Pragmatics and the Grammar of Anaphora[J].Journal of Linguistics. 1987(23):379-430.
 [2]Levinson S C. Presumptive Meaning[M].Cambridge, Mass; MITPress. 2000.
 [3]徐盛桓.会话含意理论的新发展[J].现代外语,1993(2):23-27.
 [4]徐盛桓.新格赖斯会话含意理论和语用推理[J].外国语,1993(1):6-12.
 [5]徐盛桓.成语的生成[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4(2):43-51.
 [6]徐盛桓.语用推理的认知研究[J].中国外语,2005(5):10-15.
 [7]徐盛桓.相邻与补足——成语形成的认知研究之一[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2):107-111.
 [8]徐盛桓.说“拈连”[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4):1-6.  作者:杜泽兵 原载:《平顶山工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 整理制作:恶人谷珠楼  转贴请注明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认认真真学对
清清白白做人
发表于 2015-3-16 17:01:58 |显示全部楼层
妻子计划外怀孕遭告发 丈夫制报复-详情请百度一下:需求搜索,连接你我












http://shouhuiqiang.wang/9.html
发表于 2017-6-8 16:55:30 |显示全部楼层
夜夜撸在线视频http://t.cn/RSxGkjX












谷谷交易http://gugu.so/?bacc33fa5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玻璃字库 平仄查询 繁简转换 成语词典 入声字表 联律图谱 词牌大全 同旁词集 离合字表 中国对联网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