沽月 注册会员
沽月 发表于 2007-9-17 22:07:16
无心绿掌奉承雨,有意清风戏弄莲

[ 本帖最后由 沽月 于 2007-9-17 23:15 编辑 ]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沽月听风
2#
发表于 2007-9-17 23:00:17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阿谢 于 2007-9-17 22:27 发表


欢迎沽月出对联作。
这是成联么?还是求对?
绿掌无心奉承雨
清风有意戏弄莲
这一联作有点小毛病,掌/风相对不严,联律也失替了。46位心/承同平,意/弄同仄,不妥。可再斟酌改善。

改成"无心绿掌奉承雨,有意清风戏弄莲"如何?
沽月听风
3#
发表于 2007-9-17 23:14:06 |显示全部楼层

私下一直认为联律不应太刻板.上口就行.太重联律有碍文思.
粗浅勿见笑!!!
沽月听风
4#
发表于 2007-9-17 23:29:38 |显示全部楼层
刚刚转帖了《楹联通则》,好像要求没那么严格。:)
最基本的当然要遵循,要不然就不是楹联了。但没必要字字规定平仄吧?
沽月听风
5#
发表于 2007-9-17 23:39:04 |显示全部楼层
形式总服务于内容,形式总在变化中为内容所用。
音律如歌,一成不变那就没新歌可唱了。
沽月听风
6#
发表于 2007-9-17 23:54:39 |显示全部楼层
偶然跟一懂填词谱曲的朋友闲聊,他说严格来讲,填词要准四声,才对味道。但宋词后来已失去原本歌唱的作用,只是文人闲吟罢了。《念奴娇》本来极是婉约,但苏东坡却吟成大江东去。。。。。
沽月听风
7#
发表于 2007-9-17 23:55:39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阿谢 于 2007-9-17 23:51 发表


错了。新歌新曲皆是在乐律乐谱中来,要遵循规律的。变化的是词曲的内容,形式虽有变化,也是继承发展来的。

嘿嘿,保留意见。
沽月听风
8#
发表于 2007-9-18 00:01:05 |显示全部楼层
新诗刚开始也为人所不齿。初初时,很多新诗还讲究音律和韵脚。
但后来也就那么讲究了。
沽月听风
9#
发表于 2007-9-18 00:21:24 |显示全部楼层
音律已变。形式不变?
沽月听风
10#
发表于 2007-9-18 00:37:46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阿谢 于 2007-9-18 00:29 发表


这个好象有点远离了。音律决定形式?还是形式决定音律?我也不大清楚:)

音律就是一种形式。
沽月听风
11#
发表于 2007-9-18 01:47:33 |显示全部楼层
词作为新起的诗歌样式,早在隋代已经滥觞,经初、盛、中唐,从民间到文人,两百多年的演变,到晚唐、五代已出现一些名家,于有宋已代,发展到顶峰。最初为配隋、唐燕乐而作,先有曲调,后有文词,曲调与词的内容密切相关。后来的词人大多依调填词,曲调名与词的内容也不一定发生联系,且多不配乐歌唱。由于词是从诗歌发展来的,所以也称“诗余”“长短句”。从词的发展可以看出:文艺总是在不断发展中,推陈出新是艺术的生命力所在。当然,任何事物都有其本身质的规定性,楹联也有其独特的魅力。离开最根本的东西,也就不是楹联了。但问题是楹联最本质的东西是什么?这恐怕就见仁见智了。或许我的理解不合时宜,但我相信没有什么一成不变的。
纯属个人浅见,说错指正。
沽月听风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玻璃字库 平仄查询 繁简转换 成语词典 入声字表 联律图谱 词牌大全 同旁词集 离合字表 中国对联网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