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君云 发表于 2008-11-6 21:33:50
一、姓氏源流
    石(Shí)姓源出有四:
    1、出自姬姓,为石碏之后裔。据《元和姓纂》及《春秋公子谱》等所载,春秋时康叔的六世孙卫靖伯之孙公石碏,又称石碏,是卫国的贤臣,有大功于卫,世为卫大夫。卫桓公二年,其弟州吁骄奢,被桓公撤去将军之职,出奔国外。十几年后,州吁领着党徒潜回国内,刺死桓公,自立为君。石碏之子厚也参与了密谋,被拜为大夫。后石碏把州吁和石厚骗到陈国,又暗中给陈桓公写了一封密信,信上说:"卫国褊小,老夫耄矣,无能为也。此二人者,实弑寡君,敢即图之。"所以,州吁到陈国后,立即被抓了起来,后来,石碏命人杀州吁、石厚于陈,然后迎立桓公之弟公子晋为国君。《春秋》称赞石碏说:“石碏纯臣也,恶州吁而厚与焉,大义灭亲,其是之谓乎?”厚的儿子(石碏之孙)骀仲,以祖父的字命氏,称石氏。史称石姓正宗。
    2、出自子姓,以字为氏。据《春秋公子谱》所载,春秋时宋国公子段,字子石,他的后代都以祖之字为氏,称为石氏。
    3、出自姬姓,以字为氏。据《春秋公子谱》所载,春秋时郑国公子丰又大夫,字石癸,其后世子孙以祖字为氏,称为石氏。
    4、出自他族加入或他族改石姓的:
    ① 隋唐时期“昭武九姓”之一,当时西域石国(今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一带)有人迁居中原,改为石姓;
    ② 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时,将鲜卑乌石兰氏改单姓石;
    ③ 据《后赵录》所载,十六国张訇督改为石会,冉闵改为石闵;
    ④ 据《北史》所载,有娄姓改为石姓;
    ⑤ 上党石姓,羯人之姓,其先为匈奴别部,后散居上党、武乡;F、石敬塘之四代祖王景,为沙陀部人,石敬塘冒姓石;
    ⑥ 据《九国志》所载,万州石姓系出波斯,五代十国时前蜀利州司马石处温是也;
    ⑦ 金时女真人斡勒氏、石盏氏改单姓石;I、今侗、水、阿昌、满、拉祜、回、土家、东乡、黎、羌、蒙族有此姓。
    得姓始祖:石碏。本名公孙碏,字石,春秋时康叔的六世孙卫靖伯之孙,卫国贤臣。其子石厚佐公子州吁杀掉卫桓公,州吁自立为君。此时石碏已告老还乡,为除掉州吁及其党徒,石碏设下巧计,假陈恒公之手杀掉州吁和石厚,迎立桓公之弟公子晋为国君,即卫宣公。石碏在此次变故中表现的大智大勇,大义灭亲,为世人所称道,被称为纯臣。以后,石厚之子骀仲,以祖父的字为氏,为石姓。其后人尊石碏为石姓的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距今约两千多年以前,在石石昔大义灭亲的贡献之后,他们一家人长期在卫国飞黄腾达,世代子孙都贵为大夫。由此可见,石姓最早发源于当时的卫国之地,即今天的河南北部一带。以卫国为源地的石姓,其最初的播迁方向就是现在的山东,山东与河南相邻,又是原鲁国之域,准确地说,在卫公子州吁弑其君后,卫姓已有在鲁活动的身影。秦汉以前,石姓主要在黄河中、下游地区繁衍,同时有部分人徙居江南。汉时,石姓已播迁至今山东省北部、河北省南部,及河南省境的黄河以北地区,并很快成为石姓早期的繁衍中心,魏晋南北朝时,昌盛为渤海、平原两大郡望,这两大郡望的石姓都是石石昔的后裔,他们尊石石昔之裔孙石奋为开基祖。另外,石姓在北方还有三大聚居点,即武威、上党、河南三大郡望。其中上党石姓是十六国时后赵石勒的后裔,河南石姓是鲜卑乌石兰氏的后裔。平原石姓在唐元和年间以前已徙居广陵(今江苏省扬州),而河南石姓也有部分在唐元和年间以前徙居虢州(今河南省灵宝)。唐初,有石姓人自河南固始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漳并落籍,唐天成四年(929年),石琚自安徽寿县徙居福建同安,其后散居闽粤各地。五代时石姓在福建形成闽南望族。宋元以后,石姓已遍及江南大部分地区。明初洪武年间,石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山东、河北、河南、北京、天津、陕西、甘肃等地。此际,有石玉全在福建南靖永丰里开基,其后子孙有许多人去台湾,进而又远播海外。如今,石姓分布以四川、河北、山东、陕西、辽宁、河南等省为多,上述六省石姓约占全国汉族石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三。石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六十三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三五。

三、历史名人
    石  申:战国时天文学家,他与甘德所测定的恒星纪录有八百一十多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恒星表,有《甘石星经》。
    石  崇:渤海南皮(今属河北省)人,西晋权臣,以与贵戚王恺斗富,争为侈靡而闻名于世。
    石  勒:上党武乡(今山西省榆社)羯人,十六国时期后赵的建立者,在位十四年,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
    石  恪:成都郫县(今属四川省)人,宋初画家,擅画佛道人物,其笔墨纵放,格调简炼洒脱,夸张奇倔,开南宋梁楷减笔人物画的先声。
    石  普:太原(今属山西省)人,北宋名将。曾入川镇压李顺起义,后领兵与契丹、西夏作战。以功封河南节度使,后分司西京。
    石  介:兖州奉符(今山东省泰安东南)人,宋代文学家,人称徂徕先生,后擢太子中允,直集贤院。善豪翰,主张道统文统合一,推崇韩愈,反对西昆体,有《徂徕集》。
    石  泰:宋道士,号杏林。遇张伯端(即张紫阳),得授金丹之道。常以医药济人,不受其谢,惟愿病者植一杏树,久遂成林,人称之为“石杏林”。
    石  涛:本姓宋,清代著名的画家。凡山水、人物、花果、兰竹、梅花,无不精妙。且能熔铸千古,独出手眼。其画风,早脱前人窠臼,为清初画坛革新派的代表人物。
    石敬墉:后晋建立者,历史上著名的认契丹为父的“儿皇帝”,割让幽云十六州予契丹,受后世唾骂。
    石守信:开封浚仪(今河南省开封)人,北宋名将。陈桥兵变,佐赵匡胤称帝,杯酒释兵权后,仅留虚职。
    石延年:应天宋城(今河南商丘)人,宋代著名文学家。官至太子中允,其诗风劲健,为欧阳修所推崇,文也劲健而善书,笔画遒劲,颜筋柳骨,其字愈大愈奇,号为三绝。有《石曼卿诗集》。
    石孝友:江西南昌人,宋乾道二年进士,以词名世,常以俚俗语写男女之情,有《金谷遗音》。
    石君宝:平阳(今山西省临汾)人,元代杂剧家,女真人。《秋胡戏妻》为其代表作。
    石韫玉:吴县(今江苏省苏州)人,乾隆五十五年状元,官山东按察使。工诗善画,尤工隶书,兼擅古文,著《独学庐诗文集》。
    石达开:广西省贵县人,太平天国的翼王,有勇有谋,在太平天国前期的胜利进军和奠都南京以及率军西征中,屡败清军。有文有武,其能诗文,亦工书,酷似颜真卿。天京事变后,受洪秀全猜忌而负气率10余万众出走,脱离皖、赣根据地,转战浙、闽,后折入湖南,进图四川,与湘军作战失利,被迫撤入广西。十一年秋,他重振队伍,在川南、黔北转战年余,屡战受挫。同治二年(太平天国癸开十三年,1863)夏,进至越厅紫打地(今四川省石棉县安顺场南),为大渡河所阻,又遭清军及士兵围困,进退无路,陷于绝境。他冀图“舍命以全三军”,投入清营,后不仅部属惨遭屠杀,自己也在成都遇害。
    石玉昆:清子弟书演员。擅长《龙图公案》。演唱时自弹三弦自唱,其唱调称为"石韵"、"石派书"。相传小说《三侠五义》、《小五义》等均是别人根据他的唱本改写而成。
    石芾南:清医学家。撰有《医源》,其书总论人身藏府、五行、阴阳、诊法、用药和内、妇、儿等科。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武威郡:汉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以原匈奴休屠王地置郡,治所在武威(今甘肃民勤东北。十六国时前凉、后凉、南凉、北凉皆建都于此。
    渤海郡:汉置郡,治所在浮阳(今河北省沧县一带)。
    平原郡:西汉置郡,治所在平原(今山东省平原县西南)。
    上党郡:战国韩始置郡,治所在壶关(今山西省长治市北)。
    河南郡:汉时改秦三川郡置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省洛阳市东北)。
    2、堂号
    徂徕堂:宋朝石玠,徂徕人,官国子直讲(国子监的教授)。他写文章批评时政,毫无顾忌,升太子中允,作《庆历圣德诗》,人称“徂徕先生”。
    此外,石姓的主要堂号还有:“平原堂”“思成堂”、“敦睦堂”、“三典堂”、“雍睦堂”等。

============================================================

【石姓宗祠通用对联】

〖石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风为世表;
道重人师。
——佚名撰石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石姓名人石富事典。下联典指宋代南京推官石介,字守道,天圣进士。笃学有志尚乐善疾恶,遇事敢为。丁父母忧,躬耕徂徕山下以易教授。擢太子中允。

诗歌圣德;
传载纯臣。
——佚名撰石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北宋初学者、文学家石介,字守道,兖州奉符人,曾隐居徂徕山,世称徂徕先生。天圣年间进士,曾任国子监直讲,官至太子中允。主张文章必须为儒家的道统服务,从儒家立场反对道教、佛教,标榜王叔。庆历年间,范仲淹、富弼、韩琦等人执政,欧阳修、余靖等并为谏官,石介作《庆历圣德诗》。著作有《徂徕集》。下联典指春秋时卫国大夫石碏。庄公有个儿子州吁喜武而受宠,得以带兵,石碏谏阻,庄公不听。桓公时,州吁被斥退而流亡,后回国要杀桓公自立为君。石碏利用儿子石厚(州吁党羽)把州吁骗到陈国,与陈桓公合谋杀了州吁,接着又亲手杀了儿子石厚。《左传》说“卫国石碏大义灭亲,可称为纯臣(谓一心为君主服务的臣子)。”

蓉城仙主;
金谷名园。
——佚名撰石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北宋文学家石延年,字曼卿,宋城人,官至太子中允、秘阁校理,主张加强对辽和西夏的防务。诗工,文健,诗作深为欧阳修等人推重,文宗韩愈、柳宗元。石延年喜欢饮酒,剧饮而不醉,人称芙蓉酒仙。欧阳修《六一诗话》:“曼卿死后,老朋友中有人见到他,恍惚如在梦中。他对人说:‘我现在是鬼仙,主持芙蓉城’。”下联典指西晋渤海郡南皮人石崇,字季伦,初任修武县令,后升至侍中。水熙初年出任荆州刺史,靠劫掠远路客商而至财产无数,曾与贵戚王恺等人斗富,竞相侈靡。在河阳建金谷园别墅,穷奢极丽。

蓉城仙主;
梓泽名园。
——佚名撰石姓宗祠通用联
    同上。

八公门第;
万石家声。
——佚名撰石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汉·石奋及四子皆官至二千石,景帝号石奋为“万石君家”。

美人鼓瑟;
内眷承封。
——佚名撰石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汉·石奋姊病善鼓瑟,高祖召为美人。下联典指宋·石景略母刘氏封清廉君太夫人,妻虞氏封毕郡夫人。

风为世表;
道重人师。
——佚名撰石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石富事典。下联黄指北宋·石介事典。

-----------------------------------------------------------------

〖石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万石家声远;
双莲世泽长。
——佚名撰石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石姓宗祠通用联。全联典指汉·石奋及四子皆官至二千石,景帝号石奋为“万石君家”。

-----------------------------------------------------------------

〖石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万石风流传阀阅;
一时文藻满江关。
——清·孙寄龛撰石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清代学者孙寄龛赠石子韩联。

芙蓉仙主耽诗酒;
金谷家声迈等伦。
——佚名撰石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佚名赠石姓名人联。

能视益州同骨肉;
独知刘季是英雄。
——佚名节录(清·石达开)撰石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佚名节录清·石达开自题联。

精神到处文章老;
学问深时意气平。
——清·石韫玉撰石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清代山东按察使石韫玉自题联。

雪里松芝夺凡艳;
秋影楼台悟化机。
——清·石韫玉撰石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清代山东按察使石韫玉撰书联。

洗厕衣孝从天性;
作锦帐富赛王侯。
——佚名撰石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汉代郎中令石建,以孝闻名。下联典出晋代荆州刺史石崇。

-----------------------------------------------------------------

〖石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万石名门,美人鼓瑟;
二郡钦赐,阖室受旌。
——佚名撰石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西汉温县人石奋,十五岁时为高祖侍吏,文帝时因功官至太中大夫,景帝时位列九卿,几个儿子都官至二千石(郡守),景帝称石奋为“万石君”;石奋的姐姐善鼓瑟,被高祖召为美人(妃嫔的称号)。下联典指宋代石景略,任奉议郎,赠特进(官名),母亲刘氏被封为清廉郡太夫人,妻子虞氏被封为毕原郡夫人。

饶雄辩以折衷,堪承使命;
谏义方而善教,足为典型。
——佚名撰石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名士石昌言事典。下联典指石姓的得姓始祖春秋卫·石碏事典。

祖延明道,孙友晦庵,奕世文光凌北斗;
兄劾蔡京,弟弹秦桧,塞天浩气镇中州。
——明吏部尚书·王阳明撰浙江省新昌县治西石大宗祠(庆云祠)联(1)。
    祠祀新昌石氏始祖卅五世石元遂,进士,上柱国太保;其子石昉,进士,镇东军节度使;其孙石湘,赠上柱国太保;石濋,赠上柱国太保;石渝,太子宾客,吏部尚书。石渝家族,其子石延俸,司空,太子太保;孙石文渥,赠刑部尚书;曾孙石待旦,进士,刑部尚书,大学士;石待聘,进士,卫尉寺卿;石待用,进士,赠工部尚书;石待举,进士,赠兵部尚书。石待旦有5子:元之、亚之、温之、修之、秀之,个个头角峥嵘,后裔人才辈出。石元之,进士,光禄大夫。后裔中四十三世石端中,进士;四十四世石邦哲,进士,大理评事;四十五世石祖禹,进士。石亚之,进士,太常博士。其子孙中有四十二世宣议郎石景淹,四十三世迪功郎石端孺,四十四世名士石邦维,四十五世大儒石墪、四十六世状元石继喻、四十八世隐士石奕朝。石温之,进士,朝议大夫,有4子17孙,孙辈中有进士石端诚、乡进士6人。石秀之,进士,光禄丞,孙辈中有乡进士3人(下转〔2〕)。

同朝十学士,六部五尚书,跻跻冠裳夸右族;
一门三状元,四代九御史,巍巍甲第羡名家。
——明状元·倪元璐撰浙江省新昌县治西石大宗祠(庆云祠)联(2)。
    (上接〔1〕)石待聘之子石象之,进士,太常博士,太子中允,以文学名世。子孙中得进士有:石景渊、石师圣、石师能(榜眼)、石嗣庆、石延庆;得乡进士17人,多为才人。如石景游、石师甘具有文学天才;石积庆,善琴瑟,人称子期先生;石流庆,精岐黄,医术名闻杭越。石待用有4子:牧之、先之、徽之、微之。石牧之,进士,天台令,有贤名,生5子19孙,28曾孙,其中得乡进士者12人,任太守县令者6人,生女7人,4人适进士为妻。石先之,其孙石公辂,武状元,玄孙石宗旦,进士。得乡进士5人,出仕5人。石徽之后裔有进士石公恕、乡进士13人。石微之后裔人才济济:石公秩,国子监发解进士第一名;石公寿,进士;石景琮、石犀问以文艺优长名世;石大埠,号称神童;石徕间,太学特科第一名,出仕名州,政绩卓著,民多感德(下转〔3〕)。

义塾宏开,造就七十二奇英,陶镕四宰相,德望浙中第一;
儒林丕振,继起五百六进士,中兴三状元,科甲天下无双。
——明状元·洪珠撰浙江省新昌县治西石大宗祠(庆云祠)联(3)。
    (上接〔2〕)石待举有三子:衍之、深之、柬之。登科入之盛,以石衍之家族为最。石衍之,进士,赠兵部尚书,配嵊邑兵部侍郎史纶之女。有子7人:石景衡,进士,知常州;石景干,进士,余杭主簿;石景术,进士,仙居令;其余4子均为乡进士。有孙18人:石公弼,进士,大学士 ,兵部尚 书;石公揆,进士,殿中侍御史,大学士 ;石公辙,特奏状元,义乌丞;石公驹,经魁。有曾孙34人:石正问,吏部尚书;石昼问,乡进士,朝议大夫;石庄问,筑涉趣园,四方贤士大夫皆有题咏,由丞相陈康伯、史浩荐入朝,授松江知府。有玄孙57人:石宗昭、石宗万俱中进士,一代理学名臣。石深之,子石景略,省试解元,殿试进士;石景畯,以诗赋得名;孙石彦和,进士。石待贺家族为卅七世石濋后裔。四十世待贺公有6子:大理寺卿石昊之、户部侍郎石奎之、乡进士石伦之。四十三世石久可、石悦可兄弟,四十四世翰林院编修石斗文都是石伦之子孙。南宋时期,新昌石氏名门世家很多,且能维持数百年不衰,名满江南,确属宗族文化之奇观。

莫谓锦堂真富贵,男畏耕女畏织,怠惰终需落下品;
勿云茅屋无公卿,士劳心农劳力,殷勤必定出人才。
——佚名撰广东省兴宁县黄陂镇石氏恭创围堂联

昔日三禀九秀,以罕为贵,翰林钦赐常夸耀;
今朝万紫千红,见多不奇,玉树开花未闻香。
堂匾:万石流衍
——佚名撰广东省兴宁县石氏宗祠“万石流衍”堂联(1)
    兴宁石氏客家人喜欢怀旧,但不是消极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一类伤感的怀旧,而是以历史作镜子,昭示后人继承光荣传统,积极奋进。此类家族堂联的内容,与本姓氏的历史渊源、家族历史名人的功德、声望紧密相关,各姓氏有着其特殊的内容。以祖先的丰功伟绩激励后人重振家声。兴宁石氏对祖上的文治武功,赫赫声望则属于这类。

肇基河南,迁基江南,建基闽南,扩基岭南,年近三千历史;
始祖厝公,远祖奋公,中祖扈公,近祖崇公,威武万石流衍。
堂匾:万石流衍
——佚名撰广东省兴宁县石氏宗祠“万石流衍”堂联(2)
    兴宁石氏之后,作为身在异客的客家人,有着强烈的怀念故土的情绪。因此,这种堂联称为“寻根联”。寻根联最为普通,几乎每个姓氏祖祠中皆可见到,而且书置于最为显要的位置。警示后人勿忘祖根,了解本宗族的来龙去脉,这是中国传统文化在堂联中的强烈反映。

    万石君开百代宗风,有孝子、有忠臣,祠宇接宫墙,缅当时耆旧衣冠,为百年名宦乡贤,增光竹帛;
    六顺堂称一帮望族,多乙科、多甲榜,家声扬谱牒,数近日诗书门第,只一姓部曹侍御,出色松滋。
——周永济撰安徽省宿松县县城石氏宗祠联。(37+37=74字)
    上联典指万石君,指西汉石奋。下联典指六顺堂,为该宗祠堂名。“乙科”、“甲榜”,为古代考试科目名称;“松滋”,指当地汉代置松滋县,晋武帝时改为松宿县。

============================================================

附录:【石姓典故、趣事】

〖石庆数马〗
    汉武帝时,石庆任太仆。有一次,他为武帝御车出行,帝问他车有几马,尽管皇上所乘车驾马是有定数(六马)的,他还小心翼翼地用马鞭点数马匹,然后回答说:“六匹。”(见《汉书·万石君传》)。
    后用为居官谨小慎微的典故。五代李瀚《蒙求》:“石庆数马,孔光温树。”

-----------------------------------------------------------------

〖瓦学士〗
    诗人石曼卿,字延年,性嗜酒,有李谪仙(太白)之奇才。曼卿举止放荡,善为谈谐幽默之语。
    有一次,石曼卿乘马游览报宁寺,牵马人一时失控,马惊走,曼卿不慎坠马落地。侍从人员连忙把他搀起来扶上马鞍。行人见此,都聚拢来围观,都以为他一定会大发雷霆,把这个牵马人痛骂一阵。不料,石曼卿却慢悠悠地扬起马鞭,半开玩笑地对牵马人说:“幸亏我是石学士,如果是瓦学士的话,岂不早被摔碎啦?”
    ——宋·邢居实《拊掌录》

-----------------------------------------------------------------

〖园外狼〗
    宋代大臣石中立为人诙谐幽默,早年做员外郎时,有一次与同僚们去皇帝的御花园观看狮子。同僚中有一人不解地说:“朝廷每天拿五斤肉来饲养它,而我们这些人的俸禄反而不如这头狮子。”
    石中立笑着说:“那当然啦。我们这些人的职务,只不过是个园(员)外狼(郎),岂敢跟园内的狮子相攀比呢?”
    众人听了,禁不住大笑起来。
    ——明·浮白斋主人《雅谑》

-----------------------------------------------------------------

〖宣水与农水〗
    石曼卿在中书堂供职,一位宰相对他说:“快去把宣水取来。”石曼卿不知宣水为何物,便问道:“取什么?”
    宰相告诉他:“宣徽院内的水甘甜清冽,称为宣水。”
    石曼卿觉得别扭,也回敬一句:“那末,像司农寺里的水,也应该称为农水喽?”
    座中之人全都被他说笑了。
    ——明·浮白斋主人《雅谑》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今朝有酒今朝醉
傍晚无钱傍晚忙
2#
发表于 2008-11-6 21:34:05 |只看该作者
【中国人民解放军石姓开国将军生平简介】

    石瑛少将
    石瑛(1916-1998),陕西省长安县人。1937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1军团第2师政治部宣传员。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15师343旅685团政治处民运干事,苏鲁豫支队第1大队营政治教导员,新四军第3师7旅19团政治处主任,苏北军区淮海二支队政治委员兼中共中心县委书记,新四军独立旅政治部主任。
    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第2纵队6师政治委员,第国野战军39军116师政治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志愿军39军116师政治委员,39军政治部主任,39军代政治委员,沈阳军区后勤部副部长。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八一奖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国旗勋章、二级自由独立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8年11月3日因病在沈阳逝世,享年82岁。

    石一宸少将
    石一宸(1914-2004),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县人,学生时代加入了中华民族解放行动委员会,走上了革命道路。1937年参加八路军,组织领导了黑铁山抗日武装起义,后加入山东人民抗战救国军独立团,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时期,任山东纵队第3支队中队长、连长,第4支队独立大队副营长、工作团团长,第9支队1团参谋主任,山东滨海军区司令部作战科科长、教导团参谋主任,旅参谋、作教股长、科长、分区参谋主任、旅参谋主任等职,率部参加了三次甲子山战斗,莒县十字路镇战斗,赣榆、莒县、石沟崖等攻坚战斗,泊儿镇战役。
    解放战争时期,历任山东滨海军区第三军分区参谋主任,警备10旅参谋主任,华东野战军第3纵队8师副参谋处长、参谋处长,23团团长,第三野战军22军66师参谋长、副师长等职,先后率部参加了宿北、鲁南、莱芜、泰安、孟良崮、许昌、洛阳、济南、淮海、渡江和解放舟山群岛等战役战斗,出色地完成了上级赋予的各项任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华东军区司令部作战处副处长、处长,福州军区副参谋长、参谋长、副司令员,等职,经常深入海边防进行实地考察,为部队作战训练和加强海防战备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调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顾问后,参与领导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和《当代中国》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卷等的编研工作。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2004年6月11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

    石志本少将
    石志本(1907-1975),原名石志清,湖北省大悟县人。1928年参加赤卫队。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赤卫队分队长,鄂豫皖红军游击队队长,1931年11月任红四方面军红4军12师36团通讯班长,在一次激战中团长徐海东重伤,石志本连毙数敌,救徐出险。历任红4军12师36团连长、副营长、营长、副团长,红31军93师274团团长。参加了鄂豫皖、川陕苏区反“围剿”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入延安抗大学习。后任八路军129师独立支队副支队长,385旅独立团副团长,冀豫支队1团团长,385旅13团团长,太行军区第4军分区司令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军区6纵17旅旅长、华北军区14纵副司令员,70军副军长。参加了百团大战和上党、邯郸、安新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察哈尔军区副司令员、代司令员、司令员、河北军区副司令员、华北军区编外人员事务管理部部长、北京卫戍区副司令员。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三、四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75年8月24日逝世,终年68岁。

    石忠汉少将
    石忠汉(1912-1994),湖北省孝感县人。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3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四方面军第31军93师教导队指导员、师供给部政治委员,第277团营政治委员,31军政治部宣传部部长兼军法处处长,第277团政治委员。参加了鄂豫皖、川陕苏区反“围剿”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1936年入陕北红军大学学习。后任八路军留守兵团补充营营长,第18兵站政治处主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直属政治处主任,延长石油厂政治委员。1944年在陕甘宁边区劳模大会上被选为甲等工作模范。
    解放战争时期,任冀察热辽军区供给部部长,冀察热辽军区后方办事处主任、兵站部部长,第四野战军后勤六分部部长。参加了辽沈、平津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后勤部第二部长、部长、政治委员,空军顾问。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4年7月1日因病逝世,终年82岁。

    石敬平少将
    石敬平(1916-1990),原名李梓荣,湖南省浏阳县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
加入中国共户主义青年团。1937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3军团政治部译电员,军事裁判所干事。参加了中央苏区反“围剿”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央军委总政治部锄奸训练班政治指导员,军委机要秘书、参谋,军委一局科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总部参谋处副处长,合江军区副参谋长,东北军区司令部参谋处副处长、处长兼测绘学校校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任东北军区装甲兵参谋长。1954年入军事学院学习。后历任叶剑英办
公室主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武装力量监察部计划处处长,总参谋部叁部4局政治委员、9局局长,总参谋部三部顾问。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0年10月30日逝世,终年74岁。

    石新安少将
    石新安(1907-1978),湖南省邵阳县五峰铺镇人。1930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3军团经理处粮秣科科长,红6军8团供给处主任,红1军团司令部管理科科长。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15师副官处处长,师政治部敌工部部长、第6支队政治委员,鲁西军区政治部组织部部长,第4军分区政治委员,冀鲁豫军区第1军分区政治委员,中共中央组织部行政处副处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军区第7纵队20旅政治委员,冀鲁豫军区第1军分区政治委员,第二野战军5兵团政治部主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贵州省军区政治部主任,贵州省军区副政治委员、第二政治委员。是中国共产党第七、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78年10月24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71岁。
今朝有酒今朝醉
傍晚无钱傍晚忙
3#
发表于 2008-11-6 21:34:17 |只看该作者
【中国人民解放军石姓当代将军生平简介】

    石云生上将
    石云生(1940.1-——),辽宁省抚顺市人。1956年7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8年6月毕业于空军第1航空预备学校。1960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2年7月毕业于空军第7航空学校。1979年入读海军指挥学院。后又入读国防大学合同班。
    1962年8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航空兵飞行员,1964年5月任中队长,1966年10月任副大队长,1969年10月任副团长。1976年9月任北海舰队航空兵副司令员,1981年4月任海军航空兵师长,1983年6月任南海舰队航空兵司令员。1990年6月任海军航空兵部副司令员。1992年11月任海军副司令员。1996年11月任海军司令员。1987年当选为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代表大会代表,1997年9月当选为中国共产党第十五届中央委员,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
    1988年被授予海军少将军衔。1994年晋升为海军中将军衔。2000年晋升为海军上将军衔。
今朝有酒今朝醉
傍晚无钱傍晚忙
4#
发表于 2008-11-6 21:34:30 |只看该作者
【近代民主革命石姓高级将领(领导人)、革命烈士生平简介】

    石德宽烈士
    石德宽(1885-1911),字经武,又景吾,安徽省寿县南乡人,近代民主革命烈士。
    少年能文,风有大志。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开始瓜分中国。少年时目睹清政府腐败,帝国主义列强横行霸道,十分愤慨。落后挨打的事实,对他刺激很深,加之受留学日本的堂兄石德纯进步思想的影响,开始走上了寻求革命的道路。1903年,19岁来到安徽省城安庆,在那里,他结识了爱国知识分子陈独秀、潘赞化等人,并成至交。不久,他考入安庆陆军武备学堂。1905年秋,安徽为训练新军骨干,征招知识分子。遂约好友范传甲、毕镜波一起加入了新军驻安庆常备军,他们在新军中努力宣传革命思想,组织一批有志之士,准备武装反清斗争。当时,南京、芜湖、安庆等地已有反清秘密组织——岳王会,便加入了这一组织,并被推选为岳王会皖北分部纠察员。
  1906年,经吴旸谷介绍加入同盟会。这年冬天,东京同盟会总部派员分赴南京、安徽、湖北策动起义,但都遭到失败。为了逃避敌人的搜捕,只好脱离军营,避居皖北,继续宣传革命,组织外围。1907年夏,安庆徐锡麟起义失败,使他深感起义时机尚不成熟。遂应堂兄石德纯函召,东渡日本留学。初入同文书院,后又考入西京农机学校。1908年11月,光绪帝和西太后相继死去,便从日本回国,和安庆新军中光复会员熊成基、范传甲等一起,决定发动马炮营起义。大家推举熊成基为总司令。19日,起义爆发,熊率马、炮各营千余人,攻打北门,由于准备不足,战至次日黄昏,城未攻破,范传甲殉难。起义军弹药不足,难以坚持,急退集贤关,第三天退到桐城,驻扎上河,看到形势不利,士兵逐渐走散。与熊成基等在转移过程中又遭清军提督姜桂题率数百轻骑堵截,最终这次起义失败。
  1909年,与熊成基到了哈尔滨,谋刺载洵,未成,时熊成基被捕殉难,便逃至日本。第二年冬,入东京市日本大学法律科学习。1911年3月中旬,接到同盟会上海交通员郑赞成发去的急电,要他速回。他于3月17日由日本回国。到上海后,郑已赴港,留书约他到港会面。便径直去了香港,参与谋划广州起义。到港后,受黄兴委任,专事组织暗杀炸弹队,奔波于香港、广州之间。4月27日,广州起义爆发。随黄兴猛攻两广总督衙门。遭清卫兵列队抵抗。与林文、何克夫等奋勇当先,向敌人投掷炸弹,炸死十多人,管带(营长)金振邦毙命。与黄兴等人冲进后大堂时,里面已空无一人,他们随即从大堂退出,适遇清提督李准率新兵营蜂拥而至,他们与敌兵展开了激战。与数倍于己的敌军短兵相接,身受剧创,仍全力奋战,不幸身中数弹身亡。年仅26岁。葬于广州黄花岗,为七十二烈士之一。
    石德宽为拯救民族、振兴中华英勇奋斗而牺牲,他的遗骨长眠黄花岗上,英名列入“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碑记。中国人民,特别是烈士家乡人民深切怀念他。把烈士生前战斗过的地方——安徽省安庆市西门外的一条街,命名为“德宽街”,永志纪念。
今朝有酒今朝醉
傍晚无钱傍晚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玻璃字库 平仄查询 繁简转换 成语词典 入声字表 联律图谱 词牌大全 同旁词集 离合字表 中国对联网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