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君云 发表于 2008-11-17 16:32:53
一、姓氏源流
    刘(Liú)姓源出有三:
    1、出自祁姓,为炎帝尧陶唐氏之后,以国名为氏。相传祁姓是黄帝的后裔所分得的姓氏之一,后来祁氏被封于刘国,亦即今定州唐县。其子孙以国为姓,相传姓刘。史称刘氏正宗,这就是陕西刘氏。
    2、出自姬姓,为周太后的后裔,以邑名为氏。相传周武王去世后,周成王继位,封王季的儿子于刘邑,其后裔以邑名为氏,世代相传姓刘,这就是河南刘氏。
    3、出自他姓,为他族、他姓改嫁或赐姓刘。据史书记载:
    ① 汉高祖刘邦实行和亲政策,以皇室宗女嫁于单于为妻。依照匈奴的习俗,贵者皆从母姓,单于的子孙于是皆从刘姓。于是便生成这支刘姓。
    ② 据史籍记载,齐人娄敬在洛阳向刘邦献入关中建都之策,得到刘邦的重用,刘邦称帝后,赐姓刘氏,其后保持此姓;刘邦为了感谢项伯在鸿门宴上对他的救命之恩,赐他刘姓。
    ③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将鲜卑族的复姓独孤氏改为汉字刘姓,成为当时大姓之一。其他入迁中原的少数民族也有改作刘姓的。
    得姓始祖:刘累。刘姓系上古圣帝尧的后裔。尧出生时其母庆都寄居于伊长孺家的伊祁山下,故从母所居之地为姓“伊祁”。后又分出“伊”、“祁”二姓。尧帝的祁姓后代有一支被封于刘邑(今河北唐县境),建立刘国。夏朝时,刘国有一家生有一子,出生时有纹在手曰:“刘累”,于是便以此为名。刘累长大后,跟随豢龙氏学习养龙本领,被夏帝孔甲封为“御龙氏”,负责驯养孔甲的四条龙。有一次,一条龙死了,刘累就把龙肉做成肉羹,充当野味献给孔甲。孔甲感觉味道特别鲜美,非常高兴,于是就赏赐给刘累许多财物。不料过了几天,孔甲又想吃这种“野味”,便派人向他索取。刘累感到难于蒙混,又怕孔甲怪罪,就带领家眷逃到鲁阳(今河南省鲁山)。又不敢再用祁姓,就用名字中的刘字作了姓氏。刘累之后,其裔又先后被封于豕韦(今河南省滑县东南)、唐(今山西省翼城)、杜(今陕西省西安)。周宣王时,杜国国君杜伯被害,杜伯之子隰叔逃入晋国,担任士师(主管刑罚、狱讼、禁令的官)隰叔之子芏为以官职为氏称士氏。芏为之孙士会就是辅佐晋文公、襄公争霸天下,使晋国成为五霸之一的范武子。士会曾居于秦国,其后有留于秦国者便恢复其祖姓为刘姓,是为陕西刘氏。汉王朝的创立者刘邦便是士会的后代。刘邦对刘姓家族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此,士会也成为刘姓共认的祖先之一。

二、迁徙分布
    河北唐县是刘姓的祖居之地,而刘姓的发源之地当在今河南省境。而源于陕西省境的刘姓当为河南刘姓之分支。战国时期,陕西刘氏播迁到河南及江苏地区,到汉代沛县刘姓成为皇族,大封同姓诸侯,显贵无比。纵观刘姓繁衍情况,可划分为三大时期:第一时期为汉代,江苏刘姓族人刘邦建立汉室,随着“同姓封侯”,刘姓人遍布彭城、沛国、弘农、中山、南阳、东平、天水等地,成为当时全国第一大姓氏。汉末群雄争霸之际,中原刘姓为避战祸四方迁徙。第二时期为魏晋南北朝时期,除刘姓人大举南迁外,许多少数民族在汉化的过程中,取刘姓代替自己原有姓氏。与此同时,刘裕代晋称帝,建立宋,其族在江南最为显赫,被封王侯的刘姓遍布江南。第三时期为唐至五代。据《兴宁刘氏族谱》所载,唐翰林学士视察使天锡公,为避战乱弃官奉父祥公迁至福建宁化县,后成汀闽望族。这一时期,刘姓支脉遍布大江南北。宋元至明清时期,刘姓族人已遍布全国各地。在中国历史上,刘姓族人可谓占尽风光。历史上刘姓称帝者共有66人,先后建有西汉、东汉、蜀汉、汉、前赵、南朝宋、后汉、南汉、北汉、大齐等王朝或政权。刘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四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五点三八。

三、历史名人
    刘  渊:系匈奴人,十六国中的汉国建立者,称号“汉王”。
    刘  邦:即汉高祖,沛县人。秦末时陈胜起义,他在沛县聚众三千人响应。后受楚怀王之命与项羽分兵入关,公元前206年攻占咸阳,被项羽封为汉王,与项羽展开五年之久的楚汉战争之后得胜,建国称帝,国号汉,定都洛阳,后迁都长安,史称西汉。
    刘  启:字开(公元前188-公元前141),是汉文帝的长子。在位时称汉景帝,采用窦皇后的黄老治术,实行无为政治,节俭爱民。后因采用晁错的主张,削夺诸侯王封地,引起七国之乱,幸赖太尉周亚夫平定,自此中央权力巩固,诸王毫无实力。在位十六年崩。
    刘  彻:即西汉武帝(公元前156-公元前87),景帝之子。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用法术刑名;颁行“推恩令”,削割据势力;官营盐铁贸易,平抑物价;治理黄河,兴修水利,移民屯边,行“代田法”;派张骞等出使西域,任用卫青、霍去病等大破匈奴,设郡县于云南、贵州,将汉朝推向全盛时期。能诗善赋,原有文集两卷,亡佚。
    刘  向:本名更生,字子政。年仅12岁时便任专为皇帝引御车的辇郎,20岁时官任谏义大夫。为人聪明好学,精通儒家和道家方术之学,又写得一手好文章,常被汉宣帝重用。后因所献炼金术不灵验,被宣判死罪。不久被赦免复出,任郎中,给事黄门,升散骑、谏大夫、给事中。汉元帝时又被提升为散骑、宗正、给事中,成为当时辅政4位大臣之一。曾用阴阳灾异推论时政得失,并弹劾外戚,抨击宦官专权误国。前后两次入狱,免官数年。汉成帝即位,他更名刘向,复出任中郎,使领护三辅都水,升光禄大夫,官至中垒校尉。刘向为人随和,廉靖乐道,不争世俗,专心研思儒家经术,昼诵书传,夜观星宿,终于成为一代宗师。刘向的著作有《洪苑行传论》、《新序》、《说苑》、《别录》及辞赋等数十篇,其中《别录》为我国目录学的奠基之作。刘向也因此被公认为中国目录学之祖。
    刘  歆:西汉沛人,古文学派的开创者。所撰《七略》对中国目录学的建立有一定贡献,刘歆也是我国最早研究圆周率的人之一。
    刘  秀:南阳蔡阳人,东汉开国君主,史称光武帝,公元22年在春陵起兵,加入绿林军,以恢复汉时制度为号召,联合贵族势力,打败赤眉起义军。建武元年称帝,定都洛阳。后消灭了各地割据势力统一了全国。
    刘  洪:东汉天文学家,山东省蒙阳人,所著《乾象历》是我国考虑了月球运动不均匀性的第一部历法。
    刘  备:中山人,三国时蜀汉的建立者,汉中靖王刘胜的裔孙。东汉末年曾投靠曹操、袁绍、刘表等人。后得诸葛亮辅佐,采用联吴抗曹策略。于建安十三年大败曹操于赤壁,节节胜利。公园21年称帝,建都成都,国号汉,与曹魏、孙吴呈鼎足之势。其父子两代称王达43年。
    刘  伶:沛郡人,西晋时号称“竹林七贤”之一,曾官至建威将军。
    刘  渊:匈奴人,十六国时汉国建立者,西晋末年起兵反晋,称大单于,后改称汉王。永嘉二年称汉帝,建都平阳.
    刘  勰:东莞莒县(今山东省)人,十六国时期梁国杰出的文学家、理论批评家。著有《文心雕龙》,被称为文学理论批评史巨著。
    刘  过:太和人,南朝著名词人、诗人。
    刘  基:明代政治家、诗文家。字伯温,晚号犁眉公。青田(今属浙江省)人。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时人比为诸葛亮。元元统元年(1333年)进士。曾任元江西高安县丞、江浙行省都事等职。因反对招抚割据浙东的方国珍被罢职。继受命参与镇压方国珍部,任处州路总管府判。因不与兵事,愤而弃官还乡,著《郁离子》,并组织地方武装自保乡里。至正二十年(1360年),被朱元璋聘至应天(今南京市),充任谋臣。针对当时形势陈时务18策,提出避免两线作战、各个击破建策。为朱元璋采纳。辅佐朱元璋集中兵力,先西后东,攻灭陈友谅、张士诚、方国珍等势力。二十四年,朱元璋自立为吴王,命刘基为太史令。二十七年,升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参与朱元璋制定先取山东、旋师河南、然后进兵大都(今北京市)的灭元方略,并得以实现。共参与军机八年,筹划全局,朱元璋赞其有定策之功。明洪武元年(1368年),奏立卫所军制,加强沿海边防建设。三年封诚意伯。后遭诬陷,忧愤成疾,八年四月卒于故里,年65岁。有《诚意伯文集》行世,载其军事谋略等论述。元末所属诗文大都收入《覆瓿集》。
    刘  墉:今山东省诸城人,清代书法家,官至东阁大学士,与当时的王文治、梁同书、翁方纲齐名。
    刘  鄂:江苏省丹徒人,清代小说家,著有小说《老残游记》。
    刘义庆:彭城(江苏省徐州)人,十六国时宋国著名文学家。有小说集《世说新语》。
    刘禹锡:中山人,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诗人。他在哲学上的主要成就是提出了“天人交相胜”的学说。著作有《天论》等。
    刘知几:唐代彭城(今江苏省徐州)人,杰出的史学家,所著《史通》为我国第一部史学评论的专著。
    刘松年:钱塘人,画家,善于作山水画,与李唐、马远、夏圭合称“南宋四家”。
        刘永福:原名建业(1837-1917),又名义,号渊亭。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出生于广东省钦州(今广西区钦州)。早年他参加了广西天地会起义。同治四年(1865年)领导起义军在广西安德北帝庙举行祭旗仪式,因所用旗帜为七星黑旗,故称黑旗军。适逢法国两次派兵占领河内。刘应越南王朝之请,指挥黑旗军进击。1873年罗城大捷。1883年纸桥大捷,越南授予三宣提督职,清朝授给记名提督衔。中法战争后,率3000黑旗军回国,历任广东南澳镇、石碣镇总兵。甲午战起,清廷调任台南总兵,帮办台湾军务,刘重建黑旗军,迅速渡海赴任。1895年清朝割台湾给日本,台湾人民挽留刘领导抗战。刘血战5个月,大小百余战,毙伤日军3.2万人。终因弹尽援绝,退回大陆,清廷命开缺回籍,以后虽有起用,但均任原职。辛亥革命爆发后,加入同盟会,出任广东民团总长。袁世凯当政时,隐居钦州,支持越南志士抗法复国,通电抗议中日密约二十一条,请缨抗日。1917年1月9日卒于钦州三宣堂。
    刘少奇:湖南宁乡人,早期中共党员之一,著名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和理论家。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中华全国总工会名誉主席。1954年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当选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1956年当选为中共八届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副主席。1959年4月在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兼国防委员会主席。1965年1月在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再次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兼国防委员会主席。
    刘伯承:原名刘明昭(1892-1986),四川开县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始人和领导人,现代军事家。1911年参加辛亥革命,入学生军,参加了护国、护法战争。加入中国共产党后,组织过沪顺起义、南昌起义,先后任过中央红军总参谋长、八路军一二九师师长、第二野战军司令员、军事学院院长、中央军委副主席等职。他对中国革命军队的建立和壮大,对革命战争的胜利和新中国的成立,对我军向正规化现代化的迈进都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刘亚楼:原名刘振东(1911-1965)。福建省武平县人。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红军。历任闽西游击队排长,红四军随营学校学员班长,红12军连长、营长兼政委,红四军第三纵队八支队政委,第12师三35团政治委员,第11师政委,红一军团第二师政委,第一师师长,陕甘支队第二纵队副司令员,红一军团第二师师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训练部部长、教育长。1939年赴苏联入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1945年回国。任东北民主联军、东北野战军、东北军区参谋长,第四野战军十四兵团司令员,空军司令员。新中国成立后,任空军司令员,国防部副部长兼国防部第五研究院院长、国防科委副主任。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是第至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一届人大代表,中共第八届中央委员。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彭城郡:彭城郡原为西汉的楚国。汉宣帝地节元年(公元前69年)以楚国改置彭城郡,治所在彭城县(今江苏省徐州市)。黄龙元年(公元前49年)复名楚国。东汉章和二年(88年)又改为彭城国。南朝宋永初二年(421年)复为彭城郡。隋开皇(581-600年)初废郡,大业三年(607年)复置。唐武德四年(621年)又改为徐州,天宝元年(742年)名彭城郡。乾元元年(758年)复为徐州。历史上的彭城郡,其统辖范围大致包括今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县、沛县东南部及邳县西北部,安徽滩溪县东部及山东微山县一带。彭城郡与沛郡在地域范围上有部分重叠。因刘邦祖籍丰县,起家于沛县,而丰县和沛县后来都属彭城郡,所以天下刘氏莫不以彭城为自己的祖籍,而称为彭城刘氏。彭城也就历来都被视为刘姓的正宗郡望,宋代以后更成为天下刘姓的统一郡望。西汉初,汉高祖刘邦邦的小弟刘交受封为楚王,史称楚元王;后来,汉宣帝刘询又封皇子刘嚣楚王,史称楚孝王。因此,彭城刘氏也就分为两个主要支派:一是楚元王刘交派;一是楚孝王刘嚣派。彭城刘氏之称又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彭城刘氏就是汉家刘氏甚至天下的代称。狭义的“彭城刘氏”仅指则仅指刘交和刘嚣的后裔。
    沛  郡:沛郡也称"沛国郡",始建于汉初。西汉建立后,汉高祖刘邦将家乡泅水郡改为沛郡,治所在相县(今安徽省濉溪县西北)。王莽改为吾符郡,东汉改为沛国。三国魏移治沛县(今江苏省沛县)。西晋还旧治,后复为郡,又移治沛县。南朝宋移治萧县(今安徽省萧县西北)。北齐时废。早期沛郡所辖范围,包括今安徽淮河以北,西肥河以东,河南夏邑、永城和江苏省沛县、丰县等地。东汉以后的沛郡,所辖地域大为缩小,而且郡治屡有迁移。不过,作为刘姓郡望意义上的沛郡,主要是指西汉时的沛郡。沛郡刘氏望族多出自西汉皇族楚元王刘交之后。如淮南王刘安,就是沛郡人。楚元王刘交四世孙刘向,居沛县。三国魏扬州刺史刘馥、晋代竹林七贤之一的刘伶、晋代名将刘毅(齐悼惠王刘肥之后)、丹阳令刘恢等,都出自沛郡。他们的子孙后代在南北朝有多人做官,因而沛郡刘氏在当时成为江南大族。据《元和姓纂》记载,沛郡相县刘氏是楚元王刘交小儿子棘阳侯刘调之后。这支家族在晋代有荆州刺史刘翁叔,生子刘弘,任晋光禄卿、丹阳尹。刘弘之子刘琰,字真长。刘琰之孙刘巘,梁朝著名学者,人称"文范先生"。刘巘五代孙刘显,生二子:刘輶、刘臻。刘輶玄孙刘济,唐朝中书舍人。刘济之孙刘伯华,官任工部郎中,生子刘颂、刘茎、刘衮。刘颂,唐朝左补缺;刘衮,检校郎中;刘臻,隋朝时任仪同,封铙阳公。刘臻之子刘翁彦,金部郎中。沛郡刘氏另一有支出自东汉时皇族。刘秀之子刘辅为沛王,其后代世居沛地成为大族。
    弘农郡:弘农郡始建于西汉元鼎四年(119年),治所在弘农县(今河南省灵宝县东北函谷关城)。王莽改名右扶风。东汉初复名弘农郡,末年避灵帝名讳改名桓农郡。三国魏复名弘农郡。十六国前秦移治陕县(今河南省陕县)。北魏又改恒农郡。北周明帝又改西恒农郡为弘农郡,还治弘农县(即故函谷关城)。隋开皇初废,大业初复置,移治今灵宝县;义宁元年(617年)又移治陕县。唐武德初废。据《元和姓纂》,弘农刘氏大族出西汉皇族,是汉高祖的哥哥代王刘喜的后裔。代王后裔到东汉时有刘琦,官任司徒,始迁居弘农。刘琦之子刘宽,汉恒帝时任南阳太守,累官至太尉,封逢乡侯。其后裔刘隆仕南朝宋为冯翊守,后避居汝颖。刘隆的后代历南北朝到隋唐,世代有人为官,成为当时最显赫的家族之一。唐朝时,弘农刘氏有刘元立,任商州刺史。又有刘钦忠,邓州刺史。他的孙子刘长卿,任工部员外郎。
    河间郡:河间郡始建于西汉高祖时,到文帝二年(公元前178年)又改为河间国,治所在乐成县(今河北省献县东南)。此后或为郡,或为国。隋开皇初废,大业初及唐天宝、至德问又改瀛州为河间郡,治所在河间县(今河北省河间市)。早期河间郡的统辖范围,约相当于今河北献县、交河、阜城、武强一带。河间刘氏同样也出自汉皇族,又分为两支。一支是西景帝之子河间献王刘德的后裔。另一支则是东汉章帝之子河间孝王刘开的后裔。河间刘氏在历史上名人辈出,如唐代著名宰相刘仁轨所在的尉氏刘氏,就是河间刘氏的分支。唐朝时期,河间刘氏还产生了一位著名的诗人刘长卿。此外,如金代著名医学家刘完素,南宋时伪齐皇帝刘豫等,都是河间人。
    中山郡:中山郡始建于汉高祖时,景帝时改为中山国,治所在卢奴县(今河北省定州市卢奴县),所辖范围相当于今河北定州、安国、唐县、新乐、无极、满城、完县、望都和保定一带。后或为郡,或为国。隋开皇初废。西汉时,汉景帝封儿子刘胜为中山王,史称中山靖王,蜀汉刘备家族,就是中山刘氏之后。今日绝大部分中山刘氏都是中山靖王刘胜的后裔。另外东汉初,光武帝刘秀封第五子刘中山。但后世中山刘氏中,至今尚未发现有自称是中山王刘焉后裔的。唐朝时,中山郡刘氏在当地就已经衰落。宋元以后,随着源出中山的客家刘氏的崛起,中山郡也重新在刘氏宗族中扬名起来。
    梁  郡:梁郡本为梁国,始建于西汉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此之前叫砀郡,治所在今河南商丘,下辖8县,其范围包括今河南商丘、虞城、民权及安徽砀山、山东曹县诸地。三国魏时始改为梁郡,移治下邑(今砀山)。北魏还故治,隋开皇初废。梁郡刘氏有两支:一支出自西汉文帝之子刘武。刘武于文帝二年受封为梁王(即梁孝王),都大梁(今河南省开封),因其地卑湿,徙治睢阳(今商丘)。他的后代显贵者众多,遂衍为大族。梁郡刘氏另一支为东汉明帝次子梁节王刘畅之后。刘畅后裔刘海游,于北魏时任南兖州刺史,其后代至隋唐有多人为官,十分显赫。如刘海五代孙刘寂,任兴州刺史。
    顿丘郡:顿丘郡始建于西晋泰始二年(公元266年)置,治所在顿丘(今河南省清丰西南),下领4县,辖境相当于今河南省清丰、濮阳、内黄、南乐、范县等地。北齐废。据郑樵《通志·氏族略》,顿丘刘氏出自匈奴族刘氏之后。
    南阳郡:战国时秦始建南阳郡,治所在宛县(今河南省南阳)。汉代辖26县,包括今河南叶县、鲁山及南阳大部、湖北枣阳、郧县等地。后逐渐缩小。隋朝大业年间及唐天宝、至德时,曾改邓州为南阳郡。南阳刘氏出自西汉长沙定王刘发,为长沙刘氏的北派分支。刘发是景帝之子,封长沙王。后裔有很大一部分北迁河南南阳一带,其中一支更发展为东汉皇族。
    东平郡:西汉宣帝甘露二年(公元前52年),改大河郡为东平国,治所在无盐(今山东省东平)。辖7县,包括今山东济宁、东平、汶上、梁山等地。南朝宋改为郡,北齐废。东平刘氏出自汉皇族,有很多支派。汉宣帝第四子刘宇受封为东平王,其后又有成阳共王刘喜之子刘庆封东平侯。后汉皇子刘苍也被封为东平王。他们的后代形成东平刘氏各支,为当地豪强。汉桓帝时,东平宁阳人刘梁聚众讲学,影响很广。汉末刘桢,为建安七子之一,系东平刘氏后裔。明代著名水利家兵部尚书刘大夏家族,也自称东平刘氏之后。
    高平郡:晋泰始元年(公元265年),改山阳郡为高平郡,治所昌邑(今山东省巨野),辖7县,统辖范围包括今山东巨野、金乡、嘉祥、兖州、鱼台、邹县等地。高平刘氏出自鲁恭王刘馀。刘馀为汉景帝第五子,立为淮阳王,后徙封于鲁。他的儿子刘骄封郁桹侯,徙居高平。刘骄九代孙刘表,字景升,汉末任荆州刺史。
    东莞郡:东汉末建安初年,分琅邪郡、齐郡置东莞郡,治所在今山东省沂水县东北,领8县。辖境相当于今山东临朐、沂水、蒙阳、沂源等地。东莞刘氏为西汉齐悼王刘肥之后。刘肥生城阳景王刘章,传国九代至刘津,被光武帝刘秀封为平莱侯,徙居东莞。其后裔有刘穆之,徙居京口,仕南朝宋,累官尚书右仆射。还有刘勰,为南朝梁著名文学评论家,著有《文心雕龙》传世。
    平原郡:始建于西汉高祖时,治所在今山东省平原县西南。辖境相当于今山东省平原、陵县、禹城、齐河、临邑、商河、惠民、阳信等地。东汉以后,或为国,或为郡。北魏废。平原刘氏支众多,都出自汉皇族。《元和姓纂》载,汉高祖之子淮南厉王刘长生济北贞王刘勃。刘勃的儿子刘崇,始迁居平原高唐。其后裔至晋代有刘实,字子真,为刘崇的第11代孙,官任太常,封循阳侯。南朝齐将领刘怀珍,为汉景帝之子胶东唐王刘寄后裔。刘寄传国五代,至后汉有刘暹,居平原,至唐而绝。平原刘氏名人还有南朝梁学者刘峻,在东阳紫岩山讲学,从学者无数。另外,后汉和帝长子刘胜曾封平原王(怀王),其后袭封者甚多,如乐安寿王之子刘得、河间孝王之子刘翼等,均封原平王。
    琅邪郡:琅邪郡始建于秦朝,治所在今山东胶南县琅邪台西北。西汉因之,移治东武(今山东省诸城境),辖51县,包括今山东半岛东南部的海阳、即墨、崂山、胶县、胶南、沂水、营南、日照、五莲、赣榆(属江苏)及青岛等地。东汉改为琅邪国,移治开阳(今临沂北)。唐朝乾元初废。琅邪刘氏有两支,一支出自西汉皇族,是汉高祖庶长子齐王刘胜的后裔。刘肥之子刘章,封城阳王。刘章七世孙封临沂县慈乡侯,子孙因家于此,后为琅邪大族。晋有刘超,是西汉齐王刘肥的后裔。刘超的父亲刘和,为琅邪国上军将军。刘超初任琅邪国记室掾,随晋元帝渡江后封零陵伯,官至左卫将军,为苏峻所害。另一支琅邪刘氏出自东汉皇族,是东汉光武帝刘秀之子琅邪王刘京后裔。汉桓帝时有琅邪人刘猛,官至宗正。
    兰陵郡:兰陵郡始建于东晋,是从原东海郡中分出来的,治所在丞县(今山东省枣庄峄城镇),下领5县。辖境包括今山东枣庄、滕县等地。隋开皇三年(583年)废。兰陵刘氏出自西汉皇族,是汉武帝之孙、广陵孝王之子兰陵侯刘宜的后裔。刘宜在汉宣帝时受封为兰陵王,至于莽时绝封,其后裔为兰陵刘氏主脉。
    东海郡:东海郡始建于汉初,是由原郯郡改置,治所在郯县(今山东省郯城北),下辖37县。辖境相当于今山东费县、临沂、江苏赣榆以南,山东枣庄、江苏邳州以东和宿迁、灌南以北地区。东海刘氏出自东汉皇族,是东汉光武帝刘秀长子东海恭王刘强的后裔。刘强是刘秀长子,郭皇后所生,本立为皇太子。郭后被废后,刘强贬封为东海王。其后裔嗣王封侯者甚众,遂衍大族。汉代末年,有东海郯人刘虞,出任幽州刺史,累官至太尉,封容丘侯。后与公孙瓒不和,为其所害。
    宣城郡:宣城郡始建于晋代,是从原丹阳郡中分出来的,治所在宛陵县(今安徽省宣城),辖11县。辖境包括今繁昌、南陵、青阳、池州、石台、太平、泾县、宁国、广德等地。宣城刘氏渊源失考。宋代有刘琦,字公玉,博学强览,立志峻洁。历任都官员外郎、歙州通判、侍御史。清代有刘南英,字宇千,诗人。尤精琴理,著有《琴学集成》。
    南  郡:始建于战国秦昭襄王二十九年(公元前278年),汉因之。治所在郢(今湖北省荆州),下辖18县。辖境包括今荆州、宜昌、宜城、南漳、荆门、华容、远安、当阳、第秭归、巴东、恩施、利川、宣恩、枝江等地。隋开皇初废。据《元和姓纂》,南郡刘氏出自西汉皇族,是汉武帝的儿子代王刘参曾孙代王刘义的后裔。南朝宋时有刘凝之,其父刘期公官衡阳太守,家于枝江为大族。刘凝之慕老莱子、严子陵为人,性好山水,携妻子泛游江湖,隐居衡山,终身不仕。
    高阳郡:高阳郡始建于东汉桓帝时,西晋时设高阳国,治所在博陆(今河北省蠡县南)。辖4县。辖境包括今保定、清苑、高阳、博野、蠡县等地。隋开皇初废。高阳刘氏出自西汉皇族,是淮阳宪王之子高阳侯刘并的后裔。刘并在汉平帝时受封为高阳侯,王莽篡汉时免爵。其后裔散居高阳各处,为大族。
    高密郡:高密最初为封国,始建于西汉宣帝时,是由胶西国改置为高密国,治所在今山东省高密,辖境包括今胶县和潍坊一带。据《元和姓纂》载,高密刘氏出自西汉皇族,是城阳共王刘章的后裔。刘章“传国八代,后分城阳置高密,遂为郡人。”
    竟陵郡:竟陵郡始建于西晋元康九年(公元299年),是由江夏郡分置的,治所在石城(今湖北省钟祥)。辖境包括今钟祥、天门、京山、潜山、沔阳等地。齐以后辖境渐小,治所屡更,北魏改名石城。竟陵刘氏出自西汉皇族,是鲁恭王刘馀的后裔。《元和姓纂》记载:“鲁恭王馀裔孙章帝封为竟陵侯,因家焉。”后汉有刘焉,为鲁恭王后裔,世居竟陵(今潜江西北)。其子刘璋,汉末为益州牧,后降刘备。
    河南郡:秦朝时名三川郡,汉高帝改为河南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省洛阳)。辖二十二县。辖境大致相当于今河南省孟津、偃师、巩义、荥阳、原阳、中牟、郑州、新郑、新密、临汝、汝阳、伊川、洛阳等县市。
    高密国:西汉置国,治所在高密。此支刘氏为广陵王之子刘宏所开基。
    竟陵郡:西晋置郡,治所在石城。此支刘氏为后汉刘焉所开基。
    河南郡:河南郡始建于西汉高帝二年(前205年),是由原秦三川郡改置,治所在今洛阳东北,辖22县。辖境相当于今河南省黄河以南、洛水、伊水下游,双洎河、贾鲁河上游地区及今黄河以北原阳县。其后渐小,隋初废。河南刘氏主支出自匈奴族。东汉匈奴左贤王去卑裔孙刘库仁,字没根,后魏时任南部大人、凌江将军。其弟刘眷,生罗辰,任定州刺史。其后又居辽东襄平,随魏孝文帝徙洛阳。罗辰后裔有刘崇望,唐昭宗时任宰相。其后至宋朝有刘温叟,官御史中丞,兼判吏部,有清操。
    尉氏县:春秋时郑国尉氏邑,秦时置县。此支刘姓开基始祖为东汉章帝十一世孙刘通。
    广平郡:广平郡始建于西汉景帝时,是由邯郸郡分置,治所在广平(今河北省鸡泽东南)。辖境相当今河北省任县、南和、鸡泽、曲周、永年及平乡西北、肥乡东北一部分地。后改为广平国。东汉废入巨鹿郡。三国魏复置广平郡,辖境扩大。隋开皇初废。广平刘氏出自西汉皇族,是汉景帝之子赵王刘彭祖之后。彭祖之子刘苍封广平阴城侯。刘苍死,嗣子有罪不得立,遂居广平肥乡。刘苍后代到唐朝出了三位宰相,即刘祥道及其子刘景先,为高宗祖;刘从一为德宗相。其族还有多人在朝中做官,贵盛一时。
    范阳郡:范阳郡始建于三国魏黄初七年,是由原涿郡改置,治所在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随开皇初废。范阳刘氏来自西汉皇族,是汉景帝之子长沙定王刘发的后裔。据《元和姓纂》记载,长沙定王刘发传国7代后,有支庶迁居范阳郡。东汉时,有司徒刘寿。
    东莱郡:东莱郡始建于西汉高祖时,治所在掖县(今山东省莱州市),东汉时移治黄县(今山东省龙口市东)。后改为国,唐朝时曾改为莱州。东莱刘氏来自西汉皇族,是城阳景王刘章的后裔。《元和姓纂》记载,城阳景王刘章第十(原误作七)代孙文王刘悝庶子别封为掖侯,他的后裔因居于东莱,后发展为该郡大族。唐朝吏部侍朗刘彤,就自称为其后裔。
    陈留郡:陈留郡始建于汉武帝元狩元年,治所在陈留县(今河南省开封东南陈留城)。隋开皇初废。陈留刘氏失考。《元和姓纂》列其为刘姓26个旧郡望之一。
    济阴郡:济阴郡始建于西汉武帝建元三年,是由济阴国改置,治所在定陶县(今山东省定陶县西北)。济阴刘氏兴起于唐朝,渊源失考。在唐代有刘晏,官任左仆射,封彭城郡公。刘晏的儿子二子:刘执经,吏部郎中;次子刘宗经,国子祭酒。
    京兆郡:京兆郡原本为京兆尹,始建于西汉太初元年,三国魏改为京兆郡,治所在长安(今西安)。京兆刘氏兴起于隋唐朝,其渊源一说来自蜀汉刘氏,一说来自楚元王刘交之后。待考。隋代有刘猛,官任通州刺史。刘猛之孙刘弘基,唐初开国功臣之一,任右骁卫大将军、太仆卿,封夔国公。其子孙在唐朝多人做大官,家族盛极一时。
    庐陵郡:庐陵郡始建于东汉兴平元年,治所在庐陵县(今江西省吉安市西南)。唐朝时又改为吉州。庐陵刘氏出自西汉皇族,是长沙王刘发的后裔。《元和姓纂》记载,长沙定王之子刘仓,封安成侯,世居今江西吉安。刘仓后裔非常兴旺发达,蔚为庐陵望族。梁朝时有安成内史刘元偃,世代居信吉州,自称为刘仓后裔。唐代有行昌,左司员外郎。他的孙子刘淑,任殿中御史。
    丹阳郡:丹阳郡始建于西汉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是由原鄣郡改置,治所在宛陵(今安徽省宣城),下辖17县。辖境相当于今安徽省长江以南,江苏大茅山及浙江省天目山脉以西、浙江省新安江支流武强溪以此地区。三国吴移治今南京,以后辖区缩小。丹阳刘氏出自西汉皇族,是汉景帝之孙、江都王刘非之子丹阳侯刘敢的后裔。丹阳刘氏在唐代有刘邺,字汉藩,任懿宗、僖宗朝宰相。他的父亲刘三复,官刑部侍郎,世居句容。
    南康郡:南康郡始建于西晋太康三年,治所在雩都县(今江西省于都县东北)。唐朝时又改为虔州。南康刘氏出自西汉皇族,是楚元王刘交的后裔。据《元和姓纂》记载,楚元王刘交第6代孙刘延寿的裔孙刘璠始居南康。刘璠的第6代孙刘惠骞,南朝萧梁时任同州刺史。刘惠骞的孙子刘悔陵,唐朝时任少府监。宋元以后,南康刘氏更加兴盛。
    广陵郡:广陵国始建于西汉武帝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治所在广陵(今江苏省扬州)。辖境包括今江苏省扬州、仪征、高邮、宝应、金湖等地。广陵刘氏出自西汉皇族,是汉武帝的第4个儿广陵厉王刘胥的后裔。刘胥在汉宣帝时受封为广陵王,刘胥的4个儿子均封侯。后刘胥图谋不轨,赐死,诸子废为庶人。元帝时又立胥子刘霸为广陵王(孝王),传国至王莽时绝。刘胥的子孙世居广陵,形成大族。东汉时有刘胥第6代孙刘贶,官任司徒。又有刘辩,任清河太守。刘辩之子刘瑜,桓帝时官拜议郎。桓帝死时,他与大将军窦武谋诛杀宦官,失败身死。晋代刘颂,官至廷尉、吏部尚书,其家世居广陵,为名族。当时同郡有四大姓:雷、蒋、彀、鲁,均在刘姓之下,时人为之语云:“雷、蒋、彀、鲁,刘最为祖。”
    长沙郡:长沙郡始建于楚国,汉初改为长沙国。治所在临湘(今湖南省长沙市),辖境包括今湖南省大部、广西小部,广东连县、英德和江西一部分。东汉改为郡,隋初废。大业及唐天宝、至德年间曾改潭州为长沙郡。长沙刘氏出自汉景帝之子长沙定王刘发。刘发后裔封王侯者甚众,分居湘鄂各处,形成大族。
    临淮郡:临淮郡始建于汉武帝时,治所在徐县(今江苏省泗洪南),领29县,辖境包括属于今江苏和安徽的睢宁、嘉山、盱眙、六合、天长、洪泽、淮安、阜宁、建湖、盐城、兴化、东台、海安、泰县及泰州、靖江等地。临淮刘氏出自东汉光武帝之子广陵思王刘荆。刘荆的儿子刘平封俞乡侯。平子刘彪袭爵,彪孙刘熙,仕魏为尚书郎。熙子刘述,任东平太守。述子刘建,晋代任永城令,世居临淮。刘建的儿子刘会,官琅邪内史,跟随晋元帝渡江,居丹阳。其子孙仕宋,至梁末又徙居晋陵(今常州)。唐代著名的晋陵刘氏,就是临淮刘氏分支。其代表人物,刘子翼,著作佐郎,他的儿子刘祎之,事武则天为宰相。
    东  郡:东郡始建于秦始皇五年,汉代因之,治所在濮阳县(今河南省濮阳县西南)。据《元和姓纂》记载,东郡刘氏出自匈奴,是匈奴刘去卑的后裔。北魏时刘库仁弟弟刘罗辰封征东将军永安公。刘罗辰第7代孙刘政会的儿子刘奇,唐时任吏部侍郎。刘奇的儿子刘超,任河南少尹;刘微,任吴郡太守、江南采访;刘循,金吾将军。刘政会次子刘元象,主客郎;刘元育,易州刺史。东郡刘氏在唐朝多人做官,蔚为大族。
    2、堂号
    彭城堂:在刘氏的众多堂号中,最为著名的莫过于彭城堂。这是因为,彭城是刘姓的共同郡望,也是汉家刘氏的发源地。因此,许多刘氏宗族都将自己的祠堂称为“彭城堂”,以标明自己为彭城刘氏,是正宗的汉家后裔。甚至出自他源的刘氏,如匈奴刘氏、沙陀刘氏等,因年代久远,谱系失考,上代失叙,也对外自称为彭城刘氏,往往以“彭城堂”作为本族堂号。现今以“彭城堂”为堂号的刘姓,在中国南北各地和海外华人中都有发现。
    藜照堂:除了彭城堂之外,在刘姓宗族中,另一个用得最多的、最为著名的堂号,就是藜照堂了。藜照堂的得名,来自刘向燃藜读经的典故。刘向,原名更生,字子政,为楚元王刘交的四世孙,彭城人,西汉著名文学家和经学家。西汉成帝时,更名"刘向",任光禄大夫,奉命在当时皇家图书馆--天禄阁校阅各种经典,后写成我国最早的目录学著作《别录》,并著有《新序》、《说苑》、《列女传》、《洪范五行传论》等书。传说有一天,刘向在天禄阁校书至深夜,当烛尽灯灭之后,仍不肯就寝,就是暗室中背诵经书。忽有一位黄衣老人,手柱青藜杖叩门进来,接着将手中青藜杖顶端一吹,藜杖竟然燃烧起来,发出光芒,照亮了暗室。刘向见状,对老人肃然起敬,因施礼相迎,并询问老人尊姓大名。老人答道:“我乃太乙之精,闻知卯金氏之子好学,特来视察。现赠你《洪范五行》之文。”老人说完,果从怀中取出一卷简牍,传授给刘向。此后,刘向果然成为一代著名学者宗师,在中国文化史上建立起不朽伟业。刘氏后人为了纪念这一燃藜夜读的神奇传说,鼓励族人发奋读书,就以“藜照堂”作为堂号。缘出这一典故的刘姓堂号,藜照堂及与此相近的堂号,不只在刘向后裔彭城刘氏宗派中,在中国南北各地各宗派刘氏后裔中都被广泛使用,该堂号已成为了刘姓的标志之一。
    中山堂:中山堂是刘姓中又一个以地域命名的著名堂号。中山是刘姓的著名郡望,也是刘姓的发源地之一。中山刘氏在刘氏各宗派中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人丁极为兴旺,族裔众多。当年开派始祖中山靖王就有100多个儿子,是刘氏各派开基祖和当时各刘氏亲王中最多的一个;此后,源出中山的客家刘氏刘开七、刘广传一宗,有14个儿子、81个孙子,360个曾孙,后裔子孙更是千枝万叶,构成世界刘氏的主体之一。这个堂号只实用于中山刘氏一派,但由于中山刘氏族人众多,因而“中山堂”也就成为刘姓最著名的堂号之一。
    蒲编堂:“蒲编堂”是一个典故堂号,源出三国时刘备与母亲编蒲贩鞋的故事。史书上说,刘备早年家居河北涿县,因幼年丧父,家境贫苦,常与寡母编蒲席、贩草鞋谋生。刘邦称帝后,常思昔日母亲打鞋织席之苦,茶饭无味。刘氏后人为了纪念此事,就以“蒲编”作堂号,以告示族人勿忘创业艰辛,平生应以勤劳为本。“蒲编堂”主要在部分刘备后人中使用,远没有彭城堂、中山堂、藜照堂等著名。
    五忠堂:五忠堂是以祖先名号为堂号。宋朝时期,福建建州、建阳刘氏一门忠烈,有5人死后被朝廷赐谥为“忠”,世人号称“刘氏五忠”:建阳五夫里的忠显公刘韐、忠定公刘子羽、忠肃公刘珙,建州麻沙里的忠简公刘颌、忠烈公刘纯。后人为了纪念刘氏祖先这一光荣的历史,鼓励族人精忠报国,就以“五忠堂”为堂号。“五忠堂”的堂号,主要在福建刘氏及其分迁到各地的刘氏支派后裔中使用。
    墨庄堂:墨庄堂是一个典故堂号。它源于这样一个故事:江西新喻人刘式,本为南唐进士,宋初官任刑部员外郎,为人酷好读书,藏书丰富。刘式死后,夫人陈氏召集诸子说:“你们的父亲为官清廉,死后没有为你们留下什么田庄产业,只有遗书数千卷传给你们。这可称之为墨庄,希望你们在墨庄里辛勤耕耘,好好继承这份珍贵的祖业。”此后,刘式的儿子们遵从母训,刻苦攻读,最后都学有所成,成了名人。此事在当地民间和士大夫之间传为美谈,陈夫人教子有方,被人们尊称为“墨庄夫人”,一代伟人朱熹还曾为此写了一篇《墨庄记》以纪其美。刘式的后代因此以“墨庄堂”为堂号,以纪念祖先恩德,激励族人发奋读书。“墨庄堂”的堂号,主要有江西刘式后代中流行,也有部分由江西外迁他省的刘式后裔仍沿用这一堂号。
    汉里堂:“汉里堂”是一个地名堂号。所谓“汉里”,就是“汉之故里”的简称。今江苏省徐州市辖下的丰县赵庄金刘砦,就是汉高祖刘邦的故乡古沛郡丰县中阳里。旧时丰县县衙大门两旁,都书写有“汉高故里;古宋遗风”的对联。这里的刘氏家族,更以自己是汉代皇族后裔而自豪,为了对世人表明他们是汉高祖的家乡人,他们就以“汉里堂”作为家族的堂号。“汉里堂”,顾名思义,就只能由汉高祖故乡的刘氏使用,因此,在丰县以外地区的刘姓宗族,就没有人会用这个堂号。
    豢龙堂:“御龙堂”是一个取自祖先名号的堂号。据史书记载,当年刘姓的大显祖刘累自小跟当时的豢龙氏学习驯养成龙的技术,所被夏王孔甲派去驯养龙。刘累因驯龙技术高超,深得夏王孔甲的赏识,被孔甲赐姓为御龙氏。刘姓族人为了纪念刘累,就以他的名号作宗族的堂号,对外称“御龙堂”。御龙堂的堂号,在今山西、江苏丰县、江西于都甚至马来西亚的华人刘姓宗族中都有发现。
    七业堂、传经堂:“七业堂”也是一个历史典故堂号,起源于晋人刘殷之子好学的故事。据《晋书·刘殷传》记载,西晋人刘殷,字长盛,为人至孝,后发愤记忆,博通经史,官至侍中、太保、录尚书事。刘殷自己博学多才,对儿子们也是要求严格。他有7个儿子,在他的教诲下,都专心治学,研究经史。其中,5个儿子分别学习《诗经》、《尚书》、《易经》、《周礼》、《春秋》“五经”,一人专攻一经,另有一个儿子攻读《史记》、一个儿子攻读《汉书》。他的儿子们后来都学有所成,成为当时著名的学者。当时北方的学术,以刘殷一家最为兴盛。史称刘氏“一门之内,七业俱兴”。刘殷后人为了纪念这一盛事,鼓励族人勤奋学习、刻苦攻读,就将本族堂号取名为“七业堂”。与这一典故有关的还有“传经堂”。
    铁汉堂:“铁汉堂”是一个典故堂号,源于刘安世为人正直不阿的故事。刘安世是宋代的著名谏官。他为人刚正不阿,敢于直谏,甚至多次当面触怒皇帝。许多朝廷大臣对他又敬又怕,而奸臣蔡京则一意陷害。后刘安世被贬到梅州,蔡京曾派使者胁迫其自杀,但没有成功。蔡京又指使一转运判官前往杀安世,安世得知消息后毫无惧意,一边继续与朋友饮酒聊天,一边为自己安排后事,并对人说:“死并不难。”后判官途中暴死,刘安世才幸免于难。当时另一位被贬到岭南的大学者苏东坡听到此事,对刘安世大加赞扬,称他他是“真铁汉”!刘安世的后人为了宏扬祖先的这一高尚品德,培养族人刚正不阿的素质,就将本族堂号取名叫“铁汉堂”。“铁汉堂”的堂号,自然为刘安世的后裔们所专有,其他刘姓宗族,极少有使用。
    清爱堂:“清爱堂”是一个由皇帝御赐的堂号,源自清康熙为刘墉家族题堂匾的典故。清代山东诸城刘氏是一整个清代刘姓家族中最著名也是最显赫的家族,这个家族因出了刘棨、刘统勋、刘墉3个大臣而闻名天下。据说当年任朝廷大臣的刘棨家中祠堂落成,特请康熙皇帝御赐堂匾,康熙因书"清爱堂"3字,并对刘棨说:“朕希望你们刘家父子在朝为官,都能做到清正廉洁,爱民如子。”后来乾隆皇帝又再次为刘氏家族御题了“清爱堂”的匾额。自此以后,山东诸城刘氏家族就以"清爱堂"为本族堂号,至今不变。因为堂号是皇帝御赐,所以世人又称之为“御赐清爱堂”。“清爱堂”是山东省诸城刘氏家族及其分支的专有堂号,其他各地的刘姓宗族,则不会使用这一堂号。
    磐宗堂:“磐宗堂”也是一个典故堂号。“磐宗”二字,典出《史记·孝文帝纪》。该书有如下记载:“高帝封王子弟,地域犬牙相制,此所谓磐石宗宗也。”后来刘姓族人因用“磐宗”作堂名,喻意刘姓宗族江山永固,坚如磐石。此堂名在湖南省华容刘姓宗族中也有发现。
    此外,刘姓的主要堂号还有:“弘农堂”、“沛郡堂”、“河间堂”、“梁郡堂”、“顿丘堂”、“南阳堂”、“东平堂”、“高密堂”、“竟陵堂”、“河南堂”、“尉氏堂”、“广平堂”、“丹阳堂”、“广陵堂”、“长沙堂”、“临淮堂”、“青藜堂”、“藜阁堂”、“燃藜堂”、“光藜堂”、“藜光堂”、“然藜堂”、“尚藜堂”、“宝藜堂”、“天禄堂”、“禄阁堂”、“校书堂”、“太乙堂”、“授经堂”等;另有自立堂号,如 “敦睦堂”、“敦本堂”、“天录堂”、“再思堂”、“树德堂”、“守三堂”、“青云堂”、“恒德堂”、“庆元堂”、“怀贤堂”、“墨庄堂”等(详见第2楼介绍)。

五、宗族特征
    1、刘姓家族地位显赫,从古到今,称王称帝者多达六十六人,统治时间长达六百五十多年。
    2、刘姓家族有其排列有序的字行辈份,据刘祥澍所修《刘氏族谱》载有清代江苏刘姓一支辈份字行为:“祥瑞肇英贤,明良继仁孝。”清光绪年间刘一诚所修《刘氏宗谱》载有彭城(今徐州)刘姓仲盛公一支辈份字行为:“寿福永彦仲,伯仁义尚若,余洪继应一,启世道昌从。”

============================================================

【刘姓宗祠通用对联】

〖刘姓宗祠门楣题辞〗

禄阁流光    彭城世德

    “禄阁流光”是出自刘向的故事。刘向,西汉人,字子政,初为谏议大夫,宣帝招名儒俊材。元帝时为中垒校尉,博学通经。据无名氏《三辅黄图?阁》载:“刘向于成帝之末,校书天禄阁,专精覃思。夜有老人著黄衣,植青黎杖,叩阁而进见。向喑中独坐诵书,老父乃吹杖端烟燃,因以见向”,“与说开辟前事,出天文地理书授之。问名,曰:太乙之精,闻卯金之子好学,下观焉。”刘向著述有《洪范五行传》、《列女传》、《列仙传》、《新序》、《说苑》等。

    “彭城世德”出自汉高祖刘邦的事典(见上题头《一、姓氏源流·3-①、②》、《三、历史名人·刘邦》和《四、郡郡望堂号·彭城郡·彭城堂》等)。

-----------------------------------------------------------------

〖刘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姓启刘国;
望出彭城。
——佚名撰刘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刘姓的源流和郡望。(见上题头《一、姓氏源流·1、3-①、②》、《三、历史名人·刘邦》和《四、郡望堂号·彭城郡·彭城堂》等)。

彭城世泽
汉室家声
——佚名撰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刘姓的望族居彭城,在今江苏徐州市,汉高祖刘邦的老家。下联“汉室”,典指西汉、东汉两朝,都是刘家王朝的天下。

术通象纬;
药采天台。
——佚名撰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初大臣刘基,字伯温,浙江省青田人。元末进士,曾官江西高安县丞、江浙儒学副提举、处州总管府判,后弃官隐居,著《郁离子》,揭露元末暴政。至正年间到应天,劝说朱元璋脱离韩林儿,独树一帜,并为他筹划用兵,参与机要。明初任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封诚意伯。博通经史,善写文章,尤其精象纬(象数谶纬)之术。著作有《诚意伯文集》等。下联典指东汉剡溪人刘晨,相传永平年间和阮肇同入山采药,迷路遇两个仙女,邀他们到家中,吃胡麻饭,睡前行夫妇之礼。半年后回家,子孙已经七代了。

术通乾象,
喜入天台。
——佚名撰刘姓宗祠通用联
    同上。

雕龙名著;
殿虎英风。
——佚名撰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南朝梁文学理论家、批评家刘勰,字彦和,莒县人,世代居京口,早年立志好学,家贫不娶妻,跟从沙门僧祐钻研佛教理论。梁武帝时,历官奉朝请、东宫通舍人等,深为昭明太子萧统倚重。晚年出家为僧,法名慧地。南齐末年,写成《文心雕龙》五十篇,论述各体作品的特征和历史演变,探讨创作、批评的原则和方法,以及文学和时代的关系等,系统完整,成为我国文学批评史上的杰出著作。下联典指北宋大名人刘安世,字器之,学者称元城先生,熙宁进士,不做官,从学于司马光。司马光任宰相时,推荐他为秘书省正字,官至谏议大夫。刚毅直率,使贪官畏慑,被视为“殿上虎”。著有《尽言集》等。

唐朝正字;
汉室传经。
——佚名撰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刘晏,引《三字经》:“唐刘晏,方七岁,举神童,作正字。”下联典指汉·刘向受帝命于天禄阁校正《五经》同异,其子刘歆继承父业,整理六艺群书,成《七略》。

阮嵇作友;
丰沛发祥。
——佚名撰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晋·刘伶与阮籍、嵇康为友。下联典指沛人刘邦建立汉朝。

业承西汉;
派衍南塘。
——佚名撰刘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湖南省宁乡县南塘镇刘氏宗祠联。此宗祠联比较简短,全联典指南塘的刘氏,是西汉皇族的后裔。

彭城世泽;
松柏家声。
——秀月(笔名)撰香港特别行政区松柏塱刘氏宗祠联
    松柏塱原是一个穷乡僻壤,在数十年前,满地都种了松树及柏树,而“塱”字下面加一个“土”字,正是指这个地方有很多肥沃的泥土,可种植树木及开发田地,因之而名松柏塱。今日的松柏塱还剩下十馀株松树。最早迁进来居住的人为松柏塱兴建了数座祠堂,每逢新年都贴上对联。黄氏宗祠“玉堂富贵;金屋荣华。”简氏宗祠:“敦诗说礼;厚德深仁。”邝氏宗祠:“宣维海雪;城溯庐江。”以上的祠堂是由现居民的祖父母们共同建造的,用的材料是最简陋的砖瓦,并涂上漆油。直至今日,横列筑成的数座祠堂,已具体证明居民对于先人们精神存在着一种崇敬的心。

彭城世泽;
铁汉家声。
——佚名撰刘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刘氏宗祠“彭城堂”通用堂联。

彭城世德;
禄阁家声。
——佚名撰刘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刘氏宗祠“彭城堂”通用堂联。

汉高故里;
古宋遗风。
——佚名撰刘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刘氏宗祠“汉里堂”通用堂联(见上题头《四、郡望堂号·2、堂号·汉里堂》介绍)。

-----------------------------------------------------------------

〖刘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藜阁家声远;
彭城世泽长。
——佚名撰刘姓宗祠“藜照堂”通用堂联

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
——唐·刘锡禹撰刘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诗人刘禹锡《陋室铭》句联。

一门五都督;
三科两状元。
——佚名撰江苏省姜堰市旧城刘氏宗祠联(1)
    全联典指姜堰乡下的刘氏家族,在明清两个朝代先后出过五名都督和一对兄弟状元。历史记载着刘氏家族的兴旺。刘状元故里位于姜堰市桥头镇雁子墩东边的孙家庄。府宅东、北、西三面临水,相传这里“风水”好,为《水龙经》中的“二重龙水型”,解曰:二水二重龙,如带复如弓,为官家富足,清职显门风。刘状元府建于乾隆五十一年,府门朝南,门前有石雕门墩,活动式铜门槛。屋子古意深深,木质门窗上的油漆早已褪尽,变得黑不溜秋。院子里凹凸不平的青砖石板上长出许多青苔,透过灰尘依稀可见府门两边的朱漆金字楹联(见下《刘姓宗祠七言通用联·桥头镇雁子墩孙家庄刘状元府联》)。

天禄家声远;
彭城世泽长。
——佚名撰广东省南雄县梅岭山珠玑巷刘氏宗祠联
    南雄珠玑巷位于梅岭山下,是广东仅存的宋代古巷道,被称为“广东第一巷”珠玑巷的得名始于唐代张昌七世同居,朝廷知道后为表彰其孝义特赐珠玑绦环。自梅关开通以来,梅关驿道就成为中原和江南通往岭南的唯一一条大道,也是北上商贸交易和南迁移民的重要交通路线,珠玑巷便成了这条驿道上的一个重要墟镇。前人杨廷桂在《南还日记》中描写:“途中行旅如蚁,挤拥甚于观剧。大量来自中原各地移民及商人进入岭南珠玑巷,又经此转至珠江三角洲及广西以至海外谋生,其后裔遍布岭南、港、澳、台和海外各国。”看来珠玑巷是大部分珠三角居民的发祥地,海外华侨的祖居。据珠玑巷南迁后裔联谊会搜集的各地南迁后裔143姓族谱记栽,由珠玑巷播迁粤、港、澳、台及海内外的后裔数千万人,都承根认脉,均称珠玑巷为“七百年前的桑梓乡”。

-----------------------------------------------------------------

〖刘姓宗祠六言通用联〗

海隅文藻振世;
顺昌旗帜惊人。
——佚名撰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魏代“建安七子”刘桢,有文名。下联典指 宋·刘锜镇守安徽顺昌,破金兀术数十万兵。

-----------------------------------------------------------------

〖刘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三章早沛秦川雨;
五夜长明书室灯。
——佚名撰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秦末农民起义领袖,西汉开国皇帝刘邦(公元前256-公元前195),字季,沛县人。曾任泗水亭长。秦末陈胜起义时,他起兵响应,称沛公。初属项梁,后与项羽领导的起义军同为反秦主力。公元前206年,率军攻入秦都咸阳,推翻秦朝的统治。废除秦的严刑苛法,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废除秦代苛政,深得民心,得到秦人的拥护。项羽入关,他被封为汉王。随即与项羽展开长达五年的楚汉战争,最终战胜项羽,建立汉朝。加强中央集权,控制六国旧贵族,发展农业生产,制定了《汉律》。下联典指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刘向,字子政,沛县人。曾官谏议大夫、中正,屡次上书劾奏宦官、外戚专权。成帝时,任光禄大夫、中垒校尉。曾在天禄阁校阅群书,撰成《别录》,为我国目录学之祖。又著有《洪范五行传》、《说苑》、《新序》、《列女传》、《五经通义》等。

刘娘申哀真命薄;
徐女泣告果心贞。
——李文郑撰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南朝梁文学家刘孝绰的三妹刘三娘,文章清新挺拔,嫁给东海人徐悱。徐悱死,刘三娘为他写祭文,言词凄怆,令人读之落泪。徐悱的父亲徐勉,想写哀辞,读了三娘的文章,便不再写了。下联典指宋代龙游人刘愚,字必明,历任江陵府教授、安乡县知县,颇有惠政。后辞官,在城南筑草庐著书。其妻徐氏,娘家原打算将她嫁给富人家,她泣告母亲:不愿做富人家的妻子。于是嫁给了刘愚。一次,刘愚带金子回家,她发怒道:“我以为你是贤人,怎么拿别人金子回来?马上给人家送回去!”刘愚忙拿出书本给她看,说是教书的报酬,这才罢休。

先代蒲鞭昭德泽;
后人藜阁继书香。
——佚名撰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华阴人刘宽,字文饶,桓帝时官南阳太守,为人温和仁义。吏民有过错时,只用蒲鞭惩罚,表示耻辱而已,始终不让人受苦刑。“蒲鞭”,是用蒲草做的鞭子。下联典指西汉刘向,相传他在天禄阁校书时,有个穿黄衣、执青藜杖的老人,吹杖头火焰,为他讲开天辟地的故事。当问老人名字时,老人自称“太乙之精”。

守本忿耕读第一;
尽人伦孝友俱先。
——佚名撰刘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刘氏宗祠“沛丰堂”通用堂联。

功垂淮海冠裳肃;
泽派罏山俎豆馨。
——佚名撰刘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福建省闽候县南屿镇罏峰刘氏宗祠联。罏峰刘氏宗祠始建于明朝中期,坐落在南嶼镇罏峰南麓劉厝街,坐北朝南,木石砖混合结构,总占地面积达2000平方米。祠堂前广场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广场上竖立长约10米的附斗旗杆一对(已毁)。正厅前上横柱悬挂“万代如见”四字金匾,正中龛殿摆放列祖列宗神位,龛前供桌宽大气派。祠堂第二院落中间为过道,两旁建有屋房,供休息、议事之用。第三院落,要登上十几层石阶梯,石阶顶砌一面横墙,横墙中开一月型门,月型门上端写有“七业俱兴”四字。进入月型门,内建有一大厅堂,左堂正门上额悬“藜光书室”四字金匾,旧时是供族内子弟读书的私塾。整个祠堂气势恢宏,肃穆庄严。祠堂内历经近四百年的沧海桑田,进行了多次修建。20世纪60、70年代被改作队(村)办企业的生产场所,损坏严重,1994年由民居台湾的三十三世孙留绍英出次人民币40万元进行全面整修。

无欲常教心似水;
有言自觉气如霜。
——明·刘宗周撰刘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明代天启初礼部主事刘宗周自题联。刘宗周,山阴人。

世号五忠光世第;
家传七业振家声。
——佚名撰刘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福建省地区刘氏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福建省刘氏分支在宋代有刘颌、刘纯、刘铪、刘子羽、刘珙5人被谥为“忠”公的历史,下联典指刘氏在晋朝时,著名学者刘殷的7个儿子分别攻读“五经”和《史记》、《汉书》,后来都功成名就的典故。

六代大夫一二品;
九重恩遇百千秋。
——清·刘凤诰题江西省萍乡县芦溪镇刘氏宗祠联

五百年衣冠旧第;
十七世弓马名家。
——佚名撰江苏省姜堰市旧城刘氏宗祠联(2)

兄弟状元天下少;
公孙宰相世间稀。
匾额:状元及弟
——佚名撰江苏省姜堰市桥头镇雁子墩孙家庄刘状元府联
    刘状元府门厅内挂着一块顶头匾,写有:“圣旨状元及弟。”门厅对面建有宅神龛,两边为砖雕双狮盘球。宅神龛上方均为砖雕八仙过海和武戏文图案。三间卷檐九架梁做为客厅,屋山尖上安有6根卷须兽头。房屋布局为前后五进,东西两边有十间厢房,正所谓“五进十厢”。靠西河边建有荷花池、假山等。院子里有两口水井,井台均为花岗石所建。东边一口井,水为咸味,西边为淡味,至今仍可饮用。据史书记载,桥头镇孙家庄一门刘氏家族,明清五百年间武功显赫,将才辈出。刘福春为明苏州卫指挥副使,永乐年间始迁姜堰;刘应祚为顺治九年(1652年)武进士;刘卜师为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武进士;刘梦鳌为乾隆十二年(1747年)武举人;刘梦金为乾隆十七年(1753年)武传胪,先后任参将,协镇和台湾总镇;刘维馨为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武进士,后任参将、协镇。然而最具传奇色彩的是十七世纪乾隆年间,刘氏家族出现同胞兄弟状元刘荣庆、刘国庆。清乾隆四十九年九月(1784年),刘荣庆在乾隆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中登上榜首,荣获一甲第一名武状元,被授予一等侍卫,官至从一品,嘉庆十六年(1811年)任直隶宣化镇总兵,后官至贵州提督、广东陆路提督。相传当年刘荣庆考中武状元时,京城捷报传到了刘荣庆的家乡,邻居百姓争相传颂,为家乡出了状元感到荣耀。刘氏家中更是喜气洋洋,登门道喜的乡邻络绎不绝。其中一位白发老人看到刘荣庆的弟弟刘国庆,信口说道:“年轻人身强力壮,一表人材,将来跟你哥哥一样,也中个武状元。”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刘国庆不假思索,脱口而言:“男子汉大丈夫顶天立地,敢说敢做,要中就中个武状元。”人们沉浸在兴奋之中,只当刘国庆年少气盛,说句玩笑话,不当一回事。谁知刘国庆是个有抱负和志向的血性男儿,从此发愤攻读兵书,练功习武。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己酉科,刘国庆在殿试中登上榜首,荣获钦点武科举一甲第一名进士及第武状元,后多次升迁,官至山西大同镇总兵,正二品。刘荣庆、刘国庆同胞兄弟双双成为武状元,在中国科举史上实属罕见,从此传为佳话,流传于世。

五行金木水火土;
世裔公侯伯子男。
——南宋·朱熹撰广东省潮州市东津乡桃坑村刘允祠联
    南宋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朱熹(1130至1200年)晚年游历潮州、揭阳时,曾留下了不少墨宝。这位硕彦名儒似乎与潮州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每到一地必泼墨挥毫、吟诗作赋:他作诗于揭阳飞泉岭、刻字于揽胜亭、撰文于京岗隐相堂、题匾于潮州金山南麓……为潮汕增添了一批珍贵的文物。朱熹还在潮州东津桃坑刘允祠(也称“刘氏家庙”)中题下了这副对联。这副对联悬挂于祠堂中厅之圆石柱上。用半圆状硬质木板制作,真书正楷,黑字金底,落款是“朱熹敬题”。一代大儒朱文正公为什么要在刘祠题写此联?据《刘氏族谱》载:”朱熹曾尊龙图公为师之故也。“龙图公”即刘□(1108至1150),刘允长子,曾任“龙图阁学士”,世称“刘龙图”。刘□任潭州(今湖南省长沙)知州期间在当地设帐授徒,深为理学家朱熹所景仰,尊之为师。朱熹从福建来潮,特前往桃坑刘允祠拜谒并题写了此联。联语嵌入“金公”二字(刘允为刘□之父,北宋海阳县东津人,生卒年约1077至1126年,潮州前八贤之一,历任化州、桂州知州,刘允去世后,宋高宗赠谥“上柱国左金紫光禄大夫”,族人尊称为“金紫公”)以示对“金紫公”刘允的敬重,并褒赞其荣耀家世。潮州桃坑刘氏家庙连同朱熹楹联在抗日时期毁于兵燹,因而朱熹对联一直鲜为人知,幸好《刘氏族谱》没有失传,朱子名联不致湮没,近年刘氏后人在潮州东津古祠原址重兴“刘氏家庙·敦睦堂”,祠堂正厅大石柱重新挂上仿真的朱熹楹联,同时新挂出的对联还有刘允手书的对联(见下)等。朱子名联由此得以存世流传。

门闾高大容车马;
山水盘旋啸凤凰。
——刘允手书广东省潮州市东津乡桃坑村刘允祠联

一等人忠臣孝子;
二件事耕田读书。
——佚名撰台湾省屏东县万峦乡五沟水刘氏宗祠联

万卷珠玑朝汉室;
一天星斗照彭城。
——佚名撰广东省南雄县梅岭山珠玑巷刘氏宗祠联

-----------------------------------------------------------------

〖刘姓宗祠八言通用联〗

妙侣无双,押衙全义;
清才第一,嘉偶安贞。
——佚名撰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刘震获罪,其女无双没入掖庭,古押衙义救无双,使其与表兄王仙客成夫妇。下联典指宋·刘愚殿试第一,其妻徐氏未嫁时,母欲以嫁富家子,徐氏泣曰:“不愿为富人妻”。

寡鹄申哀,三娘命薄;
飞燕得宠,列女传成。
——佚名撰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南朝·刘孝绰妹刘三娘嫁徐悱,悱卒,三娘作文祭之,极其哀婉。下联典指汉·刘向因赵飞燕姐妹淫乱而著《列女传》。

食德服畴,用资祖泽;
象贤迈种,克振家声。
——佚名撰福建省漳浦县霞美镇刘坂村刘氏宗祠“思敬堂”堂联(1)
    刘坂村刘刘氏宗祠思敬堂址在漳浦霞美刘坂村,庙北向南,三进两庑两厢二天井,二三进各大楹三开间,一进开左右耳门,三仙双坡悬山屋顶,为土木抬梁结构,祠宽11.66米,深75米。思敬堂始建於明代,历朝有修葺。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修,道光六年(1826年)再修。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刘坂族长聘请台湾嘉义人黄柄施为堪舆师,实地堪察,对思敬堂分金坐向、宽深高低、出水穿坪等工程,写出旗课(祠堂改建意见书)。二十九年鸠工动土。

说礼敦诗,丕承先志;
贻谋燕翼,垂裕后昆。
——佚名撰福建省漳浦县霞美镇刘坂村刘氏宗祠“思敬堂”堂联(2)
    刘坂开基祖刘金山,生於宋庆元元年(1195年)。金山之祖刘韶、居莆田涵江,其十三世祖系河南光州固始县人,唐进士,天宝八年(749年)任泉州别驾。刘韶第九世孙刘大槐,迁居漳浦。刘金山原居同安嘉禾留坂,为了创业他从银同到金浦,先居旧镇洪埭,旋觉地不足以聚族,遂登棠山,见层峰挺秀,长坂沃衍,前临鳌江,后障天马,山峦叠嶂,遂弃洪埭而居甘棠(现在刘坂总地名)。现在刘坂刘姓聚居村庄有刘坂、庙边、围内、人家、东平、陂下、过田、陈苍、大厝、土楼、竹林、岭下、山前、后山、户头、下楼等大小十六村,总人口一万余。

-----------------------------------------------------------------

〖刘姓宗祠九言通用联〗

好善乐施应贲旌重典;
急公奉上允称帼遗微。
——佚名撰刘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刘氏宗祠“沛丰堂”通用堂联。

一等官人,荣秘丞声外;
五行尊敬,高兴士文章。
——佚名撰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梁代秘书丞刘孝绰,七岁能为文,称为神童。他的辞藻,为世所宗。每作一篇,好事者咸讽诵传写。有文集数十万言。下联典指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刘禹锡事典。

-----------------------------------------------------------------

〖刘姓宗祠九言以上通用联〗

敷政南阳,太守蒲鞭示辱;
校书天禄,老人藜杖炊光。
——佚名撰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逮乡侯刘宽,字文饶,华阴人。桓帝时为南阳太守,典历三郡,温仁多恕,吏民有过,但用蒲鞭示辱而已。下联典指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刘向(前77-前6)的事典。刘向,博学多识,著有中国历史最早的分类目录《别录》,还有《新序》、《说苑》等。

纵观古代,执政将近七百载;
累计先君,为王已逾六十人。
——佚名撰刘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刘氏在中国历史上,称帝者先后有66人,执政共历650多年。

禄阁校书,藜焰照十行之简;
玄都种树,桃花赋千植之诗。
——佚名撰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西汉沛人刘向事典。下联典指唐朝著名诗人刘禹锡。刘禹锡,字梦得,彭城人,少聪颖,十一岁中进士,后又中博学宏词科,官监察御史,尝与好友柳宗辅助王叔文革新政治,是当时进步的思想家,但怀才不遇,累遭贬谪,诗文成就很高。诗作中有不少讽喻诗,最有名的是游玄都观两首:“紫陌红尘佛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百由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秘阁校书,藜临照十行之脊;
玄都种柳,桃花赋千植之诗。
——佚名撰刘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四川省云阳县刘氏宗祠联。云阳县刘氏最大、最多的宗祠当为“藜照堂”,以此堂命名的有访仙东洋祧及其分支运河镇大留庄刘氏和胡桥夏墅、麦溪刘甲等,祠内均有这副刘氏宗祠的通用楹联。

要好儿孙,须从尊祖敬德起;
欲光门弟,还是读书积善来。
——佚名撰浙江省泰顺县泗溪镇刘氏宗祠联

堂势尊严,昭奕代祖功宗德;
孙枝蕃衍,承万年春祀秋尝。
——佚名撰浙江省泰顺县泗溪镇刘氏宗祠联

孔氏弦歌,鲁国新声闻壁内;
汉家箫鼓,祖庭余韵在人间。
——佚名撰刘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刘氏宗祠联。

三馆六曹十七科,竞称前辈;
一官万里两千石,遂老斯人。
——佚名撰江西省芦溪县芦溪镇刘氏宗祠联

藜阁启书香,人文奕禩源流远;
蒲鞭留惠政,世胄云礽似续长。
——佚名撰刘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刘氏宗祠联。

敦本本自踪,须向祖宗绵旧德;
步云云有路,好从诗礼问前程。
——刘定逌撰刘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广西壮族自治区武鸣县葛阳镇刘氏宗祠联。上联言道德传家。下联言凭诗、礼而步青云。

家从别驾肇金钗,簪笏先后三十世;
派出涵江开碧海,频繁俎豆八千秋。
——佚名撰福建省漳浦县霞美镇刘坂村刘氏宗祠“思敬堂”堂联(3)
    刘坂刘氏思敬堂挂有一对府灯正面书刘府,背面书殿中执法。该族裔刘霖,是明万历五年(1577年)进士、山东监察御史。刘霖侄儿刘正中,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进士,任刑部主事。刘坂早年有不少人渡台定居。二战日本投降后,刘先雄带儿子少伯居台北,少熙、少许居宜兰,长子少惠在刘坂,少伯兄弟一九八五年曾返乡认祖。刘坂围内村姑刘笑,招婿游亚庆(台籍),20世纪80年代全家35人回台定居,多次回刘坂探亲认祖。

派衍南溪,聚族安居,由宗以来七百岁;
里兮康乐,保世滋大,荣封所被九重恩。
——佚名撰江西省萍乡县源南乡源溪村刘氏宗祠联

源衍南陂,瑞谒金芝,燕翼贻谋积八世;
溪环北阁,祥凝甫草,鸿基永奠庆千秋。
——佚名撰江西省萍乡县源南乡源溪村刘氏金甫公祠联

流环章贡,秀峙崆峒,幸山川别开生面;
世衍俊宗,家诒顾及,大门第赖有传人。
——佚名撰江西省赣州市虔城藕塘里刘家祠堂[大门楹]联
    “二水环流,三山秀峙,堂哉皇哉,动人瞻视,人杰地灵,以续以似”。这是座落在虔城藕塘里刘家祠堂的祠赞。古老的建筑物被赣州市人民政府列为文物保护单位。刘家祠堂实际上是赣邑刘氏总祠。从祠的构思和格式来看,是属于祠庙合一,堂馆并存的古代建筑风格。它的规模之大、取材之精、工艺之美,在当时的虔州城为数不多。从发掘出的祠铭中有一段记载:“章贡精华、崆峒清淑、寐庙巍峨、楼台高矗”。这座名祠是从清代同治八年着手策划,经十年的筹躇,尤以举人刘安倬趁赴京会试大考的机会,收集各地建筑资料,特别是京城祠庙的建筑式样,并与在京的虔人官员才子商讨,为建祠绘制蓝图。在虔城以刘安倬、刘拱辰为首,组织43人的建筑班子,发动城乡内外捐资银元壹万零陆佰伍拾捌元。于城西购买错杂民居50余亩。从光绪五年四月动工,至光绪六年十月峻工,建筑面积达6000平方米。祠记称:“天下事有志竞成耳”。这座古建筑背北面南,其原貌是三进大厅,戏台建在大门之内,大厅两侧有治事厅、祭器库、两廊为钟鼓楼。祠有肖墙、庭院、垂花门、抄手游廊、穿堂、仪门、耳房。右边和后院有水塘、花园、亭、台、楼、阁。现存的大门是斗拱式的飞檐建筑,这是我国建筑特有的一种结构。祠堂大门写着这副对联。戏台面对大厅、可容千人观戏,台柱有诗“妆成离合悲欢以无为有,演出伦常纲纪作古证今”。房子采用百年杉木为柱,梁柱雕花彩绘、檐瓦釉花,屋顶净瓶、石狮、宝鼎装饰堂皇。至今屋顶宝石红光尚见。当时近祠的萍沼荷池、菱塘柳柏掩映如画,雉堞回抱,诗曰:“一带林塘堪供诗料,四时花鸟足助天机。”

尚书恩泽,学士词章,奕世犹留佳话在;
星岫云环,沙河水绕,此间宜有夏声来。
——苏若湖撰广东省广州市广州大道北大坦地二号刘氏家庙联(1)
    刘氏家庙于1900年建成,坐北向南,分前后两进,左中右三路,砖木结构,用长条花岗石为墙基,高出地面约1米后再砌青砖墙,硬山顶。庙的中路前后间之间有天井,两旁有廊,前座为头门,基本保存完好,但两侧石砌的包台已改建成房间。面阔3间15米、进深3间9.27米。门顶有一石额,上书“刘氏家庙”四个楷书大字,无款。后座面阔3间15米、进深3间13.75米。前后金柱保存有两副对联,保存完好,其一为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顺德苏若湖撰。另刘永福所撰一联,款署“庚子孟秋,永福谨志”。庙左右两路均阔8.5米,进深与中路同。右路原有一忠义祠,奉祠黑旗军在抗法战争中阵亡将士之灵位,祠已在抗日战争期间被毁。刘氏家庙是刘永福驻军沙河时居住的寓所。沙河至今还有以刘永福命名的“永福路”、“永福村”。除刘氏家庙外,刘永福在广州还留下了不少有意义的遗迹。比如,白云山能仁寺前的山石上,还刻有他率部上山游闲时写下的造型奇特的虎字石刻;华南理工大学西北角耸立的后人为纪念他而建的刘义亭等。广州的刘氏家庙作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得到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妥善保护,以此激励后人,进行革命历史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

系出临明,朔天禄石渠,代有人文光祖德;
族隆桃水,看朱霞白鹤,於今伟望缵家声。
——佚名撰刘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刘氏宗祠“沛丰堂”通用堂联。

读书务得大,要礼义廉耻,无亏可称士品;
立身有何奇,行孝弟忠信,为事方是人家。
——佚名撰刘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刘氏宗祠“沛丰堂”通用堂联。

策马从南越归来,构数椽用妥先灵,敢说声威留穗石;
整旅入神京捍卫,把两字偏贻同姓,合存忠孝耀彭城。
——刘永福撰广东省广州市广州大道北大坦地二号刘氏家庙联(2)

念先人须善嗣先人弓裘,必教泽如清谿,吏才如零谿,方无惭出处;
入此庙在求通此庙肸蠁,惟束顽以宗法,合敬以祭法,庶不忝烝尝。
——佚名撰刘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刘氏宗祠联。盖县人刘畤兄弟曾讲学清溪,又刘霖谿长城宦皖南有循良之绩,清谿霖谿皆祖此祠也。

============================================================

附录一:【山东省曹县长刘庄魏刘合谱宗祠联】

    曹县长刘庄《魏刘合谱》民国二十四年修,撰写人不详,合谱记载:“予族山西平阳府洪洞县人士,大明洪武二年迁民招下,条款具备,律森严,凡同姓者不准居处一村。始祖兄弟二个,不忍暂离手足之情,无奈改为两姓,铜佛为记,传流至今五百余岁依然相在。兄弟二个,光祖、亮祖,遂迁于曹邑西北四十五里居于程集,生则同居一村,死则同葬一茔(堂兄魏成祖同时先迁至杞县,永乐二年移迁于考城东北十五里魏楼),时程庄小盗贼为害,不得其安,乃北迁。(刘光祖)二世世保、世忠长徙刘楼,次徙三里刘庄,(魏亮祖)二世东移居三里魏庄……千万人之身一人之身也。尊祖必敬宗,敦一本睦九族。……闻之刘则肇基于彭城,魏则发迹于钜鹿,鲜不知为一家也。不和知为陶唐氏之后,受封于以为刘氏。魏为成周之后就封于魏,亦以为氏,皆此帝喾之后裔也。今刘魏合谱则尤有说焉。……祠堂对联曰:

考昔洪洞同宗始;
证今曹邑分姓传。

两□判初,先祖昭证有代远;
刘魏肇基,子孙竞是一脉传。

功成于谱,刘魏先世垂裕德;
名就于宗,两姓后昆就历传。

一本散万殊,两姓枚举言分考;
万殊归一本,刘魏大同观合宗。

两姓人众莫测,辟木百枝实基本;
刘魏物繁难量,犹水万派总同源。

    宗排字从始祖起:
    祖世士慎作,云丹明先宗。克宫尚地方,王永继存生。

    后二十世排:
    学修超贵远,德鸿通宝长。建思怀忠敬,化效维在祥。

-----------------------------------------------------------------

附录二:【对联故事——刘项斗联】(另有版本为《朱项斗联》)

    相传刘邦和项羽争夺天下,楚汉相争最终造成刘姓人和项姓人如同世仇,相斗不止,始终不和。结果既影响了生产发展,又影响了社会稳定。某地有两个村庄,一是刘姓,一是项姓,中间隔着一条河。刘项两村人老死不相往来,但就是相互斗联不止。每年的秋季将对联悬挂于村口,无非都是抬高自己,贬低对方之意。
    某年,刘姓人早早就挂出了这么一副对联:

两朝天子;
一代军师。

    此联中上联“两朝天子”说的是汉高祖刘邦创立西汉,汉光武帝刘秀创立东汉的故事。下联“一代军师”说的是明朝军师刘基(即刘伯温)的故事。项姓人要想再高过刘姓人,看来很难了。其时刚好有一位上京赴考的秀才路过项姓村庄,借宿村里。闻说此事,心想总是争斗下去,也不是办法,便有心促和。于是只身来到刘姓村庄,说明利害,劝说刘项和解,和睦相处,共享太平。刘姓人只当是项姓人想不出对联,才派人来说和,便要求对方出示对联,才肯言和。秀才没有办法,只好亮出一副对联:

烹天子父;
作圣人师。

    此联中上联“烹天子父”说的是项羽和刘邦争霸期间,项羽将刘邦父亲擒获。于是派人告诉刘邦,刘邦要是不肯投降,他就要将刘父烹熟了吃。刘邦听后,对来人说,若是烹了他父亲,请分一杯羹,让他也尝尝味道。项羽终是不忍,便放了刘父。此事对于刘姓人来说,刘邦是个毫无孝道、鲜廉寡耻之辈,极不光彩。下联“作圣人师”说的是孔子东游,路遇小孩项橐,与他一番交谈后,孔子说,小项橐“可以为师矣”。
    刘姓人看到秀才抖出这副对联,知道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加之确感如此斗下去,实是于家于国无益,遂同意和解。自此,刘项两村和睦相处,互通有无,共同发展,相安无事。但是斗联的惯例仍然保留下来,只不过不再是“抬高自己,贬损他人”了,而是成为文化交流的一块阵地。

-----------------------------------------------------------------

附录三:【刘氏文献——刘浩然《刘氏源流歌》】

源溯陶唐姓伊祁,帝尧苗裔第一支。监明早逝不得立,永河封刘得姓氏。
传至刘累十八世,卯上丝下掌中字。伯益传下赢姓者,亦与我刘同宗支。
庶后子孙又迁徙,为唐杜伯及范氏。隰叔奔晋为士师,士会迁秦有后嗣。
复为刘姓传世系,派下之刘属伊祁。更有分支迁于隋,其后子孙即姓隋。
周定王时刘康公,后裔姓刘源自姬。士会之后迁丰沛,传至刘邦遂倔起。
西东两汉四百载,当年刘姓居第一。娄敬项伯均赐姓,冒顿后裔汉家儿。
刘秀避祸改姓金,唐代文静改侯氏。避讳钱谬金与钱,同宗异姓十有余。
宗支繁衍皆有自,百川入海同一支。自从汉代一统后,传至五代十国时。
承帝称帝五十余,爵封王侯难枚举。得姓于今四千年,名人辈出知有几?
谱碟历历载分明,炳如月星谁能比!家声绵远堪自豪,更望后昆齐震起。
建树功业留伟绩,光前裕后谱新史。题罢谱序情依依,不尽绵绵追思意。

                              公元20世纪90年代初于宋代抗金将领刘爽陵园纪念馆

============================================================

附录四:【刘姓典故、趣事】

〖运筹帷幄〗
    “运筹帷幄”源于《史记·高祖本纪》。
    刘邦有一天在洛阳南宫设宴招待文武大臣。在宴席上,刘邦问文武大臣:“诸位将领,你们坦率相告,我为什么能够取得天下,而项羽怎么又会失去天下呢?”王陵回答说:“您派人攻城略地,取胜后论功行赏,与大家分享利益。而项羽嫉贤妒能,有功的人他就设计陷害,有才学的人他就怀疑。打了胜仗,得到土地,既不赏有功之人,也不给别人一点好处,所以他才失掉了天下。”
    刘邦听后笑着说:“你只知道这一方面,而不知道另一方面。在营帐之中决定计策,能取胜于千里之外,这点我不如张良;安定国家,抚恤百姓,保证供应不缺,粮食不断,这点我不如萧何;组织百万人战无不胜,攻无不克,这点我赶不上韩信。他们三个都是杰出的人才,因为我用他们,所以能取得天下。项羽有个能人范增,他却不用,所以他失去了天下。”
    后来,人们把“运筹帷帐之中”简称为“运筹帷幄”,用来指在后方策划战或研究战略战术。现引申为筹划指挥。
   
-----------------------------------------------------------------

〖乐不思蜀〗
    “乐不思蜀”源于《三国志·蜀书·后主禅传》,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
    三国时期,魏国把蜀汉灭亡后,后主刘禅被迫迁居到洛阳。有一天,魏国的司马昭请刘禅喝酒,给他特意表演了蜀地的舞蹈,当时在场的人看了都感触颇深,十分难过,可是刘禅却毫不在意,还笑嘻嘻地欣赏。司马昭看见这种情形感慨地说,想不到刘禅竟糊涂到了这种地步,即使诸葛亮活到这时,也帮助不了这个昏庸的君主。随后司马昭问刘禅想不想蜀国,刘禅高兴地说:“此间乐,不思蜀!”
    后来人们用“乐不思蜀”比喻乐而忘返,或者表示身处幸福之中却忘了过去的痛苦。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今朝有酒今朝醉
傍晚无钱傍晚忙
2#
发表于 2008-11-17 16:33:28 |只看该作者
关于刘字

    刘字的本义——战斧
    在现代汉语里,“刘”字除了用来当作姓氏外,在古代汉语中,“刘”字有着极其丰富而神奇的含义。根据《辞源》、《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中文大辞典》等当今世界上最权威的汉语文字辞书的统计,“刘”字在古代有多达11种的不同字义和解释。
    在如此众多的字义中,哪一个才是“刘”字最原始、最根本的含义呢?当初人们采用“刘”字作为血缘和姓氏的徽志,又是取的哪一种字义呢?姓氏学家也认为,最原始的姓氏,往往来源于原始部落民族的图腾崇拜。因此,用作姓氏的汉字,它作为姓氏的意义就是该字的最原始最根本的字义,也往往就是指称某种具体的事物、实物。从上面罗列的“刘”字的11种字义看,只有“斧钺”这种解释有可能是“刘”字的本义,也就是刘姓的初始的含义。根据语源学的规律,我们可以推出,刘字的本义与刀和金属有关。可见,“刘”字的最原始、最根本的含义,是指称一种战斧。

    刘姓起源有四:
    1、出自祁姓,是尧的后裔。相传尧是远古部落陶唐氏的领袖,名放勋,贤达善良,后成为部落联盟首领,被尊为五帝之一。因陶唐氏是黄帝之子十二姓中的祁姓部落,所以尧为祁姓,其后子孙有一支被封在刘国(今河北省唐县)。到了公元前30世纪,中国进入了传说时代。那时,仅在黄河中游和汾水下游地域,就有10000多个大小不等的部落。其中有三个较大的部落:一是神农部落,其首领是姜榆罔;二是九黎部落,其首领是蚩尤;三是有熊部落,其首领是姬轩辕。这三个强大的部落相互征伐,惊心动魄,最后姬轩辕以其智慧和能力,征服了其他两个部落,特别是打击了强悍善战的蚩尤之后,使有熊部落的首领姬轩辕名震四方,其余各部落都纷纷归顺了轩辕氏。
    轩辕氏起源于陕甘之交的黄土高原,居于黄土中央地带,故又称为黄部落,尊称首领为帝,所以姬轩辕就成为黄帝。可以说,这是中国的第一个王朝:黄帝王朝。我们把黄帝当做自己大民族的始祖,主要有三个理由:一是黄帝使中国实现了相对的统一;二是黄帝时代创造了房屋、井田、衣服、车船、兵器等物质文明;三是黄帝王朝创造了兵法、音乐、歌舞等精神文明。
    传说黄帝在位100年。在这100年中,社会上没有盗贼,没有斗殴,风调雨顺,人和物丰。在黄帝152岁的时候,他出巡来到陕西黄土高原的南边一个名叫桥山的地方时,忽然间从天上降下一条黄龙。黄帝见天龙降临,如同应邀一般,就带上他的随从和家眷等70余人骑上龙背,准备升天。许多臣民们则哭着拉着黄帝的衣服和鞋帽求他不要走。就在这一瞬间,黄龙腾空了,臣民们把黄帝的鞋帽和衣袖扯下来了,黄帝终于升天了。于是人们便把黄帝的衣冠葬在了桥山,建起一个很大的衣冠冢,这便形成了至今仍然受到历代华人前来祭拜的黄帝陵,并在桥山脚下建有轩辕庙,庙额上有一块“人文初祖”的大匾,庙苑内有棵巨柏,称作“轩辕柏”。这个地方,如今名叫黄陵县。自公元20世纪90年代起,每年清明节都由国家主持祭拜黄帝陵。
    黄帝升天以后,他的神祗形象,在他的后裔身上消失了,虽然历代首领都坚持称帝,但这“帝”的含义再不是神祗,而是君主。
    公元前23世纪,黄帝的子孙中出了个名叫伊放勋的人,是祁姓唐部落的首领,后来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五帝”中的第四帝。开始,伊放勋受封于河北省唐县,20岁便登上帝位,后迁移到山东的陶、唐地区,号为陶唐氏,称尧帝。在黄河下游肥沃的平原上,尧帝有许多创建和发明,他首先鼓励人们发展农业生产,兴修水利,还组织专人测定日月的位置,制定了太阳历法,计算出一年365天,创立了闰月制度。这时期,国家已出现雏形。尧帝最大的长处是选贤任能。他在老年的时候,没把帝位传给他的九个儿子,而是传给了有贤能的女婿姚重华。
    姚重华原是虞部落的首领,尧帝将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同时嫁给了他。匆匕重华接任尧帝职位,称号为舜帝,即中国历史上“五帝”中的第五帝。舜帝在位期间有两大建树:第一是改组政府,设立了九个部门的最高领导人。即:
    ① 司空(工程部)    ② 后稷(农业部)    ③ 司徒(内政部)
    ④  士 (司法部)    ⑤ 共工(建筑部)    ⑥ 虞官(林业部)
    ⑦ 秩宗(祭祀部)    ⑧  乐 (音乐部)     ⑨ 纳言(秘书部)
    第二是启用水利专家姒文命治理水土,大兴水利。在计划治理的9条江河中,首先治理了发源于祁连山的弱水。经过3Z年的艰辛运作,姒文命治水功勋卓著,威望极高。于是在公元前2205年,舜帝将帝位传让给了姒文命。姒文命建立夏王朝,称号禹帝。禹帝把中国行政区域划分为九州:
    ① 冀州(河北、山西平原)
    ② 衮州(黄河下游,今山东)
    ③ 青州(山东半岛)
    ④ 徐州(淮河平原)
    ⑤ 豫州(中原地区)
    ⑥ 雍州(关中和陇西)
    ⑦ 梁州(秦岭以南、四川盆地)
    ⑧ 扬州(长江下游)
    ⑨ 荆州(长江中游)
    这是中国行政区划正式称州的开始九个州的名称至今仍在沿用。
    尧、舜、禹一脉相承。当年尧过世之后,舜把尧的小儿子源明封于刘邑,建立刘国(今河北唐县),久而久之,尧帝的小儿子这一支家族,便以封地国号“刘”为姓,

    受姓始祖
    有关于其受姓始祖说法不一。尧帝共生有10个儿子和2个女儿。其中10个儿子分别是:监明、丹朱、开明、启明、胤明、觉明、卧明、晦明、源明、少康。
    第一种说法认为,当年刘姓的受封得姓始祖,就是尧帝的长子监明。
    第二种说法认为,当年受封于刘邑的得姓始祖不是监明,而是他的儿子刘式。这种说法最早见于汉代流行的纬书《尚书中候》。该书记载:“尧之长子监明早死,不得立,监明之子(式)封于刘;朱又不肖而弗获嗣。”
    第三种说法则认为,当年受封于刘邑的是尧帝的第九个。儿子源明。
    第四种说法:刘姓的受封得姓始祖就是尧帝的长子丹朱。
    第五种说法认为:祁姓刘氏的开姓始祖不是尧帝的儿子或者孙子,而是数百年后的尧帝裔孙——夏朝的刘累。此说在刘姓源流史上,也是一种比较流行的观点。
    第六种说法也可以叫做综合说。这种说法认为,刘姓的受姓初祖是尧帝的儿子源明,并且强调说源明与丹朱、监明是同一个人的不同名称。

    刘累与御龙氏
    历史上正式见载于经传和正史文献的第一位真正的刘姓人物,是夏朝后期的刘累。关于刘累这个人,自古以来就流传着许多神秘的传说。这些传说主要记载于《左传》、《史记》、《新唐书》和大量刘氏族谱中。
    据文献记载,刘累是帝尧陶唐氏的后裔。他的出生很奇特,一生下来两手手掌中就各有一个特殊的纹饰,看上去分别是“刘”“累”二字。刘累的家人认为这种胎记是上天的某种预兆,是神的暗示,因此就把这位新生的圣婴取名叫做“刘累”。
    在一部《清源留氏族谱》上还有这种记载,说是刘累生下来时,手掌中各有一字,字形是“卯在田上,系在田下”(一作“卯上系下,田在其中。”),因此取姓名叫“留累”,即姓留名累。留姓的得姓就因此产生。这支留姓也公开推刘累为留氏肇姓大始祖。
    刘累所出生的刘氏族是原始时期一支崇拜刘斧、善于使用斧钺的部族。刘斧是当时人类征服自然的最重要的工具,而对人类最大的威胁莫过于那些巨大的猛兽。当时人们认为,在所有的动物中,又以龙是最神秘莫测的、人类最难征服的动物。直到春秋时期,人们仍认为“虫莫知于龙”。可以说,龙是动物界的代表,是动物之神。正因为如此,我们的祖先就干脆崇拜起龙来了。
    龙是一般人不能征服的,除了作为上帝之子的帝王外,就只有那些具有非凡本领的特殊氏族或人物,才具有征服龙的专门本领。作为远古时期最优秀的狩猎部族,刘氏族自然很希望能成为征服龙的部族。刘累诞生时手掌中有“刘累”二字,刘氏族的人便认为这正是神的暗示,即刘姓将要成为征服龙的氏族。
    原来,“刘”是一柄巨斧,喻含着征服和杀的意思;而“累”字本义是一种绳索,引申为拘系、捆绑的意思。这两个字合起来,就是一手执刘,一手执绳,要去征服、驯服龙的意思。这就是神的旨意,这就是“卯在田上,系在田下”的谜底。
    当时,在中原大地上确实有一支擅长驯服龙的部族,叫做豢龙氏。这个部族属于当时的祝融集团,主要活动在酸川(今山东定陶)一带。这个氏族自从帝舜时期就以擅长驯服、饲养龙而闻名于世,并一直受到中原舜帝政权和夏王朝的器重,也是王室用龙的专门提供者。
    刘累因生下来时便有手纹的神瑞兆示,很快就被推为刘氏本族的首领。担负着神圣的使命,刘累年轻时就离开家乡,到豢龙氏族那里去学习驯服、驯养龙的本领。不知是有神的力量还是刘累自己聪明过人,刘累很快就学有所成,成为当时中原部落中小有名气的驯龙能手,并被夏朝王室召到宫中负责养龙。 这时正是夏朝第14代君主孔甲在位。据说,孔甲是个昏庸无道的君主,他在位时不关心治国爱民,却沉醉于信奉鬼神方术。孔甲在位的第三年(约公元前1877年),从黄河和汉水中各得到一对雌雄双龙。孔甲准备用这4条龙来给自己驾车,但他自己却不会饲养。孔甲派人去找最擅长驯养龙的豢龙氏人,但没有找到。这时,刘累便毛遂自荐,主动请求承担4龙的驯养工作。孔甲对刘累的举动大为欣赏,立即批准了他的请求。最初,刘累把龙饲养得很好,孔甲对他的工作非常满意,于是颁布命令,正式任命刘累为王室驯龙官,并赐给刘累“御龙氏”的姓氏,宣布由他取代豢龙氏的工作。孔甲又把颛顼之孙大彭氏所居之地—一豕韦(今河南省滑县西南韦乡)赐给刘累作为他的封邑。,后来给夏帝孔甲喂养了四条龙 (很可能是蟒蛇之类的动物),被孔甲赐为“御龙氏”。
    因为刘累养龙技艺不精,没过多久死了一条,他怕孔甲怪罪,就灵机一动,把死龙做成了美餐,献给孔甲享用。由此深得孔甲喜欢,重重奖赏了他。未曾想,数日后孔甲让他再做如前次的美餐。刘累怕再难蒙混过关,于是携家眷乘夜逃走,到河南鲁山躲了起来。从此,刘累世代定居此地,成为中原刘姓最早、人口最多的一个家族。这就是史书上记载的祁姓刘氏的来源。而今在河南鲁山地区仍有“尧山”、“尧祠”、“大龙山”、“豢龙城”等地名,在鲁山故城南有刘累墓,在偃师县南有刘累城,还有刘聚、刘亭、刘水、刘涧等地名。其中的“刘聚”就是现在的河南省偃师县的刘庄。

    2、出自姬姓。
    周成王封王季之子于刘邑(今河南偃师南),因以为氏。姬姓刘氏和刘子国均产生于春秋中期,源出于周顷王,其肇姓开基始祖并不是周初的王季子,而是周顷王的儿子姬季子。
    姬姓刘氏和刘子国的开基始祖姬季子,是周定王的弟弟,周顷王的儿子。因是周王之子,所以又称王季子。这位王季子曾任周王朝的卿士,大约在公元前599年前后,被周定王赐封于刘邑(今河南偃师西南),建立起姬姓的刘子国。他的后人,以采邑也是国名为氏,称刘氏。王季子因去世后被谥为“康”,史书因此又称他为刘康公。原来,当公元前11世纪商周鼎革之后,生活在刘邑一带的古老的刘氏族并未立即灭亡,而是由臣服于商王朝的氏族政权,演变为姬姓周王朝统治下的臣民。
    公元前806年,周宣王封他的小弟弟姬友到郑,建立郑国。此后,郑国日益扩张,迅速发展成为中原大国。估计祁姓刘人所建立的氏族政权,此时才被郑国吞并。刘人世代居住的刘地,此时已变成郑国统治下的一个小邑,刘氏成员则变成了郑国统治下的普通百姓。
    公元前712年,东迁洛阳的周平王为了扩张地盘,从郑国手中夺取了刘邑等4处地方,使之变成周朝新都城王畿之内的城邑。这便是《左传·隐公十一年》记载的“王取邬、刘、茂、邗”事件。再过了一百多年,到公元前599年前后,周定王又将刘邑封给他的弟弟王季子做领地。至此,姬姓刘子国就在东周王畿之内建立起来。刘康公也就成了姬姓刘氏的肇姓始祖。作为周朝王族分支,春秋时期姬姓刘氏自形成伊始便地位显赫,宗族长期兴旺不衰,并孕育出了大批权倾一时的人物。
    史书载称,刘氏家族除了要统辖自己的刘子国事务外,还长期担任东周王室的卿士等官职,负责周朝王室的婚姻大事和外交礼仪。如公元前599年,刘康公就奉周定王之命出使鲁国为王室求亲。回来后,刘康公还借分析鲁国情况之机,向周王作了一番关于俭存奢亡的精彩论述,详载于《国语·周语》中。
    春秋时期,姬姓刘氏又与晋国的范氏世代结为婚姻。如始祖刘康公就娶范氏为妻,生子刘夏。范氏是祁姓刘氏的后裔。姬、祁两支刘氏家族在春秋时期联为姻亲,这也是刘姓历史上的一段佳话。
    刘康公的儿子刘夏,又名官师,史称刘子或者刘定公。刘定公早年也在周王室中担任卿士之职,经常为周王出使各国。到周景王时(公元前544——前520年),刘夏以王族元勋身份出任周王室正卿,开始操纵东周朝政,成为当时地位显赫、势力强大的贵族。
    刘定公生子刘挚,史称刘献公。刘献公是周景王时期王室的又一实权人物。当时,周朝王室的朝政,实际上已经由以刘挚为首的姬姓刘氏家族控制操纵了。
    公元前530年,刘献公一手炮制了甘国的政变,杀掉了甘悼公,扶植了自己的势力为甘国君主。
    公元前520年,刘氏家族又一手策划了周朝王室的内乱:这一年,周景王病危,准备废掉太子,改立自己最宠爱的庶长子王子朝为王。景王的计划遭到以刘献公为首的王室大臣的强烈反对。周景王准备杀掉刘献公,铲除刘氏家族势力。但还没来得及实施,周景王和刘献公就相继去世。
    刘献公没有嫡子,他死后由他的庶长子刘卷继任刘子国国君,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刘文公。 刘文公名卷,又名狄,字伯贫,也叫刘(分虫)。他继位袭爵后,很快积极地参加了周王室的内争。当年六月,王子朝叛乱,率兵将刘卷等人赶出东周王都。刘卷先逃到扬地,后又回到自己的领地刘子国。接着,刘卷拥立太子姬猛为王(即周悼王),率兵攻打王子朝,进居王城。不久,周悼王去世,刘卷又拥立悼王的弟弟王子姬(勹亡)为新的周王,这就是周敬王,从此与王子朝展开了长达5年之久的周王室内部战争。
    公元前516年,刘卷在晋国的帮助下,终于将王子朝打败,拥立周敬王回到东周王城。从此,刘氏家族又重返周朝政坛,继续控制周朝王室,成为当时天下最有势力的家族。
    公元前510年,刘文公在诸侯的帮助下,大兴土木,修建成周城,将周敬王从王城迁到成周。这种劳民伤财之举虽然为刘文公赢得了一时名声,但也有人认为,他这样做“其殃大矣”,并继言“刘氏则子孙实有祸”(见《国语·周语》) 。
    刘文公操纵周朝政治达14年之久,直到公元前 506年去世。
    刘文公去世后,周天子为他举行了国葬。
    刘文公的儿子是刘桓公。刘桓公继承刘子国君之后,同样兼任东周王室的大臣。公元前503年,刘桓公平定了王室内部尹氏的政变,将逃难在外的周敬王迎接回王城。此后,他又率军多次讨伐乱党,稳定了东周王朝的政权。
    刘桓公之后,刘氏子孙仍在东周王室任卿士,但其地位已不如从前。直到周贞定王时期(公元前468——441年),刘氏家族大概是因为在王室内部斗争中失败,家族彻底衰落,其领地刘子国也被王室灭掉。至此,这支活跃于春秋时期,执掌周王室朝政长达100年之久的姬姓刘氏家族,就突然从历史长河中消失不见了。

    3、他族赐姓改姓刘
    刘邦对项伯、娄敬思等人,以赐姓和加封来报答他们的忠义之恩。因此,赐姓是刘氏人口增加、支脉增多的另一重要条件。
    赐项伯为刘姓,封射阳侯。公元前206年冬,攻破函谷关进驻长安以东新丰鸿门的项羽大军,与早巳屯兵霸上的刘邦大军夹霸水对垒互峙,大有一触即发之势。项羽的叔父项伯和刘邦的谋士张良有生死之交,他主张项羽和刘邦和解,在鸿门军帐中举行会谈。项羽采纳了项伯的意见,便约请刘邦来鸿门赴宴会谈。第二天清早,刘邦在张良、樊哙的陪同下来到鸿门,见到项羽后立即装出谢罪的样子,语意城恳,项羽信以为真,随令摆宴款待。席间项羽的谋臣范增多次暗示项羽要当机立断,趁机杀掉刘邦。项羽明白范增的意思,但就是按兵不动。范增急了,便离席急召项庄前来舞剑助兴,以借机杀害刘邦。项伯看破了范增的意图,也立即站起挥剑上前,和项庄共同舞剑,以保护刘邦,使得项庄无法下手。这次鸿门宴项伯救了刘邦一命。所以刘邦当了皇帝之后,为感谢项伯的救命之恩,赐项伯姓刘,封为射阳侯。同时还封了三位项氏族人:桃侯项襄(封地在山东汶上县),平皋侯项它(封地在河南温县)、玄武侯项(名无查,封地也不详)。对这三位项氏侯爵及其家人,均赐姓为刘氏。
    赐娄敬为刘姓,封关内侯。娄敬,齐国人,公元前202年5月,被征发到陇西戍守。路过洛阳时,看到这里正大兴土木修建楼舍,大搞建设。经打听知道刘邦称帝要在此建都,他认为以此为都实大不妥。便找到一位同乡名叫虞将军的朝官,请他引荐拜见刘邦。刘邦接见了娄敬,认真听了他对建都的意见后,并又征求众臣的意见。众臣中惟独张良同意娄敬见解,并力劝刘邦移都长安。于是,刘邦决定迁都长安。刘邦不仅采纳了娄敬迁都长安的意见,还把他留在身边做了高官,又封他为关内侯,同时赐姓刘。

    4、少数民族赐姓改姓刘
    匈奴刘氏 西汉初年,匈奴部族强盛,汉高祖刘邦采取和亲政策,以皇室宗女嫁给匈奴单于冒顿为妻,按照匈奴贵族从母姓的习俗,冒顿子孙皆姓刘。
    公元前200年刘邦不顾娄敬劝阻,亲自挂帅北伐匈奴,结果失败。这使他认识到汉皇朝刚刚建立,目前还难以战胜匈奴的入侵。于是他向娄敬讨教,娄敬建议采取与匈奴“和亲”的政策。并提出具体建议,把鲁元公主嫁给匈奴单于,还要嫁礼丰厚,以满足匈奴的欲望。可是吕后不同意,因为她和刘邦只生了这么一个女儿。于是,刘邦决定用宫中宗室女子充当公主嫁给匈奴单于,并派娄敬前去和亲。公元前197年,汉皇室族女以公主身份远嫁匈奴单于,“和亲”成功。由此,这位刘氏族女在北方匈奴所生后代,有相当一部分随母姓刘氏,发展成为第一个少数民族中的刘姓支脉。直到500年以后,匈奴族人前赵光文帝刘渊还承认自己是汉王朝皇族的外甥子孙。
    鲜卑族刘氏。北魏孝文帝自大同迁都洛阳后,将鲜卑族的独孤氏改为刘氏。
    蒙古族刘氏。元代蒙古族中就有刘姓出现。公元1285年元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即位,后来有位蒙族人名呼图克特穆尔的名士,酷爱汉族书籍和文化,他的母亲是汉人,姓刘。有一天,这位名士拜见元仁宗皇帝,谈论中,仁宗对他的汉学水平加以赞赏,并为他起了个汉人的名字,叫刘汉卿。从此,刘汉卿的后代就形成了一支刘氏家族。
    满族刘氏。现在,满族人口近百万,主要居住在东北三省,其中刘姓人口较多。元代时女真人乌古伦氏迁居到中原,改姓刘氏,其后裔中有位刘国杰,英勇善战,成为湖广行省的要官,后又升任光禄大夫。还有一支女真人宁古塔氏也迁居到中原,改姓宁和刘,宁为宁古塔氏的头一个字;而“宁古塔”按满语的意思是“各六”或“每六”,其实就是“六”,“刘”与“六”同音,故姓氏为刘。后来到清王朝时期,满族人贯通刘姓者甚多,已成为该民族的一个大姓。
    回族刘氏。中国回族形成于唐宋时期,人口有近900万,分布于全国各地,集中在宁夏自治区。回族的先民主要是阿拉伯人和波斯人,他们在唐宋时期多有人到中国经商,其中一部分人在中国定居,娶妻生子、繁衍后代,其婚姻家庭中,有汉族刘姓贯通其中。到了明代,朱元璋实行强制性的汉化政策,这就使回民族的姓氏迅速汉化,刘姓自当其中。
    朝鲜族刘氏。朝鲜族人口近百万,居住在吉林省延边自治州的鲜族人有80万,其中刘姓人口数量位居30左右。据了解,在韩国有200多个姓氏,其中刘姓人数排在第三十四位。
    京族刘氏。京族原称为越族,人口近两万,有31个姓氏,居住在广西南疆诸岛,刘姓人口数量在京族中占20%,是这个少数民族的第一大姓。
    傣族、景颇族刘氏。这两个少数民族主要居住在云南滕冲地区,刘姓人口也较多,大多数是汉族刘姓演化而来。明初,朝廷派部队到滕冲屯田戎边,许多内地刘姓将士来到此地,其中一部分人则定居下来,成家立业,繁衍生息。由于这些刘姓人与傣族、景颇族人通婚,其后代随父姓者都为刘氏。据该地区所收集的刘氏族谱中,发现有七支为傣族和景颇族刘氏家族。如南京籍的刘恩义家族,四川籍的刘万祥家族等。

------------------------------------------------------

刘姓迁徙史

    刘姓最初发源于今河北唐县,而始姓刘氏却在今天的陕西省省境。
    祁姓刘氏传至战田时,有人在魏国任大夫,迁至大梁(今河南开封),有子刘清,辗转迁移到今江苏丰、沛之地。刘清生刘仁,号丰公,刘仁生刘(火+瑞-王),字执嘉。执嘉有四子:伯、仲、邦、交。第三子刘邦,即汉高祖。刘邦建立西汉王朝后,分封同姓于各地,其后支派繁衍,于是彭城、尉氏、临淮、南阳、广平、丹阳等处皆有刘氏,并已形成了全国第一大姓氏。
    两汉时期,刘姓的迁徙主要是由祖籍丰沛地区经长安和洛阳两个首都向全国各地辐射,中原的刘姓为避“董卓之乱”而不断向四方迁徙,其主要是向东南投奔孙吴和向西南进入四川投靠蜀汉。
    魏晋南北朝之时,刘氏大举南迁,在这同时有许多少数民族刘氏加入到汉族刘姓之中。永嘉之乱后,晋室南渡,北方各族人民纷纷南迁,彭城刘氏宗族成员也大批南迁至京口(今江苏镇江市),形成东晋南朝时期著名的京口刘氏。
    魏晋到隋唐五代,刘姓的迁徙主要是由北向南流动。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北方的少数民族刘姓由华北、西北、大漠、关外地区向中原地区迁徙,如匈奴刘氏南迁河南、东阳一带,鲜卑刘氏和后来的沙陀刘氏也内迁中原。这些内迁的少数民族刘氏长期在中原定居,接受中原汉族的文化和传统,最后完全汉化。另一方面,因为中原地区长期战争而动荡不安,为了躲避战争的灾难,原来居住在中原、华东、江北地区的汉室后裔刘姓,纷纷向东南的江浙、江南等相对安定的地区迁徙。其中,主要是原居丰沛一带的楚元王后裔彭城刘氏、原居河北的中山刘氏和原居山西的洪洞刘氏向东南江浙闽一带迁移。
    隋唐时期,刘姓支脉遍布大江南北。
    宋代以后,刘姓就已遍布全国各地,从明末开始,闽、粤刘氏陆续有人移居台湾,后又有不少人到海外谋生。
    明清时期刘姓一方面继续保持晋唐以来就开始的由华北向东南的迁徙大势,同时又在“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浪潮中开始大规模地由东部地区向西南地区迁徙,并由中国东南沿海开始大规模向南洋地区拓展,从而形成了刘姓的第一次移民海外高潮。

------------------------------------------------------

刘姓家谱介绍

    先秦时期,刘姓是个小姓,特别是源出自尧帝后裔的汉家刘氏,在先秦时期更是默默无闻的家族。这个家族在当时有无族谱,就不得而知了。但作为刘姓大家族成员之一的姬姓刘氏,因为建立了刘子国,被封为公爵,是当时的王侯贵族之一,因而当时必定有由刘子国自己的史官或周王朝的史官编修的刘氏世系谱。因此,我们认为,刘姓的谱牒,最晚在周代就有了。
    公元前3世纪末,刘邦建立汉朝后,源出尧帝后裔的祁姓刘氏一跃而成为中华国姓。公元前200年,也就汉高祖刘邦七年,汉朝廷开始设立九卿一级的机构“宗正府”。 宗正府的首脑“宗正”一官,必须由刘姓皇族成员担任,与其他外姓无缘。宗正的职责,就是专门负责皇族事务,包括记录皇室世系、编修皇家玉牒、每年修一次《诸王世谱》。
    祁姓刘氏家族的谱牒正式开始编纂,是现在可知的祁姓汉家刘氏的最早修谱历史了。
    终两汉时期四百多年,刘姓的谱牒应该是当时世界上最完备的谱牒。凡是皇族成员,都统一由国家登记在册,其传递世系,昭穆亲疏,自然都一目了然。
    东汉末年,天下易帜。刘姓的谱牒大都毁于战火,藏于宫中的玉牒不知去向,
    两晋南北朝时期,是刘姓开始私家修谱时期。由于当时的风气重视门第和出身,因而像当时的各大士族一样,当年的刘氏世家大姓,往往都修有自己的族谱。
    见诸于文献记载的最早的刘姓族谱,是河南南阳《刘氏谱》,当年裴松之在为《三国志》作注时也曾引用。现存最早的刘姓谱牒文献,是相传撰写于南朝大梁普通三年(520年)的一编《刘氏族谱序》。
    隋唐时期,是中国谱学大发展的时期,也是刘姓私家修谱的第一个高潮时期。唐代的刘姓谱牒,见于文献记载的有5种:刘知几的《刘氏家乘》(一作《刘氏家史》)15卷、《刘氏谱考》3卷、《刘晏家谱》1卷、《刘沆家谱》、《刘舆家谱》1卷,都见载于《新唐书·艺文志》。而实际上,当时的刘姓族谱,要远比这多得多。欧阳修的《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有关刘氏九大房的世系,就是在参考了唐代刘氏族谱的基础上编成的。
    宋元时期,刘姓修谱的现象更加普遍,源出匈奴的河南刘氏刘温叟家族,就有完整的族谱,记述了该家族自隋代到宋初五百多年的家族历史和世系传递。
    宋代著名学者屏山先生刘子翠所在的福建五忠刘氏家族,就曾派人前往发源地京兆访寻旧谱,编修新的《麻沙刘氏族谱》。但是,见于记载的宋元时期刘姓族谱仅刘复礼的《刘氏大宗血脉谱》1卷。传世的宋元刘姓族谱则在国内暂时还没有发现,但宋元时人为刘姓族谱所作的谱序,则传世的很多。
    明清时期是中国刘姓修谱的高潮时期。现在存世的最早族谱,就是明朝时的刻本,但数量不多。据不完全统计,现在中国大陆地区已知的明本刘姓族谱仅有8部,其中最早的是明正德年间的《山阴刘氏宗谱》,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原北京图书馆)。
    现在存世最多的刘姓族谱,是清代和民国时期刻印的,其中又以民国时期修纂的为主。这是因为民国时期离现在只有几十年,保存较易的缘故。大凡官宦之家、富贵之家,甚至就是普通百姓刘氏,在明清和民国时期都有修谱之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基本上都停止了修谱,不过在个别地方也有续谱之举,如江苏丰县刘邦故乡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还有续谱活动。而海外和中国港澳台地区刘姓的修谱活动则一直没有中断。
    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中国大陆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进,中国大陆地区修谱、续谱的现象又悄然兴起,并出现了大规模跨宗派、跨地区联合修谱的现象。这无疑是国泰民安、国富民强之后才会有的喜人现象。 新的族谱,虽然是在旧族谱的基础上续修的,但大都增加了反映新时代、新风气的新内容。当然,这些新族谱因为是民间自发编修的,其内容质量都参差不齐。就笔者所知,现代新族谱中,就内容丰富、体例严谨、考证精良、印制精美等方面而言,较优秀的有云南《彭城春秋》、江苏《雎邑沛郡刘氏宗谱》和江西的《中华刘氏通谱》、湖南的《刘氏文史》等数种。

-------------------------------------------------------

刘姓家谱文献目录

    全国·闽杭白沙白莲塘刘氏族谱十一卷首一卷 (清)刘青藜纂清宣统二年(1910年)木活字本 九册浙江衢州市文管 存卷首1—7.9—11

〖天津市谱系〗
    天津静海·刘氏家谱二卷 (民国)刘杰臣编民国十六年(1927年)序石印本 二册日本 美国
    天津·敦复堂刘氏家谱一卷 (民国)刘厚生编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铅印本天津档
    天津·刘氏家乘序一卷 (民国)刘斅勤编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铅印本天津档

〖河北省谱系〗
    河北·丰润刘氏家谱五卷 (民国)刘焕然刘璧荣重修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铅印本河北唐山市档注:谱原纂于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刘建墉等十九人。
    河北·沧县西赵河庄刘氏族谱不分卷 (民国)刘庆凯刘孟扬等民国二十四年(1935)天津文义印书局铅印本一册山东济南市博美国注:谱创修于明成化间,封面作《沧县刘氏族谱》。
    河北沧州·刘氏家谱三卷首卷 (清)刘涛刘玉策修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刻本 人民大学河北大学辽宁图
    河北·盐山刘氏家谱不分卷 (民国)刘传恕等修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铅印本四册美国注:此为七修本。
    河北南皮·刘氏族谱 (民国)刘廷樾等修民国十七年(1928年)天津铅印本三册中国国家图书馆
    河北·上元刘氏家谱六卷 (民国)刘文耀纂民国间朱丝栏稿本八册中国国家图书馆

〖山西省谱系〗
    山西·洪洞刘氏宗谱八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刘镇刘志纂辑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刻本 四册人民大学美国
    山西·洪洞刘氏族谱五卷 (清)刘周颂刘业长等重修清雍正七年(1729)刻本 四册日本美国
    山西·洪洞刘氏宗谱六卷清乾隆五年(1740)木刻本 六册山西·洪洞刘氏族谱 (清)刘日采刘蒸霖修清乾隆三十年(1765)刻本 八册科图
    山西·洪洞刘氏宗谱六卷首一卷 (清)刘大折纂修清嘉庆十五年(1810)刻本 六册历史所人民大学辽宁图吉林大学日本美国注: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刘镇始修,此为三修。
    山西·洪洞刘氏族谱五卷 (清)刘振基重修清道光元年(1821)刻本 辽宁图 注: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刘承龙、刘承先首修。附刘氏族谱图考一册。
    山西·洪洞刘氏族谱十五卷首一卷 (清)刘(匡力)刘元鹤重修清同治四年(1865)重刻本 十六册吉林大学日本美国注:此为七修本。
    山西·洪洞刘氏宗谱二十卷首二卷末一卷 (清)刘胜莲编辑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刻本 十六册中国国家图书馆历史所山西洪洞县档注: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刘镇始修,此为五修本。
    山西·洪洞刘氏族谱不分卷山西·洪洞刘氏族谱十七卷首一卷 (民国)刘钟英纂辑民国三年(1914)刻本 辽宁大连市图山西洪洞县档注: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刘承龙承光创修。
    山西平定·刘氏族谱不分卷 (清)刘灿 刘得义等修清嘉庆十年(1805)刻本 五册人民大学 美国刘
    山西平定·刘氏族谱附合谱分谱不分卷清咸丰六年(1856)刻本 美国十二册辽宁沈阳·刘氏家谱不分卷 (清)刘安国等修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刻本 一册美国

〖辽宁省谱系〗
    辽宁沈阳·刘氏家谱 (清)刘德懋重修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刻本 日本美国
    辽宁·锦州白宫河刘氏宗谱卷清道光十四年(1834)稿本辽宁辽阳市吉洞乡亚沟村
    辽宁沈阳·刘氏宗谱一卷旧抄本辽宁辽阳市水泉乡尚头村辽宁凌源·刘氏宗谱十卷民国十年(1921)木刻本 辽宁凌源县河坎子乡大河东村上海松江·刘氏家谱续稿 (民国)刘维泽纂抄本 一册上海松江县博注:书中记事止民国三十七年(1948)。

〖河江苏省谱系〗
    江苏南京·刘氏家谱 (民国)刘泗英增修民国三十四年(1945)抄本台湾
    江苏溧水·中山刘氏宗谱不分卷清光绪十八年(1892)承启堂木活字本十册 江苏溧水县群力乡山口村 注:谱首修于明嘉靖十五年(1536)。
    江苏溧水·刘氏宗谱十卷 (民国)刘德贵 刘修堂纂民国二年(1913)中山堂木活字本江苏溧水县群力乡凉蓬村注:谱初修于清嘉庆十八年刘显敏、刘显禄。
    江苏溧水·续修刘氏家乘十六卷 (民国)刘兴开 刘昌明等纂修民国二十九年(1940)道胜堂木活字本十八册南开大学注:始修于明万历元年,此为七修。
    江苏沛县·彭城堂刘氏族谱清道光十年(1830)抄本 一册台湾
    江苏丰县·刘氏家谱十卷清光绪间抄本江苏丰县顺河乡裴庄村(存五卷)
    江苏丰县·刘氏家谱十卷民国十七年(1928)石印本江苏丰县欢口乡大前营江苏丰县·刘氏家谱十三卷 (民国)刘学文纂民国二十三年(1934)抄本江苏丰县顺河乡
    江苏·泗阳橡树刘氏宗谱四卷 (民国)刘鉴清三修民国十五年(1926)石印本江苏泗阳县葛集乡翁庄村刘老庄
    江苏扬州·甘泉刘氏宗谱 (清)刘豫成纂修清宣统三年(1910)传经堂活字本历史所四册注: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刘方玉等始修。
    江苏泰县·姜堰刘氏家乘四卷二卷 (民国)刘长福 刘汉臣等编修民国三年(1914)木活字本江苏扬州市文管注:又名《刘氏家乘金声公支谱》。
    江苏·泰县姜堰镇刘氏续修家乘卷 民国二十二年(1933)重编木活字本江苏泰县(存卷3、4)
    江苏靖江·梓溪刘氏支谱六卷 (清)刘松久等重修清道光七年(1827)敦本堂活字本 六册人民大学
    江苏靖江·梓溪刘氏支谱十五卷末一卷 (清)刘辅廷 刘辅仁修清同治十年(1871)存心堂刻本 辽宁大连市图(存7—15卷、卷末)注:明永乐二十一年(1423)创修。
    江苏靖江·戏鱼墩刘氏宗谱二十一卷首一卷 (清)刘钟英主修清同治九年(1870)刻本 五十册
    江苏靖江·戏鱼墩刘氏家谱二十八卷 (清)刘楚宝等续修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序五忠堂木活字本二十八册日本 美国
    江苏·靖江梓溪刘氏巽(竹移)公直系支谱四卷 (民国)刘岳镇修民国抄本一册江苏苏州市图
    江苏·宝应刘氏家谱六卷首一卷 (清)刘秉钧等重修清道光三十年(1850)世德堂刻本 科图 江苏宝应县图 美国
    江苏·宝应刘氏家谱口口卷清宣统三年(1911)续修本江苏宝应县图(存卷5)
    江苏江都·安阜注洲刘氏重修族谱六卷 (清)刘兆福等主修 江永海纂辑清同治八年(1869)活字本 六册中国国家图书馆
    江苏江都·安阜州刘氏重修族谱六卷 (清)张永明纂辑清光绪十九年(1893)再思堂木刻本 六册河北大学
    江苏江都·维扬江都刘氏重修分谱二卷 (清)刘德湖 刘德国主修 江子谟纂辑清光绪二十年(1894)活字本 二册中国国家图书馆(残)
    江苏江都·维扬江都刘氏重修族谱四卷刘云龙 刘云祥主修 蔡步云纂辑
    民国元年(1912)活字本 四册中国国家图书馆
    江苏江都·刘氏族谱 (民国)刘文焘纂民国元年(1912)重修木活字本 四册江苏句容县春城乡袁相大队黎甲村
    江苏江都·维扬江都刘氏宗谱四卷 (清)孙宪椿纂辑民国二十年(1931)武忠堂活字本 四册吉林大学
    江苏·兴化刘氏族谱 (民国)刘启龙 刘麟祥修民国十八年(1929)木刻本 六册江苏兴化县昭阳镇南沧办事处注:此书又名《天宝刘氏家谱》、《彭城刘氏重修家谱》、《秋浦刘氏重修家谱》。谱首修于宋宣和六年(1124)刘安世。此为四修。
    江苏南通·刘氏宗谱十五卷 (清)刘芬修清同治九年(1870)刻本 江苏南通市图(存卷6—15)
    江苏如皋·刘氏宗谱二十五卷 (清)刘廷萼等辑清同治七年(1868)观音阁宗祠木活字本十六册日本 美国
    江苏如皋·皋东刘氏宗谱二十卷 (清)刘铮等纂修清光绪二十二(1896)年刘氏明经堂木活字本 二十册四川图 美国注:刘光远首修于乾隆三十三(1768)年。
    江苏如皋·刘氏族谱三十二卷 (民国)如皋刘氏阖族编修民国十五年(1926)传经堂活字本 三十二册江苏南通市图
    江苏镇江·润东刘氏宗谱六卷 (清)刘日新等修清光绪六年(1880)藜照堂木活字排印本六册上海图
    江苏镇江·京江刘氏宗谱四卷 (清)刘志奎等重修清光绪九年(1883)木活字本 四册日本 美国
    江苏镇江·京江刘贻德堂支谱四卷首本各一卷 (清)刘景澄校 清宣统元年(1909)木活字本 二册日本 美国
    江苏镇江·京江刘氏续谱四卷 (民国)刘长庆等续修民国十五年(1926)木活字本 四册日本 美国
    江苏镇江·刘氏族谱十六卷 (民国)刘康遐修民国四年(1915)五忠堂木刻本 十六册河北大学
    江苏丹徒·京口刘氏族谱六卷 (清)刘祥澍重修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刻本 六册科图
    江苏丹徒·京口刘氏宗谱六卷附世系表一卷 (清)刘增绣修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敦伦堂刊本七册上海图
    江苏丹徒·京口儒林刘氏族谱六卷首一卷 (清)刘从檎重修清活字本六册 吉林大学
    江苏丹阳·云阳小墟刘氏宗谱十卷 (清)刘中汉 刘永盛等重修清光绪元年(1875)木活字本 十册日本 美国
    江苏丹阳·云阳嘉山刘氏家乘十卷 (清)刘瑛等纂修清光绪四年(1878)藜照堂活字本 十册历史所注:明洪武七年(1374)孟安公始修,此为七修。
    江苏武进·西营刘氏家谱十卷 (清)刘宏概 刘景舆等增修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刻本 十册日本 美国
    江苏武进·西营刘氏家谱十卷 (清)刘突等修清咸丰五年(1855)刻本 十二册美国
    江苏武进·西营刘氏家谱十二卷 (清)刘(方方土) 刘炳照等重修清光绪二年(1875)木活字本科图 吉林大学
    江苏常州市图(存卷1—4、8—12) 四川图 日本 美国
    江苏武进·西严刘氏宗谱八卷 (清)刘正松主修清光绪二年(1876)五忠堂刻本 八册美国
    江苏武进·西营刘氏大分老七房长房支谱十卷 (民国)刘如辉 刘祖溶 等纂修民国九年(1920)铅印本 中国国家图书馆
    江苏常州市图 美国注:谱始修于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刘汉卿。
    江苏武进·西营刘氏二分支谱二卷 (民国)刘煊 刘尚德编纂民国十一年(1922)铅印本中央民院
    江苏常州市图注:谱始修于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刘汉卿。
    江苏武进·西营刘氏五福会支谱不分卷 (民国)刘氏五福会修民国十八年(1929)铅印本 一册江苏苏州市图 美国
    江苏·武进西营刘氏家谱八卷 (民国)刘琛 刘善强等修民国十八年(1929)铅印本 十册中国国家图书馆 历史所 南开大学河北大学 吉林大学 南京大学
    江苏常州市图 苏州大学注: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刘汉卿始修,此为七修。
    江苏武进·升东刘氏宗谱十四卷 (清)刘佑南等修。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五忠堂刻本十二册美国
    江苏武进·升东刘氏宗谱十六卷 (清)刘叙正 刘正协等修清同治十一年(1872)木活字本 十六册日本 美国注:此为八修本。
    江苏武进·升东刘氏宗谱二十卷 (清)刘叙正 刘维晋等九修清光绪十六年(1 890)五忠堂木活字本二十册日本 美国注:此为九修。
    江苏武进·升东刘氏宗谱二十卷 (民国)刘金宝等修民国四年(1915)五忠堂刻本 二十册江苏档(存卷21) 美国
    江苏武进·蓉湖柳荡刘氏宗谱二十卷 (清)刘越甫纂修清光绪三年(1877)武进刘氏守三堂木活字本
    江苏常州市图(存卷1、2、4—6)
    江苏武进·蓉湖柳荡刘氏宗谱二十二卷 (清)姚安纂修 刘荫福主修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守三堂活字本二十八册历史所注:清雍正十年(1732)始修。
    江苏武进·蓉湖柳荡刘氏宗谱三十六卷民国二十三年(1934)守三堂木字本
    江苏常州市图(存卷5—8、11—14、24——27、30、33——36)
    江苏武进·毗陵新安刘氏宗谱二十卷 (清)刘善亨修清同治十三年(1874)佩三堂刻本 二十六册人民大学 美国
    江苏武进·毗陵刘氏宗谱十二卷 (清)吴治允修清光绪二年(1876)五忠堂活字本 十四册中国国家图书馆
    江苏武进·毗陵戚墅堰刘氏宗谱十六卷首一卷 (清)刘宸等修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贻远堂木活字本二十册日本 美国
    江苏武进·毗陵刘氏宗谱十六卷 (清)刘树屏等修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五忠堂活字本十六册美国注:此为七修。
    江苏武进·晋陵闸头刘氏宗谱八卷 (清)刘开林等重修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序九如堂木活字本 八册日本 美国
    江苏武进·青山里刘氏宗谱十八卷首一卷 (民国)刘兆桐续修民国八年(1919)静思堂木活字本 十册南开大学注:始修于清康熙九年(1670)。
    江苏武进·刘氏宗谱十二卷 (民国)刘尔福等纂修民国十二年(1923)五忠堂活字本 十二册 历史所 注:宋靖康元年(1126)始修。
    江苏金坛·刘氏宗谱二十四卷首三卷末一卷 (民国)刘对扬等修民国五年(1916)忠孝堂活字本 二十八册人民大学
    江苏无锡·五牧刘氏重修宗谱二十卷 (清)刘文寿等重修清同治十三年(1874)木活字本 二十册日本 美国
    江苏无锡·刘氏宗谱二十四卷 (清)刘锦球纂修清同治十三年(1874)(忄享)睦堂活字本 二十七册历史所注:宋靖康元年(1126)始修。
    江苏无锡·锡山刘氏宗谱十六卷 (清)刘宏福等续修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木活字本 十六册日本 美国
    江苏无锡·柳荡刘氏宗谱二十二卷首一卷 (清)刘荫福等重修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守三堂木字本二十八册日本 美国(缺卷19)
    江苏·无锡邹祁补刘氏宗谱三十卷 (民国)刘裕成主修民国十年(1921)悼睦堂木活字本 三十册美国
    江苏江阴·江城花塘合修宗谱四卷 (清)刘锦超等编清嘉庆十三年(1808)序木活字本 四册日本 美国
    江苏江阴·刘氏宗谱二十卷首末各一卷 (清)陈宣铎纂修 刘敦安主修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树德堂活字本二十二册历史所注: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刘道祥始修。
    江苏江阴·花塘刘氏宗谱十二卷 (民国)刘源汝主修民国十四年(1925)德润堂木活字本 十二册美国
    江苏吴县·刘氏世谱四卷首末各一卷 (清浏世祺纂修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刻本 六册历史所 吉林大学注:此为始修谱。
    江苏·刘氏宗谱二十八卷 (清)刘楚宝 刘玉珂等纂修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五忠堂活字本 二十八册 人民大学

〖浙江省谱系〗
    浙江·萧山刘氏宗谱不分卷 (清)刘云彪 刘凤丹等重修 清光绪八年(1882)序木活字本 六册 吉林大学 日本 美国
    浙江·萧山崇化刘氏宗谱八卷 (民国)刘端高 刘邦铨等重修 民国十一年(1922)木活字本 十四册 历史所
    浙江鄞县·县慈刘氏宗谱七卷 (民国)刘祁尹 刘人王崇等纂修 民国二十一年(1932)仁本堂活字本 二 册 天一阁
    浙江奉化·北山刘氏宗谱十五卷 (清)戴兆楠修 清嘉庆十一年(1806)木活字本 浙江奉化县文管 注:谱始修于宋代刘仁忠。
    浙江奉化·重修文吕刘氏宗谱十五卷首一卷 ,(清)刘声扬修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木活字本 浙江奉化县文管(存卷首、卷10—15)
    浙江象山·茅洋刘氏柴溪房谱 一卷 民国三十六年(1947)重修钞本 浙江象山县文管
    浙江·永嘉刘氏宗谱四卷 (清)刘登庸纂修 清宣统三年(1911)木刻本 浙江松阳县联溪乡裕溪村
    浙江·永嘉刘氏宗谱 民国二十九年(1940)增修本 浙江松阳县联溪乡裕溪村
    浙江泰顺·刘氏族谱 清光绪四年(1878)重修抄本 二册 浙江泰顺县文博
    浙江嘉兴·南浔刘氏支谱六卷 (民国)刘锦藻编纂 刘承斡补录 民国南浔刘氏刻蓝印样本配钞本 复旦大学(存卷1—3、5、6)
    浙江嘉兴·南浔刘氏支谱不分卷附祠祭题名册不分卷 (民国)刘锦藻编纂 刘承斡补录稿本 复旦大学(残存世谱、家传、寿序、祠规、祝文、祖墓图记、义庄记、祠墓对联祭器用具录、义庄议案、祠祭题名册)
    浙江绍兴·山阴刘氏宗谱不分卷 明正德刻本中国国家图书馆
    浙江绍兴·山阴石城里刘氏宗谱八卷 (清)刘文章等辑清咸丰七年(1857)敬爱堂刻本 八册文学所
    浙江绍兴·水澄刘氏家谱一卷 (明)刘宗周纂修明崇祯八年(1635)中国国家图书馆 浙江图 天一阁
    浙江绍兴·水澄刘氏家谱不分卷 (清)刘大申等再续清乾隆忠乐堂刻本 十三册中央民院 浙江图 日本 美国
    浙江绍兴·水澄刘氏支谱不分卷 (清)刘瀚重修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序刻本中央民院 辽宁图 美国
    浙江绍兴·水澄刘氏家谱十卷 (明)刘宗周原编 (清)刘大观等续清末抄本 七册中国国家图书馆
    浙江绍兴·水澄刘氏家谱十二帙 . (民国)刘应桂 刘锟鼐编辑(五修)民国二十二年(1933)绍兴广文印书馆铅印本 十二册中国国家图书馆 历史所 人民大学吉林大学哈尔滨师大 南开大学 河北大学浙江图 杭州大学
    浙江诸暨·暨阳西安白浦刘金氏宗谱八卷 (清)刘春(木票)等修清同治七年(1868)忠孝堂活字本 八册中国国家图书馆
    浙江诸既·暨阳安俗刘氏宗谱十卷 (清)刘珏人等纂修清光绪十九年(1893)敬爱堂刻本 十册南开大学注:始修于康熙甲子(1684),此为七修。
    浙江诸暨·暨阳安俗刘氏宗谱十卷 (民国)张希孟撰民国五年(1916)敬爱堂活字本 十册中国国家图书馆注:书签题《研塘金氏宗谱》。
    浙江诸暨·暨阳岩螺山刘氏宗谱十四卷首一卷 (清)刘茂华等续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绳武堂活字本十八册中国国家图书馆
    浙江诸暨·暨阳浮邱刘氏重修宗谱二十卷 (民国)刘少祀重修民国二十六年(1937)永言堂字本 二十册吉林大学
    浙江诸暨·暨阳刘氏宗谱 (民国)刘氏公修民国木活字排印本 二十册杭州大学
    浙江新昌·刘氏谱四卷清咸丰五年(1855)木活字本浙江新昌县文管注:初修于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
    浙江新昌·天宝刘氏元公支兰玉集六卷 (清)刘氏族人纂修 清同治六年(1867)活字本 三册中国国家图书馆注:卷六有毛笔增补,记事至民国三十年(1941)。
    浙江新昌·刘氏宗谱四卷 (清)刘廷松纂 清光绪十七年(1891)木活字本 浙江新昌县文管
    浙江新昌·刘氏宗谱四卷。 (民国)刘林全等纂 民国二十八年(1939)木活字本 浙江新昌县文管
    浙江上虞·古虞刘陈世谱十二卷首一卷 (清)陈蕙等修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旌义堂刻本 四 册 美国
    浙江上虞·古虞刘氏宗谱十四卷首末各一卷 (民国)刘守铭纂修 民国九年(1920)怀贤堂活字本 十三册 历史所 浙江图 注:宋嘉定五年(1212)刘昌宗始修,此 为十修。
    浙江上虞·古虞义门刘陈世谱十一卷首一卷 (民国)谢馨吾纂修 民国二十七年(1938)旌义堂铅印本 四 册 历史所 注:宋嘉定十五年(1222)刘良知始修, 此为七修。
    浙江·兰溪椒石刘氏宗谱十一卷 (民国)刘润剑纂民国十年(1921)木刻本浙江兰溪县和平乡
    浙江兰溪·桃源刘氏宗谱八卷民国三十五年(1964)木刻本浙江兰溪县白沙乡
    浙江兰溪·刘氏宗谱六卷民国间木刻本浙江兰溪县黄店乡刘家
    浙江兰溪·刘氏宗谱十五卷浙江兰溪县高潮乡后同沈花里
    浙江永康·永祥刘氏宗谱二卷清嘉庆三年(1798)木活字本浙江缙云县档注:刘元祥、刘恩林等首纂于康熙间。
    浙江·东阳刘金氏合谱口口卷 (清)卢炳彪纂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续修木活字本浙江东阳县巍屏乡新屋(存七册)注:谱始修于宋太平兴国二年(977)。
    浙江衢州·刘氏示谱不分卷 (民国)刘启义修民国二十年(1931)木活字本 一册浙江衢州市文管注:首修于清雍正八年(1730)。
    浙江常山·浙常刘氏宗谱不分卷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木刻本浙江常山县大桥头乡桥坑村庙后注:始修于宋庆元四年(1198)胡宪,为五修。
    浙江常山·昔山刘氏智房谱三卷清同治九年(1870)木刻本浙江常山县芳村镇岭后田村
    浙江常山·桂阳刘氏宗谱口口卷清光绪二年(1876)木刻本 浙江常山县东鲁乡西张村(存卷2)
    浙江常山·刘氏宗谱口口卷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木刻本浙江常山县球川镇杨家村上窑村(存卷2——5)
    浙江常山·遂安刘氏宗谱十四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馀大炳续修清光绪十七年(1891)木刻本浙江常山县东案乡屏坞大岭背注:清康熙七年(1668)始修。
    浙江常山·开阳刘氏宗谱十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刘隆成修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木刻本浙江常山县球川镇里山岭村注:谱首修于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徐应癸。
    浙江常山·刘氏宗谱口口卷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木刻本浙江常山县大桥头乡桥坑村
    浙江常山·刘氏宗谱四卷 (民国)王逢图纂修民国十四年(1925)木刻本浙江常山县大桥头乡桥坑村庙后注:始修于宋庆元四年(1198)胡宪。
    浙江常山·刘氏宗谱十四卷 (民国)王逢图重修民国十五年(1926)木刻浙江常山县芳村镇前进村东坞尾
    浙江常山·郭圹刘氏宗谱一卷 (民国)刘宗盛重修民国十五年(1926)木刻本浙江常山县新昌乡郭圹村(不全)
    浙江常山·怀玉南丰慈田派刘氏宗谱九卷民国十八年(1929)木刻本浙江常山县箝口乡五联村大山弄注:首修于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
    浙江常山·南丰西理刘氏重修宗谱口口卷明刻本中国国家图书馆(存卷1—3)
    浙江常山·南丰慈田刘氏宗谱十卷 (民国)刘有海重修民国十八年(1929)木刻本浙江常山县金源乡呈村黄坪
    浙江常山·蕉坞刘氏宗谱三卷 (民国)刘宗盛重修民国二十一年(1932)木刻本浙江常山县新昌乡蕉坞村
    浙江常山·定阳刘氏宗谱四卷 (民国)汪毓霖续修民国二十三年(1934)木刻本浙江常山县青石乡飞碓村鱼肚弄(存卷1—2)
    浙江常山·癸羊刘氏宗谱二卷 (民国)吴光烈重修民国二十七年(1938)木刻本浙江常山县五里乡大弄村(共二部)注:始修于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谢钟龄
    浙江常山·鼓城刘氏族谱十二卷民国二十八年(1939)木刻本浙江常山县东鲁乡东湖村(不全)
    浙江常山·定阳刘氏宗谱二卷 (民国)刘成林 刘成谷重修民国二十九年(1940)木刻本浙江常山县湖东乡朱家坞注:谱首修于清雍正六年(1728)。
    浙江常山·定阳刘氏家谱三卷 (民国)徐鹏重修民国三十年(1941)木刻本浙江常山县芳村镇岭后田村(存二卷)
    浙江常山·开阳刘氏宗谱十卷首一卷末一卷 (民国)姚亦椿续修民国三十年(1941)木刻本浙江常山县球川镇草龙口村大补缸注:首修于清雍正十三年(1735)。
    浙江常山·开阳刘氏宗谱十卷首一卷末一卷 (民国)程良功续修民国三十年(1941)木刻本浙江常山县龙尧乡三汗村刘家注:始修于宋绍熙五年(1194)。
    浙江常山·刘氏宗谱口口卷浙江常山县大桥头乡桥坑村大圹(存一卷)
    浙江临海·台临刘氏宗谱三卷 (清)应首光纂清嘉庆十一年(1816)木活字本
    浙江临海县大田镇柞溪头村浙江临海·台临刘氏宗谱 (清)江华修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序刻本浙江临海县大田镇柞溪头村
    浙江临海·台临刘氏宗谱 (民国)汪旭旦修民国二十二年(1933)序刻本 浙江临海县大田镇柞头溪头村
    浙江遂昌·刘氏宗谱民国间修刊本浙江遂昌县石练中街浙江云和·刘氏宗谱清咸丰间刻本浙江云和县文管(存十八册)
    浙江·富春环路刘氏宗谱六卷 (清)刘承传修 孙秉文纂清光绪八年(1882)五忠堂活字本浙江图

〖河安徽省谱系〗
    安徽·古皖刘氏重修宗谱二十二卷 (清)刘崧等续修清同治十年(1871)笃亲堂刻本 二十二册南开大学 安徽安庆市图注:始修于康熙二十年(1681),此为六修。该族散居安庆、怀宁等地。
    安徽·彭城刘氏歙南族谱不分卷 (明)刘景旺 刘景义纂修明嘉靖间刻本 一册中国国家图书馆
    安徽·彭城刘氏世系族谱一卷 (清)刘史勋纂清道光十年(1830)辑抄本上海松江县博
    安徽·刘氏宗谱二十二卷首二卷 (清)刘通寅 刘启等续修清道光十八年(1838)木活字本 十二册日本
    安徽·秋浦刘氏宗谱四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刘腾飞纂清光绪二十二年(1891)木活字本 六册安徽博
    安徽·仙源刘氏宗谱九卷 (清)刘汝康 刘立诚等修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石印本安徽芜湖市档(存卷首、卷2上、卷2、卷 3下、卷5下、卷末)
    安徽·刘氏宗谱十五卷首末各一卷 (民国)刘恒藻重修民国六年(1917)树德堂铸云阁木活字本十六册日本 美国
    安徽·刘氏宗谱口口卷据青藜堂本抄本 一册安徽图(存卷1)
    安徽合肥·刘氏宗谱四卷 (清)刘润馀修清宣统三年(1911)刻本 四册科图
    安徽滁州·刘氏宗谱十七卷 (清)刘沅修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修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刘氏祠堂重刻本四川遂宁县派出所
    安徽当涂·起霞刘氏宗谱十卷首末各一卷 (清)刘秉祯纂修清光绪三十年(1904)叙伦堂木刻本 八册河北大学
    安徽·休宁邑前刘氏族谱六卷 (明)刘尧锡 刘齐礼纂修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刻本中国国家图书馆 北京师大(存卷1— 3) 河北大学(另一部缺卷4) 江苏图 江苏苏州市图(存卷3—6) 浙江图(缺卷4)
    安徽休宁·休邑敉宁刘氏本支谱十三卷 (明)刘灏辑明嘉靖刻本 二册美国
    安徽旌德·彭城刘氏礼村世谱十六卷 (清)刘万等修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刻本 六册美国
    安徽旌德·彭城刘氏宛旌礼村世谱二十二卷附一卷 (清)刘松士主修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刻本 十册中国国家图书馆 历史所注:宋雍熙三年(986)刘万始修。
    安徽旌德·彭城刘氏宛旌礼村世谱二十九卷 (清)刘笑山纂修清光绪三十年(1904)活字本 十二册中国国家图书馆 科图 历史所 河北大学 四川图注:宋雍熙三年(986)刘万始修。
    安徽·歙县敬与刘氏世谱五卷 (明)刘存坊修明洪武十五年(1382)木刻本安徽歙县档
    安徽·歙县敬与刘氏世谱十二卷首一卷 (清)孙存坊修辑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悼典堂刻本 二册浙江图
    安徽歙县·古歙杲溪刘氏家谱 (清)刘大彬等重修清康熙五十年(1711)刻本 一册中国国家图书馆注:据明崇祯三年谱重修。
    安徽桐城·皖桐刘氏宗谱六卷 (清)刘芳祥 刘会友等续修清同治九年(1870)木活字本 七册日本 美国
    安徽桐城·刘氏宗谱十四卷 (清)刘来璋续辑清光绪八年(1882)敦本堂活字本 十四册中国国家图书馆注:此为六修。
    安徽桐城·刘是六修族谱三十二卷 (民国)刘梓培等修民国三年(1914)敦睦堂活字本 三十二册人民大学
    安徽桐城·官庄刘氏宗谱十四卷首一卷末一卷 (民国)刘志谋 刘文谋纂民国十年庄桥刘氏敦本堂木活字本 十七册安徽博美国
    安徽怀宁·刘氏宗谱口口卷顾成堂木活字本安徽安庆市图(存卷3、5、6、8、10、13、14、17—19、21、卷末)注:其中记事至清光绪十九年(1893)。
    安徽望江·刘氏族谱九卷 (清)刘效先 刘习森等重修清道光九年(1929)木活字本 四册日本 美国
    安徽太湖·刘世宗谱七卷首三卷末一卷 (民国)刘纯九 刘天锡纂修民国三十二年(1943)七业堂活字本 八册中国国家图书馆
    安徽潜山·刘氏支谱四卷 (清)刘盛仲 刘东珊等重修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敦睦堂木活字本四册安徽安庆市图
    安徽潜山·刘氏宗谱二十二卷首末各一卷 (清)刘通寅等续修清道光十八年(1 838)务本堂木活字本十二册美国
    安徽潜山·刘氏支谱四卷 (清)刘丰彰 刘胜宗绩修清同治三年(1864)敦睦堂活字本 四册安徽安庆市图
    安徽潜山·刘氏宗谱木活字本存八册安徽安庆市图[存卷2—5、卷末。其中记事至清道光四年(1824))
    安徽贵池·南山刘氏宗谱二十六卷首三卷 (清)刘瑞芬等修清光绪十三年(1887)伦叙堂活字本 二十九册中国国家图书馆注:此为三修。
    安徽霍丘·刘氏宗谱九卷首三卷末三卷 (民国)刘瑞徵纂修民国八年(1919)皖潜彭好古堂活字本十六册安徽图

〖福建省谱系〗
    福建福州·云程刘氏家谱(民国)刘以臧修民国二十六年(1937)铅印本一册福建图(共二部)
    福建闽候·玉坂刘氏家谱二十卷 (清)刘吹藜等总辑 刘世忻 等校阅 清嘉庆十年(1805)刻本 六册福建图(存卷3—20)
    福建闽侯·凤岗忠贤刘氏族谱八十二卷首一卷 (民国)刘君翰编民国九年(1920)铅印本 二十五册中国国家图书馆 辽宁大连市图 日本美国
    福建连江·筱沃刘氏族谱五卷清木刻本福建连江县档(存一卷)
    福建长乐·刘氏源流总序 (清)刘云山序清道光八年(1826)抄本 一册台湾
    福建将乐·刘氏族谱八卷 (民国)刘浣谷纂民国二十年(1931)木刻本福建将乐县档
    福建安溪·珊屏刘氏大宗谱 (清)刘作明修清道光十年(1830)抄本 一册台湾
    福建建阳·麻沙元利二房刘氏族谱附建州刘氏忠贤传十卷清光绪六年(1880)重修本 十二册福建建阳县麻沙镇水南村
    福建建阳·贞房刘氏族谱民国九年(1920)忠贤堂重修本福建建阳县书坊乡(存五册五卷)
    福建浦城·刘氏四修族谱十二卷 (清)刘培秀纂清同治十年(1871)浦城刘氏刻本(缺4、6)
    福建浦城·刘氏五修族谱十二卷首一卷 (民国)刘焕尧纂民国五年(1916)活字本中国国家图书馆 福建图福建师大
    福建上杭·刘氏历代公祖妣族谱清光绪十三年(1887)抄本 一册台湾
    福建·八贤刘氏桂枝房支谱 (清)刘秀有续修清光绪七年(1881)刻本 四册福建图 日本 美国

〖江西省谱系〗
    江西进贤·刘氏宗谱口口卷 (清)刘振春等纂修清同治九年(1870)重修木活字本江西图(存卷1)
    江西萍乡·萍北小视田心刘氏族谱口口卷 (清)刘玉堂纂修民国二十七年(1938)彭城堂石印本江西图(存卷1、2)
    江西宜春·袁群刘氏族谱二十七卷 (清)刘士魁等纂修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彭城堂木活字本江西图(存卷1、6、8、10、13下、16、18、21—23、26、27,另一部存2、3、8、11—15、17、23—25,又一部存卷 6、12、18、19、21、25、27)
    江西宜春·袁群卫前刘祠主谱 (清)刘柔兆等纂修清光绪十一年(1885)木活字本 六册江西图
    江西万载·双江刘氏重修族谱口口卷清道光十八年(1838)墨庄堂木活字本江西图(存卷1、2、3)
    江西万载·龙田刘氏族谱口口卷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彭城堂木活字本江西图(存卷4)
    江西万载·黄茅刘房祖祠族谱口口卷清光绪年间彭城堂木活字本江西图(存卷5)
    江西万载·双江刘氏二房房谱口口卷 (清)刘师敞纂修清宣统元年(1909)墨庄堂木活字本江西图(存卷1、3)
    江西万载·万邑大桥刘汉昌祠主谱 (民国)刘仙瀛等修民国十三年(1924)木活字本 一册江西图(又一部)
    江西奉新·潭溪刘氏宗谱口口卷 (清)刘焕等纂修清光绪六年(1880)雍睦堂木活字本江西图(存卷首上、下、卷17)
    江西吉安·清水洲派刘氏草谱不分卷民国二十八年(1939)抄本 一册湖南图
    江西吉安·清水洲派刘氏四修族谱不分卷民国二十八年(1939)活字本 六册湖南图
    江西·吉安清水刘氏八修族谱十卷 (民国)刘远清重修民国三十五年(1946)叙伦堂活字本 八册吉林大学
    江西瑞金·瑞金高岭刘氏三修族谱不分卷 (清)刘德昌等纂修清道光十四年(1834)木活字本 二十五册江西图
    江西·敖西翰溪刘氏族谱 (清)刘香云纂 刘从龙纂修清光绪三年(1877)守理堂活字本 一册江西档(存卷首、卷1、2)
    江西·霞里刘氏谱馀考实类卷清刻本江西档(存卷5)
    江西·永和樟溪刘氏重修族谱民国间活字本江西档(存一册)

〖山东省谱系〗
    山东长清·刘氏族谱 (清)刘希恕修清宣统元年(1909)立义堂刻本 一册日本 美国
    山东滕县·古滕刘氏族谱六卷图一卷 (清)刘光弟 刘鼎勋等续修清道光十九年(1839)刻本南开大学注:始修于清嘉庆四年(1799),此为二修。
    山东潍坊·潍邑刘氏族谱 (清)刘咸庆等续补清宣统三年(1911)石印本 二册中国国家图书馆
    山东昌邑·刘氏家谱二卷清同治八年(1869)佚名纂修 1964年抄本 山东昌邑县北孟乡小南孟
    山东益都·平山刘氏族谱不分卷 (清)刘文景重修清同治八年(1869)抄本 一册吉林大学
    山东栖霞·后炉房刘氏族谱一卷 (清)刘特显 刘生显纂修清雍正九年(1731)修 抄本山东栖霞县亭口镇后炉房村
    山东栖霞·城北关刘氏支谱不分卷 (清)刘文廷纂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抄本山东栖霞县刘家河乡上刘家村
    山东栖霞·河东崖刘氏族谱一卷 (清)刘焕章重修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修 抄本山东栖霞县唐家泊镇河东崖
    山东栖霞·城北关刘氏宗谱不分卷 (民国)刘文廷 刘志晶续修民国二十七年(1938)修 抄本山东栖霞县刘家河乡上刘家村
    山东黄县·平山刘氏族谱不分卷 (民国)刘延(方方土)重修民国十五年(1926)石印本 二册吉林大学
    山东金乡·刘氏家乘四卷 (民国)李鸿基纂民国三十二年(1943)抄本山东金乡县卜集乡刘庄村
    山东宁阳·刘氏家谱不分卷 (清)刘伟瞻纂清咸丰元年(1851)刻本 二册人民大学
    山东宁阳·刘氏家谱不分卷 (清)刘锡瑞等纂清光绪三十三年(1906)刻本 四册人民大学
    山东乐陵·刘氏家谱 (清)刘楫 刘玉璞修清嘉庆十七年(1812)木刻本 一册河北大学
    山东沂水·刘氏族谱四卷 (民国)刘方彦等修民国十七年(1928)石印本 四册美国
    山东沂水·刘氏族谱 山东沂水县龙家圈乡公家疃村 山东沂水县袁家庄乡北社村
    山东乐陵·刘氏族谱 (清)刘恩荣再修清咸丰元年(1851)木刻本 一册河北大学
    山东临沭·刘氏族谱抄本山东临沭县白旄乡白毛村
    山东临沭·刘氏族谱抄本山东临沭县朱苍乡西月庄
    山东·刘氏宗谱 (民国)刘玉硅等重修民国十七年(1928)石印本 一册日本 美国河南开封·刘氏世谱四卷 (清)刘德 刘兆吉修清咸丰五年(1855)庆元堂木刻本 四册河北大学

〖河南省谱系〗
    河南获嘉·刘氏宗谱一卷 (清)刘殿南 李耀堂增修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抄本河南档
    河南·商邱刘氏家乘八卷首一卷 (民国)刘静吉等编民国十八年(1929)归德义聚魁石印本九册美国
    河南睢县·睢阳刘氏家谱六卷 (清)刘秉琪续修清同治九年(1883)刘氏木刻本河南图注:乾隆十八年刘传宝修。
    河南太康·刘氏族谱三卷 (民国)刘全恩修民国中铅印本河南太康县档
    河南西平·刘氏家谱三卷 (民国)刘之权 王正允重修民国十七年(1928)铅印 河南西平县档
    河南正阳·黄台刘氏族谱口口卷 (民国)刘时熙等修民国九年(1920)木刻本河南档(存卷24)
    河南南阳·刘氏宗谱七卷首一卷 (清)刘燮材等辑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报本堂活字本九册中国国家图书馆
    河南桐柏·刘氏宗谱七卷 (清)乾隆九年(1744)池阳兰水邑庠大仪凤来氏撰清光绪七年(1881)重刊石印本河南桐柏县档
    河南·内乡刘氏家谱四卷河南内乡县档
    河南·祥符刘氏高凤集二卷续一卷 (清)刘曾录编清光绪十二年(1886)祥符刘氏木刻本河南图湖北武昌·刘氏宗谱八卷 (清)刘敦本等编清同治八年(1869)二妙堂木活字本 八册日本 美国

〖湖北省谱系〗
    湖北汉阳·刘氏宗谱六卷 (民国)刘启才 刘启福等续修民国二十二年(1933)木活字本 六册日本 美国
    湖北黄陂·刘氏家乘十一卷 (清)刘家琨修清光绪七年(1881)太乙堂活字本 十册人民大学
    湖北新洲·刘氏宗谱八卷首二卷 (清)刘家意等创修清宣统三年(1911)木刻本湖北新洲县三店镇南桥村
    湖北新洲·刘氏宗谱四卷 (民国)高楚 鹏程等续撰民国七年(1918)木刻本湖北新洲县马河乡铁屋河村注:谱首修于清光绪十年金传、金玉等。
    湖北新洲·刘氏宗谱三卷民国七年(1918)木刻本湖北新洲县辛冲镇胜利湖村
    湖北新洲·刘氏宗谱二十卷首四卷 (民国)刘钟淑创修民国十三年(1924)木刻本湖北新洲县街乡刘沙洲
    湖北新洲·刘氏宗谱十卷 (民国)刘宗晏寸·二修民国三十四年(1945)木刻本湖北新洲(缶本)徐古镇乌(缶本)窑村
    湖北新洲·刘氏宗谱口口卷民国三十六年(1947)木刻本湖北新洲县方扬乡方扬村魏刘弯
    湖北新洲·刘氏宗谱二十四卷首四卷 (民国)刘尧阶 刘松奶续修民国三十七年(1948)石印本湖北新洲县红旗乡曾寨村 湖北新洲县桃源乡熊店村
    湖北孝感·刘氏宗谱口口卷民国二十年(1931)刘氏校经堂活字本武汉图(存卷5)
    湖北黄冈·刘氏宗谱口口卷笃本堂石印本湖北黄冈县档(存卷首六卷及卷26)
    湖北黄冈·刘氏宗谱口口卷 (民国)刘锡炎重续民国三十七年(1948)敦本堂石印本湖北黄冈县档(存卷首1、3、4、卷1— 4、6—8、10——22、24)
    湖北嘉鱼·中洲刘氏宗谱十卷首一卷末一卷 (民国)刘永卿续修民国二十三年(1934)馀荫堂排印本 六册南开大学注:始修于清道光丙午(1846),此为四修。
    湖北沔阳·刘氏宗谱三十卷首一卷 (民国)刘以孝 刘立湘等纂民国十四年(1925)刘氏藜阁堂木活字本二十八册武汉图
    湖北·枝江县沙湾刘氏族谱六卷民国二十四年(1935)木刻本湖北枝江县安福寺区
    湖北·长阳县刘氏通谱存一卷 (清)刘韵珂 刘瀛等修复印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木刻本湖北长阳县档(存卷首)
    湖北·长阳德乡白果坪刘氏族谱六卷 (清)刘大绪主修 刘琏国编修清光绪元年(1875)木刻本湖北宜昌县档
    湖北·长阳县刘氏宗谱十卷首二卷 (清)刘传璋 刘永恒等纂复印清光绪元年(1875)木刻本湖北长阳县档(存首二卷)
    湖北·刘氏宗谱民国二十九年(1940)敦睦堂刻本武汉图(存卷13)

〖湖南省谱系〗
    湖南·楚南刘氏族谱口口卷清乾隆十七年(1752)刻本 一册湖南图注:散居湘潭、湘乡等地。
    湖南·刘氏族谱口口卷清咸丰三年(1853)活字印本湖南图(存卷4、6、7)注:散居宁乡、长沙等地。
    湖南·刘氏三修族谱十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刘斯亮等纂清光绪二年(1876)刘氏天禄阁木活字本十二册中国国家图书馆
    湖南·善化田坪氏族谱口口卷清光绪三十年(1904)木活字本湖南图(存卷1、2、4—9、12、14、15、首3—5。又一部存卷7—9)注:散居长沙、望城等地。
    湖南·刘氏族谱五卷 (清)刘洪泽 刘含章纂修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活字本 五册历史所注: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刘梦松等始修。此谱为永兴凫塘、天塘、耒阳之白鹭三支之合谱。
    湖南,刘氏四修族谱二十八卷首末各一卷 (清)刘逢渭 刘运(土土土)等纂修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活字本湖南图(存卷首上、下)注:散居宁乡、益阳等地。
    湖南·岩门刘氏续修族谱四卷 (民国)刘昌庭 刘振铎纂修民国六年(1917)木刻本 五册河北大学注:散居湘乡、安化等地。
    湖南·衡湘刘氏十二修族谱二十四卷首末各三卷 (民国)刘森杜 刘煌然纂修民国十二年(1923)冰鉴龙从纂修。二十六册广东中山图注:元贞年间刘尤从纂修。散居衡山、湘潭等地。
    湖南·刘氏六修族谱十卷首一卷 (民国)刘岳庵纂民国十九年(1930)活字本湖南图(存卷首)注:散居宁乡、益阳等地。
    湖南·平山井头刘氏四修族谱三卷 (民国)刘峻极等纂修民国二十五年(1936)彭城堂活字本 三册中国国家图书馆
    湖南·贵阳刘氏四修支谱十二卷刘昌言等修彭城堂刘氏刻本 十二册中央民院
    湖南·长沙南坪刘氏五续族谱十七卷首七卷 (民国)刘等甲 刘(氵睿)澄等纂民国二十六年(1937)木活字本湖南图(存卷首1、2)
    湖南长沙·刘氏宗谱十卷 (清)刘元拔纂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木活字本 湖南图(存卷1)
    湖南长沙·善化洋田刘氏家谱四卷首一卷 (清)刘庆祺等修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活字本 四册美国
    湖南长沙·星沙刘氏四续族谱二十九卷 (清)刘宣茂修 刘烈蒸纂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活字本 三册湖南图
    湖南长沙·南坪刘氏四修族谱口口卷 (清)刘大启纂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木活字本湖南图(存卷首1)
    湖南·长沙河西刘氏族谱十四卷首一卷 (清)刘紫梅纂清光绪三十年(1904)天禄堂木活字本十五册湖南图
    湖南长沙·田坪刘氏族谱十九卷首五卷 (清)刘以兰等修清光绪三十年(1904)善化刘氏中山堂木活字本 十二册南京大学
    湖南长沙·延苍刘氏续修族谱二十九卷首末各一卷民国二十五年(1936)印本湖南图(存卷1—3、5—29、首末)
    湖南长沙·吉安清水刘氏八修族谱十卷 (民国)刘远华修 刘远清纂民国三十五年(1946)石印本 八册湖南图
    湖南·浏阳钟甲刘氏宗谱十四卷首末各一卷 (清)刘景忠纂序清宣统元年(1909)(存卷首、末)
    湖南宁乡,宁邑刘氏重修族谱七卷首一卷 . (清)刘基樽 刘朝其等修 刘基志 刘基锡等纂清嘉庆三年(1798)序伦堂刻本湖南图(存卷1、首,又一序存首、1)
    湖南宁乡·宁邑刘氏重修族谱口口卷 (清)刘基鉴纂序 清嘉庆三年(1798)刻本湖南图(存卷1首)
    湖南宁乡·田湖刘氏续修族谱十卷 (清)刘文沼等修 刘丕文纂清嘉庆八年(1803)活字本湖南图(存卷1—4)
    湖南衡山·刘氏支谱不分卷 (清)刘步坚 刘玉琏纂修清道光四年(1824)抄本 一册湖南图
    湖南宁乡·前溪氏续修支谱六卷首一卷 (清)刘显海修清道光二十年U840)活字本 一册湖南图(存卷1)
    湖南宁乡·东冈高迁刘氏族谱十九卷首一卷 (清)刘厚香修 刘教彬纂清咸丰十年(1860)彭城堂刻本湖南图(存卷首)
    湖南宁乡·刘氏续修族谱五卷 (清)刘光运修 刘光连纂清同治十年(1871)活字本湖南图(存卷1)
    湖南宁乡·沩宁古塘基四修族谱口口卷 (清)刘碧峰 刘家书纂清同治十三年(1874)黎照堂活字本湖南图(存卷末)
    湖南宁乡·刘氏支谱四卷 (清)刘容五 刘楚芳等纂清光绪元年(1875)彭城堂活字本湖南图(存卷1)
    湖南宁乡·前溪刘氏支谱七卷首一卷 (清)刘锡光修 刘申连纂清光绪三年(1877)中山堂活字本湖南图(存卷首)
    湖南宁乡·宁邑石(屯阝)刘氏三修族谱十四卷首一卷 (清)刘彤照 刘先柄等纂清光绪九年(1883)德馨堂活字本湖南图(存卷首)
    湖南宁乡·沩宁刘氏族谱二十一卷 (清)刘润化等主修 刘英志纂修清光绪十三年(1887)序伦堂刻本 二十一册湖北图
    湖南宁乡·东冈高迁刘氏八修族谱三十卷首一卷 (清)刘教增 刘根酉等修 刘固(石文) 刘固稔纂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永思堂活字本湖南图(存卷首,共二部)
    湖南宁乡·沩宁古塘基刘氏五修族谱口口卷 (清)刘焕基纂跋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活字本 湖南图(存卷末)
    湖南宁乡·沩宁北城刘氏五修 族谱二十卷 (清)刘炎昌等纂修 民国五年(1916)彭城堂活字本 二十册 中国国家图书馆
    湖南·宁乡南塘刘氏四修族谱十七卷首一卷 (民国)刘方春修 刘绍烨 刘绍真纂 民国十年(1921)存著堂刻本 十八册湖南图
    湖南宁乡·沩宁荷塘刘氏三修支谱十二卷 (民国)刘辉鹏纂序 民国十七年(1928)彭城堂活字本 湖南图(存卷1、3—5)
    湖南·宁乡沙田刘氏支谱十四卷首末各一卷 (民国)刘纲涛纂修 民国二十年(1931)沙旬堂活字本 湖南图(存卷1—3、11—14、首、末)
    湖南醴陵·刘氏八望族谱四卷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崇本堂刻本广东中山图(存卷3、4)
    湖南醴陵·醴西玉堂刘氏四修族谱二十四卷 (民国)刘德璜 刘先务等纂修民国五年(1916)授经堂活字本 二十册历史所注:明弘治十七年(1504)刘廷蛟、刘廷凤等创修。
    湖南郡县·刘氏重修族谱 (清)明全先等清宣统三年(1911)印本湖南(雪阝)县档
    湖南湘潭·白(氵乇)刘氏族谱七卷 (清)刘光锷 刘前植纂修清咸丰十一年(1861)崇让堂活字本 六册 历史所
    湖南湘潭·白(氵乇)刘氏三修族谱二十卷 (清)刘成熙纂修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活字本 十二册中国国家图书馆 历史所 河北大学
    湖南湘潭·楚南刘氏三修族谱八卷首末各二卷 (清)刘大成修清同治十年(1871)彭城堂活字本 十二册湖南图
    湖南湘潭·中湘刘氏续修族谱七卷 (清)刘崇礼修清光绪八年(1882)光口堂木刻本 七册河北大学
    湖南湘潭·刘氏六修族谱四十卷 (清)刘世清等纂修清光绪八年(1882)传经堂活字本 四十册中国国家图书馆
    湖南湘潭·水井刘氏五修族谱十一卷 (清)刘章诲 刘文友纂修清光绪十三年(1887)敦睦堂木刻本 十一册河北大学
    湘南湘潭·中湘升廷山刘氏三修族谱十六卷 (清)刘训濂纂修清光绪二十二年(1 895)天禄堂活字本十六册 历史所 河北大学注: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刘光祖等始修。
    湖南湘潭·中湘大岭刘氏四修族谱九卷首一卷一卷 (清)刘辉荫 刘声才等修 刘辉亭纂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活字本 十册湖南图
    湖南·湘潭长湖刘氏四修族谱十卷别录八卷首一卷 (清)刘秀鉴 刘肇隅总纂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源本堂刻本 十二册广东中山图注:清乾隆二十二年(1896)刘金声首次修撰。
    湖南·湘潭桥头刘氏三修族谱十二卷首一卷 (清)刘民裕等纂修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亲亲堂木刻本十二册河北大学
    湖南·湘潭纯塘刘氏四修族谱十四卷 (清)刘先述等修清宣统笃本堂刻本 十四册中央民院注: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初修。此为三修。
    湖南湘潭·中湘下马桥刘氏五修族谱八卷 (民国)刘厚亨 刘厚祥纂修 民国十一年(1922)念祖堂木刻本 八册河北大学
    湖南湘潭·中湘乌泉刘氏四修家谱二十五卷 (民国)刘文钧等续修民国十二年(1923)藜阁堂活字本 二十四册吉林大学
    湖南湘潭·中湘茅田刘氏三修族谱十卷 (民国)刘振全 刘文价等修 刘文佑刘传祺纂民国十二年(1923)青藜堂活字本湖南图(存卷1—8、10,又一部存卷5、7)
    湖南湘潭·中湘刘家湾刘氏五修族谱十四卷 (民国)刘文丹纂辑民国十三年(1924)天禄堂活字本 十四册中国国家图书馆 广东中山图
    湖南湘潭·中湘马桥刘氏四修族谱十卷 (民国)刘仞翔纂修民国十七年(1928)合志堂活字本 十册中国国家图书馆
    湖南·湘潭岳冲刘氏族谱八卷 (民国)刘(忄享)庸刘家驹纂修民国十九年(1930)思孝堂木刻本 十册河北大学
    湖南湘潭·中湘金盘刘氏支谱十四卷 (民国)刘长槐 刘文昭纂修民国十九年(1930)邦声堂木刻本 十四册河北大学
    湖南湘潭·中湘升廷山刘氏四修族谱十六卷 (民国)刘估伦修 刘佑禄纂民国二十一年(1932)天禄活字本湖南图(存三卷1、2、16)
    湖南·湘潭长湖刘氏五修族谱十卷首一卷 (民国)刘英朴总纂民国二十二年(1933)源本堂铅印本 七册中国国家图书馆
    湖南湘潭·桥头刘氏四修族谱十七卷 (民国)刘安驭 刘系照纂修民国二十七年(1938)亲亲堂排印本 十七册广东中山图注: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刘拔南、刘光烈首撰。
    湖南湘潭·中湘戚里铺刘氏五修族谱二十一卷 (民国)刘修堂 刘修皇 刘修梯 刘系庚等纂民国三十二年(1943)活字本 二十一册湖南图
    湖南湘潭·刘氏八修族谱十九卷首二卷 (民国)刘运衢 刘家丞主修 刘家藩撰修民国三十三年(1944)英远堂排印本 二十册广东中山图注:明嘉靖三年(1524)刘士弁、刘常服首修。
    湖南湘潭·中湘石潭刘氏四修族谱十五卷 (民国)刘绍基纂修民国三十六年(1947)怡怡堂活字本 十五册历史所注:清乾隆间刘启琳、刘敬临始修。
    湖南湘潭·中湘石潭刘氏四修族谱十五卷 (民国)刘绍基等纂修民国三十六年(1947)怡怡堂活字本 十五册中国国家图书馆
    湖南湘乡·水田刘氏族谱三卷 (清)刘民我 刘民赏修 刘安锦 刘安吉等纂清嘉庆二年(1797)刻本 一册湖南图(存卷1)
    湖南湘乡·刘氏族谱十卷 (清)刘功良 刘功计修 刘功崇 刘功.伦纂清道光十五年(1835)彭城堂活字本湖南图(存1、2)
    湖南湘乡·石磴刘氏少山房谱口口卷 (清)刘悠仲纂修清道光十九年(1839)活字本湖南图(存卷2)
    湖南湘乡·上湘刘氏九修族谱九十五卷首二卷 (清)刘佰绩 刘庠张修 刘佰纬 刘庠(火工)纂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活字本湖南图(存卷首上)
    湖南湘乡·石邨刘氏续谱口口卷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印本湖南图(存卷10、11)
    湖南湘乡·刘氏续修宗谱八卷 (清)刘远综纂修
    清咸丰四年(1854)彭城活字本 八册历史所注:宋靖康元年(1126)仲美公始修。
    湖南湘乡·白石刘氏族谱六卷 (清)刘麓庵 刘春池等纂修清咸丰八年(1858)青云堂木刻本 五册河北大学
    湖南湘乡·上湘车湾刘氏支谱四卷 (清)刘名世纂序清咸丰八年(1858)活字本湖南图(存卷1)
    湖南湘乡·上湘刘氏族谱口口卷清同治间活字本湖南图(存卷1—2、5—7、首)
    湖南湘乡·刘氏九修族谱 (清)刘运玉纂修清光绪五年(1879)俭德堂活字本 一册湖南图
    湖南湘乡·上湘坳头刘氏九修族谱七卷首三卷 (清)刘李玉 刘范五修 刘景山纂清光绪五年(1879)活字本湖南图(存卷1、首上、中、下)
    湖南湘乡·木诸山刘氏续修族一百六十九卷首末各一卷 (清)刘培基 刘有谦等修 刘培臣 刘忠亨纂清光绪七年(1881)傅经堂活字本湖南图(存卷1、2、21—28、61、65,首、末,又一部存四册)
    湖南湘乡·石磴刘氏少山房谱二十卷 (清)刘远岳 刘亨村等修 刘时皙 刘景倩等纂清光绪八年(1882)活字本湖南图(存卷l,又一部存卷1)
    湖南湘乡·上湘刘氏族谱六卷首一卷 (清)刘世瑞 刘世明修 刘世瑛 刘永富纂清光绪十年(1884)金莲堂刻本湖南图(存卷1、2、首)
    湖南湘乡,上湘凹上刘氏房谱四十七卷 首二卷 (清)刘伯续 刘庠制纂修清光绪十四年(1888)燃藜堂活字本湖南图(存卷首上)
    湖南·湘乡窦溪刘氏十修族谱四十卷 (清)刘定庠修 刘修远纂清光绪十八年(1892)校书堂活字本湖南图(存卷1、2)
    湖南湘乡·三舍刘氏六续族谱 三十四卷首一卷 (清)刘氏合族修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活字本 二十二册 历史所 注:明成化间始修。
    湖南湘乡·上湘车湾刘氏续修支谱五卷首三卷 (清)刘师竹修 刘师江 刘师甲纂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活字本 湖南图(存卷首1—3、又二部、一部存首1、一部存首1)
    湖南湘乡·木诸山刘氏三修族谱四十四卷 (清)刘常瑞等修 刘常灿等纂 清宣统三年(1911)活字本 北京大学 湖南图(存卷1、3、5、7、19,又一部存卷3) .
    湖南湘乡·刘氏续修族谱十卷首二卷 (清)刘启瑞 刘昶纂 清宣统三年(1911)务本堂活字本 十二册湖南图
    湖南湘乡·上湘刘氏续修族谱八卷 (民国)刘永璜 刘永晃修 刘永光 刘永富纂 民国三年(1914)金莲堂活字本 湖南图(存卷1、2、3)
    湖南·湘乡桥湾刘氏续修族谱九卷末一卷 (民国)刘其起修 刘昌馥纂 民国三年(1914)活字本 三册湖南图(存卷1、2、3)
    湖南湘乡·上湘刘氏三修族谱口口卷 民国十二年(1923)活字本 南图(存卷1、3、7、13)
    湖南湘乡·白田刘氏三修族谱十卷 (民国)刘显诒 刘显道等纂修 民国十二年(1923)传经堂木刻本 八册 河北大学
    湖南湘乡·石磴刘氏续修族谱口口卷 (民国)刘亨阶纂序 民国十二年(1923)活字本 湖南图(存卷1)
    湖南湘乡·曲塘刘氏四修族谱口口卷 民国十七年(1928)活字本 湖南图(存卷首、末)
    湖南·湘乡赤石刘氏胜房支谱口口卷民国二十八年(1939)活字本湖南图(存卷6)
    湖南湘乡·木诸山刘氏四修族谱四十卷 (民国)刘培秋 刘培德等修 刘常澍刘运蕃等纂民国三十六年(1947)活字本湖南图(存卷1)
    湖南湘乡·上湘白石刘氏四修族谱十四卷 (民国)刘春池 刘菊瑛四修民国三十八年(1949)藜阁堂木刻本 十册河北大学 注:封面、版心作《白石刘氏四修族谱》。
    湖南衡阳·刘氏五修族谱口口卷 (清)刘华琨修刘桃献纂清光绪二十九(1903)活字本湖南图(存卷首)
    湖南·衡阳渣坪刘氏第一期合修族谱六卷首一卷 (民国)刘秀荣纂修民国二十六年(1937)藜照堂铅印本 八册广东中山图
    湖南邵阳·邵陵雷湾刘氏续族谱八卷 (清)刘举尊 刘爱青纂修清嘉庆九年(1804)敦睦堂活字本 五册历史所注:清乾隆九年(1744)刘开源等始修。
    湖南邵阳·赛上刘氏惠户宗谱不分卷 (清)刘纪殷等纂修清道光二年(1822)刘氏刻本 四册南京大学注:书口题《刘氏续修族谱》。
    湖南邵阳·刘氏续修族谱不分卷 (清)刘冠南修 刘鹤田纂清同治二年(1863)活字本湖南图(存一册)
    湖南邵阳·刘氏重修族谱十八卷首末各一卷 (清)刘国镜等纂修清光绪十八年(1892)小墨庄活字本 二十一册湖南图
    湖南邵阳·曲塘刘氏四修族谱十二卷首末各一卷 (民国)刘世渐 刘任芹修 刘任桢 刘荣宪纂民国二十一年(1932)活字本湖南图(存卷首、末)
    湖南邵阳·邵陵刘氏族谱五卷首一卷 (民国)刘春蓉 刘春沾续修民国二十五年(1936)木刻本 三十册河北大学(二部)
    湖南湘阴·刘家塘刘氏族谱不分卷 (清)刘颂章 刘德峻等续修清光绪十年(1884)木活字本辽宁图注:乾隆三十八年(1773)初修支谱,嘉庆四年(1799)刘中珩等首修合谱。
    湖南湘阴·刘家塘刘氏四修族谱三十七卷 (民国)刘宜型纂序民国三十六年(1947)活字本 三十七册湖南图
    湖南湘阴·乔江刘氏田心支三房谱三十六卷首二卷 (民国)刘高培 刘中岳等修 刘盈汉刘万桂等纂民国三十七年(1948)宝藜堂活字本 三十八册湖南图(又一部存卷2—8、20—21、27——36)
    湖南华容·刘氏重修族谱三十卷首一卷 (清)刘承孝纂序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活字本湖南图(存卷首)
    湖南华容·刘氏族谱二十卷首一卷 (民国)刘村登修 刘楚垣等纂民国元年(1912)活字本湖南图(存卷2—14、16—20、卷首)
    湖南郴州·刘氏族谱十卷 (清)刘光球续修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活字本 十册吉林大学业
    湖南永兴·刘氏族谱五卷 (清)刘世光 刘代芸纂修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活字本 五册中国国家图书馆
    湖南江永·刘氏族谱三卷 (清)刘为重修清光绪五年(1879)印本湖南江永县档
    湖南江华·东山刘氏族谱六卷石印本湖南江华县档
    湖南武冈·刘氏族谱不分卷 (清)刘力修 刘金台纂修清道光木活字本 二十四册四川图
    湖南新化·天堂刘氏族谱五卷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刻本 湖南图(存卷1)
    湖南新化·刘氏续修族谱五卷 (清)刘晓亭修 刘玄冈 刘瀛洲纂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刻本 一册湖南图
    湖南溆浦·刘氏通谱六十四卷 (民国)刘生爵 刘汉秋修民国二十六年(1937)木刻本湖南溆浦县档湖南常德·
    湖南刘氏续修族谱三十一卷首一卷 (清)刘寿萱纂编清光绪十三年(1887)活字本湖南图(存卷首)
    湖南常德·刘氏族谱十卷 (民国)刘安瑞修民国二十六年(1937)铅印本湖南常德市档注:清光绪三年(1877)刘有钟初修。
    湖南·澧县刘氏族谱八卷 (民国)周长典纂民国十三年(1924)木刻本湖南澧县档
    湖南汉寿·刘氏六修族谱十三卷首三卷 (清)刘名璇 刘大恺修 刘大顺 刘大连纂民国十八年(1929)活字本湖南图(存卷首上、中、下)
    湖南临澧·刘氏族谱三十五卷首五卷 (民国)刘运清修民国三十五年(1946)木刻本湖南临澧县档注: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始修,此为四修。刘氏长公分支谱四卷首一卷清抄配清喜庆二十五年(1820)刻本 一册北京师大
    刘氏八修族谱十六卷 (民国)刘志勤等纂修民国四年(1915)五忠堂木活字本 十六册北京师大

-----------------------------------------------------------------

刘姓字辈

    京口刘氏从刘子羽的第28代孙开始,使用的名排派和字行派:
    名排派:世嘉国泉荣,炳增锡永盛。纯良正善学,本立恒常生。
    字行派:慷慨丈夫志,生当忠孝门。为官须作相,及第必争先。

    凤岗刘氏20字的字派:
    一守敬日,公季汉中,德士伯卿,夫唯汝淑,宗孟仲初。
    南宋时,又由著名学者朱熹赠了一个16字的续派(“员”字为第21世):
    员世希哲,尔谦则良,克敦孝友,景用必昌。
    明朝末年,刘淮春续订了一个16字的字派(“文”字为37世):
    文行忠信,大道孔彰。家修廷献,长发其祥。

    华容刘氏六十余字字派:
    宗隆宝皋。文用安天元,光必行仁大。
    祖如世可希,好学师允在。惟子守承应,克绍迪友怀。
    启佑宜以德,秉国重斯才。运器资道量,煦类悦群来。敛修清节懋,丰施乐利偕。

    湖南宁乡南塘刘氏32字派语:
    起序端方,绍允维臧。麟勋渠翰,际运隆昌。
    枝荣本固,家庆绵长。世守耕读,辉耀先芳。

    刘少奇家族字派:
    起序端方,绍允维臧。麟勋渠翰,际运隆昌。
    枝荣本固,家庆绵长。世守耕读,辉耀先芳。

    刘开七公派下《刘氏通谱》公议派文(江西、湖南两省刘开七公后裔民国时期合修通谱时所订立的字派):
    巨族同修谱,光前裕后清。存仁多发富,积善自成名。
    添福承宗祖,迎祥列彦英。诗书宏世泽,礼乐振家声。
    美事全忠孝,良谟尚读耕。相传千万代,永远绍彭城。
今朝有酒今朝醉
傍晚无钱傍晚忙
3#
发表于 2008-11-17 16:33:50 |只看该作者
刘姓典故、趣事

〖中国目录学之祖——刘向〗
    传说刘向在汉成帝时受命在皇家图书馆——天禄阁校刊《五经》和各种秘籍。某日夜暗独坐,忽有一个黄衣老人,手持青藜 手仗,叩门进来,吹燃藜杖,以藜光照明,传授刘向《五行洪范》之文。刘向问老人姓名,老人说:“吾乃太乙之精,天帝悯卯金之子,特派我来传道给你。”并把怀中竹牒和典天文地图之书赠给了刘向。

〖刘邦与“丰西纵徒事件”〗
    公元前256年,刘邦诞生在秦朝所属的泅水郡沛县丰邑的一个农家。大约在公元前224年,刘邦当了泅水的一个亭长。他忠于职守,兢兢业业。秦王朝建立后,大规模的征召徭役,连续不断,刘邦作为亭长,不止一次地奉命押送刑徒、民夫等去首都咸阳服役。这一活动,使他开阔了眼界,长了见识。有一次,他送刑徒到咸阳,在大街上看到了秦始皇出巡的大队人马威武雄壮的阵势,他感慨万分地说:“大丈夫当如此也。”从此埋下了反秦的种子。于是在他最后一次押解刑徒前往咸阳时,精心策划了“丰西纵徒事件”。
    那天,刘邦亭长押解刑徒上路之后,他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地看着一些刑徒一个一个地逃掉,接着又在人烟稀少的丰西大泽边上停下来,在一个小酒馆里吃了许多酒。夜幕降临时,他又走进刑徒队伍里,为那些末逃掉的刑徒一一解开绳索,并说:“你们都逃走吧,随便去哪里都可以,我自今日起也要远走高飞了。”可是,还剩下十多个身强力壮的人不肯离去,围住他说:“亭长,我们跟着你共生死,决心跟你一起干!”当刘邦带领这支小分队来到一片沼泽地时,忽见一条大蛇挡路,众人皆惊慌不已,而刘邦却镇静地挥起三尺长剑,将大蛇劈为两段。顿时众人无不把刘邦当成英雄看待。从此,刘邦走上了反秦斗争的道路。
    当天,刘邦带领这些人回到丰邑,准备征召人马壮大队伍。不料他的意图被人发现,秦朝兵吏四处搜捕他,丰城的四个城门戒严,使刘邦一伙儿西跑东奔,无处脱身。
    传说他们正在焦急惊恐之时,忽然有一处城墙裂开一道缝,从而得以逃出城去。刘邦曾喜出望外地大呼“天助我也”。

〖蚂蚁圆坟〗
    当年秦灭魏,迁大梁都于丰。刘清迁居金刘砦后,居宅门前不知何时自生一棵梧桐。这棵梧桐长得极快,不几年就长成一棵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某日这里忽然狂风大作,天地变色,原来是从天外飞来一只金凤凰。这金凤凰围着梧桐树盘旋三周之后,竟然落在树上,筑起巢来。金凤凰在树上栖息了一段日子,后又飞走,但却将巢留在此树上。凤凰飞走后不久,刘清这位古丰刘氏的开基始祖也突然仙逝。
    刘家砍下屋前的大梧桐树做成棺材,用来安葬刘清。刘清出葬那天,本来天气晴朗,不料临出丧时,忽然间天昏地暗,电闪雷鸣,下起了倾盆大雨,使送葬队伍无法成行。人们万般无奈,只好将刘清的灵柩暂时放在挖梧桐树后留下的大树坑中。雨过天晴之后,人们再来抬棺时,吃惊地发现棺材已然不见,而梧桐树坑此时去口已变成一座巍然宏大的大圆坟。更令人吃惊不已的是,当时竟有亿万只蚂蚁,正在忙碌着向坟上筑土。刘氏族人于是就把这个大圆土坟当作刘清的墓冢。当地的人们则纷纷奔走相告,说这是“凤凰点穴”,“蚂蚁圆坟”,又说刘家“大雨淋坟,必出贵人”。

〖金屋藏矫〗
    刘彻是汉景帝刘启第九个儿子,在位54年。刘彻降生之时,正是其父继位之日。传说生母王美人在怀他时,曾梦见一轮红日投入怀中,称为“贵兆”。
    刘彻少年时,他的姑母长公主刘膘(景帝的姐姐)很喜爱他。一次姑母当着景帝的面问刘彻:“要不要我的女儿陈阿矫做妻子?”小小的他竟然聪明地答道:“如果能娶阿矫为妻,我一定要建造一所金屋子给她住。”长公主和景帝听了都十分高兴,这个故事就是“金屋藏矫”成语之由来。
今朝有酒今朝醉
傍晚无钱傍晚忙
4#
发表于 2008-11-17 16:34:04 |只看该作者
刘姓的郡望堂号

    郡望 是中国姓氏文化中的特有范畴。无论是研究中国的姓氏文化,还是进行寻根问祖,都离不开每个姓氏的郡望。
    “郡”是中国古代的一种行政建置、行政区划。“望”就是“望族”,指有声望的姓氏大族,显贵的为世人所仰望的姓氏。
    所谓“郡望”,有两层含义。其最初的含义,就是指一个郡中的望族。一个郡可以有一个或者多个望族。后来,郡望又有了另一层的含义,就是指一个家族的根源和发源地。一个姓氏或家族的郡望,就是指这个姓氏或家族所发源的某个郡。因此,当郡作为一级行政区划已经消失的时候,郡望却能一直留在人们的记忆之中,成为各姓各族寻根的依据。

    堂号 和郡望一样是中国姓氏文化中的特有范畴。也是中国人进行寻根问祖时不可不先熟悉的一个概念。
    在旧时中国各姓祠堂正门上方,往往有一块牌匾,上面写着“××堂”。在海外的宗亲社团和各姓联谊会所,也往往挂有写着“××堂”的灯笼和牌匾。这就是中国人的堂号。
    堂号是什么?简单地说,堂号就是祠堂的名称、称号。

-------------------------------------------------------

刘姓的堂号

    中国的每个姓氏,往往都有一些最著名的堂号。这些堂号,或为该姓的发源地,或者为一个美丽动人的历史典故,往往都有它非常深刻的含意,不但能让族人缅怀先祖,而且能让世人一看就知道是哪姓哪宗。与大多数中国姓氏一样,作为中华望族大姓的刘姓,也有许多著名的堂号。这里仅择十二,以作介绍:

    1、彭城堂
    在刘氏的众多堂号中,最为著名的莫过于彭城堂。这是因为,彭城是刘姓的共同郡望,也是汉家刘氏的发源地。因此,许多刘氏宗族都将自己的祠堂称为彭城堂,以标明自己为彭城刘氏,是正宗的汉家后裔。甚至出自他源的刘氏,如匈奴刘氏、沙陀刘氏等,因年代久远,谱系失考,上代失叙,也对外自称为彭城刘氏,往往以彭城堂作为本族堂号。现今以彭城堂;为堂号的刘姓,在中国南北各地和海外华人中都有发现。

    2、藜照堂(及其相关的堂号)
    除了彭城堂之外,在刘姓宗族中,另一个用得最多的、最为著名的堂号,就是藜照堂了。藜照堂的得名,来自刘向燃藜读经的典故。刘向,原名更生,字子政,为楚元王刘交的四世孙,彭城人,西汉著名文学家和经学家。西汉成帝时,更名刘向,任光禄大夫,奉命在当时皇家图书馆---天禄阁校阅各种经典,后写成我国最早的目录学著作《别录》,并著有《新序》、《说苑》、《列女传》、《洪范五行传论》等书。传说有一天,刘向在天禄阁校书至深夜,当烛尽灯灭之后,仍不肯就寝,就是暗室中背诵经书。忽有一位黄衣老人,手柱青藜杖叩门进来,接着将手中青藜杖顶端一吹,藜杖竟然燃烧起来,发出光芒,照亮了暗室。刘向见状,对老人肃然起敬,因施礼相迎,并询问老人尊姓大名。老人答道:我乃太乙之精,闻知卯金氏之子好学,特来视察。现赠你《洪范五行》之文。;老人说完,果从怀中取出一卷简牍,传授给刘向。此后,刘向果然成为一代著名学者宗师,在中国文化史上建立起不朽伟业。刘氏后人为了纪念这一燃藜夜读的神奇传说,鼓励族人发奋读书,就以藜照堂作为堂号。缘出这一典故的刘姓堂号,除了;藜照堂外,还有很多,诸如青藜堂、藜阁堂、燃藜堂、光藜堂、藜光堂、然藜堂、尚藜堂、宝藜堂、天禄堂、禄阁堂、校书堂、太乙堂、传经堂、授经堂。藜照堂及与此相近的堂号,不只在刘向后裔彭城刘氏宗派中,在中国南北各地各宗派刘氏后裔中都被广泛使用,该堂号已成为了刘姓的标志之一。

    3、中山堂  
    中山堂是刘姓中又一个以地域命名的著名堂号。中山是刘姓的著名郡望,也是刘姓的发源地之一。中山刘氏在刘氏各宗派中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人丁极为兴旺,族裔众多。当年开派始祖中山靖王就有100多个儿子,是刘氏各派开基祖和当时各刘氏亲王中最多的一个;此后,源出中山的客家刘氏刘开七、刘广传一宗,有14个儿子、81个孙子,360个曾孙,后裔子孙更是千枝万叶,构成世界刘氏的主体之一。这个堂号只实用于中山刘氏一派,但由于中山刘氏族人众多,因而中山堂,也就成为刘姓最著名的堂号之一。


    4、蒲编堂
    蒲编堂是一个典故堂号,源出三国时刘备与母亲编蒲贩鞋的故事。史书上说,刘备早年家居河北涿县,因幼年丧父,家境贫苦,常与寡母编蒲席、贩草鞋谋生。刘邦称帝后,常思昔日母亲打鞋织席之苦,茶饭无味。刘氏后人为了纪念此事,就以蒲编作堂号,以告示族人勿忘创业艰辛,平生应以勤劳为本。蒲编堂,主要在部分刘备后人中使用,远没有彭城堂、中山堂、藜照堂等著名。

    5、五忠堂
    是以祖先名号为堂号。宋朝时期,福建建州、建阳刘氏一门忠烈,有5人死后被朝廷赐谥为忠,世人号称刘氏五忠;:建阳五夫里的忠显公刘韐、忠定公刘子羽、忠肃公刘珙,建州麻沙里的忠简公刘颌、忠烈公刘纯。五忠事迹详见本书第六章。后人为了纪念刘氏祖先这一光荣的历史,鼓励族人精忠报国,就以五忠堂为堂号,五忠堂的堂号,主要在福建刘氏及其分迁到各地的刘氏支派后裔中使用。

    6、墨庄堂
    墨庄堂是一个典故堂号。它源于这样一个故事:江西新喻人刘式,本为南唐进士,宋初官任刑部员外郎,为人酷好读书,藏书丰富。刘式死后,夫人陈氏召集诸子说:你们的父亲为官清廉,死后没有为你们留下什么田庄产业,只有遗书数千卷传给你们。这可称之为墨庄,希望你们在墨庄里辛勤耕耘,好好继承这份珍贵的祖业。此后,刘式的儿子们遵从母训,刻苦攻读,最后都学有所成,成了名人。此事在当地民间和士大夫之间传为美谈,陈夫人教子有方,被人们尊称为墨庄夫人,一代伟人朱熹还曾为此写了一篇《墨庄记》以纪其美。刘式的后代因此以墨庄堂为堂号,以纪念祖先恩德,激励族人发奋读书。墨庄堂"的堂号,主要有江西刘式后代中流行,也有部分由江西外迁他省的刘式后裔仍沿用这一堂号。

    7、汉里堂
    汉里堂是一个地名堂号。所谓汉里,就是汉之故里的简称。今江苏徐州市辖下的丰县赵庄金刘砦,就是汉高祖刘邦的故乡古沛郡丰县中阳里。旧时丰县县衙大门两旁,都书写有,古宋遗风。汉高故里的对联。这里的刘氏家族,更以自己是汉代皇族后裔而自豪,为了对世人表明他们是汉高祖的家乡人,他们就以汉里堂作为家族的堂号。汉里堂,顾名思义,就只能由汉高祖故乡的刘氏使用,因此,在丰县以外地区的刘姓宗族,就没有人会用这个堂号。

    8、御龙堂
    御龙堂是一个取自祖先名号的堂号。史书记载,当年刘姓的大显祖刘累自小跟当时的豢龙氏学习驯养成龙的技术,所被夏王孔甲派去驯养龙。刘累因驯龙技术高超,深得夏王孔甲的赏识,被孔甲赐姓为御龙氏。刘姓族人为了纪念刘累,就以他的名号作宗族的堂号,对外称;御龙堂,御龙堂的堂号,在今山西、江苏丰县、江西于都甚至马来西亚的华人刘姓宗族中都有发现。

    9、七业堂
    七业堂也是一个历史典故堂号,起源于晋人刘殷之子好学的故事。《晋书·刘殷传》记载,西晋人刘殷,字长盛,为人至孝,后发愤记忆,博通经史,官至侍中、太保、录尚书事。刘殷自己博学多才,对儿子们也是要求严格。他有7个儿子,在他的教诲下,都专心治学,研究经史。其中,5个儿子分别学习《诗经》、《尚书》、《易经》、《周礼》、《春秋》五经,一人专攻一经,另有一个儿子攻读《史记》、一个儿子攻读《汉书》。他的儿子们后来都学有所成,成为当时著名的学者。当时北方的学术,以刘殷一家最为兴盛。史称刘氏一门之内,七业俱兴。刘殷后人为了纪念这一盛事,鼓励族人勤奋学习、刻苦攻读,就将本族堂号取名为七业堂,与这一典故有关的还有传经堂。

    10、铁汉堂;
    铁汉堂是一个典故堂号,源于刘安世为人正直不阿的事。刘安世是宋代的著名谏官。他为人刚正不阿,敢于直谏,甚至多次当面触怒皇帝。许多朝廷大臣对他又敬又怕,而奸臣蔡京则一意陷害。后刘安世被贬到梅州,蔡京曾派使者胁迫其自杀,但没有成功。蔡京又指使一转运判官前往杀安世,安世得知消息后毫无惧意,一边继续与朋友饮酒聊天,一边为自己安排后事,并对人说:死并不难。;后判官途中暴死,刘安世才幸免于难。当时另一位被贬到岭南的大学者苏东坡听到此事,对刘安世大加赞扬,称他他是;真铁汉!刘安世的后人为了宏扬祖先的这一高尚品德,培养族人刚正不阿的素质,就将本族堂号取名叫;铁汉堂。铁汉堂的堂号,自然为刘安世的后裔们所专有,其他刘姓宗族,极少有使用。

    11、清爱堂
    清爱堂是一个由皇帝御赐的堂号,源自清康熙为刘墉家族题堂匾的典故。清代山东诸城刘氏是一整个清代刘姓家族中最著名也是最显赫的家族,这个家族因出了刘棨、刘统勋、刘墉3个大臣而闻名天下。据说当年任朝廷大臣的刘棨家中祠堂落成,特请康熙皇帝御赐堂匾,康熙因书清爱堂3字,并对刘棨说,朕希望你们刘家父子在朝为官,都能做到清正廉洁,爱民如子。后来乾隆皇帝又再次为刘氏家族御题了清爱堂的匾额。自此以后,山东诸城刘氏家族就以;清爱堂为本族堂号,至今不变。因为堂号是皇帝御赐,所以世人又称之为;御赐清爱堂;清爱堂;是山东诸城刘氏家族及其分支的专有堂号,其他各地的刘姓宗族,则不会使用这一堂号。

    12、磐宗堂
    磐宗堂,也是一个典故堂号。磐宗二字,典出《史记·孝文帝纪》。该书有如下记载:高帝封王子弟,地域犬牙相制,此所谓磐石宗宗也。后来刘姓族人因用磐宗作堂名,喻意刘姓宗族江山永固,坚如磐石。此堂名笔者在湖南华容刘姓宗族中也有发现。



    刘姓堂号录
    刘姓堂号众多,大体也可分为地名堂号、典故堂号、教化堂号和其他堂号。现就笔者所见刘姓堂号开列于下,以供读者参考。
    1、地名堂号:
    彭城堂  沛国堂  汉里堂  沛丰堂  弘农堂  河间堂  中山堂  梁郡堂
    顿丘堂  南阳堂  东平堂  东莞堂  平原堂  广平堂  广陵堂  临淮堂  
    琅邪堂  兰陵堂  东海堂  丹阳堂  宣城堂  南郡堂  高阳堂  高密堂
    竟陵堂  长沙堂  河南堂  颖川堂  太原堂  东莱堂  任城堂  高平堂  
    高堂堂  中山堂  西蜀堂  沙甸堂  安成堂  尉氏堂  南华堂  前溪堂
    梓溪堂  燕翼堂等。



    2、典故堂号:
    御龙堂  邦声堂  汉室堂  敬胜堂  道胜堂  蒲编堂  屏山堂  五忠堂  
    八贤堂  铁汉堂  墨庄堂  清爱堂  藜照堂  黎煦堂  黎照堂  藜阁堂  
    藜光堂  青藜堂  燃藜堂  然藜堂  光藜堂  兴藜堂  尚藜堂  宝藜堂
    天禄堂  禄阁堂  校书堂  太乙堂  泰乙堂  然乙堂  表照堂  七业堂
    传经堂  明经堂  授经堂  崇经堂  儒林堂  存著堂  惇典堂  郡马堂  
    青云堂  金莲堂  花薮堂  冰鉴堂  二粟堂等。

    3、教化型堂号:
    尚德堂  馨德堂  厚德堂  崇德堂  俭德堂  树德堂  恒德堂  一德堂
    德新堂  德声堂  德馨堂  正伦堂  序伦堂  叙伦堂  敦伦堂  聚伦堂
    彝伦堂  清伦堂  义伦堂  五伦堂  尚义堂  旌义堂  集义堂  立义堂
    崇礼堂  崇让堂  恭让堂  强恕堂  忠定堂  忠贤堂  忠乐堂  武忠堂
    怀贤堂  仁视堂  仁粟堂  仁本堂  立本堂  敦本堂  笃本堂  隆本堂
    务本堂  宗本堂  报本堂  元本堂  本源堂  敦睦堂  敦厚堂  敬睦堂  
    磐宗堂  九睦堂  思成堂  思孝堂  再思堂  永思堂  静思堂  念祖堂  
    奉先堂  亲亲堂  怡怡堂  庆元堂  直介堂  佩三堂  守三堂  远庆堂
    崇庆堂  继先堂  文明堂  孝友堂  忠孝堂  孝享堂  漫德堂  馀庆堂
    衍庆堂  延庆堂  善庆堂  具庆堂  集乐堂  诚意堂  诚敬堂  世荣堂  
    嘉善堂  继志堂  源仁堂  聚奎堂  崇高堂  永古堂  复古堂  崇古堂  
    存古堂  集本堂  明禄堂  嘉会堂  思远堂  悠久堂  永言堂  敬爱堂
    上升堂  文英堂  谱寿堂  八字堂  见复堂  振藻堂  如在堂  世锦堂
    集英堂  两全堂  绳武堂  华先堂  谨厚堂  德馨堂  肃纪堂  道胜堂
    贻远堂  暎武堂  馀荫堂  聚芝堂等。

    4、其他堂号:
    泰来堂  曙光堂  永昌堂  永常堂  永泰堂  永复堂  永忠堂  永正堂  
    仲宣堂等。
今朝有酒今朝醉
傍晚无钱傍晚忙
5#
发表于 2008-11-17 16:34:43 |只看该作者
【中国人民解放军刘姓开国将帅生平简介】(1)

    刘伯承元帅
    刘伯承(1892-1986),曾用名刘伯坚,四川省开县人。1912年考入重庆军政府将校学堂。1914年加入孙中山领导的中华革命党。辛亥革命时期从军,参加了反对北洋军阀的护国、护法战争,任连长、旅参谋长、团长。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北伐战争时期,任国民革命军四川各路总指挥、暂编第十五军军长。1927年参加领导了“八一”南昌起义,任中共前敌委员会参谋团参谋长。后留学苏联,先后在高级步兵学校及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1930年回国。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共中央长江局军委书记,红军学校校长兼政治委员,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总参谋长兼中央纵队司令员,中央红军先遣队司令,中革军委总参谋长,红军大学副校长,中央援西军司令员。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9师师长。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军区司令员,中原军区司令员,第二野战军司令员,南京市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南京市市长。
    建国后,历任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二书记,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院长兼政委,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军委训练总监部部长,高等军事学院院长兼政治委员,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副主席。1959年4月起任第二至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1980年辞去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职务。1982年后因年龄和健康原因辞去党、国家和军队领导职务。是中共第七届中央委员,第八至十一届中央政治局委员。
    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 曾获得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1986年10月7日在北京逝世,终年94岁。

    刘震上将
    刘震(1915-1992),湖北省孝感县人。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25军第75师225团连指导员、营政治委员,红15军团第75师225团政治委员、师政治委员。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15师344旅688团政治处主任、团政治委员、独立团团长,344旅旅长,新四军第4师10旅旅长,第3师10旅旅长兼淮海军分区司令员,第3师副师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共吉江省委书记兼吉江军区司令员、政治委员,东北民主联军第二纵队司令员,第四野战军14兵团副司令员兼39军军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南军区空军司令员,东北军区空军司令员,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副司令员兼空军学院院长、政治委员,沈阳军区副司令员,新疆军区司令员,军事科学院副院长。是中国共产党第八届候补中央委员,第十一、十二届中央委员。1985年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被增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92年8月20日在北京逝世,享年78岁。

    刘亚楼上将
    刘亚楼(1911-1965),原名刘振东。福建省武平县人。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闽西游击队排长,红四军随营学校学员班长,红12军连长、营长兼营政治委员,红四军第三纵队八支队政治委员,第12师35团政治委员,第11师政治委员,红一军团第二师政治委员,第一师师长,陕甘支队第二纵队副司令员,红一军团第二师师长。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训练部部长、教育长。1939年赴苏联入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1945年回国。
    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东北野战军、东北军区参谋长,第四野战军14兵团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司令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司令员,国防部副部长兼国防部第五研究院院长、国防科委副主任。是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委员。
    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译著有《斯大林论克劳塞维茨》等。1965年5月7日因病在上海逝世,终年55岁。

    刘飞中将
    刘飞(1906-1984),原名刘松清。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人。1927年参加黄麻起义。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乡苏维埃主席,县赤卫军连长,中国工农红军第4军10师29团排长、副连长、连长、连政治指导员、营政治委员,第11师32团政治处主任、师供给部政治委员,第30团政治处主任,第12师34团政治委员,独立师政治部主任、师总务处处长。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第三支队政治部组织科科长,第六团政治处主任,江南人民抗日救国军政治部主任,第一纵队政治委员,第五支队司令员,新四军第6师18旅53五团团长兼政治委员,54团政治委员,第1师18旅政治部主任、旅长兼苏中军区第一军分区司令员,独立第二旅旅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山东野战军第一纵队二旅旅长,华东野战军第一纵队二师师长、纵队副司令员,第三野战军20军军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皖南军区司令员,安徽省军区司令员,南京军区公安军司令员,上海警备区副司令员,南京军区顾问。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四、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4年10月24日在南京逝世,终年78岁。

    刘忠中将
    刘忠(1906-2002),福建省上杭县人。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上杭县赤卫军军需长,红军学校排长,红四军第三纵队十九大队政治委员,红一军团第12师36团政治委员,第11师33团政治委员,第二师五团政治委员,红一军团政治部组织科科长,军团司令部侦察科科长。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三大队大队长,第六分校校长,晋豫联防军司令员兼八路军129师386旅副政治委员,太岳军区第二军分区司令员,晋冀鲁豫军区386旅旅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军区第四纵队10旅旅长,第四纵队参谋长,太岳军区司令员,华北军区第15纵队司令员,第18兵团62军军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西康军区司令员,川西军区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院务部部长、物质保障部部长、副教育长、副院长,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政大学副校长。
    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荣获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2002年8月7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

    刘少文中将
    刘少文(1905-1987),原名刘国章。河南省信阳县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并赴苏联入中山大学学习。1927年回国,任苏联共产党代表团翻译。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共中央翻译科科长,中央巡视员,察哈尔抗日同盟军中共前敌委员会委员兼独立第18师政治部主任,军委秘书长兼《革命与战争》军事杂志编辑,红军总司令部政治教导员,红二方面军政治部宣传部部长,中共中央西北局秘书长。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驻上海办事处秘书长,中共中央交通处港澳办事处处长,中共中央南方局交通处处长、组织部主任秘书、情报部部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共上海工作委员会副书记,中共中央社会部副部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上海市军事管制委员会轻工业处处长,华东纺织工业部部长,军委四部代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二部部长,总参谋部顾问。是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
    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7年4月10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82岁。

    刘西元中将
    刘西元(1917-2003),江西省吉安县人。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军学校政治部青年干事,红一军团第四师青年干事,12团政治委员。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15师343旅686团营政治教导员、团政治委员,鲁南支队政治委员,教导第二旅六团政治委员,滨海军区滨北军分区政治委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通化支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独立第二师师长兼政治委员,东北野战军第三纵队副政治委员,第四野战军47军副政治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军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青年部副部长,共青团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华全国民主青年联合会副主席、主席,世界青年联合会副主席。总政治部组织部部长,总政治部副主任,兰州军区副政治委员,南京军区副政治委员。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三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第四、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第一、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国旗勋章。2003年7月14日因病在南京逝世,享年86岁。

    刘兴元中将
    刘兴元(1908-1990),山东省莒县人。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并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四军后方医院秘书、俱乐部主任,军委后方办事处文印科科长,红军总卫生部政治部巡视员、组织科科长,红四方面军卫生部总务处处长、政治部组织科科长。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卫生部政治处副主任、主任,八路军115师工兵营政治委员,教导大队政治委员,师政治部民运部副部长,教导第五旅政治部主任、代政治委员,滨海军区政治部主任,山东军区第二师政治委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直属第二师政治委员,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员上干大队政治委员,东北野战军第五纵队政治委员,第四野战军42军政治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共中央南军区委员会秘书长,军区干部部副部长、部长,广州军区副政治委员、第二政治委员,成都军区第一政治委员、司令员,军事学院政治委员。是第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三、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九、十、十一届中央委员。
    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90年8月14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82岁。

    刘先胜中将
    刘先胜(1910-1977),湖南省湘潭县人。1922年参加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被选为工人代表。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参加湘赣边界秋收起义。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工农革命军第一军一师连长,中国工农红军湘赣独立第一师三团连长、营长、副官主任,红九军团直属队总支书记,团政治委员,军团卫生部政治委员,红六军团第18师52团政治委员。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教导队总支书记兼政治三队政治指导员,教导大队组织科科长,新四军江南指挥部第一支队政治部组织科科长,江南人民抗日救国军政治部主任,第一团政治委员,新四军苏北指挥部第三纵队政治委员,新四军第一师三旅政治委员兼苏中军区第四军分区政治委员,第18旅旅长兼苏中军区第一军分区司令员,新四军第一师参谋长,苏浙军区参谋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中军区参谋长,华中野战军参谋长,华东野战军副参谋长,苏北军区副司令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苏南军区副司令员、司令员。苏南行政公署副主任,江苏省军区司令员,南京军区副司令员。
    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77年10月12日因病逝世,终年67岁。

    刘志坚中将
    刘志坚(1912-2006),湖南省平江县长寿镇人。1928年参加平江起义。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1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平江县长寿区赤色工会委员长,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团政治部秘书处处长、青年部部长、民运部部长、宣传部部长,红四方面军政治部宣传部部长,红四军政治部主任。参加了中央苏区第一至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9师政治部宣传部部长、副主任,东进纵队政治委员,冀南军区政治部主任,军委一局副局长。参加了神头岭、响堂铺、长乐村、百团大战等战役战斗。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军区第十纵队政治委员,桐柏军区政治委员兼第十纵队政治委员,第二野战军四分兵团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参加了挺进大别山、淮海、渡江等战役战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央军委情报部副部长、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宣传部部长,总政治部副主任兼宣传部部长,解放军艺术学院院长,军事科学院第二政治委员,昆胆军区政治委员、第一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院长兼政治委员。为党和军队的建设事业做出了贡献。是第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二、三、四、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十一届候补中央委员,第十二届中央委员。1985年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被增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荣获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2006年3月11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4岁。

    刘转连中将
    刘转连(1912-1992),湖南省茶陵县人。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并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湘东南独立师第三团班长、排长,红8军第23师3团连长,红六军团第17师营长,第49团团长,第17师参谋长、师长,红二方面军第六军模范师师长。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0师359旅717团团长、旅参谋长,南下第二支队司令员,359旅旅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第10纵队29师师长兼合江军区副司令员,第四野战军48军副军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第15兵团军长兼赣西南军区司令员,军长兼粤东军区司令员,旅大警备区司令员,沈阳军区副司令员、顾问。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在中共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92年10月28日因病在广州逝世,终年80岁。

    刘金轩中将
    刘金轩(1908-1984),湖南省祁阳县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三军团第五军一师三团班长、排长、连长,第五师14团营长,红15军团第五团团长兼保安特区司令员,红四方面军第30军90师参谋长。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9师385旅769团参谋长,新编第10旅28团团长,太行军区第六军分区副司令员。太岳军区第三军分区司令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军区第四纵队12旅旅长,陕南军区司令员,第二野战军19军军长兼陕南军区司令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陕西省军区司令员,石家庄高级步兵学校校长,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9兵团军长,铁道兵副司令员、顾问。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4年4月27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76岁。

    刘昌毅中将
    刘昌毅(1914-1999),原名刘昌义。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人。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鄂豫皖红一师一团通信班班长,红四方面军第九军25师75团排长、连政治指导员,红九军政治部政务科科长,第27师76团副团长、团长。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9师386旅侦察科科长,青年纵队第三团参谋长,太行军区第三军分区参谋长,决死第三纵队参谋长,太行军区第三军分区副司令员,太行军区南下第六支队司令员,河南军区第六支队司令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原国区第一纵队三旅旅长,第二野战军三纵队副司令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铁道公安部队副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旅顺基地司令员,青岛基地司令员,北海舰队司令员,济南军区副司令员兼北海舰队司令员,南京军区副司令员,广州军区副司令员。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三、四、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荣获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9年11月1日因病在广州逝世,享年86岁。

    刘浩天中将
    刘浩天(1912-1984),原名刘奕生,又名刘昆,江西省宁都县人。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1年转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少共宁都县委副书记兼组织部部长,红一军团补充师政治部民运科科长,红一军团教导营排长、连长,红军大学俱乐部主任。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总部随营学校保卫股股长、政治教员,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一分校政治部组织科科长、分校政治部副主任,八路军115师教导第二旅政治部副主任,胶东军区教导团政治委员,北海军分区政治委员兼中共地委书记。
    解放战争时期,任山东军区第五师政治委员,华东野战军第九纵队政治委员,第三野战军27军政治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九兵团军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高级步兵学校政治部主任、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院长,海军东海舰队政治委员、司令员。是中国共产党第九届候补中央委员。
    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4年1月9日因病逝世,终年72岁。

    刘培善中将
    刘培善(1912-1968),湖南省茶陵县人。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湘赣游击大队青年干事,茶陵县独立团连政治指导员,江西安福县独立营政治委员,湘赣红三师第三团政治委员,湘赣军区第二军分区政治部组织科科长,湘赣第一支队政治委员,独立团政治委员。参加了南方三年游击战争。
    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第一支队二团政治委员,苏北指挥部第二纵队政治委员,第一师二旅政治委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中野战军第七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华东野战军第十纵队政治委员,第三野战军十兵团政治部主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兵团副政治委员,福建军区副政治委员、第二政治委员,福州军区副政治委员、第二政治委员。是第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第七、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自由独立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文化大革命”中受到诬陷和迫害,1968年5月8日不幸在北京逝世,享年56岁。中共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得到平反昭雪,恢复了名誉。

    刘道生中将
    刘道生(1915-1995),湖南省茶陵县人。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并参加中国工农红军。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少共茶陵县区委书记,县游击队宣传队队长、政治指导员,红八军政治部青年部部长,粤赣军区第22师政治部主任,军委直属队干部团营政治委员,红三军团政治部组织部部长,共青团中央局组织部部长,红六军团政治部主任。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0师717团政治处主任、团政治委员,晋察冀军区第四军分区政治委员,平西军分区政治委员兼中共地委书记,冀察军区政治委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察哈尔军区政治委员兼中共察哈尔省委书记,冀察热军区政治委员,东北民主联军第八纵队政治委员,第四野战军13兵团政治部主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第12兵团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1953年赴苏联伏罗希洛夫海军学院学习。回国后任海军副司令员,海军副司令员兼海军军事学院院长、海军航空兵司令员,海军第一副司令员。是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十一届候补中央委员。在中共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5年5月16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80岁。

    刘义少将
    刘义(1909-——)。江西省永新县人。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转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9年任永新县本村苏维埃政府主席,区苏维埃政府副主席,县苏维埃政府裁判部代理部长,赣南战地特别法庭主席,中央军委总政治部裁判所裁判员,红5军团政治部裁判所所长。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后,任八路军129师骑兵团营长,385旅团政治处主任,129师供给部政治处主任,供给部政治委员。1942年入延安中央党校学习。
    解放战争时期,任冀南军区后勤部政治部主任,供给部政治委员,晋冀鲁豫野战军10纵供给部部长、湖北军区供给部政治委员。参加了邓县、宛东、襄樊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海军造船部部长,后勤部政治委员。1956年毕业于解放军政治学院。任海军后勤部政治委员,海军第三研究院副政治委员,海军航空兵部顾问。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刘丰少将
    刘丰(1915-——),河南省渑池县人。1932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曾于1934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五军团第13军39师班长、排长,中央军委供给部粮秣处科员,总部四局四科粮秣股长,红四方面军教导团供给科长。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9师挺进支队二营政治指导员、教导员,太岳区游击大队队长,山西决死队第42团团长兼任太岳军区2分区司令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太岳军区第4纵队11旅副旅长、旅长,第4兵团第14军40师师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空军师长、军长,武汉军区空军副司令员,武汉军区政治委员。曾是中国共产党第九届中央委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刘汉少将
    刘汉(1916-——),山东省文登县人。1924年考入山东省济南师范,由于有出口成章的能力,有“文登才子”之称。1936年参加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1938年参加八路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时期,任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3军宣传科干事、科长,八路军山东纵队第5支队军政干部学校副校长、校长,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1分校胶东支校校长,胶东军区政治部宣传科科长,山东军区政治部宣传科科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辽东军区政治部宣传部副部长,东北人民解放军第1兵团政治部秘书长,东北军区政治部秘书处处长,第四野战军第42军政治部宣传部部长。参加了辽沈、平津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秘书处处长,总政治部宣传部副部长,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馆长。总政治部宣传部顾问。
    1964年晋为少将。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刘汉思维敏捷,胸有成竹时,向来不打草稿。闲暇时借诗自遣,作咏史诗十八首,从孔子、老子、历代帝王以及名人、名将,一直写到孙中山。著有《刘汉诗词选》。

    刘克少将
    刘克(1915-2000),原名刘相尧,湖南省攸县上坪镇市坪村湖背人。1936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土木工程系。(一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38年入延安抗大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野战政治部干事,八路军总政治部干事,八路军总政治部宣传干事,八路军留守兵团警备1旅2团政治处副主任。
    解放战争时期,任冀热辽军区宣传部副部长、热辽纵队政治部宣传部部长,冀热辽军区政治部宣传部部长、冀察热辽军区骑兵师政治部主任,东北野战军铁道纵队工程部部长、第1支队支队长。参加了辽沈、平津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年他率领第1支队用105天修复贯通了陇海铁路。1950年参加抗美援朝,任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兵团1师师长、中朝联合前方铁道运输司令部抢修指挥所代司令员,铁道兵团技术副司令员,为创建“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建立了功勋,回国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副司令员兼科学研究部部长。参与指挥修建了黎湛、鹰厦、外福、包兰等多条铁路干、支线,为我国铁路建设做出了贡献。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国旗勋章。1988年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独立功勋荣誉章。2000年11月3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5岁。

    刘苏少将
    刘苏(1913-1992),原名刘仲义,山西省应县人。1937年参加八路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时期,任太原战地总动员委员会察绥军副官长,晋西北战地总动员委员会察绥游击军第1支队支队长,八路军120师雁北支队支队长,晋察冀军区雁北支队支队长,第5军分区副参谋长,绥东纵队司令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冀晋军区雁北军分区副司令员,晋察冀野战军第1纵队2旅副旅长,1旅副旅长,华北军区第1纵队副参谋长,第20兵团66军副参谋长、参谋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参谋长,中国人民志愿军军参谋长,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科学研究部研究室主任、训练部副部长,高等军事学院训练部副部长,国防部第六研究院第二研究所所长,第三机械工业部六院二所所长,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训练基地副司令员。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独立功勋荣誉章。1992年逝世,终年79岁。

    刘何少将
    刘何(1911-1969),原名刘登瀛,湖北省大悟县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户主义青年团并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四方面军第12师36团班长、排长、连政治指导员、团政治处副主任、主任,第75团政治委员、团长,红9军政治部裁判所所长,军政治部组织部代部长兼军法处处长。参加了鄂豫皖、川陕苏区反“围剿”和长征。1937年入延安抗大学习。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总部炮兵团政治处教育股股长,营政治教导员、团政治处主任,延安炮兵学校政治部主任。
    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军区炮兵学校政治部主任,东北野战军炮兵纵队副政治委员。参加了百团大战和辽沈、平津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第四野战军特种兵政治部副主任,师政治委员,东北军区炮兵副政治委员、政治委员。1952年参加抗美援朝,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炮兵指挥所政治委员、志愿军炮兵政治委员,回国后,任沈阳军区炮兵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员。毕业于解放军高等军事学院。
    1955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荣获朝鲜一级自由独立勋章。1969年4月逝世,终年58岁。

    刘忍少将
    刘忍(1915-1978),山西省应县人。1936年入山西军政干部训练班学习。1937年参加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时期,任山西青年抗敌决死第1纵队2总队9中队政治指导员,决死第1纵队59团政治处组织干事,太岳军区决死第1纵队59团供给处处长,太岳军区第1军分区供给处处长、第2军分区供给处副处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太岳军区供给部处长、副部长。1947年为保证部队作战筹措大量军需物资,立一等功。后任华北军区15纵队供给部部长,第18兵团62军供给部部长。参加了百团大战和临汾、太原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西康省军区后勤部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后勤部营房机场管理处处长,营房机场管理部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后勤部副部长。1961年毕业于高等军事学院。后任空军后勤部部长。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78年逝世,终年63岁。

    刘林少将
    刘林(1916-——),原名刘秋香,湖北省沔阳(今仙桃)县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4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2军团警卫连排长、红7师12团连长、营长,红二方面军教导团队长。参加了湘鄂西、湘鄂川黔苏区反“围剿”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后任八路军120师358旅714团营长、副团长、团长。参加了百团大战。1944年入延安中央党校学习。
    解放战争时期,任江汉军区1团团长,山东军区警备2旅副旅长,胶东军区南海军分区副司令员、司令员,华东军区警备5旅旅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师长,苏南军区副参谋长、参谋长,江苏军区副参谋长,江苏省军区参谋长。1963年毕业于高等军事学院。后任江苏省军区副司令员、顾问。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刘昌少将
    刘昌(1913-1992),福建省长汀县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4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12军102团通信员,江西军区警卫连政治指导员,独立2营政治委员,红8军团第23师68团营政治教导员,红29军257团政治委员,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陕甘宁边区独立营政治委员,八路军留守兵团陇东军分区政治部副主任,内蒙古区骑兵第4师政治部主任,骑兵第10师副政治委员,骑兵第3师政治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内蒙古军区政治部副主任、主任,内蒙古军区副政治委员、政治委员。1979年当选为内蒙古自治区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主任。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2年逝世,终年79岁。

    刘昂少将
    刘昂(1916-2002),江西省吉安县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1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9军团第3师9团连政治指导员,红32军政治部敌工科科长、营政治教导员、团政治委员等职,参加了红军第一至五次反“围剿”和二万五千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0师359旅718团营长,八路军留守兵团警备第5团副团长,八路军南下支队分队长,湘鄂赣军区东分区参谋长,军政干部学校副校长等职,参加了中阳伏击战、宜川马头关阵地战和鄂城金牛战。
    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原军区干部教导团团长,晋冀鲁豫军区第1军分区参谋长,冀鲁豫军区第1军分区副司令员,军区司令部参谋处处长,华北军政大学高级干部队队长、副总队长等职,参加过黄安太悟山阻击战、泰安围歼战和东平攻击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第32步兵学校校长,南京步兵学校校长,南京军区炮兵副司令员,南京军区司令部战史编辑室主任,浙江省军区副司令员,空军某军政治委员,南京军区空军顾问等职。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2002年1月17日因病在南京逝世,享年86岁。

    刘放少将
    刘放(1909-1985),河南省荥阳县人。1928年参加国民革命军第2方面军,任司药、军医。1931年参加宁都起义。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3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国工农红军第5军团后方医院医生,红3军团第4师10团卫生队队长,军团卫生部医务训练队队长,红一方面军兵站医院医务科科长,红军总卫生部材料科科长。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15师卫生部医务主任,师卫生部副部长,山东军区卫生部副部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鲁中军区卫生部部长,东北民主联军第4纵队卫生部部长,辽东军区卫生部第二部长,东北军区卫生部医政处处长、医务主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东北军区卫生部副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后勤部卫生部部长,空军后勤部第一副部长兼卫生部部长。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1985年逝世,终年76岁。

    刘春少将
    刘春(1918-——),河北省盐山县人。1935年在北平中学读书期间参加了“一二·九”运动,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1月参加山东八路军抗日武装。
    抗日战争时期,任山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4支队指导员、营政治教导员、团政治处主任,山东纵队第4支队教导大队政治教导员、支队政治部组织科科长,教导1旅政治部组织科副科长、科长。1943年任鲁南军区第3团政治委员,鲁南军区第1军分区副政治委员。毕业于抗大第2期。
    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10月任山东野战军第8师政治部副主任、主任、华东野战军3纵政治部
主任、第三野战军第22军政治部主任,特种兵纵队副政治委员。参加了鲁南、豫东、济南、淮海、渡江等重大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华东军区炮兵副政治委员、政治委员。1952年入朝作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炮兵指挥所政治委员,回国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事学院炮兵系主任、宣化炮兵学院副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政治部主任,驻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经济文化代表团副团长、代团长、大使,外交部亚洲司司长,驻土耳其共和国大使,驻坦桑民亚联合共和国大使兼驻塞舌尔共和国大使,驻阿拉伯埃及共和国大使,外交学院院长。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国旗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刘涌少将
    刘涌(1914-1972),江西省兴国县五里亭乡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1军团第2师宣传队分队长,师直属队通信连长、指导员,红1军团第1师1团、第4师11团特派员。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山东纵队第4支队2团政治委员兼营长,第2支队支队长,滨海军分区司令员,山东纵队第2旅5团团长。胶东军区东海军分区司令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胶东军区警备第4旅旅长,第6师师长,华东野战军第9纵队26师师长,胶东军区副司令员,华东军区第32军副军长兼参谋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长,华东军区装甲兵司令员,济南军区副司令员。是中国共产党第八、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72年逝世,终年58岁。

    刘彬少将
    刘彬(1912-1989),福建省上杭县人。1928年参加农民暴动队,后改编为赤卫队,1929年编入闽西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1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成争时期,任红4军军部通信员,红1军团司令部译电员。参加了中央苏区五次反“围剿”作战和二万五千里长征。到达陕北后,任红1军团司令部参谋、机要科科长。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15师司令部机要科科长、晋察冀军区司令部通信科科长兼通信营营长。先后进入晋察冀分局党校和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二分校学习。毕业后任陕甘宁边区教导2旅独立团副团长。参加了平型关战斗和百团大战。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察冀军区通信大队大队长,冀晋军区副参谋长兼后勤司令员,北岳军区副参谋长兼后勤司令员,察哈尔军区副参谋长兼后勤副司令员、参谋长兼后勤司令员。参加了平汉、正太、绥远等战役和解放张家口的战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华北军区军运部部长。1952年进入解放军军事学院高级速成系学习。毕业后任内蒙古军区第三副司令员,河北省军区副司令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89年逝世,终年77岁。

    刘瑄少将
    刘瑄(1917-——),山东省邹平县人。1936年加入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1937年入安吴青训班学习。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时期,任冀西游击队三支队连政治指导员,营政治教导员,支队政治部副主任,八路军129师新11旅31团政治处主任、团政治委员,太行军区第6军分区13团政治处主任。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野战军第3纵队9旅25团副政治委员、政治委员,7旅19团政治委员,第二野战军11军31师政治部主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师副政治委员,中国人民志愿军师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军政治委员,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第一分院院长,第七机械工业部一院院长,南京高级陆军学校副政治委员。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刘鹏少将
    刘鹏(1912-1986),湖南省湘潭县人。1926年参加国民革命军,参加过北伐战争。1930年参加红军,1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22军特务团副官主任,红4军军部参谋、副官长,红1军团司令部通信科科长。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时,任八路军总指挥部参谋处有4个科,第3科为通讯科任科长,3科下设通信营兼任营长。1938年在战斗中负伤。伤愈担任八路军总部军工部副部长、部长,后来刘鼎调来军工部任部长,改任副部长,刘鼎调走后,再次担任部长。当时经过艰苦创业,有4个步枪制造所,1个复装枪弹厂,1个炸弹厂,1个试验所。到抗日战争胜利时,已发展成有矿山、铁厂、机械厂、化学厂、枪厂、枪弹厂、炮弹厂以及工业学校等10多个单位,3000多职工的军工队伍,能够成批制造步枪、掷弹筒、迫击炮、枪弹、掷弹筒弹、迫击炮弹、山炮弹、发射药、炸药及军工生产装备等20多种产品。
    解放战争时期,任华北军区司令部通信处副处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华北军区防空部队副参谋长,1953年入朝作战,任志愿军安东防空司令部副参谋长。回国后,1957年毕业于高级防空学校。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防空军第1军副军长、福州军区空军副司令员兼高炮指挥部司令员。是国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6年逝世,终年73岁。

    刘福少将
    刘福(1913-1987),江西省永新县人。1930年参加红军。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红一方面军3军9师29团任副排长,第2师6团排长,参加了第一次至第五次反围剿和长征。长征到达陕北后,任红1军团医院管理员。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15师343旅685团连指导员,参加平型关战斗。1935年10月随聂荣臻到晋察冀,任第4军分区8大队政治教导员、大队政治委员,第36团政治委员。1944年率36团赴延安,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34团政治委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察冀野战军4纵10旅29团政委,参加了大同、集宁、清风店战役。1947年在石家庄战役中,率团突破敌军两道防线,为主力部队打开了通路,全团荣立集体功。后任华北
野战军随营学校政委,北平市公安总队第1团政治委员,1949年任北京市公安总队1师政治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北京市公安总队政治委员,北京市公安局副局长兼人民警察总队政治委员。1966年到1976年,他担任北京卫戍区第4政治委员、顾问。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2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7年10月逝世,终年74岁。

    刘镇少将
    刘镇(1914-2001),江西省莲花县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1军团第1师1团司号员、连长兼政治指导员、宣传队队长,红1军团第2师4团科长、团政治委员,师政治部统战科科长,参加了中央苏区一至五次“反围剿”和二万五千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军委供给部汽车队队长兼政治指导员,军委卫生部政治部宣传科科长、供给部政治处主任,军委经济建设部经建处副处长,陕甘宁边区保卫团团长兼政治委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延属军分区政治部主任,警备第4旅12团政治委员,第一野战军4军12师副政治委员,参加了宜川、扶眉、宝鸡、兰州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4军12师政治委员,军委空军干部学校政治委员,西北军区空军政治部主任,兰州军区空军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员、政治委员、顾问等职。是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由大校军衔晋升为空军少将军衔。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2001年5月26日因病在西安逝世,享年87岁。

    刘大煜少将
    刘大煜(1906-1982),江西省赣县人。1928年参加赣县赤卫军。1932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赣县苏维埃政府财政部部长,赣县独立团管理科科长,红9军团3师8团连代政治指导员,红32军政治部技术书记。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0师358旅政治处干事、旅供给处副政治委员,晋绥军区独立2旅政治部组织科副科长、总务科科长,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七分校卫生部政治委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吕梁军区独立10团政治委员,第一野战军7军后勤部政治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干部部副部长,后勤学院干部部部长,后勤学院指挥系政治委员、后勤学院政治部副主任。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2年10月1日因病逝世,终年76岁。

    刘子云少将
    刘子云(1914-1992),江西省永新县人。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3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3军第7师19团排长,红5军团特务团工兵连连长,军团通信队副队长,红四方面军红军大学政治教员,红军总司令部作战局作战参谋。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0师358旅716团参谋长,358旅司令部第一科科长,第8团参谋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独立第1师参谋长,东北野战军第10纵队28师参谋长,第四野战军47军副参谋长,140师师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高级系训练处处长、基本系主任,湖南省军区副司令员,广东省军区副司令员,广州军区副参谋长、司令部顾问。是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2年4月9日因病逝世,终年78岁。

    刘子奇少将
    刘子奇(1900-1976),湖南省浏阳县人。1928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浏阳赤卫军第四路军总指挥,湘赣独立5师13团政委,湘赣军区第2军分区司令员,红6军团18师参谋长、副师长。参加了湘赣、湘鄂川黔苏区反“围剿”和长征。1936年入陕北红军大学学习。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0师359旅参谋长,718团政治委员,特务团团长,冀中军区第9军分区司令员,晋绥军区第2军分区司令员。率部参加了开辟发展冀中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斗争和敌后抗日游击战争。
    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第7师20旅旅长,牡丹江军区司令员,东北野战军独立8师师长,安东军区副司令员。参加了四平保卫战和辽沈战役,率部参加东北剿匪作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湖南军区郴州军分区司令员,湖南军区参谋长,广东省军区副司令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76年10月2日因病逝世,终年76岁。

    刘友光少将
    刘友光(1917-1988),原名刘友河,江西省雩都(今于都)县人。1932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6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15军团报务员。参加了中央苏区反“围剿”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15师343旅685团电台队长、教导第5旅电台区队长兼通信队队长,滨海军区电台区队长兼通信科科长,辽东军区司令部通信科副科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辽东军区司令部通信科副科长,东北民主联军独立1师、辽南军区参谋主任,东北野战军第41军154师政治部主任,第四野战军41军154师政治部主任。参加了陆房突围和辽沈、平津、衡宝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广西军区玉林军分区副政治委员,中南军区炮兵政治部副主任,沈阳炮兵学校政治委员,炮兵学院副政治委员,炮兵第52基地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副政治委员、顾问。是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同年10月26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71岁。

    刘少卿少将
    刘少卿(1911-2003),湖北省黄冈县人,参加过北伐战争和农民革命运动。1927年参加广州起义。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历任红1师3团班长、排长、连长,红军学校连长兼教员,红10师28团团长、6团团长,军团教导大队队长,军团司令部作战教育参谋,先遣支队长,作战侦察参谋,游击支队司令员,教导师军事教育主任等职,参加了中央革命根据地一至五次反“围剿”的历次战斗和二万五千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历任中共陇东特委军事部部长,陇东教导师师长、抗日军政大学游击战术主任教员,中共中央军委一局作战科科长,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参谋长,新四军第5师参谋长兼鄂皖湘赣游击总指挥,第4军分区司令员,河南游击兵团司令员等职,领导了开辟天西、鄂南、陂安南、安麻连等根据地的战斗,参与指挥了大山头、平坝、陶店、大小悟山、合水镇等60余次战斗。
    解放战争时期,历任中原野战军第1先遣纵队司令员,中央军调部北平代表团情报科长,华东滨海军分区司令员,华东野战军东线兵团参谋长,淮海战役支前办公室主任、华东南下干部纵队司令员等职,参与组织指挥了莱芜、孟良崮、胶东、莱阳、潍县、兖州等战役、战斗。
    新中国成立后,先后担任上海市铁路公安局局长,中共华东局副秘书长兼保卫处长,中国人民解放军训练总监部陆军训练部副部长,总参谋部军训部副部长、顾问等职,为推进军队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做出了贡献。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2003年3月13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

    刘中华少将
    刘中华(1917-——)。山东省文登县人。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入伍。
    抗日战争时期,是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3军的重要骨干,1937年任第1大队3中队政治指导员。第3军的第1大队由天福山起义的原第1大队与威海起义队伍组成是,27军235团1连的前身。第5大队由牟平县育黎乡校起义队伍和第41大队组成,是27军235团2连的前身之一。第8大队由荣成古迹顶起义部队组成,是27军235团3连的前身。第9大队由莱阳县委组织,是27军235团9连的前身。历任营教政治导员,5团、4团政治委员,旅政治部副主任,南海军分区政治委员,中海军分区政治委员,北海军分区政治委员。
    解放战争时期,曾任华东野战军9纵27师政治委员,第三野战军第9兵团30军政治部主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华东海军第6舰队副政治委员、司令员兼政治委员。1955年入苏联伏罗希洛夫海军学院学习,回国后任海军高级专科学校校长。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曾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刘月生少将
    刘月生(1917-——),湖南省茶陵县人。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次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3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历任红2军团政治部组织部巡视员,红二方面军警卫连政治指导员。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0师政治部干事,独立1旅2团营政治教导员,教导营政治委员,第2团政治处副主任。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绥野战军独立1旅714团政治处主任、团政治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师政治委员,西南军区工兵政治部主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工程兵政治部副主任。1965年7月受命参加抗美援越,担任修路工程指挥部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参加了修建越南北方7条公路和抢修6号公路的战斗。当时部队存在“怕死、怕
苦、怕时间长”的情绪,刘月生做了很多工作,增强了部队的斗争意志。1968年6月,筑路部队完成任务回国。升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工程兵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刘文学少将
    刘文学(1909-1994),湖南省醴陵县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1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历任红3军团第1师警卫连副政治指导员,红31师特务连连长、连长兼政治指导员,闽北邵武独立团营政治委员、团政治处主任,中共光泽、资溪、邵武中心县委军事部部长、县委书记,闽浙赣第3军分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参加了第一、二、三、四、五次反“围剿”斗争。红军主力长征后,坚持了南方三年游击战争。
    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第3支队5团政治处主任,挺进纵队政治部组织科科长,第4团政治委员,第1师政治部组织部部长,苏中军区第1军分区政治部主任。参加了黄桥决战等战役战斗。
    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中野战军第6纵队政治部主任,第6师18旅政治委员,华东野战军第4纵队政治部主任,第三野战军23军副政治委员。参加了孟良崮、莱芜、淮海、渡江等战役战斗,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华东军区防空部队政治委员,华东军区兼上海防空司令部副政治委员,浙江军区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员,上海警备区第三政治委员等职。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长期在我军政治工作领导岗位上勤奋学习,忘我工作。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获一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4年11月30日因病在上海逝世,享年85岁。

    刘玉堂少将
    刘玉堂(1913-1980),原名刘金启,江西省兴国县长冈乡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共兴国、会昌、宁都县委书记,少共湘鄂赣省委书记,中共湘鄂赣省委组织部部长,省军区政治部主任兼省政府副主席。坚持了南方三年游击战争。
    抗日战争时期,任湘鄂赣省驻武汉和平谈判代表,延安中央党校班主任,中共中央组织部晋西南巡视团团长,中共中央青年委员会军体部副部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西满军区安广县独立团团长,吉林军区政治部直工部部长,东满军区兵站部政治委员,东北野战军东线兵团后勤部政治部主任,第四野战军后勤部运输部部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南军区后勤部运输部部长,中国人民志愿军后勤部运输部部长,中南军区后勤部车管部部长,武汉军区后勤部部长。是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候补代表。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0年1月3日因病在武汉逝世,终年67岁。

    刘世昌少将
    刘世昌(1921-——),回族,河北省安国县人。1938年参加冀中人民自卫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时期,任河间县青救会组织部部长,冀中军区回民支队锄奸科科长,回民支队政治部副主任、主任、代政治委员,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教导一旅回民支队政治委员。是回族着名抗日英雄马本斋的入党介绍人。
    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军区沈阳军分区副政治委员,辽吉军区沈北支队政治委员,辽北军区第1军分区政治部主任,东北野战军独立12师政治部副主任,第四野战军44军157师政治部副主任,江西军区袁州(今新余)军分区政治部主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江西军区宣传部副部长兼青年部部长,空军师政治委员,广州军区空军政治部副主任、主任,空军军政治委员,广州军区空军副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员兼空军学院政治委员,中共空军纪委书记。与刘格平、杨静仁、包尔汗、赛福鼎·艾则孜、铁木尔·达瓦买提等,都是担任过党政高级领导的穆斯林。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长。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

    刘世洪少将
    刘世洪(1913-1986),江西省兴国县鼎龙乡人。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4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1军团第2师四团连政治指导员。参加了中央苏区反“围剿”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总部通信营连政治指导员,营政治教导员,冀中军区第16团政治处副主任。1943年入延安中央党校学习。
    解放战争时期,任冀鲁豫军区卫生部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华北军区独立第2旅政治部主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平原省军区卫生部政治委员,平原省军区干部部部长,山西省军区干部部部长、政治部副主任、主任、副政治委员,湖南省军区政治委员,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叁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6年4月23日因病逝世,终年73岁。

    刘世相少将
    刘世相(1913-1993),江西省吉安县人。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年参加红军,1933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9军团3师7团连长,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军部教导营营长,军部作战参谋,第1支队1团参谋长,新四军7师19旅55团参谋长,师参谋处作战科代理科长,侦察科科长,独立团参谋长,新四军第7师参谋处作战科科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新四军第7师干部学校副校长,第20旅参谋长,鲁南军区司令部参谋处处长,华东野战军后备兵团教导师副师长、江阴要塞司令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海军吴淞要塞区参谋长,西营基地司令员,榆林基地副司令员,南海舰队顾问。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3年2月17日因病逝世,终年80岁。

    刘永生少将
    刘永生(1904-1984),福建省上杭县人。1927年参加农民运动。1928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参加永定农民起义。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永定县赤卫队排长,红军独立营军事交通员,区委书记兼区苏维埃主席,永定县革命委员会军事部部长兼县赤卫大队大队长,福建省苏维埃执行委员,永定红军独立团团长,福建军区独立第8师第8团团长。参加了闽西苏区历次反“围剿”斗争。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长征时,留在闽西地区坚持斗争。后任永东游击第4支队支队长,中共永定县委书记、县苏维埃主席。参加了闽西南三年游击战争。
    抗日战争时期,任闽西南武装经济工作总队总队长,王涛支队支队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粤东游击支队队长,闽西军分区司令员。粤东游击支队支队长,闽粤赣边游击总队总队长,解放军闽粤赣边纵队司令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第10兵团兼福建军区副司令员,福州军区副司令员兼福建省军区司令员,中共福建省委常委,省监察委员会主任,副省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是第一、二、三、四、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4年1月7日因病逝世,终年80岁。

    刘永源少将
    刘永源(1913-1998),河北省文安县人。1932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1军团第10师政治部民运干事,第1师2团营长,红29军255团政治委员。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留守兵团警备2团营长,骑兵团政治委员,警备3团副团长,警备4团团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冀东军区第12旅旅长,松江军区第3军分区司令员,东北民主联军独立4师政治委员,骑兵纵队政治部主任,第七纵队20师师长,第四野战军44军131师师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南军区军政大学第2分校校长,第四高级步兵学校训练部部长,第一高级步兵学校副校长,要塞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中国人民解放军军长,沈阳军区副参谋长、副司令员、顾问。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8年10月1日因病逝世,终年85岁。

    刘发秀少将
    刘发秀(1916-2003),江西省永新县人。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次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4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8军保卫局通信员,红6军团18师53团连副政治指导员、政治指导员。参加了湘赣、湘鄂川黔苏区反“围剿”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0师359旅717团连政治指导员,第718团政治处组织股股长,营教导员,团政治处副主任、主任。
    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原军区团副政治委员、政治委员,西北野战军第5师14团团长兼政治委员,第一野战军2军5师团长兼政委。参加了上下细腰涧战斗和榆林、沙家店、扶鄢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第1兵团副师长。1953年毕业于军事学院。后历任新疆军区4师师长,南疆军区副司令员、司令员,新疆军区副司令员,乌鲁木齐军区副司令员。是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2003年4月11日因病在乌鲁木齐逝世,享年87岁。

    刘西尧少将
    刘西尧(1916-——),曾用名刘锡尧,湖南省长沙市人。1936年参加革命,1937年武汉大学肄业。早期参加和领导学生运动。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共黄冈中心县委书记,新四军独立游击支队第5大队军政委员会组织部部长、宣传部部长、副书记,中共鄂皖地委书记,鄂皖军分区政治委员,中共洪山地委书记,中共长江地委书记,鄂皖边区党校副校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鲁中军区政治部宣传部部长,江汉军区洪山军分区政治委员,中共大冶地委书记兼大冶军分区政治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共湖北省委副秘书长、秘书长、省委副书记,第二汽车制造厂筹备处主任兼一汽副厂长。1957年后,历任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国家科委副主任,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兼国务院国防工业办公室副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二机械工业部副部长、部长,教育部部长,中共四川省委书记处书记、常委,四川省副省长。1977年1月至1979年2月任教育部部长、党组书记。是中共第九至第十一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常委。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3年5月27日晋升为少将军衔。

    刘有光少将
    刘有光(1914-2001),河北省景县人。1933年在北平加入互济会。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参加了“一二·九”运动。1936年由团转为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干事、山西民众干部训练团干事。
    抗日战争时期,任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第1总队连政治指导员、营政治教导员,第1总队政治部组织科科长、政治委员,决死第1纵队政治部副主任,决死第1旅政治部主任,太岳军区第1军分区政治部主任。参加了晋东南反“九路围攻”和百团大战,坚持太岳地区抗日游击战争。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野战军第11旅政治委员,第4纵队政治部主任,第二野战军第11旅政治委员,第4纵队政治部主任,第二野战军13军政治委员中共洛阳市委书记。参加了上党、同蒲、临浮和进军豫西、淮海、渡江、广东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云南军区政治部主任,中国人民志愿军3兵团政治部主任,军事工程学院副政治委员,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政治委员,第七机械工业部副部长,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政治委员,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政治委员。是第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六、七届全国代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他注重调查研究,经常深入科研试验一线,检查指导工作,为国防科技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16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2001年7月4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7歲。

    刘光涛少将
    刘光涛(1920-——),陕西省三原县人。1937年加入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冀热察挺进军直属队青年干事,青年科副科长、科长,冀东军分区第12团营政治教导员,团政治处主任,团政治委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第21旅政治委员,东北野战军第3纵队8师政治委员,第四野战军40军119师政治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志愿军政治部副主任、主任,军副政治委员、政治委员,沈阳军区副政治委员兼黑龙江军区政治委员,中共黑龙江省委第一书记。是中国共产党第十届候补中央委员,第十一届中央委员。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

    刘光裕少将
    刘光裕(1916-2003),河北省安新县人,1932年参加反帝大同盟。1937年参加八路军并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时期,任安新地区抗日游击大队政治指导员,冀中军区第4分区独立团政治政治处主任,冀中军区第9军分区33团营政治委员、团政治处主任,第42地区队政治委员,第9军分区敌工部部长,军分区政治部副主任、政治部主任等职,参加了百团大战、青纱帐战役、子牙河战役和解放新安、任丘等战斗。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野战军第3纵队8旅政治部主任,第7旅副旅长兼参谋长,第19兵团63军187师政治委员骑兵第6师政治委员等职。参加了绥东、大同、保北、青风店、平津和解放太原、挺进大西北、攻克兰州、进军宁夏、和平解放西藏等数十次战役战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师长,华北军区防空司令部副参谋长、参谋长,北京军区空军司令部第一参谋长,北京军区空军副司令员等职。1959年,他指挥部队开创了中国空军以地空导弹击落敌高空侦察机的先例,受到军委空军表彰。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2003年6月10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7岁。

    刘华春少将
    刘华春(1905-1993),江西省庐陵(今吉安)县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加
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军总司令部经理部科员,红一方面军供给部留守处政治委员,闽赣军区供给部仓库主任,中央军委总部军需科科长,红32军供给部军需科科长。参加了中央苏区反“围剿”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0师359旅717团供给处主任, 绥德警备司令部供给部部长,八路军留守兵团警备1旅供给部部长,留守兵团供给部部长,陕甘宁边区物资局绥德分区办事处处长,绥德军分区贸易公司副经理。
    解放战争时期,任山西贸易公司驻晋绥办事处处长,晋绥贸易6分局局长,第一野战军后勤部供给部部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西南军区后勤部军需部副部长、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重庆办事处副主任,成都军区后勤部顾问。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3年11月26日因病在成都逝世,终年88岁。

    刘华香少将
    刘华香(1913-——),江西省吉安县人。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6军第2纵队政治部宣传队队长,机炮连政治指导员,红3军第8师24团政治委员,红9军团第3师7团团长,红32军第94师参谋长,红96师团长。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晋绥军区雁北第6支队支队长,第5军分区参谋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绥军区第5军分区副司令员,绥蒙军区参谋长,绥远军区参谋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绥远军区莎县军分区司令员,蒙绥军区第二副司令员,内蒙古军区副司令员。是第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刘华清少将
    刘华清(1916-——),湖北省大悟县人。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少共黄安中心县委书记,鄂东游击总司令部科长,第25军政治部科长,红15军团政治部敌工科科长,红31军司令部机要科科长,第25军政治部科长。参加了鄂豫皖苏区反“围剿”、长征和东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9师宣教科科长、秘书主任,师供给部政治处主任,冀南军区组织部部长,平原军区组织部部长,冀鲁豫军第6军分区副政治委员,第二野战军第11军政治部主任。参加了晋东南反“九路围蔟”和百团大战。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军区第2纵队6旅政治委员,第二野战军11军政治部主任,第三兵团军政治部主任。参加了止党、邯郸、进军大别山、淮海、渡江、西南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西南军区政大学政治部主任,军副政治委员,第一海军学校副校长兼副政治委员。1958年毕业于苏联伏罗希洛夫海军学院。同年回国后,历任北海舰队副司令员兼海军基地司令员,国防部第七研究院院长,第六机械工业部副部长,国防科委副主任海军副参谋长,解放军副总参谋长,海军司令员,中央军委副秘书长,军委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委委员、副主席。1992年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军委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委副主席。中国共产党第十二届中央委员、十三大代表,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第十四届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被授予上将军衔。同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刘自双少将
    刘自双(1915-——),四川省巴中县人。出身佃农兼手工业者家庭。1933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在红9军74团3营8连当战士。1934年调到红9军27师80团2营当通信员,红四方面军第9军27师80团排长、副连长。参加了长征。红四方面军西渡嘉陵江时,参加了渡江突击队,划桨不露水面,悄悄扑向西岸,接近浅水处时,被敌军发现,他和战友们卧在水中向敌射击,经过殊死肉搏,占领了西岸。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9师新编第10旅13团连政治指导员,营副政治教导员,山西平定县县大队副大队长,太行军区第2军分区39团团长。1940年在太行军区第2军分区新4旅30团2营5连任政治指导员时,担负主攻正太铁路桑张大桥的任务,指挥部队半小时击跨日军,占领了大桥,切断了正太铁路。
    解放战争时期,历任太行军区第2军分区39团团长,中原军区9纵25旅副旅长,许昌军分区副司令员,河南军区警备第2旅副旅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四野高射炮石副师长,华南军区防空司令部参谋长,中南军区防空司令部第二参谋长,南昌防空指挥所副主任、防空军师长。1956年入高级防空学校学习。后任北京军区空军高炮指挥部司令员,福州军区空军高炮指挥部司令员,福州军区空军副参谋长,福州军区空军副司令员。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刘兴隆少将
    刘兴隆(1917-1994),江西省泰和县人。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3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历任中央军委警卫团班长、排长、连长,红1军团营长,陕北独立第1师参谋长,总部特务团参谋长。参加了中央苏区反“围剿”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1936年入陕北红军大学学习。后任晋察冀军区第2军分区参谋长,第6团团长,第3军分区20团团长,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2分校大队长。参加了百团大战。
    解放战争时期,任热河军区热东军分区司令员,热中军分区司令员,东北军区临时整训第4师师长,江西军区赣州军分区司令员。参加了辽沈、平津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4年毕业于军事学院。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军长参谋长、军分区司令员,广东省军区副司令员,广州军区副参谋长。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4年3月7日逝世,终年77岁。

    刘亨云少将
    刘亨云(1913-1992),江西省贵溪县人。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5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21师连长,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挺进师第1团连长,闽浙军区教导队政治委员。坚持了南方三年游击战争。
    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第2支队4团营政治委员,第2支队特务营政治教导员,江南挺进纵队第4团营长,团参谋长,浙东游击纵队参谋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山东野战军第1纵队3旅副旅长,华东野战军第1纵队三师师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华东军区海军后勤司令部副司令员兼参谋长,东北军区公安部队副司令员兼参谋长,石家庄高级步兵学校副校长,浙江军区副司令员,浙江生产建设兵团副司令员,浙江省军区副司令员、顾问。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2年4月2日逝世,终年79岁。

    刘其人少将
    刘其人(1916-1974),原名刘德贤,山东省荣城县人。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5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
    抗日战争时期,任山东沂蒙地区抗日游击队连政治指导员、营政治教导员,八路军山东纵队第4支队2团政治处主任,山东纵队后方政治部主任,第9支队政治委员,第3旅政治委员,清河军区副政治委员,渤海军区副政治委员兼行政公署主任。
    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人民治军第7师政治委员,东北民主联军第6纵队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东北军政大学上级干部大队政治委员,东北军政大学政治部主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南军政大学副政治委员,第四高级步兵学校政治委员,第一高级步兵学校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副秘书长,总政治部组织部部长。是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委员会监察委员会候补委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74年1月16日逝世,终年58岁。

    刘贤权少将
    刘贤权(1914-1992),江西省吉安县(现青原区)富田乡人。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1军团第2师6团连政治指导员,师卫生部政治委员、师政治部民运科科长。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15师343旅政治部民运科科长,东进抗日挺进纵队第5支队政治委员,运河支队政治部主任,冀鲁豫军我第1军分区司令员,冀鲁边军区政治部主任,渤海军区第3军分区司令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牡丹江军区副司令员、司令员,东北民主联军第1纵队3师政治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军长,中国人民志愿军军政治委员,海南军区第一副司令员、军长,沈阳军区副参谋长,兰州军区副司令员兼青海军区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政治委员、司令员,济南军区副司令员、济南军区顾问。是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第九、十届中央委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荣获朝鲜
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一级、二级自由独立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2年6月15日因病在济南逝世,终年78岁。

    刘国柱少将
    刘国柱(1912-1985),山东省荣成县人。1932年参加反帝大同盟。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山东人民抗日救国第叁军。
    抗日战争时期,任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3军游击队队长,第8大队大队长,八路军山东纵队第5支队营长,第61团参谋长,山东纵队第7支队参谋长,第2旅司令部参谋主任,第4旅司令部参谋处处长。1942年8月中旬,与林乎加指挥部队,打击泰莱公路两侧伪军。16日,歼灭伪军190余人;18日夜又逼退伪据点5个,日伪“川村实验区”瓦解。
    解放战争时期,任鲁中军区泰山军分区参谋长、副司令员、司令员,鲁中南纵队46师师长、35军参谋长,鲁中南军区参谋长。参加了莱芜、济南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华东军区公安部队副参谋长,华东军区司令部办公厅副主任,空军军参谋长、副军长。1958年毕业于军事学院空军系,后历任空军学院高级系主任,空军副军长,沈阳军区空军副司令员,沈阳军区空军顾问。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5年5月17日逝世,终年73岁。

    刘国辅少将
    刘国辅(1914-1981),又名刘金佐,陕西省米脂县人。1935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
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由堂兄刘金榜(早期烈士)介绍参加米脂县游击队第23支队,任文书,红28军2团统计员,军供给部统计员,参加了直罗镇战役、劳山战役。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宋邓支队政治指导员,晋察冀军区平西12支队营副政治教导员、政治教导员、龙赤区队政治委员,平北军分区40团政治处主任、团政治委员。
    解放战争时期,历任晋察军区第2纵队4旅12团政治委员,第19兵团补训师政治委员。先后率晋察冀5旅40团、19兵团2纵4旅12团、65军补训师与国民党军队作战。在张家口等4次重要战役中,果断指挥,重创敌军,屡立战功。其中1945年8月进攻张家口战斗,与40团团长杨森指挥全团奋勇冲杀,经过2个多小时战斗,将山上的敌5个碉堡攻克。接着居高临下,猛冲下山,直插东山坡的日本驻蒙疆“大使馆”,将其占领。1947年率团参加清风店战役,全团立大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师副政治委员,1951年后任第一战车编练基地政治委员,1957年毕业于南京军事学院。历任装甲兵学院干部部部长,第一坦克学校副政治委员、第二坦克学校政治委员,为我军装甲兵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1年5月5日逝世,终年67岁。

    刘居英少将
    刘居英(1917-——),吉林省长春市人。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参加了“一二·九”运动。1936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共豫西特派员,中共东北特委组织委员。
    抗日战争时期,任山东抗日游击队第4支队1团政治委员,中共中央山东分局社会部部长,山东省政府秘书长兼公安厅厅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长春市市长兼卫戍区司令部政治委员,吉林省政府秘书长,东北民主联军吉黑支队政治委员,东满军区兵站司令员,中央军委铁道部哈尔滨、沈阳铁路局局长,东北铁路总局第一副总局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长铁路管理局局长,中朝联合铁道运输司令部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副院长、院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政治部主任,铁道兵副司令员。是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刘绍文少将
    刘绍文(1912-1981),江西省吉安县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12军第35师103团副排长,红15军第44师103团政治干事,军政治部青年科科长,第44师130团政治处总支书记,第13师38团政治处俱乐部主任,红四方面军红军大学政治部俱乐部主任。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央军委直属政治处宣传股股长,中央军委三局政治处主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教导第1旅组织科科长,教导旅2团政治委员。
    解放战争时期,西北野战军教导旅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干部部处长,三部副部长,山西省军区副政治委员,北京卫戍区副政治委员、第二政治委员、第三政治委员兼中共北京市委书记。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1年6月9日逝世,终年69岁。

    刘秉彦少将
    刘秉彦(1915-1998),河北省蠡县人。1932年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入伍。
    抗日战争时期,任冀中人民自卫军独立第1团特派员,独立第1支队特派员,却队组织科科长,独立第1支队政治部主任,冀中军区第5军分区32团团长,冀中军区第9军分区副参谋长,第10军分区参谋长、司令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冀中军区第2纵队2旅旅长,冀中军区第2纵队参谋长,冀中军区第20旅旅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华北军区防空军司令部参谋长、代司令员,军委防空军参谋长,国防部5院副院长,第三机械工业部副部长,中共河北省委书记,河北省代省长。是第一、五、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98年7月21日因病在石家庄逝世,享年83岁。

    刘佩荣少将
    刘佩荣(1917-1990),河北省雄县人。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参加八路军。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共新城县工委书记。
    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共新城县委书记,八路军第3纵队6支队政治部主任,八路军120师3支队8团政治委员,第358旅8团政治处副主任、主任、副政治委员、政治委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第一野战军第1军1师副政治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1军1师政治委员。1953年入朝作战,任志愿军第1军1师政治委员,朝鲜军事停战委员会新义州联络处主任,志愿军1军政治部主任。参加了1953年春季反登陆战役准备、夏季进攻战役和板门店停战谈判,回国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军副政治委员,国防部第5研究院政治部副主任、主任。1964年1月25日,国家正式批准组织华北石油勘探会战,形成了继大庆石油会战之后的又一场石油勘探和油田开发建设会战。调到石油战线工作,担任胜利油田指挥部副总指挥、总指挥,1973年任胜利油田指挥部党委书记。后担任四机部副部长。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自由独立勋章。1990年9月19日逝世,终年73岁。

    刘春山少将
    刘春山(1917-——),山东省莱阳县人。1937年入八路军学兵队学习。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第4支队8团连政治指导员,第一支队4团营政治教导员,第1师3旅8团营政治委员,苏中军区第4军分区如皋警卫团政治处主任、副团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中野战军第7纵队61团团长,华东野战军第4纵10师30团团长,第三野战军23军67师参谋长,第68师副师长,参加了鲁南、孟良崮、鲁西南、淮海、渡江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3军司令部参谋处处长,第67师副师长、师长。1952年参加抗美援朝,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3军67师长,第23军副参谋长、参谋长、副军长。回国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3军副军长,高等军事学院军事教员,1960年毕业于高等军事学院基本系。后历任31军军长、福州军区副参谋长、昆明军区副司令员、石家庄高级步兵学校校长、石家庄陆军学校校长。是第五、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国旗勋章。1988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独立功勋荣誉章。

    刘显宜少将
    刘显宜(1903-1976),湖南省耒阳县人。1928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国工农红军第1军1师司务长,红4军第2纵队6支队特务大队司务长,红一军团供给部军实科代科长、代管理科科长。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晋察冀军区司令部管理科科长,副官处处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察冀军区后勤部副部长,晋察冀军区兵站部部长,华北军区后勤部运输部部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运输部副部长,总后勤部车管部副部长。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三、四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候补代表。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76年9月30日逝世,终年73岁。
今朝有酒今朝醉
傍晚无钱傍晚忙
6#
发表于 2008-11-17 16:35:06 |只看该作者
【中国人民解放军刘姓开国将帅生平简介】(2)

    刘振华少将
    刘振华(1921-——),山东省泰安县人。1938年参加八路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山东纵队第4支队司令部连政治指导员,第1团政治营教导员,鲁中军区第3军分区9团政治委员。
    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后任东满人民自卫军支队政委兼宽甸卫戍区司令部司令员,辽宁军区保安第3旅副政治委员,东北民主联军第3纵队7师20团政治委员,东北野战军第3纵队7师政治部主任。参加了辽沈、平津、渡江、衡宝、广西、海南岛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参加抗美援朝,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师政治部主任、师长。1957年毕业于军事学院。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军长、军政治委员,沈阳军区副政治委员兼旅大警备区第一政治委员,驻阿尔巴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大使,外交部副部长,沈阳军区副政治委员、政治委员,1987-1990年北京军区政治委员。是中共第九至十一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十二、十三届中央委员。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9月被授予上将军衔。

    刘振国少将
    刘振国(1917-1996),湖北省孝昌县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4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25军73师217团宣传队分队长,第75师225团连政治指导员。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15师344旅688团营政治教导员,冀鲁豫支队第1大队政治处组织股股长、大队政治处主任,冀鲁豫军区政治部直属工作部部长,冀鲁豫第1军分区政治部主任,第10团政治委员,第9军分区政治部主任,独立4旅政治委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军区7纵21旅政治委员,第二野战军18军52师政治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8军政治部主任,西藏军区政治部主任,贵州省军区副政治委员等职务。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曾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6年6月22日逝世,终年79岁。

    刘振球少将
    刘振球(1911-1997),福建省上杭县人。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12军35师105团排长、连政治委员,红22军65师195团副政治委员,红1军团2师6团俱乐部主任,第2师直属队总支书记,红1军团政治部统计干事,第2师5团总支书记,参加了中央苏区反“围剿”、长征和直罗镇战役。1936年入陕北红军大学学习。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15师343旅685团2营政治教导员,师直属政治处主任,补充团政治处主任,晋西独立支队1团政治委员。参加了平型关战斗。
    解放战争时期,任东满护路军司令部政治部主任,合江军区第军3分区政治部主任,合江军区卫生部政治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江西军区袁州(今新余)军分区副政治委员,江西军区参谋长、副司令员,福州军区公安军司令员,福建省军区第一副司令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7年6月5日因病在福州逝世,终年86岁。

    刘健挺少将
    刘健挺(1909-1983),原名刘守斋,安徽省霍山县下符桥镇人。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2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25军第73师223团连政治指导员,陕南游击总司令部营政治教导员,第74师独立一团副团长,师政治部主任,师教导团政治委员,师政治部副主任兼组织科科长。坚持了鄂豫陕边区游击战争。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留守兵团警备4团参谋长,团政治处主任,第385旅770团副政治委员兼政治处主任,河南军区第4支队政治部主任,豫西支队政治委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原军区第1纵队2旅政治委员,鄂西北军区第2军分区政治委员,华东军区警备14旅政治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皖北军区政治部副主任,安徽军区政治部主任,南京军区司令部动员处处长,安徽省军区副政治委员,福建省军区第二政治委员、顾问。是中国共产党第九、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3年11月15日逝世,终年74岁。

    刘清明少将
    刘清明(1914-1998),湖北省汉川县人。1933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先后任彭杨步兵学校连队文化教员、排长、连长兼军事教员,红军大学工兵科战术教员,第三科步兵营主任军事教员,红军大学教导师第3团副团长、团长兼军事主任教员,参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先后任抗日军政大学军事教员、主任军事教员、处长,大队教育处副主任兼副大队长,抗大总校训部军教科科长,第四分校副教育长兼训练部部长,“抗大四分校”副教育长兼训练部长、教育长,新四军第4师9旅参谋长兼淮北军区第1军分区参谋长,华中雪枫军政大学副校长,中共华中党校教育长等职,参加了小圩子战斗、山子头战役、淮北津浦路东之战和宿迁、泗宿地区战斗。
    解放战争时期,先后任华东军政大学副校长,济南市防空司令,华东军政大学第2总队总队长等职,参加了解放济南和渡江战役等战斗。
    新中国成立后,先后任华东军政大学副教育长、教育长,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高级步兵学校第一副校长,总高级步校干部部部长、训练部部长长、副教育长和第一副校长,解放军测绘学院院长,总参谋部测绘局政治委员兼测绘学院院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测绘局政治委员,湖北省军区政治委员,总参谋部测绘局顾问。为全军培养军政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为保证部队训练、作战和国家经济建设的用图需求,做出了重要贡献。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8年12月3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5岁。

    刘辉山少将
    刘辉山(1909-1983),江西省永丰县人。1927年参加当地农民协会,同年参加本地游击队。1930年编入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江西永丰白沙区苏维埃政府自卫大队区副大队长,红一方面军总政治部政保团副班长,红一军团直属工兵连排长、政治部政卫连副连长,司令部警卫排排长,直属警备连副连长。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延安中央教导大队军事教员,第一中队中队长,训练队队长,中央警备团参谋长,第一营营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央警备团团长,中央公安纵队第2师师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央公安警备师师长,北京卫戍区副司令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83年5月23日逝世,终年74岁。

    刘善本少将
    刘善本(1915-1968),山东省昌乐县人。1932年他考入平大附中高中。1935年考入国民党空军中央航空学校,1938年毕业。是国民党军第一个驾机起义,参加革命队伍的飞行员,为人民空军的创建做出了重要贡献。
    抗日战争时期,曾任国民党空军第8大队上尉飞行员、飞行作战训练参谋。
    解放战争时期,1946年6月,刘善本当得知蒋介石要发动内战后,觉得无论如何,也绝不能把美制炸弹扔到自己同胞的头上。就在蒋介石调动30万军队向中原人民解放军大举进攻的时候,经常收听延安新华广播电台节目的刘善本,决定听从正义的召唤,驾机起义习抵延安。起义后,任东北民主联军航空学校副校长、领航主任、副大队长。194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航空学校校长,空军副旅长、师长,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训部副部长,空军学院领航系主任,空军学院副教育长。是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代表、第二、三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一级解放勋章。1968年3月10日在北京逝世,终年53岁。

    刘善福少将
    刘善福(1915-1973),安徽省六安县人。1929年1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4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4军12师排长、副连长、连长,红四方面军30军90师连长。参加了第一、二、三次反“围剿”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15师343旅连长、营长、副团长,山东军区第1师3团团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第1纵队1师团长。1948年3月任东北野战军第四纵队11师副师长,后任第四野战军第41军122师副师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10月任第四野战军41军122师师长。1957年8月任47军副军长。1970年4月任湖南省革命委员会副主任。1970年6月任湖南省军区副司令员。同年11月任中共湖南省委常委。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73年10月20日因病逝世,终年58岁。

    刘禄长少将
    刘禄长(1914-1980),福建省上杭县人。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由共青团员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12军第1团宣传干事、宣传队队长,红军学校军事营第6连政治指导员,中央教导师第3团2营连政治指导员、连长,红一军团第2师四团3营9连政治指导员、1团1连政治指导员,陕甘宁军区政治部组织科科长,陕甘宁军区独立第一团副政治委员。参加了中央苏区的反“围剿”作战和二万五千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后方留守处巡视员,八路军留守兵团警备第2团第1营政治教导员,留守兵团直属队政治协理员、直属队政治处主任,留守兵团部队艺术学校政治委员。1942年进入延安中共中央党校第一部学习。毕业后赴东北地区工作。
    解放战争时期,任热河纵队第3旅政治部主任、第13旅参谋长,冀察热辽军区独立第5旅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东北野战军第11纵队第32师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第48军第143师政治委员。参加了辽沈、平津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第21师政治委员,东北军区炮兵干部部部长。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炮兵干部部部长。1955年进入解放军军事学院炮兵系学习。毕业后任沈阳军区炮兵第一副司令员,福州军区炮兵司令员,军委炮兵副司令员、顾问。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国旗勋章、二级自由独立勋章。1980年2月27日逝世,终年66岁。

    刘瑞方少将
    刘瑞方(1915-1996),原名刘济光,回族,天津市人。1935年在商职学校读书,积极参加天津学生联合会的活动,1936年参加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参加新四军。
    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游击支队政治处干事,连政治指导员,第2团营政政治委员,宿县独立团政治委员,新四军第6支队2总队政治处组织股股长,第4师卫生部副政治委员,淮北军区第7军分区3团政治处主任。
    解放战争时期,任西北野战军1纵卫生部政治委员,第1纵政治部宣传部部长,青海省西宁市军管会文教处处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师政治部主任,西北军区政治部文化部部长、宣传部部长,第二政治干部学校训练部部长,兰州军区政治部副主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副教育长兼政治经济学教研室主任,训练部副部长兼政治经济教研室主任,政治学院特邀研究员。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96年7月3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81岁。

    刘锦平少将
    刘锦平(1918-2003),江西省瑞金县九堡乡人。1932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3年由共青团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2师四团3营青年干事,6团政治处干事,红一军团政治部青年训练队排长,军团政治部宣传员,师政治部副科长。参加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15师343旅686团政治处干事,师组织部干事、科长,苏鲁豫支队组织科长,教导1旅团政治处主任,新四军3师7旅19团政治委员,旅政治部副主任、主任。
    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野战军第6纵队16师副政治委员,第四野战军43军127师政治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军政治部主任,空军政治部组织部部长,东北军区空军副政治委员,广州军区空军政治委员,中国民用航空总局政治委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2003年10月2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岁。

    刘新权少将
    刘新权(1916-1994),四川省达县人。1933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6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33军第291团文书,红30军88师政治部宣传员、队长。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前敌卫生部政治指导员,军委卫生部科长、政治协理员,中国医科大学副政治委员,白求恩和平医院政治委员,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卫生部政治委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政治部组织部干部科科长,东北军区政治部组织部副部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南军区政治部组织部副部长、部长,华南军区政治部干部部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副政治委员,外交部部长助理兼干部司司长,外交部副部长兼政治部主任、部长,1970出任驻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特命全权大使,1976年出任驻阿尔巴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特命全权大使,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副部长、顾问。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94年2月25日逝世,终年78岁。

    刘福胜少将
    刘福胜(1914-1994),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人。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3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四方面军第31军91师271团政治处主任,第93师政治部组织科科长,第31军政治部组织部部长,第93师277团政治处主任。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9师386旅771团营政治教导员,冀南军区东进纵队第1团、青年纵队第3团政治委员,新编第四旅政治部组织科科长,第10团政治委员,冀南军区后勤部政治委员,冀南军区第五军分区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冀南军区第5军分区司令员,晋冀鲁豫野战军第10纵队30旅旅长,河南军区南阳军分区司令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师长,中南军区空军后勤部政治委员,武汉军区后勤部副政治委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4年12月20日因病在红安逝世,终年80岁。

    刘静海少将
    刘静海(1916-2002),山西省寿阳县人,1936年参加山西牺牲同盟会从事革命活动,1937年参加八路军,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胶东军区第5支队64团副营长,第5旅15团营长,第14团参谋长,第15团代团长兼政治委员,山东省胶东军区南海军分区副司令员等职,积极组织开展抗日游击战,同日、伪、顽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斗争,为开辟、巩固和发展胶东地区抗日革命根据地做出了贡献。
    解放战争时期,任胶东军区警备第5旅参谋处长、参谋长,华东野战军第9纵队25师副师长,第三野战军27军79师师长等职,先后参加组织指挥了南麻、孟良崮、临朐、周村、潍县、汶河、济南、淮海、渡江、战上海等战役战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师长、师长兼政治委员,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带领部队参加了柳潭里、咸兴追击战、五次战役、阳江突破、阳江南岸阻击战等战役战斗。回国后,1952年12月起任华东军区军训处处长,1954年赴苏联学习,1957年回国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战役研究部研究员、军事科学院战役理论部副部长、军事科学院外军研究部副部长、部长,兰州军区副司令员。倾心军事科学理论研究,坚持深入部队调查研究,为部队建设做出了贡献。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自由独立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独立功勋荣誉章。2002年3月19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6岁。

    刘毓标少将
    刘毓标(1908-1997),原名刘有和,江西省横峰县人,1927年4月参加革命,1930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共区委、县委组织部长、县委书记、中心县委书记,皖浙赣省委组织部长兼红军独立团政委等职,参加了创建和发展赣东北苏区的斗争。1934年12月转入中国工农红军后,参与领导开辟了皖浙赣游击根据地,坚持了南方三年游击战争。
    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江北指挥部教导大队政治教导员,新四军一支队总务科科长,新四军直属政治处主任,第52团政治委员,抗日军政大学第八分校政治委员,淮南军区津浦路东分区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等职。
    解放战争时期,任新四军2师6旅副政委治委员,华东野战军11纵队31旅、32旅政治委员,第三野战军师政治委员、军政治部主任等职,率部参加了淮海、渡江、淞沪、福州、漳厦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军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军政治委员,华东军区装甲兵政治委员,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20世纪50年代后期,因历史审查的错误结论受到错误处理,转业到地方工作,任江苏省政法办公室副主任兼省民政厅党组书记、副厅长,1977年后,任江苏省民政厅厅长、省政协副主席。1980年经江苏省委复查,并报中央批准,纠正了过去对他错误的历史审查结论,使他长期蒙受的不白之冤得以彻底平反。1995年8月,经党中央批准,被定为省长级待遇。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97年4月25日因病在南京逝世,终年89岁。

    刘德才少将
    刘德才(1917-1986),陕西省三原县人。1935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1军团1师1团排长。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晋察冀军区连、营长,桑干河武工队队长、政治委员,第5军分区县支队支队长。参加了平型关战斗、百团大战战役。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察冀军区第4纵队10旅29团副团长、团长、副旅长,第19兵团64军190师副师长。参加了清风店、石家庄、平津、太原、宁夏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2年毕业于军事学院。同年参加抗美援朝,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64军190师副师长、师长。回国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机炮师师长,沈阳军区守备师师长,外长山要塞区司令员,第64军军长,旅大警备区司令员,沈阳军区副司令员、顾问。是中国共产党第九、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自由独立勋章。1986年9月30日逝世,终年69岁。

    刘德海少将
    刘德海(1907-2000),河南省商城县人。1929年参加农民暴动,1930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曾参加过商城暴动及农民协会,先后任红28军、红25军、红15军团班长、排长、连长、营长、团特派员等职,参加了一、二、三、四、五次反围剿斗争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4旅688团特派员,太行2纵队及115师344旅保卫科科长,冀鲁豫军区保卫部部长,鲁西北军分区副司令员,冀鲁豫军区鲁西南军分区政治委员、司令员。参加了著名的平型关战役,根据上级指示在太行山区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
    解放战争时期,任冀鲁豫军区鲁西南军分区司令员,冀鲁豫军区后勤部供给部部长,后勤部政治委员,冀鲁豫军区平原省军区参谋长等职,参加了淮海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平原省军区参谋长,中国人民解放军50速成中学校长,北京军区文化学校校长,国防部第十研究院副院长、四机部中监组组长、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四研究院院长、四机部第十四研究院院长等职。坚决贯彻执行党中央、中央军委的指示,积极探索我军由战争时期转入和平建设阶段的部队建设工作,培训出大批军事高级干部,为军校的建设取得了有效的经验,为我军现代化建设和电子工业的拓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是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自由独立勋章、一级解放勋章。2000年11月14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

    刘鹤孔少将
    刘鹤孔(1914-——),江西省永新县人。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并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团技术书记、青年干事、连政治指导员,红一军团第3师7团总支书记,红九军团政治部干事、科长,团政治处主任,红四方面军政治部组织科科长,红30军267团政治委员,红军西路军总队干部队政治委员。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3月至1939年在苏联学习,回国后做党的地下工作。
    解放战争时期,任山东军区情报处科长,华东野战军7纵队20师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员,第三野战军8兵团后勤部副政治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华东军政大学政治部组织部部长,华东空军干部部部长,南京军区空军干部部部长,军副政治委员,第一机械工业部政治部主任,第一机械工业部副部长。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

    刘懋功少将
    刘懋功(1916-——),甘肃省庆阳县人。1934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5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15军团第78师234团连政治指导员,营政治教导员,第232团政治委员。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留守兵团独立营营长,关中军分区警备第1旅3团团长,陕甘宁晋绥联防军警备第1旅3团团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警备第1旅参谋长、副旅长,第一野战军4军10师副师长、师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第四航空学校政治委员,第10航空学校校长,空军军长,昆明军区空军指挥所主任,南京军区空军司令员,兰州军区空军司令员。是中国共产党第九、十、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刘耀宗少将
    刘耀宗(1918-——),江西省兴国县鼎龙乡人。1932年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3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29军政治部青年科干事、团青年干事、连政治指导员。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留守兵团机关政治指导员,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三分校干部队政治指导员,山东纵队第5旅14团政治处副主任,胶东军区西海军分区后勤处政治委员,胶东军区北海军分区独立2团政治委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胶东军区南海军分区政治部副主任、主任,分区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华东后备兵团第4师政治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华东军区司令部军政处第一处长、华东军区后勤部运输部政治委员,后勤部行政干部处处长、后勤干部部部长,后勤部副部长,南京军区政治部干部部部长、政治部副主任、司令部副参谋长,上海警备区第二政治委员,安徽省军区政治委员,南京军区政治部副主任。是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今朝有酒今朝醉
傍晚无钱傍晚忙
7#
发表于 2008-11-17 16:42:44 |只看该作者
【中国人民解放军刘姓当代将军生平简介】

    刘书田上将
    刘书田(1940.12-——),山东省滕州市人。大专文化。1958年12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60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排长,师政治部科干事、副科长、科长。1980年任团政治委员。1983年任炮兵第8师政治委员。1986年任陆军第26集团军政治部主任。1988年7月任陆军第26集团军政治委员。1992年毕业于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1994年12月任广州军区副政治委员兼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军区党委常委,1998年8月任解放军广州军区政治委员、军区党委书记。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五届、第十六届中央委员。
    1988年8月被授予少将军衔。1996年7月晋升为中将军衔。2002年6月晋升为上将军衔。

    刘冬冬上将
    刘冬冬(1945.10-——),湖北省武汉市人。1961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
    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47军某部战士,师宣传科干事,科长,炮兵团副政委兼政治处主任,军政治部组织处长,第139师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员,1987年陆军第47集团军139师政治委员,陆军第47集团军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员,兰州军区政治部副主任,陆军第21集团军政治委员。1998年任兰州军区政治部主任。2000年6月任兰州军区政治委员。2002年11月任解放军济南军区政治委员。是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
    1988年9月被授予大校军衔,2000年晋升为中将军衔,2004年晋升为上将军衔。

    刘华清上将
    (见上《开国将军·刘华清少将》介绍)。

    刘顺尧上将
    刘顺尧(1939.12-2002.12.30),山东省招远县人。大专文化。1955年参加工作,1958年2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61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9年1月入空军第一航空预备学校学习。1960年2月任空军第五航空学校飞行学员。
    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飞行员、副中队长、大队长、团长、副师长。1977年10月入空军学院学习。1981年任空军航空兵师长。参加了保卫西沙和南疆作战及国土防空作战。1983年任乌鲁木齐军区空军指挥所副主任。1985年任空军乌鲁木齐指挥所司令员。1990年任兰州军区空军副司令员。1994年4月任兰州军区副司令员兼兰州军区空军司令员。同年10月任空军副司令员。1996年11月任空军司令员、党委副书记。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五届中央委员,中国共产党第十三届、十五届、十六届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十五届中央委员。
    1988年被授予空军少将军衔,1995年晋升为空军中将军衔,2000年晋升为空军上将军衔。2002年12月30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63岁。

    刘振华上将
    (见上《开国将军·刘振华少将》介绍)。

    刘振武上将
    刘振武(1944.4-——),湖南省益阳县人。1961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64年全军大比武中,他作了训练尖子班的班长,代表广州军区参加了全军单兵战术班尖子比武,夺得了第一名。现在已度过了36年军旅生涯,有着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他从小喜欢读书,被人们戏称为“书迷”。还在我国军事最高学府——国防大学深造。既有丰富基层工作经验,又有深厚军事理论。
    历任陆军第42军124师370团4连班长、排长,团作训参谋、作训股长,师司令部作训科科长,广州军区司令部军训部副部长。1983年任第42军参谋长、第42集团军参谋长、副军长。1992年任第42集团军军长。1994年任驻香港部队司令员。1999年任广州军区副司令员。2002年1月任广州军区司令员。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五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十六届中央委员。
    1997年任驻港部队司令员,在政治思想、军事训练、作风纪律、管理教育、后勤保障等方面,都是一流,充分显示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一支“威武之师,文明之师”的指示,狠抓部队建设。首先在政治思想教育上,他们制定了《香港驻军军人道德行为规范》,编写了《基本法一百问》,《驻军法问答》、《香港驻军军人法律指南》下发连队学习,并举办了几十次的法律知识讲座,不仅使广大官兵掌握了有关的法律知识,并大大提高了他们的思想觉悟。他们真正把“使命重于泰山,纪律重于生命、形象代表国威、军威”贯彻到实际行动中。在军事训练中,刘振武以身作则,天天出现在训练场上。连、排干部都跑在前,练在前。一年训练下来,在10个兵种的129个项目的考评中,他们的及格率达到100%,优秀率达85.3%。经过严格训练,驻港部队在多方面均达到了一流水准。自驻港部队第一批先遣人员进驻香港后,特别是7月1回驻港部队接管防务后,引起了香港市民和国外人士的极大关注,经常有人前来围观营区门前执勤的哨兵,有的还与他们合影留念。部队严守纪律,军容整洁,深受香港市民的赞誉。一位香港市民说,解放军与我们好象一家人。香港《文汇报》称他为“精通军事理论的儒将”。他爱好广泛,对文学、体育、书法、摄影、盆景艺术都有兴趣。他潜心于军事理论的研究,将理论与实践结合。
    1990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97年晋升为中将军衔,2004年晋升为上将军衔。撰有《论战区作战问题》等10多篇论文,由他主编的《现代军队指挥》一书,已由国防大学出版社出版。

    刘精松上将
    刘精松(1933-——),原名刘成竹,湖北省石首县(今市)焦山区喻家碑镇人。1951年7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4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1年7月入齐齐哈尔第7步兵学校学习,1954年4月毕业,先后在东北军区和沈阳军区第一机械化师军士教导营迫击炮连排长、高炮连连长,团司令部作训股参谋、师司令部作战训练参谋、高炮团副参谋长、高炮团参谋长、副团长,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参加援越抗美作战。1971年后任军教导队队长、师参谋长、副师长、师长、军长。1985年6月任沈阳军区司令员。1992年11月起任兰州军区司令员。1997年12月至1999年1月任军事科学院院长。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二、第十三、第十四届、第十五届中央委员。
    1988年被授予中将军衔。1994年6月8日晋升为上将军衔。1998年12月退役。

    刘凯中将
    刘凯(1922-——),河北省雄县人。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参加八路军。
    抗日战争时期,任晋绥军区副连长,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司令部参谋,晋绥军区副科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野战军纵队司令部参谋处处长、第18兵团作战科科长。参加了晋中、太原、扶眉、西南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1年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任中国人民志愿军某军司令部、兵团司令部办公室主任。回国后,任兵团作战教育处处长,沈阳军区作战部部长,沈阳军区副参谋长,解放军总参谋长助理,1985年任国防大学副校长,1987年任中共中央军委办公厅主任,是第六、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被授予校官军衔。荣获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

    刘源中将
    刘源(1951-——),原籍湖南省宁乡县,出生于北京市。为刘少奇之子。198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77年在北京师范学院历史系学习。
    1982年后任河南新乡县七里营公社副主任、副县长、县长。1985年任郑州市副市长。1988年任河南省副省长。1992年任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水电指挥部第二政治委员兼指挥部副主任。1998年任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总部副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副政治委员。
    1992年被授予少将警衔,2000年转授为中将军衔。

    刘友法中将
    刘友法(1922.9-——),江苏省灌云县人。1940年9月参加新四军。194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时期,1940年淮海军区抗日军政干校学习,历任滨海大队部文书、书记,新四军第3师10旅兼淮海军分区1支队2团2连副政治指导员,1943年10月起任10旅兼淮海军分区1支队2团团部政治指导员,苏北军区营政治教导员,1945年1月任一支队政治处组织干事,1945年夏任军分区政治部巡视员、秘书。
    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11月任苏北第6军区1团1营及团职副政治教导员,1946年8月任4团2营政治教导员。1946年11月任华东野战军12纵队35旅103团3营政治教导员。1948年1月任104团政治处组织股副股长,同年4月起任股长,1948年9月任华东野战军某团政治处副主任,第3野战军38军89师266团政治处副主任,第三野战军第30军政治部组织科科长,参加了济南、淮海、渡江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1月任华东军区陆军第30军政治部组织科科长,12月调任华东军区海军政治部组织部抚保科科长,1951年3月至1952年任华东军区海军要塞炮兵团政治委员、教导大队政治委员,1952年10月至1953年8月任海军基地后勤部政治委员,1953年8月至1955年6月任华东军区海军政治部干部部副部长。1955年9月任东海舰队政治部干部部部长,1966年3月任舟山基地政治部主任,1978年2月任烟台基地政治委员,11月任旅顺基地政治委员,1982年8月任海军政治部主任,1985年8月任海军纪委书记,是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十二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十三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90年4月退役。
    1955年被授予海军大校军衔。荣获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独立功勋荣誉章,同年9月被授予海军中将军衔。

    刘玉堤中将
    刘玉堤(1923-——),河北省沧县人。1938年参加八路军,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0师358旅侦察参谋,参加了百团大战。1941年入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工程队学习。
    解放战争时期,1948年毕业于东北航空学校,后历任飞行教员,华北军区航空处飞行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1年参加抗美援朝,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第3师7团中队长,空军第3师7团1大队大队长,空军第3师射击主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指挥训练班训练团团长,在朝鲜空战中,大胆泼辣,英勇顽强,机智灵活,敢于近战歼灭敌人,先后击落敌机6架,击伤2架,并创造了一次空战击落敌机4架的战绩。荣立一等功和特等功各1次。回国后,1953年先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第3师团长、副师长、师长,空军第1军军长、北京军区空军司令员。1958年国土防空作战中,击伤国民党空军侦察机1架。1987年7月,出席了全军英模代表会议,同年任北京军区副司令员兼北京军区空军司令员。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三、四、六、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七、第八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1955年被授予校官军衔。荣获三级解放勋章、三级独立自由勋章。被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授予一级战斗英雄称号,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国旗勋章。1988年9月被授予空军中将军衔。

    刘世民中将
    刘世民(1945.3-——),黑龙江省巴彦县巴彦港镇刘光膀屯人。1963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
    自1983年5月起,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宣传干事、副科长、政治处主任、团政治委员、师政治委员,解放军某政治学院副院长等职。1993年7月任《解放军报》社政治部主任。1996年5月任武警部队政治部副主任。1999年12月任武警部队后勤部部长。2002年1月任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副司令员、副政治委员。
    刘世民对养育他的家乡情有独钟,在其《永远的驿马山》的散文中,用驿马山比喻自己的故乡,他深情地写道:“驿马山啊,儿女们的高洁的魂魄是你给塑造的。无论走到哪里,我无尽的情丝永远与你相牵!无论我走到何处,我的根都在驿马山!”
    1996年由大校晋升为少将警衔,2003年晋升为中将警衔。

    刘立封中将
    刘立封(1918.5.6-1996.2.26),山东省沂水县埠前庄人。1938参加八路军,同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7月入陕北公学学习,1939年6月起任八路军山东纵队政治部组织部干事,沂中县(今属沂水县)独立营副政治委员,鲁中军区旅政治部股长,参加了沂蒙山区反“铁壁合围”、反“扫荡”和葛庄、临沂等战斗。
    解放战争时期,任鲁中军区第9师政治部科长,华东野战军第8纵队卫生部政治委员,第三野战军第26军后勤部副政治委员、政治委员,参加了鲁南、孟良崮、洛阳、豫东、淮海、渡江、上海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11月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9兵团师副政治委员,兵团政治部直工部副部长,兵团司令部管理处政治委员,参加了第二次战役。1953年回国,先后任山东军区政治部组织部部长,济南军区政治部组织部部长、政治部副主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政治部主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1982-1990年任第二炮兵政治委员。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荣获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1996年2月26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78岁。

    刘永治中将
    刘永治(1944.11-——),河南省鄢陵县人,1963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0年8月参加工作,中共中央党校经济管理专业函授毕业,中央党校大学学历,。1960年8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
    1960年8月至1963年12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某部战士、副班长;1963年12月至1964年6月陆军通信连无线电报务员;1964年6月至1967年10月陆军通信连电台报务主任;1967年10月至1968年11月陆军连副政治指导员;1968年11月至1970年9月陆军连政治指导员;1970年9月至1971年9月陆军营副政治教导员;1971年9月至1977年8月陆军团政治处组织股股长;1977年8月至1980年4月陆军营政治教导员;1980年4月至10月陆军团政治处主任;1980年10月至1984年7月陆军团政治委员(期间:1982年9月至1984年7月在解放军政治学院完成班学习);1984年7月至1985年11月陆军师副政治委员;1985年11月至1986年10月陆军师政治部主任;1986年10月至1990年1月陆军师政治委员;1990年1月至1994年2月陆军集团军政治部主任;1994年2月至1999年4月陆军集团军政治委员(期间:1994年8月至1996年12月在中共中央党校经济管理专业函授学习);1999年4月至2000年12月南京军区政治部主任、军区党委常委。2000年12月至2002年10月南京军区副政治委员、军区党委常委(期间:2001年3月至7月在国防大学正军职以上干部培训班学习)。2002年10月至2004年12月任兰州军区政治委员、军区党委书记。2004年12月起任解放军总政治部副主任、总政治部党委委员。是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
    1988年9月被授予大校军衔,1991年6月晋升为少将军衔,2000年7月晋升为中将军衔。

    刘亚洲中将
    刘亚洲(1952.10.19-——),笔名达戈,祖籍安徽省宿县,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父亲刘建德,原解放军第21军187团政治委员,母亲陈于湘,于第21军解放温州时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也在第l87团任职。出生不久,2l军即赴朝鲜前线。1953-1958朝鲜战争停战之后,第21军家属们纷纷入朝。随母亲入朝,住鱼隐里附近。1958年随最后一批志愿军返国)。1968年3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70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72年进入武汉大学外文系。1976年毕业后到空军工作。1986年在美国斯坦福大学亚洲研究系任客座教授。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以擅写军事题材和国际题材的作品著称,在国内文学领域里独树一帜。他的作品选题新奇,视野开阔,风格独特,史料翔实,塑造了一个又一个“硬汉形象”。一些评论家给刘亚洲作品以极高的评价,称他为中国的海明威。他的几乎每一部作品都在社会上尤其是军队中引起极大的反响,刮起过一次又一次的刘亚洲旋风。有的作品被军事科研部门作为研究未来战争的重要依据。近来,刘亚洲在国家战略及军事理论等方面的专著纷纷脱稿后,在社会上广为流传,再次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独到的见解受到读者甚至有关部门的关注。
    主要作品有:报告文学《恶魔导演的战争》、《这就是马尔维纳斯》、《攻击,攻击,再攻击》、《关于格林纳达的对话》、《将军的泪》、《大海下面是泥土》、《女人,你的名字是弱者吗》、《黄植成少校》;中小说剧本《陈胜》、《短剑忠魂》、《秦宫月》、《两代风流》、《一个女人和一个半男人》;以及被翻译为多种文字在许多国家出版的重要作品《广场》等等。
    刘亚洲履历表:
    1959-1965在山西省太原市育英小学学习。育英小学为军队干部子弟学校于l948年在河北平山县成立,第一任校长为罗瑞卿夫人郝冶平。
    1966年9月,升入育荚学校初中部,旋即爆发文化大革命,因年幼,未参加红卫兵组织。9月,随学生串联潮流进京,恰逢毛主席第三次接见红卫兵,在人流中高喊“毛主席万岁”,其实什么也未看见。
    1967年充21军由山西移防陕西,父亲时任第63师副政治委员,进驻宝鸡。学校已无课上,却利用这段时间攻读了大量古今中外名著。1968年3月,被父亲送到步兵187团“荚雄八连”锻炼。“英雄八连”是由国防部命名的连队,曾在淮海战役中狙击邱清泉兵团,战剩六人。4月,“英雄八连”赴陕西延安制止武斗。烽火连天,道路中断,由2l军报请兰州军区批准,正式参军。
    1969-1971年在“荚雄八连”摸爬滚打,从战士当起,尔班副,班长,排长。因偷偷写些诗歌之类的东西投寄报纸,被选到团报道组任报道员。1972,自1970年大学恢复招生以来,今年第二次再次从工农兵中选拔学生。被部队送到武汉大学外语系英文专业学习。1974年产生文艺创作的冲动,于课佘时写了不少“手抄本”在同学中传播。开始创作第一部长篇小说《陈胜》。
    1975年大学毕业,被分配到民航北京管理局(首都机场)宣传处工作。当时民航隶属空军,戴着领章帽徽工作。1976年处女作《陈胜》出版,反映不佳。李小林说∶“不能读10页以上。” 1979年民航与空军脱离,被要求转业留民航,决不同意,遂调到空军,在空军政治部联络部一处任干事,从事对外空军调研工作。3月,与李小林结婚(婚后李小林赴美国洛杉矾留学。李小林,前国家主席李先念之小女儿)。
    1983年报告文学《恶魔导演的战争》以新颖的题材、犀利的笔触,尖锐的思想,震动文坛。9月,空军报社罗军、王哲伟流氓团伙案件发生,因借过两盘录相带给罗军,受党内严重警告处分。1984年行政级别由正营降为副营。在受处分降职的次日,开始创作长篇小说《两代风流》。6月4曰,儿子刘林智出生。8月,老山战争爆发,随总政组织的作家代表团赴云南前线。中途车翻负伤,仍坚持前住,受到前指表彰。年底,在意义十分重要的全国第四届作家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国作协理事。
    1985年以前线为题材的小说《一个女人和一个半男人的故事》出版,引起极大争议。许多报刊参予讨论。米家山根据故事拍摄了电影,遭电影局否决。3月,应美国国务院新I闻出版署邀请,与申国作协副主席冯牧一道访问美国,历时一月。
    1986年由联络部调入空军政治部文化部文艺创作室,专事文学创作。在周鹤官副部长关怀下,由副营直接定到文艺九级(副团)。5月,赴美国斯坦福大学做访问学者并讲学。
    1987年在美国历时一年,在特定的场合下维护了国家尊严,受到中国驻美大使馆的表扬,回国后立三等功,晋升为文艺八级(正团)。年底,率中国笔会代表团赴瑞士参加第五十一届国际笔会大会。
    1988年8月,调中央军委办公厅政治部任干事,晋为副师职,9月,率中国笔会代表团出席了在南朝鲜汉城举行的第五十二届国际笔会大会。本年因创作成绩突出,再立三等功一次。受总政联络部岳枫部长委托,开展对南朝鲜的秘密工作。
    1989年5月,与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金坚范一道出席了在荷兰马斯特里赫特举行的国际笔会第五十三屈代表大会。正值北京学潮,西方同攻中国代表团。作为团长,做了义正辞严的驳斥,中途退出笔会。中国与国际笔会的交流至1997年才正式恢复。
    1990年8月,调总参装甲兵装备技术研究所任政治委员、党委书记。因对南朝鲜秘密工作成绩突出,立二等功一次。
    1991年重要作品《广场》出版,被翻译成多种外文,在许多国家出版。
    1991年秘密访问台湾。回大陆后,此行在台湾曝光,引起台湾朝野极大震动。
    1993年1月,调北京军区空军政治部任副主任。
    1997年任北京军区空军政治部主任。
    2002年1月,调任成都军区空军政委。现任解放军空军副政治委员兼空军纪委书记。
    1988年8月被授予上校军衔。1993年1月晋升为大校军衔。1996年6月晋升为少将军衔。2002年晋升为中将军衔。
   
    刘伦贤中将
    刘伦贤(1943.12-——),江苏省奉坚县(今属上海市)人。1960年12月参加工作。1961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65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学历中央党校大学。
    1960年12月至1961年4月,奉贤县三官粮管所出纳。1961年4月至1965年3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0军179师535五团2营炮连战士。1965年3月至1966年12月,任第60军179师535团重炮连排长,第60军179师535团作战训练参谋。1966年12月至1978年1月,南京军区作战部一科参谋,1978年1月至1980年4月,任南京军区司令部作战部一科副科长,1980年4月至1982年7月,任南京军区司令部作战部一科科长(其间:1980年9月至1982年7月,在解放军军事学院学习)。1982年7月至1983年5月,任南京军区作战部副部长兼作战科科长、军参谋长,1992年11月至1993年12月,任南京军区参谋长、军长、军区党委常委。1993年12月至1995年4月,在国防大学基本系学习,1995年4月至1999年4月,任济南军区副司令员、军区党委常委,1999年4月至2000年2月,参与组织军事演习等工作。2000年2月起,任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三、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七、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上海市第八次代表大会代表,第十一届、十二届上海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现任上海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主任、党组成员。
    1988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93年晋升为中将军衔。

    刘安元中将
    刘安元(1927.12.5-2001.5.23),山东省高青县唐坊区和家店村人。1943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5年8月参加八路军,同年底随部队开赴东北。
    抗日战争时期,任青县唐坊区和家店村党支部书记,入伍后历任八路军营部文书、连文化教员、副政治指导员。
    解放战争时期,1949年起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第43军营副政治教导员、营政治教导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团政治处副主任、团政治处主任、团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团团长等职,1965年起任师副政治委员、政治委员,军副政治委员。1973年后任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组织部副部长,总政治部干部部副部长,广州军区副政治委员。1987年任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政治委员。1990年4月任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政治委员。1992年11月-1993年12月任南京军区政治委员。是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十届中央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共产党第十三、第十四届中央委员,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
    1955年被授予校官军衔。荣获三级解放勋章。1988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2001年5月23日在南京逝世,终年74岁。

    刘存信中将
    刘存信(1926-——),山东省庆云县人。1938年参加八路军,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日抗时期,任八路军连政治副指导员、政治指导员,团协理员、副股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解放军营政治教导员。参加了辽沈、平津、衡宝等战役。1949年在改编起义部队工作中立大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2年毕业于空军航空学校。历任空军飞行大队大队长,副团长,团长,副师长,师长,军区空军司令员,中国民航总局局长,沈阳军区空军副司令员,1986年任沈阳军区空军政治委员。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八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1955年被授予校官军衔。荣获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1988年9月被授予空军中将军衔。

    刘存康中将
    刘存康(1931-2002),山西省五台县人。1944年参加革命工作。194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7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
    解放战争时期,先后任文教、见习干事等职,参加了张家口、太原等战斗,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助理员,北京军区战友报社编辑、副主编,北京军区政治部秘书处政工研究科干事、科长,北京军区政治部秘书处副秘书长、秘书长,北京军区政治部研究室主任,1988年任北京军区政治部副主任,1990年4月任国防大学政治部主任,1992年12月至1994年12月任国防大学副政治委员等职。参加了抗美援朝四次战役,为我军建设和培养中高级指挥人才做出了贡献。
    1988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1993年晋升为中将军衔。2002年11月23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71岁。

    刘存智中将
    刘存智(1924-——),山东省庆云县人。1937年参加八路军,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第115师连政治指导员,旅侦察通信队政治委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野战军团参谋长,第四野战军副团长。参加了辽沈、平津、衡宝、广西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团长、副师长、桂林步兵学校副校长,要塞区司令员,桂林陆军学校校长,广州军区参谋长,1985年任广州军区副司令员。是第六、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
    1955年被授予校官军衔。荣获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1988年9月被授予空军中将军衔。

    刘志田中将
    刘志田(1928.10-——),河北省安国县人。194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八路军。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经历资料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毕业于航空学校。后历任飞行员、副大队长、大队长。1951年参加抗美援朝,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飞行大队大队长。后历任副团长、团长、副师长、师长、副军长、军长,北京军区空军副司令员,兰州军区空军司令员,1987年9月任空军副司令员,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八、九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1988年9月被授予空军中将军衔。

    刘明璞中将
    刘明璞(1930-——),河北省辛集县(今市)人。194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解放战争时期,1948年毕业于华北医科大学。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绥远军区卫生部医训队教员,后方医院医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后方医院医生,中央军委总卫生部教育处科长,总后勤部司令部科长、副处长、办公室主任,总后勤部司令部副参谋长,总后勤部司令部参谋长,中国人民解放军党史征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985年任总后勤部副部长,是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88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

    刘学基中将
    刘学基(1928-——),山西省太原市人。1938年10月参加八路军,1946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连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营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团长、参谋长,省军区参谋长。1983年任宁夏军区司令员。
    1988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

    刘振起中将
    刘振起(——-——),回族,籍贯不详。
    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昆明基地副政治委员、政治委员,空军第7军政治委员,成都军区空军副政治委员,广州军区空军副政治委员,解放军兰州军区副政治委员兼兰州军区空军政治委员,2004年7月出任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助理,2005年12月任解放军总政治部副主任。
    1988年9月被授予空军少将军衔,2004年晋升为空军中将军衔。

    刘焕岐中将
    刘焕岐(1928-——),河北省清苑县人。1946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4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解放战争时期,任冀中军区连副指导员,指导员。参加了平津、太原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1年毕业于空军航空学校。任空军飞行中队长、大队长。在更新机种的训练中,立一等功。1952年参加抗美援朝,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大队长、师领航主任,曾击落敌机2架。后任空军副团长、团长、副师长、师长,军区空军副参谋长,济南军区空军副司令员。
    1988年9月被授予空军中将军衔。

    刘智民中将
    刘智民(1927-——),山东省荣成县人,1941年11月参加八路军,194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连副指导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解放军营政治副教导员、营政治教导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团政治委员、师政治委员、军副政治委员,广州军区后勤部政治委员。
    1988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

    刘新增中将
    刘新增(1929-——),河南省濮阳县(今市)人。1944年参加八路军,194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战士、班长、排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连政治指导员。参加了淮海、渡江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1年参加抗美援朝,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师直属政治处组织股股长,团干部处副处长。回国后,历任师政治部干部科科长、团政治委员、师副政治委员,军政治部副主任、军副政治委员、军政治委员,浙江省军区政治委员,1988年任兰州军区副政治委员,是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88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

    刘鹤翘中将
    刘鹤翘(1931-——),河北省丰润县人。194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8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
    解放战争时期,1948年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航空学校学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毕业于航空学校。历任飞行员、中队长、、大队长、、团长、副师长。1962年入空军学院指挥系学习。毕业后任副师长兼参谋长、师长、副军长,军区空军副司令员,1987年2月任广州军区空军司令员,1987年9月任广州军区副司令员兼广州军区空军司令员。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十四次代表大会代表。
    1988年9月被授予空军中将军衔。

    刘英少将
    刘英(1929.10-——),黑龙江省巴彦县华山乡怀德堂屯人。1946年1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47年刘英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第359旅战士。1947年随部队参加了东进追击李华堂、聚歼谢文东等东北剿匪战斗。
    解放战争时期,随大部队入关,参加平津战役、湘西剿匪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年南下广东,历任中南军区组织部副科长,万山要塞区第3守备区政治委员、党委书记,要塞区副政治委员、党委常委,广州军区政治部干部部部长,中共广州军区纪律检查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副书记。
    1988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

    刘敏少将
    刘敏(1958.2.10-——),女,山东省籍人,出生于安徽合肥市。解放军艺术学院舞蹈系主任。国家一级演员;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1975年毕业于安徽省艺术学校,北京大学艺术学系2000级研究生。1978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总政歌舞团。1994年随任中国驻美国大使馆公使衔文化参赞的丈夫前往美国。1998年回国。1999年9月调入艺术学院,任舞蹈系副主任,2002年4月升为主任。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八、九、十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舞蹈家协会副主席;全国政协科教文卫体委员会委员、中国文联第七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全军艺术系列高级专业职务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国国际文化艺术交流中心理事、中华全国妇女基金会理事。作为中国当代舞坛上唯一取得“三连冠”殊荣的舞蹈家,主演过独舞、双人舞和舞剧《割不断的琴弦》、《刑场上的婚礼》、《昭君出塞》、《祥林嫂》、《喊春》、《向天堂的蝴蝶》等剧目,塑造了一大批时代不同、性格各异的舞蹈人物形象。近年来,她除继续参加演出外,将更大的精力投入到了我国舞蹈人才的培养上。
    2005年7月授予专业技术少将军衔。先后荣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六次。全军“三八红旗手”。荣获全国舞蹈大赛表演一等奖。1979年在建国三十周年献礼调演中,表演了三个作品,分别荣获一等奖和二等奖。 1985年获首届中国舞“桃李杯”邀请赛女子第一名。1986年获全军舞蹈大赛演员表演一等奖、全国第二届舞蹈比赛演员表演一等奖。 1987年获全军第五届文艺调演演员表演一等奖。1988年主演电视剧《舞之路》获全军优秀电视剧奖。 1992年获第六届全军文艺调演演员表演一等奖。1999年获“四月之春”朝鲜国际艺术大赛个人表演金奖。2000年获文化部优秀剧目调演演员表演优秀奖。同年主演舞蹈艺术片《梦——刘敏舞蹈艺术撷英》,获首届电视舞蹈大赛金奖。2001年,参与完成的《以培养尖子人才为目标,建立军队特色舞蹈教育的创新模式》获军队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004年7月被授予“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称号。

    刘大为少将
    刘大为(1945.10-——),山东省诸城县人,1968年11月参加工作,1983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人物画专业,研究生学历,教授。现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第五届常务副主席、分党组书记,解放军艺术学院美术系主任。
    1963年9月-1968年3月入内蒙古师范学院艺术系学习,1968年11月任内蒙古包头半导体厂干部,1972年3月任内蒙古《包头日报》社美术编辑,1978年9月任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1981年2月任解放军艺术学院美术系绘画教研室教员,1987年5月任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美术系副主任,1989年12月任解放军艺术学院美术系主任、副教授,1991年12月任解放军艺术学院美术系主任、教授,1993年1月任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化工作管理系主任,1995年12月任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化美术工作系主任,1997年11月任中国美协分党组书记,解放军艺术学院美术系主任,1998年9月任中国美协第五届常务副主席、分党组书记,解放军艺术学院美术系主任。
    2002年7月被授予少将军衔。

    刘中海少将
    刘中海(1930.8-2001.7.11),黑龙江省五常县人。1946年参加革命工作,1948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历任黑龙江省五常县家乡村农会书记、区政府副主任、县委文书、沈阳地区党委秘书、吉林省铁路局人事处科长、公安处副科长、铁道部公安局副科长、科长、副处长、处长等职。1979年担任邓力群将军秘书,中央书记处研究室党委副书记、室务委员、秘书长。1988年任公安部警卫局正军职局长。1991年8月离职休养。
    在半个多世纪的革命生涯中,忠于党和人民,对党和人民怀有深厚的感情,无论在多么艰苦的战争年代还是在复杂的政治斗争面前,都坚定共产主义信念。从事公安工作近30年,先后担任科、处、局领导职务。忠于职守,始终如一,坚决执行上级党委的指示,组织纪律观念强,工作勤奋,严谨细致,勇于负责。
    1988年12月被授予武警少将警衔,被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胜利功勋荣誉奖章。2001年7月11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71岁。

    刘云海少将
    刘云海(1955-——),河北省青县人。1973年12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
    历任团司令部参谋,第28集团军炮兵旅副旅长,第7坦克师炮兵团团长,第28集团军炮兵指挥所主任,第7坦克师副师长兼参谋长,第28集团军装备技术部部长,第27集团军装备部部长、集团军后勤部部长、集团军副军长,河北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增补),国防大学作战指挥专业军事学硕士学位。调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8集团军副军长。
    2004年7月由大校晋升为少将军衔。

    刘玉良少将
    刘玉良(1948.7.12-——),黑龙江省巴彦县丰乐乡同乐屯人。1968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69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68年2月从巴彦一中参军入伍,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军械修理员、副班长、师报道员、新闻干事、连队指导员、师宣传科副科长、军宣传处副处长、处长,师政治部副主任、主任、副政治委员、政治委员,中国人民武装警察工程学院政治部主任(副军职)。2001年调任武装警察内蒙古总队政治委员,是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2001年7月被授予武警少将军衔。

    刘远节少将
    刘远节(1937.3-——),曾用名刘春华,湖南省攸县桃水镇睦塘村人。1956年1月就读于攸县一中时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2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9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历任连、营部文书;1959年12月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55军129师656团政治处助理员、干事,第129师政治部干事,第55军政治部秘书处秘书、军政治部组织处副处长,第129师491团副政治委员,第163师487团政治委员,第165师副政治委员,第163师副政治委员、军政治部主任;1985年8月任集团军政治部主任,1986年4月任集团军政治委员,1994年3月任广东省军区政治委员。在1958年的正规化训练和1964年的军事大比武中,以优异的成绩完成炮兵侦察专业训练,出席过团、师积极分子大会。在1965年参加“四清”运动期间,受到广大群众的称赞和好评,荣立三等功。
    1979年2月的对越自卫还击战中,时任团政治委员,率部发扬该团在井岗山时期(红一团)、长征途中(大渡河连)、抗距时(狼牙山五壮士连)英勇善战、敢于拼搏、敢于完成任务的光荣传统、英勇顽强,不怕牺牲,连续作战,和兄弟部队一起,胜利完成了攻打同登、扣马山、凉山的任务,全团荣立集体三等功。是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中共广东省委常委,广东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88年8月被授予少将军衔。

    刘连昆少将
    刘连昆(1933-1999),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人。毕业于解放军后勤学院。
    1986年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军械部部长。负责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械的采购和产制任务。常出席各军、兵种总部重要工作会议,接触各种机密资料。
    1988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1999年因叛国罪,开除党籍军籍,被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法庭判处死刑(1999年8月15日已被执行药物注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附录:少将间谍的黄泉路
    刘连昆是两岸第一位同时拥有少将身分的间谍,曾在解放军总后勤部军械部任军械部部长。1999年,刘连昆少将和邵正宗大校被解放军军事法庭秘密审判处决那一案件引起中南海的震动,也严重破坏了台湾渗透中国军方的力量。刘连昆这样一位堂堂的解放军少将,又怎么成为台湾间谍?他到底为台湾提供了什么样的情报,最后又是因为什么原因被中共抓获?
    刘连昆同时在两岸拥有少将身分达7年之久,是台湾国防部军事情报局改制以来最重要的策反工作,代号“少康专案”。国安局长丁渝洲曾形容少康专案是军情局的“镇山之宝”。刘连昆从1992年正式加入台湾军情局工作,至1998被逮捕、处死,7年期间提供无数重要情报给台湾,被认为是我国建国50年来最严重的间谍案。
    据美国《世界日报》(6.26)报导,解放军总装备部部长曹刚川的周边人士,数年前也曾被刘连昆渗透策反。香港媒体报导称,刘连昆军中人脉很广,在80年代大陆武器发展和售卖的黄金时期,刘连昆和一批负责军工武器系统的主管们居功不少。刘连昆与这批少壮军人,包括贺平(邓小平女婿)、粟戎生、贺鹏飞及曹刚川均有交情。
    间谍这最古老的行业,随冷战结束似乎没落了,但在两岸,因意识形态对立增强,反更形活络。前军情局长殷宗文在1989年后强化“进入大陆、建立据点”的活动,更催化了刘连昆事件。
    事件的高潮是1996年3月台湾总统大选时的军事演习。根据刘连昆提供的情报,演习的底线原先是:实弹射击、越过海峡中线、动员潜舰、攻占外岛。整个演习的预算,解放军编列了40亿人民币以上,约合台币近200亿元,规模惊人。
    但在演习前,台湾开始展开反制的军事部署,同时美国也表达强烈关切,及派出两个航空母舰战斗群。中央高层因此担心爆发大战,立即下达“三不原则”:导弹不飞越台湾本岛、战机和军舰不过海峡中线、不占外岛。这些讯息,透过刘连昆即时提供,让台湾领导人“老神在在”,顺利完成选举。
    至于台湾如何和刘连昆搭上线,主要和解放军大校邵正宗有关。少康专案殷宗文亲自主控邵正宗和刘连昆同在总后勤部军械部任职,刘是军械部部长,邵则是职级较低的大校处长。根据邵正宗被捕后向国家安全局人员透露,他是1991年正式加入军情局的工作,被台湾方面封以“少康一号”,在他的积极运作下,总后勤部军械部部长刘连昆少将才愿意加入台湾军情局的工作。
    台湾方面成立的“少康专案”,则以争取“少康二号”刘连昆为首要目标,并决定由前军情局局长殷宗文亲自主控这条“大线”。1992年11月,台湾方面派出军情局第六处王姓上校副处长,加升一级,以少将身分前往大陆,亲自争取刘连昆为台湾工作。
    台湾代表在当时担任“少康专案”驻港“越界交通”(跨区联络人)安排下,住进广州“白天鹅宾馆”。此时,安排会面的邵正宗正式告知刘,台湾代表抵达的消息。刘人在北京,如果搭机南下,要向上级请假,行事机警的他,改搭火车南下。
    见面礼两万美金的红包:紧张的时刻来临,如何确定这场高层谍报会不是陷阱。台湾方面先由“越界交通”与刘共进早餐,探个口风。王姓少将则单独前往双方预定会面的广州越秀公园,沿路则在新华书店等地点暂停,观察有无被大陆安全人员跟监。
    进入这座位于广州郊区的公园后,双方人马保持可见的距离,然后利用无人的羊肠小径,爬上隐密的山岗,于大石上席地而坐,展开两岸情报圈首次层级最高的“目视接触”。刘开始有点紧张,会后双方分别前往广州“东方轩”酒店聚餐时,气氛才转为轻松。刘连昆当场还点了一瓶茅台酒,双方闲话家常,完全看不出是一场惊心动魄的间谍会。
    在这场间谍会中,台湾告知了刘的待遇、联络方式、重点工作。待遇比照国军少将编阶,月薪是每月3500美元(以1992年币值计约新台币9万元),工作奖金另发,每批情报少则台币40万元,多则100万元以上,并代为转存于海外银行专户。退休后由军情局照顾生活及福利,并依个人意愿安排至国外或台湾居住。为表示对这次会面的重视,台湾方面拿出2万美金红包,做为见面礼。
    双方闲聊过程中,刘连昆透露是东北齐齐哈尔人,1933年生,后勤学院毕业,长期负责军械采购和产制,当时担任军械部长已6年,常出席各军总部重要工作会议,接触各种极机密资料。军中人脉甚广,与中共将领洪学智、赵南起、刘华清均熟识。
    当天,刘连昆并透露,“6·4”事件时,他曾发表同情学生的言论,因而遭到上级警告。而38军军长被拘禁时,他还曾托人请代为营救。不过真正令其不满的是,他希望升中将后退休,但军方未予理会。刘连昆在酒后透露,其任内因采购军品,得罪了彭真的子女,同时,军委会副主席张震也刻意打压他。刘连昆于是成为两岸第一位同时拥有少将身分的间谍。
    台湾军情人员入境被盯哨:“台湾的刘少将”参加情报工作后,态度积极,表现优异。例如,我国新购SU-27战机后,刘立即提供了驻地湛江、芜湖,导弹放置的杭州空军军械库、及洛阳维修厂等地详情,另外,他也提供过我军应急机动作战部队番号、驻地及军演状况。
    1994年,军情局再度派出代表密晤刘连昆,主要任务是希望再上一层楼,建立更高阶的网络,收集我国对台作战纲要及预警情报,并向刘探寻是否有合适接班人选。
    但是,这次台湾代表从澳门拱北关入境时被广东省国安厅的人盯上,虽然利用了广州警备区的BMW豪华大轿车代步掩护,但从下榻的“华厦大酒店”一路被跟踪,安全部门两人一组利用机动性高的摩托车对付BMW。台湾代表从原先会面的地点“白天鹅宾馆”佯装先开往“东方宾馆”,但仍无法摆脱,只好冒险硬闯“白天鹅”,幸好安全厅人员因人手不足,未立即跟进旅馆,台湾代表终于在房间中见到刘连昆,双方短暂交换意见立即分手。
    当晚台湾代表不经意放出次日将下乡游览的讯息,但隔天一大早却直奔广州车站,摆脱盯哨,快速离开大陆。
    曝露与过分利用刘有关:整个过程宛如《○○七》电影,为何没有马上逮捕台湾代表,主要是想抓大鱼,知道大陆主角是何许人,所幸刘连昆并未被发现。事后台湾秘密调查,发现出卖这次行动,竟然是香港站的专员,随后诱捕回台判处无期徒刑。
    这次行动,刘连昆提供了20件重要情报,并包括一份可试图策反的中共将领名单,刘连昆表示,如果没有中共的盯哨,甚至可安排台湾代表到北京会见一位更高层的将领。
    根据北京消息,刘连昆和邵正宗的情报网络确实在暗中吸纳解放军的高层将领及情报。四大部长之一的总装备部部长曹刚川,在任副参谋总长期间,邵正宗就奉刘连昆指示,向曹刚川周边人士进行策反。曹刚川与刘连昆均先后在总后勤部军械部任职。刘连昆后来曝露,虽然过去有人说是肇因于前总统李登辉的“哑弹论”、“十八套剧本说”。然而国安局了解内情人士透露,其实和军情局内部人事倾轧、争功,过度利用刘连昆的关系更大。在他为台湾工作的7年间,许多台湾军情局官员,包括前局长殷宗文等,因着刘连昆提供的珍贵情报,获得高额奖金、升官,甚至高层宠信。
    为了争取绩效,舍不得放弃“大鱼”,是情报工作的兵家大忌。台湾不断利用高额工作奖金,引诱刘连昆继续冒险。更令人痛心的是,还有国安官员鼓励刘提供中共原始文件,因为和影本比起来,真本可以让经办官员和刘连昆同获5倍以上的奖金。由于人人想分这杯“肥羹”,变得多人经手刘案,“线民”身分终于不保。
    情报局虽在刘被捕后,成立“运通专案”检讨,并撤换至少一名少将级主管,但仍难弥补巨大损失。因为情报单位的争功诿过,损失的还不止“少康案”,过去两年,还有大陆多名重要干部被捕。
    巧合的是,台海双方在检讨刘案时,均将其视为60年代初,苏联着名间谍“潘考夫斯基”的翻版。潘考夫斯基在古巴导弹危机时,提供苏联弹道导弹发展关键情报给美国,协助美国政府和平解决危机,但却因为西方情报单位尔后为了绩效、过度利用这条线,同样导致他曝光、最后被枪决。
    刘连昆生前为台湾工作,是否有多么崇高的理想,现在不得而知。但他曾对一位(台湾)军情局代表说过:“你是我的知交”。爆出1996年台海危机期间,大陆解放军内部强硬派曾在秘密会议中,真的主张要用导弹攻台,甚至要在台几个小区域用小型核弹轰击。
    可是由于李登辉总统为了自我炫耀台掌握了大陆1996年在台海演习发射的导弹是空弹,使台在大陆布建的情报网曝光,稍后更导致台策反大陆两名解放军将领被处死,李登辉在东窗事发后,对谍报人员更采取过桥抽板的态度。
    事缘1996年台海危机中,“大陆演习导弹所发是空弹”的消息,是透过刘、邵与张志鹏的管道带回台湾。不料李登辉政府轻易的说出了这项机密情报,由于参与大陆解放军演习会议的将领,不足10人,台湾竟能知道“空弹”的精确消息,触发大陆大规模搜查台谍,刘、邵二人被抓,并于1999年8月15日被处决,此案株连共24人。
    张说,他曾因李登辉两次提出“明统暗独”的言论,向当时任情报局长的殷宗文表示,不愿为这样的国民党卖力,但殷向他拍胸膛保证,国民党绝不搞台独。
    东窗事发,台无意援救:在东窗事发后,张仓皇逃离大陆,在台湾也差点流落街头,至今只收到军情局15万新台币,殷也称病一再拒绝接见他;邵的沈姓女友亡命欧洲;台商姚嘉珍被大陆判刑,台政府却无诚意援救。
    台湾国防部及所属军情局表示,由於台在大陆情报工作,涉及机密,为保障情报管道安全,不对情报问题作任何评论。
    在1996年台海危机解放军向台湾试射导弹期间,由于李登辉一句“共军打的都是空包弹,天一下雨就点不着了”,北京当局察觉解放军高层内部有间谍,并于1998年3月侦破台湾间谍网,处死为台湾提供情报的解放军少将刘连昆和大校邵正忠。如今,此案中其他为台湾做间谍的人如今有的逃亡国外,有的被关押,而台湾政府人员则生死听天由命,令仍然“活跃在情报工作第一线”的台湾间谍们心凉胆寒。
    被台湾军方特务机关命名为“国府001号情报员”的老牌间谍张志鹏3日不甘沉默,与立委周锡玮一起举行记者招待会,声泪俱下地控诉台湾政府不顾自己情报人员死活的恶劣行径,并详细披露台湾间谍案的始末。
    在间谍活动中被称为“张董”的张志鹏说,他18岁到日本士官学校受训,抗战期间被军统特务头子戴笠吸收,在日军里从事敌後工作。抗战结束任国军陆战队少校营长,大陆沦陷随国民党逃往台湾,後退役移居香港作生意,暗地仍协助台湾情报员在港活动,至1980年港英府政治部发觉,要求他离境,他就退出军情局工作。
    1990年台湾军情局长殷宗文得知他在中国大陆作生意认识很多将官,尤其与军械部关系良好,就求他继续帮忙,“为党国多做点事”。
    北美《世界日报》引述张志鹏说,刘连昆、邵正忠在大陆位高权重,在海外也有百万美元存款,生活无虞,但不满北京政治环境,且向往台湾民主自由。1990年他经由邵的女友、大陆医生沈小丽先被策反,由于台湾未曾有官阶这么大的敌方情报员,被军情局编号“001专案”,至1993年又藉机策反少将刘连昆,与刘这一线改编为“001”,与邵这一线改为“002”。
    张志鹏回忆说,“谍报工作是提着头干的”。1992年邵正忠和女友沈小丽一度认为东窗事发,打算逃到台湾,邵趁公务考察之便到香港和张志鹏会合,沈留在深圳清水湾饭店等候,当时的军情局处长(现任副局长)翁衍庆假扮渔民,从台湾带邵、沈的台湾护照及沈的台胞证,搭渔船偷渡抵港。虽然证件没问题,但香港海关发现台胞证关防印泥颜色不对,脱身计画被迫中止。后来邵先回大陆,发现事迹未败露,1993年邵退出工作后,翌年退休。3年前沈小丽则由他的香港公司作保,以她儿子在西班牙念书为名,赴西班牙居留迄今。
    而刘连昆和张志鹏情同兄弟后,也被吸纳进台湾间谍组织。刘常将公文带回家里利用半夜拍照,有天深夜被长期因心脏病卧病在床的太太发觉,和刘大吵大闹,摔坏相关器材,以自杀要胁刘不要害自己和家人,刘打算退出,军情局要他全力劝解,并在北京另买间小房子让刘工作。至1996年台海危机后,他和刘决定见好就收,不再搞情报,但军情局却指示刘今后有重要情报可与住北京亚运村的台商peter(彼得)连络,以至1998年2月北京逮捕刘和peter等人,在peter住处搜出刘交出的录音带,刘只能认罪,1999年8月被处死,刘连昆的太太仍不谅解刘继续暗中做台湾间谍,害死自己,也连累儿子,因此拒领刘的骨灰,交由政府处理。
    张志鹏说,在7年“001”号情报员生涯,每个月一至两次送情报回台湾,每回都与殷宗文等六、七位将级将领在阳明山秘密招待所开会,提供解放军东海、南海舰队每个月布兵图、飞弹基地等,及1993、1995、1996、1998年大型演习相关军事机密,甚至北京未表的新武器,台湾都事先知道相关讯息,尤其1996年导弹危机,让台湾完全掌握解放军计划,殷宗文都赞赏有加。
    翻阅记事簿上密密麻麻北京官员的电话,张志鹏说,他自“6·4”戒严时期就赴大陆作生意,和不少将领高干都是好友,如海协会长汪道涵在上海市长任内就与他是好友,他也曾替台湾某位退休政要带私函给江,之后数度问候江,江还曾在钓鱼台宾馆请他吃饭。这次事发,他朋友从大陆打插卡式电话给他,说江非常震怒,指示严办,还列为案例教育各军种。
    令张志鹏最不满的是,他们在“敌后”拚命,但李登辉当年毫不含蓄地点明解放军发射的是空包弹,导致辛苦布建的情报网被完全歼灭,而后他和沈小丽流亡迄今,而殷宗文日前重病,台湾军情局、国安局又一再推托,甚至有人说风凉话说“前辈,当时有关的人都升官了,现在出事了,才要我们这些没分到好处的人出来擦屁股”,让他十分寒心。现在他每天都想到刘、邵、沈这些好友,尤其看到邵的相片就流泪,无论如何一定要“争个公道”。
    此外,据美国《华盛顿邮报》2月20日发自台北的报导,中国大陆情报单位警觉到有高层军官替台湾做情报,系因1996年台湾总统大选时,中国大陆发射飞弹,李登辉总统直指“是哑弹,下雨天无法点火”,而循线追查,才抓到潜伏多年的刘连昆和邵正忠。
    《华盛顿邮报》的报导中还引述台湾高级官员的话说:“在这个(刘连昆和邵正忠的)案子里,我们犯了两个错误,一是在中国大陆打飞弹时,我们应该用其他方法来安定民心,二是大选后刘连昆计画逃离大陆时,我们应该快点核发签证。”另据台湾《联合报》报导,台商姚嘉珍被北京当局以间谍罪嫌羁押判刑,家属已委请新党副总统候选人冯沪祥设法营救。冯沪祥表示,1988年8月家属找他帮忙,他就透过海协会及其他管道,向北京查询,海协会在8月26日函覆给他,指“据有关方面告知,台湾居民姚嘉珍(女,48岁)接受台湾间谍情报机关派遣,在大陆从事间谍情报活动,主管机关依法拘留审查”云云。
    而被处死的解放军大校邵正忠的女友、大陆女医师沈小丽在案发后逃亡西班牙,至今面临北京威逼施压、台湾护照即将届期失效,经济来源又断绝,身心承受巨大压力。
    沈小丽在接受联合报系电话采访时说,她在案发前就以家庭居留名义在西班牙探视儿子,1988年2月底,好友从大陆打电话警告她出事了,她在第一时间通知在香港的张董快逃,自己也不敢回去。到现在只能躲起来,不敢让中国大陆驻外人员找到,但北京当局已向我在大陆的兄弟姐妹施压,要她回去。
    沈小丽表示,台湾军情局对她的境遇一直不闻不问,直到今年元月,美国有新闻界报导这件事,军情局才有人和她联系,说要帮她,却一直没结果,前几天还打电话给她要她不要接任何人的电话,后来又说要替我办护照,要她再提供儿子的资料。沈的儿子知道了大吵大闹,说母亲害他不能回大陆做生意。沈小丽表示真的好恨军情局那些人,除了张董,她谁都不相信了。

    刘弥群少将
    刘弥群(1944.2-——),女,是著名开国元师刘伯承之次女,四川省开县人。1968年毕业于北京航空学院,1975年3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二炮部参谋,空军高炮部处长,空军地面防空部处长,解放军空军指挥学院副院长等职。
    20多年来,刘弥群充分发挥早年在北京航空学院学到的文化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的优势,长期从事我军地空导弹业务,熟练掌握地空导弹专业理论和发展动态。曾先后主持和参与完成了某型地导武器系统研制。某型制导雷达以及导弹延寿的研究,参与了“××雷达”选型论证,指挥自动化建设论证等重大科研,为我军武器现代化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1994年担任空军二级部领导期间,注意了解掌握部队情况和地面防空作战战术原则。在抓作战训练改革,实弹打靶,战斗条令,战备学习演习规定的编写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在参加某演习,组织新兵器检验性实弹打靶等任务中,始终站在一线组织指挥,和部队吃住在一起,圆满完成了上级交给的各项任务。刘弥群担任空军指挥学院副院长以来,作风大胆泼辣,对难点和棘手问题敢抓敢管,在组织整顿学院秩序,强化正规化管理等方面取得了优异成绩,成为了一位名副其实的女指挥员和治学专家。1985年3月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1987年3月被评为全军妇女先进个人,同年8月出席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英雄模范代表会。
    2001年7月19日晋升为空军少将军衔,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第一位女将军。

    刘晓连少将
    刘晓连(1949-——),又名刘晓莲,女,祖籍河北省蠡县,出生在辽宁省大连市(父亲是抗战时期参加革命的干部)。1965年2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71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65年至1966年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第二航空预备学校学习。1966年至1967年任空军第一航空学校飞行专业学员。1967年至1969年任空军第13师飞行员。1969年至1983年任空军第13师38团司令部参谋。1983年至1987年任空军航空兵第13师38团副参谋长、副团长。1987年至1996年任空军航空兵第13师政治部副主任、副政治委员。1996年至1999年任空军武汉基地副政治委员。1999年任空军指挥学院政治部副主任、2002年任空军指挥学院副院长,2003年当选全国妇女联合会副主席。刘晓创下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上多个“第一”和“之最”:
    1969年,20岁的她就担任机长,成为空军有史以来年龄最小的女机长;
    1969年担任团飞行参谋,是我军历史上年龄最小的空军女作战参谋;
    1982年荣立一等功,成为我国第一位荣立一等功的女飞行员;
    1986年从空军学院(空军指挥学院前身)毕业,成为我国第一位由院校毕业的女指挥员;
    1991年,被空军首批授予“功勋飞行员金质奖章”;
    1991年,被晋升为师级,成为我国第一位师级女飞行指挥员;
    先后飞过7种机型,是目前我军所飞机型最多的女飞行员。
    2004年7月由空军大校晋升为空军少将军衔。
    附录:生死关头创造航空史上的奇迹
    在刘晓连近40年的飞行生涯中,经历和处理过多次险情,但最为惊心动魄的是1982年9月20日的那一次。在那5分钟的生死时速中,刘晓连以超人的毅力和精湛的技术,制服一次空中险情,被世界航空界传为佳话。
    那天上午,在航空兵某师当机长的刘晓连驾驶一架“安东诺夫”设计局制造的“安-26”军用运输机,带领机组的其他6位同志,执行完了转场任务后,从张家口机场起飞准备返回部队。当飞机爬升到700米高度时,另一架飞机突然从右后方撞过来。由于该飞机的速度是刘晓连所驾运输机的2倍,撞击力特别大,只听“砰”的一声巨响,刘晓连和机组人员一下子都失去了知觉!
    大约是职责所固有的一种本能,几秒钟之后,刘晓连猛然惊醒。她发现自己昏倒在中央操纵台上,耳机也不翼而飞,同时觉得胸部撕裂般地疼痛,腰像是断了一样。再看飞机,通信舱被撞开一个斗大的窟窿,通信员的左腿被切断了,强大的气流夹杂着红褐色的液压油劈头盖脸地向机组人员袭来,机身与空气磨擦发出阵阵怪响,飞机像一匹脱缰的野马侧滑着向地面坠落。
    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刘晓连只有一个信念:决不能让飞机坠落!她从右方的操纵台上一跃而起,坐回到左方正驾驶的位置。飞机的雷达被撞掉了,罗盘失灵,前挡风玻璃糊满了油,还有,仪表失灵,通信设备失灵,油门卡死……刘晓连镇静地面对这突如其来的一切,双手紧握驾驶盘,从左舷窗向外观察,并拼命将飞机改平。透过烟雾,隐约看见一排墨绿色山峰向飞机扑来,惊得她一身冷汗!
    所幸的是,刘晓连对此机场的地形地貌太熟悉了,知道附近的山最高也就300米左右,刘晓连急速判断着,也就在这一瞬间,她好像看见了绿色树梢从机腹下掠过。当时飞机上还有副驾驶员、通信员、领航员、空中机械师、机械员、特设员,这些同志的生命都在刘晓连手心里攥着。
    刘晓连一面拼命把飞机拉起来,一面大声喊着同志们的名字。机组的同志在昏迷中陆续醒来,顾不上出血疼痛,各尽所能采取措施,配合刘晓连操纵飞机。此时飞机发出“咔吧、咔吧”的响声,飞机擦着山尖走,似乎顷刻间就要和机翼下的山峦相撞。刘晓连紧紧扳动着驾驶盘,不放过任何一个能够看见的地面标志,焦急地寻找着跑道,防止飞机撞山坠地。
    猛然间,一段灰色跑道出现了,刘晓连立即命令放下起落架,准备降落!然而,伤残的飞机已经放不下起落架了!放不出起落架的飞机是无法在跑道降落的,而复飞更不可能。机上还有6个鲜活的生命,跑道附近有工厂、村庄,里面有无数老百姓,机场上空还有数架飞机正要降落,还有地勤人员……这架载有5吨燃油的伤残飞机,一旦坠毁将会引发多大的损失啊!
    眼看飞机离地面越来越近,刘晓连果断下了草地迫降的命令!刘晓连蹬舵压杆,将飞机转向,对准跑道旁边的草地,让飞机在前起落架被撞掉、主起落架放不下来的情况下迫降,这在我国航空史上还没有先例。100米,50米……在飞机离地只有大约10米时,刘晓连下令“关车”。机组人员都准备好了忍受机腹接地时的巨大撞击。出乎意料,飞机接地时很轻,要不是刘晓连高喊“接地了!”大家都还不知道呢!
    飞机虽然降落了,但仍以每小时100多公里的速度向前冲,更可怕的是它竟然冲向左边的主跑道!刘晓连赶紧踩刹车,无效!又用应急刹车,还是无效!在这危急关头,刘晓连命令副驾驶和她一起,伸直腿蹬满右舵,用尽平生力气,把驾驶盘一推到底,以此阻止飞机前进。结果机头插进了土里,像农民犁地一样,犁着草地向左边的草地冲去!后来才知道,两个主起落架在即将接地时被后舱机械员拼力放下,而前起落架早在空中被撞掉。
     这时飞机重力加速度的全部合力都在刘晓连的两条腿上,双腿随时会被撞断!刘晓连想:腿断就断了吧,豁出去了!她的腿像钢钉铁铸,死死踩在右舵上!飞机终于在离跑道7米多处停了下来,奇迹出现了!7名机组人员全部获生,同时也为数架正在降落的歼击机让出了跑道,歼击机上的驾驶员和地勤人员,附近的工厂、村庄全部幸免于难!
    事后查明,刘晓连驾驶的这架飞机已接近“骨断皮连”状态,再磨蹭几分钟,就会在空中解体!我们的英雄女儿刘晓连因腰椎严重错位,全身多处撞伤住进了医院。可是3个月后,她又奇迹般重返蓝天!

    刘效礼少将
    刘效礼(1943-——),山东省寿光市人。1962年7月高中毕业后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66年10月31日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入解放军陆军参谋学院电视编导系学习,大学学历。“范长江新闻奖”获得者,中央电视台高级编辑。
    1962年7月入伍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驻胶东半岛昆嵛山某部警卫连战士。1966年10月被特招命令退伍,调入中央电视台任编辑。1979年对越作战结束后,根据叶剑英元帅关于从事军事报道的应由现役军人承担的指示,第二次入伍穿上了军装,并被授予营级职务。1992年任中央电视台军事部主任,1996年任解放军电视宣传中心主任。代表作品有:纪录片《干枝梅颂》、《说凤阳》、《众手编织的花环》、《让历史告诉未来》、《中华之门》、《望长城》、《中华之剑》、大型文献纪录片《毛泽东》、《邓小平》等。1980至1983年连续三年被评为中央电视台先进工作者,其中一次为广电部先进工作者,1983年荣立三等功一次。1988年评为高级编辑。1991年获首届“范长江新闻奖”。1992年当选为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同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是中国视协理事,中国电视纪录片学术委员会常务理事。
    1989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97年7月晋升为少将军衔。

    刘粤军少将
    刘粤军(1954-——),山东省荣城市人。1969年12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72年6月入党。毕业于国防大学基本系。
    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战士、班长、排长、连长、团作训股长、营长、团长,陆军第41集团军123师参谋长、副师长,陆军第41军第121师的师长,驻港部队深圳后方基地主任,陆军第123摩步师师长,第41集团军参谋长,中国人民解放军驻澳门部队司令员,陆军第42集团军军长等职。
    1999年7月被军委授予少将军衔。
今朝有酒今朝醉
傍晚无钱傍晚忙
8#
发表于 2008-11-17 16:44:16 |只看该作者
【中国人民解放军刘姓高级将领、革命英烈生平简介】

    刘英将军
    刘英(1906-1942.5.18), 原名刘声沐,化名刘可夫、越人、王志远等。江西省瑞金县人。1929年4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国工农红军高级将领。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4军供给部出纳股股长、红4军军部文书,1930年10月下一线部队,历任连政治指导员、营政治委员、团政治处主任、团政治委员,1931年12月,国民党第二十六路军在宁都起义,加入中国工农红军,被编为红一方面军第五军团。刘英旋调红五军团第十五军四十四师任政委,担负起改造、巩固这支起义部队的重任,后任第14师政治委员。1933年6月25日,在中央苏区红五月扩红运动中诞生了一支红色劲旅,它就是瑞金模范师。这是中共瑞金县委从全县赤卫军、模范营、模范赤少队等地方武装中挑选精兵组建的,具有很强的政治、军事素质。瑞金模范师编为红军第3师,隶属第一军团。刘英后来被任命为该师政治委员,1933年12月调任红7军团政治部主任,参加了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1934年7月起任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红10军团第19师政治委员、军团军政委员会委员、军团政治部主任,随部转战闽浙皖赣边。1935年1月红10军团在赣东北怀玉山区作战失利后,与粟裕率余部组成挺进师,任师政治委员和政治委员会书记,率部进入浙江南部,在国民党统治的腹心地区,先后领导开辟浙西南、浙南游击根据地。曾任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书记兼闽浙边省军区政治委员。领导闽浙边军民挫败国民党军多次“清剿”,坚持了极其艰苦的三年游击战争。
    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共浙江省委书记、中共中央华中局委员、华中局特派员,指导闽浙赣地区革命斗争。1942年初,国民党到处搜查我党的领导机关,形势日益紧张。刘英决定在春节后再将省委迁到浦城。不料,浙南武装工作团团长李小金在天台叛变投敌,刘英不幸在温州被捕在狱中坚贞不屈。同年5月18日清晨于永康县(时国民党浙江省政府的所在地)方岩英勇就义,时年36岁。

    刘志丹将军
    刘志丹(1903-1936),名景桂,字志丹,陕西省保安(今志丹)县人。小时候就读于本县的高等小学堂,虽自身家境尚好,却目睹了黄土高原上饿殍遍野、民不聊生的惨景。爱听当地李自成起义的故事,立志改变社会。1924年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1925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
    1922年考入陕北地区23县仅有的一所中学——榆林中学,阅读到《向导》、《新青年》等革命杂志,并在学生运动中当上了校学生自治会会长。同年秋,他去广州入黄埔军校第四期,翌年秋毕业后又回西北,到冯玉祥部队任第四路军党代表兼政治处主任。刘志丹这时只有23岁,但在西北军中已成为知名人物。
    1927年夏国民党反共后,刘志丹转入地下活动,秘密动员西北军一部于1928年5月在渭华发动起义,建立工农革命军,他担任了起义的军事委员会主席。6月间,西北军主力向渭河一带反扑,起义军被打散。刘志丹潜回陕北家乡任特委军委书记,并打入当地驻军和民团进行兵运活动,于1931年秋在南梁一带建立了最初的根据地。翌年初,他又将所部改编为红军陕甘游击队,年底正式建立红26军(兵力1个团)。
    1933年5月,红26军南下三原时失败,刘志丹突围后又返回陕甘边区的照金根据地,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至1935年春,陕甘红军发展到5000余人,占领了6座县城,并在20多个县内建立了根据地政权。此时,南方苏区已相继失败,各主力红军被迫长征,陕甘苏区虽然人口不多且十分贫瘠,却成为全国硕果仅存的革命根据地。由于保存下这块革命的落脚点,红25军和红一、二、四方面军都长征到达这里,党中央也最终把大本营放在陕北。
    1935年8月,徐海东等率红25军到达陕甘,与当地红26军、红27军合编为红15军团,刘志丹任副军团长兼参谋长。在10月初错误的肃反中,刘志丹被捕。随后,中央红军到达,11月初将刘志丹释放出来,并任命他为新成立的红28军的军长。1936年春,红军东征山西攻打中阳县三交镇时,亲临前沿观察。敌晋绥军阵地上有一挺机枪正猛烈扫射,刘志丹探出上身用手指着说,要把它缴下来向陕北苏区献礼。不幸,那挺机枪射来的子弹打中了刘志丹左胸,昏倒后被抬下,清醒过来只说了一句要宋政委(即宋任穷)指挥部队,便停止了呼吸,年仅33岁。
    在西北根据地内,刘志丹享有很高的威信。他牺牲的噩耗传来,陕甘苏区中心瓦窑堡数千人集会追悼,许多人痛哭失声乃至倒地。毛泽东后来也表彰说:“他的英勇牺牲出于意外,但他的忠心耿耿为党为国的精神永远留在党与人民中间,不会磨灭的。”
今朝有酒今朝醉
傍晚无钱傍晚忙
9#
发表于 2008-11-17 16:44:41 |只看该作者
【中国共产党刘姓高级领导人、革命英烈生平简介】

    刘胡兰烈士
    刘胡兰(1932.10.8-1947.1.12),乳名刘富兰,山西省文水县云周西村人。出身于一个中农家庭。母亲早亡,父亲刘景谦续娶胡文秀为妻。胡文秀将刘富兰名中的“富”字改为自己的姓氏“胡”,从此更名刘胡兰。继母积极投身于妇救会工作,并非常支持刘胡兰参加革命。
    1940年8岁上村小学,1942年10岁起参加儿童团。1945年10月参加了中共文水县委举办的妇女干部训练班,学习了一个多月,回村后她担任了村妇女救国会秘书。1946年5月调任第五区抗联妇女干事;6月被吸收为中国共产党预备党员,并被调回云周西村领导当地的土改运动。
    1946年秋,国民党军大举进攻解放区,文水县委决定留少数武工队坚持斗争,大批干部转移上山。当时,刘胡兰也接到转移通知,但她主动要求留下来坚持斗争。这位年仅14岁的女共产党员,在已成为敌区的家乡往来奔走,秘密发动群众,配合武工队打击敌人。云周西村的反动村长石佩怀,为阎锡山军派粮派款、递送情报,成为当地一害。1946年12月的一天,刘胡兰配合武工队员将其处死。阎锡山匪军恼羞成怒,决定实施报复行动。1947年1月12日,阎军突然袭击云周西村,刘胡兰因叛徒告密而被捕。她镇静地把奶奶给的银戒指、八路军连长送的手绢和作为入党信物的万金油盒——三件宝贵的纪念品交给继母后,在敌人的威逼利诱面前不为所动,被带到铡刀前眼见匪军连铡了几个人,怒问一声:“我咋个死法?”匪军喝叫“一个样”后,自己坦然躺在刀座上英勇就义,牺牲时尚未满15周岁。
    刘胡兰牺牲半年后,1947年8月1日中共晋绥分局决定破格(通常年满18周岁方可转正)追认刘胡兰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是已知的中国共产党女烈士中年龄最小的一个。她凭着对人民的感情和对共产主义理想的坚定信念,在铡刀面前坚贞不屈,视死如归。这种表现,恰恰是共产党的革命教育深入千千万万农民心中的结果。1947年3月26日,毛泽东为刘胡兰亲笔撰联题辞:
    生的伟大;
    死的光荣!
    题词时恰恰又是中共中央刚刚从延安撤退的8天后,毛泽东正决定离开陕北以游击方式同国民党军周旋。在此紧要关头,全党的领袖在指挥全国战局的百忙中,为一个年轻的女党员写下这样的文字,正有着激励全党和全体解放区人民去英勇奋斗以赢得战争胜利的寓意。全国解放后,刘胡兰的事迹被写成书,改编成戏剧、电影、电视剧,生前所在的云周西村曾被改为刘胡兰村。1957年刘胡兰烈士牺牲10周年之际,当地兴建了刘胡兰烈士陵园,其遗骨迁进陵园安葬。在烈士墓前,有一尊汉白玉雕成的、昂首挺胸的刘胡兰全身雕像。当时生活在农村的刘胡兰从没拍过照片,塑造这个形象,是靠继母胡文秀口述介绍刘胡兰的外形特征,由著名雕塑家王朝闻创作出的原件放大、加工而来。刘胡兰展示在外面的多是凛然无畏、至刚至强的艺术形象。
今朝有酒今朝醉
傍晚无钱傍晚忙
10#
发表于 2008-11-17 16:44:56 |只看该作者
【近代民主革命刘姓高级将领(领导人)、革命烈士生平简介】


    刘元栋烈士
    刘元栋(1885-1911),又名刘钟群,福建省闽侯县人,近代民主革命烈士。
    少任侠,曾入山联络会党。日俄战争后,传有割闽易辽之说。他潜入深山,号召所部,谋福建独立,事泄未果。福州南台绅商集资设立消防会,他被推为会长。1911年(宣统三年)春知广东将有大举,遂率所部赴广州。4月27日起义(黄花岗之役)发动后,率部入城,所向披靡,在激战中太阳穴中弹牺牲,时年26岁。葬于广州黄花岗,为七十二烈士之一。


    刘六符烈士
    刘六符(1887-1911),一名刘锋,字肩宇,福建省连江县人,近代民主革命烈士。
    早年福建法政学堂毕业。1910年(宣统二年)投入清军,宣传反清思想。1911年春知广州将有大举,于4月26日抵香港,27日到广州参加起义(黄花岗之役),攻打两广督署。冲出时被敌人包围,力尽被捕,从容就义,时年24岁。葬于广州黄花岗,为七十二烈士之一。

    刘道一烈士
    刘道一(1884-1906),字炳生,号锄非,湖南省衡山县人,出生于湘潭。近代民主革命烈士。浏萍醴起义领导人之一。
    早年就读于湘潭美国教会学校。1904年(光绪三十年)2月在长沙参加华兴会,联络会党准备起义。3月留学日本,人东京清华学校(一说为正则英语学校)学习。留日期间,曾和秋瑾等秘密组成革命团体“十人会”,又参与冯自由等在横宾所组的“三点会”(或称洪门天地会),任“草鞋”(即将军)。1905年7月,中国同盟会成立,遂宣誓人盟,并担任书记、干事等职。1906年秋回国,与蔡绍南等领导发动萍测酷起义,12月萍、浏、醴起义爆发后,在长沙谋促新军与防营响应时,因奸人告密被清廷逮捕,12月31日在长沙浏阳门外英勇就义,牺牲时年仅22岁。著有《衡山正气集》。
    民国成立后,孙中山批准“优给刘道一恤金1000元,并附祀大汉忠烈祠”,将其夫妇遗骨合葬于长沙岳麓山。刘道一是中国同盟会会员为革命捐躯的第一人,孙中山撰有挽诗曰:
    半壁东南三楚雄,刘郎死去霸图空。
    尚余遗孽艰难甚,涯与斯人慷慨同。
    塞上秋风悲战马,神州落日泣哀鸿。
    几时痛饮黄龙酒,横枕江流一奠公。
今朝有酒今朝醉
傍晚无钱傍晚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玻璃字库 平仄查询 繁简转换 成语词典 入声字表 联律图谱 词牌大全 同旁词集 离合字表 中国对联网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