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法华经》佛教对联选
以下从拙著《触闻集——佛教对联1800副》中,选取与《法华经》有关的佛教对联一部分,结成一小集,其中有一半是2009年所写,尚未最终定稿。
《法华经》全称《妙法莲华经》。后秦鸠摩罗什译。7卷。为大乘佛教要典之一,为古来流传最广之经。妙法,意为所说之法微妙无上;莲华,比喻经典之洁净完美。该经称佛自说其出世说法的本怀在于开示悟入佛之知见,说三乘终归于一佛乘,一切众生凡于佛法结缘者皆可成佛,佛常住不灭,观世音等菩萨有利益济度众生的功德等。该经中的《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说观世音菩萨示现三十二种身济度众生,寻声救苦,无感不应,持诵者甚广。
深经文广大
妙法义无边(敬题大乘深经)
注1:深经:为诸大乘经典之通称。此等经典宣说诸法实相深理,故称深经。
注2:大乘佛经往往文义深远广大、比喻生动形象,故事性、趣味性浓厚,文学性强,辞藻瑰丽、构思雄伟、意蕴丰富。
妙经文广大
深法义无边(敬题《妙法莲华经》)
注1:妙法莲华经被称为大乘妙经。
注2:深法:甚深微妙之法也。诸法实相为深法之极。妙法莲华经序品曰:“世尊在大众敷演深法义。”
金刚般若经文妙
妙法莲华喻意深
注:法华经中有七种譬喻,即法华七喻:火宅喻,穷子喻,药草喻,化城喻,衣珠喻,髻珠喻,医子喻。
境渊智水唯真觉
文底秘沉是妙经(敬题《妙法莲华经》)
注1:《妙法莲华经玄义》卷3云:“境渊无边,智水莫测。唯佛与佛,乃能究尽。”
注2:真觉:谓佛之究竟觉悟。以其别于菩萨之相似觉、随分觉,故称真觉。
注3:文底秘沉:日本日莲宗用文底、文上两种方法来解释法华经意义。谓文字除了文上明显的意义外,尚有隐寓之深义,称为文底秘沉。
注4:《妙法莲华经》被称为大乘妙经。
斯等不闻不信是经,则为大失
此生难解难知其法,未足称奇(敬题《妙法莲华经》)
注1:《妙法莲华经·安乐行品》云:“后末世时,持此经者,于家出家,及非菩萨,应生慈悲,斯等不闻,不信是经,则为大失。”
注2:《妙法莲华经·方便品》云:“诸佛智慧,甚深无量,其智慧门,难解难入,一切声闻、辟支佛、所不能知。”“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佛所得法,甚深难解,有所言说,意趣难知,一切声闻、辟支佛、所不能及。”
诸佛悲心不舍众生,视同独子
比丘誓愿严持净戒,如护眼珠
注1:《妙法莲华经》云:“如来亦复如是,则为一切世间之父。”又云:“佛见此已,便作是念:我为众生之父,应拔其苦难,与无量无边佛智慧乐,令其游戏。”,又《大般涅槃经•长寿品》亦载佛言:“我于是等,悉生悲心,同于子想,如罗睺罗。”
注2:净戒:指清净之戒行。《妙法莲华经》序品云:“或有诸比丘,在于山林中,精进持净戒,犹如护明珠。”
诸佛悲心不舍众生,视同独子,诚大心也
声闻誓愿严持正法,如护眼珠,亦深愿哉
此众无枝叶,时乃说真实
斯人有罪根,不堪听妙微(敬题《妙法莲华经》)
注:《妙法莲华经》云:“尔时佛告舍利弗:我今此众,无复枝叶,纯有真实。舍利弗!如是增上慢人,退亦佳已!”
斯人有罪根,不堪听妙微,去矣!
此众无枝叶,时乃说真实,善哉!(敬题《妙法莲华经》)
地藏分身,共复一形承佛嘱
观音妙相,普入诸土显神通
注1:《地藏菩萨本愿经》云:“诸世界分身地藏菩萨,共复一形,涕泪哀恋,白其佛言:我从久远劫来,蒙佛接引,使获不可思议神力,具大智慧。”
注2:《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云:“是观世音菩萨成就如是功德,以种种形、游诸国土,度脱众生。”
菩提萨埵任力闻经,能持能信
诸佛世尊随宜说法,难解难知
注:《妙法莲华经·方便品》云:“诸佛随宜说法,意趣难解。所以者何。我以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演说诸法,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唯有诸佛乃能知之。”《妙法莲华经·药草喻品》亦云:“诸佛世尊、随宜说法,难解难知。”
诸弟子未通泰时,譬如穷子
于大乘无希求者,乐处小乘
注1:《妙法莲华经·信解品》中有穷子喻。经云:“父知子意,渐已通泰,成就大志,自鄙先心。”
注2:《妙法莲华经·信解品》云:“我等从佛,得涅槃一日之价,以为大得,于此大乘,无有志求。”
于浊恶世,取凡夫相,现有漏身,得菩提果
住灵鹫山,为甚难事,说微妙法,转无上轮(敬题释迦牟尼佛)
注:灵鹫山:音译耆阇崛。位于中印度摩揭陀国王舍城东北。简称灵山,或称鹫峰。如来尝讲《法华经》等大乘经于此,遂成为佛教胜地。
乘愿而来,取凡夫相
随缘不变,生清净心(敬题释迦牟尼佛)
注:清净心:指无疑净信之心、远离烦恼之无垢心、自性清净之心。也即不淫、不怒、不贪之心。
取相凡夫为下劣
现身浊世甚希奇(敬题释迦牟尼佛及娑婆世界诸圣众)
注:《妙法莲华经·信解品》云:“诸法之王,能为下劣,忍于斯事,取相凡夫,随宜为说。”
唯一佛乘得灭度
于三宝所作归依
注:《妙法莲华经·化城喻品》云:“世间无有二乘而得灭度,惟一佛乘得灭度耳。”又云:“诸佛方便力,分别说三乘,唯有一佛乘,息处故说二。”
唯一佛乘得灭度
于三法印信无疑
唯一佛乘得灭度
以三法印作明灯
唯一佛乘得灭度
以三胜学作圭皋
注:三胜学:乃学佛者所必修之戒、定、慧三学。能令戒、定、慧三学增胜者,称为三胜学。
六方诸佛,称扬其事
阿耨菩提,皆属此经(敬题《阿弥陀经》和《妙法莲华经》)
注1:六方诸佛:谓于东、西、南、北、上、下等六方世界赞叹阿弥陀佛功德之诸佛。《阿弥陀经》云:“彼诸佛等,亦称赞我不可思议功德。”
注2:《妙法莲华经·法师品》云:“一切菩萨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皆属此经,此经开方便门,示真实相。”
有智若闻能信解
无缘永失在犹疑
注:《妙法莲华经·药草喻品》云:“有智若闻,则能信解,无智疑悔,则为永失。”
无缘永失,总在犹疑痴慢
有智若闻,即能信解受持
注:痴慢:愚痴与我慢。起信论曰:“远离痴慢。”
慈念众生如赤子
智观污淖养红莲(敬题《妙法莲华经》和《维摩经》)
注1:《妙法莲华经》中有法华七喻。其中,火宅喻,穷子喻,医子喻,都以子比喻众生(或者三乘人)。
注2:《维摩经·佛道品》云:“譬如高原陆地,不生莲华,卑湿淤泥,乃生此华;如是见无为法入正位者,终不复能生于佛法;烦恼泥中,乃有众生起佛法耳!又如植种于空,终不得生!粪壤之地,乃能滋茂。”
不于诸法生诤竞
常对众生起大悲
注:《妙法莲华经·安乐行品》云:“又亦不应戏论诸法,有所诤竞。当于一切众生、起大悲想。”
慈悲于一切
智慧即圆融
注:《妙法莲华经·安乐行品》云:“是佛子说法,常柔和能忍,慈悲于一切,不生懈怠心。”
大心菩萨于斯立愿
末世众生依此修行(敬题《妙法莲华经》)
注1:《妙法莲华经·安乐行品》云:“是诸菩萨,甚为稀有,敬顺佛故,发大誓愿,于后恶世,护持读说是法华经。”
注2:《妙法莲华经·法师品》云:“若能于后世,受持是经者,我遣在人中,行于如来事。”
十方诸佛于斯接引
末世众生依此修行(敬题《妙法莲华经》)
无缘同体慈悲,法界甚深如是因缘,圆果无非全体,妙矣
菩萨声闻发问,如来方便随宜说法,众生因此得闻,善哉(敬题《妙法莲华经》)
注:圆果:涅槃也。是以圆满行因证得之圆满果德,故名圆果。
众生妄想我常,因而放逸
诸佛悲怜其苦,示现涅槃
注1:《妙法莲华经·如来寿量品》云:“我亦为世父,救诸苦患者,为凡夫颠倒,实在而言灭。以常见我故,而生骄恣心。放逸著五欲,堕于恶道中。”
注2:《妙法莲华经·如来寿量品》云:“佛言:我亦如是,成佛已来、无量无边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劫,为众生故,以方便力、言当灭度。”“如来虽不实灭,而言灭度,为度众生故,方便示涅槃。”
法华妙法说穷子
我佛悲心现化城(敬题《妙法莲华经》)
注:见《妙法莲华经》穷子喻,化城喻。
愿世尊教化众生,少烦少病少疲倦
叹菩萨修行妙果,无怖无忧无执迷
注:《妙法莲华经·从地涌出品》云:“是四菩萨,于其众中、最为上首唱导之师,在大众前,各共合掌,观释迦牟尼佛、而问讯言:‘世尊,少病、少恼,安乐行否,所应度者,受教易否,不令世尊生疲劳耶?’尔时四大菩萨而说偈言:世尊安乐,少病少恼,教化众生,得无疲倦。又诸众生、受化易否,不令世尊,生疲劳耶。”
如烟消云散,昊空万里湛然,剔透灵明,空不是空,色不是色,纤尘不染无挂碍
若灯灭音亡,爱见一时脱却,清凉寂静,见无所见,闻无所闻,了境无生不相关
(敬题涅槃)
注1:《妙法莲华经·安乐行品》云:“后当入涅槃,如烟尽灯灭。”
注2:《宗镜录》卷45云:“此经(《华严经》)云:一心不动入诸禅,了境无生名般若是也。”
汝等皆当作佛
其人即得往生
注1:《妙法莲华经》常不轻菩萨云:“汝等皆当作佛。”
注2:《阿弥陀经》云:“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乐为鄙事甘除粪,不堪豪富
常处深林但念空,自有家珍
注:《妙法莲华经·信解品》云:“穷子闻之,欢喜随来,为除粪秽。净诸房舍。长者于牖,常见其子,念子愚劣,乐为鄙事。”
三千世界身中现
八万尘劳静里消
注1:《妙法莲华经·法师功德品》云:“三千世界中,一切诸群萌,天人阿修罗,地狱鬼畜生,如是诸色像,皆于身中现。”
注2:《子雍如禅师语录》有诗偈云:“忙中日月闲中度,八万尘劳静里消。”
治世语言,资生产业,不违实相
如来应化,菩萨修行,都在人间
注:《妙法莲华经》云:治世语言,资生产业,不违实相
佛法现前,即万行具足
妄流切断,则三世皆空
注:《妙法莲华经·化城喻品第七》云:“大通智胜佛,十劫坐道场,佛法不现前,不得成佛道。”
我本无心有所求,犹如穷子不堪富
佛于此会授其记,才觉宝珠原在身
注:见《妙法莲华经》穷子喻、衣珠喻。
众生乐住朽危火宅,不觉不知,不惊不怖
诸佛远离一切虚妄,无生无灭,无去无来
注:《妙法莲华经·譬喻品》云:“众生没在其中,欢喜游戏,不觉不知,不惊不怖,亦不生厌,不求解脱。于此三界火宅、东西驰走,虽遭大苦,不以为患。”
深心闻正法
忧色视如来
注:《妙法莲华经·劝持品》云:“于时世尊告憍昙弥:何故忧色而视如来,汝心、将无谓我不说汝名,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耶?”
虔心瞻妙相
忧色视如来
妙声深远
梵呗清凉
注:《妙法莲华经》云:“于虚空中天鼓自鸣,妙声深远。”
解其言趣
信此法门(敬题《妙法莲华经》)
闻是妙经,解其言趣
入于实相,信此法门(敬题《妙法莲华经》)
善应诸方所
化缘此世间
注1:《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云:“汝听观音行,善应诸方所。”
注2:化缘:教化之因缘也。佛菩萨来此世,因有教化之因缘,若此因缘尽,则即去。又,佛教以能布施者,为与佛有缘法。故亦称募化为化缘。
如渡得船,如病得医,如暗得灯,如贫得宝
即空是色,即心是佛,即凡是圣,即俗是真
注:《妙法莲华经·药王菩萨本事品》有云:“如渡得船,如病得医,如暗得灯,如贫得宝”。
入此法门,现身得报
解其义趣,如说修行(集句)
注1:《仁王般若波罗蜜护国经》有云:“入此法门,现身得报。”
注2:《妙法莲华经·普贤菩萨劝发品》有云:“解其义趣,如说修行。”
众恶来加心不动
群魔乱舞念常明
注:《妙法莲华经·分别功德品》云:“若复行忍辱,住于调柔地,设众恶来加,其心不倾动。”
妙法如昙时一现,百千万劫难遭遇
佛心似镜智圆通,上下古今无等伦
注1:《妙法莲华经》卷1云:“如是妙法,诸佛如来,时乃说之,如优昙钵华,时一现耳。”
注2:大圆镜智:即指可如实映现一切法之佛智。此种佛智,如大圆镜之可映现一切形像。
生疑不信即当堕
善解能持便是修
注:《妙法莲华经·从地涌出品》云:“若有于此经,生疑不信者,即当堕恶道。”
现声闻身,厌离三界
行菩萨道,利乐众生(敬题诸声闻)
注:《法华经?五百弟子授记品》云:“知众乐小法,而畏于大智,是故诸菩萨,作声闻缘觉,以无数方便,化诸众生类。……内秘菩萨行,外现是声闻,少欲厌生死,实自净佛土。”
同时闻授记
次第得菩提(敬题五百阿罗汉)
注1:五百阿罗汉:指已证得无学果之五百声闻。具体所指则有多种说法。据《法华经?五百弟子授记品》,佛为五百弟子(阿罗汉)授记曰:“其五百比丘,次第当作佛。”
注2:授记:又作预记。佛对弟子所作预言,谓其将来于某一时刻成佛。
佛乃众生眼目
法为三界伽陀
注1:《法华经?化城喻品》云:“佛为世间眼,久远时乃出。”
直心乃万行之本
贪欲为诸苦之源
注1:直心:指质直而无谄曲之心,此乃万行之本。《维摩诘经》云:“直心是道场。”“直心是菩萨净土。”
注2:《法华经?譬喻品》云:“诸苦所因,贪欲为本。”
开诸佛本怀知见
契众生时节因缘(敬题《妙法莲华经》)
注1:本怀:佛菩萨久远以来,所抱持之救度众生出离苦海之根本心念。《法华经?方便品》称,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而出现于世。天台宗即依此认为法华经为出世本怀经,而以“开权显实”、“开迹显本”为佛出世之本怀。
注2:天台宗将佛教诸经典之内容,从释尊说法之顺序分为华严时、鹿苑时、方等时、般若时、法华涅槃时等五时。第五法华涅槃时,指为使受教者之能力进至最高境界,证入佛知见之时期,如日轮当午之时。
但说常情应就俗
可知大事要随缘
注:大事1) 又称一大事,指佛为救度众生而示现于世,向众生开示宇宙和人生的真理。《法华经?方便品》云:“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间。”(2)参学的大事,为了臻于觉悟的境界而修行,实现人生的最高理想。
三界无安,非由切愿不能出
众生多欲,常念观音便得离
注:《法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云:“若有众生多于淫欲,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欲。”
治世资生皆实相
搬柴运水即神通
注1: 实相:原义为本体、实体、真相、本性等;引申指一切万法真实不虚之体相,或真实之理法、不变之理、真如、法性等。此系佛陀觉悟之内容,意即本然之真实,举凡一如、实性、实际、真性、涅槃、无为、无相等,皆为实相之异名。以世俗认识之一切现象均为假相,唯有摆脱世俗认识才能显示诸法常住不变之真实相状,故称实相。
注2:《法华经》提出“一切治生产业,皆与实相不相违背”、“一切世间法,皆是佛法”的思想。《法华经?法师功德品》云:“若说俗间经书,治世语言,资生产业等,皆顺正法。”
注3:庞蕴有诗偈云:“日用事无别,唯吾自偶谐;头头非取舍,处处勿张乖。朱紫谁为号?丘山绝点埃;神通并妙用,运水及搬柴。”又,董其昌《栖霞山五百阿罗汉画记》云:“搬柴运水,即是神通;资生顺产,不违实相。”
说诚实无欺语
著柔和忍辱衣
注:《法华经?法师品》云:“如来衣者,柔和忍辱心是。”
唯余真实无枝叶
等与大乘说法华(敬题《妙法莲华经》)
注1:《法华经?方便品》云:“斯人少福德,不堪受是法,此众无枝叶,唯有诸真实。”
注2:《法华经?譬喻品》云:“是诸众生,皆是我子,等与大乘,不令有人独得灭度。”
出三界朽危火宅
得一乘平等宝车
既成解脱则皆为佛果
虽示涅槃而常住世间(敬题一佛乘)
注:一佛乘:唯一成佛之教法。是法华经所说。《法华经?方便品》云:“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佛乘。”
其增上慢心,未能敬信
此甚深妙法,难可了知(敬题《妙法莲华经》)
注:增上慢:即对于教理或修行境地尚未有所得、有所悟,却起高傲自大之心。释尊将说法华时,怀增上慢之心者有五千人,言我等已证妙果,何要闻法华,各立座而去。《法华经?方便品》云:“止止不须说,我法妙难思。诸增上慢者,闻必不敬信。”又云:“会中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五千人等,即从座起,礼佛而退。”
安稳身心,但愿佛衣所覆
觉知因果,不求神足之通
注1:《妙法莲华经?普贤菩萨劝发品》云:“若有受持、读诵、正忆念、修习、书写是法华经者,……当知是人为释迦牟尼佛衣之所覆。”
注2:神足:又作神足通。指具有神通能力,能如愿自在地到达任何地方。又,佛教有云:“神通不敌业力。”“神通不足恃。”
佛何能测
人不易知(反复回文格)
注1:这副反复回文联,还可以反复推衍出另外三副:
何能测佛;不易知人。
易知人不?能测佛何?
知人不易;测佛何能。
注2:《法华经?方便品》云:“假使满世间,皆如舍利弗,尽思共度量,不能测佛智。”
注3:《吕氏春秋?任数》载:孔子曰:“所信者目也,而目犹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犹不足恃。弟子记之,知人固不易矣!”又,《十三经注疏》中,邢昺疏“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时云:“此章言圣人之道深远,人不易知也。”又,王充《论衡 ?定贤篇》 云:“夫虞舜不易知人,而世人自谓能知贤,误也。”
深植善根,童子聚沙成佛道
明知幻相,文殊持剑刺空身
注1:《法华经?方便品》云:“若于旷野中,积土成佛庙,乃至童子戏,聚沙为佛塔。如是诸人等,皆已成佛道。”
注2:《大宝积经》卷105载,文殊菩萨为使五百菩萨证“无生法忍”,手持利剑向佛刺杀。诸菩萨由此证得“无生法忍”,并同声说偈道:“文殊大智人,深达法源底。自手握利剑,驰逼如来身。如剑佛亦尔,一相无有二。无相无所生,是中云何杀?”
圣人悟理,非但见真,亦能了俗
痴汉迷情,不离恋色,及以贪财
注1:《妙法莲华经玄义》卷2云:“圣人悟理,非但见真,亦能了俗。”
注2:《净心诫观法》云:“一切苦因果,财色为本。”
真身已过凡间望
妙法不堪小智听
注1:真身:又称真佛身,指法、报、应三身中的法身与报身二者,与应身、化身对说。
注2:《楞伽经》云:“三世诸佛量,非如恒河沙。所以者何?过世间望,非譬所譬。……真实如来,过心意意识所见之相,不可为譬。”
注3:《妙法莲华经?方便品》云:“止,止,不须说, 我法妙难思,诸增上慢者,闻必不敬信!”
如来智慧甚难解
方便法门不易行
注:《妙法莲华经?化城喻品》云:“如来智慧难信难解。”
妙法莲华,实无二法
大乘佛果,唯有一乘(敬题《妙法莲华经》)
注:《妙法莲华经?方便品》云:“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
妙法甚深,时乃说之,随宜开演
宿根不等,其能信者,依器受持(敬题《妙法莲华经》)
注1:《妙法莲华经?方便品》云:“佛告舍利弗,如是妙法,诸佛如来,时乃说之,如优昙钵华,时一现耳。”
注2:宿根:宿世之根性。今则泛指修行之根机。
千处祈求千处应,妙智证千如、具千光,普度三千世界
万方随顺万方灵,洪名彰万德、含万善,圆赅八万法门
注1:《观世音菩萨偈》云:“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渡人舟。”
注2:《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偈云:“观音妙智力,能救世间苦。”
注3:千如:即千如是,又作百界千如。天台宗将一切诸法差别迷悟之境,分类为地狱、饿鬼、畜生、修罗、人间、天上、声闻、缘觉、菩萨、佛等十界,此十界又各自相具,故共为百法界。此百界之每一法界各具相、性、体、力、作、因、缘、果、报、本末究竟等之十种事理(十如是),故百界共有千如。又,“百界千如”各有众生、国土、五蕴这三种世间,便成“三千世间”。 《观音玄义记》云:“非证千如之本,莫垂十界之迹。”
注4:千光:喻佛菩萨发光之多、度生之广。佛菩萨之光,具有破除黑暗、彰显真理之度生作用。佛菩萨能够发出十光、百光、千光,乃至无穷无尽的光。《大乘无上续论》云:“如具千光日初升,照亮一切世间已。” 《观世音菩萨本迹感应颂》卷1云:观世音菩萨“具千光眼而度生”。据《大悲心陀罗尼经》,观世音菩萨亦名千光眼。
注5:万方:在此不仅指各地,亦可泛指一切众生。《千字文》亦云:“化被草木,赖及万方”,此“万方”亦泛指一切众生。
如来知见大方广
圆满菩提妙净明
注:《妙法莲华经?方便品》云:“如来知见,广大深远。”
正行菩萨求空法
邪见众生谤大乘
注:空法:观我空法空有为空无为空等空理之法。《宝积经》云:“求于空法,所行正故。”《法华经·譬喻品》云:“我悉除邪见,于空法得证。”
开方便门,示真实相
从微妙法,出圆顿宗(敬题《妙法莲华经》,兼敬题天台宗)
注1:天台宗,因其主要宗奉《法华经》,故又名法华宗;因其推《法华经》为极圆顿,故又名圆顿宗。
注2:《妙法莲华经?法师品》云:“一切菩萨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皆属此经。此经开方便门,示真实相。”
我法妙难思,惟有拈花笑
禅心空费解,且听弹指声
注1:《妙法莲华经》云:“止止不须说,我法妙难思。”
注2:拈花:“拈花微笑”为佛教典故,禅宗用以指以心传心。后世以拈花微笑比喻参悟禅理,或可比喻为会心或默契之意。
注3:弹指:禅宗常以弹指、扬眉、棒喝等作为接引学众的方便。贯休禅师有诗云:“禅客相逢只弹指,此心能有几人知。”
2009-11-24达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