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时间
- 2007-7-23
- 最后登录
- 2009-9-4
- 在线时间
- 120 小时
- 阅读权限
- 20
- 积分
- 186
- 帖子
- 90
- 精华
- 0
- UID
- 90
|
“孤平”之“孤”之分歧-由“平仄仄平仄仄平”说开去http://www.lgyclt.com/dispbbs.as ... ID=30886&page=1中提到“孤平”的三家说法,然“平仄仄平仄仄平”是否属于“孤平”存在分歧。
简单分析之。
1、定义
按第一种“孤平”定义,“孤”是限定在一句诗的范围,也就是说五言、七言作为一个整体考虑,那么“平仄仄平仄仄平”就不能确定为“孤平”。然支持此说法的王力先生大概也心存疑虑,因为在其《诗词格律》中,凡是涉及可平可仄之处,先生均用“(平)”或者“(仄)”标明,独独在论及此一句式之时用了“仄仄仄平仄仄平”而未用“(仄)仄仄平仄仄平”这一格式。有人说王力先生学问之严谨,可见一斑,然此举也为纷争埋下伏笔。
按第二种“孤平”定义,“孤”着眼点在“字数”范围,这是个小范围,那么“平仄仄平仄仄平”属于“孤平”的说法也是不乏拥趸者。
按第三种“孤平”定义,“孤”着眼于“字数”范围并波及整句诗。那么“平仄仄平仄仄平”属于“孤平”的说法也比较有依据。
结果:2:1
2、诗律音乐节奏的理论
七言头两字称顶节,三四字称头节,五六字称腹节,最后一字称脚节。律诗最基本的要求是尽可能多用平声,少用仄声,以使诗读来高亢清朗。这个基本要求不仅对整首诗而言,而且也对单句而言,所以犯孤仄可以,犯孤平不行。“平仄仄平仄仄平”在这里显然不符合这样的要求。
然不少人曾论述过平仄四声的差别,但他们的观点往往彼此冲突。顾炎武说:“平声最长,上去次之,入则诎然而止,无余音矣。”“其重其疾则为上,为去,为入,其轻其迟则为平。”(《音论》)清代张成孙说:“平声长言,上声短言,去声重言,入声急言。”(《说文韵补》)清代江永说:“平声长,仄声短,平声空,仄声实。”(《言学辨微》)这些人是认为平声长而轻,仄声短而重的。但近人王光祈却认为“平声强于仄声”(《中国诗词曲之轻重律》)今人胡裕树等认为“上声和去声比阴平和阳平要长一些”(《现代汉语》)。高名凯、石安石主编的《语言学概论》说:“上声字比其他声调的字长些,去声字最短,不过彼此间的差别相当小。”就声音的高低来说,平声中的阳平调值是35,仄声中的去声调值是51,阳平从低处往高处上升,去声从高处往低处下降。去声在高处停留的时间还要长些。所以可认为两个声调都含有高音在内,不能说阳平比去声高,从而也不能说平声比仄声高。综上所述,平声和仄声究竟孰高孰低,孰长孰短,孰重孰轻,实在难于区分。由此可以反证出它们之间的差别是极细微的。
这就又是一锅粥了。“平仄仄平仄仄平”听上去是否悦耳,就又没定论了。
3、平衡对称
不知各位有没有发现“平仄仄平仄仄平”属于中心对称的,第4字为“平”,其两侧镜面对称“仄仄平”。国人的审美观以对称为美,用这个观点看,“平仄仄平仄仄平”好象也该有其市场。按“孤平”第一种定义,“仄仄平仄仄”不属于“孤平”,也呈现出相似规律的对称美。
罗里罗嗦说了一通,其实就一结论:“孤平”尚无定论。
不过,有2句话还是要说的:“无定体,存大体”;“律不害意”。
但愿大家没被我这一通废话搞混原先的认识。如果是,我在这里说对不起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