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
发表于 2009-1-9 19:46:30 |只看该作者
山海关孟姜女庙有一副著名的对联:
  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
  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
  通常人们都认为它是叠字联(叠七字),其实叠用七字只是它的表面形式。因古代“朝”与“潮”、“常”与“长”同音,可以借用,这样,该联可以解读为:
  海水潮,朝朝潮,朝潮朝落;
  浮云长,常常长,常长常消。
  这样看来,联中真正可称为叠字的,只有中间两个“朝”和两个“长”(常)。该联综合运用了复字和叠字,简称其为复叠联更为恰当。

这个能不能这样理解:

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就是“海水长早潮,天天长潮,天天落下”)
浮云常长,常常长,常常落
呵呵,个人意思,
苏小二
52#
发表于 2008-12-13 23:48:06 |只看该作者

夺我红颜天好色


(拟 人 联)


  有一年,明代英宗皇帝召见神童李东阳、程敏政,碰巧外省进贡螃蟹到京。英宗有心考一考这两名神童,便指着螃蟹出句:
  螃蟹浑身甲胄;
  
句中将螃蟹比拟作身着甲胄的武士。程敏政抢得先机,对道:
  凤凰遍体文章。
  凤凰是传说中的鸟中之王,羽毛艳丽。程在对句中以凤凰自比,自诩文章出众。李东阳接着对道:
  蜘蛛满腹经纶。
  对句一语双关,表明自己有治国之才,立意显然胜出一筹。英宗见两位神童都出口成章,胸怀大志,十分高兴。后来程敏政成了翰林学士,果然是“遍体文章”;而李东阳官至吏部尚书,也成了经纶治国的重臣。
  以上问答应对中,螃蟹、凤凰、蜘蛛都被赋予人的活动特征。像这样把没有思想感情的事物当作人来描写,叫做拟人。对联中运用拟人手法,不仅可以使所描写的事物生动、形象,而且能鲜明地表现作者对所描写事物的感情。

  事物拟人入联的题材很广。有生命的动植物都可以拟人,如:
  母鸭无鞋空洗脚;
  公鸡有髻不梳头。
  这是林则徐童年与客人的属对。联中母鸭“空洗脚”,公鸡“不梳头”,是把动物拟人。
  相传乾隆皇帝游江南,见一池荷花含苞待放,即兴吟道:
  池中莲苞攥红拳,打谁?
  大学士纪晓岚待立在旁,即以池边剑麻为题应对:
  岸上麻叶伸绿掌,要啥?
  联中,莲苞竟会攥拳打人,麻叶亦能伸掌要物,多有趣!这是将植物拟人。
  
另有一副题咏荷藕的对联也很出色:
  
藕入池中,玉管通地理;
  
荷出水面,朱笔点天文。
  
把荷藕写成能通晓天文地理的人物,更是身手不凡!

  不仅有生命的事物可以拟人,无生命的事物也可以拟人入联。明代著名文学家冯梦龙少年聪慧,塾师出联要他应对,出句为:
  塔顶葫芦,尖捏拳头捶白日;
  冯梦龙抬头一望,远处是城墙,顿时悟出下联:
  城头箭垛,倒生牙齿咬青天。
  出句把塔顶的葫芦比拟作尖捏的拳头欲捶白日,对句则把城头的箭垛比拟作倒生的牙齿想咬青天,这些无生命的物都化成活生生人体的一部分。
  
郑板桥曾题写过一副春联:
  春风放胆来梳柳;
  
夜雨瞒人去润花。
  春风居然敢“放胆梳柳”,夜雨会“瞒人润花”,它们都成了有知有觉的精灵,生机盎然的春天就这样鲜活地展现在人们面前了。
  
另一副古联则把青山绿水人格化了:
  绿水本无忧,因风皱面;
  青山原不老,为雪白头。
  水会“皱面”,山有“白头”,这种拟人手法将山水写活了。
  又如:
  雪积观音,日出化身归南海;
  云成罗汉,风吹漫步到西天。
  由雪人形似观音,联想到日出后她化身(融化)回归南海;而云彩堆叠,好似罗汉,被风吹送,看去好像他们漫步到西天去了。如此拟人妙语,把人们带进了一个童话世界。

  不仅具体的事物可以拟人化,社会生活中的抽象概念也可以拟人入联。这在古联中很罕见。现代对联倒经常可以看到这类作品。如:
  知识铺就通天路;
  勇敢敲开幸福门。

  文明正气催春暖;
  礼貌新风扑面香。

  政策指导康庄路;
  祖国笑迎改革年。
  上面几联中,把“知识”、“勇敢”、“文明”、“政策”、“祖国”等抽象概念和事物当人来描写,赋予它们一些人的动作和感情,令人感到亲切自然。

  如果从拟人的内容来划分,拟人联有三类;一是拟人的动作行为;二是拟人的品格、心理;三是拟人的语言。
  拟人的动作行为的,如郑板桥撰的对联:
  怜莺舌嫩由他骂;
  爱柳腰柔任尔狂。
  任莺“骂”、柳“狂”,仍对她们怜爱有加,只因莺“舌嫩”,柳“腰柔”,这充分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又如:
  绿柳舒眉迎新岁;
  红桃开口笑丰年。

  风摆棕榈,千年佛摇折叠扇;
  霜凋荷叶,独脚鬼戴逍遥巾。
  以上几联中,柳“舒眉”,桃“开口”,棕榈如佛“摇折叠扇”,荷叶似鬼“戴逍遥巾”,无不在拟人的行为动作。

  拟人的品格、心理的对联,如清.陈芳朝联:
  人因爱富常离我;
  春不嫌贫又到家。
  春天不“嫌贫”而来,品格多么高尚!与爱富离去的“人”形成鲜明的对比。
  又如著名画家李苦禅撰的一副题竹联:
  未出土时便有节;
  及凌云处尚虚心。
  把竹节引申为人的气节,把竹的空心引申为人的虚心,这种拟人描写,歌咏了竹的“君子之风”。
  又如某老师挽妻联:
  夺我红颜天好色;
  朽她白骨地无情。
  丧爱妻悲痛欲绝,以至怒斥“天好色”、“地无情”,将天地也拟人化。此情此语,感人至深!
  又如安徽怀远县涂山关帝庙联:
  涂山西望心思蜀;
  淮水东流恨入吴。
  涂山因建有关帝庙,居然“心”能“思蜀”,淮水流经关帝庙旁竟然怀“恨入吴”之情。山水如此有情有意,显然是受到了关羽大义大德的感化。用此拟人笔法,衬托出关羽的高大形象,也表达了作者鲜明的憎爱感情。

  拟人语言的,就是联中让物说话。例如:
  鹊噪鸦啼,并立枝头谈祸福;
  燕来雁往,相逢路上话春秋。
  依中国民间传统说法,鹊报吉,鸦啼凶,它们并立技头,想必是在“谈祸福”;燕和雁都是候鸟,春来春往,他们路上相逢,自然是“话春秋”了。
  又如民间流传的巧联:
  烛谓灯云:靠汝遮光作门面;
  鼓对锣曰:亏汝空腹受拳头。
  就像在童话世界一样,独对灯说话,鼓与锣交谈。一个向“遮光作门面”的灯致敬意,一个为“空腹受拳头”的锣抱不平。其实烛与灯、鼓与锣处境相似,同病相怜,才有如此共鸣。




[ 本帖最后由 西风胡杨 于 2008-12-14 00:49 编辑 ]
愿生活永远充满阳光!
51#
发表于 2008-11-10 18:02:06 |只看该作者
:x
什么是内需?内需就是老百姓的需要!扩大内需应该真正关心民生。改善民生。把房地产作为支柱产业,这是傻瓜的策略,是一个悖论,是资金的堆积和浪费。
50#
发表于 2008-10-16 18:51:30 |只看该作者

脾好医 气好医 脾气不好医


(析 词 联)


  鲁迅先生在《言论自由的界限》一文中,评议《红楼梦》中一个小人物焦大的言论自由时,有一段精彩的论述:
“焦大以奴才的身份,仗着酒醉,从主子骂起,直到别的一切奴才,说只有两个石猴子干净。结果怎样呢?结果是主子深恶,奴才痛绝,给他塞了一嘴马粪。”
  
“深恶痛绝”本来是成语,在文中却分拆开使用。说“主子深恶,奴才痛绝”,比起说“主子深恶痛绝,奴才也深恶痛绝”要简洁活泼得多了。进一步咀嚼体会,“深恶痛绝”分拆使用还有另一层含义:主子深恶其人,奴才可要痛绝了——可不是,焦大被塞了一嘴马粪,岂不“痛绝”?
  
语言大师茅盾先生有一段评议也十分出色:
  
“小市民痛恨贪官污吏、土豪劣绅,于是武侠小说或影片中也得攻击贪污土劣,但同时却也抬出了清官廉吏,有土而不豪,是绅而不劣,作为对照,替统治阶级辩护。”
  
文中把“土豪劣绅”分拆为“土”、“豪”、“劣”、“绅”,创造出与原成语意义完全相反的新语:“有土而不豪,是绅而不劣”,为“清官廉吏”作了明快的注脚,语言风趣新颖,优雅别致。
  
像这样由于表达的需要,故意把多音词或成语拆开使用,或把几个独立的词合成一个新词使用,修辞上叫做析词。

  
对联中运用析词大致有拆词、合词、离合词等三种形式。
  
拆词是联句中把一个词拆成几个词分开来使用。如赖伦聪先生改写的民间趣联:
  船装油漆桶
  马运药酒瓶
  
上联把“油漆桶”拆解成“油七桶、漆八桶”,下联把“药酒瓶”拆解成“药九瓶,酒十瓶”。

  
慈禧太后垂帘听政,专权误国。有人撰联讽之:
  仁寿
殿慈禧弄权,非
  玉澜
堂太后囚帝,纵
  
上联拆解“仁寿”为“仁(人)”、“寿(兽)”,下联拆解“玉澜”为“玉(欲)”、“澜(婪)”,运用谐音字组合成句,痛斥慈禧“非人是兽”、“纵欲贪婪”,构思巧妙,骂得痛快。

  
1989
年,《羊城晚报》曾出句征对:
  
万家乐
用万家乐,万家
  
“万家乐”是广东石油气用具发展公司的品牌,出句分拆“万家乐”为“万家”——都乐”。“都乐”是广西柳州地名,应对不易,以至数年内未有满意的下联。后来陈怀先生对以:
  
九州同
吟九州同,九州
  
对句取意陆游《示儿》诗“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立意高远,表达流畅,且“大同”亦是山西地名,可称佳对。

  
刘一平
先生撰有一联,是拆解成语的:
  
革新志,万民真
  
开放波四化巨
  
上下联分拆成语“通情达理”、“推波助澜”,亦属巧思。

  
合同则与拆词相反,是联句中把两个以上的单词组合成意义完全不同的新词。如民间流传的药店趣联:
  
可吃,可吃,膏药不可吃;
  
好医,好医,脾气不好医。
  
如果上下联各个分句孤立地阅看,讲的都是大实话,本无新意。但“膏”和“药”合成“膏药”,“可吃”之物就变成“不可吃”;“脾”和“气”合成“脾气”,“好医”的病就变成了“不好医”,合成使物的性质发生逆转,风趣之中蕴含哲理,平淡如水的语句变成了耐人咀嚼的妙对。
  
近有湖南吴鼎如先生续对联:
  
能行,能行,马虎怎能行!
  
亦是脍炙人口的佳作。

  
张之洞任湖广总督时,总督府设在江夏(今武昌)。梁启超有次途经此地,登门拜访。张之洞出句考他:
  
四水第一,四时第二,先生居江夏,谁是第一?谁是第二?
  
按四水“长河淮汉”排列顺序,“江”位第一;按四季“春夏秋冬”先后,“夏”排第二。合词为“江夏”,排序又该如何?实际上张之洞是考问梁启超,你认为江夏谁是数一数二人物?这个问题可不好回答。出句用了析词手法,本已应对不易,况且张之洞直面考问他谁是江夏人物,颇有当年曹操煮酒论英雄,出题难刘备一般。梁启超心察其意,坦然对道:
  
三教在先,三才在后,小子本儒人,何敢在先!何敢在后!
  
对句中,“儒”、“人”合词“儒人”,梁启超以“儒人”风度,表面上自卑为“小子”,颇为得体地道出“何敢在先,何敢在后”之语,既彬彬有礼,又不卑不亢。张之洞深为叹服:“此书生真乃天下奇才也!”

  
有的析词联中,合成的词不在联中直接显露,只有仔细分析体味,才能领略个中奥妙。清代有则联话,说的是当时科举腐败,科场贿买之风盛行。某科会元刘某,复试时却名列榜尾。当时主持科考的二位尚书是孙毓汶(山东人)和祁世长(山西人)。有人撰联讽之:
  
万金能买会元,是传闻也,顾何以忽而榜首,忽而榜尾?
  
八旗不识文字,亦常事耳,而况又加以老,加以老西
  
上联首句“万金能买会元”,直斥科场腐败。第二句却用“是传闻也”,故意冲淡。第三句以“顾何以”使笔峰急转,反问道:“但为什么(同一个人)忽而列在榜首、忽而列到榜尾?”其中必定有鬼!主考官贪赃枉法,难辞其咎。
下联揭示上联所述怪现象的原因是“八旗不识文字”,当政者水平太差。“亦常事耳”一句,看似轻飘飘,实则是一记重拳。接下来以“而况”递进,抨击“山东”“山西”籍的两个汉人,妙在“老东”、“老西”两词,既以省籍名借代,点出了两个主考官,又暗合词为“老东西”,嘲骂了这两个贪官。读懂这层含义,真令人拍案叫绝。

  
析词的第三种形式是离合词。
即联句中先将一个词分拆成单词,再将单词组合成新的合成词。《退休杂志》曾刊登过这样一副上联征对:
  
去病、辛弃疾一病一疾何时弃去
  
出句中,“去病”、“弃疾”两个名字被拆成“去”、“病”、“弃”、“疾”四字,在后半句中组合成“一病一疾何时弃去”。后有人以当代两位英雄董存瑞、黄继光入联应对:
  
存瑞、黄继光,乃永远继存。
  
析词完全符合出句要求。可谓古今四杰,相映生辉。



[ 本帖最后由 西风胡杨 于 2008-10-17 15:32 编辑 ]
愿生活永远充满阳光!
49#
发表于 2008-10-16 18:38:47 |只看该作者

领导四化需四化领导


(回 文 联)

  宋代大诗人苏东坡有一首《题金山寺》诗:
  潮随暗浪雪山倾,远浦渔舟钓月明。
  桥对寺门松径小,槛当泉眼石波清。
  迢迢绿树江天晓,蔼蔼红霞晚日晴。
  遥望四边云接水,碧峰千点数鸥轻。
  这首诗颇有些名气,倒不是因为它以素描手法绘出一幅金山寺风景画,而是这首诗可以倒读。倒读如下:
  轻鸥数点千峰碧,水接云边四望遥。
  晴日晚霞红蔼蔼,晓天江树绿迢迢;
  清波石眼泉当槛,小径松门寺对桥。
  明月钓舟渔浦远,倾山雪浪暗随潮。
  倒读同样是首好诗,而且平仄、押韵、对仗都合格律。这往往令初见者啧啧称奇。有回文诗,自然有回文对。《诗苑.类格》载:唐上官仪说“诗有八对”,其“七曰回文对”。陈望道教授在《修辞学发凡》中说:“回文,过去也常写作文,是讲究词序有环往复之趣的一种措辞法。”“后人有人好奇,定要做到词序完全可以不拘,无论顺读,倒读,都可成文,这便成了一种稀奇的文体。这种稀奇的文体,总名叫做回文体。”

  从回文联的结构特点看,可以分为三类;全句回文、分句回文和句中部分词(字)回文。
  全句回文有三种情况:
  第一种:无论顺读、倒读,联句内容相同。例如《诗词集刊》1986年征联:
  客留居黎巴嫩巴黎居留客;
  人得过海珠桥珠海过得人。
  又如:1983年《旅伴》杂志登载的一联:
  佛山香贡香山佛;
  星岛港迎港岛星。
  应对者称,他是从报载“香港电影明星往新加坡,新之红灯码头欢迎者极众”得灵感而作。
  又如黄维善曾撰一嵌名联:
  朗伊访问访伊朗;
  康海游行游海康。
  上联“朗伊”是新西兰总理,“伊朗”是国名。下联“康海”是我国明代文学家、戏曲家,“海康”是广东省县名。

  第二种,倒读与顺读表达的内容相近。例如施子江题浙江缙云县仙都片云亭联:
  观奇得上弯弯路;
  画彩当来片片云。
  倒读为:
  云片片来当彩画;
  路弯弯上得奇观。
  倒读时,联句内容与顺读相近,虽然稀奇,毕竟单调。

  于是人们进一步巧思出奇,撰出倒读与顺读所表达内容完全不同的回文联——这就是全句回文联的第三种。例如:
  学勤尤知少;
  书读不怕多。
  倒读为:
  少知尤勤学;
  多怕不读书。
  顺读表达的是:学然后知不足,书读得越多越好;倒读强调的是:知识少应勤学,最怕不肯读书。两联意义不同,显然增加了阅读的趣味和容量。
  1983年《解放日报》的《读书》征联佳对为:
  志同求书读,读书求同志;
  心恒有业勤,勤业有恒心。
  上下联的后半句分别是前半句的倒读,但表达的内容迥异,趣味性很浓。
  这类对联中,历来最享盛誉的是下面一联:
  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
  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边人。
  相传清乾隆皇帝有次微服私访,来到北京“天然居”饭庄,这里的美味佳肴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回宫后得上联:“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但下联久思不得,问及大学士纪晓岚,纪晓岚对以“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乾隆皇帝听了,很是满意。后来有人对以:
  僧游云隐寺,寺隐云游僧。
  但这两则下联都不算工对,后来又有人对以:
  郎中王若俨,俨若王中郎。
  王若俨是当时北京名医,“中郎”是官名。
  该对句较前两联为佳,但总觉得不如出句浑然天成。
  也许是此联特有的回文魅力,二百多年来,乐此不疲者大有人在。近代,又有人对出了一些新下联,一则是:
  人来交易所,所易交来人。
  另一则是:
  人游夜总会,会总夜游人。
  这些对句都各具特色,可谓是乾隆遗风,后继有人吧!

  第二类回文联,即联中分句回文,极少见。如下联:
  一个人倒下去,千万人站起来;
  千万人站起来,一个人倒下去。
  这是悼念闻一多先生的一副搀联。闻一多先生是著名的爱国学者、现代诗人。抗战期间任昆明西南联合大学教授,他积极参加反独裁、争民主的斗争。抗战结束后,反对国民党发动反人民的内战。1946年7月15日在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联中两句“一个人倒下去”有不同含义:上联中“一个人倒下去”,是指闻一多先生被特务暗杀而牺牲;下联中“一个人倒下去”,是指千万民众起来斗争,一个人(蒋介石)就一定会倒下去。这副挽联语句通俗,修辞采用回文手法,显得悲壮慷慨,振奋人心。

  第三类回文联,即联句中只有部分词(字)回文,在实践中应用较广,试举几例:
  广州望海楼酒家联:
  楼望海,海望楼,海楼相望;
  酒兴诗,诗兴酒,诗酒长兴。
  江南某地流传的趣联:
  菜籽榨油油煮菜;
  茶枝烧火火烹茶。
  以上均属句中部分词(字)回文,生动表达了事物间的有机关联,增加了对联阅读欣赏的趣味。
  下面是一个发生在海外的回文对故事。据报载,美国休斯敦一家石油公司大量裁员,连一些在公司工作了一二十年的华裔工程师也被解雇了。几个失业工程师无处谋生,合计开了一家餐馆,开业那天,他们在大厅挂出一副对联:
  老美不给我们饭吃;
  我们要给老美吃饭。
  愤慨之中,夹杂着几分幽默。尽管平仄对仗不尽合律,但以口语入联,趣味盎然的回文妙语,吸引了不少好奇的顾客光临。
  笔者曾于1985年为《福建日报》迎春征联出句:
  领导四化需四化领导;
  联中也是采用回文修辞,且前后两个“领导”、“四化”词性各异,含义也各不相同。前“领导”是动词,后“领导”是名词;前“四化”是指“四个现代化建设”,后“四化”指干部队伍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应对较好的有:
  指挥三线设三线指挥。

  当然,欣赏和创作回文联要重内容,注意思想性和趣味性的结合。如果只是片面追求回文技巧,就会流于文字游戏。正如陈望道教授所指出的:“出奇的造作的回文,实在是难能而并不怎么可贵的东西。不过它也是汉语文的可能性——词序方面的一种有意的尝试。”20世纪80年代,某报曾以回文句“上海自来水来自海上”征联,尽管也产生了一阵反响,但有学者严肃指出,上海没有搞海水淡化,自来水不是来自海上,征联命题不正确。这样的批评是中肯的。这也提醒人们,不能片面追求对联的形式技巧,一定要把内容放在首位,回文对才有生命力。
愿生活永远充满阳光!
48#
发表于 2008-10-15 22:16:27 |只看该作者
西风MM这个还没续完吧,期待~~~~~~
莫存成见;
不想当然!
欢迎光临中国对联网
47#
发表于 2008-9-29 18:42:27 |只看该作者
好文共欣赏
疑义相与析
春风大雅能容物;秋水文章不染尘.
46#
发表于 2008-8-7 18:14:35 |只看该作者
辛苦胡杨妹子了。《联苑百花奇观》确实是部佳作!
心无一纸能遗字;
口有千言不作声。--- 苦丁
45#
发表于 2008-8-7 18:14:20 |只看该作者
辛苦胡杨妹子了。《联苑百花奇观》确实是部佳作!
心无一纸能遗字;
口有千言不作声。--- 苦丁
44#
发表于 2008-7-25 17:26:13 |只看该作者
多谢西风~~
早知潮有信

欢迎光临中国对联网
43#
发表于 2008-7-23 23:41:42 |只看该作者
西风是个有心人,辛苦啦
正牌水鬼
醉态联军
42#
发表于 2008-7-23 15:44:37 |只看该作者


常德德山山有德


(联 珠 联)


  “联珠联”这个名字,对于相当一部分楹联爱好者来说,可能还有点陌生吧?其实,在联苑百花园中,人们并不难见到她的绰约身影。
  先从一个故事说起。过去有个州官,一贯贪赃枉法,不知残害了多少百姓,告老还乡后,于六十寿辰宴请宾朋,一乡绅出句致贺:
  寿比南山老,老来坐享皇天荣华富贵,贵客满庭,庭前芝兰八百,百龄再仰仙翁润泽;
  从宾客无人能对。州官命人把上联挂在大门口征对。当地一穷秀才见了,为之续出下联:
  福如东海水,水流,流去尽是黎民血泪忧怨,怨声载道,道旁冤魂三千,千刀当剐老贼心肝。
  下联与上联针锋相对,对贪官酷吏揭得深刻,骂得解恨。百姓见了,无不怕手称快。这副对联就是我们所说的“联珠联”。

  联珠联有两个显著特点:
  一是上下联为复句;
  二是复句内,前面分句句尾的字(词)正好是后面分句的句头,上递下接,依次蝉联,好像一串珠子。修辞学上把这种修辞方式叫“联珠”,又名“顶针”。

  联珠联的语句递拉紧凑,生动畅达,富有情趣。按照联珠字使用的位置,可以分为两类:句中联珠和句间联珠。
  句中联珠,如长沙白沙井联:
  德德山山有德;
  沙沙水水无沙。
  “德”、“山”、“沙”、“水”均为句中联珠。

  句间联珠,如北宋黄庭坚儿时与舅父对句:
  桑养蚕,蚕茧,茧丝,丝织锦绣;
  草藏兔,兔毫,毫笔,笔写文章。
  
  又如清代讽刺联:
  大鱼吃小鱼,小鱼虾,虾泥,泥干水尽;
  朝廷刮州府,州府县,县民,民穷国危。
  上下联各分句间均运用了联珠词连接。

  从联珠联表达内容的方式来看,大致可分为四种:

  第一种,后面分句是前面分句的注释补充。例如,弥勒佛殿联: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
  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联中“容天下难容之事”与“笑世间可笑之人”分别补充说明了“大肚能容”和“笑口常开”的内容,从而使联意更加完整。

  又如题西电东送工程联:
  水火亦多情,情贯西东输灿烂;
  乾坤同有喜,喜知家国庆繁荣。
  联中“情贯西东输灿烂”和“喜知家国庆繁荣”分别是“水火亦多情”和“乾坤同有喜”的注释补充。

  第二种,后面的分句为前面的分句作概括说明。如明代顾宪成题东林书院联: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声声入耳”和“事事关心”,分别对它们前面的分句作了概括说明,使全联显得条理清晰,重点突出。

  第三种,表达语意逐句深化,如郑林贺画家贾敬之寿联:
  活到老,学到老,老不服老;
  画亦精,字亦精,精亦求精。

  第四种,采用一字两义的联珠词,表现语意的跳跃或转折。如:
  红星映日,战鹰冲天,天天传捷报;
  壮志凌空,雄心揽月,月月立新功。
  在这副联中,“天”和“月”两字是联珠词,它们在相邻句中的词性和词义各不相同。上联中,“战鹰冲天”的“天”字是名词,作“天空”解;而“天天传捷报”的“天”字则是时间量词,作“每天”解。下联中,“雄心揽月”的“月”字是名词,作“月亮”解;而“月月立新功”的“月”字则是时间量词,作“每月”解。这里运用了汉字一字两义的特点,使联句整体上的连贯衔接与单句间的跳跃跌宕巧妙地融合起来。这种“江流石不转,山断云还连”的修辞技巧,给人以艺术美的感受。
  不过,这种联珠联由于制作难度很大,较为罕见。就是在制作对联很讲究格律的旧时代,人们也未必能够在上下联都同时使用一字两义的联珠词,即使是名联也是如此。例如,著名的听雨楼观潮阁联:
  雨,雨住,住听雨楼边,住听雨声,声滴滴,听、听、听;
  潮,潮来,来观潮阁上,来观潮浪,浪滔滔,观、观、观。
  上联用了一字两义的联珠词“住”,前“住”字作停止解,后“住”字作“住宿”解。而下联对应的联珠词“来”字,则前后分句中都作“来到”解,显然就不是一字两义的了。

  关于联珠联,我国民间流传着不少趣话。相传明代韩公雍视察江西某地牢狱,时值寒冬,池水冰冻,大雪纷飞。公雍忽有所思,得联珠句:
  水面冻冰,冰雪,雪上加霜;
  吟罢久不能对。一死囚闻声而言:“罪人冒死敢对。”公雍同意了,并许诺如果对得好,可免死罪。死囚欣然对道:
  空中腾雾,雾云,云开见日。
  对句不仅对得妥贴,而且暗寓感激拯救之意。公雍听罢称善,着意复审案情,开释了那名死囚。
  当代也不乏这样的联珠联趣闻。1961年3月,诗人萧三到海南詹县参观华南热带作物研究所和华南热带作物学院。当时,这两个单位正值初创时期,条件很差,师生们一面开荒建房,一面上课学习。萧三为师生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所感动,提笔撰联:
  生产产诗歌,诗歌歌生产,热带作物区里作诗,诗情最热;
  写完上联,萧三却把下联空着,并题附言:“希望有后来高明者对下联。”事有凑巧,时隔三天,郭沫若也来这里参观,看了上联,信手为之续出下联:
  劳动动教研,教研研劳动,红旗照耀光中施教,教益通红。
  两位诗人合作联珠联,一时传为文坛佳话。


[ 本帖最后由 西风胡杨 于 2008-7-23 16:42 编辑 ]
愿生活永远充满阳光!
41#
发表于 2008-7-23 15:43:51 |只看该作者


每逢万寿祝疆无


(序 换 联)


  1945年8月,经过八年艰苦抗战,中国人民终于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之日,举国欢腾。湖南有位叫龙逸才的教书先生撰写了一副对联:
  本日果然亡日本
  皇天竟不佑天皇
  联中,“本日”与“日本”、“皇天”与“天皇”倒置运用,甚为奇巧,又很自然。全联表达了中国人民扬眉吐气的喜悦心情和对日本侵略者的藐视讽刺。此联一出即不胫而走,迅速流传海内外。
  像这种为了表达需要,在联中把一个词(词组)的顺序故意调换,修辞中称为序换。

  序换联有三种类型,它们的序换词组合结构各不相同。

  这一种,紧靠着的两个字的位置在联中互相对调。如前联,“本”和“日”、“皇”和“天”,在联中各自互相对调位置,“本日”变为“日本”,“皇天”变为“天皇”。
  又如下面一联:
  理想享醴
  前途图钱
  上联中,“享醴”由句首“理想”的谐音序换成,下联中,“图钱”则是句首“前途”的谐音序换倒置。

  清代嘉庆年间流传着这么一个序换联话:有位翰林名赵光,他的女儿嫁给姓光的人;女儿先死,一年后,赵光去世。有人以此事出句:
  赵光之女光赵氏,光赵氏死,赵光亦死;
  句中,“赵光”与“光赵”序换,当时无人能对。到了葬丧之日,吊唁客中有个叫琦成额的,早来早走;另一友人叫成琦,恰好是琦成额的邻居,他因有事不能前来,只命人送来奠仪。在场的一位赵光的门生,即以此事对出了下联:
  成琦有邻琦成额,琦成额来,成琦不来。
  事出巧合,联亦巧对。

  第二种,间隔着的两个词(词组)的位置在联中互相对调。如石屏关帝庙联:
  异姓同胞,笑他人同胞异姓
  三分一统,恨当年一统三分
  上联是说三国时,魏、蜀、吴三国成鼎立之势。蜀国刘备、关羽、张飞桃园结义,他们虽是三姓却情同手足,胜似同胞;而魏国的曹丕、曹植是亲兄弟,却煮豆燃萁,虽是同胞,却如异姓。
  下联“三分归一统”指魏、蜀、吴最终“三国归晋”,成了一统天下;“一统三分”是指东汉末年,汉室衰败,一统天下分成了魏、蜀、吴三国。
  联中,“异姓”与“同胞”、“三分”与“一统”两组词分别进行序换,在联中产生了强烈的对比效果。

  第三种,联中一个词组的组成成分以不同组合方式进行位置调换。例如:
  过苦年,苦年过,过年苦,苦过年,年来年去今变古;
  读好书,好书读,读书好,好读书,书田书舍子而孙。
  这副对联为清代联家钟耘舫所题。上下联前四句分别由“过苦年”和“读好书”中的三个字变换各种位置顺序而成,读来新意迭出。

  如果从序换词义的变化情况来分析,序换联有两种。
  一种是序换后的词(词组)与原词所表达的词义相同或相近。如:
  虎踞龙盘今胜昔;
  天翻地覆慨而慷。
  联中把“慷慨”序换为“慨而慷”,但原义不变。

  又如:
  休问我痛心疾首;
  任凭他流水落花。
  联中“流水落花”为“落花流水”的序换,但原义也不变。

  另一种是序换后的词(词组)与原词所表达的词义完全不同。例如黄庭坚幼时应客对:
  烟水亭,吸水烟,烟从水起;
  风浪井,搏浪风,风自浪兴。
  联中,“烟水”与“水烟”、“风浪”与“浪风”序换。“烟水亭”、“风浪井”均为地名,与“水烟”、“浪风”显然词义不同。

  又如:
  八十君王,处处十八公道旁介寿;
  九重天子,年年重九节塞上称觞。
  乾隆皇帝八十岁时,到木兰围猎,途经万松岭,要阁臣作对。彭芸楣作上联,纪晓岚对下联。上联“八十君王”序换成“十八公”,前者意指君王八十大寿,后者指“松”。下联“九重天子”,序换成“重九节”,前者意指天子至高无上,后者指重阳节。通过这样的序换,内容出新,从而产生耐人寻味的艺术美。

  对联作用序换修辞,作用有三。
  其一是为联中对仗的需要。例如:
  五风十雨梅黄节;
  二水三山李白诗。
  为了与下联“李白”对仗,上联中将“黄梅”序换成“梅黄”。又如:
  艳色天下重;
  秋声海上来。
  1924年,著名京剧艺术家程砚秋由上海赴北京演出。肖公远题赠此联,联首分嵌“艳秋”(程砚秋原名艳秋)。将“上海”序换为“海上”,是为求与“天下”对仗,亦与乘船走海路有关。

  对联使用序换修辞,作用之二是为了表达事物之间的呼应关联。如何绍基幼时与塾师的应对:
  作马;[塾 师]
  成龙。[何绍基]
  清代书法家何绍基幼时聪颖,有一次骑在父亲肩头去上学。塾师戏出上联。何父色窘,不能对,何绍基则以下联应答。对句中,“父”与“子”就是出句中“子”与“父”的序换。聪明的小绍基一句巧答,十分得体,不仅给父亲解了围,而且深得塾师赞赏。

  清代名臣孙家鼐曾自题门联:
  门生天子;
  天子门生。
  该联口气之大,令人咋舌。原来,孙家鼐为咸丰年间状元出身,历任工、礼、吏、户部尚书,直至武英殿大学士,并先后任同治、光绪两位皇帝的老师。怪不得他自题门联敢夸如此海口。下联“天子门生”正好由上联“门生天子”序换而成。

  对联使用序换修辞,作用之三是语句产生跌宕变幻,从而使联语妙趣横生。如张郁庭应金受申对:
  红藕生红莲,藕红导演红莲寺;
  香墨写香菱,墨香巧撰香菱词。
  藕红为京剧作家翁偶红的笔名,墨香为戏剧家陈墨香。《红莲寺》、《香菱》均为戏剧名。联中“红藕”与“藕红”序换,“香墨”与“墨香”序换,意巧趣浓。

  香港某报曾出句征对:
  士的的士,走到士多多士
  “士的”为手杖,“的士”即出租车,“士多”是饭馆,“多士”是面包干。出句中有两组词序换,且四个名词中均有“士”字,应对很不容易。后来,叶志先生于1982年才对出下联。其对句是:
  海上上海,过了海南海。
  对句中,“海上”与“上海”、“海南”与“南海”亦是序换,且四词中均含“海”,颇为有趣。尔后还有人对以:
  法国国法,运用法语语法
  可惜这两则对句均为仄声字收尾,于联律不合,总是美中不足。但至今仍未见有更佳的对句。

  慈禧太后七十寿辰时,清廷举办盛大祝寿活动。有大臣献联:
  一人有庆;
  万寿无疆。
  著名学者章太炎痛感慈禧专权腐败,愤而撰联:
  今日到南苑,明日到北海,何日再到古长安?叹黎民膏血全枯,只为一人歌庆有
  五十割琉球,六十割台湾,而今又割东三省,痛赤县帮圻益蹙,每逢万寿祝疆无
  上联揭露慈禧太后贪图享乐,朝政腐败,弄得国家民穷财尽;下联痛斥其卖国罪行。字字掷地有声,尤其是将阿谀慈禧的“一人有庆,万寿无疆”颠倒用之,化为“只为一人歌庆有”,“每逢万寿祝疆无”颠倒用之,成了对慈禧的绝妙讽刺。如此神来之笔,堪称序换联的杰作。

  1976年4月5日,天安门广场爆发了震惊中外的“四.五”事件,数十万群众佩戴白花,张贴挽联,悼念周恩来总理,声讨“四人帮”。其中一挽联写道:
  五四运动,四五精神,顶天顶地大英雄,生荣死哀,光耀二十世纪;
  八一起义,一八赍志,赤胆忠心好总理,鞠躬尽瘁,恩被九亿神州。
  上联通过“五四”与“四五”的序换运用,将历史上同样发生在天安门广场的“五四”运动和“四五”事件并提;下联也是通过“八一”与“一八”的序换运用,将“八一”南昌起义和“一八”周总理忌日巧妙联系起来,把对周总理的沉痛悼念置于这些重大历史事件的背景之中,突出了周总理“鞠躬尽瘁,恩被九亿神州”的光辉形象。联中时间的序换,导引思绪跨越历史时空,增强了对周总理的深切怀念之情。


[ 本帖最后由 西风胡杨 于 2008-7-23 16:18 编辑 ]
愿生活永远充满阳光!
40#
发表于 2008-7-20 17:35:54 |只看该作者

听鸟说甚 问花笑谁

(设 问 联)


  有些对联,句中设问,或自问自答,或只问不答,或明知故问,或有意反问,或径直责问,往往都能切中主题,引人入胜。设问有提问和反问两类。为提醒下文而问的,称为提问;从反面提问以突出本意的,称为反问。无论是提问或反问,联语一般都层次分明,结构紧凑。

  对联中采用提问有三种布局形式:上联提问,下联回答;上下联自问自答;上下联只问不答。
  上问下答式的,如酒店联:
  刘伶借问谁家好?
  李白还言此处佳。
  上联借刘伶之口提问,下联假称李白直接作答。

  又如顾复初题成都杜甫草堂联:
  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龙蜷虎卧几诗客?
  先生亦流寓,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
  上联问“龙蜷虎卧几诗客?”虽未明答,但在作者心目中,杜甫这样的诗客是无与伦比的,故下联以“月白风清一草堂”予以呼应,实际上是对上联的提问给出了答案。

  上下联均自问自答的对联,如旧时某酒店联:
  问生意如何?打得开,收得拢;
  看世情怎样?醒的少,醉的多。
  上联问生意,下联看世情,都自问自答,该联比喻生动,语言诙谐,令人过目不忘。

  戊戌变法失败后,维新派人士刘德宜被逐出京城,寓居桂林,他题联龙隐洞以明志:
  龙从何处飞来?看秀峰对峙,漓水前横,终当际会风云,破浪不当居此地;
  隐是伊谁偕汝?喜傍依月牙,下临象鼻,莫使奔腾湖海,幽栖聊为寄闲身。
  该联联首分嵌龙隐洞名。上联问“龙从何处飞来?”因龙本是神物,故只以“看秀峰以峙,漓水前横”虚答;下联设问“隐是伊谁偕汝?”则以“喜傍依月牙,下临象鼻”实答。(月牙洞、象鼻山均为桂林风景名胜)上下联的问答,一虚一实,互相映衬。然而作者借龙隐洞寄情,关键话语是上下联的后半句:“终当际会风云,破浪不当居此地”和“莫使奔腾湖海,幽栖聊为寄闲身。”作者抱负不凡,以“隐龙”自比,现在暂时幽栖,今后终当际会风云,奔腾入海。

  只问不答式的对联,是把问题给读者自己去思索、回味。如俞曲园题浙江临海县东湖联:
  好山好水,出东郊不半里而至;
  宜晴宜雨,比西湖第一楼如何?
  联中,作者问东湖“比西湖第一楼如何?”不作回答,留待读者自己评判。其弦外之音是,东湖堪与西湖媲美。

  又如山西介休县绵山介子推庙联:
  主辱臣忧,当在外从亡,一饭已经肝胆碎;
  功成身退,问诸君食禄,千秋留得姓名无?
  介子推是春秋时晋国贵族,曾从晋文公流亡国外。文公回国后赏赐随从臣属,没有赏到他。介子推遂和母亲隐居绵上(今山西介休)山中。文公找寻不到,烧山逼他出来,他因不愿意出来而被活活浇死。联中将功成身退的介子推与食禄诸君对比,问后者“千秋留得姓名无”?这也是只问不答,但答案已经在两者的对比之中了。
  也有的对联,上下联都是只问不答。如清末江津才子钟耘舫题茶社联:
  忙什么?喝我这雀舌茶,百文一碗;
  走哪里?听他摆龙门阵,再饮三盅。
  联中虽有两个设问,但无须看客回答到底“忙什么?”“走哪里?”只是为下文热情揽客的话作铺垫。
  又如云南昆明西山三清阁联:
  听鸟说甚?
  问花笑谁?
  该联采用拟人手法,鸟能说话花会笑。大凡游客看了此联,也会随同作者陶醉于这花香鸟语之中,至于鸟到底“说甚”?花在“笑谁”?则是无须深究的。

  孙中山先生逝世后,台湾各界送了一副挽联:
  八百万台湾刚醒同胞,微先生何人领导?
  四十年祖国未竟事业,舍我辈其谁分担?
  上下联也是只问不答,答案只待读者自己体会。

  对联中采用反问,也是问而不答,但它的答案就寓反问之中。反问可以起到加强语气和发人深思的作用。反问的形式有两种:一是用否定句反问表达肯定的答案,二是用肯定的句式反问表达否定的答案。
  用否定句反问的,如郑板桥自题联:
  搔痒不着赞何益?
  入木三分骂亦精。

  又如广东潮州韩文公祠联:
  天意起斯文,不是一封书,安得先生到此?
  人心归正道,只须八个月,至今百世师之。

  用肯定句反问来表达否定答案的,如鄂文瑞赠友联:
  除却诗书何所癖?
  独于山水不能廉。

  又如杭州西湖烟霞洞联:
  钱如真可通神,此座巍然,何不与烟霞终古?
  石也有时变相,长公仙矣,莫非是香火前缘?
  该洞中原刻财神,清末被改刻东坡像,有好事者戏题此联。
  从以上联例可以看出,联中运用提问与反问是有区别的。提问可自问自答或只问不答,答案是在问句之外;反问是问而不答,主要起加强语气作用,而答案已寓问句之中。

  对联中的设问如用得恰当,能产生独特的艺术效果。其作用大体有六种情况:

  (一)发问——引起关注
  湖南衡山罗汉洞有联:
  洞口开自哪年?吞不尽潇湘奇气;
  崖腹藏些何物?怕莫是今古牢骚。
  上联开头就发问:“洞口开自哪年?”虽未正面作答,但用拟人化的“吞不尽”三字,引出“潇湘奇气”,令人感到洞中乾坤大,不可小视。下联发问:“崖腹藏些何物?”再次吸引读者关注,回答却是出乎意料:“怕莫是今古牢骚。”大概作者心中多有不平事,想借此洞一吐胸中块垒吧?
  1997年,辽宁省朝阳市举办“富民杯”迎春征联,刘铁民先生的一副对联获一等奖,联为:
  燕落谁家?喜檐下垂红、溪头涨绿;
  春归何处?看棚中剪韭、陌上飞花。
  上下联均由发问起句,接着以“喜檐下垂红、溪头涨绿”和“看棚中剪韭,陌上飞花”描述了农村的新气象,紧扣“迎春”主题,富有农村生活气息。

  (二)探问——启发思考
  1994年,西安莲湖公园“奇园茶社”贴出一副对联:
  奇乎?不奇,不奇亦奇;
  园耶?是园,是园非园。
  该联先以“奇乎?”、“园耶?”探问,联中四处分嵌“奇”“园”二字,结构和语气都很奇特。许多人思而不解,只有局中人知道,这里是西安地下党的秘密交通站。真可谓是“是园非园”、“不奇亦奇”!
  旧时,剑川板洞河村有座“新爷太子庙”,供奉一尊“新爷太子”,香火颇盛。王兆先生路过这里,看了觉得十分可笑,便题一联:
  是何国东宫,名称太子?
  中哪科乡试,号曰新爷?
  “太子”是皇帝的嫡长子或特别指定将来继承帝位的儿子,“新爷”是新中举的学子,两者互不搭界。庙中供奉“新爷太子”岂不荒唐?该联两句探问,点破了其中矛盾,发人深省。自此以后,新爷太子庙便香火萧条,门庭冷落了。

  (三)诘问——巧答斗智
  邱睿是明朝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年幼时聪明好学。有一天,因雨漏湿座位,先生把干位子给他,未给富豪之子。富豪闻知此事,怒气冲冲诘问邱睿:
  谁谓犬能欺得虎?
  邱睿毫不畏惧,反问道:
  焉知鱼不化为龙?
  呛得那个富豪哑口无言。
  明代蒋一葵著的《长安客话》载:李文正少年聪慧,一次,皇帝把他抱在膝上,其父侍立在旁,皇帝以此出句考他:
  子坐父立,礼乎?
  父坐子立是常礼,而眼下是皇帝把李文正抱坐于膝上,身为人臣的李父只能侍立。皇帝却以此诘问李文正“子坐父立,礼乎”?真是个刁钻考题!李文正稍作思考,乃从容答道:
  嫂溺叔援,权也!
  对句出自《孟子.离娄上》:“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叔援之以手者,权也。”意思是说,男女间递接东西时,手不可接触,这是规矩礼节;如果嫂子溺水,小叔子用手拉救助,只是权宜之计。对句虽未正面作答,但引经据典,入情入理地替自己辩解,足见其聪慧过从。皇帝听了赞赏不已。

  (四)自问——表白心迹
  从前有个秀才,成婚之日父亲突然去世,而婚礼也已准备就绪,不能推迟。无奈,只好丧事、喜事一起办。但厅堂对联怎么写,这就犯难了。秀才思索再三,撰了这么一副联:
  临亲丧,作新郎,哭乎?笑乎?细思量哭笑不得;
  辞灵堂,入洞房,进耶?退耶?再斟酌进退两难!
  联中两处自问:“哭乎?笑乎?”“进耶?退耶?”倾吐了自己极端矛盾的心情,联末“哭笑不得”、“进退两难”句,是无奈的喟叹,苦涩的幽默。众宾客见了无不激赏此联。
这场红白相兼的宴席,主人犯难,做客也不易。有位教书先生,被推举代表众宾客致词,他慨然答应,赋诗一首:“红灯白烛两辉煌,月老无常共举觞。今日逢凶偏化吉,一堂吊客贺新郎!”众皆惊服其才。以上一联一诗,可谓相得益彰。

  清代有个廪膳生获赐副榜(举人备取生),自书联解嘲:
  说甚功名?只免得三年一考;
  有何体面?倒少了四两八钱。
  清代科举有一常例:屡考不中而年岁已高的考生,由皇帝恩赐功名,列在“副榜”。当然“副榜”不如“正榜”荣光,所以作者自问“说甚功名?只免得三年一考”。清科举制度又规定,凡秀才再试,成绩优异者称廪生。廪生每年可领四两八钱银子补助,称为廪禄,这种秀才称廪膳生。廪膳生如考中举人或钦赐副榜,廪禄也就取消了。所以他在下联自问:“有何体面?倒少了四两八钱!”

  (五)责问——强化语气
  关天培是清末爱国名将,曾任广东水师提督。1841年2月25日,英国侵略军集中兵力向虎门进攻,关天培以寡敌众,率军奋勇还击。在军情十分危急时,已接替林则徐任两广总督的钦差大臣琦善却拒发援兵;关天培孤军死战,最后与麦廷章、陈连升及守台400余兵士壮烈牺牲。此时,林则徐正在流放新疆途中,他闻讯恸哭,奋笔疾书:“我不如你”四个大字。稍后又撰挽联一副:
  六载固金汤,问何人忽坏长城,孤注空教躬尽瘁;
  双忠同坎壈,闻异类亦钦伟节,归魂相送面如生。(壈,一作廪。)
  联中“问何人”三字责问,锋芒直指琦善一伙投降派及其支持者(清廷),大义凛然,掷地有声。后来,在为关天培建庙时,主持者担心这三个字惹祸杀身,便改为“问何事”,责问对象由“人”改为“事”,则显得空泛乏力了。

  (六)喝问——警醒看客
  相传太平军起义前,石达开为招揽四方豪杰,曾资助要文采在广西贵县开了家剃头店,作为结交天下志士的联络站。开张那天,冯云山为剃头店撰联:
  磨砺以须,天下有头皆可剃;
  及锋而试,世间妙手等闲看。
  石达开看后说:“对子虽好,但两句都是头重脚轻,既吓不退胆小鬼,也引不起四方豪杰的注意。”于是提笔改道:
  磨砺以须,问天下头颅几许?
  及锋而试,看老夫手段如何!
  该联借写理发抒怀,“问天下头颅几许?”一声喝问,粗犷激昂,不同凡响。过往豪杰,无不对这家剃头店刮目相看。
  旧时,贵阳城隍庙里有一副联:
  站住!你背地做些什么?好大胆,还来瞒我?
  想下!俺这里轻饶哪个?快回头,莫去害人!
  其口气简直是阎王爷发话,犹如当头棒喝,惊心动魄。作奸犯科之辈恐怕会惊出一身冷汗。

  从以上联例看,设问联应用广泛,是生活中常见的对联。如果从修辞的角度分析,还有一个问题须作说明,即设问和疑问是不相同的。疑问指的是对事物有疑而问,确实不知晓答案,不属于修辞方式。而设问是明知故问,无疑而问,为的是提高语言表达效果,属于修辞方式。


[ 本帖最后由 西风胡杨 于 2008-7-20 18:03 编辑 ]
愿生活永远充满阳光!
39#
发表于 2008-7-20 17:22:05 |只看该作者

有贤妻何至若是


(假 称 联)


  在杭州西湖岳坟前,有四个跪在地上的铁铸人像,其中两个就是害死岳飞的臭名昭著的秦桧夫妇。在这两个跪像颈上,挂着一副对联:
  咳,仆本丧心,有贤妻何至若是?
  啐,妇虽长舌,非老贼不到今朝!
  该联模仿秦桧夫妇相互报怨对骂的口吻,把这两个陷害忠良的罪人的丑态刻画得惟妙惟肖。游人看后,在捧腹而笑之时,感到非常解恨。
  像这种把要表达的内容借助有关对象口吻叙述出来的手法叫假称。

  假称联大多借助当事人的自我表白来阐明自己的内心世界。有的是表达自嘲。例如某庙门联:
  你求名利,他卜吉凶,可怜我全无心肝,怎出得什么主意?
  庙遏烟云,堂列钟鼎,堪笑人供此泥木,空费了多少钱财!
  庙内菩萨的这番自我剖析,对世人道出真相,既是自嘲,也是对信奉者的劝诫。

  另外一副财神庙联有异曲同工之妙:
  只有几分钱,你也求,他也求,给谁是好?
  不做半点事,朝又拜,夕又拜,教我为难!
  这位财神爷坦白得可爱,大有无功愧受禄之叹,这对于那些想不劳而获的善男信女来说,应当也会有所触动吧!

  假称联有的是表达自叹。如南阳土地庙有一联:
  噫,天下事,天下事!
  咳,世间人,世间人!
  这位土地公公唉声叹气,欲说还休,似有难言之隐。联中不尽之意,让读者去猜测罢了。

  假称联还有的是表达自夸。如山东兖州盗跖庙有联:
  得失乃古今亡羊,任他们为帝为皇,为王为霸,大踏步跳出簪缨范围,说甚么柳下圣兄留青史;
  富贵亦英雄走马,像俺者不农不士,不工不商,小发财坐享早晚香火,也有那花间贤姐唱黄梅。
  跖是传说中的春秋战国时的起义军领袖,封建时代一直蒙受千载骂名,被贬为“盗跖”。兖州盗跖庙联以跖的口气纵论历史,上联粪土王侯,气魄非凡;下联自诩英雄,不乏预柔情,读之发聋振聩。

  假称联还有的是表达自咎。如下面这副嘲庸医联:
  入吾门千差万错;
  要我诊九死一生。
  就是以自咎的口吻让庸医自亮其丑。

  假称联还有的是表达自辩。某地道观供奉的财神爷可不是慈眉善目的样子,而是黑面浓须,头戴铁冠,手执铁鞭,身跨黑虎的“正一玄坛元帅”(赵公元帅),其联为:
  我岂爱财,骑虎不能下背;
  人而求富,执鞭亦所甘心。
  该联以财神爷自白口气为骑虎执鞭进行辩解。看来财神爷也有苦衷,当了财神爷身不由己,想不重富轻贫也不行!
  河南许州八里桥关帝庙中一副对联也很有特色!
  亦知吾故主尚存乎?从今日遍逐天涯,且休道万钟千驷;
  曾许汝立功乃去耳!倘他日相逢歧路,岂肯忘樽酒绨袍?
  曹操破徐州后,关羽在绝境中经张辽劝说,以降汉不降曹的名义,暂依曹操,并与曹操相约“但知刘皇叔去向,不管千里万里,便当辞去”。曹操为收服关羽,三日一小宴,七日一大宴,十分优待;但关羽不忘旧情,得知刘备在河北后,毅然过五关斩六将,离操而去。后来曹操兵败赤壁,在华容道与关羽狭路相逢,关羽又念曹操厚待旧情,放曹操逃生。这联就是以关羽的口气,自辨离曹、放曹的理由,从而突显关羽“义重如山”的人品。

  也有些假称联是警世诲人的,如桂林城隍庙联:
  地狱即在眼前,莫到犯了罪时,方才省悟;
  孽镜虽悬台上,只要过得意去,也肯慈悲。
  城隍苦口婆心,劝人为善;把握政策,显得通情达理。
  另一位城隍则对“无法无天“者发出严重警告,其联是:
  任凭你无法无天,到此孽镜悬时,还有胆否?
  须知我能宽能恕,且把屠刀放下,回转头来!

  有些假称联的锋芒则是直刺邪恶贪妄,如下面这联:
  帝君曰:这个征货征财杀人不眨眼的野种,哪里是关家石麟,俺要用青龙偃月刀斩他头脚;
  老子说:此匹黄手黄脚舞爪又长牙的孽畜,何尝为李氏正宗,我须拿八卦炼丹炉烧伊心肝。
  这是1945年昆明市声讨“一二.一”惨案主使人关麟征、李宗黄的一副对联。这年12月1日,国民党当局出动大批军警镇压学生“反内战、要民主”的联合罢课,酿成惨案,激起社会公愤。昆明各界举行公祭,挂出这副对联。该联借帝君(关羽)和老子(李耳)口吻,以祖宗训斥子孙的语气,痛快淋漓地将关、李二人臭骂一顿。上下联中还分别巧嵌关麟征、李宗黄的名字,锋芒直指又不露痕迹,当为高手妙笔。

  杭州苏公祠的一副假称联又是另一种风格:
  泥上偶然留指爪;
  故乡无此好湖山。
  该联为苏东坡诗的集句联。上联出自其《和子由渑池怀旧》:“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计复东西?”下联出自《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成五绝》:“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湖山。”苏东坡与西湖有不解之缘,曾两度受贬到杭州任职,一次任通判,一次任知州。在这五年期间,苏东坡不但创作了不少传世佳作,而且政绩上颇有建树。他曾动员民工疏浚西湖,筑堤架桥。著名的“苏堤”就是后人为纪念他修堤植柳而命名。东坡也把杭州看作是自己的故乡而一往情深。这副对联摹仿苏东坡的口气,上联说自己在杭州做的事,只不过如鸿鸟在泥地上留了一点爪迹而已,言下之意是“此小事情,不足挂齿”,展现了苏东坡谦虚大度的品格;下联则说,连自己的家乡也没有这么美好的河山,表达了诗人对杭州的由衷眷恋。实际上是聪明的联作者借大诗人苏东坡之口,对杭城美景别出心裁的赞誉。


[ 本帖最后由 西风胡杨 于 2008-7-20 17:29 编辑 ]
愿生活永远充满阳光!
38#
发表于 2008-7-15 20:54:19 |只看该作者

万国衣冠拜冕旒



(借 代 联)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14岁时被唐太宗选入宫为才人,太宗死后为尼。高宗时复被召为昭仪,后立为皇后,参与朝政,号“天后”。她于唐载初元年(公元690年)登位,改国号为周,史称武周。武则天执政15年,有雄才大略,威令四方;她任用酷吏,屡兴大狱,诛杀重臣,又是个颇有争议的历史人物。在她家乡山西文水县有则天庙,庙联为:
  
六宫粉黛无颜色;
  
万国衣冠冕旒
  
此联是副集句联。上联出自白居易《长恨歌》:“回头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以杨贵妃作比,赞美武则天的容貌;下联出自王维《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以各国使臣顶礼膜拜,烘托武则天的威仪。“粉黛”本是女子用的化妆品,联中代指嫔妃;“衣冠”本指士大夫的穿戴,联中代指外国使臣;“冕旒”本是天子的礼帽和礼帽前后的玉串,联中作为武则天的代称。
  像这种不直接说出事物的名称,而用另一种与本体事物密切相关的事物来代替的修辞方式,称为借代。讲得通俗一点,借代就是换个称呼,换个说法。对联中运用借代,可以增强语言的形象力,把本体事物表达得显豁、生动。

  
借代,不外乎代物和代人两类。在实际运用中有多种形式变化。
  
借代联中,代物的有以部分代总体,以具体代抽象,以特殊代一般,以特征代主体等多种形式。如湖南岳阳大乔墓联:
  
高唱大江,谁把黄金铸铜雀;
  
方迁乔木,忍抛红豆打流莺。
  
联中,以“大江”借代苏东坡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其首句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是以部分代总体。

  
明.张居正应湖广巡抚顾璘之请赏菊。客中有人将菊折去,顾出句:
  
赏菊客来,两手劈残彭泽景
  
张对道:
  
卖花人去,一肩挑尽洛阳春
  
联中以“彭泽景”代菊(因晋.陶渊明曾任彭泽县令,写下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名句),以“洛阳春”代花,则是以总体代部分。

  
昔有塾师李璧瑜自撰联云:
  
伤心夜雨打蕉窗,点半盏残灯替诸生改之乎者也
  
回首秋风扫梧院,剩一支秃笔为举家谋柴米油盐
  
联中以“之乎者也”代“作业”,以“柴米油盐”代“生计”,是以具体代抽象。

  
明代兵部尚书于谦年少勤学多才,相传他随父进城赶考,路上采了一朵花藏在袖子里,主考官见了,戏言道:
  
小童子暗藏春色
  
于谦应声答道:
  
老大人明察秋毫。
  
“春色”本是春天万紫千红景色的抽象概括,“花”仅是春色中的一种具体景象,以“春色”代“花”是以抽象代具体。

  
昔有佚名联:
  
伯乐常存,何无千里马?
  
青山不老,岂乏栋梁材!
  
伯乐相传为秦穆公时人,擅长相马。联中以“伯乐”代善识贤才者,是以特殊代一般。

  
老舍先生为蒲松龄故居题联:
  
鬼狐有性格;
  
笑骂成文章
  
“文章”是作品著作的泛称,而联中的“文章”特指蒲松龄的名著《聊斋志异》,是以一般代特殊。

  
再看一副中秋节联:
  
影渐移花树下;
  
光如挂玉楼头。
  
联中,以月亮圆如“轮”、亮如“镜”的特征,用“轮”、“镜”代月亮,是以事物的特征代主体。

  
清.彭元瑞曾题联自勉:
  
何物动人?二月杏花八月桂
  
有谁催我?三更灯火五更鸡
  
上联从字面上看,是讲二月的杏花、八月的桂花,在四季景色中最美丽动人。实际上,作者并非只在写景,而是隐指读书人通过二月乡试、八月会试,金榜题名才是人生快事。以“二月杏花”代“二月乡试”,以“八月桂”代“八月乡试”,是以与时令关联的一种事物借代另一事物。下联中的“五更鸡”,实指“五更鸡鸣声”,这是以事物的属性特征代主体。

  
借代联中,借代人的形式也很多。有关人物的籍贯、职务、作品、特征等,都可以用以借代该人物。如题孔庙联:
  
泗水文章照日月;
  
杏坛礼乐冠华夷。
  
“泗水”是流经孔子故乡曲阜的河流,“杏坛”相传为孔子讲学处,联中用以代孔子,这是以地名代人名。

  
如屈原祠联:
  
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
  
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
  
《史记》言“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联中借“三户”代楚国。《九歌》是屈原的作品,联中代指屈原,这是以人物的作品代人。

  
林则徐题赠香海上人联:
  
右军帖许怀仁集;
  
江嗣文宣智永书。
  
右军指书圣王羲之,他曾任右军将军。联中以其职务代人。
  张绍诚先生赠“女子诗社”联:
  
不让须眉,咏雪原尊道韫;
  
无惭巾帼,探花当属易安。
  
上联以“须眉”代男子,是以人的生理特征代人;下联以“巾帼”代女子,是以人的用品和发饰代人。
  
  
还有的对联,采用多种形式的借代手法。如清.吴山尊题安徽当涂太白楼联:
  
宣城何许人?只凭江上五言诗,要先生低首;
  
荆州差解事?肯让阶前盈尺地,容国士扬眉。
  
联中“谢宣城”指宣城太守谢玄晖,“韩荆州”指荆州刺史韩朝宗,这是借官职代人名。“先生”和“国土”都是指李白,这是以称呼(尊称)代人名。

  
蔡锷去世后,他的红颜知己小凤仙送了一副挽联,传为湖南人易宗夔代笔之作。联为:
  
万里南天鹏翼,直上扶摇,哪堪忧患余生,萍水姻缘成一梦;
  
几年北地燕支,自悲沦落,赢得英雄知己,桃花颜色亦千秋。
  
联中多处运用借代手法。“燕支”,通“胭脂”,本为妇女用品,常借代妇女,联中借代妓女生活。这是以人的用品代代人,再转意借代人的行为。“英雄”本是杰出人物的通称,联中代蔡锷,这是以一般代特殊。“桃花颜色”是以桃花比喻容貌,以人的容貌代人,联中指小凤仙自己,则是以人的特征代人,并以一般代特殊。

  
借代修辞在对联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可以使语言表达生动典雅。相传古代有户人家大门上贴着这样一副对联:
  
家有万金不富;
  
命生五子还孤。
  
按中国民间习俗,女孩子称为“千金”,女婿称为“半子”。该户人家生了十个女儿,有十个女婿,故曰“家有万金”、“命有五子”。如果不借“千金”代女儿、“半子”代女婿,而直说“家有十女不富”,命生十婿还孤”,那简直是味同嚼蜡了。

  
有的对联,内容中需多次提及同一个人,运用了借代手法,既可以多角度地介绍这个人的身份,又不至于令人感到重复。如清.吴耀斗题隆中武侯祠联:
  
布衣吟啸足千秋,草庐频顾,收起潜龙蜀丞相尽瘁鞠躬,难得已也;
  
竹帛勋名垂两代,汉祚将终,霄沈羽(重鸟),杜少陵酸心呕血,有由来哉。
  注:(重鸟:是一个字,打不出来。拼音:chóng,chǒng;繁体部首:鳥;部外笔画:9;总笔画:20;五笔86&98:TGJO;仓颉:HGHAF;笔顺编号:31251121132511154444;四角号码:27127;UniCode:CJK 统一汉字扩充-A U+4CEF
  上联中,“布衣”、“潜龙”、“蜀丞相”均借代孔明。“布衣”出自孔明的《前出师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潜龙”,即伏龙,司马微称孔明为伏龙,他曾向刘备进言“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蜀丞相”也指孔明,刘氏取四川后称帝,以孔明为相。尽管联中三次提到孔明,但由于以其他相关的名称借代,既表达了不同的内涵,又避免了重复、枯燥之弊。

  
对仗中运用借代手法,还便于突出表达被借代事物的特征。如格言联:
  
黑发不知勤学早;
  
白头方悔读书迟。
  
联中“黑发”、“白头”分别代指少年和老年。以少年和老年的特征作为借代,对于表达“不知勤学早”和“方悔读书迟”更具警醒作用。

  
对仗中运用借代,有时是对仗的需要。如太平天国联:
  
虎贲三千,直扫幽燕之地;
  
龙飞九五,重开尧舜之天。
  
“九”和“五”本为《易经》中两个卦位名。《易.乾》中有“九五,飞龙在天,利在大人”之说,后以“九五”为帝位。联中如直接用“帝位”二字,则与上联“三千”不成对。为对仗的需要,便以“九五”代帝位。

  
借代和比喻不同。比喻的本体和喻体是两种事物,二者只是相似;而借代的主体和借体关系密切,借体往往是主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主体必须有代表性,可以借代主体。如前联中,“黑发”可以借代“少年”,“白头”可以借代“老年”;而在比喻联“月来满地水,云起一天山”(送桥桥题杨州小金山桂花厅联)中,以水喻月,以山喻云。但“水”和“山”就不能替代“月”和“云”,因为它们之间没有可替换关系,只是两者有相似之处而已。


[ 本帖最后由 西风胡杨 于 2008-7-15 21:18 编辑 ]
愿生活永远充满阳光!
37#
发表于 2008-7-7 20:37:09 |只看该作者


犬为家贫放胆眠

(衬 托 联)


  彭德怀元帅诞辰一百周年之际,刘季子先生撰联纪念:
  金牌饮恨,属镂含冤,历史总无情,又演庐山千古恨;
  逐客谏书,出师上表,文章诚有价,何如彭帅万言书。
  联中用了四个历史名人的史实衬托彭德怀元帅。“金牌饮恨”说的爱国名将岳飞。他率军大败金军,本来可乘胜收复失地,但宋高宗、秦桧一心求和,连发十二道金牌下令退兵。岳飞回临安后,即被解除兵权,诬谋反下狱,后以“莫须有”罪名被杀害。“属镂”为剑名。吴王夫差不听伍子胥苦谏,赐属镂剑令其自杀,后吴国被越国所灭。上联以古代忠臣岳飞、伍子胥冤案作衬托,道出彭德怀元帅的蒙冤受害。下联以历史名篇李斯的《谏逐客书》、诸葛亮的前后《出师表》作衬托,凸显彭德怀元帅为民请命的万言书的崇高价值。通过这样多角度的衬托对照,展现出了彭德怀元帅历史伟人的形象。
  对联创作中,像这种对主题不作正面描写,而是借助其他事物从侧面或反面去显示出来的手法叫衬托修辞。运用这种手法写作的对联往往寓意含蓄,耐人寻味,主题突出,形象鲜明。

  衬托分为正衬与反衬两种。

  用具有相同特点的事物作陪衬,叫做正衬。如明末福州徐五自题宅联:
  鼠因粮绝潜踪去;
  犬为家贫放胆眠。
  因为家中无粮,所以连老鼠也呆不下去;家贫如洗,盗贼自然不会光顾,狗也可以放心睡觉了。不直接说自己如何贫困,只说鼠犬如何,以鼠犬的行为有力地衬托出人的困境,构思巧妙。这是用相关的事物行为衬托主体的状态。

  河北涿县张飞庙有这样一联:
  使君乃天下英雄,谊同骨肉;
  寿侯为人中神圣,美并勋名。
  题张飞庙联却不去评论张飞,而是评论他的结义兄弟使君(刘备)和寿侯(关羽)。既然使君是天下英雄,那么与他谊同骨肉的人自然是条好汉;寿侯被人们视为人中神圣,那么他的结义兄弟肯定与之勋誉齐名。这样的衬托推理是令人信服的,因而最终达到对张飞褒扬的目的。

  与此相映成趣的是某地关帝庙联:
  兄玄德,弟翼德,德兄德弟;
  友子龙,师卧龙,龙友龙师。
  褒扬关公,但不直接说他的好话,只说齐备、张飞是他的兄弟,孔明、赵云是他的师友,关公难道会不值得称道?这是运用相关的人物来衬托主体,视角独特,令人耳目一新。

  乌江项王祠联也是采用衬托手法,写得十分出色。联为:
  司马迁本汉臣,本纪一篇,不信史官无曲笔;
  杜师雄真豪士,临祠大哭,至今草木有余悲。
  项羽为秦末农民义军领袖,是“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在楚汉之争中项羽败于刘邦,沦入四面楚歌的困境,后于安徽和县乌江边自刎身亡。史学家史马迁是汉朝臣子,本不该将汉高祖刘邦的冤家对头写入“本纪”,因按《史记》的体例,“本记”是用来记载帝王这种规格人物的事迹的。项羽未成帝王,不该在“本记”榜上有名。但司马迁居然以“曲笔”破例将项羽列入“本记”,足见这位古今公认的大史学家对项羽的首肯。杜师雄是宋代诗人,据传他到项王祠凭吊时曾大哭,认为天意不让项羽成就霸业是千古大不公。尽管历史上常常是“成者王侯败者寇”,但对于项羽这样的豪杰,人们并不以成败论英雄。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有一首脍炙人口的五绝:“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则直接以“人杰”、“鬼雄”盛赞项羽。而乌江项王祠联则是以司马迁、杜师雄这两位名人的作为,衬托项羽的英雄本色。当然,联中“本记一篇”与“临祠大哭”并不对仗,但瑕不掩瑜,该联的艺术魅力还是足以撼人心扉。这也说明真正有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联作,也不必死板拘泥于格律。

  近代,孙中山一副挽黄兴联运用衬托手法亦颇具文采,联为:
  常恨随陆无武,绛灌无文,纵九等论交到古人,此才不易;
  试问夷惠谁贤,彭殇谁寿,只十载同盟到今日,后死何堪?
  黄兴是湖南善化(今长沙)人,早年与孙中山创立同盟会,辛亥革命中任起义军总司令,后在上海被推为副元帅,旋任南京临时政府陆军总长。袁世凯复辟称帝后,黄兴又积极支持孙中山进行讨袁革命。1916年10月31日,黄兴因积劳成疾,不幸病逝,时年仅42岁。孙中山悲痛欲绝,写下了这副挽联。
  上联列举四位历史人物:“随陆”指汉高祖的两个谋臣随何和陆贾,他们文才出众,但能文不能武;“绛灌”指西汉初的名将绛侯周勃和颖阴侯灌婴,他们屡立战功,但能武不能文。以此四人作比,说明黄兴是个难得的文武兼备的全才。
  下联也列出四位历史名人:“夷惠”指伯夷和柳下惠。伯夷是商代末年孤竹君的长子。初,孤竹君定次子叔齐为继承人。孤竹君死,叔齐让位,伯夷不受。二人投奔周。武王灭商,他们叩马反对,后逃到首阳山,不食周粟而死。柳下惠是春秋时鲁国大夫,食邑柳下,谥惠,有“坐怀不乱”之誉。“彭殇”即彭祖与殇子。彭祖,传说生于夏代,至商已活了800岁。殇子,是个短命鬼。全句意指:黄兴贤德胜伯夷、柳下惠,但哀其不寿,“只十载同盟”就英年早逝了。
  该联以八位古贤为衬托,对黄兴的一生给予高度评价,同时表达了作者失去挚友的无比悲恸。
  
  用相关人物来衬托主体的手法,有人用得巧妙,也有人用得玄乎。关羽的夫人,何许人也?史书、小说均无记载。爱屋及乌,某地好事者为关夫人建起祠庙。祠庙建好后,得写副对联贴贴。想了这么一联:
  生何氏,殁何年,盖弗可考矣!
  夫尽忠,子尽孝,岂不谓贤乎?
  上联“生何氏,殁何年,盖弗可考矣”,说的是实在话。那怎么评价其人呢?只好拉出两个人陪衬:她的丈夫尽忠,儿子尽孝。推论是:她相夫教子有方,肯定是位贤妻良母。可是,这样的推理,恐怕未必成立。但人们敬重关氏父子,也不会深究对关夫人评价的是非了。

  用具有相反特点的事物来作参照,叫反衬。如苏州拙政园联:
  蝉噪林愈静;
  鸟鸣山更幽。
  以蝉噪、鸟鸣反衬山林的幽静,欲抑先扬,也是成功的艺术手法。
  又如古联:
  阅透人情知纸厚;
  踏穿世路觉山平。
  俗话说:“人情薄如纸,世路险如山。”而该联却说纸比人情还厚,山比世路还平。以纸厚反衬人情薄,以山平反衬世路之险,可谓惊人之语。
  清乾隆年间状元秦润泉,曾任杭州抚台,某日偕友游岳王坟。朋友戏指他为秦桧后裔,要他为岳坟题联。润泉面无难色,挥笔立就:
  人从宋后羞名桧;
  我到坟前愧姓秦。
  该联声言世人“羞名桧”,自己“愧姓秦”,以对奸佞秦桧的鄙视反衬岳飞的崇高。
又如倪文贞题虞姬庙联:
  今尚祀虞,东汉已无高后庙;
  斯真霸越,西施羞上范家船。
  虞姬是西楚霸王项羽的爱姬,项羽兵败垓下时,哀叹大势已去,虞姬以歌和之,自刎身亡。其家乡上虞立庙祀之。该联并不直接赞颂虞姬的贞烈,而是引出另两个女性名人来反衬:上联“高后”指汉高祖刘邦的皇后吕雉,曾佐刘邦定天下,刘邦死后,高后执政十六年。高后作为楚汉相争胜者一方的皇后并无人立庙,而作为败者一方的虞姬却俎豆常新。人心向背,公论分明。西施是春秋末年越国人,越国被吴国打败后,越王勾践从范蠡计,把西施献给吴王夫差,西施受到特殊宠爱。相传吴亡后,她与范蠡驾扁舟,偕入五湖,不知所终。虞姬在越地如此受到尊崇,当会使越女西施也感到羞上范家船。通过高后、西施的反衬,虞姬的形象愈显得光彩照人。

  有的对联中,同时运用正、反衬两种手法,表现形式更为丰富。如清.吴山尊题安徽当涂李白祠联:
  谢宣城何许人?只凭江上五言诗,要先生低首;
  韩荆州差解事?肯让阶前盈尺地,容国士扬眉。
  作者在大诗人李白祠题联,却只字不去赞颂诗人的才学功业,而是通过评论与李白有关的两位名人来褒扬李白。上联说谢宣城(南齐诗人谢朓)只不过是写了“江上五言诗”(指谢朓《新亭渚别范零陵云》中的“心事俱已矣,江上徒离忧”,李白生前对此甚为钦慕),这怎么能“要先生”(李白)向你“低首”呢?言外之意是,李诗远高过谢诗。下联肯定“韩荆州差解事”,能识才荐才,“肯让阶前盈尺地”,使“国士”李白扬眉吐气。
由此分析,上联抑谢扬李,属反衬;下联赞韩扬李,属正衬。
  南阳武侯祠有一联:
  孙曹固一世雄也!何以吴宫魏殿,转眼丘墟,怎若此茅屋半间,遥与磻溪而千古;
  将相岂先生志乎?讵知羽扇纶巾,终身军旅,剩这些松涛满径,如闻梁父之长吟。
  联中,“孙曹”指孙权、曹操。磻溪,即渭滨,为姜子牙隐居之处。上联意为:孙曹虽一世英雄,但他们的宫殿转眼间已成荒墟,而诸葛亮的半间茅屋,却和姜子牙的隐居地一样千古长留。这就从正反两个角度衬托颂扬了诸葛亮。“磻溪”在联中为正衬,“孙曹”为反衬。



[ 本帖最后由 西风胡杨 于 2008-7-7 20:46 编辑 ]
愿生活永远充满阳光!
36#
发表于 2008-6-4 20:46:17 |只看该作者


一代奇书镜花绿


(飞 白 联)


  乾隆皇帝是历史上有名的风流天子。相传有一年他出游十三陵,看到陵道两旁依次而立的石人,便问身边的随从:“这叫什么?”随从中有个翰林答道:“石人仲翁。”乾隆眉头一皱,满脸不高兴。原来石人应叫“翁仲”。翁仲是古代秦国一位将军的名字,他身长一丈三尺,气宇轩昂,秦始皇命他出征匈奴,戍这有功。翁仲死后,铸铜像立于咸阳宫司马门外。后来人们就称铜像、石像为翁仲。其实,乾隆皇帝何尝不懂得石人称翁仲,只不过想考考别人罢了。不知那位翰林是学识不精,还是慌中出差,一开口竟答反了。乾隆嘿嘿一笑,挥笔成诗一首。
  翁仲缘何作仲翁,十年窗下欠夫功
  从今不许为林翰,去到江南作判通
  这么一来,堂堂翰林学士一下子被赶出京城。乾隆揪住那个翰林把翁仲说颠倒的错误,故意将错就错,在诗中把“功夫”颠倒为“夫功”,“翰林”颠倒为“林翰”,“通判”颠倒为“判通”,不但以误攻误,极尽挖苦讽刺之能事,而且把那个翰林贬为不伦不类的“判通”,使他品尝了“伴君如伴虎”的滋味。而这个乾隆,在诗中采用“飞白”手法,也确实把他风流天子的才华漂亮地露了一手。

  所谓“飞白”,从修辞技巧来说,就是“明知其错故意仿效。”运用“飞白”修辞的对联称为“飞白联”。飞白联多用于嘲讽取笑,历史上不乏此类趣事。
清代有个教书先生,教学生读《礼记》时,有个学生把《典礼》篇中的“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错记成“临财母苟得,临难母苟免”。放学回家复习功课,自然照样错读。学生的父亲是秀才出身,听见儿子把“毋”字读成“母”字,以为是先生不学无术,误人子弟。他把先生叫来,出一联要先生应对,声称如对不上就请他卷铺盖走人。其出句是:
  《典礼》一篇无母狗
  先生听罢,应声答道:
  《春秋》三传有公羊
  《春秋》三传是指孔子编修《春秋》,解释《春秋》的有《左氏》、《公羊》和《谷梁》等三传。以“三传有公羊”戏对“一篇无母狗”,可谓巧合天成。家长见先生确有真才实学,知道错怪了先生,于是对先生优礼有加,放心让先生施教。
另有教书先生将“琵琶”错写成“枇杷”,将“舴艋”(小船)错写成“蚱蜢”,亦有人作联嘲之:
  戏里出枇杷,吃乎?弹乎?原来是无声之乐;
  河中现蚱蜢,蹦也!跳也!还同那不系之舟。
  还有一位不学无术的教书先生,见学生作业中有“蔡中郎”、“文抄公”等词,不禁皱眉,认为是学生粗心大意,写字颠倒。于是大笔一挥,将“中郎”改为“郎中”,将“文抄公”改为“抄公文”。家长见了哭笑不得,遂撰一联送给教书先生:
  文抄公就业抄公文
  蔡中郎改行当郎中
  清末有一次科举考试,出了《昧昧我思之》这样一道题,用的是《尚书.泰誓》中的一句。有位考生粗枝大叶,将“昧”误作“妹”,把题目抄为:
  妹妹我思之;
  并据此大做文章,自然是下笔千言,离题万里。主考官看后,哑然失笑,提笔批道:
  哥哥你错矣。
  就这样,考生的糊涂,主考的幽默,遂成了科场笑案。
旧传有位读书人,将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错读成“园日步以成趣,门虽没而常关”。有人亦撰联讥之:
  起步也艰难,日日步园林,涉之无趣;
  关门不容易,天天找门扇,设它何用。
  晚清时期,有些纨绔子弟留洋镀金,归国后进了翰林院,但他们胸无点墨,经常洋相百出。一位姓唐的“洋翰林”给中丞何秋辇写信,把“辇”字写成“辈”字,把“草菅人命”写成“草管人命”。何中丞于是戏作一联回赠:
  辇辈同车,夫夫竟作非非想;
  管菅为官,个个多存草草心。
  还有一位洋翰林,同样把“辇”字错写成“辈”字,文中还将“究”字写成“宄”字。另一位向来看不惯这些洋翰林的学者为此撰一联:
  辇辈并车,人知其非矣;
  究宄同盖,君其忘八乎?
  对这样不学无术的纨绔子弟岂止是讽刺,简直是深恶痛绝了。
袁世凯篡权任民国大总统,黎元洪为副总统,其秘书饶汉祥撰电文,喜用典故。“副总统”一职是新头衔,不见于典。饶却以副总统有继任总统之权(总统不在位时),便借“太子”之典套用,写出“元洪位备储贰”之语,一时成为笑料。饶后任民政部长,将法律上的“法人”与“自然人”混为一谈,其就任文告中有“汉祥法人也”。有好事者撰联讽之:
  黎元洪篡克定位;
  饶汉祥是巴黎人。
  上联“克定”为袁世凯长子,联中引申为“太子”;下联则将“法人”演绎为“巴黎人”,将荒唐的故事串成了笑料。
  民国初年,四川陆军第三镇镇将孔兆鸾是个不通文墨的武将,但他偏偏喜好附庸风雅,卖弄斯文。他给人祝寿时,高声夸人“真是人面寿星(兽心)”;问候母亲时,竟说“你老人家饱暖思饮欲(淫欲)”,经常闹得笑话百出。有次对士兵训话,把“草菅人命”说成“草管人命”,把“马革裹尸”说成“(里)尸”。一天,同僚们会聚,有人拿出一联请他指教:
  山管人丁水管财,草人命;
  皮里袍子布里裤,马革尸。
  孔兆鸾读罢,连声称赞:“做得好!做得好!”逗得在场的人都笑痛了肚子。
蒋介石也曾经出过一次“别字”笑话。20世纪30年代,蒋介石在南昌开展“新生活运动”,要讲究卫生,整顿市容。不久,几个外国记者向蒋介石提出,南昌街上乱晒破旧衣服,市民乱吐痰,很不文明。蒋介石便亲笔下一手谕,上书“禁止当街衣,不准随地吐”。江西省秘书长刘体乾接到手谕,顿时傻了眼,又不敢擅自更改手谕,于是请示省主席熊式辉。熊也大伤脑筋,最后想了个主意,把手谕的别字改正,打印后再送蒋介石批示。蒋一看,才意识到自己写了别字。这个别字手谕笑料,在省政府传开了。急得熊式辉在会上严厉告诫:不准外传,否则撤职查办。有人写了一联讽之:
  白纸黑字,非也,黑纸白字也;
  衣吐,怪哉,吐衣洒淡哉。
  结果是欲盖弥彰,蒋介石别字手谕还是不胫而走,迅速传开了。
“文化大革命”期间,“四人帮”鼓吹知识越多越反动。某校革委会主任在组织大批判时,听发言的人引用恩格斯《反杜林论》,痛斥“杜林胡说……”便接下话题猛批:“杜林胡这个家伙是个反毛泽东思想的大坏蛋,要把他揪出来!”另外一次,在批“四旧”时,这位主任又把清代李汝珍著的《镜花缘》说成《镜花绿》。在场的人听了都忍俊不禁。后来,有人把这两件笑料串成一联:
  一代奇书镜花绿
  千秋名士杜林
  读书不多,认错字在所难免,但在那个是非颠倒的年代,这样的“飞白联”正是对“知识越多越反动”谬论的无情嘲笑。

  以上各例,都是明知其错而故意仿效,故称之为“飞白”。如果故意把对的改成错的,只要表意清晰,同样可以达到“飞白”的艺术效果。例如:当今社会流传的几副嘲讽不正之风的对联,其一是:
  若渴;
  勇为。
  上联故意错改成语“求贤若渴”,下联则错改成语“见义勇为”。
  其二是:
  以身作
  奋勇向
  上联故意错改成语“以身作则”,下联则错改成语“奋勇向前”。
这两副对联,都从某个侧面给施行不正之风者画了像。



[ 本帖最后由 西风胡杨 于 2008-6-4 21:06 编辑 ]
愿生活永远充满阳光!
35#
发表于 2008-4-22 13:12:07 |只看该作者
字字皆是古今对,绝对,绝对;
篇篇都为锦绣文,妙文,妙文。
春风大雅能容物;秋水文章不染尘.
34#
发表于 2008-4-15 02:24:58 |只看该作者
得慢慢看哦,西风辛苦!
魔域之花   人间盛开

欢迎加入中国对联网
33#
发表于 2008-4-12 22:36:55 |只看该作者

齐大非偶 两小无猜


(转 类 联)


  抗战时期,南京金陵大学农学院、鑫陵女子文理学院和济南齐鲁大学医学院都迁到成都华西后坝的华西协和大学上课。其时,著名病理学家侯宝璋教授在齐鲁大学医学院任教。侯教授精通我国古典文学,对于一些复杂的病理,常常能用一两句谚语或典故予以分析概括,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颇受学子称道。有一天,侯教授授课,临下课前突然兴来,出一上联请学生应对:
  金男大,金女大,男大当婚,女大当嫁,齐大非偶;
  全堂学生鼓掌叫好,但无人能对。这件事被《新民报》访得,在报上披露公开征对。不久,四川省农政所第一血清示范厂一位姓杨的会计对出下联:
  市一小,市二小,一小在南,二小在北,两小无猜。
  对句工稳自然,堪称合璧。该联精彩之处在于巧妙运用了转类修辞手法。上联中,本来“金男大”、“金女大”、“齐大”都是校名简称,“大”字属名词,而“男大当婚,女大当嫁,齐大非偶”中的“大”字却作形容词用。同样,下联的“小”字也由前面的“市一小、市二小”中的名词(作“小学”解)转为“两小无猜”中的形容词(作“年幼”解)。全联因而横生妙趣。
  汉语从《马氏文通》以来,普遍将词分为九类,即:名词、代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如前面这副对联,把某一类词转化为别的一类词使用,这种修辞手法叫做转类,又叫转品。转类可以造成语意跌宕起落,使对联生动、活泼、风趣、增强表达效果。

  转类联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同字拈连带用转类,另一种是本词直接转类。
同一字拈连带用转类的,例如:
  解衣衣我,推食食我;
  春风风人,夏雨雨人。
  这是一副集句联,上联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下联出自《说苑.贵德》。上联中,前一个“衣”、“食”分别作“衣服”和“食物”解,属名词;后一个“衣”和“食”则分别作“给我衣穿”和“供我食物吃”解,属动词。同样,下联中,第二个“风”和“雨”也是由名词转作动词使用。由此可见,联中作为动词使用的第二个“衣”、“食”、“风”、“雨”字都是由作为名词使用的第一个“衣”、“食”、“风”、“雨”连带出来的,这就是同字拈连带用的转类
  解缙是明朝才子,年少就高中状元。有一日,他到郊外游玩,口渴难耐,便向草庐一位老者讨茶喝。老者得知他就是被称为“神童”的解状元,便出句求对:
  一碗清茶,解解解元之渴;
  出句三个“解”字,词类和意义都各不相同。第一个“解”读作“jiě”,意为解除,属动词;第二个“解”,读作“xiè”,是姓氏名词;第三个“解”读“jiè”,“解元”也是名词。一词三音三义,要对出下联实属不易。解缙一时语塞。后来在言谈中,他得知这位老者姓乐,原在朝廷乐府任职,灵机一动,便对出了下联:
  七弦妙曲,乐乐乐府之音。
  老者一听,连声称妙。原来,对句中,“乐”字也有二音三义;第一个“乐”读“lè”,作“欢乐”解,属动词;第二个“乐”读“yuè”,是姓氏名词;第三个“乐”也读“yuè”,“乐府”也是名词。上下联同字转类对应,精巧之极。
戊戍变法失败后,刘光第等六君子遇难,亡命海外的康有为闻讯悲痛不已,作了一副挽联:
  死得其所,光第真光第也!
  生沦异域,有为安有为哉?
  联中用的也是转类修辞。上联中前一“光第”是刘光第的名字,属名词;后一“光第”,作“光耀门第”解,“光”转类为动词。下联中,前一“有为”是康有为的名字,属名词;后一“有为”,作“有所作为”解,转类为动词。该联借名生义发挥,读来回肠荡气,充分表达了作者的痛悼之情。
  1894年,清政府在中日战争中失败,派李鸿章赴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将我国神圣领土台湾割让给日本,激起全国人民的义愤,有人仿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和李鸿章对白的口气撰一联:
  内无相,外无将,不得已玉帛相将,将来怎样?(伊问)
  天难度,地难量,这才是帝王度量,量也无妨!(李答)
  上联借伊藤之口,讽清廷无人,只得委派李鸿章这样的角色奉玉帛求和,将来还不知道到什么地步。下联是李鸿章自我解嘲的作答,打肿脸还要充胖子,丧权辱国还装成宽宏大量的模样。上联中,前面的“相”、“将”是名词,读去声;中间的“相”、“将”转为动词,读平声;而后面的“将”字又转为副词。下联中,前面的“度”、“量”为动词,读平声。中间的“度量”转为名词,读去声;后面的“量”又转类为动词,读去声。该联辛辣幽默,极具讽刺力。
  过去,苏州一位先生在天津教书,适逢一位青年赴日留学空手而归,教书先生以此作联:
  在天津教书,天天吃天津饭,吃得津津有味;
  赴日本留学,日日读日本书,读来本本不通。
  联中“津”和“本”为转类词。“津”字用于“天津”为名词,用于“津津有味”,为形容词;“本”字用于“日本”为名词,用于“本本不通”为量词。该联虽是调侃之作,却是笔带刀锋。
  《中国楹联报》第29期曾刊登张维先生的一副联:
  曲折到台湾,几经曲折终如愿;
  长文来大陆,一卷长文总有情。
  长联中,前一“曲折”指中国红十字总会副秘书长曲折,是名词。1991年8月21日为了解“7.21”闽狮渔事件真相,保护渔民权益,经过一波三折,曲折副秘书长终于到达台湾。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2年来大陆公务人员第一次访问祖国宝岛。后一“曲折”是形容词。下联中,前一“长文”是台湾海基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陈长文先生,属名词。当年11月3日,长文先生来北京就两岸合作打击海上走私、抢劫等犯罪活动进行程序性商谈。后一“长文”是偏正结构的词组,“长”是形容词。海峡两岸两桩交流互访活动,恰好由具有戏剧性名字的两位人物实施。而张维先生的巧思妙笔,造就了这副具有传奇色彩的转类联。

  第二种转类联是由本词直接转类,如江苏镇江北固山甘露寺联:
  地窄天宽,江山雄楚越;
  沤浮浪卷,栋宇自孙吴。
  “雄”字原为形容词,现联中作动词使用。
  又如北京龙树寺联:
  好春万苇绿成海;
  斜日西山黄到楼。
  “绿”、“黄”原为形容词,现联中作动词用。“绿成海”和“黄到楼”,画面鲜明,给人以动感。
  又如康熙书苏州清帝行宫门联:
  松声竹韵清琴榻;
  云气风光润笔床。
  “清”字原为形容词,现联中作动词用。


[ 本帖最后由 西风胡杨 于 2008-4-12 22:57 编辑 ]
愿生活永远充满阳光!
32#
发表于 2008-4-12 22:36:00 |只看该作者

乾坤浮一镜 日月跳双丸


(夸 张 联)


  门辟九霄,仰步三天胜迹;
  阶崇万级,俯临千嶂奇观。
  这是刻在泰山南天门两旁的一副对联。泰山是五岳之首,海拔1545米,山势险峻,景色壮观。南天门,又称三天门,在登泰山顶的十八盘尽处;九霄,天空极高处;三天,道教称清微天、禹余天、大赤天为三天,泛指天下世界。上联用极夸张的语言说南天门开辟了通向九霄的道路,向上走就可以游览“三天”的胜迹;下联是俯视泰山奇观,说“阶崇万级”、“俯临千嶂”,并不一定说泰山台阶真是一万级,俯视的山峰有一千座,只是言其极多,也属夸张语言。但登泰山赏对联,人们并不认为其言虚妄,反而觉得它道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真实感。这就是夸张在对联中的艺术魅力。
  夸张是修辞手法的一种,它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对事物的某些方面着意夸大或缩小,以表达某种强烈的思想感情,或突出某种事物的本质特征。

  对联中运用夸张修辞,一种手法是故意夸大事实,如北宋大学士苏东坡题王文甫门联:
  门大要容千骑入;
  堂深不觉百男欢。
  上联言王家门大得能容千骑驰入,下联言其堂深得有百男欢闹也不觉察,足显其富贵阔绰。当然事实并非如此,《墨庄漫录》记录此事时,也直言是“公(苏东坡)戏书一联”。
  有一副对联这样描写济南趵突泉:
  平地忽堆三尺雪;
  四时长吼半空雷。
  上联描写泉水涌出,水花四溅的景色;下联描写喷泉凌空,如雷震耳的声响。“三尺雪”是视觉的夸张,“半空雷”是听觉的夸张。
  明代梁储,少年好学志高。有一日,其父带他到池塘洗浴,父出句:
  晚浴池溏,摇动一天星斗;
  梁储欣然对道:
  早登台阁,挽回三代乾坤。
  上联实地写景,下联抒情言志,都用了夸张手法。梁储人小志大,勤奋努力,后来果高中进士,官至大学士。
  在日常生活中,酒是不少人的喜好之物,酒能成事,亦能败事,对酒的夸张描写常常体现在对联中。山西杏花村酒店有这样一副对联:
  酒味冲天,飞鸟闻香化凤;
  糟粕落地,游鱼得味成龙。
  飞鸟闻香能化凤,游鱼得味可成龙,这酒简直比天庭的玉液琼浆还神奇。以这样夸张的语言赞美杏花村的汾酒,有几个凡夫俗子能不动心?
  还有一副酒联是这样写的:
  一醉千愁解;
  三杯万事和。
  该联十个字,把酒的功效夸张得如此之大!然而酒客宁信其有,不苛其无,也没有人指责酒店在做虚假广告。因为人们理解,夸张只是艺术语言,虽然它在现实生活中是不真实的,但在艺术中却是真实的,因为它给人以美丽丰富的想象空间和多滋多味的艺术品味。

  夸张的另一种手法是“夸大”的反面——故意缩小事实。如北京颐和园涵远堂联:
  西岭烟霞生袖底;
  东州云海落樽前。
  联中,烟霞和云海都被微缩。“西岭烟霞生袖底”是对极大事物空间的缩小;“东州云海落樽前”是对极远事物距离的缩小。
  昆明西山达天洞有一副对联:
  乾坤浮一镜;
  日月跳双丸。
  该联将浩浩乾坤比作悬浮的一镜,将东升西落的日月比作跳跃的双丸,是极度的夸张。这种景象是佛眼所看到的大千世界,也是联作者所抒发的对宇宙的感悟。
  抗日战争期间,汪精卫卖国降日,在南京建立了伪政权,有人作联讽之:
  国祚不长,八十多天袁皇帝;
  封疆何窄,两三条巷伪政权。
  上联把汪精卫与袁世凯作比:袁世凯篡权复辟,只作了八十多天皇帝就一命归西,汪的伪政权也一样长不了。下联以“两三条巷”夸张地描绘汪伪的小朝廷,讽刺他受日本主子封疆,是多么孤立,多么不得人心!
  另有一联是讽刺心胸狭窄、目光短浅者的,联为:
  嫉妒心胸,小蛙身一半;
  自私眼界,短鼠目三分。
  该联将自私人物的品性故意向差劣方向夸张,以增强贬遏、讽刺的效果。

  当然,夸张的两种手法,“故意夸大”和“故意缩小”只是相对而言。有的对联把这两种手法同时并用,达到出奇制胜的效果。清代有一副讽地方教官联,联为:
  耀武扬威,隔窗子怒门斗两眼;
  穷奢极欲,提篮儿买豆腐半斤。
清末地方教官一职,人微言轻,任此官者多有一副穷酸相。上下联前半句却用“耀武扬威”、“穷奢极欲”来描写教官,好像他们是封疆大吏似的。出语惊人,是夸大其词。上下联的后半句却把他们写得极其卑微。“门斗”是门子和斗子的合称,为学宫供役者。连怒门斗两眼都得隔着窗子才有此胆量,教官的“耀武扬威”不过尔尔;提着篮儿只买得起半斤豆腐,教官的“穷奢极欲”原来如此。一面是极度夸大,一面是极度缩小,教官的一副寒酸相简直呼之欲出。该联语言幽默,令人捧腹。

  夸张作为一种修辞艺术,在对联中使用要注意切合使用对象的个性,不是说越夸张越有艺术性,夸张到不恰当的程度,有时会适得其反。比如,一位受人尊敬的基层领导去世,如果送上这样一副挽联:
  恩泽四海;
  功高九天。
  这样的夸张就过度了,难免有拍马之嫌。不如送下面这样的挽联更实在补实:
  名留后世;
  德耀乡山。


[ 本帖最后由 西风胡杨 于 2008-4-12 22:48 编辑 ]
愿生活永远充满阳光!
31#
发表于 2008-4-12 22:20:13 |只看该作者

宰相合肥天下瘦



(双 关 联)




  清朝康熙五十年,曾出了一桩轰动一时的科场案:那年江南乡试,主考左必蕃、副主考赵晋私通关节,中试者多为苏州和扬州盐商子弟。众考生忿忿不平,聚千余人抬着财神到文庙示威,将科场匾额“(贡)院”二字改成“(卖)完”,两边贴上对联:
  子龙一身是胆;
  丘明两眼无珠。
  赵子龙是三国名将,刘备夸他一身都是胆;左丘明曾著《左传》,相传他是盲人。联中采用双关手法,巧借“赵”、“左”二姓的历史名人典故,痛斥二主考贪赃枉法“一身是胆”,录取不才“两眼无珠”。后来,科场案闹大了,康熙皇帝只好亲自出面处理,将赵晋处斩,左必蕃革职。而这副出色的双关联却在民间流传开了,成了揭露封建科场丑剧的笑谈。

  双关联是联苑中又一枝奇葩。所谓双关,就是用一个词语同时关顾着两种不同事物的修辞方式。唐代诗人刘禹锡有一首著名的《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诗中以“晴”寓“情”,运用双关隐语把少女心中似有若无的恋情表达得如此婉约微妙,使后世多少人为之赞叹不已。对联是从律诗的对仗句演化出来的,向来有“诗中之诗”的美称。双关修辞在对联中的运用,往往使简练的联句如尺幅中峰峦迭起,令人反复揣摩,回味无穷。
  常见的“双关联”有谐音双关和语义双关两种:
  谐音双关是利用同音或近音来造成双关效果。请看这样一副对联:
  两船并进,橹速不如帆快
  八音齐奏,笛清难比箫和
  从字面上看是议论行船、奏乐,但仔细推敲,“橹速”、“帆快”、“笛清”、“箫和”,分别谐音“鲁肃”(三国吴谋士)、“樊哙”(汉大将)、“狄青”(北宋大将)、“萧何”(汉大臣)。原来,上联暗寓文不如武(鲁肃不如樊哙),下联针锋相对反驳,认为武不如文(狄青难比萧何)。
  曾主持纂修《永乐大典》的解缙,是明朝大才子。他为人刚直,常为文嘲弄权贵。一权贵老臣怀恨在心,拟就一联,找了个机会当众向解缙挑畔:
  二猿断木深山中,小猴子也敢对(句)?
  解缙才思敏捷,应声对道:
  一马陷足污泥内,老畜牲怎能出(题)!
  弄得那位权贵老臣张口结舌,当众出丑。
  明朝新科状元林大钦赴湖北主考,傍晚乘船渡汉水,船夫知其为主考官,有意为难,指着船尾的小孔出句:
  孔子生于舟末
  出句既实指船尾的小孔,又谐音“孔子生于周末”。
  林大钦苦思无对,正一筹莫展时,忽乌云密布,雷电交加。他顿有所悟,得下联:
  起自汉中
  对句既指闪电起自霄汉(天空)之中,“光舞”又指音“光武”。西汉末年王莽篡权,刘秀于汉中起兵平乱后称帝,“光武”为其开国年号。林大钦随机应变,终于巧解了难题。
  清光绪年间,四川资中富户廖五牛,吃喝嫖赌,丑闻多多,甚至与嫡亲侄女有染。廖去世后,当地书画家包弼臣撰联挽道:
  女以长归,千古九泉千古恨;
  抱牛郎而大哭,一声五叔一声
  “织”是“侄”的谐音,“呼”与“夫”近音,“牛郎”指廖五牛。此联语句典雅,讽刺尖刻,读者莫不窃声失笑。
  1940年,大汉奸汪精卫叛变降日,就任日本侵略者扶持的南京傀儡政府主席,有人送一联致贺:
  昔具盖世之德;
  今有罕见之才。
  汪精卫看了洋洋得意,后来听人念道:
  昔具该死之德;
  今有汉奸之才。
  这时,汪精卫才知道被人讥骂,上了大当。

  “双关联”的另一种类型是语义双关,它常通过联中某些词语的别解来表达双关寓意。
  清代光绪三年,长江黄河一带灾情严重,民不聊生,哀鸿遍野。当时李鸿章任文华殿大学士(相当于宰相职务),他是安徽合肥人;翁同龢任户部尚书(相当于古代大司农职务),他是江苏常熟人。有人撰联道:
  宰相合肥天下瘦;
  司农常熟世间荒。
  “合肥”、“常熟”均一语双关,与“天下瘦”、“世间荒”形成强烈对比,极具讽刺力。
  相传清朝两江总督张之洞一次微服私访,正值松江知府寿辰。席间众宾客谦让席位,而张之洞端坐首席。知府心中不快,待上菜时,指着松江名菜鲈鱼出名求对:
  鲈鱼四鳃,独占松江一府;
  张之洞听了,便以席上的螃蟹续出下联:
  螃蟹八足,横行天下九州。
  知府见来客出语不凡,一打听,才知道是总督大人,不禁大惊,连忙叩头谢罪。看来,这副双关联作为封建官吏们欺世霸道形象的自我题照,倒是很传神的。
相传从前有个穷秀才,好打抱不平,因而招致豪绅痛恨。有次被株连拘到官府,县官见他是书生,便出一联,限时属对,否则要严办。出句为:
  云锁山头,哪个尖峰敢出?
  “尖峰”一语双关,分明是对穷秀才做“出头椽子”的警告恫吓。穷秀才应声对道:
  日穿洞壁,这条光棍难拿!
  对句妙在“光棍”一词同样是语义双关,既指日光通过壁板洞口形成的光柱,又指自己孤身一人,光棍一条,无所畏惧。说罢,秀才即转头大步而出。县官瞠目结舌,只好任他扬长而去。
  还有个故事,说旧时有个穷秀才,是个跛子,打算给叔父拜年。叔父是独眼龙,家境富有但很吝啬。他生怕侄儿来借钱,忙写信阻止说:
  世路崎岖,何劳贤侄儿高一步低一步亲步来拜;
  侄儿接信后,偏偏来了,一进门便道:
  人情冷暖,还望老叔父睁只眼闭只眼另眼相看。
此联取笑他人的生理残疾,并不足取,但从反映世态炎凉来看,刻画得倒也十分传神。

  还有的双关联,谐音双关和语义双关兼而有之,更为幽默含蓄。四川内江三元塔有副趣联:
  身居宝塔,眼望孔明,怨江围实难旅步
  鸟在笼中,心思槽巢,恨关羽不得张飞
  初看是以鸟拟人,借景道情。仔细分析,联中以双关手法暗嵌三国六位名人的名字。其中“江围”(姜维)、“旅步”(吕布)、“槽巢”(曹操)属谐音双关,“孔明”、“关羽”、“张飞”属语义双关。
  有这样一个民间故事:过去某乡浚河引水,河上有座小桥,一秀才路过这里,在桥中间与一挑泥的农夫相遇。按常理,空手的该让挑担的,但这秀才仗着有一肚子学问,不把一个农夫放在眼里,偏不肯让路。农夫说,我有一联,你如果对得了,我情愿让路。秀才满口答应。农夫念道:
  一担重泥子路
  秀才一听,马上愣住了,因为农夫的出句中暗寓“一旦仲尼遇子路”。这里“一担重泥”属谐音双关,“遇子路”属语义双关。子路是仲尼的学生,学生遇到先生,该不该让路?秀才苦思冥想一阵,无法应对,只得悻悻而退,给农夫让了路。傍晚秀才返回,恰好又在小桥上遇到这位农夫。他余恼未消,冲着农夫说:“那上联我对不了,你也未必能对上。”农夫指着河堤上收工回返的子们,笑着续出下联:
  两堤颜回
  秀才闻言大惭,慌忙掉头逃走了。原来这对句也用了双关手法:“两堤子笑颜回”,明里说是浚河的子们欢笑收工回家,而“子”、“颜回”又隐指孔夫子和他的学生颜回。讥讽这秀才好比颜回在孔夫子面前摆弄学问,结果为夫子所笑。怪不得秀才一听到对句便羞愧得跑掉了。
  相传明代才子解缙曾与曹尚书属对,曹尚书出句道:
  庭前种竹先生笋
  解缙对道:
  庙后栽花长老枝
  尚书笑道:“我出句的意思是,庭前种上竹子,先生出笋了。”解缙回答说:“我对的是,庙后栽的花已长出了老枝。”曹尚书改口说:“我说庭前竹子长得不好,教书先生把它折了,叫做‘庭前种竹先生损’。”解缙应道:“我的对句也有另一层意思,说的是庙后栽的花被风吹倒,庙里的长老拿棍支起来。所以说,‘庙后栽花长老支’。”曹尚书再次改口说:“我出句还有第三层意思,是说庭前竹子长得不好,先生询问是什么原因,这就是‘庭前种竹先生询’。”解缙仍没有被难倒,他从容答道:“我还有别解,说是庙后种了花,小和尚去告诉老和尚,长老说他已知道了。这叫做‘庙后栽花老老知’。”联中“先生”、“长老”属语义双关,“笋、损、询”与“枝、支、知”属谐音双关。该联音义变幻,构思奇巧,趣味无穷。

  双关联中,还有一些以物寓意之作,也很有特色。以商店用联为例,竹器店联:
  虚心成大器;
  劲节见奇才。
  联中,“虚心”与“劲节”都是双关语,明言竹器,暗喻人品。
  刀店联:
  不历几番锻炼;
  怎成一段锋芒。
  联中,错刀具的制作揭示人成才的哲理。
  理发店联:
  修就一番新气象;
  剪除千缕旧东西。
  联中,以理发转喻社会的除旧布新。
  又如药店联:
  祖国到处有亲友,不论生地熟地;
  春风无时不著花,尽闻藿香木香。
  该联更别出心裁地赋予药名“生地”、“熟地”、“藿香”、“木香”以双关新意,赞颂了医药行业的新风。
  这类双关联情辞并美,寓意清新,别有一番情趣。

愿生活永远充满阳光!
30#
发表于 2008-4-12 21:58:36 |只看该作者

水从碧玉环中去


(比 喻 联)


  明代翰林学士解缙自幼聪明好学,六七岁就能吟诗作对,有神童之称。曹尚书半信半疑,想考考他,命家人把解缙叫到府上相见。当解缙来到时,曹府却紧闭中门,只开边门接客。解缙当即提出抗议:“正门未开,非迎客之礼。”
  曹尚书说:“我出几联,你对得上便开中门迎接。”言罢,念出上联:
  小犬无知嫌路窄;
  解缙对道:
  大鹏展翅恨天低。
  曹尚书又出一联:
  天作棋盘星作子,谁人敢下?
  解缙对道:
  地当琵琶路当弦,哪个能弹?
  曹尚书见解缙对答如流,很是惊奇,即开中门迎接。解缙身穿绿衣,连蹦带跳进入中门。曹尚书见状,便挖苦他:
  出水蛤蟆穿绿袄;
  解缙抬头一看,见尚书身着红袍,老态龙钟,便应道:
  落汤螃蟹着红袍。
  曹尚书满脸尴尬,知道解缙不可小视,便请他入座。问道:“解学生,你父母以何营生?”
  解缙答道:
  严父肩挑日月;
  慈母手转乾坤。
  原来,解缙家贫,父亲沿街卖水,早出晚归,日月映在水桶中,所以说“肩挑日月”;母亲在家推磨做豆腐为生,所以说是“手转乾坤。”
  曹尚书听罢,叹服解缙真是神童。

  从修辞的角度看,曹尚书和解缙的问答用的都是比喻。第一联,曹尚书把解缙比作“小犬”,而解缙的回答则自比“大鹏”。第二联,曹尚书把天比作“棋盘”,星比作“棋子”;解缙的对句则把地比作“琵琶”,路比作“弦”。第三联,曹尚书把解缙比作“比水蛤蟆”,解缙则把曹尚书比作“落汤螃蟹”。第四联,解缙把父亲挑水比作“肩挑日月”,把母亲磨豆腐比作“手转乾坤”。从以上例子可看出,比喻就是打比方,即利用甲乙两类不同事物具有相似之处,用乙事物比甲事物。比喻联中,被比的事物称主体,作比的事物称喻体,联系主体与喻体的词称为比喻词,并由此构成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形式。
  明喻以“乙像甲”这种形式出现,对联中常用的比喻词有“如”、“似”、“若”、“犹同”、“宛如”等。比如写景联:
  莺入梅花,似火炼黄金数点;
  鹭栖荷叶,如盘堆白玉一团。
  又如清代大学士纪晓岚自题联:
  浮沉宦海如鸥鸟;
  生死书丛似蠹鱼。
  上联以“鸥鸟”比自己的从政经历,下联以“蠹鱼”比自己的治学生涯,虽带几分自嘲,却十分生动。

  暗喻则是以“甲是乙”的形式出现。其关联词有“是”、“为”、“作”、“乃”、“即”等。如桂林山水联:
  水作青罗带;
  山为碧玉簪。
  又如明大臣刘伯温应明太祖朱元璋对:
  天作棋盘星作子,日月争光;
  雷为战鼓电为旗,风云际会。
  暗喻也可以省去“是、作”等关键词。比如清代学者钱大昕自勉联:
  读书心细丝抽茧;
  炼句功深石补天。
  又如民间巧联:
  菱角双尖,铁裹一团白玉;
  石榴独蒂,锦包万粒明珠。

  借喻则是以乙代甲。在联中,被比喻的事物不出现,而是把比喻事物借来,当作被比喻事物来说,如小凤仙挽蔡锷联:
  不幸周郎竟短命;
  早知李靖是英雄。
  上联把蔡锷比作周瑜。蔡锷是护国军统帅,为推翻袁世凯称帝复辟,高举义旗,死时仅35岁。周瑜是吴国力拒曹操的主战派,与孔明联手取得赤壁之战大捷,享年只有36岁。以周瑜喻蔡锷,十分得体。且周郎有“曲有误,周郎顾”之美谈,也暗喻蔡锷为小凤仙的知音。下联再将蔡锷比作初唐军事家李靖,自比慧眼识英雄、弃隋朝宰相杨素而私奔李靖的红拂女,亦很贴切。
  河北赵县赵州桥有一副题联:
  水从碧玉环中去;
  人在苍龙背上行。
  上联以“碧玉环”喻桥洞,下联以“苍龙背”喻桥面。如果把它改成明喻,应当是“水从碧玉环似的桥洞中流去,人在苍龙背般的桥面上行走”,虽比喻依然,但显然太啰嗦了,失去了作品精炼的艺术美。

  有时联中为了强调某个事物,用几个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设喻去说明本体,叫博喻,又称连比。博喻能加强语气,增添气势。如清.王叔兰贺文学家、楹联家梁章钜七十寿联:
  二十举乡,三十登第,四十还朝,五十出守,六十开府,七十归田,须知此后逍遥,一代福人多暇日;
  简如格言,详如随笔,博如旁证,精如选学,巧如联语,富如诗集,略数平生著述,千秋大业擅名山。
  下联连用六个比喻,高度评价了梁章钜著述的特色。

  撰联和写诗一样,需要形象思维。比喻是最富形象思维的文学语言,为语出惊人,性僻耽佳句大有人在。相传对联圣手方尔谦临终时,有几个作联成癖的子弟守护在旁,居然还在争论比喻句“水如碧玉山如黛”如何属对。方尔谦于弥留之际听到了,吃力地说:“对‘云想衣裳花想容’。”言毕,阖然而逝。
  比喻在对联中是用得十分广泛的一种修辞格。它在述事说理、写景状物方面都能发挥独特的作用。
  对联运用比喻,可以使单调的事物形象化。明代顾鼎臣有副状景联:
  柳线莺梭,织就江南三月景;
  云笺雁字,传来塞北九秋书。
  上联中以“线”喻“柳”,以“梭”喻“莺”,柳条如万千条垂线,莺如飞梭在其中穿行,描绘出一幅江南春色图;下联以“笺”喻“云彩”,以“字”喻“雁阵”,描绘出深秋的物候景象。几个精巧的比喻,便把春秋景物写活了。
  贵州黄果树瀑布观瀑亭有一联:
  白水如棉,不用弓弹花自散;
  红霞似锦,何须梭织天生成。
  黄果树瀑布是闻名世间的景观。瀑布宽约30米,从高高的山崖跌落,水花飞溅,极其壮观。上联把瀑布比作不用弓弹花自散的棉絮,非常形象;下联把红霞比作无须梭织天生成的锦绣,也很生动。

  对联运用比喻,可以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如格言联: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心似平原走马,易放难收。
  该联以“逆水行舟”喻“学”,以“平原走马”喻“心”,化抽象为具体警策之言,给人留下鲜明的印象。
  老舍先生曾有联赠崔嵬:
  贞如翠竹明如雪;
  静似苍松矫似龙。
  本来,“贞”、“明”、“静”、“矫”是抽象的品格性情,联中把它们分别比作“翠竹”、“雪”、“苍松”、“龙”,这样,抽象的品格性情就具体化了;对联受赠者的个性便以鲜明的事物形象展现在了人们面前。

  对联运用比喻,还可以使枯燥的说理生动化,如俗语联:
  人心不足蛇吞象;
  世事到头螳捕蝉。
  该联摘自罗洪先诗。“蛇吞象”典出《山海经》“巴蛇吞象,三岁而出其骨”,比喻贪得无厌。“螳捕蝉”,典出《吴越春秋》:“太子友曰:蝉登高树,自以为安,不知螳螂超枝缘条而稷其形;螳螂翕心而进,志在有利,不知黄雀徘徊枝阴欲啄之。”比喻贪利不顾后患。这副对联用两个典故作比,说明了贪得无厌必生禍害的道理,可谓深入浅出,令人警醒。
  又如格言联:
  浪费犹如水推沙,荡金如土;
  节约好比燕衔泥,积宝成山。
  该联以“水推沙”比喻“浪费”,以“燕衔泥”比喻“节约”,十分生动形象。那么,浪费的结果是“荡金如土”,节约的成效是“积宝成山”,也就很有说服力了。

  对联运用比喻,宜注意三点:
  一是比喻须贴切。喻体和本体是两个不同但又有某些相似的事物,无共同点的两件事物间不能相互比喻。
  二是比喻力求新颖,避免陈词滥调。有句老话说得好:第一个把女人比作花的是天才,第二个把女人比作花的是庸才,第三个把女人比作花的是蠢才。在对联创作中应引以为鉴。
  三是比喻要讲究意境美。明代,苏州有个商人请唐伯虎为他的店铺写副春联。唐伯虎写道:
  生意如春意;
  财源似水流。
  此联以“春意”喻“生意”,以“水源”喻“财源”,本来既生动又雅气,但商人并不满足,要求重写。唐伯虎眉头一皱,重写一联:
  门前生意,好似夏夜蚊虫,队进队出;
  柜里铜钱,犹如冬日虱子,越捉越多。
  商人见了,这才满意而去。但“夏夜蚊虫”和“冬日虱子”本是令人生厌之物,毫无意境美可言。商人铜臭熏心,可谓物以类聚。


[ 本帖最后由 西风胡杨 于 2009-8-15 11:46 编辑 ]
愿生活永远充满阳光!
29#
发表于 2008-3-27 20:45:05 |只看该作者
成心作对;刻意求联。
春风大雅能容物;秋水文章不染尘.
28#
发表于 2008-3-23 09:52:33 |只看该作者
:f :f :f :f :f :f :f :f :f :f
春风大雅能容物;秋水文章不染尘.
27#
发表于 2008-3-23 09:51:56 |只看该作者
常读常新。过瘾。
春风大雅能容物;秋水文章不染尘.
26#
发表于 2008-3-23 09:50:09 |只看该作者
对对探秘;联联出奇。
春风大雅能容物;秋水文章不染尘.
25#
发表于 2008-3-23 09:48:45 |只看该作者
过奖,谢谢阿谢。
春风大雅能容物;秋水文章不染尘.
24#
发表于 2008-3-23 09:46:18 |只看该作者
对对出奇;联联探秘。
春风大雅能容物;秋水文章不染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玻璃字库 平仄查询 繁简转换 成语词典 入声字表 联律图谱 词牌大全 同旁词集 离合字表 中国对联网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