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君云 发表于 2008-11-6 20:49:53
一、姓氏源流
    邓(Dèng)源出有五:
    1、出自子姓(商族的始祖契为子姓)或曼姓。据《元和姓纂》所载,商高宗武丁封他的叔父曼季于邓国曼城(故城在今河南省邓州),是为曼侯,称曼氏,曼氏后来又改封邓国(此邓国在今河南省孟县的西南),为邓侯。经西周、春秋延续了600多年。西周时,邓国是周朝南方较为重要的一个异姓侯国,但因与楚为敌,于公元前678年被楚国灭掉。邓侯子孙为纪念故国,便纷纷改姓邓,史称邓姓正宗。
    2、黄帝时有邓伯温国,要早于殷邓。
    3、出自姒姓(夏的始祖大禹为姒姓)。据《路史》所载,相传夏朝时帝仲康有子孙封在邓国(今河南省邓州一带),邓郡的后世子孙以国为氏,称邓氏。
    4、出自李氏。据《安化邓氏谱序》所载,五代十国时期的南唐后主李煜的第八子李从镒,受封为邓王。公元975年,北宋灭唐后,宋太宗下令缉拿南唐宗室,李从镒之子天和出逃,以父亲封为氏,其后子孙遂称邓氏。
    5、少数民族改姓而来。如两晋时有羌人姓邓,清广西庆远府土司邓氏始于明朝、瑶族勒当氏汉姓为邓,还有满、壮、蒙古、哈尼、苗、土家等民族均有此姓。
    得姓始祖:武丁。即邓姓出自子姓或曼姓说。商朝时,殷王武丁封其叔父曼季于邓国曼城,同时封其为侯爵,后来曼季建立了邓国,人们称他为邓侯,邓国经西周、春秋,一直延续了600多年,西周时,邓国是周朝南方较为重要的诸侯国之一,后因与楚国为敌,至鲁庄公十六年(即公元前678年),或说为鲁桓公七年(即公元前705年),为楚所灭,邓侯子孙为纪念故国,便以国名为姓,其后人尊武丁为邓姓的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今河南邓州为邓姓的发祥地,而后向紧邻的湖北、湖南一带迁徙,西汉时,有邓况由两湖回迁南阳新野,光武中兴后,其子孙累世宠贵,凡侯者29人,公2人,大将军以下13人,中2014人,列校22人,州牧郡守48人,其余侍中、将、大夫、郎、谒者不可胜数。自然,邓况也就成为南阳邓姓这一望族的开基始祖。其后南阳邓姓分衍出六个著名支派,即高密邓姓(其始祖为东汉太傅、高密侯邓禹)、安定邓姓(其始祖为汉末武威太守邓晋生第七代孙邓骘,亦为邓禹的直系世孙)、平阳邓姓(其始祖为西晋尚书右仆射邓攸,亦为邓禹之后)、陈郡邓姓(其始祖为东晋荆州刺史邓粲,亦为邓禹之后 )、洛阳邓姓(为东汉大将军邓骘之后),可见此期仍以河南为中心,然后首先东迁山东高密,再北上山西临汾;又有邓姓人南迁四川、广东等地,东汉末年邓骘曾孙邓芝由上蔡避乱入巴蜀。西晋末年的“永嘉之乱”是邓姓人大举南迁的直接原因。此期邓姓在北方的山东、山西、陕西、甘肃等地落籍,在南方已迁居到今江苏、湖南、四川、安徽等地。初唐时,李煜之孙李天和改邓姓避居于今湖南安化一带,而邓骘十九世孙邓超因仕宦而迁居江西宜春,成为江西邓姓之开基始祖。邓姓南迁闽粤始于宋景定年间(即公元126零年以后),宋末元初,有名士邓向游学粤东,落籍南雄。明朝时,邓超二十九世孙邓刚由江西徙居广西全州,邓刚弟邓果因仕宦而落籍湖北石首,邓鹤轩(南宋江西吉安爱国志士邓郯、邓光荐之族人)因仕宦而徙居四川广安,邓小平便出自此支。清时邓姓已遍布全国各地。如今,邓姓人口遍布全国,尤以四川、广东两省为多,约占全国汉族邓姓人口的百分之四十五。据《邓世家谱》载,邓姓已有114代传人。邓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三十四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五四。

三、历史名人
    邓  通:蜀郡南安(今属四川省)人,西汉时蜀中以邓氏钱遍天下而闻名,为邓氏家族第四十二世祖。
    邓  禹:南阳(今河南新野)人,东汉名将,跟从光武帝刘秀破王匡、刘均等军,名震关西。天下平定,功勋显赫,封高密侯。后绘图云台,居二十八将之首,为邓氏家族的第四十七世祖。
    邓  艾:义阳棘阳(今河南省新野)人,三国时曹魏名将,官任镇西大将,率军灭蜀汉,为邓氏家族第五十四世祖。
    邓  芝:河南省新野人,邓禹的后裔。三国时蜀国名将。他为将军二十余年,赏罚分明,善恤卒伍,是历史上著名的清明廉洁的军事将领。
    邓  攸:平阳(今山西省襄汾)人,东晋晋元帝时南迁前后声誉卓著的名臣。
    邓  牧: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元代思想家,自称“三教外人”,表示不列入儒、释、道三教正宗,他有《伯牙琴》、《洞霄图志》行世。
    邓  韍:字文度,号梓堂,江苏省常熟人,明代学者,工山水,能诗文,好宋儒书,著有《易解》、《常熟志》等。
    邓  发:广东省云浮市(今云城区)附城乡 石塘村人,早年外出广州、香港等地谋生。1925年参加领导省港大罢工,并当选为工人代表。1926年夏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任国发党广东省党部北伐青年工作队队长。协助陈延年、邓中夏、苏兆征等组织宣传队、运输队和救护队,且随北伐军出征中原。广州起义失败后转赴香港搞地下工作。经过长期革命斗争锻炼,邓发已成为中国工运领袖之一。1931年夏,邓发任中央局委员、中央工农民主政府委员、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保卫局局长,并参加了举世瞩目之二万五千里长征。长征结束后,在陕北任粮食部长。1937年抗战爆发,任八路军新疆办事处主任。1939年,赴延安任中央党校校长。1946年4月8日,邓发、王若飞、秦邦宪、叶挺等同志在重庆乘飞机返延安途中,在晋西北兴县黑茶山不幸失事遇难。
    邓子龙:丰城(今属江西省)人,明代抗倭名将,1598年援朝抗倭,战死釜山南海。
    邓世昌:广东省番禺人,清末海军名将、爱国将领,在1894年的黄海战役中,率致远舰奋勇作战,在弹尽、舰伤之际,加速猛撞吉野号未果,因中鱼雷,全舰官兵壮烈殉国。
    邓廷桢:江宁(今江苏省南京)人,清代名将,历任两广总督、闽浙总督,曾率军阻击英舰于厦门,后受投降派诬陷,与林则徐一同被充军伊犁,三年后被重新起用,著有《双砚斋诗钞》。
    邓中夏:湖南省宜章县人,中共早期工人运动领导人之一,曾领导长辛店铁路工人、开滦煤矿工人和省港工人大罢工,1933年被捕就义。
    邓宝珊:甘肃天水人,同盟会会员,曾参加北伐,1949年率部起义。
    邓小平:四川省广安人,少时赴法国勤工俭学,并加入中国共产党,归国后,领导百色起义,参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赫赫铁师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淮海战役居攻至伟。他是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代、第二代领导集体主要成员,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邓颖超:邓文淑、邓咏通、邓湘君,祖籍河南省光山,生于广西省南宁,她是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重要领导人。中共第八至第十二届中央委员,第十一、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二书记,第一至三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第四、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第六届全国政协主席。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著名的社会活动家、中国妇女运动的先驱。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南阳郡:战国秦时置郡,治所在宛县(今河南省南阳市)。此支邓氏以居新野而著称,其开基始祖为邓况。  
    安定郡:西汉时置郡,治所在今高平(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此支邓氏,其开基始祖为汉末武威太守邓晋生。   
    高密国:西汉置郡,治所在高密(今山东省高密南)。此支邓氏,其开基始祖为东汉太傅、高密侯邓禹。
    平阳郡:三国魏置郡,治所在平阳(今临汾西南)。此支邓氏,其开基始祖为西晋邓攸。
    长沙郡:战国秦置郡,治所在临湘(今长沙市)。此支邓氏,其开基始祖为东晋荆州刺史邓粲。
    陈  郡:秦时置郡,治所在陈县。此支邓氏,为晋代广州刺史邓岳之族所在。
    洛阳郡:秦始终置县。此支邓氏,为东汉大将军邓骘。
    宜春县:治所在今江西省宜春。
    南雄县:治所在今广东省南雄县。
    2、堂号
    平寿堂或谦恕堂:源出东汉时,邓禹第六子邓训为郎中。谦(谦逊不骄傲)恕(对人宽恕)下士(以礼待下属),士大夫都归附他,所以叫“谦恕堂”。邓训用恩惠和信义对待羌胡,少数民族都感激他,喜欢他,都来通好。朝廷封他寿平侯。
    此外,邓姓还有以:“讲学堂”、“集文堂”、“两秀堂”、“南阳堂”、“南雄堂”等为其堂号。

============================================================

【邓姓宗祠通用联】

〖邓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南阳望族;
新野芳踪。
——佚名撰邓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邓氏宗祠“南阳堂”堂联。全出典出邓氏的望族南阳郡,以居新野时而著称。

南阳世泽;
东汉家声。
——佚名撰邓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邓姓姓宗祠南阳堂的通用联。上联典出邓姓宗族源自南阳邓州。下联典出邓姓先祖望族历史启自东汉之末名将邓禹。中国分布极广的邓姓族人公认东汉的开国勋臣邓禹为本族远祖。邓禹是河南省南阳郡新野人,为汉光武帝刘秀幼年同学。他追随刘秀,屡立战功。汉光武帝平定天下之后,封邓禹为高密侯。此后,他的画相挂在功臣阁,为著名的“云台28将”之首。

南阳望族;
新野芳踪。
——佚名撰邓姓宗祠通用联
    同上。

云台列首;
谏院知名。
——佚名撰邓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初南阳新野人邓禹,字仲华,少年时游学长安,与刘秀关系密切,后奉刘秀命,以前将军率精兵入关,大破绿林军王匡等部,平定河东,任大司徒。刘秀统一全国后,封他为高密侯,明帝时拜太傅,图像画于云台(今洛阳南宫所建高台,画中兴功臣像以表彰),居诸将之首。下联典指宋代建昌人邓润甫,字温伯,皇祐年间进士,历官翰林学士、承旨、礼部尚书、尚书右丞,又曾主持谏院,有直声。

平叔下士;
伯道存侄。
——佚名撰邓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邓训,字平叔,明帝初为郎中,谦恭下士,人多归附之。下联典指晋·邓攸,字伯道,携家避乱,怜其弟早亡,危急关头时,存侄而弃子,时人敬其德而哀之。

南阳世泽;
税院家声。
——佚名撰邓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香港特别行政区锦田邓氏宗祠联。上联典指邓姓的郡望。下联典出本支邓姓始祖原籍江西吉水县的邓符协,在北宋神宗熙宁年间考中进士,后游宧至锦田,见当地山清水秀,有感中原变乱,任满後定居锦田,是锦田邓姓的开族祖先,邓氏在锦田建书楼,教育子孙。因此,他的子孙多有功名。北宋末年,金人南侵,掳走徽、钦二宗,皇亲国戚,纷纷南逃,邓符协的后人,邓元亮起兵勤王,在战乱中救得一姓赵的小女孩,邓元亮见她的气质灵秀,便收养了她,并供书教学。其后,许配了他的儿子邓惟汲,在锦田隐居。南宋高宗即位,皇室贵胄,纷纷归宗;原来邓元亮救养的女孩子,是高宗的女儿,至光宗时,邓惟汲虽然己死去,但论辈份,她是光宗的姑母,是皇姑。皇姑便命长子邓林持手书面见光宗,光宗追赠邓惟汲为“税院郡马”是“税院家声”典故的由来。

-----------------------------------------------------------------

〖邓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南阳承世泽;
东汉启功名。
——佚名撰邓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香港特别行政区屏山邓氏宗祠联(1)。迁徙于香港屏山的邓氏,有较为详细的宗亲历史考证.据载,屏山的邓姓人,其先祖的迁播路线,是由邓州至新野,或经江西,或经福 建而迁入广东,而后入香港的。屏山邓氏宗祠距今有700年的历史。上联典出邓姓宗族源自南阳邓州。下联典出邓姓先祖望族历史启自东汉之末。为邓姓南阳堂的通用联。

月斜诗梦瘦;
风散墨花香。
——明·邓子龙撰邓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明代抗倭将领邓子龙(1523-1598)自题书心联。邓子龙,字武桥,丰城(修江西丰城)人。公元1598年,明军授朝抗倭,他以故官领水军。从陈璘赴朝。时倭军将泫海逃遁,他即偕朝鲜统制使李舜巨督水军为前峰,邀击于釜山南海,英勇奋击,杀敌无算;因舟中起火,为敌所乘遂战死。舜臣赴救,亦死。

清操历冰雪;
赤手捕长蛇。
——邓中夏撰邓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无产阶级革命家邓中夏(1894-1933)自题联。邓中夏,原名邓康,号钟懈,湖南宜章人。

忧乐关天下;
安危系一身。
——潘力生撰邓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潘力生赠邓小平联。

东汉家声远;
南阳世泽长。
——佚名撰广东省南雄县梅岭山珠玑巷邓氏宗祠联
    南雄珠玑巷位于梅岭山下,是广东仅存的宋代古巷道,被称为“广东第一巷”珠玑巷的得名始于唐代张昌七世同居,朝廷知道后为表彰其孝义特赐珠玑绦环。自梅关开通以来,梅关驿道就成为中原和江南通往岭南的唯一一条大道,也是北上商贸交易和南迁移民的重要交通路线,珠玑巷便成了这条驿道上的一个重要墟镇。前人杨廷桂在《南还日记》中描写:“途中行旅如蚁,挤拥甚于观剧。大量来自中原各地移民及商人进入岭南珠玑巷,又经此转至珠江三角洲及广西以至海外谋生,其后裔遍布岭南、港、澳、台和海外各国。”看来珠玑巷是大部分珠三角居民的发祥地,海外华侨的祖居。据珠玑巷南迁后裔联谊会搜集的各地南迁后裔143姓族谱记栽,由珠玑巷播迁粤、港、澳、台及海内外的后裔数千万人,都承根认脉,均称珠玑巷为“七百年前的桑梓乡”。

-----------------------------------------------------------------

〖邓姓宗祠六言通用联〗

平叔常能下士;
伯道胡为无儿。
——佚名撰邓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邓训,字平叔,邓禹第六子,少年时有大志,明帝初年官郎中,谦逊宽容,礼贤下士,士大夫多愿意跟着他干。后历任乌桓校尉、张掖太守、护羌校尉。下联典指晋代襄陵人邓攸,字伯道,少年时丧父,居丧时以孝闻名。石勒南侵,邓攸携带全家避乱,担着自己的儿子和弟弟的儿子,因情势危急,他考虑不能两全,便丢弃了自己的儿子,为早死的弟弟留下子嗣。后至江东,历官太子中庶子、吴郡太守、尚书左仆射。为官廉洁清明,深得百姓拥戴。当时人们敬其德为他哀叹:“无道无知,使邓伯道无儿!”

禁烟功勋卓著;
抗日史册留芳。
——佚名撰邓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清代名将邓延桢,字懈筠,江宁(今南京市)人。历任两文总督、闽浙等。1839年与林则徐,协力整顿海防,查禁鸦片。同年调任闽总指挥总督,加强海防,率军击退进犯厦门的英国舰队。后受投降派诬陷,与林则徐同时被革职。下联典指清代海军名将邓世昌事典。

邓曼智能料事;
太后夙本好书。
——佚名撰邓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春秋·楚武王夫人邓曼机智过人,料事必中。下联典指晋·邓训之女幼好读书,后贵为太后。

-----------------------------------------------------------------

〖邓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祖德高如山并耸;
宗功深似水同流。
——佚名撰邓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邓氏宗祠南阳堂通用联(1)。

鞠躬恍觉祠门隘;
诚益顿忘市井喧。
——佚名撰邓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邓氏宗祠南阳堂通用联(2)。

祖籍灌阳千家峒;
孙邑富水七都乡。
——佚名撰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富川瑶族自治县柳家乡平寨村邓氏家厝通用联
    平寨村邓姓人都保存有自己的族谱,村中长老邓明光家的族谱记载着:“立太祖以来洪武年间由全州灌阳千家峒发迹到平乐府富川县,洪武二年岁次乙酉原籍经家考处地方居住平寨村。”始祖是取姑孙,生下卯太公、戊二公、银三公、巳四公四房人,戊二公已经绝后,银三公迁到钟山县,现在居住在平寨村的是卯太公和巳四公的后裔,约500多人。洪武二年(1369年),距大德八年(1304年)有65年时间,这65年邓姓人是漂洋过海还是定居在全州灌阳已经很难考证了。现在平寨村邓姓人的神龛上都写有这副对联,说明他们当时是从灌阳县迁到富川定居的。

千秋共仰云台像;
四树长留古柏名。
——佚名撰邓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怀州(今河南省西北部沁阳市)邓氏祠堂联,祠祀东汉大司徒邓禹庙联。邓禹,新野人。从光武帝刘秀破王匡、刘均等军,名震关西。24岁拜大司徒。天下平定,论功最高,封高密候。后绘图云台,居28将之首。

海战献身致远舰;
文行图志伯牙琴。
——佚名撰邓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清代海军名将邓世昌(1849-1894),字正卿,广东省番禺县(今广州市番禺区)人。福州船政学堂第一届毕业生。精于测绘、驾驶,曾任南洋水师舰只管带。1887年随丁汝昌赴英购铁甲舰,任总兵兼致远号巡洋舰管带。1894年黄海战役中,他英勇善战,遭到日舰围攻,在弹尽、舰伤之际,率全舰官兵,决心以死报国,开足马力,欲猛撞敌舰吉野,与之同尽,不幸被敌鱼雷击中,他与全舰官兵二百五十人壮烈牺牲。下联典指元代思想家邓牧(1247-1306),字牧心,钱塘(今浙江省杭州)人。自称“三教外人。”表示不列入儒、道、佛三教正宗。他怀着对南宋灭亡的悲愤心情,著《伯牙琴》一书,还有《洞霄图兵》,世称“文行先生”。

石如篆书号神品;
文度易解称好书。
——佚名撰邓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清代书法、篆刻家邓石如,初名英,避仁宗讳,以字行,更字顽伯。成皖公山下,又号完白山人。少好篆刻,工四体书。篆书尤称神品。包世巨著《艺舟双楫》,推为清代第一。下联典指明代学者邓韍,字文度,常熟人。号梓堂,正德举人。工山水,能诗文。好宋儒书。有《易解》、《常熟志》、《濮州志》等。

开卷神游千载上;
垂帘心在万山中。
——清·邓石如撰邓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清代书法家、篆刻家邓石如自题联。

-----------------------------------------------------------------

〖邓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平天下更云台首列;
小寰球曾谏院广闻。
——佚名撰邓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云台首列”,典出自东汉邓禹佐光武帝平定天下,后列云台之首(云台乃东汉之八宝山也)。下联“谏院广闻”,典出自宋邓润甫任谏院翰林,以直言闻名。

瑞应星辰,云台拔萃;
树称杞梓,邓林毓奇。
——佚名撰邓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东汉大司徒邓禹事典,东汉大司徒邓禹子十三人,时称“邓林材木”。

世长势短,宜忘势而处世;
人多仁少,须择仁以交人。
——佚名撰邓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邓氏宗祠南阳堂通用联(3)。全联劝诫族中子孙如何处世、如何交人。

尊祖敬宗,登斯堂可无愧否?
光前裕后,履此地能勿思乎。
——佚名撰邓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邓氏宗祠南阳堂通用联(4)。

溯赐姓于殷商,邓国之衣冠如昨;
纪封侯于东汉,云台之军令尤新。
——佚名撰邓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香港特别行政区邓氏宗亲会会徽两侧的对联。邓姓族人经过3200多年的迁徙、繁衍和发展,邓姓人如今已遍布全国,且在美国、英国、加拿大、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越南等20多个国家都有分布。邓姓是我国的百家大姓之一,总人口约700万,约占全国人口的0。54%,在当今我国常见的3000多个大姓中,邓姓居第34位,并以四川、广东、福建、湖南、江苏、江西、台湾等省最多。徙居各地的邓曼后人心系祖根,用族谱、碑刻、对联等形式,传递邓姓源出邓国这一信息。香港邓氏宗亲会会徽两侧的这副对联,简明地道出了邓氏的历史渊源。正如四川广安的《邓氏分谱序》说:“我姓始于周之邓国,盛于汉之高密,一朝三附马,一门二十九侯,唐宋元明代有伟人。”等等,既道出了邓氏宗族之源,并骄先祖历史的辉煌。

公道言不妨侃侃而谈,何计势力;
孝顺事正当人人自尽,焉论富贫。
——佚名撰邓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邓氏宗祠南阳堂通用联(5)。

大小行事执快心,东平云为善最乐;
古今义礼归何处,朱子曰读书更高。
——佚名撰邓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邓氏宗祠南阳堂通用联(6)。全联劝诫族中子孙为善、读书。

宗祠聚祖考之精神,群昭群穆,真觉有严有翼;
祀典表子孙之爱敬,我将我享,惟期来格来临。
——佚名撰邓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邓氏宗祠南阳堂通用联(7)。

派分河北,由汀州而潮州、惠州、袁州,一脉流传愈盛;
祭举冬至,自始祖迄高祖、曾祖、显祖,千秋陟降攸临。
——佚名撰邓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邓氏宗祠南阳堂通用联(8)。上联寻跟,写出了邓氏的源流及其曲折的迁徙路线、支脉分布情况。下联典问祖,记载了各个时期率族人迁徙的祖先。商武丁封叔父于伊河北为邓侯,即为此支邓氏之始祖。

屏翰仰闽候,绍南阳之世胄,今朝派衍支蕃,不督衣冠隆祀典;
山河开万里,承高密之家风,此日苹馨藻洁,聊将俎豆报宗功。
——佚名撰邓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香港特别行政区屏山邓氏宗祠联(2)。上联典出并歌颂的“闽候”,乃是建祠人福建方伯(又称闽候,宋末元初人)邓冯逊。下联典出并所颂的“万里”,乃屏山的立村祖先邓万里。“高密” 即今高密市(在山东省),是邓姓早期为官迁徙并形成望郡之地。

我族自殷商赐姓以来,国建西周、侯封东汉,后裔承荫,须念宗功祖德;
此地是昭穆凭依之所,门环绿水、户拥青峰,先灵降鉴,好看山色湖光。
——邓宾谷撰邓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湖北省鄂州庙岭邓氏宗祠联。上联典指邓氏起源及东汉时的极盛。下联道出宗祠所处的地理形胜。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今朝有酒今朝醉
傍晚无钱傍晚忙
2#
发表于 2008-11-6 20:50:12 |只看该作者
【中国人民解放军邓姓开国将军生平简介】

    邓华上将
    邓华(1910.4.28-1980),原名邓多华,字实秋。湖南省郴州县(今彬县)永宁乡陂副村人。出身于一个书香世家。1925年秋到长沙入岳云中学,曾参加爱国学生运动。1927年春入南华学校政治班,同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8年1月参加湘南起义,任工农革命军第7师政治部组织干事,到井冈山后,任中国工农红军第4军11师33团宣传中队长、连党代表,31团团党委干事,参加龙源口战斗和黄洋界保卫战。1929年任红4军第3纵队政治部组织科科长,出席中共红4军第9次代表大会(古田会议)。1930年任红12军教导队政治委员、第1纵队3支队政治委员。同年10月任红36师政治委员,1933年夏任红一军团第1师3团政治委员,1934年1月任2团政治委员。参加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一至五次反“围剿”。后入红军大学高级指挥科学习。长征到达陕北后,历任红一军团第2师政治部主任,第1师、第2师政治委员。参加了直罗镇战役、东征、西征和山城堡战役。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15师685团政治处主任、副团长,参加了平型关战斗。后任115师独立团政治委员,晋察冀军区第1军分区司令员兼第1支队副支队长。1938年3月任平西支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同年5月任八路军第4纵队政治委员,挺进第11纵队司令员,1940年任晋察冀军区第5军分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参加了百团大战。1941年任第4军分区司令员。1944年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教导第2旅政治委员。同年11月入中共中央党校学习。
    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保安副司令员兼沈阳市卫戍司令员,同年12月任辽西(后改辽吉)军区司令员,率部参加秀水河子战斗和四平保卫战。1947年任东北民主联军辽吉纵队(后改东北野战军第7纵队)司令员,1948年11月任第四野战军第44军军长。参加辽沈和平津战役。1949年4月任第四野战军第15兵团司令员,参加湘赣、广东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年年11月任第四野战军第15兵团司令员兼广东军区第一副司令员,1950年指挥解放海南岛战役。后兼任海南军政委员会主席。同年7月任第13兵团司令员,10月参加抗美援朝作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一副司令员兼第一副政治委员,协助司令员兼政委彭德怀指挥第一至第五次战役。1951年7月,作为志愿军代表参加停战谈判。1952年任志愿军代司令员兼代政治委员,指挥上甘岭防御战。1953年组织指挥夏季反击战。朝鲜停战协定签字后,任志愿军司令员兼政委。1954年回国,任东北(后改沈阳)军区第一副司令员、代司令员,同年10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1955年3月兼任沈阳军区司令员,1959年受彭德怀错案株连被撤职。1960年任四川省副省长。“文化大革命”中又遭迫害。1977年出任军事科学院副院长、中共中央军委委员。是第一、二届国防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委员,第九、十、十一届候补中央委员。
    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52年被授予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一级国旗勋章。1980年7月3日因病在上海逝世,终年70岁。

    邓逸凡中将
    邓逸凡(1912-2004),广东省兴宁县水口镇人。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四军第一纵队一支队文书、书记官,红四军第十师政治部秘书、宣传干事、担架队政治指导员,红一军团第二师参谋处文书,红一军团政治部组织部调查统计科科长、巡视员、组织科科长。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15师政治部组织部组织科科长兼巡视团团长、教导大队教育处处长,344旅政治部宣传科科长、教导营政治委员、旅政治部副主任,八路军第五纵队政治部副主任,华中总指挥部后方政治部主任,新四军政治部秘书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山东野战军第二纵队政治部主任,华东野战军第二纵队政治部主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政大学第三总队政治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驻越南军事顾问团政治顾问、顾问团副团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副教育长、教育长、副院长,广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副司令员,广州军区副政治委员。
    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53年9月荣获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二级军功勋章。2004年9月3日因病在广州逝世,享年93岁。

    邓岳少将
    邓岳(1918-2000),湖北省麻城县人。1930年2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6年11月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战士、警卫员、红军大学警卫排班长、排长,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历任抗日军政大学第一分校区队长、干部营营长,冀南军区第四军区分区参谋长,八路军一二九师副团长。解放战争时期,历任东北民主联军副旅长,副师长、师长,第四野战军师长等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师长、副军长兼参谋长,中国人民解放军军长,旅大警备区司令员。1968年8月至1969年10月任旅大市革命委员会主任。后任沈阳军区副司令员,南京军区副司令员。是中共九大代表,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勋章。2000年4月10日因病在沈阳逝世,享年83岁。

    邓少东少将
    邓少东(1910-1993),湖北省大悟县人。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黄安独立第7师连长、营长,红28军连政治指导员,手枪团分队长。坚持了南方三年游击战争。
    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第4支队7团副营长、营政治教导员、团政治处主任,江北游击纵队16团政治委员,新四军第2师6旅16团政治委员,第5旅政治部主任。
    解放战争时期,任新四军第2师5旅政治委员,华东野战军山东兵团第7纵队20师政治委员,第三野战军25军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央人民政府公安部边防保卫局局长,公安部队副司令员,西藏军区副司令员,成都军区副司令员。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3年9月18日因病逝世,终年83岁。

    邓东哲少将
    邓东哲(1916-1995),湖南省茶陵县人。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次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六军团17师50团连指导员、营教导员。参加了湘赣、湘鄂川黔苏区反“围剿”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0师359旅717团营教导员、团政治处副主任,特务团政治处主任、冀中人民自卫军3团政治委员,晋绥军区32团政治委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辽西军区保安1旅政治委员、东北民主联军7纵19师政治委员、第四野战军44军130师师长。参加了四平保卫战和辽沈、平津、广东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44军副军长、空3军副军长。1952年参加抗美援朝,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空3军副军长,中朝空军联合司令部前方指挥所副主任,回国后,任空3军政治委员,空5军政治委员。1962年毕业于高等军事学院。后历任福州军区空军副政委,中共中央工交政治部副主任、轻工业学院工作组组长,国家计委副主任,工程兵副政委。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国旗勋章、二级自由独立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5年8月22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79岁。

    邓龙翔少将
    邓龙翔(1913-1979),原名邓新春,江西省庐陵(今吉安)县永和镇人。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次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1军团2师4团排长、保卫局科员。参加了中央苏区反“围剿”、长征和直罗镇战役。
    抗日战争时期,1939年后,任八路军115师343旅685团连指导员,苏鲁豫支队第4大队政治处组织股股长,教5旅13团政治委员,胶东军区西海军分区政治部主任。参加了平型关战斗。
    解放战争时期,任东海军分区副司令员,北海军分区司令员,华东军区警备4旅旅长兼政委。参加了胶东保卫战和解放长山列岛。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旅长、师长、海军水警区司令员。1958年毕业于海军军事学院。后任海军青岛基地副司令员,北海海军舰队副司令员、南海舰队副司令员。是中国共产党第九、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79年5月6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66岁。

    邓可运少将
    邓可运(1913-1978),湖北省天门县人。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3军8师经理处处长、红2军团供给部科长、红二方面军教导大队1队政治指导员。参加了湘鄂西、湘鄂川黔苏区反“围剿”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入延安抗大学习,任抗大队指导员、大队政治处组织股股长。后任晋察冀军区第1军分区1团政治处主任,第3区队政治委员,冀中军区第4军分区8区队政治委员,第6军分区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冀中军区军政干部学校副校长,第8军分区副政治委员,冀中军区7纵21旅政治委员,华北军区209师政委。参加了邯郸、平津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铁道公安部队政治部副主任、主任、海军旅顺基地政治部主任、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78年7月8日逝世,终年65岁。

    邓仕俊少将
    邓仕俊(1918-1993),原名邓仕金,四川省通江县人。1932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6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四川通江县独立营排长,红四方面军第4军12师师部书记,红四方面军总部作战参谋,军委作战部参谋。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区队长,八路军129师司令部作战参谋、作战股股长,作战科副科长,作战科科长,参谋队队长兼政治委员,太岳军区司令部作战科科长,参谋处处长,太岳军区第2军分区参谋长,太岳军区参谋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野战军第8纵队23旅副旅长,华北野战军第1兵团8纵队24旅旅长,第18兵团60军180师师长、军参谋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川西军区绵阳军分区司令员,中国人民志愿军参谋长,中国人民解放军副军长兼参谋长,南京军区副参谋长、顾问。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 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国旗勋章、二级自由独立勋章、一级自由独立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3年10月28日逝世,终年75岁。

    邓兆祥少将
    邓兆祥(1903-1998),广东省肇庆市高要县人。1924年起先后入黄埔、吴淞、烟台海军学校和南京水鱼雷枪炮学校学习。1927年后,任国民党海军飞鹰军舰枪炮正、航海正、副长。1930年入英国格林威治皇家海军学院学习。1934年回国,任国民党海军水鱼雷营营长,第二舰队司令部参谋,长治号军舰舰长,重庆号军舰舰长。1949年2月25日于上海吴淞口起义,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重庆号巡洋舰舰长,安东海军学校校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海军快艇学校校长,第一海军学校副校长,海军青岛基地副司令员。196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代表、第六、七、八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第一、二、三、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胜利功勋荣誉章。1998年8月6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

    邓克明少将
    邓克明(1906-1983),名必克,宇恒林,湖南省安化县通溪乡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8军4师3团司务长、连长、通信队队长、副营长、营长,4师12团团长。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区队长,八路军115师343旅686团营长、独立团团长,东进抗日挺进纵队参谋长,黄河支队副支队长,教导第4旅旅长兼湖西军区司令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吉林军区吉东军分区司令员兼25旅旅长、警备2旅旅长,东北野战军独立第6师师长,第四野战军43军156师师长,江西军区南昌军分区司令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华南垦殖局副局长,江西省军区副司令员、司令员。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七、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1982年,特邀出席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3年10月28日,因患淋巴癌多方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终年77岁。

    邓忠仁少将
    邓忠仁(1904-1976),安徽省金寨县人。1927年参加金寨县区游击队。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四方面军红4军10师29团排长、副连长、连长、副营长、营长、副团长。参加了鄂豫皖、川陕苏区反“围剿”和长征。1937年入延安抗大学习。
    抗日战争时期,任冀南军区独立营营长、警卫营营长、新编第9旅26团团长。
    解放战争时期,邓忠仁到东北,任东北民主联军24旅副旅长、辽吉军区第二军分区副司令员。1946年3月上旬,中共中央东北局决定,苏军撤离后解放四平。解放四平前线指挥部由西满军区3师10旅旅长钟伟为指挥,马仁兴和邓忠仁为副指挥,杨易辰为政治委员。3月17日凌晨4时,解放四平部队开始攻城。激战10小时解放四平,歼灭守敌3000余人,生俘国民党辽北省政府主席刘翰东及匪首王大化、王耀东。东北民主联军伤亡235人。 4月初,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林彪率“前方总部”到四平市,部署城防事宜。随后移驻梨树镇,指挥四平地区阻止国民党军北进的战斗。四平城内作战指挥部由马仁兴、杨尚儒、左叶、邓忠仁、杨骥等人组成。马仁兴为指挥。邓忠仁后担任辽吉军区第二军分区司令员、独10师副师长、38军151师副师长。参加了辽沈、平津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邓忠仁历任江西军区吉安军分区副司令员、上饶军分区副司令员、江西省公安总队副司令员、中南公安部队干部学校副校长、第37文化速成中学副校长。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 1976年1月9日逝世,终年72岁。

    邓经纬少将
    邓经纬(1914-1998),江西省兴国县人,1933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由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1军团1师2团通信班长、师宣传队队长、师政治部宣传干事、1团连政治指导员。参加了中央苏区五次反“围剿”斗争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晋察冀军区第一军分区1团俱乐部主任、营政治教导员。第一区队副政治委员、25团政治委员。参加了平型关、黄土岭等战役、战斗。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察冀军区4旅政治部主任、第一军分区政治部主任。参加了保北、晋中、太原、平汉、易县等战役、战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华北军区后勤部运输部政治部主任、政治委员、华北军区后勤部政治部副主任、师政治委员、北京军区炮兵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员、四川省军区原政治委员。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8年5月12日因病在石家庄逝世,终年84岁。

    邓家泰少将
    邓家泰(1914-2003),湖北省荆门县人。湖北省荆门龙泉中学毕业。1931年参加红军,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3军8师政治部宣传员、24团政治处宣传组长,红2军团第4师司令部文书、作战参谋。在红4师时,他受师长卢东生的影响较深。1935年板栗园伏击战,当时卢东生和他都在10团1营前沿,卢东生被敌军机枪打中胳膊,一下子倒在地下,邓家泰立即抱起卢东生,用手绢捂住他的伤口,大喊:“师长受伤了,军医快来!”卢东生命令他:“不要管我,快报告总指挥部,派人指挥战斗!”邓家泰向贺龙报告了战况,贺龙命令红6师18团团长贺炳炎指挥红4师继续战斗。参加了湘鄂川黔根据地反“围剿”斗争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120师358旅司令部通信参谋、通信股长,成立大青山骑兵支队,他担任作战科长、支队副参谋长兼作战科长。1942年,他曾协助姚喆炸毁日军车辆10多辆。1948年任西北野战军3纵副参谋长,参加了宜川战役。1949年任第3军参谋长,参加了兰州战役。
    解放战争时期,我军以缴获的384辆坦克、317辆装甲车先后组建了东北、华东、华北、西南坦克部队,并发展成为两个坦克师和两个坦克团。1950年开始,我国先后从苏联购买了3100多辆坦克和自行火炮,先后组建了3个坦克师,1个机械化师,6个独立坦克团,47个步兵师属坦克自行火炮团。邓家泰1954年毕业于军事学院,1955年到装甲兵工作,历任副参谋长、参谋长。安徽省生产建设兵团任副司令员,南京军区参谋长、装甲兵副司令员。是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六、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法律委员会委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2003年1月21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9岁。
今朝有酒今朝醉
傍晚无钱傍晚忙
3#
发表于 2008-11-6 20:50:24 |只看该作者
【中国人民解放军邓姓当代将军生平简介】

    邓昌友中将
    邓昌友(1947.2-——),四川省蓬溪县人。1968年3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70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央党校领导干部专业函授毕业。中央党校大学学历。
    1968年3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工程兵战士、排长。1972年12月任空军工程兵总队政治部宣传科干事。1974年3月任空军工程兵连政治指导员。1976年5月任空军工程兵大队政治委员。1979年3月任空军工程兵总队政治部主任。1983年5月任昆明军区空军指挥所副政治委员(其中:1981年9月至1983年7月解放军政治学院学习)。1986年8月任空军乌鲁木齐指挥所纪律检查委员会副军职专职副书记。1990年6月任空军乌鲁木齐指挥所政治部主任。1993年1月任空军某军政治委员(其间:1993年8月至1996年2月在中央党校领导干部专业函授班学习)。1996年7月任兰州军区空军副政治委员兼纪委书记。1997年3月任空军政治部副主任。1997年11月任空军政治部主任、空军党委常委。2002年5月起任空军政治委员、空军党委副书记。是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
    1988年9月被授予空军大校军衔,1992年7月晋升空军少将军衔,1999年7月晋升空军中将军衔。

    邓先群少将
    邓先群(1935-——),女,四川省广安县人。1959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先后在国防部第七研究院、第二炮兵、解放军军事法院等单位工作,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群众工作部副部长、部长。
    群众工作听起来婆婆妈妈,干起来忙忙碌碌,深入进去便觉 得它的内容丰宫,意义重大,不管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都葛不开它。总政群工部部长、女将军邓先群就是做群众工作的带头人。邓先群的头衡较多,原因是群众工作的范围很广,涉及的内容很多。邓先群的社会活动也多,因为她的工作需要与许多部门交往、沟通。比如说:国务院的各部委中,民政部负责复转军人的优权、安置;商业部、物资部给部队供应物品;铁道部、交通部要 保障军列的正常通行等等,这些都需要部队 出面与地方协调。另外,诸如绿化、环保、减灾……与组、干、宣、文挂不上钩的事都成了邓先群工作的一部分。当然,工作景多也有主有次。对邓先群来讲,非常重要的的一项工作就是双拥工作,部队担负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拥政爱民。50年前,毛泽东同志就提倡双拥运动,因为我们党的工作离不开人民,我们军队没有人民群众的支投,就不可能打胜仗。当前,国家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同样需要双拥工作,一方面是让地方群众了解和平时期国防建设的重要,支授部队;另一方面,部队也要支授国家的经济建设。就部队而言,部队演 习训练,吃、住、行、许多方面都需要地方的配合和保障,没有地方支持,军队寸步难行。在目前的和平环境下,国防意识很容易被人们淡化,军民关系比战争年代复杂得多。为军地双方沟通铺路搭桥,为军队的建设创过好的环境,这是邓先群所在群工部义不容辞的责任。邓先群是一位开朗、善良、各褐可亲的女将军,她做起事来贵任心很强,看浪的事一定要干,而且要干成功。1994年的工作 已在她心里舷酿着,那就是面向基层,扎扎实实搞调查研究,不 断解决新出现的阂题,为基层建设我办实事。
    附注:邓先群是邓小平同父异母之妹;丈夫栗前明,中将军衔,解放军第二炮兵副司令员。
    邓先群1988年9月被授予大校军衔,1993年由大校晋升为少将军衔。
今朝有酒今朝醉
傍晚无钱傍晚忙
4#
发表于 2008-11-6 20:50:43 |只看该作者
【中国人民解放军邓姓高级将领、革命英烈生平简介】

    邓益烈士
    邓益(——-1931),江西省吉安县人。大革命时期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
    大革命时期,1924年入黄埔军校第四期步兵科毕业后,参加北伐战争。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大革命失败后组织农民武装。1928年初参加湘南起义,随军上井冈山。历任中国工农红军第4军初中级指挥员。参加了巩固发展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1929年1月,随红四军转战赣南闽西。同年秋,调闽西地区做军事工作,参加创建发展闽西革命根据地的斗争。1930年3月任闽西红9军参谋长,后调红21军工作。参加进攻东江的战斗。1931年在福建永定作战中牺牲。

    邓萍将军
    邓萍(1908-1935.2.27),四川省富顺县(今自贡市大安区)凉高山人。出身于一个盐工家庭,1926年底考入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同年在校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不久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
    1927年奉命被派到国民党湖南陆军独立第5师第1团做兵运工作。团长彭德怀安排他到第1营营部任书记官,不久调到团部任书记官,后又升为团部副官,负责该部中共党组织的工作。1928年4月,与张荣生代表中共南(县)华(容)安(乡)特委吸收彭德怀加入共产党。并成立中共第1团党支部,任书记。1928年7月22日在特委指导下,与彭德怀、滕代远等在湖南平江发动武装起义。7月24日,起义部队改编为工农红军第5军,任参谋长。同时建立中共红军第5军军委,任书记。湖南省政府主席鲁涤平立即调集6个团兵力和湘鄂赣三省边界地主武装,直扑平江,企图消灭红5军。与彭德怀运用“欲南先北”的战术,向湖北边境推进,1928年10月,向南回师,直趋江西。12月10日到达井冈山与红4军主力胜利会合。1929年1月14日,朱德、毛泽东率红4军主力出击赣南闽西,到处线作战,与彭德怀率红5军守井冈山。1月26日,国民党军纠集18个团的兵力向井冈山进攻。彭、邓指挥守山军民打退国民党军一次又一次进攻,但因众寡悬殊,红军伤亡惨重。为避免全军覆灭,彭、邓率红军600余人,撤出井冈山向南突围,冲破层层堵截,全军只剩下500余人,在于都城南小密一带活动,与滕代远在战斗中负重伤,在小密养伤。5月,彭德怀率红5军重返井冈山,并接回滕、邓。9月,红5师奉命回师湘鄂赣边界开展游击战,随军部及第4纵队回湘赣边界,年底任红5军随营学校教育长。1930年6月,红5军扩编为红军第3军团,任军团参谋长。此后,红3军团进驻平江。7月中下旬协助团长彭德怀指挥红3军团粉碎湖南军阀何健3个旅的进攻,并攻克长沙城,任长沙警备司令。8月军团整编,兼任红5军军长。8月23日,红3军团南下浏阳与红1军团会合,组建红军第一方面军。率领红5军参加中央苏区第一、第二次反“围剿”作战。8月在瑞金与何长工组建工农红军学校,1931年11月改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任训练部部长,为红军培养大批优秀军政干部。1932年重返部队,继任红3军团参谋长兼红5军军长。1933年1月至9月,参加中央苏区的第四、第五次反“围剿”作战。是年6月,组建东方军两次入闽作战,参与重大战役的组织指挥。1934年1月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候补执行委员。1934年10月,红军开始长征,协助彭德怀指挥红3军团掩护中央机关和红一方面军主力突围。与彭德怀奉命率红3军团撤出遵义地区。二渡赤水后,进抵娄山关。这时,贵州军阀王家烈率4个团已抢先占领娄山关,妄图阻止红军回师遵义。1935年2月27日,娄山关战斗打响。与彭德怀一起,冒着敌人的炮火,出入前沿阵地,指挥部队作战。经过迅猛冲杀,拿下娄山关制高点点金山,连续打垮黔军的多次疯狂反扑。指挥部队反击时,连声高呼:“同志们追呀!追到遵义去,活捉王家烈!”部队势如破竹直逼遵义城下。在指挥攻打遵义城时不幸头部中弹牺牲,年仅27岁。
    彭德怀十分悲痛,流着眼泪向部队下达攻城命令:“拿下遵义城,为参谋长报仇!”红军攻进城后张爱萍沉痛挥笔书写挽诗一首:
    长夜沉沉何时旦?黄埔习武求经典。
    北伐讨贼冒弹雨,平江起义助烽焰。
    “围剿”粉碎苦运筹,长征转战肩重担。
    遵义城下洒热血,三军征途器奇男。
    新中国成立后,遵义人民政府将邓萍烈士遗骸迁葬于碧水环绕的凤凰山上红军烈士陵园。陵园正面是在纪念遵义会议五十周年时兴建的一座别具特色的纪念碑,碑正面是邓小平手书的竖写“红军烈士永垂不朽”八个金色大字。碑后是红三军团参谋长邓萍墓。墓地坐北朝南,墓室由红砂料石扣砌,墓顶正中竖一红色五角星。墓身正面嵌有墓碑,碑铭横书张爱萍手迹“邓萍同志之墓”。左右侧室上壁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八个大字。红军烈士陵园还安葬着其他一些红军战士,有坟茔和骨灰房,环境庄严肃穆。

    邓一飞烈士
    邓一飞(1919.2.1-1942.12.14),又名邓维述,参加革命后改名罗森,广东省开平县赤坎区护龙乡东盛村人。出身于一个侨眷家庭。小学毕业后考入开侨中学读初中,在开侨中学读书时,参加了由谢永宽成立的进步青年组织“红黑社”读书会,初步接触到了当时国内外一些新思想。1938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9月参加八路军。
    抗日战争爆发后,积极投身于校内外公开的抗日救亡活动。1938年春,与从广州回来的学生在赤坎牛眠沙办了一份叫《突击》的杂志,宣传抗日。同年8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是开平地下党较早吸收入党的党员。9月经党组织的安排,奔赴陕北上抗日军政大学学习。1940年接受转战敌后的任务,随部队奔赴胶东抗日根据地,分配在胶东抗大5队任政治教员。
    1942年胶东遭到日寇3次大“扫荡”。冬季那一次,日寇华北派遣军司令冈村宁次亲自出马,纠集日伪军3万多人,对胶东抗日根据地实行烧光、抢光、杀光的“三光政策”。胶东抗日根据地党政军民全体动员起来,展开英勇的反“扫荡”。邓一飞所在的2营5连担负着牙山地区的内线作战,防御和牵制敌人,配合主力进行外线作战。12月14日,邓一飞所在的阵地被日寇重重包围。在突围战中,他冲进敌群拉响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牺牲时年仅23岁。
    邓一飞壮烈牺牲后,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一分校胶东支校广泛宣传邓一飞的英雄事迹,用以鼓舞牙山地区全体军民进行战斗的信心和决心。经过牙山地区全体军民的英勇战斗,最终粉碎了敌人的“拉网扫荡”。为了表彰在突围战斗中壮烈牺牲的邓一飞等37人,抗大胶东支校于1943年在栖霞县李家沟口建立了一座英雄纪念碑。全国解放后,胶东县人民政府在牙山地区的桃村建立一所胶东革命烈士纪念公园,园中矗立有邓一飞的墓碑。

    邓山铎烈士
    邓山铎(1879-1932),湖北省松滋县人。佃耕为业,兼营中医。1930年在长子邓河才的动员下,参加中国工农红军。
    1930年在部队从事医务工作。办事勤谨认真,对伤病员体贴入微,受到官兵一致好评。1931年任红3军经理部主任,兼管军运工作。1932年,敌长江“剿匪”司令徐源泉兵据房县,红军奉命出击。在随军作战中,不幸被俘。在狱中,向难友宣传革命道理,与敌人展开面对面的斗争,大义凛然,无所畏惧,遂被敌杀害,时年33岁。

    邓义山烈士
    邓义山(1900-1932.9),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人。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1927年参加革命。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
    1927年11月参加了“黄麻起义”。1930年3月任红军第1军军医院政治委员。1931年1月任红4军军医院政治委员。1932年夏任红25军第74师政治委员,率部挺进豫南转战皖西,取得了多次战斗的胜利。同年9月率部在安徽省六安麻埠地区与敌作战牺牲,时年32岁。

    邓小平将军
    邓小平(1904.8.22-1997.2.19),原名邓先圣,学名邓希贤,四川省广安县协兴乡牌坊邓村人。1911年接受私塾教育并进入新式小学读书。1920年赴法国勤工俭学,就读于法国百恩斯中学。1922年参加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4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并担任青年团旅欧支部的领导。
    大革命时期,1926年初离法国到苏联莫斯科学习,先进东方大学,不久转入中山大学,1927年春回国,被派往西安国民革命军联军冯玉祥部从事政治工作。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年底随中央机关迁往上海,在上海与张茜元结婚,改名邓小平,同年任中共中央秘书长。1929年夏,作为中央代表前往广西领导起义,化名邓斌,同张云逸等于12月和次年2月,先后发动百色起义和龙州起义,创建中国工农红军第7军、第8军和左江、右江革命根据地,任红7军、红8军政治委员和前敌委员会书记。1931年妻张茜元因难产在上海去世,8月,到江西中央根据地,先后担任中共瑞金县委书记、会昌中心县委书记、江西省委宣传部长。1933年2月,因拥护毛泽东的正确主张,被党内“左倾”领导人斗争、撤职、下放,是为邓小平生平“三起三落”中的“第一落”。同年6月,被临时党中央上调到中央军委总政治部担任秘书长,是为“第一起”。以后,历任红军总政治部秘书长、总政治部机关报《红星》报主编。1934年10月随中央红军长征,年底任中共中央秘书长。1935年1月参加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即遵义会议),会议确定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领导。后任红一军团政治部宣传部长、政治部副主任、主任。
    抗日战争时期,任国民革命军第18集团军(八路军)政治部副主任。1938年1月任八路军129师政治委员。和师长刘伯承深入华北敌后,创建了太行、太岳等抗日根据地。1939年8月与浦琼英(卓琳)在延安结婚。1942年9月兼任中共中央太行分局书记,1943年10月代理中共中央北方局书记,主持八路军总部的工作,在艰苦的条件下担负起领导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党政军的全面工作。1945年在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晋冀鲁豫野战军、中原野战军、第二野战军政治委员,晋冀鲁豫中央局书记,中原局、华东局第一书记。1945年9月至11月同刘伯承一起领导了上党战役、邯郸战役。1947年夏他们率军南渡黄河,挺进大别山地区,由此揭开了人民解放军对国民党军队的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1948年,在解放战争的战略决战阶段,担任统一指挥中原野战军、华东野战军的总前委书记,同两个野战军的领导人刘伯承、陈毅等一起,指挥了举世闻名的淮海战役(又名徐蚌会战)和渡江战役,攻克了国民党政府首都南京和上海、苏、浙、皖、赣等广大地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年9月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参加了开国大典。10月,任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随后和刘伯承率部向西南进军,占领了云、贵、川、西康诸省,参加领导了进军西藏和西藏和平解放的工作,实现中国大陆的完全解放。此间,任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一书记、西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西南军区政治委员。1952年7月调往中央工作,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1954年改为国务院)副总理兼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后又兼任政务院交通办公室主任和财政部部长。1954年任国务院副总理、中共中央秘书长、国防委员会副主席。1955年4月中共七届五中全会上,被增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1956年9月在中共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中央委员会总书记,1959年任中共中央军委常委。1966年“文革”开始后,失去一切职务,是为邓小平之“第二落”。1969-1973年间下放到江西省新建县拖拉机修造厂劳动。1973年恢复副总理职务,是为邓小平之“第二起”。1974年4月代表中国政府出席联合国第六届特别会议,在会上系统地阐述了毛泽东关于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主持起草了周恩来在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1975年1月任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中央军委副主席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由于“四人帮”的诬陷,1976年4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根据毛泽东提议,一致通过撤销邓小平职务,保留党籍,是为邓小平之“第三落”。1977年7月中共十届三中全会恢复邓小平的党政军领导职务,是为邓小平之“第三起”。1978年3月当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主席。1981年6月,在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上当选中共中央军委主席。1982年9月,当选为党中央顾问委员会主任。1983年6月第六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1984年1月24至26日视察深圳并题词:“深圳的发展和经济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2月22日,首次提出了“两种制度”构想。1992年初,在深圳发表了举世瞩目的“南方谈话”,强调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10月,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1997年2月19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主要著作收入《邓小平文选》(3卷)。

    邓文山烈士
    邓文山(1905.6-1938.5),原名邓海峰,辽宁省凌南(今建昌)县二道湾子乡大北沟村人。抗日民族英雄,革命烈士。
    1929年随父移居黑龙江省德都县红化碛屯。因同恶霸打官司败诉,被逼迫投身绿林。1931年夏被奉军收编任副营长。“九·一八”事变后,参加马占山部抗日,任义勇军团长。1932年5月,在马家船口一线阻敌,因部队伤亡过大而溃散。1934年3月组织100余人,报号“平康德”举旗抗日。首战德都龙河警察署,缴获长短枪12支。4至10月,带队在海城窝铺、谷家楼、通南、南镇等地同讷河县警察队作战6次,歼灭日军官7人,伪军80余人,署长催根宣、分队长史明华等被击毙。1935年末,义军已发展到1000余人,许多抗日队伍归附,形成了龙江西半部到处都有“平康德”抗日的局面。1936年2月,应邀赴苏联考察。4月和副首领杨老五(平日军),刘景和(复中华)从苏联回来后,立即调动部队到中苏边境进行活动。部队进入北山后,遭到日伪军包围,在两个多月战斗中部队伤亡很大,不得不分散突围,9月带100余人进入深山密林。时近寒冬衣单腹空,义军难以生存,再次化整为零,分散行动。1936年带20余人,到家乡北部山林潜伏起来。日军找不到邓文山,便将文母、外甥等投入大牢,并烧毁了他家的房屋财产,扬言交不出邓文山,就把红化碛屯的百姓斩尽杀绝。12月初跑回辽宁老家,不久就拉起30余人的抗日队伍。1937年春与县讨伐队交火时,曾两枪击毙两名机枪手,夺过机枪,打退了敌人。秋末的一天,药王庙警察署长杨志凌闯入大北沟,邓文山一枪击毙其乘马。吓得杨某跪地求饶。因此,邓文山在建昌地区很有名气,许多人前来投靠。不久就扩展到100余人的队伍。
    1938年5月28日晨,邓文山在棒槌山下被包围,头部负伤。傍晚,被邓连贵等背到长脖子沟隐蔽。敌人几次搜寻不得,就杀害了邓文山亲人邓文忠等四人。由于缺医少药,伤口恶化身亡,时年33岁。

    邓文风烈士
    邓文风(1900.3-1932.7),辽宁省凌南(今建昌)县鸽子洞乡高杖子村人。抗日民族英雄,革命烈士。
    早年曾入奉军任连长。1926年在汤玉麟部下任连长,因不满汤军腐败,乃弃职还乡。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带头组织抗日武装,投入郑桂林麾下,历任营长、团长、统带、副司令等职。其部为48路义勇军之劲旅,在辽西抗战中,率部出征,骁勇善战,深入敌后,出奇制胜,每战皆捷,威名大震。曾攻取车站、毁敌坦克、击落日机等显赫战功。1932年5月10日,在绥中县范家乡,郑桂林、邓文风率领的第48路抗日义勇军1500余人在范家乡三山与300余名企图向九门口进犯的日军遭遇,向来不惧怕日军的“天狗司令”郑桂林果断命令副司令邓文风率部迎战,战斗进行得异常激烈,几次发生肉搏。日军自恃武器先进,派出一架飞机在上空盘旋助战,以壮大声势,义勇军将士怒不可遏,在飞机低空飞翔时将其击落。不久被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编为第17路抗日义勇军,任副司令。敌人派重兵围剿,邓文风率义勇军顽强迎战,在绥中县前所与敌遭遇,两次战斗共歼敌110余人。
    1932年7月间,国际调查团到达北平。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召集东北各路抗日义勇军将领到北平开会。会上邓文风慷慨陈词,痛陈时弊,愤怒控诉了日军侵华罪行,还无情地揭露了国民党当局不抵抗和排挤、迫害义勇军带来的严重后果。与会者都十分钦佩他的爱国责任感,但引起国民党亲日派特务的极瑞仇恨,竟采取在西瓜中投毒的卑鄙手段,使邓文风食后中毒,抢救无效而死,时年32岁。
    1991年(7月16动工,9月3日竣工)中共建昌县委、县政府为慰祭抗日救国英雄郑桂林(见:http://bbs.lnd.com.cn/dispbbs.asp?boardid=112&id=68237 第5楼《中国人民解放军郑姓高级将领、革命英烈生平简介·郑桂林烈士》)、邓文风、邓文山(见上)烈士,用群众捐款在葫芦市建昌县城南,地处辽西名山——大黑山脚下,大凌河畔修筑锦西抗日英雄纪念碑,碑高17米。碑的骨架为钢筋混凝土结构,表面用当地名贵建材大黑山花岗岩石镶嵌而成。碑园占地面积1369平方米,即37×37米,寓意1937年“七·七”事变。碑的主体由平台、碑坐、碑身三部分组成。碑台阶的两个缓平台分为三段,象征抗日战争的三个阶段;碑的平台为12米×12米的正方形,双12意为全面抗战;平台高3米,寓意三位英雄为一个目标而结成一体;平台围栏高815公分,象征“八·一五”祖国光复;碑身高14米,象征东北人民英勇抗战14年。碑的总体为方形,意为来自四面八方的义勇军战士汇聚而成的坚强战斗整体。碑身由一只利剑、两把单刀组成,体现抗日歌曲《保卫黄河》、《大刀进行曲》的主题——大刀向敌人头上砍去。碑身主体表面是黑白相间的花岗岩石板。碑平台地面为红色,平台的墙壁为豆绿色,雨后呈深绿色,平台围栏为雪白色。碑的正面和两侧的题词由原冀热辽区第18地委书记、国家民政部副部长、现任全国人大常委王国权题写,正面是:“抗日英雄郑桂林将军永垂不朽”;左侧是:“邓文风烈士业绩铸丰碑”;右侧是:“邓文山烈士英名载史册”。碑的背面题词“抗日救国,功昭千秋”由原冀热辽军区司令员、热河省主席、国家司法部副部长、现任中顾委委员李运昌题写。碑文记载了三位英雄的生平,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邓允庭烈士
    邓允庭(1879-1931.4.22),湖南省郴县人。出生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889年10岁时承当地一位私塾先生的厚爱,免费收其门下读了6年书。1897年加入中国同盟会。1927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早期民主革命时期,1897年离开家乡去外寻师习武。后入云南陆军讲武堂,与朱德等进步同学结为好友。毕业后曾在粤军任团参谋长。辛亥革命的成果被袁世凯窃取后,愤然离开粤军。在返回家乡的途中,于湘粤边境的九峰山区,突遭一伙人拦住去路。因武艺高强,众莫能敌,被邀上山入伙,推举为九峰二寨主。上山不久,即用自己的旧民主革命思想对这支绿林队伍逐步进行改造,并将队伍冠上民国独立师的番号。5年后寨主病故,被推举为民国独立师司令,并打出了杀富济贫的旗帜以号召群众,迅速将队伍扩充到5000余人。1921年北京政府派员来收编,在随同北上途经长沙时,遭军阀扣留,队伍亦流散到湘南各地。
    大革命时期,1925年秋返回家乡不再外出。1926年春在当地共产党人的影响下,积极投身农民运动。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年底当获悉朱德率南昌起义余部驻扎在粤北地区时,立即前往联系。在乐昌经过同朱德、陈毅恳谈之后,接受立即返回郴州加紧组建赤卫武装,准备发动工农暴动的重任。1928年2月率郴县农军配合朱德、陈毅领导湘南起义部队攻克郴州城,并被任命为工农革命军第7师师长。湘南起义期间率部参加了许多出色的战斗,为建立湘南红色政权作出了贡献。4月底,率部随朱德、陈毅上井冈山后,被任命为工农革命军第4军第11师副师长兼32团团长。不久部队缩编,奉命留在井冈山从事地方工作,并于5月被选为中共湘赣边界特委委员。此后在特委书记毛泽东的领导下,常深入宁冈、遂川、莲花等县开展建党、建军等工作。曾任大井乡工农政府的党代表,并将这个乡建成革命政权的模范乡,受到毛泽东、朱德的多次表扬。在中央苏区几次反“围剿”中,积极组织苏区群众为红军筹集粮油、服装、药品等物资,做了大量工作。1931年4月22日,在苏区肃反扩大化运动中被错杀,时年52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邓玉南烈士
    邓玉南(1906-1933.4),湖南省平江县人。出生于一个铁匠家庭。1926年10岁起给地主放牛,后到本地辜家洞一家造纸坊户当童工。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大革命时期,1924年9月参加当地共产党人领导的要求增加工钱的罢工斗争。1925年加入平江县辜家洞造纸工会。1926年又积极投入当地的农民运动。1927年春被选为平江农民自卫军第九中队队长。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8年国民党当局集中兵力“围剿”平(江)浏(阳)苏区时,随湘鄂赣独立师坚持游击战争。1930年7月在攻打长沙的战斗中,身负重伤。1931年伤愈后,被中共平江县委任命为平江县苏维埃政府警卫团长。1932年4月又调任湘鄂赣省红16军第7师1团团长。1933年4月初为配合中央苏区的反“围剿”战,率部随军向南昌进逼途中,于宜丰与敌相遇。激战中身负重伤,为了不落入敌手,举枪对准自己头部开枪牺牲,时年27岁。

    邓古儒烈士
    邓古儒(1892-1934),字铁梅,辽宁省本溪县磨石峪村人。出身于一个士绅家庭。抗日民族英雄,革命烈士。
    1917年,进入旧警界,逐步晋升至风城县公安局长。1929年,因不预与上司同流合污遭革职。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在国家危亡之际,10月下旬在岫岩小汤沟顾家堡子顾家大院召开大会,创建东北民众自卫军,任自卫军司令,率领自卫军爱国将士与日本侵略者浴血奋战于凤城、岫岩、安东(今丹东)、庄河等地,威震辽东地区,沉重打击了日本帝国主义。12月26日夜,指挥东北民众自卫军向凤城发起猛攻。12时,自卫军在凤城火车站打响第一枪,并将车站和城内的守敌分割包围。自卫军捣毁县衙、公安局,砸开监狱,将被日伪逮捕的爱国人士尽行放出。夜袭凤城是“九·一八”事变以来,辽东三角地区人民群众对日军进行的第一次重大武装反抗,给日本侵略者以沉重打击。经过这次战斗,东北民众自卫军军威大振,声誉传遍辽东。东北民众自卫军的不断胜利,引起了敌人的恐慌。不久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任命为东北民众自卫义勇军第28路军司令。1932年春,邓铁梅率部频繁出击,先后收缴了庄河、大孤山伪维持会武器,智取卡巴岭三义庙警察所,紧接着又连续挫败了日伪军的多次围剿,将司令部移往龙王庙。部队总人数达1.5万余人,成为东北抗日武装中的一支劲旅,成为辽东著名抗战区。在抗区内制定了财政、税收、粮食政策,设置了医院、被服厂、印刷厂、税捐局等机构,并提出了“不投敌、不妥协、抗战到底;不扰民、不贪财、不调戏妇女;不拿百姓一针一线”等口号,受到抗区群众的拥护。队伍一天比一天壮大。敌人见进剿不成,便采取诱降手法,邓则将计就计,虚与周旋,最后将日伪当局的所谓谈判代表,日本参事官反田俊章等6人诱至夙城县刁窝堡处决,人心大快。日伪当局恼羞成怒,遂调集日伪军1万多人,对抗区发动了大围剿,由于义军缺乏战斗经验,一开始便采取了处处设防、分头迎击对策,致分散了兵力,虽然取得了一些局部胜利,但损失严重,只剩下1000多人。紧接着日伪军又连续发动两次大讨伐,部队不得不化整为零,开展游击活动。1934年5月,由于长期奔波,身患重病,不能随军活动;便秘密来到夙城县小蔡沟张家堡子亲属家中养病,不料为特务侦知,于1934年5月30日被捕,并立即解往奉天(今沈阳),监禁在伪警备司令部军法处。日伪高级官员,曾以高官厚禄诱降,均不为所动。在敌人法庭上,慷慨陈词,历数日本侵略者侵华罪行,并开始绝食。有一天,一个日本军官来到狱中,伪装斯文地说了些佩服、敬仰之类的话,然后请在其折扇上题字。邓当即挥笔疾书了14个字:“五尺身驱何足惜,四省失地几时收”。表明了誓死的决心。日伪内部通报也称:“邓铁梅已抛弃生死之念,求死更重于求生。”在看守所中,慷慨悲歌岳飞的《满江红》,并书写文天祥的《正气歌》,以示自己效仿古人的民族气节和至死不降的决心。
    1934年9月28日夜,被日寇秘密杀害在奉天伪陆军监狱,时年42岁。
    邓古儒所立下的抗日不朽功勋,得到了中国共产党的充分肯定,1935年8月1日,中共中央发表的《为抗日救国告全国同胞书》中(即《八一宣言》)称为“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而捐躯的民族英雄”。

    邓民山烈士
    邓民山(1910-1935.5),江西省兴国县人。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8年参加农民协会。1929年在当地组建游击队。曾任游击队队长、区游击连连长。后率部活动于兴国、于都、赣县交界地区,消灭了当地反动武装靖卫团残部。1933年冬,所部改编为江西军区第三作战分区独立第3团,任团长。后历任中国工农红军红三军团第5师第14团团长兼政治委员。1934年随红军长征。1935年5月在四川会理作战牺牲,时年25岁。

    邓岳生烈士
    邓岳生(1911-1931.1),湖南省浏阳县人。出生于一户小康人家。1918年7岁时入本地国民学校念书,毕业后又读了3年私塾。1925年春,到共产党人举办的平民夜校学习。农民运动在浏阳兴起时,被选为九溪乡农民协会委员长。1926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大革命时期,先后出席浏阳县农民代表大会和中共浏阳县第一次代表大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年底被中共浏阳县委派往本县东山里游击队工作。1929年春,奉派到向坪开展武装斗争,组织一支200人的赤卫队,在白区开展惩霸、筹款等斗争。1930年5月,被任命为浏阳赤卫军第6师第1团副团长。同年7月率部配合红三军团参加攻打长沙的战斗。8月被任命为浏阳赤卫军第6师副师长兼第2团政治委员。率部随红一军团参加全歼文家市敌军等战斗。1931年1月率部攻打敌重兵驻守、地势险要一关口时,不幸腹部中弹牺牲,时年20岁。

    邓型石烈士
    邓型石(1894-1933),安徽省金寨县人。早年自学成木工。1929年秋参加中国工农红军。
    历任班长、排长、师修理所所长、红四方面军修理处处长等职。工作认真踏实,技术精益求精,战斗勇敢坚强,多次立功,并加入中国共产党。随军参加过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多次反“围剿”作战。1932年10月第四次反“围剿”时,红军主力进行战略转移,他留守鄂豫皖边区进行游击战。后编入红75师。1933年红75师在湖北罗田一带与敌周旋,在一次遭遇战中不幸中弹牺牲,时年39岁。

    邓乾元将军
    邓乾元(1904-1934),湖南省溆浦县人。出生于一户小康人家。早年入溆浦二区高级小学。1922年秋考入常德教会学校―隽德中学。1924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5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
    大革命时期,任隽德中学团支部书记。为反对帝国主义利用宗教文化进行侵略,领导了集体退出教会学校的斗争,使这所教会学校被迫停办。1925年,转入长沙湖南省立高等工业学校学习。曾根据省学联指示,率领十余名同学成功地将常德湖南省立第二师范4名被捕党团员营救出狱,后去武昌两湖党校学习。1926年冬以中共湖南区委特派员身份前往汉寿,指导建党工作和农民运动。1927年“马日事变”后,调省委组织部负责党团员的秘密联络工作。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年8月,调任中共醴陵县委书记,组织工会武装,准备秋收暴动。后任工农革命军第1军第1师第2团党代表,参加湘赣边界秋收起义。1928年春被中共湖南省委派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任中共湘赣边前敌委员会秘书长。同年12月任中共湘赣边界特委书记。在红四军挺进赣南后,领导边区军民配合红五军坚守井冈山开展斗争。1929年初,井冈山一度失守,退往酃县坚持斗争。4月组建边界红军独立第1团,并通过恢复和整顿工作,在永兴、莲花、宁冈、酃县、遂川、茶陵相继建立县委或临时县委。5月主持中共湘赣边界特委第四次执委扩大会议,作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中心由宁冈转到永新和分散开展游击战等重要决定。同年8月赴上海党中央机关汇报工作,途中写了《湘赣边界工作报告》,全面总结了边界工作的经验教训。报告中特别强调了党的建设的重要性:如欲改造边界党走向布尔什维克的道路,其基本工作有两项:第一是加强党的无产阶级之意识领导……第二是要严密党的组织,认真执行党的章程……”。同年10月根据中央军委指示去鄂西寻找宜昌起义部队。后辗转到武汉,任武汉军委委员,指导湖北、湘北、豫南地区的军事组织工作。12月参与领导大冶兵暴成功。后任红5军第5纵队政治委员。1930年6月任红三军团第8军政治委员。7月率部参加攻占岳阳和长沙的战斗。在红三军团前委扩大会上,认为大革命失败后形成的敌强我弱的形势并未根本改变,攻打长沙是军事上的冒险行动;主张在广大农村深入开展土地革命,积蓄革命力量。不久,因提出上述意见而被撤销红8军政治委员职务。1932年初调瑞金中央军事学校任教。1933年,在“肃反”中被“左”倾领导诬为AB团分子”,身心受到严重摧残。1934年长征前夕去世,时年30岁。
    1945年中共中央在延安为其平反昭雪,并追认为革命烈士。

    邓瑞余烈士
    邓瑞余(1910-1936.1),江西省遂川县人。早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历任中国工农红军红6军团17师50团团长。1934年8月随军团西征,率全团挺进湘中,转战湘西,参加湘鄂川黔反“围剿”作战,南下湘中,西进贵州。1936年1月在便水战斗中牺牲,时年26岁。

    邓逸渔烈士
    邓逸渔(1906-1931.8),安徽省无为县人。幼年读私塾。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7年后任中共无为县委委员,无为县特委委员。1928年赴芜湖参与组建党的外围组织“济难会”,作为交通联络站。被敌破坏后,返回家乡创建义务小学,并深入宋家庙、李家潭、小江坝等地,积极建立农民协会和革命武装。1930年领导了“六洲暴动”。坚持开展武装斗争,并先后任无为武装宣传队队长、中国工农红军皖南第3游击纵队大队长等职。1931年7月,代理中共无为县委书记,1931年8月在真武殿被叛徒杀害,牺牲时25岁。

    邓智慧烈士
    邓智慧(1908-1929),江西省永丰县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
    1922年考入吉安吉州中学。1926年因在校参加革命活动被开除,同年8月赴上海大学社会系学习。11月回永丰从事革命活动,任国民党永丰县党部委员。大革命失败后,遭国民党江西省政府通缉。1928年参加江西工农革命军第7纵队,任政治干事。1928年任江西工农红军独立第2团区分队长。1929年冬,在吉安塘东作战牺牲,时年21岁。

    邓毅刚将军
    邓毅刚(1904-1932.2),又名邓伟,字厦材,湖南省汝城县附城乡邓家村人。出生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幼年父母双亡,由兄嫂抚养成人。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局秘书长。
    大革命时期,1925年初从本县濂溪高小毕业后,考入黄埔军校第三期。1926年夏参加北伐战争。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参加“八·一”南昌起义。1928年初随朱德、陈毅率领的南昌起义余部参加湘南起义,后上井冈山,并任工农革命军第4军10师28团7连连长,红4军军部特务营长。1929年1月起随红4军主力离开井冈山,向赣南、闽西挺进,曾任红4军第1纵队参谋长,龙岩县赤卫军大队长等职。同年秋率赤卫大队在马坑成功伏击进攻龙岩的敌运输队,缴获弹药10箱,棉衣近500套,以及其它军用物资20余担。1930年上半年先后任闽西红军独立1团团长、红9军军长和红12军军长,在军内举办各种训练班,学习革命理论、军事技术和文化知识,提高部队的战斗力。率部转战于龙岩、漳平、南靖等县,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闽西根据地,成为闽西苏区著名的红军将领。同年6月,率所部1纵队与红4军4纵队合编为红21军,任红21军参谋长兼4纵队纵队长(亦说军长)。同年11月调任红35军军长,率部参加巩固和扩大赣南革命根据地的斗争。1931年1月底率部攻克大余县城,全歼守敌1个团,缴获大批武器和20000多块银元,使全军军威大振。在中央苏区第二次反“围剿”战中,配合红一军团于吉水县取得全歼敌1个师和1个旅的重大胜利。同年夏,率部作为左翼部队投入中央苏区第三次反“围剿”战争,以游击战术诱敌深入,为红军主力部队创造了莲塘、良村、黄陂3战3捷的战机,重创敌军,粉碎了敌人的第三次“围剿”,功勋卓著。同年10月所部整编为红一方面军独立师后,任红独立3师师长,率部先后拔掉瑞金周围的10多敌据点。在瑞金、安远、寻乌一带打击靖卫团武装,保卫中央苏区南大门。1932年2月,指挥部队攻打瑞金九堡敌靖卫团据点时,奋不顾身,带头冲锋,不幸中弹牺牲,时年28岁。
    1987年,原红35军政委罗贵波挥毫为《邓毅刚烈士传》题写了8个大字:“革命英烈,浩气长存。”
今朝有酒今朝醉
傍晚无钱傍晚忙
5#
发表于 2008-11-6 20:51:07 |只看该作者
【中国共产党邓姓高级领导人、革命英烈生平简介】

    邓生烈士
    邓生(1901-1930.3.20),广西省龙州县人。早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大革命时期,参加龙州工人的反帝反封建革命斗争。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9年9月成立龙州工人联合总会时,被选为总会常务委员,并任龙州工人纠察队(后改为龙州工人赤卫队)队长。同年12月,龙州工人赤卫队与龙州农民赤卫队合并成立左江工农赤卫大队,邓生任副大队长。1930年2月1日,参加龙州起义,任左江革命委员会委员。曾率领工农赤卫大队配合红8军围剿黄飞虎等叛匪,维护革命根据地的治安。
    1930年3月20日敌人突袭龙州,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为掩护左江革命委员会和红8军军部撤退过河,把个人安危置之度外,在洗马滩上手挥红旗,吸引敌人的火力,后被敌逮捕杀害于龙州城,时年29岁。

    邓发烈士
    邓发(1906.3.7-1946.4.8), 原名邓元钊。广东省云浮县人。少年在家乡读小学。1921年到广州、香港当勤杂工和厨工,后加入香港海员工会和洋务工会,在苏兆征的启发引导下,1922年和1925年参加香港海员大罢工和省港大罢工,并在香港大罢工中当选为罢工工人代表,任工人纠察队队长、宣传队小队长等职,成为工人运动的骨干。1925年秋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工人运动的著名领袖之一。
    大革命时期,参加了国民革命军东征的支前工作,担任过国民党广东省党部北伐青年工作队队长。1927年广州“四·一五”反革命政变后,任中共广东油业工会支部书记。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年12月参与了广州起义的组织、发动工作,暴动时任五区副指挥。1928年春赴香港任中共太古船坞支部书记,后任中共香港市委组织部长,并主持建立了香港特科,同反动派进行英勇斗争。同年秋被选为中共广东省委委员,兼全国总工会南方代表,后任中共香港市委书记。1929年任中共广州市委书记,不久又改任香港市委书记,并当选为广东省委常委,在革命处于低潮、白色恐怖严重的环境下,坚持在工人中进行艰苦细致的组织、教育工作,领导他们为实现自身的利益和要求而斗争,成为一名工人运动领袖。1930年春任中共广东省委组织部长。同年9月出席了中共六届三中全会,当选为中央委员。12月被任命为中共闽粤赣边区特委书记兼军委书记。1931年7月调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部政治保卫处工作。11月在第一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临时中央政府执行委员,同时被选为苏区中央局委员,任国家政治保卫局局长。1934年1月在中共六届五中全会和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上分别当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和中央政府执行委员,仍任保卫局长。在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统治下,在主持闽粤赣特委肃反工作和保卫局工作期间,犯了肃反扩大化的错误,给党和革命事业造成了损失。1934年10月参加长征,任军委纵队副政治委员、政治委员。1935年1月出席遵义会议,拥护毛泽东的正确主张。红军到达陕北后,任中央政府西北办事处粮食部长。1936年6月受党中央委托,经新疆赴苏联莫斯科向共产国际汇报工作。
    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秋从苏联回国,任中共驻新疆代表、国民革命军第18集团军(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主任。积极贯彻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团结各族人民支援抗日战争,扶植当地的民族文化教育事业,扩大了党的影响。1939年冬回延安,任中央党校校长(1942年后改任副校长)。1940年兼任中央职工运动委员会书记,1943年后兼任中央民运委员会书记。在主持职工运动委员会期间,坚决贯彻以生产为中心的工会工作方针,组织制定了正确的劳动政策,加强了党对职工运动的领导。1943年后,在陕甘宁边区组织开展了赵占魁运动,推动了边区工业战线的群众运动,为各抗日根据地的职工运动和经济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1945年4月,被推选为解放区职工联合会筹备会主任。
    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9、10月间,以中国劳动协会代表团成员的身份,代表解放区80万职工出席了在巴黎召开的世界职工代表大会,并在大会上发言,代表中国工人提出了八项主张,得到了与会代表的热烈支持,当选为世界职工联合会理事会理事和执行委员会委员。1946年1月回国,在重庆与中国劳动协会负责人朱学范一起为中国工人组织的统一和工人运动的发展作了大量的工作。同年4月8日,乘飞机从重庆飞往延安途中,因飞机失事在山西兴县黑茶山不幸遇难,终年40岁。

    邓拓社长
    邓拓(1912-1966.5.18),乳名邓旭初,学名邓子健,曾用名中子健、中云特,笔名马南村、向阳生等,福建省闽侯县(今福州市)人。1929年高中毕业后考入上海光华大学,1930年参加社会科学院联盟,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战士,当代杰出的新闻工作者、政论家、历史学家、社会科学家、诗人和杂文家。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从事中国共产党的地下秘密工作。
    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赴晋察冀边区任《抗战报》社长兼主编,《晋察冀日报》社长兼总编辑、新华社晋察冀分社社长,中共晋察冀中央分局党报委员会书记和宣传部副部长等职。1942年7月1日在《晋察冀日报》发表社论《纪念“七一”——全党学习掌握毛泽东主义!》。
    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主持编印《毛泽东选集》。1949年8月,原晋冀鲁豫中央局机关报《人民日报》(1946年5月15日在邯郸创刊)与《晋察冀日报》合并为《人民日报》,开始作为中共中央机关报出版,受命主持中共中央机关报,担任《人民日报》总编辑(第2任社长胡乔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共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社长(第4任)兼总编辑,在职期间撰写了许多重要社论。1955年任中国科学院科学部委员,中国历史研究所学术委员。1958年9月调任中共北京市委书记处文教书记。1960年任中共中央华北局书记处候补书记,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兼中共北京市委理论刊物《前线》主编。1961年3月19日应《北京晚报》和《北京日报》三个版面之约,以马南的笔名在晚报副刊《五色土》上开辟《燕山夜话》专栏,到1962年9月2日结束共发稿153篇,受到读者的欢迎,好评如潮。同年9月,约同吴晗(北京市副市长)、廖沫沙(中共北京市委统战部部长)以吴南星的笔名写作《三家村札记》,在《前线》刊登。由于历史原因,被定为“三家村反党集团”,受到批判。1966年4月16日《北京日报》刊登了关于《燕山夜话》和《三家村札记》的批判材料。不久被停止工作。
    1966年5月18日因不堪忍受的政治压力下,在北京寓所含冤自杀逝世,终年54岁。著有《燕山夜话》等。1979年“三家村”冤案平反昭雪,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邓拓诗词选》,共收入邓拓诗词近300余首,聂荣臻同志为之作序。1993年8月,邓拓夫人丁一岚,经过10多年的搜集整理又编了《邓拓诗集》,收集邓拓诗词400多首,已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邓荣烈士
    邓荣(1908.6-1930.9.13),香港区长洲岛人。出生于香港一个海员家庭。1925年10月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大革命时期,1925年6月省港罢工爆发后,随父返穗,即加入罢工斗争行列。同年10任海员支部委员,参与创办和领导省港劳动童子团,任省港劳动童子团联合委员会秘书长、共青团广东省委委员。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参加广州起义,起义失败后撤退香港。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年秋受党组织指派,到“俄国皇后”号轮船上当海员,从事地下工作,根据海员工会的指示掩护来往于海内外的领导干部,运送党的文件和宣传品。1930年5月,调共青团广东省委工作,任共青团广东省委委员。6月底,由于叛徒出卖在上海浦东码头被捕。关押期间,遭严刑拷打而坚贞不屈。后被押解广州,被敌人强行游街3天,要其指认党团员,但他早把生死置之度外,对街上的行人望也不望一眼。敌人无所获于同年9月,将其押至东较场。临刑前大义凛然,高呼革命口号“打倒国民党反动派!”、“中国共产党万岁!”为共产主义事业流尽了最后一滴血。牺牲时年仅22岁。
    1953年中央人民政府民政部追认为革命烈士。

    邓俊烈士
    邓俊(1911-1933.11.21),四川省资阳县人。在资阳县立中学读书时,受新思想的熏陶,积极参加各种进步活动。1927年在重庆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年由团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1930年调江巴地区工作。不久到成都四川省医学专科学校,以读书为掩护,从事地下工作,先后担任医专校支部书记、南城特支书记。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在中共成华区委领导下,组织学校的党团员开展学运活动。先后参加了“成都市民反日大会”,成都市各界民众团体举行的集会和示威游行;发动同学参加抗日义勇军,抗日救护队,建立抗日救亡宣传团,举办慰问抗日义勇军和救援东北流亡同胞的募捐演出。1932年针对国民党蒋介石推行的“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领导特支贯彻党的深入发动民众,反对内战,一致抗日的方针;发动党团员和进步学生响应成都市工商学界举行的罢工、罢市、罢课斗争;参加全市80000多民众举行的四川抗日救国大会和示威游行,向省政府请愿,要求川军停止内战,克期出川抗日;参加全市各界民众纪念“九·一八”一周年的集会。1933年1月组织党员在校内散发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中国工农红军革命军事委员会发表的《抗日宣言》。夜间到街头巷尾以“成华反帝联盟军事委员会”的名义刷写抗日标语,邀请戏剧界名流与医专校同学联合举行募捐义演,为工农红军和国民党抗日军队募集经费。由于革命斗争的需要,中共四川省委将成华区委改为中共成都市委,他调任东区区委书记。1933年11月2日,在成都四圣祠街土地庙茶社内,与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长谭德政接头时,被叛徒认出,二人同时被捕,关押在国民党成都警备司令部监狱。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威胁利诱,他大义凛然、置生死于度外,痛斥特务、叛徒,坚定表示“要我叛变革命,痴心妄想”。在给父亲的绝笔信中写道:“古人犹能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何况我一英勇共产党员乎!一个共产党员是坚决的、始终如一的站在工农立场反对统治阶级,决不在统治阶级权威下畏缩投降……。”表现了一个共产党人,在敌人屠刀下,临危不惧,为共产主义事业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
    1933年11月21日,在成都东较场被敌人杀害,牺牲时年仅22岁。

    邓培烈士
    邓培(1884-1927),字少山,化名唐凤鸣。广东省三水县石湖州邓关村人。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1897年赴天津打工,受革命思想的影响,“五·四”运动爆发后参加唐山群众支援北京学生的爱国正义斗争。1920年与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北京共产主义小组相继取得联系,1921年春建立了唐山第一个工会——京奉铁路唐山制造厂工会,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运动的早期领导人和著名的革命活动家,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最早的几个党员之一,是中国工人阶级的杰出代表。
    1922年1月赴苏联出席远东各国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受到了列宁的接见。在告辞的时候,列宁以亲切地紧紧握住他的手用英语说:“铁路工人的运动是相当重要的,在俄国的革命当中,铁路工人的运动起到相当重大的作用,在未来中国的革命当中,他们一样可以起到同样甚至更大的作用。”听了翻译的话,点头不已。4月从苏联回国,同年夏任中共唐山地区委员会书记,领导唐山各厂矿工人的斗争。1923年6月在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候补中央委员。1925年1月在上海参加中共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又再被选为候补中央委员。会后回唐山继续兼任中共唐山地委书记。北伐战争前夕,从北方调到广州任全国铁路总工会广东办事处主任,积极组织粤汉路工人支援北伐战争。1924年2月,当选为全国铁路总工会委员长。1925年在第二次全国劳动大会上当选为中华全国总工会执行委员,后任广东省总工会主席。1927年在广州“四·一五”反革命政变中被捕,关押广州河南南石头监狱。反动派妄图逼迫供出全国铁路系统的共产党员和工会干部的名单,先用金钱引诱不成,又恼羞成怒,吆喝着用皮鞭抽打,接着又吊起来,用刺刀刺全身。但宁死不降。遂于4月22日夜间被秘密杀害,时年44岁。
    邓培的一生为中国的革命事业、特别是早期的铁路工人运动做出了重要贡献,为民族解放和挽救国家命运建立了不朽功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唐山市人民为怀念这位早期的共产党人和杰出的工人运动领袖,重修邓培唐山故居。1990年9月,中国共产党三水县委员会、三水县人民政府在县城西南公园内建立邓培铜像,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彭真为铜像题写了“邓培烈士”。1993年底,中国共产党三水市委员会、三水市人民政府拨出专款修葺石湖洲邓关村邓培故居。邓培铜像和邓培故居成为革命传统教育的好场所。

    邓雍烈士
    邓雍(1906-1934.2.29),四川省安岳县人。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青少年时期,就读于安岳县城高小(旧制安岳中学)。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大革命时期,1925年考入重庆中法大学,从校长吴玉章及其他共产党人那里,受到了革命思想的教育。1927年3月31日,为抗议英、美帝国主义军舰炮轰南京,由有共产党人参加的四川国民党(左派)莲花池省党部,组织数万群众在重庆打枪坝召开示威游行大会。反动军阀奉蒋介石密令,派出大量军警、特务破坏大会,大肆逮捕、屠杀革命志士。他机智勇敢,奋力搏斗,掩护到会群众逃离虎口,自己也化装脱离险境。后转移回到安岳家乡,积极宣传革命思想,发展党员,并担任安岳龙台乡党支部书记。
    1927年任安岳龙台乡党支部书记。1932年中共龙台区委成立,任区委书记。1933年秋,经共产党员梅曙堂(时任龙台团总)的举荐,担任龙台镇镇长,以此身份为掩护,从事革命活动。不久,中共四川省委决定在遂(宁)、安(岳)等地举行武装暴动,并成立了以共产党员为主体的龙台游击大队,任司令员。1934年2月6日被敌人诱捕。在狱中面对敌人的屠刀和酷刑,大义凛然,视死如归。
    1934年2月29日,在安岳土城门外刑场被敌人杀害,时年28岁。

    邓一非烈士
    邓一非(1911-1937.11.28),四川省人。1930年入上海艺术大学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0年负责上海艺术大学校共青团工作,领导上海青年运动。1932年11月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入狱,后经党组织营救出狱。1933年任中央上海市闸北区委书记。1934年7月,党中央派他到河南任共青团河南省委宣传委员。8月任省团工委书记。同年12月23日因河南省党、团组织遭到破坏被逮捕入狱。在狱中坚贞不屈,后经斗争出狱。1935年初到豫南与豫鄂边省委取得联系。同王国华、周骏鸣一起坚持豫南桐柏山区的3年游击战争。先后担任鄂豫边区红军游击队分队长,代理游击队长,中共鄂豫边省委委员。1935年9月,当选为中共鄂豫边区省委宣传部部长。1937年11月27日,周庆鸣、杨秀峰在竹沟举行暴动并取得胜利。28日内奸张运才勾结匪首王战奎,趁游击队到徐景贤老窠大罗庄收缴武器之机,带1000多人进驻了竹沟。邓一非自告奋勇,去和匪首王战奎进行谈判。谈判结束后,在竹沟西寨门外被匪首王战奎杀害,并焚尸灭迹,牺牲时26岁。

    邓力群部长
    邓力群(1915-——),湖南省桂东县人。北京大学肄业。1935年参加革命。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35年参加“一二·九”运动。曾任北平学生联合会执行委员,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总队部代理组织部部长。
    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后任延安马列学院教育处处长、中共中央政治研究室组长。
    解放战争时期,历任中共吉北地委宣传部部长,榆树县委副书记,中共中央东北局巡视员,东北财委办公室副主任,中共辽宁省委政研室主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共中央新疆分局常务委员、秘书长、宣传部部长,中共中央办公厅第一办公室、中共中央书记处办公室组长,《红旗》杂志社副总编辑,国务院政研室负责人、国务院财贸小组副组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共中央办公厅副主任兼中共中央书记处研究室主任,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等职。是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三届、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82年当选为中国共产党第十二届中央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1987年被选为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1990年任中共中央党史领导小组副组长。
    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经济理论的研究。1975年根据邓小平多次讲话精神,主持撰写了《论全党全国各项工作的总纲》。1978年后发表的主要论著有《商品经济的规律和计划》、《马克思主义再生产理论的基本原理必须坚持》等。

    邓子封烈士
    邓子封(1889-1927.7.13),湖南省浏阳县人。幼年丧父,由祖父抚养成人。1925年加入中国国民党。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早年民主革命时期,1911年在古丈县警察局当过巡警。后因对当地封建势力强烈不满,毅然弃职还乡,相继在本县石湾、里仁等小学任教。1919年受“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开始追求进步思想。1920年与好友在家乡办起高等小学,经常组织学生阅读进步书刊,大力传播新思想,新文化,使许多学生萌发了革命思想,后来均走上了革命道路。
    大革命时期,1926年以国民党的身份任国民党浏阳县高坪区党部常委,带领进步学生积极参加农民运动。1927年7月被当地反动地主武装逮捕。
    1927年7月13日上午,被杀害于浏阳高寺场坪。

    邓天文烈士
    邓天文(1905-1927),湖北省麻城县人。幼时就读于本地私塾。1925年在武汉中学加入中国共产党。
    大革命时期,1924年考入武汉中学,受进步思想的影响,积极从事革命活动。经常和学友们一起,传阅进步书刊,奔赴农村、工厂,调查工农疾苦,宣传反帝反封建思想。暑假作为党的麻城工作组成员回到顺河集,团结进步青年,宣传马列主义,秘密从事革命活动。是年冬受湖北党组织派遣回县,参加了中共麻城特支的创建工作并担任特支委员。经常深入麻北农村,在林店、料棚等地发动群众,领导农民运动,秘密建立农民协会,发展党的组织。1927年5月,担任中共麻城县委委员。“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后,参与组织和领导了麻城“九月暴动”和著名的“黄麻起义”。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年12月秘密潜回顺河,发动起义群众和国民党12军周旋,不失时机地打击敌人。不久与蔡济黄、刘文蔚在林店河洞门冲开会,由于坏人告密,遭反动民团头子周郎山突袭,不幸被捕,受尽各种酷刑。始终坚强不屈,两天后在林店河慷慨就义,牺牲时年仅22岁。
    1977年麻城县人民政府将其遗骸葬在林店河北面的山岗上,并建立一座纪念碑,供人瞻仰。

    邓中夏烈士
    邓中夏(1894.10.5-1933.9.21),原名邓隆渤、邓康,字仲澥,湖南省宜章县邓家湾村人。历任中国共产党第二次至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央候补委员、中央委员、政治局候补委员、政治局委员。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一位卓越领导人和杰出的工人运动领袖,又是中国共产党的一位重要理论家和学者。
    民主革命时期,1917年夏从湖南高等师范学校毕业,考入北京大学国文系。潜心攻读,博览群书,并积极参加校长蔡元培发起组织的哲学研究会,邀集一些同学,组织哲学研究小组,研究中西哲学和时势。1918年5月,与许德珩等人发起和领导北京各大专院校学生及留日归国学生,反对段祺瑞政府与日本政府签订《中日共同防敌军事协定》和日军占领山东半岛的游行请愿活动,成为“五·四”运动的先声。同时,与许德珩等人联络北京、天津、上海等地的爱国学生,组织学生救国会,被选为领导人之一。1920年11月与李大钊、高君宇等创建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担任第一任书记兼团北方组织负责人,并创办《先驱》半月刊。在北京大学参加北京共产主义小组。1922年5月出席在广州召开的全国第一次劳动代表大会,任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主任。1923年京汉铁路“二七”大罢工失败以后,全国工人运动一时处于低潮。中共中央认为,为培养和造就大批革命干部,需要有一所自己的学校。于是由李大钊出面和上海大学校长于右任商量,任上海大学校务长。
    大革命时期,1925年5月出席在广州举行的全国第二次劳动代表大会,大会采纳他的建议,决议成立中华全国总工会,被选为执行委员、执委会秘书长兼宣传部长。6月组织领导了著名的省港大罢工。1927年4月,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央委员。8月参加中国共产党的“八·七”会议。在纠正和结束陈独秀的投降主义路线的斗争中,起了重要的作用,被选为中共临时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会议结束后,继陈延年任中共江苏省委书记。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8年离沪到港,继张太雷任中共广东省委书记。6月赴莫斯科参加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又奉派出席第五次赤色职工国际大会,当选为执行委员。同年,出席共产国际第六次代表大会。并留任中华全国总工会驻赤色职工国际代表,当选为执委。撰写《中国职工运动简史》,该书成为研究中国革命史的重要文献之一。1930年7月奉命回国,先抵上海,任中华全国总工会党团成员兼宣传部长。9月,被派往湖北洪湖任中共湘鄂西特委书记和红二军团政治委员,同贺龙等领导湘鄂西地区的革命斗争,取得了不少胜利,使红二军团发展到2万多人,并建立以洪湖为中心纵横数百里的根据地。但也执行了李立三等人的“左”倾冒险主义错误。1933年在上海任全国互济总会党团书记,5月15日被叛徒供出了真实身份在上海法租界不幸被捕,解押南京。在狱中,敌人利用叛徒用高官厚禄诱降,利用国民政府中的要人探望并劝降,均被驳回,并以一个共产党员的钢铁意志挺住了敌人的残酷摧残。监狱地下党支部通过难友对邓中夏说:“同志们很关心你,你有什么打算?”邓中夏听后激动地说:“请你告诉大家,就是把邓中夏的骨头烧成灰,邓中夏还是共产党员。” 他给同志们上党课,讲马列主义,讲共产党员的理想和气节,讲工人运动。在自己生命的最后时刻,给党中央写了一封信,深情地说:“同志们,我快要到雨花台去了,你们继续努力奋斗吧!最后胜利终究是我们的!”
    1933年9月21日的黎明,从容地穿好衣服,大声高呼“打倒国民党!”“中国共产党万岁!”“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向刑场走去。临刑前,宪兵问“你还有话吗?”回答:“对你们当兵的人,我有一句话说,请你们睡到半夜三更时好好想一想,杀死了为工农兵谋福利的人,对你们自己有什么好处?!”敌人害怕邓中夏进行革命宣传,命令立即开枪,就这样在雨花台下,为革命、为共产主义事业英勇地献出了年仅39岁的生命。著有《一九二六年之广州工潮》、《省港大罢工之中英谈判》、《中国职工运动简史》、《中国共产党史稿》等,其遗著收入《邓中夏文集》。

    邓贞谦烈士
    邓贞谦(1907-1928.6.8),江西省萍乡县人。1921年14岁时开始当学徒。1923年考入萍乡中学读书,组织进步团体互助社(后改名策群社)。1924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6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奉命回南昌从事革命活动,参加了江西农民运动训练班,后以省农民协会特派员身份回萍乡领导农民运动,着手恢复被反动势力摧毁的萍乡县农民协会,建立了筹备委员会,负责总务,并利用主办《新萍周刊》的身份,进行广泛的社会联系,开展工作。大革命失败后,积极组织武装斗争。12月当选为中共安源市委委员。旋被派往萍乡湘东区担任中共区委书记。负责安源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联络工作。1928年1月领导萍乡上粟靖卫团士兵兵变,建立了斑竹山革命根据地。4月赴井冈山汇报工作,在返回途中不幸被捕。狱中留下了《遗书》、《自述》等遗墨十几幅,表达自己“死是革命鬼,活是革命人”的决心。
    1928年6月8日,在萍乡大西门外英勇就义,牺牲时年仅21岁。

    邓仲春烈士
    邓仲春(1899-1932.10),江西省上犹县人。自幼外出学徒帮工。1930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7年回上犹县家乡组织工会,选为菅前区工会委员长。1930年10月任中共菅前第二支部支部书记。1931年4月参与领导上犹菅前地区农民武装暴动,任菅前区革命委员会主席。5月任上犹县临时革命委员会主席。1932年10月被捕,不久牺牲,时年33岁。

    邓如兰烈士
    邓如兰(1903-1931.1.19),女,广东省曲江县人。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为养家糊口,成人后父母忍痛将其卖给肖姓大地主家为媳。结婚后得丈夫支持继续求学。在学期间积极进取,向往革命。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大革命时期,1925年受国民革命第二次东征宣传,投身于农民运动,与县委常委刘福等人深入到东厢一带发动组织贫苦农民起来革命。1925年,广东妇女协会曲江分会成立,被选为领导人之一。积极参加妇女协会的各项活动,颇得群众拥戴。经常阅读《新青年》等革命刊物,注意学习马列主义基本常识,政治上逐步走向成熟。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更加坚定了革命信念,毅然放弃地主家庭的舒适生活,随北江工农自卫军北上武昌。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年“七·一五”汪精卫叛变革命后,自卫军武装被收缴,返回家乡,与其他党员在曲江城西厢一带秘密活动,恢复了农会,还组织了“姐妹会”和“十兄弟会”。1930年12月19日在西河坝召开秘密会议时,因其公公(大地主、国民党曲江县党部执行委员)告密被捕,还有80多人同时被捕,被定为要犯。在狱中受尽严刑拷打,用香火点烧周身,始终坚贞不屈。
    1931年1月19日,与其他6名革命者被杀害于韶关北门外帽子峰山边,时年28岁。

    邓志兴烈士
    邓志兴(1911-1934),江西省兴国县人。1928年在家乡参加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大革命失败后,在于都桥头乡参加农民暴动队,任分队长。1929年任少共江背区委书记。1933年7月任兴国县苏维埃政府裁判部部长。1934年3月任江背区苏维埃政府裁判部部长,11月调任兴胜县苏维埃政府工农检察部部长兼少共县委书记。红军长征时,被编入地方游击队坚持斗争。1934年12月被敌重兵包围,在指挥游击队员疏散隐蔽,并将所有文件资料全部烧毁后,服毒殉难,牺牲时23岁。

    邓希平烈士
    邓希平(1898-1931.2),江西省瑞金县人。早年就读于赣州中学。1926年春毕业回乡创办醒群小学传播革命思想,参加领导了锦江学潮。1927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7年8月任中共瑞金县支部委员会委员。同年冬,党组织遭到破坏,转移至安治一带秘密开展革命活动,恢复党组织,成立共青团安治支部,任负责人。1930年4月3日领导了瑞金县安治暴动,任暴动队队长。月底率领暴动队参加攻打瑞金县城。后任瑞金县农民协会主席、中共瑞金县委书记、瑞金县革命委员会主席。1930年7月出席瑞金县工农兵苏维埃代表大会,当选为大会主席。1931年2月因肃反扩大化,在瑞金县被错杀,时年33岁。

    邓其然烈士
    邓其然(1903-1932.11),湖北省公安县人。1927年10月参加观西乡农民协会,同时由地下党员樊哲清同志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7年担任观西乡游击队队长,与清乡队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斗争。镇压了国民党编练大队长陈绍山和匪首胡家清。1930年带领游击队攻打斗湖堤,打死打伤敌编练队几十个士兵,缴获了部分武器弹药。同年10月调到公安县委领导的特务队任队长,带领特务队杀了观音寺的土匪吴某,镇压了大土豪朱茂其,消灭了瓦池湾的一股土匪。特务队由几条枪发展到100多支枪。还积极开展武装的经济斗争,没收豪绅的粮食和财产,分给受灾农民。领导农民度过了1931年的大水灾。同年10月,任公安县委委员。1932年4月任县委书记。8月国民党调集大批兵力,配合地方反动武装大举清乡,残酷镇压革命运动。在革命处于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县委决定化整为零,分散活动,以求保存革命力量。11月与县委常委曾凡钊、委员毛光珍等5人去南五洲,叛徒赵克光勾结土匪武装将他们一行5人全部逮捕,不久惨遭杀害,时年29岁。

    邓述明烈士
    邓述明(1906-1934.7.31),四川省开江县人。1925年春入沈阳南满医科大学。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因进行革命活动,1932年4月被日本宪兵队逮捕,在狱中坚贞不屈,后被保释返川。同年底由中共四川省委派往川东作特派员从事兵运工作。在万县打入川军第21军第3师某部手枪营作军医,后任中共万县县委书记。1934年2月领导组建中共开江(地下)县委。根据省委指示,为完成封锁夔门、截断长江迎接红四方面军与红二方面军会师万县的任务,计划于1934年六、七月举行武装起义。因叛徒告密被捕。
    1934年7月31日在万县城郊大操坝英勇就义,时年28岁。

    邓卓群烈士
    邓卓群(1883-1928.3.15),江西省萍乡县人。1926年,参加农民运动,并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7年7月任中共萍乡小西区委农运部部长兼小西区农民协会委员长。9月参加湘赣边界秋收起义,任萍乡小西区秋收暴动总指挥,后任小西区苏维埃政府主席,率工农武装与萍乡、攸县反动地主武装作战。1928年3月攻打下埠失败后被捕。3月15日英勇就义于萍乡大西门外,时年45岁。

    邓明洪烈士
    邓明洪(1900-1932.5),湖北省襄阳县人。1927年2月参加革命,并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7年任黄山乡苏维埃政府主席。1931年冬同另外两个乡干部趁夜前往处决为敌探听情报的余老癞。余知道后,将豌豆倒在门内,手持长矛,只等他们进门滑倒后便下毒手。邓明洪等机智地在余的门口点燃柴草,然后放入辣椒粉。余等烟熏咳嗽不止,就从窗口向有咳嗽声的地方开枪,击毙了余老癞。1932年5月被枣阳县蔡阳铺“铲共团”抓去,拉到蔡阳铺西门外,连砍11刀,壮烈牺牲,时年32岁。

    邓金龙烈士
    邓金龙(1906-1929),湖北省远安县人。1927年3月在远安县家乡参加农民协会,同年加入共产党。
    1927年春任远安县家乡农民协会主席。在老观、石马、花台一带宣传发动群众,镇压了土豪雷心亭、雷心智。1928年3月涂家寨战斗失利后,土豪雷绪良带领团练到处搜捕邓金龙。声称:“邓金龙杀我俩人,我要捉住他活剐,谁能抓到邓金龙,赏钱50吊。参加了农会的可以免罪。”1929年3月,由于叛徒邓大启的出卖,不幸被敌捉住,关进远安监狱。敌人使用了各种毒刑,都没有使邓金龙屈服。土豪雷绪良闻讯,买通反动县政府,派匪徒把邓金龙从狱中取回。走到途中,邓金龙得知敌意图后,大声吼道:“你们弄我回去活剐,就得用轿子来抬老子,不然,老子不走了。”残暴的匪徒气急败坏,用毛巾塞住邓金龙的嘴,搬上一块大石头把他压死在泉水井,牺牲时年仅23岁。

    邓金娣烈士
    邓金娣(1908-1927.4.23),女,广东省高要县人。父亲是香港海员。幼年时父母双亡,与祖母、弟、妹相依为命。少年时便在香港一家工厂当缝补麻袋的童工。1925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1925年6月随香港工人一起返回广州参加省港大罢工。7月参加海员工会举办的青年训练班,学习结束后,在海员工会当宣传员,教唱革命歌曲,宣传罢工的意义。1926年7月海员劳动童子团成立,任副团长。10月参加省港劳动童子团联合委员会组织的童子团“领袖班”,接受政治和军事培训。学习结束后,经常带领团员们积极进行宣传、募捐等工作。1927年广州“四·一五”反革命政变后,转入了地下斗争。4月22日在广州―德路油栏门一带散发传单时,不幸被反动军警逮捕。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始终没有屈服。23日即被敌人押往刑场。在路上和战友罗大妹握着一条红毡,高呼“打倒军阀!”“革命万岁!”“工农万岁!”在刑场上高声说:“工人兄弟们,我们去休息了,当反动派未推翻之前,你们必须继续我们的工作。中国共产党万岁!”牺牲时仅19岁。

    邓学林烈士
    邓学林(1902-1935),江西省丰城县人。少年时代流落到会昌县做染布店徒工。1930年4月参加革命。1932年1月当选为会昌县染业工会支部主任,同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3年7月任会昌县职工联合会委员长。8月调到筠门岭负责查田运动和扩红运动,受到粤赣省苏维埃政府的表彰。9月当选为粤赣省苏维埃政府执行委员,任粤赣省苏维埃政府副主席。1934年4月任粤赣省战地委员会政治部主任,负责保障前线物资供应。红军长征后,奉命留会昌领导游击斗争。1935年3月在天门嶂被敌包围,突围时被俘,英勇就义,时年33岁。

    邓诗福烈士
    邓诗福(1896-1932),祖籍湖北省咸宁县,湖北省江陵县人。1903年开始读私塾。因家庭贫寒,1908年后随父母做小生意。1912年16岁时,应在武昌中华大学学习的乡友陈香波的邀约,到武汉读书,后进入武昌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1926年秋返回沙岗,与陈香波、彭之玉等人一道,进行地下革命活动,经陈香波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大革命时期,1926年中共沙岗党支部建立,任支部委员。同时,在他的参与下,成立了国共合作的国民党沙岗区党部,并办起了农民协会、妇女协会、商民协会等革命群众组织。1927年,任中共江陵县委谍报科科长,后调宜昌作地下党秘密联络站工作,与妹夫迟恒一道,在宜昌码头印刷宣传材料,并在工人中培养一批工运积极分子。同年冬,被任命为江陵县委军事政治部主任。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年年冬与陈香波、彭之玉、陈兴发等,根据中共湖北省委秋收暴动计划,随带手枪12支,从外地返回家乡,在鄂西特委领导下,秘密组织农民协会,准备沙岗年关暴动。1928年2月间,参与领导的沙岗年关暴动胜利成功。1929年3月6日,鄂西特委第一次扩大会议在江陵沙岗九家湾召开,作为江陵县的党代表出席了这次会议,并在会上发了言。1930年1月,江陵县总工会在沙岗黄彩正式成立,当选为总工会主席。同年7月,县总工会随县苏维埃政府迁驻郝穴,与郝穴工人纠察队政委李万顺一道,举办了区、乡工会纠察队队长近百余人的骨干训练班,为工会培养了一支优秀的骨干队伍。1932年在肃反扩大化中被错杀,时年36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追认为烈士。

    邓宗禹烈士
    邓宗禹(1908-1927.5.16),湖北省枝江县人。出生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早年有两个弟弟,一个妹妹,一家六口人全靠一份薄地和一个小小的药铺维持生活。1926年到武汉进入董必武创办的湖北省党务干部学校学习。1927年春结业后,奉党组织派遣到五峰县指导党务,其公开身份是国民党湖北省党部驻五峰县指导员。沿途串连发动五峰县在武汉、荆州、宜昌读书的进步学生多人同返五峰。他们以五峰高小为中心,发展了一批中共党员,其中包括唐笃实、关克新、余玉珍、骆存之等,组建了中共五峰地方执行委员会,任书记;郭宏春、郭之睿为委员,骆存之、唐笃实为候补委员。同时建立了以中共党员为骨干的国民党五峰县党部,任书记长。同时又建立了第一区分部(城关),任书记;第二区分部(湾潭),郭宏春(中共党员)任书记。随后又建立了五峰县第一个农民协会(石梁司农民协会)、五峰县学生联合会、五峰县商会、县保卫团,兼任团长。在建立各种组织的工作中,发动群众,开展了声势浩大的打击土豪劣绅运动。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5月上旬夏斗寅在宜昌叛变。反动军官杜笑庄潜回五峰,勾结各种反动势力猖狂反扑,县保卫团副团长骆存之又秘密叛变,形势十分严峻。5月15日将县保卫团、学联会、农协会编为三个武装大队,分别把守东门、南门、北门,决心对敌作战,并决定派人连夜前往宜都搬请救兵。心怀叵测的骆存之极力怂勇邓宗禹亲往宜都,并派自己的亲信刘炳富给其带路,在城关东门外将邓宗禹逮捕。敌人软硬兼施,始终宁死不屈,
    1927年5月16日在城关南门洞子英勇就义,牺牲时年仅19岁。

    邓宗海烈士
    邓宗海(1902-1932.1.19),湖南省耒阳县人。出生于一户小康人家。1920年考入耒阳县立第二商小。1923年升入衡阳湖南省立第三中学。此期间开始接受进步思想,并与进步同学一道在哲桥组织雪耻会,进行反帝爱国宣传。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7年初,被选送到武汉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5月(21日)“马日事变”后,被中共湖南省委派回耒阳,从事恢复城乡党组织,组织工农武装的工作。在艰苦的环境中,寻访分散隐蔽的党员,恢复和建立各乡党支部。9月任中共来阳地方执行委员会书记,领导全县工农骨干开展武装斗争。1928年2月参加湘南暴动,率农军配合工农革命军攻下来阳县城,并任工农革命军第四师党代表。后率领农军随朱德上井冈山。5月任红4军12师党代表兼24团党代表。不久,奉命率军回耒阳,就地开展武装斗争。回师来阳的当晚,即发动了有名的“四月(农历)冲团(挨户团)”战斗,打垮了上架桥挨户团。随后组成五路“冲团”支队,接连打垮了一批挨户团。接着,当乡土观念颇重的农军纷纷离队回家,造成部队严重减员时,坚定地带领少数干部战士,继续开展游击战争,并于1929年3月,重新建立了一支红色武装——耒阳县赤色游击总队,任党代表。8月率部一度攻占县城,歼敌50多人。不久,所部又遭省军阀政府重兵围剿和重金收买而趋于瓦解。在这种严峻的局势下,发动党员深入群众,在东江口一带建立了近百个“互济会”,以穷人互相周济为名,将农民组织起来。同年冬,再次组建了一支游击队。在年关斗争中,到各乡发动群众抗债、抗租、抗税,惩治罪大恶极的土豪。1931年2月任中共耒阳县委书记。在艰苦的环境中积劳成疾,仍带病坚持工作。
    1932年1月19日晚误入一叛徒家住宿时,被叛徒打成重伤,抬送县城请赏。随即被县挨户团枪杀,时年30岁。

    邓宗翰烈士
    邓宗翰(1900-1930.3),湖南省耒阳县人。出生于一户农家。1908年8岁时开始读私塾,后转来阳高小就读。1923年考入衡阳湖南省立第三师范学校。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大革命时期,1925年秋毕业后,奉党组织派遣到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1926年春返回来阳从事农民运动。曾主办县农民运动讲习所,参与筹组县农民协会,同年11月,当选为耒阳县农民协会委员。同时担任中共来阳县板桥区区委书记。由于过度操劳,不幸染上肺病,仍带病坚持工作。1927年“马日事变”后,将家搬迁到深山密林,并动员哥哥、弟弟一起参加革命。同年8月与中共来阳县委取得联系后,积极投入组织武装起义的工作。曾与当地几位共产党员一道组建一支30余人的游击小队,多次给予反动势力有力打击。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8年2月组建耒阳县哲桥乡苏维埃政府。3月带领农军到春江铺一带阻击进犯来阳的敌军几个昼夜,以掩护湘南起义部队向井冈山转移。同年5月,得知来阳农军从井冈山返回本县上架桥、大义一带打击反动团防武装时,立即带上马刀赶上农军队伍,参加战斗。农军被敌军打散后,再次转入隐蔽斗争。1930年3月,随游击队转战于金湾沟一带时,突遭挨户团包围。在危急时刻,不顾自己身患重病,毅然拄着拐棍,冲出树林,将敌吸引到与游击队转移相反的方向。最后,终因病情加重,昏倒在地,被敌人俘获,并惨杀于耒阳县齐家岭,时年30岁。

    邓济时烈士
    邓济时(1905-1931.2.16),四川省秀山县人。出生在一个破落地主家庭。1917年12岁时入县立模范小学读书,三年后考入县立高等小学堂。1922年就读于川东师范学校。“五·四”时期,受新思想的影响,积极参加学生运动。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大革命时期,1926年夏秋之际,参加北伐战争,在范石曾队任师政治部主任。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被党组织派往黄埔军校武汉分校直属队,担任保卫武汉国民政府的使命。同年“七·一五”事变后,转赴广东,参加了广州起义,后回武汉。
    1927年回武汉不久,先后担任鄂西、鄂东、湖北省行动委员会领导成员及中共岳阳特委书记。1929年春被党组织派回四川,经组织安排,在郭汝栋部队从事兵运工作,并兼任该部政治训练班教官和团队政治指导官,在官兵中秘密进行兵变发动工作。尔后转移去上海,积极进行革命宣传活动。此后,被党组织派到武汉,秘密为红军采购军用物资。还将自己变卖田产的几千元大洋,给主力红军购买了大批枪枝弹药。1930年12月22日,在武汉购买军火时,由于叛徒告密,被敌人逮捕。狱中受尽酷刑,宁死不屈,团结难友,坚持斗争。
    1931年2月16日在武汉龟山脚下被敌人残酷杀害,时年26岁。

    邓恩铭烈士
    邓恩铭(1901-1931),水族,又名邓恩明,字仲尧,化名黄伯云、丁友民、佑民、又铭等,贵州省荔波县人。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中共山东党组织的创始人之一。
    民主革命时期,1917年秋倚靠在山东的亲戚资助下到山东上学。1918考入济南省立第一中学。“五·四”运动爆发后,积极响应北京学生爱国运动,被选为学生自治会领导人兼出版部部长,主编校报,组织学生参加罢课运动。1920年11月与王尽美等组织励新学会,创办出版了《励新》半月刊,介绍俄国十月革命,抨击社会现状。1921年春参与发起建立济南的共产党早期组织——济南共产主义小组。同年7月与王尽美代表山东共产党早期组织,赴上海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后回济南建立中共山东区支部,任支部委员。1922年1月,赴莫斯科参加远东各国共产党和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受到列宁的亲切接见。同年底赴青岛,创建中共党的组织,先后任中共直属青岛支部书记、中共青岛市委书记,从事工人运动。
    大革命时期,1925年2月领导胶济铁路工人大罢工和青岛全市工人大罢工,组织成立青岛市各界联合会和市总工会。4-5月,又组织领导了青岛纱厂工人大罢工,成为“五·卅”运动的先导。11月被捕入狱,遭残酷折磨。后因患肺结核,经地下党组织多方营救,得以保外就医。1926年6月,再次秘密回到青岛,主持中共青岛市委工作。1927年4月,赴武汉出席中共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回山东后,8月任中共山东省执行委员会书记。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辗转山东青岛、济南各地领导党组织开展斗争。1928年12月因叛徒告密在济南被捕。在监狱中,领导其他党员组织两次越狱斗争,因而反动派对他恨之入骨。1931年4月5日,在响亮的“中国共产党万岁”口号声和悲壮的国际歌声中,与另21位共产党人一起在济南纬八路英勇就义,时年30岁。

    邓振询烈士
    邓振询(1904-1943),又名邓仲铭、邓重民,江西省兴国县人。早年家境贫苦,做过泥瓦工。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9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大革命时期,1926年参加家乡的农民运动。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8年参加了兴国县的武装暴动,被选为兴国县塘石乡工会主任和区工会委员长。不久又当选为兴国县革命委员会委员。1930年2月,当选为兴国县总工会委员长。1931年11月,出席第一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1932年2月,出席闽赣两省苏区工人代表大会并被选为江西省职工联合会执行委员,江西省职工联合会组织部部长。不久又任江西省职工联合会委员长。1933年5月1日,参加在瑞金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手工业工人代表大会,并被选为全国手工业工会委员长。1933年10月,在苏区“扩大红军突击月”活动中,所领导的“全总执行局西冈扩红突击队”被誉为中央苏区“模范扩红突击队”,本人被评为苏区“扩红模范”。1934年1月,出席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主席团成员,并任中央政府人民委员会劳动人民委员(劳动部长)。致力于苏区的工人运动。在组织、教育和动员工人参加和支援革命战争方面,做出了显著成绩,为发展和建设中央苏区做出了积极贡献。1934年10月,随中央红军主力长征。1935年任红五军团政治部地方工作部部长。8月,到中央军委直属政治部民运部工作。10月主力红军长征到达陕北,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西北办事处劳动部部长。1936年2月,兼任中华全国总工会西北办事处主任。1937年1月,入抗日军事政治大学学习。
    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9月,被任命为陕甘宁边区政府民政厅长兼工农厅长,为发展边区农业、工商业,为改善边区人民生活,调动边区人民抗日积极性做出了贡献。1938年1月,任中共江西省委副书记兼组织部长,2月,协助邓子恢等完成组建新四军2支队的任务。1939年1月,任中共皖南特委书记,积极领导了抗日救亡和扩军运动。1940年2月,任中共苏皖区委书记,7月任中共江南区委副书记,中共江南军政委员会书记。奔走于赣南闽西、湘鄂赣、湘赣、苏皖等地,恢复和发展党的各级地方组织,对巩固苏南根据地做出了贡献。1942年底任中共苏皖区委副书记,1943年兼任苏南行政公署副主任。同年8月3日,在江苏江宁布置检查工作时与敌人遭遇,转移中过秦淮河时不幸牺牲,年仅39岁。

    邓铭鼎烈士
    邓铭鼎(1907-1927.6),江西新干县人。1924年8月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6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大革命时期,曾任国民党三湖区党部执行委员兼宣传部长、国民党新干县党部执行委员。同国民党右派和土豪劣绅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1927年6月在国民党右派发动的新干县“六·九” 反革命事变中,被杀害于三湖保安寺沙洲上,牺牲时年仅20岁。

    邓梅村烈士
    邓梅村(1893-1933),化名邓领先,江西省黎川县人。少年时就读于黎川县高等小学,后考入南城中学。毕业后,回黎川当教师,曾任真儒小学校长。1926年在武汉加入中国共产党。
    大革命时期,1925年,在广州《真理报》任编辑。1927年赴苏联学习。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从苏联回国后,从事地下工作。1931年回黎川秘密发展党员,建立了中共九江铺支部。6月任黎川县临时革命委员会主席。7月随同红军主力撤出黎川,转移到赣南工作。1932年在吉安被敌逮捕。在狱中坚贞不屈,坚持斗争,并设法营救出2名被关押的同志。1933年被敌杀害于泰和,时年40岁。

    邓琪通烈士
    邓琪通(1901-1934),广东省梅县人。出生于贫农家庭。1917年考入梅州中学。1921年,入广东政法学校。1923年任丙村公学教师,同时创办妇女夜校,发动妇女学习文化知识。1926年8月参加中国共产党。
    大革命时期,1926年后一面从事工人和学生运动,发动进步学生50多人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共青团丙村公学支部。1927年5月13日,响应梅县武装暴动,带领丙村地区工人纠察队攻占丙村警察所和区公所,成立了丙村各界维持治安委员会。暴动失败被国民党通缉。经党组织同意,到汕头市正始学校,以教书为掩护,继续进行革命活动。1928年2月9日,汕头市党组织被敌人破坏,到广州找工作不遇。1929年到香港找党组织联系。1930年春经党组织同意考入广州警官学校。因秘密进革命活动的信件被学校当局查获,被判5年徒刑,1931年押至广州南石头监狱。在狱中配合地下党支部,领导难友反对监狱当局迫害,组织雄友学习文化,鼓励他们坚持斗争。1934年春,为声援中央苏区反对国民党第五次“围剿”的斗争,发动狱中难友绝食4天,与狱方谈判,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取得胜利。但也曹到反动派的仇视,一星期后,被狱警解押到广州市公安局,秘密杀害,时年33岁。

    邓雅声烈士
    邓雅声(1902-1929.2.19),湖北省黄梅县人。出生于一个贫穷的私塾塾师家庭。1917年考入县立八角亭高等小学。次年其父病故,无钱读书,辍学在家。近邻老塾师熊竹生,见他年少丧父,读书勤奋,免费收留他读书两年。此后在垅坪、卓壁等农村教私塾。教书期间,与本县在南京、上海、武汉读书的进步学生吴致民、宛希俨、李子芬、王一飞、张获伯等人过从甚密,从他们手里借阅许多传播新思想、新文化的书刊,并协助吴致民等筹办黄梅县“书报流通处”(后改名“醒民书社”),以发行书报作掩护,秘密传阅《资本论》、《共产党宣言》、《向导》、《中国青年》等革命书刊。1924年参加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大革命时期,1924年加入少年黄梅学会,在黄梅上乡农村发展少年学会组织,创办平民学校,进行革命宣传活动。1925年任中共黄梅特支委员,在农村发展一批党员,组建党的基层组织。同时在张林、卓壁等地建立农民协会,利用进步书刊,向农民宣讲革命道理,组织农民抗租抗税,与土豪劣绅作斗争。1926年协助中共黄梅特支书记熊映楚,组织领导了打倒县城土豪劣绅石屏南的斗争。石是当时黄梅县商会会长,与反动的县知事狼狈为奸,趁旱灾荒年之机,投机倒把,大发横财。为了揭露石屏南的罪恶,深入到农民、市民和手工业者之中,广泛调查,搜集材料,奋笔写成《劣绅石南屏罪状》,历数其欺压百姓、无恶不作的罪行。动员了农民和工商业者7000余人,集中县城,将石南屏的住宅岛毁,财粮没收,分给贫苦农民,并将石屏南戴上高帽,游街示众。这次斗争的胜利,大大促进了黄梅农民运动的发展。1926年夏,任中共黄梅地委组织部长。7月黄梅县农民协会正式成立,被推举为秘书。10月任中共黄梅县委委员兼宣传部长,同时兼任县农民协会秘书。1927年3月,湖北省第一次农民代表大会在武昌召开,邓雅声作为黄梅县农民代表之一,出席了这次大会。3月5日代表黄梅县农协在会上作了专题发言。会议期间,为会刊撰写了《农村政策与国民革命》、《是谁过失》、《乡村中民主势力与封建势力之斗争》等文章。3月24日,湖北省农协第一次执行委员会议上,被选为省农协秘书长,起草了《湖北省农民协会代表大会宣传提纲》等重要文件。会后,参与编辑出版了《湖北农民》刊物。1927年7月15日国民党汪精卫集团在武汉叛变革命后,中共湖北省委和农协机关转入秘密工作,负责湖北省委农民部工作。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年秋以武昌青龙巷和胭脂山两处联络点,接待各县回省的农运特派员,重新安排他们到全省各地工作,为党在全省各处发动秋收起义,输送干部。10月初受中共湖北省委派到应山,任中共京汉铁路南段特委委员,秘密主编《环川报》,揭露国民党反动派叛变革命、镇压工农运动的罪行,号召京汉铁路南段沿钱农民和铁路工人起来打倒蒋介石。不久,京汉路特委书记郭树勋(即郭述申)调动工作,邓雅声接任特委书记,领导当地农民武装,在魏家店截断京汉铁路,攻打东篁店车站,有力地支持了“黄麻起义”。1928年春节时,去汉口向省委汇报工作。由于联络点“裕泰栈”被破坏,省委召开秘密会议地址被敌人探知,他不幸被捕,化名龚伯声,被关在国民党武汉警备司令部监狱。湖北省军政头目胡宗铎,以关心黄梅同乡面目出现,许以高官厚禄,千方百计对他进行劝降,但均遭严词拒绝。
    1929年2月19日,被敌杀害于汉口余记里空坪,时年27岁。牺牲前,写了“不死沙场死牢狱,三年埋血恨难平”的正气篇。

    邓湘君烈士
    邓湘君(1907-1934),湖南省平江县人。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1923年考入平江县立中学。1927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大革命时期,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后,积极参加平江著名的“禁运洋油”的斗争。1926年9月,回乡组织农民协会,开展农民运动。1927年5月“马日事变”后,转移到湘鄂边幕阜山区坚持武装斗争。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8年参加中共平江县委领导的“二月(农历)扑城”战斗。不久,任共青团平江县委委员,组织部长,积极发展全县各级团组织,并大力组建少年先锋队,童子团等革命组织。1929年4月,任中共湘鄂赣边特委常委,负责指导平江、浏阳、修水、铜鼓、通城、通山、岳阳、湘阴、万载、宜春、宜丰等县党组织开展工作。1930年春,按照特委的指示,负责对平江党、团组织进行整顿,建立和健全了全县各级党的基层组织、恢复了组织生活,严格了党的纪律,使平江党组织得到了巩固和发展,同年6月任共青团湘北特委书记。1931年4月,当选为少共湘鄂赣边特区委书记。在巩固和发展边区各级少共组织的同时,领导广大青少年大力开展“拥红”工作,并动员青壮年积极参加红军,使湘鄂赣苏区出现了“拥红”“扩红”高潮。1932年5月,调中央苏区少共中央局工作。1934年在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战斗中牺牲,时年27岁。

    邓履平烈士
    邓履平(1901-1927.11),湖南省宁乡县人。出生于一个富裕家庭。曾先后就读于本县云山高等小学、长沙长郡中学。1923年中学毕业后,回母校云山高等小学执教,在谢觉哉等进步教师引导下,开始阅读马列书籍和进步刊物,并积极参加反帝反封建的爱国斗争。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6年2月被中共党组织选送到李富春等共产党人主办的广东中国国民党政治讲习班学习。同年夏从讲习班结业回到湖南后,以国民党湖南省党部工农特派员的身份前往资兴县指导工农运动。首先通过办夜校、识字班等向广大工农群众宣传革命思想,并从中发现和培养先进分子加入中国共产党。然后带领党员深入各地发展党组织,组建工会、农会、先后领导组建了10多个行业工会和农民协会。1926年12月奉调湖南省总工会工作。1927年“马日事变”后,潜回家乡宁乡,组织一批农协骨干安全转移到武汉。1927年11月避难于江西时被捕牺牲,时年26岁。

    邓燮文烈士
    邓燮文(1908-1928),湖南省永兴县人。出生于一户富商家庭。幼年随家庭教师读古书。1925年12月在校加入中国共产党。
    大革命时期,1925年春考入长沙兑译中学,积极参加爱国学生运动。1927年“马日事变”后,在长沙被捕入狱,后被家人保释出狱。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年9月根据党组织决定,在永兴开办一所武术馆,以研习武术为名,为武装暴动培训了10多名骨干。1928年2月湘南起义爆发后,参加了攻克永兴县城的战斗。随后任永兴县苏维埃政府副主席,参与领导全县的土地革命运动。曾代县苏维埃政府起草了内容包括“实现民主自由,提倡男女平等,所有水田、旱土、各按人口均分”的布告,在全县广为张贴,使全县迅速掀起土地革命运动的高潮。同年3月中旬,在本县五区磊头墟检查工作时,被当地反动地主武装杀害,牺牲时年仅20岁。
今朝有酒今朝醉
傍晚无钱傍晚忙
6#
发表于 2008-11-6 20:51:25 |只看该作者
【中华人民共和国邓姓高级领导人生平简介】

    邓飞副部长
    邓飞(1911-2006),江西省兴国县人。1927年参加农民协会,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由团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历任中国工农红军第4军宣传员,红21军181团政治委员,红一军团第3补充师政治委员。参加了一至五次反“围剿”战斗和长征,率部参加了四渡赤水、遵义战役、东征战役等战斗。
    抗日战争时期,历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党总支书记,八路军后勤部政治部副主任,中央军委直属政治部副主任等职。
    解放战争时期,历任东北人民自治军总后勤部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第43军政治部主任,率部参加了辽沈、平津、渡江等战役战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共南昌市委副书记、市长,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副主任、党组成员,中共广东省委常务委员、省财贸部部长,中南局财经委员会第一副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粮食部副部长、中共粮食部党组成员,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部顾问、中共商业部党组成员。1989年离休。是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候补代表,中共第八次、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列席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2006年1月15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

    邓楠副部长
    邓楠(1945.10-——),女,四川省广安县人(原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之次女)。197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物理专业。中共党员。
    历任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半导体研究所研究实习员,国家科委政策局副局长,国家科委社会发展司司长。1991年11月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共国家科委党组成员。1998年4月任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副部长、中共科技部党组成员。2003年9月起,任科学技术部党组副书记。2004年10月,任中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党组书记,2004年11月,任中共中国科协书记处第一书记,2005年1月,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邓子恢副总理
    邓子恢(1896.8-1972.12.10),又名邓绍箕,曾用名林祖青,福建省龙岩县人。1923年9月,创办《岩声》报,传播马克思主义。1925年参加革命。1926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革命家,闽西革命根据地的创始人之一、农民运动的卓越领导者,新中国卓越的农业专家。邓子恢的农业思想,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直到20世纪60年代初期提出的一系列富有创见的农业思想,代表了我党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农业上的实践。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代表中国农村先进生产力方面艰辛的努力,也表现了中国共产党必须以实事求是为出发点才能体察国情、发展农村生产力,最终实现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历史经验。为我党土地改革政策的完善作出过突出的贡献。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共“八·七会议”后,领导了福建后田暴动,在成立溪南区苏维埃政府的基础上,着手领导农民进行土地革命。1928年,与张鼎丞等人参与领导闽西起义,成立了龙岩县革命委员会,创建了闽西革命根据地。历任中共县委宣传部长,闽西特委书记,1930年任闽西苏维埃政府主席,1931年在第一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兼任中华苏维埃工农民主政府财政人民委员(即财政部部长)。主持起草了《中共闽西第一次代表大会之政治决议案》,还领导制订了《土地问题决议案》等文件。1934年10月,中央主力红军长征后,与谭震林等一起留在闽西革命根据地坚持了三年游击战争,历任中共中央江西分局委员,闽西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
    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江北指挥部政治部主任,新四军第4师政治委员,新四军政治部主任等职。
    解放战争时期,历任中共淮北党政军委员会书记,中共中央华中分局书记,解放军华中军区政治委员,中原临时人民政府主席,中共中央中原分局第三书记。在1946年《鹅钱乡土改实验总结报告》中,将土地改革提到新民主主义革命成功的关键这一政治高度来看待。说: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内容,是要解决土地问题,是要达到耕者有其田,使农民个个有田耕,有衣穿,有饭吃,不致弃货于地,才能使中国土地生产大大增长,农村购买力大大提高,工业市场大大扩张。只有如此,才能扫清中国封建残余势力,才能铲除外国侵略者统治中国的下层基础,也才能切断国民党反动派向解放区进攻的内奸助手。因此,土地改革是完成反帝反封建这两个革命任务的中心环节,是中国社会从半殖民地半封建,走向新民主主义发展的主要关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共中央中南局第二书记,解放军中南军区第二政治委员,中南行政委员会副主席,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部长兼国家计划委员会副主任,中央财委副主任,政务院第四办公室主任,1954年后历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副总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四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是中国共产党第七届、第八届、第九届中央委员,第一届、第二届、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72年12月10日在北京逝世,终年76岁。

    邓六金副主任
    邓六金(1911-2003),女,福建省上杭县旧县乡新坊村人。1929年加入少年先锋队,参加本地农民运动。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是中央主力红军中参加过长征的27位女红军战士之一。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9年参加革命活动,先后任中共福建省上杭县旧县区委青年干事、县委妇女部长,福建省苏维埃妇女部巡视员、妇女部部长等职。1934年被组织派到瑞金中共中央党校学习,同年9月随中央主力红军参加长征。1936年1月到延安后,任中共中央组织部妇女部部长,1937年5月任中共中央妇女部巡视员。
    抗日战争时期,先后在皖南、皖中、苏北、山东等地工作,担任过东南局妇女部巡视员。
    解放战争时期,1948年4月,受命在山东青州的一个教堂里,创办了一所保育院。这个保育院收养和照顾了100多名革命战友和革命烈士的后代,包括陈毅、粟裕、谭震林等将帅的子女。这些小童大的6岁,小的才2岁,1949年,保育院又迁至上海,更名为华东局机关保育院,保育院的孩子增到300多人。邓六金呕心沥血,精心照料。历任华东局机关保育院协理员、副院长、院长(至1953年2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3年2月起,先后担任中共中央财经委员会人事处副处长,中央人民政府机关事务管理局副处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办公室副主任,中共中央监察委员会驻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监察组副组长,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顾问等职务。1982年12月离职休养。是全国妇女联合会第四届执行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2003年7月16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2岁。著有回忆录《我与曾山》。
    丈夫:曾山,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务部部长(1972年4月16日逝世)。
    长子:曾庆红,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2003年3月当选)。
    次子:曾庆洋,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部部长、少将军衔。
    三子:曾庆源,解放军空军后勤部副部长、少将军衔。
    小女:曾海生,解放军总参办公厅副主任、少将军衔。

    邓本太副省长
    邓本太(1956.11-——),藏族,青海省共和县人。中共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1970年8月参加工作,1979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73为青海省民族学院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1976年任青海省海南州委党校秘书、教师,1983年任青海省海南州政府办公室副主任。1986年任青海省海南州经委主任、中共海南州经委党委书记,1990任青海省贵德县委副书记、县长,1992年任共青团青海省委副书记、青海省青年联合会主席。1993年任共青团青海省委书记(其间:1994年8月1996年12月在中央党校函院经济管理专业学习),1996年任青海省果洛州委副书记、副州长,1996年任青海省果洛州委副书记、州长。1997年任青海省果洛州委书记,2001年任青海省省长助理,省政府副秘书长,2001年任青海省政府副省长。

    邓朴方主席
    邓朴方(1944.4-——),四川省广安县人(原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之长子),出生于山西省左权县,名字为刘伯承所取。196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20世纪50年代初在北京十三中学读书。1962年考入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1968年毕业。同年受迫害致残,高位截瘫。历任中央军委服务处干部。1983年创办中国残疾人事业。1984年3月任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副理事长、理事长。1988年起任第一届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主席团主席,执行理事会理事长。1993年4月当选为中国残疾人事业新闻宣传促进会名誉会长,后任国务院残疾人工作协调委员会副主任。1993年10月当选为第二届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主席。1998年10月当选第三届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主席。2003年9月再次当选残联主席。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五届、第十六届中央候补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夫人:高苏宁。
    1988年获联合国秘书长特别奖。
    1990年获康复国际第十五届年会授予的康复国际主席奖。
    1992年9月被康复国际第17届世界大会授予亨利·凯斯勒奖。
    1993年11月被联合国亚洲及太平洋经济社会委员会授予奖牌,以表彰他对“亚太残疾人十年”活动作出的杰出贡献。
    1996年8月,被国际扶轮社授予保罗·哈里斯奖章,以表彰他为残疾人事业做出的贡献。
    1999年9月,获得韩国“一家纪念奖财团”颁发的“一家奖”。
    2002年10月被联合国亚太经社会授予特别贡献奖。
    2003年12月,荣获“联合国人权奖”,这是中国人首次获得这一荣誉。
    2004年1月,被任命为第29届奥运会北京组织委员会执行主席。
    2005年5月14日,美国博伊斯州立大学向邓朴方颁授人文科学名誉博士学位,以表彰他在人道主义思想研究与实践等方面取得的学术成果和突出贡献。
    2005年11月19日,国际残疾人奥林匹克委员会授予“国际残奥委勋章”,以表彰他为推动国际残奥运动的发展做出的杰出贡献。“国际残奥委勋章”是国际残奥委的最高荣誉奖,创立于1994年。“国际残奥委勋章”最初每两年颁发一次,从1998年开始改为每年颁发一次。邓朴方是首位荣获“国际残奥委勋章”的中国人。与他一同获得该项荣誉的还有比利时残奥委主席阿·特里科特和前国际残奥委执委卡·穆士特等11人。

    邓宝珊省长
    邓宝珊(1894-1968),原名邓瑜,甘肃省天水县人。辛亥革命时,参加新疆伊犁起义。1917年后,在陕西任靖国军第四路营长、团长、副总司令。1924年参加冯玉祥领导的国民军,任第2军旅长、师长。是国民党陆军中将军衔爱国将领。1949年率部起义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
    大革命时期,1926年后,任国民联军援陕前敌副总指挥、国民联军驻陕副总司令、国民党陕西绥靖公署驻甘肃行署主任、代理甘肃省主席、杨虎城部新编第1军军长等职。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35年中国共产党发表《八一宣言》后,积极拥护中国共产党“团结一致,共同抗日”的正确主张,在晋、冀、鲁奔走呼吁各方团结抗日。1936年“西安事变”发生,积极支持张学良、杨虎城两将军提出的八项主张,有力配合了事变的和平解决。张学良将军被扣南京后,蒋介石派三路大军准备进占西安,杨虎城将军处境困难,电邀邓宝珊赴西安协助处理。到西安后,努力协调各派之间的工作,对避免内战、稳定局势,贯彻中国共产党的主张起到积极的作用。
    抗日战争时期,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八路军在兰州设立了办事处,此时邓宝珊尚在兰州,与中国共产党驻甘代表谢觉哉等同志来往甚密,支持办事处的工作。后被国民党政府任命为第21军团军团长,赴榆林就任。不辞艰险,恪尽了爱国将领的天职。当时榆林的军队来自各个方面,各种势力错综复杂、勾心斗角。但他十分注意团结各方面的军事、政治力量,把他们集聚在抗日旗帜之下,为保卫北线积极出力。对蒋介石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居心和行为深为不满,衷心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与陕甘宁边区友好相处,协力抗日。指示所属部队必须“维护边区到榆林的交通安全,保护往来人员和物资的顺利出入”。毛泽东同志曾致信邓宝珊:“八年抗战,先生支撑北线,保护边区,为德之大,更不敢忘。”对邓将军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解放战争时期,1949年率部起义,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西北军政委员会委员,甘肃省人民政府主席,甘肃省省长。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三、四届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副主席和全国政协常务委员会委员。为国家的爱国统一战线事业辛勤工作,公私分明,不事聚敛,却又急人所难,对故乡天水也多所关心,曾自己出资刊印天水著名学者的著作,还曾捐资修缮纪将军祠、麦积山石窟栈道等。时常与文化名人一起切磋心得,品诗论画,往往以精辟的议论让学者折服,加之为人谦虚稳重,待人诚恳随和,故有“儒将”之称。
    1955年9月23日荣获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解放勋章。1968年11月27日在北京逝世,终年74岁。

    邓道坤副省长
    邓道坤(1944.11-——),湖北省大悟县人。中共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学历。1973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65年在华中农学院学习。1970年8月在军垦农场锻炼。1972年1月先后任大悟县农业局办事员、农科所副所长、副局长、宣化公社党委书记、县委副书记。1983年10月起任孝感地委委员、行署副专员(常务)。1986年2月起任湖北孝感地委书记。1990年3月起先后任湖北省农牧业厅厅长、党组书记,省农业厅厅长、党组书记。1996年9月起任湖北省政府秘书长、省政府党组成员、省政府办公厅党组书记。1998年1月起任湖北副省长、省政府党组成员。1998年10月至1999年2月任湖北省委常委、副省长、省政府党组成员。1999年2月起任中共湖北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省政府党组副书记、省行政学院院长。2002年6月,当选为中共湖北省第八届委员会委员、常务委员、副书记。2002年8月任湖北省委副书记。2005年1月任湖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主任、党组副书记。

    邓锡侯副省长
    邓锡侯(1889-1964),字晋康,四川省营山县人。1906年考入四川陆军小学堂第一期。1909年毕业升入南京陆军中学堂。保定军校第一期毕业。国民党二级上将军衔高级将领。1949年12月率部起义,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
    民主革命时期,辛亥川路事起,辍学返川。1911年后投身川军第4师刘存厚部,历任副官、连、营长。1916年初任支队长参加护国战争,升任第5团团长,1917年升第5旅旅长。1918年2月留川依附熊克武部任独立旅旅长。1920年参加驱逐滇黔军之战,任第3师师长。1922年参加1、2军之战,率部进驻重庆。1923年参加第2军与第1、3军及边防军对战,任副总指挥,站在熊克武部第1军一边,战败第2军,率部进驻重庆。12月10日北京政府特授骠威将军。
    大革命时期,1924年5月被北京政府任命为四川省省长。1925年任四川清乡督办,防地辖川西10余县。北伐军兴,任国民革命军第28军军长。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32年5月与刘文辉展开毗河之战、岷江之战。1933年10月任四川“剿匪”军第一路总指挥,参加“围剿”红军。1935年11月任第45军军长。
    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9月任第22集团军总司令,率部出川抗战,参与“台儿庄大捷”。次年4月任川康绥靖公署主任。
    解放战争时期,1946年9月9日代四川省主席,次年任四川省主席。1948年4月3日被免职。1949年1月9日赴重庆就任重庆绥靖公署副主任职,后改任西南长官公署副长官。同年12月9日在彭县率部通电起义,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西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兼水利部长,四川省人民政府副省长等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一、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委员、民革四川省委副主任委员。
    1955年9月23日荣获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解放勋章。1964年3月30日因病在成都逝世,终年75岁。

    邓颖超主席
    邓颖超(1904.2.4-1992.7.11),女,原名邓文淑,又名邓咏通、邓湘君,曾化名逸豪等,祖籍河南省光山县人,出生于广西区南宁市。1919年“五·四”运动时与周恩来、马骏等共同领导天津学生爱国运动,组织觉悟社。1920年秋到北京师大附小任教员。1924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5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著名社会活动家,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中国妇女运动的先驱。
    大革命时期,1925年任中共天津地委妇女部部长,同年与周恩来结婚。后任中共广东区委委员兼妇女部部长。1926年出席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央候补执行委员。1927年后,在上海任中共中央妇委书记。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8年5月,在莫斯科列席中共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回国后,任中共中央直属支部书记,在上海从事党的秘密工作。1932年5月,赴江西中央苏区,历任中共中央局秘书长、中央政治局秘书、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中央机关总支书记。1934年带病参加长征。到陕北后,历任中共中央白区工作部秘书,中央机要科科长、中华苏维埃政府西北办事处内政司法部秘书。
    抗日战争时期,在武汉、重庆从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1937年12月,先后任八路军武汉办事处妇女组织员、中共中央长江局妇委委员。1938年1月,出席国际反侵略运动大会中国分会首次理事会,当选为常务理事。3月,参与组织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担任该会常务理事,发动妇女参加抗战和民主政治运动,并与各界妇女组织战时儿童保育会,救护收容逃难到后方的儿童。5月,参加起草《动员妇女参加抗战建国工作大纲》。6月,任国民参政会中共方面参政员,为坚持团结抗战、反对投降分裂进行不懈的斗争。1939年任中共中央南方局委员兼妇委书记。1943年回到延安,曾在中央党校一部学习。1945年当选为中共第七届中央候补委员,并任中共中央妇委副书记兼解放区妇联筹备委员会副主任。
    解放战争时期,作为中共代表团成员国民党当局召开的政治协商会议,并在重庆、南京、上海为争取中国的和平、民主而斗争。1946年当选为国际民主妇联理事。1947年3月回延安后,任中共中央后方工作委员会委员。后任中共中央妇委代理书记。1949年在中国妇女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全国妇联副主席、党组副书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年起,先后当选为全国妇联第一至三届副主席、中共全国妇联党组副书记、第四届妇联名誉主席,中国人民保卫儿童全国委员会副主席,1975年、1978年分别当选为第四、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1977年、1982年分别当选为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二书记。1979年12月,担任中共中央对台工作领导小组组长。1982年被推举为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名誉会长。1983年当选为第六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主席。1984年任中国三S研究会名誉会长。1985年9月经中共全国代表会议同意不再担任中央委员。1986年当选对外友协名誉会长。1987年当选为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名誉会长。是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八至十二届中央委员,第一至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员。
    1992年7月11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88岁。

    邓稼先副主任
    邓稼先(1924.6.25-1986.7.29),安徽省怀宁县人。出身于一个书香门第之家。195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著名中国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核武器理论研究工作的奠基者和开拓者之一。
    大革命时期,1925年随母到北京,在担任清华、北大哲学教授的父亲身边长大。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9年入小学,在父亲指点下打下了很好的中西文化基础。1935年考入志成中学,与比他高两班、且是清华大学院内邻居的杨振宁结为最好的朋友。在校园中深受爱国救亡运动的影响。
    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北平沦陷后秘密参加抗日聚会。在父亲安排下,随大姐去了大后方昆明,并于1941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1945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
    解放战争时期,1945在昆明参加了共产党的外围组织“民青”,投身于争取民主、反对国民党卖国独裁的斗争。1947年回到北平,受聘担任了北京大学物理系助教,并在学生运动中担任了北大教职工联合会主席。抱着学更多的本领以建设新中国之志,于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1948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由于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此时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获美国普度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后回国,1953年与许鹿希结婚(原人大副委员长许德珩的长女)。历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后易名为原子能研究所)副研究员兼中国科学院物理学数学化学部副学术秘书。第二机械工业部北京第九研究所(后改为第九研究院)所长,核工业部第九研究设计院研究员、院长,核工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国防科工委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等职。主要从事核物理、理论物理、中子物理、等离子体物理、统计物理和流体力学等方面的研究,并取得突出成就。1958年调入北京第九研究所,组织领导开展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对原子弹的物理过程进行大量模拟计算和分析,从而迈开了中国独立研究设计核武器的第一步;领导完成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前的爆轰模拟试验。从此,他的名字便在刊物和对外联络中消失。1964年10月原子弹试验成功后,立即组织力量探索氢弹设计原理、选定技术途径;组织领导并亲自参与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的研制和试验工作。20世纪70年代以后,在组织、领导、规划新的核武器工作方面付出了艰辛劳动。1972年任核武器研究院副院长,1979年升任院长。1984年在大漠深处指挥中国第二代新式核武器试验成功。为中国核武器的奠基、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1985年秋癌扩散已无法挽救,于1986年7月29日在北京逝世,终年62岁。是全国两院中获奖最多的院士:1982年获中国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4年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86年获两项中国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87年和1989年获中国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84年被评为国家级中青年有突出贡献的专家,1986年7月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荣获中国七五期间第一枚全国劳动模范奖章,1994年获香港求是科学精英奖,1999年获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等。
今朝有酒今朝醉
傍晚无钱傍晚忙
7#
发表于 2008-11-6 20:51:45 |只看该作者
【近代民主革命邓姓高级将领(领导人)、革命烈士生平简介】

    邓玉麟将军
    邓玉麟(1879-1951年),原名邓世泰,字炳三,土家族,湖北省巴东县人,民主(辛亥)革命元勋。年少时在乡读书,16岁时父母相继去世,乃贩货于宜昌、沙市间。后入宜胜、宜防等营当兵,旋赴武昌新军第8镇投31标充正目。1909年(宣统元年)春加入共进会,为孙武联络军队的助手。同年10月,至南京投两江总督署卫队,并至镇江运动缉私、巡防各营。
    1911年4月,应孙武电召返汉,为密谋新军起事,效法梁山泊朱贵开店,在武昌新军营地附近黄土坡开设同兴酒楼,作为革命联络机关。规定一系列联络方法:如对各标营入共进会者,将姓名登记于账簿上,用钱数记年龄等。入夜打烊后,敲门也有暗号,是自己人,以掌连续拍门三声,轻重如一;生人来会,见面答话有一套隐语,如答得不对,就不是革命党人。在行动上,也有暗号:始为双方相互拱手为礼,继而右手握拳,表示 “坚守秘密”; 左手抚胸,表示“抱定宗旨”;再正衣领扣,意为“恢复中华”。酒楼开业后,聚会者日益增多,为共进会组织发展起了较大作用。后因资金困难,与孙武等将一切值钱之物典当俱尽,只剩下1件蓝布长衫,谁外出便由谁穿。酒楼于起义前1个月停业,旋在巡道岭9号开同兴学舍,替代同兴酒楼作用。其妻谢氏,为同兴学舍办理伙食,对促进文学社、共进会联合亦出力甚多。起义指挥部成立,任联络。10月9日,汉口宝善里机关遭破坏,即日报告武昌小朝街指挥部。指挥部决定于9日晚发难,命其向南湖炮标传达。因武昌城防戒严,当设法出城时,指挥部已遭破坏,及深夜赶至南湖炮标,为时已晚。10日夜起义爆发,与孟华臣、蔡汉卿等拖炮出,与王鹤年破弹药库取炮弹,集合士兵宣布:“今日之举,有进死,无退生,尽力进攻,占据武昌, 以待各省援应。”随即率领全标士兵携炮12尊,由中和门入楚望台,与吴兆麟、蔡济民、高尚志等会合。分炮为3处,与吴兆麟等携炮登蛇山,猛袭督署。一举取得成功,为“辛亥革命”作出了突出贡献。
    武昌光复,任职都督府谋略处,继任军务部参议、第7协统领。汉阳保卫战中,身先士卒,督所部13标血战7小时,夺回扁担山、磨子山,全标生还者不及100人。汉阳失守,黎元洪逃往葛店,邓鄙之,自率预备队由洪山进驻城内,以示收复汉阳的决心。南北议和时,以金口为兵家必争之地,若和议决裂,进可直捣蔡甸,控制敌后;退则可沿新堤至岳州,以图再举,乃以所部13标驻金口,14标及敢死队驻洲、黄陵矶一带,确保武昌安全。旋协扩编为镇,任第4镇统制。1912年初,“群英会”倒孙武事件起,以与孙接近,辞统制职,改任都督府顾问。不久入京任总统府军事参议,授陆军中将衔,获一等嘉禾章、文虎章。 后反对袁世凯称帝,走避上海。护法军兴,至广州任大元帅府参议。及至北伐,一度任国民革命军左翼军第一路军司令。后去职,去上海徐家汇经营“亚洲养蜂场”,希以实业救国。淞沪抗战,每见我军获胜,必立高楼挥旗致敬。上海沦陷,弃家绕道香港归鄂,寄居秭归香溪,并集资筹办煤矿。1940年归故里巴东,定居石桥,资助办学。曾援救共产党人鲁觉民等出狱。后当选第一届“国民代表大会”代表。 新中国建立之初,被列为开明绅士。1951年3月,以当地暴动案被误杀,终年72岁。
    附注:1982年6月由巴东县人民法院给邓玉麟予以平反。在辛亥革命71周年前夕,巴东县人民政府为之兴建墓碑。为纪念邓玉麟将军的功德和爱国爱民义举,永远启迪后世,1983年由县民政局拨款,县委统战部组织修建的原墓迪,由于年久失修,多处裂口,塌陷,面临垮塌,急需重新修缮。为便于后人赡养,2004年十月,巴东县委统战部,牵头协条,野三关镇政府申报,县人民政府2005年3月批准立项,县扶贫办从老区建设项目中,解决资金近五万元。野三关镇党委政府派党委宣传统战委员谢明登负责组织实施,由清太坪镇谭祖爱领办的巴东县汉百玉艺术雕刻厂承包修建。修缮工程今年8月4日动工,主体基础工程由重庆市渝万建设集团清太坪项目部谭渠意负责修筑。墓基长7米,宽6.5米,高3.48米,呈金子塔形,共选用中细沙13立方米。片石403立方米,水泥3.5吨,2公分厚黑百大理石,花岗岩55平方米。10月17日正式竣工。在修缮中过程中,严格按照设计图纸施工。承包方几次到河北灵寿购进原材料,专程从武汉聘请福建惠安宏大石雕刻,同时对邓玉麟将军母亲坟墓和通道也一并进行了维修,工程质量经县级有关部门验收为优良工程。邓玉麟将军孙子现场观看后,也很满意。

    邓仲元烈士
    邓仲元(1886-1922.3.23),原名邓士元,别名邓铿,祖籍广东省梅县,广东省惠阳县淡水镇人。1914年在日本加入中华革命党,民主革命烈士。
    早年就读于惠阳,后肄业于崇雅学堂。1905入广州将弁学堂步兵科,毕业后留校,任步兵科教员兼公立政法学堂体操教习,不久任代区队长。1907年升任该校学兵营排长兼代左队队官。1909年任黄埔陆军小学堂学长。1910年筹划广州起义,失败后出走香港。辛亥革命爆发后,与陈炯明等在惠阳淡水首义,继而率兵进攻惠州,与敌作战,身先士卒,率众击溃敌军,迫使惠州守敌投降,光复惠州。任东江第一军参谋长,后改编为陆军第一混成协,任协统。同年11月9日广东军政府成立,任广东军政府陆军司司长兼稽勋局局长,军衔为陆军中将。1913年任琼崖镇守使。后起兵反袁,与龙济光激战于三水,失败后逃亡日本。1914年加入中华革命党,任军务部副部长,旋奉孙中山之命回国,密谋在广东举行起义,并任广东讨袁军总司令,与朱执信等人在香港、澳门设立指挥机关,与陈可玉策动陆军团长邓承昉在饶平起义,另命洪兆麟在惠州举事,均未成功。1915年奉命赴新加坡筹募讨袁军费。1916年任中华革命党东江司令官,参加讨袁驱龙(济光)战役,攻博罗、石龙,与广州、惠州、东莞之敌苦战月余。1917年11月粤军成立,任粤军参谋长兼第一师师长。1918年,随陈炯明率军援助福建民军,攻克闽南二十余县。1920年率部回粤,年底驱逐了盘踞广东的莫荣新。1921年5月任广州军政府粤军总部参谋长兼陆军第1师师长。同年夏,击溃犯粤的沈殿英、刘震寰部。接着,积极支持孙中山北伐,担任后方筹饷械的任务。由于积极支持孙中山,被陈炯明叛逆视为眼中钉,肉中刺,非拔不可。
    1922年3月21日傍晚,在广州大沙头广九火车站遭国民党反动势力枪击,经抢救无效于23日去世,终年36岁。同月24日,孙中山先生以大总统名义下令追授他为陆军上将,将其葬于黄花冈七十二烈士墓园内,并亲书其墓碣。1929年7月24日国民政府令拟照上将阵亡例给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追认邓仲元为革命烈士。现广东省惠州西湖建有仲元亭以示纪念。

    邓伯曜烈士
    邓伯曜(——-1922.7.20),广东省新会县人,近代华侨民主革命烈士。
    早年侨居马来亚芙蓉地区。他坚毅果敢,曾数次赞助孙中山及革命党在南洋的革命活动,颇著劳绩。1922年6月,陈炯明发动叛乱,孙中山受困于永丰舰。他与霹雳华侨谢八尧等5人聚会于南洋同侨俱乐部,商讨援救孙中山的行动,相互表示,现在是“为国效力,为党牺牲”的时候。于是邓等5人一行回广东,他与谢八尧分赴长洲大元帅行营,讨论举事计划。后事泄,于7月16日被陈炯明部抓获,20日被杀害,暴尸于广州白云山麓。后由华侨革命党人将其殓葬于广州市东山区先烈中路,为华侨五烈士之一。
    事后,南洋华侨革命党人冒着危险,悄悄将五位烈士遗体收殓,葬于黄花岗(先烈中路动物园西侧)。因恐墓址日久被荒草湮没不彰,记名河南公民立石为志。1923年2月孙中山从香港回到广州,第三次在广东组建政府。1924年,广东革命政府为五烈士重修陵冢。孙中山先生亲自手书:“南洋华侨邓伯曜、郑行果、郭家信(为范运焜易名)、谭振雄、谢八尧五人墓。”碑文由胡汉民撰写。孙中山秘书林直勉另撰碑文立于一旁,谓五烈士“激昂大义,蹈死不顾”。

    邓演达将军
    邓演达(1895-1931),字择生,广东省惠阳县永湖乡鹿颈村(今惠州市惠城区三栋镇)人。是孙中山先生的忠实信徒与新三民主义革命事业的捍卫者和继承人,国民党左派,中国著名政治家、军事家,中国农工民主党创始人,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战友。中国民主革命烈士。
    民主革命时期,青少年时代度过10年军事生活,先后就读于广东陆军小学、陆军速成中学、武昌陆军第二预备学校。1909年被秘密吸收为中国同盟会会员。1911年参加辛亥革命。1919年毕业于保定军官学校,被派往西北边防军任排长。1920年春,应邓铿之召,在援闽粤军任宪兵连连长。是年夏,率督战队参加淡水之役,直捣惠州,建立奇功。11月任粤军第一师参谋兼步兵独立营营长,从此成为孙中山的积极追随者。1922年6月参加讨伐陈炯明的战斗,重新占领广州,担任孙中山大本营的警卫工作。1923年春任团长时,参加了攻打沈鸿英、陈炯明的战斗,因战功卓著,被孙中山提拔为少将参军。
    大革命时期,1924年积极拥护孙中山的“联苏、联俄、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参加筹备黄埔军校,是七个筹备委员之一。1925年任黄埔军校训练部副主任、教育长兼学生总队总队长。后因受蒋介石的排挤,辞职后赴欧洲研究政治经济,不久回国。1926年1月出席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被选为中央候补委员。中山舰事件时被蒋介石拘禁,后调离黄埔军校。同年7月参加北伐战争,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政治部主任、武汉行营主任,指挥攻克武昌,反对蒋介石迁都南昌。1927年3月在国民党二届三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中央政治委员会委员、中央军委主席团成员和中央农民部部长等职。蒋介石“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以后,在蒋介石通缉下,流亡苏联和欧洲,11月与宋庆龄等联合发表讨蒋通电,发表反对蒋、汪叛变革命的文章。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30年5月从欧洲回国后,潜伏在沪。8月9日成立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中国农工民主党的前身),举行第一次会议,任中央总干事,企图建立第三种政治势力,反对蒋介石的反动统治。大收党员,又与黄埔学生余洒度、许继慎、黄雍、徐会之等人(这些人在北伐战争时期,大多数在第4军服务,经过南昌起义和广州起义,才先后脱离岗位跑来上海的),组织“黄埔军校革命同志会”,极力吸收进步学生,在上海秘密组织黄埔革命同学会,策划反蒋,制定了一系列反蒋军事计划,为蒋介石所忌。1931年积极筹划反蒋军事行动。由于叛徒出卖,蒋介石暗派特务,于8月19日在上海愚园路用绑票方式诱捕邓演达,解送南京严密监禁,不准与人交谈,百般虐待,以泄其愤。1931年11月29日被国民党杀害于南京其林门外,时年36岁。
    这位具有政治远见、战功显赫的将军为中华民族解放事业而壮烈牺牲。在大革命黑云压城,一些人陷于消沉的时候,他的战斗纲领,他的坚毅勇敢,激励着被挫折而分散的同志继续奋斗。他的政治主张,与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有一致之处,他的革命活动与中国共产党的斗争相互呼应。他的英勇献身精神,永远值得人们尊敬和称颂,他的伟大功绩永远是中国革命史册上光辉的一页。许德珩在他殉难50周年时题写邓演达的对联所说:
    坚贞不屈,献身民主;
    碧血丹心,照耀千古!
今朝有酒今朝醉
傍晚无钱傍晚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玻璃字库 平仄查询 繁简转换 成语词典 入声字表 联律图谱 词牌大全 同旁词集 离合字表 中国对联网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