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君云 发表于 2008-11-21 15:31:41
一、姓氏源流
  廖(Liào 飂)姓古老多支,源出有六:
  1、出自己姓,为上古时期廖叔安之后裔,以国名为氏。据《左传·昭公二九年》及《风俗通》等资料所载,相传帝颛顼有个后裔叫叔安,夏时,因封于飂国(又作蓼国,今河南省唐河县南),故称飂(古廖字)叔安,其后代以国名飂为氏,称廖氏,是为河南廖姓。
  2、出自姬姓,为周文王之子伯廖之后裔,以封邑名为氏。据《广韵》、《姓氏考略》等资料所载,周文王有个儿子叫伯廖,因受封于廖邑,其后裔也有以邑名廖为氏,称廖氏。这支廖氏,望出巨鹿。
  3、出自偃姓,尧、舜的贤臣皋陶的后裔,以国名为氏。据《潜夫论》云:“皋陶庭坚之后,封于蓼(今河南固始县),子孙以国为氏。”尧、舜的贤臣皋陶的后裔夏时受封于蓼,春秋时英、立等小国,即皋陶后人所建。楚穆王四年灭英、立二国,其后子孙有以国为氏;或以姓为氏,即为廖氏。
  4、出自躲避殷纣暴政,为缪、颜二姓所改。据《小溪廖姓祖祠房谱廖姓考源》所载,缪、颜二姓皆皇帝所赐,商末,殷纣王执政时,残酷无道,缪、颜二姓有隐居于黄河西北(今陕西与山西交界处黄河段),改姓为廖。
  5、出自张姓,入赘廖家而改姓。据《廖氏大宗谱》所载,明代福建人张元入赘廖家,改姓廖,其子孙遂为廖姓。
  6、出自赐姓或其他小数民族有廖姓。清乾隆二十三年赐台湾土著七姓,其一为廖;仫佬、瑶、水、苗等族均有廖姓。
  得姓始祖:廖(飂)叔安。帝颛顼相传生于若水,居于帝丘(今河南省濮阳东南),为南方楚国的先祖,其后裔叔安夏朝时受封于飂(古廖字)国,故称飂(廖)叔安。春秋时,廖国被楚所灭,国人以国名飂为氏,称为廖姓,廖叔安作为始封国君,被尊为廖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廖姓最早发源于河南省境。廖姓历史上最大郡望“汝南郡”早期即出此地,当时河南廖姓之昌荣,自不必言。秦汉之际,廖姓始有迁往周边地区者。伯廖一支形成巨鹿郡望。另有汝南廖姓后裔廖惠避秦之乱而迁河南(据《廖氏源流序》)。魏晋南北朝时期,继“永嘉之乱”始,北方廖姓大举南迁,此期,廖惠后裔廖化自襄阳(今湖北省襄樊)迁入四川,是为入蜀始祖。传自廖世璋,居江苏南京,其二子分别入居洛阳、浙江永嘉。传自廖延龄,任武威(今属甘肃省)太守。另有晋代隐士廖堂,将乐(今属福建省)人,为最早入闽者。唐时,入闽者甚众。唐初有廖姓随陈元光父子开漳入闽,唐末有廖姓随王潮、王审知入闽。廖惠一支传至廖崇德,任江西虔化令,其后人又有迁居福建汀州宁化石壁寨,进而迁上杭等地者。宋代,廖姓已是福建大姓,名士辈出。元代以前廖惠一支迁徙情况,《兴廖氏族谱》所述较为明晰:“其先祖世居汝南,魏晋南北朝时,因北方战乱,播迁于江南各地。唐时,其祖由江西雩都,避唐末之乱,迁于福建汀州宁化石壁寨。后子孙因乱,又迁顺昌,廖氏居于闽者益众。至宋末,再由宁化经长汀、上杭、永定,而入广东——大埔、梅县、兴宁、五华等地区。”明代,山西大槐树廖姓分迁于河北、河南、江苏、北京等地。清代,闽粤廖姓有入台进而移居泰国、新加坡等地者。今日廖姓以江西、湖南、四川、广西、广东等省居多,上述五省廖姓约占全国汉族廖姓人口的百分之七十三。廖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六十六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三四。

  三、历史名人
  廖 扶:襄阳(今属湖北省)人,一作廖扶,东汉学者,习诗画。满腹经纶,精通天文、谶纬风角推考之术,在当时的学术界享有盛誉。
  廖 湛:平林(今湖北随县东北)人,王莽新朝末年绿林起义军将领,在进攻汉中王刘嘉时,失败被害。
  廖 化:襄阳(今湖北省襄樊)人,三国蜀汉右车骑将军,封中卿侯,为人忠烈,以果烈著称。
  廖 刚:号高峰,顺昌(今属福建省)人,北宋崇宁进士,甚为君主倚重,官至工部尚书。知无不言,反对奸臣当政,当时蔡京秦桧专权,亦为之畏惧。不但是宋朝的一位杰出的文学家、政治家、思想家,还是一位军事家。著有《高峰文集》。其有四子,皆为将帅,父子五人年俸皆二千石谷以上,号称“万石廖氏”。
  廖 衡:宋代顺昌人,自幼聪颖,六岁能文,十三岁中乡举,官至转运判官。
  廖 庄:吉水人,明宣德进士,官至刑部左侍郎。性直耿,曾上书讽劝,遭谪。
  廖 谨:浙江省人,明代名儒,学术渊博,号“廖五经”。
  廖 惠:四川省保宁(今阆中)人,明末四川农民起义首领,称号“扫地王”。
  廖 燕:曲江(今属广东省省)人,清代文学家,文笔恣肆犀利。善草书,如古木寒石,能戏曲。著有《二十七松堂集》等。
  廖匡图:虔州(今属江西省)人,唐代天策府学士。精于文藻,并因此扬名。
  廖正古:宋代将乐人,任西安知县,反对王安石“青苗法”,著有《归田集》。
  廖执象:宋代顺昌人,聪慧过人,七岁能写,年二十入京献诗,太宗甚为欣赏。后赴省会考,病殁。据传,隐士陈抟是之曰:“余乃谪仙人,但不能久留尘世。”
  廖均用:元代蒲圻人,忠孝仁义。曾负土成坟葬父,仗义疏财,救济难民,传为美谈。
  廖永安:明代巢湖(今属安徽省)人,因战功被朱元璋封郧国公。弟永忠,征南将军,封德庆侯,孙镛官至都督。
  廖云槎:清代画家,作品“点染华妙,得者宝之。”其子寿彭“承其家学,亦好写生。”
  廖云锦:女,清代华亭人,善诗,著有《织云楼诗稿》,中有《咏秋燕诗》,其句“伤心春雨香泥尽,羡尔先归到故乡。”广为吟咏。
  廖寿恒:江苏省人,清代历任吏部尚书、军机大臣。其兄丰以儒学著称,谙史通经,尤力推新政,官至浙江巡抚。廖平:四川井研人,清光绪进士,著名经学家。著有《四译馆丛书》、《六译馆丛书》等。
  廖仲恺:廖姓名人中最著名的国民党左派领袖。广东省惠阳人,著名国民党左派领袖。早年入同盟会,追随孙中山,投身大革命运动。孙中山逝世,他坚持执行三大政策,辛亥革命后任广东都督府总参议、兼理财政。1921年任广东财政厅长,积极支持孙中山的“三大政策”,历任国民党中央常委,工人部长、农民部长、黄埔军校党代表、广东省长、财政部长。1925年被右派暗杀于广州。
  廖承志:廖姓名人中最杰出的政治家,廖仲恺之子。1925年加入国民党,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留学苏联,1933年加入红军,任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秘书长,抗战中在香港从事统一战线工作。建国后,历任对外联络部副部长、统战部副部长、共青团书记处书记、青联主席、华侨事务委员会主任、国务院外事办副主任、主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1983年去世。一生为中国人民解放及发展中外友好事业作出不朽功绩。
  廖荣坤:廖姓名人中最年轻的革命烈士。湖北省麻城人,中共党员,历任红军团长、师长、军长,战功卓著。1933年4月在战斗中牺牲,年仅27岁。
  廖耀湘:廖姓名人中军衔最高的国民党将领。湖南省邵阳人。1925年当兵,1926年进入黄埔军校,留学法国,历任少校连长,中校参谋,少将参谋,副师长、军长、兵团司令,在辽沈战役中被俘。1961年特赦,任政协委员,1968年病逝。
  廖容标:廖姓名人中军衔最高的解放军将领。原名廖之秀,江西省赣县人,1929年参军、1931年入党,历任连长、营长、团长、旅长、师长、军区副司令、警备司令、南京军区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曾任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汝南郡:汉高帝四年置郡。相当今河南颍河、淮河之间、京广铁路西侧一线以东,安徽茨河、西淝河以西、淮河以北地区。东汉时移治平舆。
  巨鹿郡:秦始皇二十五年置郡。东汉移治今宁晋西南。
  2、堂号
  武威堂:唐贞观年间,廖崇德任虔化(今江西省宁都)县令,政绩显著,深得民心。崇德的父辈曾任武威太守,其后裔从唐代起几百年间声势显赫,均以“武威”为堂号。武威堂是流传最广、人口最多的廖氏堂号。“崇德之父辈曾任武威太守,其后裔自唐代起几百年间声势显赫,均以武威为堂号。”如今的江西、福建、广东、广西等省区乃至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泰国、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地的廖姓人,大多是武威堂的后裔。
  世綵堂:是廖氏的主要堂号之一。“世綵”的内涵:一是长寿而有福气,“为官者只有造福于百姓和乡里人,才有这样的好福气”;二是宋皇帝(钦宗)御封“世綵堂”,更为显赫而耀。廖刚是宋朝一位极有胆识、极有谋略、威望很高的大臣。他的曾祖母活到93岁,曾祖父享年88岁,他们都看过自己的第五代孙子。廖家累世奉养白发老人,所以廖刚把自己的厅堂命名为“世彩堂”。后世许多廖姓宗族都喜欢用“世彩堂”作为堂号。
  汝南堂:汝南郡是廖姓最早的发祥地,汝南堂是廖姓人以其祖先发祥地汝南郡取名的堂号,是廖姓最古老的堂号。
  果烈堂、中乡堂:蜀汉廖化,为关羽主薄。关羽败亡,廖化在战场上假装已死,得逃回蜀。拜宜都太守,迁右军车骑将军,领并州刺史,封中乡侯,所以叫“中乡堂”。又因他做事果敢刚烈,就叫“果烈堂”。
  紫桂堂:宋朝时候,廖君玉以朝清郎兼英州知府,他一生好学,在桂山建了一个书房叫“紫桂堂”,因此廖氏有称“紫桂堂”的。
  万石堂:宋工部尚书廖刚,娶秦国夫人张氏生子四,皆士,皇上赐每人官禄两千石,父子五人共享万石,时人号称“万石廖氏”。诗云:万石家声远,三州世泽长、瓜锦欣瓞衍,栾世庆荣昌。
  清武堂:据《廖氏大族谱》载:“明初,张元子入赘廖家” ,为福建诏安官坡张廖一族之源。这派族人从张氏郡望“清河”、廖氏郡望“武威”中各取一字,合为“清武 堂”。
  另外,廖姓的主要堂号还有:“中乡堂””、“垂裕堂”、“崇远堂”、“馨德堂”、“紫桂堂”、“知本堂”、“本思堂”、“五桂堂”、“武城堂”、“慕维堂”等。

  五、宗族特征
  1、廖姓源于北方,历数代演变,成南方姓氏。
  2、廖姓堂号多系出有典。如“果烈堂”因关羽主蒲廖化做事果敢刚烈而来;“紫桂堂”因宋代廖君玉在桂山建书房命名而来。
  3、廖姓名人横贯政、经、文、史等领域,尤其近现代史上表现出色。如廖仲恺、廖承志父子。
  4、廖姓字行辈份排列规整,读之肃然。如廖春生所纂《廖氏族谱》载有江苏廖姓一支字行为:“清善正坚,明良式发,和平希廷,兴家昌国。”

  【廖姓宗祠通用门楣题辞、对联】

  廖姓宗祠通用门楣题辞

万石流芳

  “万石流芳”源自北宋顺昌(今福建)人廖刚,又名世芳,字用中,又字仁庵,号高峰,神宗(赵玥)熙宁三年1070年出生于顺昌县交溪乡,36岁时宋徽宗(赵佶)崇宁五年丙茂科进士,崇宁至大观年间(1102-1107)赐进士第出身,御史中丞改宋工部尚书(掌管全国水土工程的大臣,从一品),封少师,宣和二年,岁次辛亥,盗贼入顺昌,公遣其子谕贼,贼知公素守信义,遵命散去,地方得赖安宁,甚为君主倚重,召封为吏部员外郎,请营建康(南京)亲拥六师,以杜金人窥伺,历拜御史中承,知无不言,当时蔡京秦桧专权,亦为之畏惧、任吏部尚书至士卒,至南宋高宗(赵构)绍兴十三年1143年逝世,享年73岁。不但是宋朝的一位杰出的文学家、政治家、思想家还是一位军事家。子四皆士,皇上赐每人官禄两千石,父子五人共享万石,时人号称万石廖氏。诗云:“万石家声远,三州世泽长、瓜锦欣瓞衍,栾世庆荣昌。”

  廖姓宗祠四言通用对联

三州世泽;
万石家声。
——佚名撰廖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自晋至唐历时数百年廖氏家族之显赫。“三洲”是指廖氏先祖廖彦光的六世孙有三兄弟封为郡公,长为廖延邦,封清河郡公;次为廖延龄,封武威郡公;三为廖延春,封太原郡公。这是廖氏首次分为三郡,也就是三洲的由来。下联典故的说法有两种:一是据说汉时廖扶(即北郭先生)聚谷万石救济百姓灾荒,故而家声远播;另一说是宋时廖刚和四个儿子均年薪二千石,共万石,父子号称十贵,其居舍门额宋皇帝御封为“万石家风”、“世綵堂”。“万石(读 Dàn 音担)”指廖刚,宋徽宗崇宁年间(1102-1106)官至工部尚书;他的4个儿子廖迟、廖过、廖遂、廖遽同朝为将帅,年俸禄都在2000石(120斤〔60kg〕为一石)谷以上,5人皆重信义,一门官俸累计超过1万石。

绿荔名族;
紫桂书堂。
——佚名撰廖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廖氏宗祠“汝南堂”堂联。

名荣万石;
性慧六龄。
——佚名撰廖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北宋顺昌人廖刚,字用中,号高峰,少年时曾跟从杨时学习,崇宁年间进士。宣和初年官监察御史,当时蔡京专权,他奏论无所回避,后出知兴化军。南宋绍兴年间历官吏部员外郎、御史中丞,对于朝政知无不言,曾建议起用有德望的旧相,因此得罪了秦桧,改任工部尚书。著有《高峰文集》。他四个儿子廖迟、廖过、廖遂、廖遽都任将帅,做到太守一级的官,当时人称“万石廖氏”。下联典指宋代顺昌人廖衡,幼年时机敏过人,六岁能写文章。县尉下乡催租时遇见他,把他抱到县衙,他当场吟诵《雨中山茶》诗,人们大为惊奇。十三岁中乡举,后任转运判官。

山茶咏句;
性慧六龄。
——佚名撰廖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宋廖衡,幼警敏绝人,六岁能属文。吟雨中山茶诗,人皆大奇之。

著归田集;
称谪仙人。
——佚名撰廖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北宋将乐人廖正古,字明远,治平年间进士,任西安知县,有惠政,曾多次提出王安石的“青苗法”于民不便。后辞官回乡,著《归田集》。下联典指北宋初顺昌人廖执象,字逊父,七岁能写诗。道士陈抟见到他时,说:“你是谪仙人(才学优异,如谪降人世的神仙)啊,但是不能久留尘世。”他不到二十岁就进京城向朝廷进献诗文,太宗看到后也称好,后参加省试时,得急病而死。

绿荔名族;
紫桂书堂。
——佚名撰廖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北宋宜宾人廖有衡,字致平,熙宁年间进士,官至朝议大夫。家中有两棵荔枝,果实为绿色,味道甜美,他的好友黄庭坚称他家为“绿荔廖氏”,后来人们便用这个称呼来区别他和其他廖氏家族。下联典指北宋荆州人廖君玉,字国华,元祜年间以朝请郎知英州。他平生好学,此时在桂山建书堂,名叫“紫桂堂”,政务闲暇时就在堂中读书、吟诗。

名荣万石;
世綵名堂。
——佚名撰廖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廖刚,忠正耿直,疏陈无所避,官御史中丞,不阿权贵,几欲抗秦不成,改工部尚书,所生四子,皆居高官,人称“万石廖氏”。下联典指宋·廖莹中,建书堂名“世綵堂”。

汝南世泽;
五经家声。
——佚名撰廖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廖郡望族居汝南郡。下联典指明·廖谨,恬静力学,淹贯经史,人号“廖五经”。

  廖姓宗祠五言通用对联

武功垂汉史;
威德冲神朝。
——佚名撰廖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廖氏宗祠“武威堂”堂联。联以鹤顶格,由首句的第一个字“武”和第二句的第一个字“威”构成“武威”堂名,是指武威郡廖氏。武威廖氏由得姓始祖飂叔安,至春秋时,飂伯高 改飂为廖之后,至汉朝便有廖氏祖先因武功而记载大历史上。上联“垂汉史”的“垂”是指流传,记载的意思,即是指汉朝的历史已有记载。“飂”,是古廖字。

万石家声远;
三州世泽长。
——佚名撰廖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廖氏宗祠“汝南堂”堂联(联释见《廖姓宗祠四言通用联》同名联联释)。

力行仁义事;
奉献忠孝心。
——佚名撰福建省南平市樟湖镇溪口村廖氏宗祠联
  溪口村是南平廖姓最为集中的一个行政村,人口约五千人,廖氏宗祠就座落一村后的一小坡上。晋末永嘉之乱,中原人民为了避乱事,相携外迁,廖氏祖先就于其时入闽。今日溪口廖姓始祖廖钱于明洪武三年(1370年)由尤溪入溪口村,从此繁衍生息,是为溪口廖氏开基始祖。宗祠南向,占地约五亩,原址现湮没于水库区内,九五年迁于现址。祠宇系仿清建筑风格,宽大敞整洁,门墙中额为清嘉庆甲子年石刻“廖氏宗祠”,昭然醒目。门前平台左侧面立有数方清代重修祠碑记,以及现今《迁祠记》碑。祠之正厅设一神龛,龛中供廖氏祖先神牌,上额“武威隆望“,”“武威”即其郡望,各地廖姓多同此,以示宗族源流长远。祠厅内的这一副对联题味隽永,是廖氏先祖对后代的谆谆教诲,其后代遵循祖训,力体身行,历代努力不辍,终使家族兴旺昌盛,蕃衍各地,其中海外尤以台湾、东南亚颁较广。在香港,廖姓为当地四大姓氏之一,其祖先多源出于延平,在台湾的安平、彰化、淡水等地,延平廖氏裔亲亦不在少数。按照旧例,溪口廖氏于每年正月初六,春秋致祭,宗祠逢每年八月秋风便邀请五十岁以上老人相聚于此,增进亲谊。有清康熙、乾隆及民国七年三修《廖氏族谱》,1995年又新修有《南剑龙溪廖氏族谱》。

  廖姓宗祠六言通用对联

肇候封于德庆;
倡节义于南宫。
——佚名撰廖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巢湖(今属安徽省)人廖永忠,征南将军,封德庆侯。下联典指明代南京大理少卿廖庄,是一个生性刚烈、恬淡的人,喜面折人过。因一封奏折惹怒了明景帝,被贬至四川宁羌驿,充任驿丞。景泰八年正月,英宗复辟,史称“夺门之变”,廖庄被起复回到南京。

  廖姓宗祠七言通用对联

派衍天横源流远;
郡封武威世泽长。
——佚名撰廖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廖氏宗祠“武威堂”堂联。

  廖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对联

慈孝友恭,一堂吉庆;
诗书礼乐,满室荣华。
——佚名撰廖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廖氏宗祠通用堂联。

感念恩深,小姑呕血;
伤心春尽,嫠妇悲吟。
——佚名撰廖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廖忠臣妻欧阳氏抚养小姑,与亲女同乳,欧阳氏殁后,小姑泣至呕血,病年余。下联典指清廖云锦为马氏妇,早寡,其《咏秋燕》诗云:“伤心春雨香泥尽,羡尔先归到故乡。”

二水绕金盆,源长流远;
三峰朝祖庙,人杰地灵。
——佚名撰福建省宁化县地区廖氏宗祠通用联

世綵堂高,历代多贤承祖训,
武威望重,传家有道起人文。
——佚名撰廖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廖氏宗祠通用堂联。

崇连祠堂,诏邑山连鲲岛峙;
远寻地脉,官陂水合虎溪流。
——佚名撰福建省诏安县官陂镇廖氏宗祠崇远堂联
  此联以鹤顶格镶嵌“崇远”堂名。上联“诏邑”,指的就是福建省诏安县,“官陂”,指的就是诏安县的官陂镇,而“虎溪”,指的就是位于台湾省云林县的虎尾溪。如此一对楹联简单而清楚地说明此支廖氏族人所从而来的问题。

甘肃武威,承前启后源流长;
闽杭觉坊,继往开来子孙昌。
——佚名撰福建省上杭县蓝溪镇觉坊村廖氏大宗祠联
  上杭蓝溪镇觉坊村的廖氏大宗祠为廖氏花公始祖祠。该祠堂占地面积500多平方米,分前后两殿,内有木柱,外有围墙,砖木结构,造型独特,称“蟹型”二宝地,寓意为“家庭旺,子孙昌”。此支廖氏始祖花公与冯夫人仙逝后合葬于上杭庐丰公路旁,形曰“田鸡浮塘”。1983年重修,每年春秋祭祀,前来进香拜祖裔孙,车水马龙络绎不绝。据廖氏族谱载:“花公官汀居杭,卒于官地汀州,运回觉坊安葬,路经杭之庐丰绿荫水口时,突然风雨大作,扛夫们只好把棺柩停放在路旁一块高地上,急于避雨休憩,待雨后回到停棺场,棺柩却没于地下,故而草草筑坟,放上一块小墓碑以作纪念。……此坟筑起后,附近人家每晚都能听到处处蛙鸣。而逢暴雨,四周田园被淹,唯此坟始终浮于水面不没,故而传之为‘田鸡浮圹’。”

竹杖青奇,万里河山归杖下;
青囊元妙,一天星斗隐郎中。
——佚名撰江西省兴国县三僚村廖氏杨公祠联
  廖屋村杨公祠安放的是杨救贫祖师和廖金精的塑像。三僚廖氏尊奉的开基祖和杨救贫勘舆术的传承人是廖金精。廖金精名瑀,字伯瑀,相传其曾入山学道,长居虔化县(今宁都)翠薇峰金精洞,自 号“金精山人”,故后世称其为廖金精。相传他年方十五,已经精通四书五经,乡人称其为“廖五经”。唐末兵荒马乱,科举不继。廖瑀的父亲廖三传擅长堪舆,廖瑀自幼耳濡目染,转而研究堪舆之术。杨救贫在兴国、宁都、于都一带活动时,廖瑀与杨筠松相遇于虔化,起初他不服杨救贫,年轻气盛,屡屡与杨公斗法。有一次,黄陂廖氏请杨救贫去堪定一个门楼位置。廖金精预先用罗盘定准了方位,并在地下埋了一个铜钱做标记。杨救贫来后,却不用罗盘,只是用手里的一根竹竿,随手往地下一插,却正中了铜钱中间的方孔。廖金精这下服了杨公,虔诚地拜杨公为师。廖金精原来住在宁都中山坝。为早晚追随杨公,他随师傅迁到兴国三僚村居住,后来得到杨公亲传青囊秘籍。三僚廖氏杨公祠大门的这副对联,就暗寓了这个故事。廖瑀著有《怀玉经》、《俯察本源歌》、《一盏灯》等著作传世。

学术仿西欧,开弟子新知识;
文章宗北郭,振先生旧家风。
——佚名撰福建省上杭县古田镇廖氏宗祠“万源祠”联
  为纪念三世祖政廖妣梁安人,廖政第七世孙旺生、九生、曹福、石崇、汝贤等五大房后裔于清道光二十八年戊申岁(1848年)在上杭古田建廖氏宗祠“万源祠”,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前堂为议事厅,厅前正中上悬“廖氏宗祠”匾额,后堂为祭祀厅,配祀一脉宗支神位。左右横舍二落四间,还有天井、门坪等。祠宇建筑精巧,典雅堂皇,周边古木参天,壮观秀丽,龙脉腾起,堪称风水宝地。民国初年,为推行新学,该祠改设“和声学校”。祠堂大门横批石刻“北郭风清”(为纪念先祖扶公,字文起,号北郭先生,东汉时人,博学多才),两边镌刻着这副对联。此联实为办学宗旨,意谓: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为本族培养新型弟子,继承弘扬优良家风。1929年红四军进驻古田后,该祠又改为“曙光小学”。1929年冬,著名的古田会议在廖氏宗祠“万源祠”召开,该祠成了古田会议会址而永载史册,誉传五洲。

武不屈、文不惊,须立丈夫志气;
威可畏、仪可象,乃为君子规模。
——佚名撰廖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廖氏宗祠“武威堂”堂联。以鹤顶格嵌堂名。

溯源本于西周,祖德文谟昭百代;
肇冠堂兴南宋,家声世綵振千秋。
——清·嘉庆帝爱新觉罗·颙琰撰廖氏宗祠通用联
  清朝时有翰林院学士廖甡返乡拜祖,嘉庆皇帝封送这一副饯别送行对联作廖氏堂联。这副对联对仗工整,气势磅礴,上联点出了廖氏是“周文王之后”的悠长历史;下联通过嘉庆皇帝赞誉廖刚德行,激励廖氏子孙弘扬“世綵家声”。

祖德溯三洲,源远流长,看此日人文蔚起;
宗功承万石,根深叶茂,喜今朝景远维新。
——佚名撰廖姓宗祠通用联
  联释详见上《廖姓宗祠四言通用联·三州世泽;万石家声》联联释。

源远流长,自唐代为御史、中丞祖德宗功,当思发扬光大;
溪清水秀,由博州迁豫章、南墅瓜繁椒衍,毋忘好友新朋。
——佚名撰江西省上犹县仔阳乡源溪村廖氏宗祠联

  附录:【廖姓典故、趣事】

  〖廖有方卖马葬寒儒〗
  唐朝元和十年(815年),诗人廖有方进京赶考,结果名落孙山。他离开京城,前往宝鸡,在宝鸡住进一家旅店。当他走进店内时,听到有人在呻吟,声音非常凄惨。有方前往探视。问他得的什么病,哪里不舒服,家住何处。对方说自己辛辛苦苦读书,多次参加考试无人赏识,如今贫病交加,落到这般田地,说着便向有方下跪叩头。过了一阵,那人又恳求有方为自己料理后事,收拾残骨。有方听了心里感到难受,不知说什么好。不久,那人便死去了。
  廖有方是一个很重情义的人,尽管只是一面之交,而且自己囊中无余钱,但还是决定满足死者的遗愿。于是把自己所骑的马卖掉,备办棺材,将那位穷途潦倒、命运悲惨的末路士人收殓下葬。为此,廖有方还写了一首《葬宝鸡逆旅士人铭》,在铭中非常动情地说:“嗟君没世委空囊,几度劳心翰墨场。半面为君申一恸,不知何处是家乡?”

  〖廖氏闽粤大姓,源出三大主流〗
  廖氏,自唐末五代以后的1000多年来,一直是闽、粤一带的名门著姓。这个南方的名门著姓,跟其他的姓氏一样,最初也是从黄河以北的地区逐渐播适而来的。先是晋朝末年的永嘉之乱,五胡乱华,使他们离开中原的老家,落籍于长江以南。到了唐朝末年的黄巢之乱,他们又辗转入闽,在福建各地繁衍成为庞大的家族。然后,宋朝末年自北方长驱南下的蒙古人,又使他们转徙于广东。
  关于廖氏家族自黄河以北节节南下的经过,在他们的族谱上都记载得源源本本,脉络分明,譬如《兴廖氏族谱》指出:“祖居汝南,因五胡云扰,太元九年(公元384年),复迁江南。唐时,其祖由法西雩都,避黄巢之乱,迁于汀州宁化石壁寨。后子孙因乱,又迁顺昌,廖氏居于闽者益众。至宋末,复由宁化经长汀、上杭、永定,而入广东——大埔、梅县、兴宁、五华等各地区。”
  发源于黄河流域的廖氏,当初又是怎样来的?根据考证,组成廖氏家族的一支出自上古时期的廖叔安;第二支出现于距今3100多年前的商纣之时,是缪、颜二姓所改;第三支则系出周朝的姬姓,是周文王之子伯廖的后裔。
  对于廖氏家族的组织情形,历来姓氏学者的考证结果,可以下列三项文献作为代表——《风俗通》指出:“占有廖叔安,左传作飕,盖其后也”;《小溪廖姓视祠房谱·廖姓考源》指出:“缪、颜二姓,皆皇帝所赐,迨殷纣无道,缪、颜同隐于黄河西产,改姓曰廖”;《姓氏考略》则指出:“周文王子伯廖之后,望出钜鹿”。这三支主流,多年以来亲爱精诚,团结一致,终于使廖氏在不计其数的姓氏群中脱颖而出,成为了人人知名,个个尊重的名门著姓。生而能为廖氏家族的子孙,更是每一个都深感荣幸。
  在悠长历史中,廖氏一向大名鼎鼎,早于东汉时,就有一位“北郭先生”廖抉(一作扶),以满腹浩瀚如海的学问而垂名千古。根据古籍《方术传》的记载,廖抉不但习诗书,满腹经纶,而且精通天文,谶纬风角推考之术,跟从他学的人经常达数百人之多,可见当时他在学术界所享的盛誉之隆

  〖白鸭助祖〗
  明朝万历年间,廖氏先人法海由福建法门勒古巷石滩村迁居广东翁源县,复迁茂名、化州从业。后又迁至二都播阳里冲村,再迁鸭娜坑。他就是广西北流廖氏的开基祖。传三世,至胜周。又迁到50里以外的金坑落业。清顺治年间,廖胜周去世,葬在广东茂名县的金坑岭。廖胜周有3个儿子,其中第三子达荣,字心我,号西城,生于明崇祯年间。他在葬父以后,由广东金坑村迁居广西北流县卞二里冲表,此处即今六靖镇。
  廖心我为人品行端正,心地善良,手脚勤快,善于经营,父亲去世后,以养鸭为业。有一年秋天,田里的稻谷刚刚收割完毕,他照常每天早出晚归,赶着鸭群下田放养。一天,廖心我忽然发现一只毛色光亮的白鸭子混在鸭群中觅食、嬉戏,样子十分逗人喜爱。可是到了傍晚时分,当廖心我准备赶鸭进棚时,那只白鸭却已不知去向。接连几天,天天如此,廖心我感到非常奇怪。于是暗中留心察看,发现鸭群归巢途中,白鸭眨眼间钻进了坡下的石洞。廖心我便决意一探究竟,急忙捡来柴草将洞口堵得严严实实。然后赶鸭人棚,拿来锄头,挖开洞口,一直挖到尽头,仍然不见白鸭踪影。当他挖下最后一锄,就要扫兴而归时,只听得“当啷”一声,锄头起处露出一锭闪光锃亮的白银。他刨开泥土和碎石,见下面埋着满满两大缸银锭。面对这天外飞来的财宝,廖心我又惊喜又担忧,心想白鸭有灵,老天爷相助,自己日后生活不用犯愁;担忧的是恐怕进财招祸。思来想去,决定前往 60里外的北流六靖投靠顾姓老表。为了掩人耳目,他把白银装进箩筐,上面盖了一层厚厚的鸭粪,一挑一挑运到六靖,与老表商量支配,共同分享。
  后来廖心我便在六靖娶妻成家,生了九男四女。廖心我活到79岁,于康熙年间去世。他的8个儿子才英、才杰、才彰、才美、才储、才华、才茂、才艳先后成家立业,裔孙散居华东、六靖、清湾、石科、大伦、平政、西垠、新圩、松花凉水井等地,枝繁叶茂,人丁兴旺,现已传至18世。

  〖避祸分出王张两姓〗
  邢锡铭、张方俊两位先生的《一嗣双祧存两姓张廖原本是一家》一文(见《潮汕文化选》第三集156页),道出了张发仔为了逃避横祸和报答岳父廖氏的收养之恩,嘱其派下子孙后代在生一律改为廖姓,去世后才改回原来张氏,也即“活廖死张”的由来。
  无独有偶。在廖氏的繁衍和播迁中,也曾发生类似的故事。为了逃避横祸,以求生存,廖氏一族分出王、张两姓,但与“活廖死张”的现象相反。
  据《廖氏总族谱》和揭阳《五房村廖氏族谱》记载,廖氏出自帝舜颛顼之后。颛顼生卷章,卷章生吴回,吴回生陆终,陆终娶鬼方氏为妻,生子六人。后来发生部落战争,兄弟六人都被敌人抓去,其中三人被杀,另外三人逃出牢笼后迁往别地定居避难,创立昆吾国,其后代叔安改国名为,故址在今河南省南阳市唐县。传至伯高,又将国改为廖国,后世子孙遂以国名“廖”为姓,并尊称伯高为廖氏始祖。
  廖氏世居河南中部地区。传至第83代四十一郎时,为避黄巢之乱,辗转南迁来到福建汀州宁化石壁寨定居。四十一郎的曾孙廖元景,生有9个儿子,长子廖文广为宰相,次子廖文兴为参军,三子廖文举、四子廖文福、五子廖文亮、七子廖文用皆为翰林,六子廖文禄为卫经历,八子廖文明为通政司,九子廖文峰提刑部。9兄弟同朝为官,威震朝野,世所罕见。可惜当时已是唐朝末年,朝政腐败,战乱四起。各方藩镇为争城夺地扩充地盘而大动干戈。整个唐室江山被闹得四分五裂,危在旦夕。为了躲避战乱带来的危害和朝廷可能会发生的滥杀无辜而招致满门株连的飞天横祸,9兄弟经过反复计较和商议,决定以分姓分居的办法避开祸乱,寻求生存。具体是:长子廖文广、次子廖文兴和三子廖文举承武威郡,仍属本姓廖氏;四子廖文福、五子廖文亮和六子廖文禄承太原郡,改为母亲之姓王氏;七子廖文用、八子廖文明和九子廖文峰承清河郡,改为祖母之姓张氏。
  这样,为避祸乱以求生存,廖氏分出了王、张两个姓氏。

  〖牛犬救主〗
  台湾张廖氏始祖张愿仔公是福建漳州府云霄县人,家里所养的一头耕牛和一只犬。元末因战乱避居漳州府诏安县教书,被廖三九郎招为女婿。他对岳父、岳母非常孝敬,好像对待自己的亲生父母一样。岳父、岳母待他也很好,把他当成自己亲生的儿子。明朝洪武年间,张愿仔公48岁的时候,他的独生子友来才出生。
  后来,张愿仔公为替廖姓伸张正义,被官司拖累,不能回冢。友来为照顾年老的祖父,便把家里管理农作外务的活儿全包了下来。友来外出办事的时候,常常只有家里所养的一头牛和一只狗与他为伴。当地多山,那时山里还有老虎。一天,友来外出办事,途中遇虎,情况万分危急。为救主人,牛便不顾一切,与虎博斗,那狗飞跑回家,狂叫报信。友采的母亲听到狗的叫声异常,便说:“我儿与牛、狗一同外出,现在只有狗单独跑回来了,路上一定遇到了凶险。”于是急忙招集佃农前去救人。那狗好像懂得人的意思,跑在前面带路。赶到出事地点,只见牛满身是血,拼命护住友来,死死顶住老虎的攻击。众人于是一拥向前,打跑了老虎,救出了友来,牛因伤势过重,终于倒地不起了。
  经过这件事情以后,友来的母亲发誓许愿说:“我家一点血脉,幸得天地神灵保佑,搭帮牛犬和各位佃农相救;才免除了灾难。从今以后,子子孙孙,不吃牛肉和狗肉,用来报答救主之恩;佃农不避危险相救,要记住他们的恩德,善待他们,不要有尊卑亡下之分。”

  〖廖司南除弊变俗〗
  廖司南,字湘毓,是明朝时期湖南耒阳人。他考中举人被委任到四川仁寿县当知县。到任以后,发现当地有一种陋俗,多将刚生下的女孩放到马桶尿盆中溺死。这样做实在是太残忍了,于是严令禁止。对于那些极端贫困,确实没有能力抚养的人家,廖司南拿出自己的俸钱给以周济。老百姓感念他的仁惠和恩德,县内风俗很快就有了大的改变。廖司南为官清廉,勤政爱民,在任兴利除弊,做了不少实事。当他死在任上的时候,百姓痛哭哀悼,七日不绝。他的儿子廖应亨能继承父风,崇祯年间,官至监察御史。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今朝有酒今朝醉
傍晚无钱傍晚忙
2#
发表于 2008-11-21 15:32:01 |只看该作者
【广东省清新县珠坑村岑坪杉树咀廖永忠墓志联】

    据清新县珠坑村廖姓族谱及清远文物志记载:廖永忠祖居福建,后移居南雄珠玑巷,兄弟七人,因饥荒和兵乱,自南雄流落英德定居。廖永忠排行第二,生于元朝顺帝年间公元1323年,终于1375年。其妻康氏为朱元璋之主战将康茂才之女。元末朱元璋与廖永安等发兵起义反对元朝,廖永忠便入廖永安旄下,作战勇猛,累建战功,廖永安因中毒箭医治无效逝世,朱元璋封廖永忠为将军,接替其兄廖永安之职,全统其师,转战湖北、江西、浙江、福建、广东。在诸省平定后又奉命转战广西、四川。在进军广西、四川前将其家眷安置于清远,现清远滨江廖姓人多数是其后裔。
    明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登奉天殿,召谕群臣论功行赏曰:傅有德,廖永忠两位将军,南征北战,每逢战役奋勇忘躯,廖永忠大战鄱阳时实朕亲眼所见,可谓天下奇男子,赐良田一万亩,封德庆侯。洪武四年(1371年)因辽东土匪暴聚,劫航运,攻州郡,廖永忠又被朱元璋派驻辽东,平定暴匪。朱元璋登基称帝后,为了巩固其帝位,便制造各种借口杀害与其起兵推翻元朝、创立明朝,扶助朱元璋登上帝位的群臣战将。廖永忠亦被朱元璋以“僭用龙凤诸不法事”罪名赐死。享年五十二岁。廖永忠死后,嘉庆元年,其后裔将廖永忠之遗骸移葬在珠坑岑坪杉树咀、又名雷公潭,该墓坐西向东,光绪二十年重修,保存尚好。墓中只少了一个石狮子、墓碑刻着:大明大将军德庆候讳永忠太祖之墓,碑上有内外两副对联(见下),标明光绪二十年秋月吉日重修,碑上还刻有近一百字记载廖永忠出生地、官职等内容的碑文。墓位于山脉连绵山凹处,周边苍松翠竹,墓前地堂开阔,池水河穿行而过,远眺毕架山像是一个人仰卧其间,山环水抱,风景秀丽。
    廖永忠后裔人数较集中的地方有广东南雄珠玑巷、湖南长沙、广东怀集、广西平南县及广东清远。清远多数居住在下滨江,分布在50多条村寨,人口有一万余人。有些后裔已移居顺德等珠三角地区,以及港澳、海外等地。

山水钟景秀;
蕃留阴子孙。
——佚名撰广东省清新县珠坑村岑坪杉树咀廖永忠墓志联[碑内联]

候封标骏望;
祖德肇鸿基。
——佚名撰广东省清新县珠坑村岑坪杉树咀廖永忠墓志联[碑外联]
今朝有酒今朝醉
傍晚无钱傍晚忙
3#
发表于 2008-11-21 15:32:30 |只看该作者
廖姓起源有四

    一、出自颛顼后裔。
    1、廖姓始祖之颛顼后代叔安、皋陶
    颛顼(Zhuān xù 专旭),黄帝的孙子,昌意的儿子,号高阳氏。传说中的五帝之一,继黄帝而担任炎黄部落联盟的领袖,在位78年,据说活到98岁。死后葬在今河南濮阳县西南,汉水上游也有颛顼墓。
    黄帝娶西陵氏的女儿嫘祖为妻。嫘祖是黄帝的正妃,生有两个儿子。一个玄嚣,也就是青阳,被封为诸侯,降居在江水担任氏族首领。另一个是昌意,也被封为诸侯,降居在若水担任氏族首领。若水在今岷江上游。昌意氏族崇拜太阳神,以双日为图腾。昌意娶蜀山氏的女儿为妻。蜀山氏名昌仆,又名女枢、淖子。据说有一天晚上女枢抬头看见天上的瑶光之星十分明亮,心中有所感动,便生下了颛顼。颛顼继承了父族崇拜太阳的传统,故号高阳氏。
    颛顼具有圣人的品德,黄帝死后,炎黄部落联盟首领的位置便由他继任。当时国家还没有正式形成,世袭制度也还没有出现,天下惟有德者居之。玄嚣、昌意因德行不够完美,都未能继立,颛顼便是最适当的人选了。从颛顼是黄帝的孙子来看,首领的继承重视血统的高贵已经初露端倪。此后由颛顼到帝喾到尧舜的禅让,再到禹传夏启,建立奴隶制国家,过渡阶段的时间并不算太长,应该说这一时期中国历史进展的速度是相当快的。
    颛顼继承了黄帝的事业并有所发展。他沉静稳健而有机谋,通达干练而明察事理;注重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发展生产;通过敬事天地鬼神,祭祀祖先来制定礼仪加强教化。颛顼还当过东夷部落联盟的首领,曾经率领自己的部族由今河南的许昌、杞县一带迁至山东曲阜,并在那里建都。当时那里的地名叫穷桑,所以颛顼又称穷桑帝。后又迁都于帝邱,帝邱即今河南濮阳颛顼城。在此期间,与炎帝族的共工氏发生激战,击败共工氏,发展了部族的势力。据有的古书记载,他乘龙而至四海,凡日月所能照临的地方,莫不归附于他。可见颛顼在位所控制、活动的地域较黄帝时期更为广大。
    关于颛顼,古代有不少神秘离奇的传说,大致是因为人类处于文明初启阶段,尚在原始社会末期的缘故。就拿古书中所说的“龙”来说吧,确实是令人费解,黄帝骑龙升天,颛顼乘龙巡行,如果从后世神化的、具有象征意义的龙来看,还比较容易理解,但要坐实,却非常困难。犬,可以称为“龙犬”;马,可以称为“龙马”;蛇,可以“龙蛇”连用;扬子鳄,又叫“鼍龙”或者“猪婆龙”。犬、蛇、扬子鳄都无法骑;骑马巡行说得过去,但骑马升天似乎过于平淡,意味不足。那么“龙”是不是一种古老原始图腾的变形或升格呢?它既有鲶鱼般的须,鳄鱼般的嘴,又有鹿的角,狮子的眼,蛇的身,鹰的爪,还有满身鳞甲,能兴云播雨,真是够精灵古怪的了。从上古三代开始,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以及皋陶(ya。摇)、伊尹一班人,非常讲求实际,及至孔子,不语怪力乱神,原始神秘色彩渐趋消退。汉代出了个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
    据《史记》记载,颛顼号高阳氏,姬姓,他是黄帝的孙子,昌意的儿子。古籍中也有说他是黄帝曾孙的,谓昌意之后为乾荒,乾荒之后为颛顼。颛顼是我国远古时代社会秩序的建立者,他在位的时候做了一件大事,就是命令重、黎两位大神“绝地天通”。据说在他之前,天地是相通的,天上的神可以随意来到人间,地上的人也可以随时上天,神人之间可以随便来往,自由交谈,所谓“人之初,天下通,人上通”、“天与人,旦有语,夕有语”。这种天地相通、神人混居的状况,可以说是百无禁忌,太自由自在了。既谈不上有什么规矩,也谈不上有什么尊卑,人人可以通神,人人可以作乱,这对社会的管理来说,自然是存在很大的困难,所以颛顼便命令他的孙子开天大神重和辟地大神黎把天地之间的通路阻断。从此,普通人就不能与神来往了,只有至高无上的部落联盟首领也就是他本人和专职的巫觋祭司才拥有沟通天人的特权。后来的帝王更有所发展,都宣称自己是“真命天子”,凡有所行动,无不打出“秉承上天旨意”的旗号。这种规矩、秩序的确定,足以威慑四方。它的肇始,便出自颛顼。

    1、叔安受封于飂国,以国为姓
    颛顼娶滕氏奔的女儿女禄氏为妻,生了一个儿子叫老童,廖姓的始祖叔安便是他的后裔。老童的寿命特别长,据说有返老还童、死而复苏的本领。他有许多儿子,最有名的是重、黎、吴回等。黎和吴回都做过火正之官,火正之官的职务名称为“祝融”,所以黎和吴回也称祝融。火对人类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从远古时代起就有守火之司的常设机构专门加以管理,火正“祝融”是很重要的官职。吴回在黎之后继任兄职为祝融,他的儿子叫陆终。陆终的子孙繁衍众多,衍生出祝融八姓:己、黄、彭、秃、坛、曹、斟、芈(mi米)。己姓又衍生出昆吾、苏、顾、温等姓。昆吾,己姓,在夏朝时期为伯主。
    叔安是帝颛顼的后代,夏朝时被封在飂国为侯,飂,与廖音同,有些古书中也写作郅、蓼、嫪或廖。据说是叔安传37世到春秋时飂伯高把“飂”字改为“廖”字而成为廖姓的。飂国是叔安的封国,都邑故址在今河南省唐河县南90里的湖阳镇,东北依廖山。五代后晋天福七年(942年),曾在廖山山顶建造廖山神祠,俗称廖王庙。附近有条小河叫作蓼阳河。
    古飂国的辖境,约当于今河南省唐河县南部、湖北省枣阳县北部,向东包括桐柏、随州一部分。发源于伏牛山的唐河从这里流过,南流汇人唐白河至襄樊人汉江。在春秋时期,这一带分布着许多小国,后来均为楚国所灭,这些国家的国人后来大部分也就成了楚人。据《左传·桓公十一年》记载:“郧人军于蒲骚,将与随、绞、州、蓼伐楚师。”鲁桓公十一年为周桓王十九年,即公元前7。1年。楚国势力的兴起,对周边小国造成很大的威胁。郧与随、绞、州、蓼五个小国伐楚失败,楚国兴师问罪,次年伐绞,随后灭蓼。后人改“飂”为“廖”,成为廖姓。

    2、 皋陶后裔受封于蓼国,以国为姓
    颛顼又娶邹屠氏的女儿为妻,生了八个儿子,他们合在一起称“八恺”,其中一个字庭坚。庭坚就是皋陶,他也是廖姓的始祖。他是东夷部族首领之一。虞舜时任掌管刑法的狱官之长,以正直著称。据说他利用一只名为獬豸(Xiè zhì 谢志)的独角神羊断案,准确无误,后世传为美谈。秦汉以下,刑狱之官都戴獬豸冠,就连清朝的御史、按察使的补服也都绣有獬豸的图案。禹继舜位,皋陶继续肩负重任,担任要职,并被举为禹的继承人选。大禹治水,皋陶和伯益发动东夷族人作出了很大的贡献。皋陶死在大禹之前,葬在崇山(即今嵩山),后世祭祀如帝王之礼。在人们的心目中,皋陶的功业与古帝王等同。唐人皮日休曾经赞美他说:“咎繇德齐于舜、禹,道超乎稷、启。”
    舜在位时皋陶的职务是掌管刑狱,断狱根据实情,非常公平,百姓都很佩服。他是当时著名的贤臣,具有卓越的政治才能。《尚书·皋陶谟》和《史记·夏本纪》中记载了他的一些有关施政的言论。
    禹在位的时候,准备禅位给皋陶。因皋陶先禹而去世,禹便封他的后人于英、六等国。西周、春秋时期分布在汉、淮间的群舒与偃姓诸国,都是皋陶的后代建立的。 他的后代封于蓼,子孙以国为姓,即廖姓。皋陶后代受封的古蓼国,故址在今河南省固始县,县东有蓼城冈。周襄王三十年(公元前622年),楚公子燮灭蓼。

    二、出自黄帝后裔
    据古史记载,黄帝是少典之子,姓公孙,居轩辕之丘,故号轩辕氏。因生长在姬水之滨,所以又以姬为姓。姬水,即今陕西岐山县南的横水河。黄帝受国于有熊,也称有熊氏。据说黄帝的母亲名叫附宝,有一天晚上见到天上的闪电感而受孕,怀孕24个月后生下黄帝。黄帝一生下来就很有灵性,出生不久就能说话,幼年时期非常聪明,长大以后诚实勤奋,见识高明,具有高尚的品德和不凡的才能。
    轩辕时代,炎帝神农氏部落的势力已经衰落。炎帝生于姜水,以姜为姓,姜水在今岐山东,是渭河的一条支流。炎帝也是少典之子,所以古籍中称黄帝和炎帝是兄弟,他与黄帝一起,同为中华民族的远古始祖。由于炎帝族首先发明农业,早就开始了半定居的农业生活,部族强盛时期比黄帝族更早一些。炎帝传至榆罔时,各诸侯互相攻战,残害百姓,榆罔没有力量征讨。这一时期,蚩尤九黎部落联盟力量日益强大,据说有兄弟 81人,兽身人语,铜头铁额,并且善于制造兵器,威振天下。他们是古代苗蛮民族的祖先。蚩尤九黎兴盛和发展起来,首先与炎帝部落联盟发生冲突和战争,驱逐榆罔,夺取了炎帝部落联盟的领导权。炎帝战败以后,向黄帝部落联盟求援,共同对付蚩尤九黎。黄帝为首的部落联盟与蚩尤九黎大战于涿鹿之野,战斗极为惨烈,杀得天昏地暗,血流漂杵。最后黄帝擒杀蚩尤,取得了战斗的胜利。蚩尤九黎的部分部族经战争以后被融合到炎、黄为代表的华夏集团之中,一部分向南流徙,在江淮地区和洞庭湖、鄱阳湖一带形成新的“三苗国”。
    战胜蚩尤九黎之后,炎帝再度扩张势力,兴兵攻伐各部落方国,但部落方国皆归服轩辕黄帝。黄帝于是修明政治,整顿军旅,发展生产,安抚民众,发展了力量,威望越来越高,并与炎帝战于河北涿鹿附近的阪泉之野。黄帝征服了炎帝,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巩固了在炎黄部落集团中的领导地位。炎帝势力中的一部分退避到南方。此后,天下有不归顺的,黄帝就派兵征讨,所到之处,披荆斩棘,劈山开道,忙于开创基业,没有空闲的日子。
    黄帝往东到过东海,登上了丸山和泰山。往西到过今甘肃东部的崆峒,登上鸡头山。往南到过长江,登上熊山、湘山。往化驱逐了荤粥(Xūn yù 熏玉,匈奴的祖先),来到今河北省怀来县东的釜山,与诸侯合验了符契,在涿鹿山的山脚下建起了都邑。
    轩辕部族生长于黄土高原,活动于黄河流域,广袤的黄土高原是大地母亲宽敞的胸怀,奔流不息的黄河水是大地母亲甘甜的乳汁。就是在这块黄土地上,孕育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和古老文明。
    黄帝战胜蚩尤,取代炎帝以后,设置官职,祭祀山川鬼神,天下归心,万国安定。任用风后、力牧、常先、大鸿等治理民众。顺应天地四时的规律,推测阴阳变化,按照季节播种百谷。轩辕以武力统一了黄河流域的大片土地,制止了部落间的长期混战,故有土德之瑞。土的颜色是黄的,所以号称黄帝。黄帝亲自主持制作冕服,穿戴黄色衣冠以作为受命于天地神祗和拥有权力的象征,对黄色的崇拜也就由此产生。后世帝王依此故事,黄色便成了象征权力和尊贵的帝王专用之色。古代凡皇宫、祭坛、太庙的台基,都用黄土筑成,其他如龙袍用黄色,宫殿覆盖黄瓦等等,都属此类。
    相传黄帝的时候有许多创作发明,历法、算数、蚕桑、医药、舟车、宫室、文字等等,都是从这时开始的。黄帝的正妃嫘祖是西陵氏的女儿。嫘祖生了两个儿子,一个是玄嚣,一个是昌意。昌意娶了蜀山氏的女儿,生下高阳,高阳就是颛顼帝。玄嚣的孙子叫高辛,高辛就是帝喾。

    1、廖姓始祖之周文王子伯廖
    帝喾(kù酷),号高辛氏,传说中的五帝之一。他是黄帝的曾孙,玄嚣的孙子,娇极的儿子,颛顼的侄子。颛顼死后,由他继位,在位33年,活到63岁。死后葬在今河南省濮阳县附近。
    高辛生来就很灵慧,一出世就叫出自己的名字。他从小生活在颛顼身边,从15岁起就开始协助颛顼处理部落联盟的事务。30岁继颛顼之后担任炎黄部落联盟的首领治理天下。帝喾建都于亳(今河南偃师县),后来迁至顿丘(今河南濮阳市附近)。他把恩泽普施给众人而不为自己个人考虑。他天资聪明、卓有远见而又具有敏锐的洞察力。他处理问题上顺天意,下合民心,宽仁而威严。他善良诚恳而又信守诺言,并且注重自身品德的修养,所以赢得了广大民众的尊敬和爱戴。他注重发展生产,节省开支,安抚百姓,教化万民。他在位的时候创立了日月干支系统,发展了农业、养殖业和制陶业,设置各种工正管理生产。史书上称赞他“其色郁郁,其德嶷嶷。其动也时,其服也士”、“溉执中而遍天下,日月所照,风雨所至,莫不从服”。郁郁,有文采的样子,形容他的神采风貌,《论语》中有“郁郁乎文哉”的话;嶷嶷,高峻的样子,形容品德崇高;其动也时,说明他治理天下,善于把握时机,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其服也士,指他的穿着、服用、车马、宫室,如同普通士人。这些都体现了帝喾作为当时部落联盟首领的美德和风范。至于“溉执中而遍天下”,对于首领来说,那就更重要了。“溉”者,概也。概是古代用采平量的器具,用斗斛量米,装满以后要用东西刮平,用来刮平的器具叫概。执中,不偏不倚,也就是公平的意思。治理天下,做到了“公平”二字,所以凡日月所照、风雨所至的广大地区的民众也就心悦诚服了。
    帝喾的正妃是有邰(Tái 台)氏部族的女儿,名叫姜嫄。姜嫄有一次在郊野看到一个巨人的脚印,心里感到喜悦就想去踩它,结果一踩上去,就觉得身子振动好像怀了孕似的。到时候生了一个孩子,她认为这孩子不吉利,就把他扔在狭窄的小巷子里,但牛马经过时都绕开走怕踩伤他。于是把他移到山上树林子里,恰好那里人多,只好又换个地方。把他扔在沟渠的冰上,飞鸟围集用翅膀遮护枕垫暖和他。姜螈觉得很神奇,于是把他抱回家养大成人。因起初想把他扔掉,所以给他取了个名字叫弃。弃小时候就喜欢种庄稼,长大后好农耕。尧、舜时担任农师,主管农事,教民耕种,给老百姓带来很多好处。舜把他封在邰,以官为号,称后稷。《诗·大雅·生民》所咏就是他的事迹。
    后稷去世后,他的儿子不窋(Zhú 竹)继位。不窋末年,逢夏朝政治混乱,废弃农师,不窋失去官职,流落到戎狄地区。不密去世后,他的儿子鞠立。鞠去世后,他的儿子公刘立。公刘是周族的著名首领,夏朝末年率领周族迁到豳(bin宾)地。豳,在今陕西彬县东北。《诗·大雅·公刘》写他率领族人迁至豳地初步定居,发展农业生产的情景,歌颂了他的伟大业绩和高尚品德。公刘去世后,他的儿子庆节立,庆节建都于豳。
    庆节去世后,子皇仆立。皇仆去世后,子差弗立。差弗去世后,子毁喻立。毁喻去世后,子公非立。公非去世后,子高圉立。高圉去世后,子亚圉立。亚圉去世后,子公叔祖类立。公叔祖类去世以后,子古公亶父(Dan fu 胆甫)继位。
    古公亶父,周族著名首领,即周太王,周文王的祖父。他重修后稷、公刘的大业,积累德行,广施仁义,受到国人的爱戴。因戎狄侵扰,他率领族人由豳地迁到岐山下的周原(今陕西岐山北),建筑城邑房屋,设立各种官职,改革戎狄风俗,开垦荒地,发展农业生产,使周族日趋强盛。《诗·大雅·绵》即叙述古公亶父始迁于岐及其定居、发展的经过,并写到文王的事迹。《绵》与《生民》、《公刘》,都是叙述周族兴盛、发展和开国的史诗。
    古公亶父的长子叫太伯,次子名虞仲。他的小儿子叫季历,季历是太姜所生。季历娶太妊为妻,太妊和太姜一样,都很贤惠。太妊生昌,有圣人的吉兆。古公亶父说:“我们家族将会兴盛,要是兴盛的话,大概就在昌的身上应验吧。”太伯、虞仲知道父亲想让季历继位,以便传位给昌,便有意躲开跑到南方去了。古公亶父去世后,季历继位,就是公季。公季继承、发扬古公的传统,努力施行仁义,诸侯都归顺他。
    公季去世后,他的儿子昌继位,就是西伯,西伯也就是周文王。西伯是殷时诸侯,居岐山之下,受到诸侯的拥护。曾被纣囚禁于羡(Yǒu 有)里(今河南汤阴县北),后获释,为西方诸侯之长。他解决了虞、芮两国之间的争端,使两国归附,随后归附的诸侯有40国之多。周文王灭崇以后,迁都于丰邑(今陕西西安南)。当时掘得死人骨骼,西伯命人安葬。有人认为无主祐骨,可以不葬。西伯说:“有天下者,天下之主;有一国者,一国之主。寡人固其主矣。”于是殓以衣冠,为之改葬。人们听到这件事,对西伯更加敬重,闻风归附的又有30国。至此,人心向周,文王已是三分天下有其二了,从而为周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文王有一个儿子叫伯廖,周武王灭商,周朝建立以后,武王封他为伯爵。后代以伯廖的名为姓,即廖姓。

    2、廖姓始祖之周文王后裔召伯廖
    在周文王的后裔中还有一个召伯廖,也是廖姓的始祖。召伯廖是春秋时周惠王的卿士。周惠王十年(公元前667年),召伯廖奉命出使齐国,赐封齐桓公为侯伯,同时要求齐桓公讨伐卫国。
    召伯廖的先人是召公爽。召公爽是周文王的儿子,与周武王为同父异母兄弟。因他的封地在召(今陕西岐山西南),故称召公或召伯。武王灭纣以后,封召公于北燕。成王时任太保,与周公旦分陕而治,自陕而西由召公治理,自陕而东由周公治理。他与周公共同摄政,把国家治理得很好,是周初德高望重深得人心的大臣。据《史记·燕召公世家》记载:“召公之治西方,甚得兆民和。召公巡行乡邑,有棠树,决狱政事其下,自侯伯至庶人各得其所,无失职者。召公卒,而民人思召公之政,怀棠树不敢伐,歌咏之,作《甘棠》之诗。”
    召公爽下传至召穆公。召穆公,即召虎,也称召伯虎。周厉王暴虐,“国人”围攻王宫,他把太子靖藏匿在家,而以自己的儿子替死。厉王死后,拥立太子靖继位,即周宣王。周宣王时,淮夷不服,宣王命召虎领兵出征,平定淮夷。《诗·大雅·江汉》所咏“江汉之浒,王命召虎”,指的就是这件事。
    由召穆公再传至召伯廖,他的后人有取“廖”字为姓的,也是廖姓的一个来源。秦汉以前,在今河南、河北、陕西等地都有廖姓人生活居住,汉代的廖颉担任过钜鹿太守,在历史上钜鹿廖姓曾经为望族。

    三、赐姓及他姓改姓
    殷纣王执政时,残酷无道,在宫廷中任职的缪、颜二姓因之弃官隐居,改姓为廖。《小溪廖姓祖祠房谱廖姓考源》、台湾《廖氏大族谱》(民国五十八年编修)中都有相同的说法:“廖姓为颜缪二姓并合留形之改姓也,颜姓为冠盖之官,缪姓居衣裳之职。因殷纣无道,荒淫绝谏,虐杀朝臣,暴殓天物,臣民离心,衣冠虽属官爵,宫廷常物而求精美华丽,本属人之常情,当混乱朝政之时,艳装诲淫物议,不无瓜田李下、惑君之嫌,在良莠不齐之时宜有洁已之道,因而弃官隐于维阳山谷(后称武威)。后恐子孙而受追踪之累,始并合改姓曰廖,以表志同道合,留形不忘本源。”
    据官陂《张廖姓族谱》记载:明洪武七年,原籍云霄西林村和尚塘张天正的第三子张愿仔(或作张元子)字再辉,到官陂(时称三都)游学,经常住在当地一个名叫廖化(又称廖三九郎)的人家中。廖化为人和善贤达,家殷富足,膝下只有一女,名叫大娘,品貌端庄,禀性贤淑,知书达理,事亲至孝。廖化见张愿仔善良朴实,忠厚勤勉,是理想的东床之选,便将其招赘为婿(张愿仔入赘时兼养子,改名为廖元子),待若亲子,并把全部田园产业都交由张愿仔掌管。张愿仔也非常孝敬岳父母,就像对待亲生父母一样。
    明洪武八年(1375年),张愿仔48岁,独子廖友来出生,在友来未冠之时,廖族有亲眷犯国法而逃狱,以当时社会律法十的规定,往往株连九族,因此连累廖氏全族。张愿仔以廖族家人的身份到官府申辩,不料官司拖累多年,结案后,张愿仔身染重病,临终嘱咐儿子廖友采:“吾深受汝外祖父母知遇之恩,欲舍命图报,未能如愿,汝当代父报答,子孙生当姓廖,以光母族,死当姓张,以存子姓,生死不忘,张廖两全。”
    廖友来谨承父志,以张承廖,并立誓:“凡我子孙,生则姓廖,殁后书张,不违祖命,以报廖公之德。吾本姓张,来源于河南河郡衍派,云霄西林和尚塘有祖迹,以后应回祭祖扫墓,以尽孝道,若移居外地,姓张、姓廖由其自便。”于是张廖二姓遂成一脉,生时写廖,死后书张,故有“活廖死张”、“人廖神张”、“张骨廖皮”之说。
    传说清朝嘉庆年间,因为系出同源的张、廖两姓发生的一次误会,而产生了张廖姓氏。官陂十三世祖廖国宝在朝内当御前侍卫,深得嘉庆帝重用,引起朝内张国公的妒忌,于是他保举廖国宝出征,在阵上廖国宝被张国公谋害致死。死后,张国公才知被他害死的原是自家亲人,后悔莫及。为接受这一惨痛教训,同时认识自己血缘的真正归属,移居外省或侨居海外的张愿仔公后裔,便把张廖二姓联起来并用。如移居台湾台中西屯区、南投、云林县西螺、板桥、三仑乡的张廖子孙就有数万人,建有30多座宗祠。他们都一直奉守祖训,除了户籍登记,平时提到自己的姓氏,大多张廖并用。再如旅居日本大孤市侨胞有张廖富源、张廖富南等,都是官陂愿仔公的后裔。又如移居广东潮汕一带的张廖族人,也多用联姓。
    在此之前,元末有简德润者,入赘南靖张家,此派下张简同宗,以后乃有张廖简三姓联宗之说。另一说法认为张简联宗是为了避祸。唐初福建廖崇德有三子九孙,一门高官进爵而为奸臣媾陷,为避祸九孙分三姓埋名隐迹,后世子孙乃以张廖简三姓联宗。
    自唐代初年开基福建虔化,廖崇德的子孙很快便分衍至福建及广东各地,崇德生三子,长子兰芝,讳佩,唐总章戊辰进士,承武威郡祀;次子兰楷,继清河郡公;三子兰德,承太原郡祀。兰芝次子光尧,讳德登,为宣州刺史,生三子,长瑞碹,次琼碹,三琳碹。时因奸臣,自此子孙埋名隐姓,命九子分三郡,张廖简三姓联宗自此开始。老大文广、老二文兴、老三文举,仍然本姓廖,奉祖传的“武威”为郡望;老四文福、老五文亮、老六文禄,分姓为简,以“太原”为郡望;老七文有、老八文明、老九文峰,随母姓为张,袭用张姓的“清河”为郡望。

    四、少数民族廖姓
    壮族:
    据史书记载,壮族先人在唐、宋时期有因其居住地区而得名的“西原蛮”、“南丹蛮”、“抚水蛮”等,当时他们已有了廖、宁、侬、黄、莫、韦、周等大姓。现在廖姓仍是壮族的主要姓氏之一。

    苗族:
    早期的苗族有名无姓,到了明万历年间,有的地区开始出现了姓氏,如在湘西地区就有了“吴、龙、石、麻、廖”五姓。石启贵的《湘西苗族实地调查报告》说:“苗民生活乡间,多属一姓聚族而居……所以寨子大而团体固,人口多而势力强。古时候,吴、龙、廖、石、麻五姓为湘西苗族五姓。所住区域,几乎占湘西整个苗区。”清檀萃的《说蛮》对五姓有不同的说法:“生苗、红苗有吴、龙、石、麻、田五姓。”然而无论从传说或者是实际情况看,“田”应该是“廖”斯误。廖姓出于苗族禾瓜家族,现主要居住在凤凰县廖家冲一带。

    毛南族:
    毛南族是居住广西、贵州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北部的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河地市、南丹县境内。毛南族原名“毛难族”,1986年经国务院批准改为现名。毛南族属古越族支系“僚”和“伶”人的分支,有自:己的姓氏,《毛难族简史》说:“宋时抚水州民有区、廖、潘、吴四姓”,抚水州后改安化州,就是现在广西环江、贵州荔波一带。毛南族现在仍有廖姓。

    高山族:
    据《台湾省通志》载:清乾隆二十三年(1761年),赐台湾高山族七姓,第四姓为廖。

    瑶族:
    据《广西瑶族社会历史调查》实地调查结果显示,平地瑶的大姓有廖、黄、李、陈、邓等,灌阳道州千家洞(今属广西)之后散居于富川,分布于今富川县富阳、福利、麦岭、朝东、城北乡和钟山县两安、平安乡。

    仫佬族:
    据《广西仫佬族社会历史调查》称仫佬族中有廖姓。《嘉定县志》也说上海嘉定有廖姓,为贵州仫佬族。
    此外,布依族、壮族、回族、蒙古族、土家族、水族亦有廖姓。

-------------------------------------------------------

廖姓古今迁徙史

    先秦时期,廖姓活动、分布的地区主要在黄河流域的陕西、河南、河北一带。两汉、三国时期,长江流域已多廖姓居住。隋唐以后,南方成为廖姓分布的主要地区。这种变化的出现,是与中国社会发展的一定历史背景相联系的。春秋时期的楚人灭蓼,晋朝时期“五胡乱华”,宋朝时期的“靖康之变”,元朝时期蒙古贵族对汉人、南人的奴役,明清时期湖广填四川、江西填湖广的大规模移民以及沿海城市商品经济的繁荣等等,对廖姓迁徙都曾产生过重大影响。
    三国时期的廖立,是廖姓最早见于记载的南方人。至于他的祖先或者他本人是如何到南方定居的,现在已无从知道了。廖立,字公渊,临沅人。临沅属今湖南常德市。刘备为荆州牧,用廖立为从事,后来升任长沙太守。东汉建安二十年(215),孙权派吕蒙袭夺长沙、零陵、桂阳三郡,廖立只身逃到益州,被任为巴郡太守。刘备称汉中王,用廖立为侍中,后迁长水校尉。诸葛亮称赞他是“楚之良材,当赞兴世业者也”。后廖立因恃才自负,没有被列为上卿而当面质问诸葛亮并诋毁朝臣,诸葛亮亲加弹劾,将他削职为民,徙汶山郡。他在徙所率妻子耕种自守,听到诸葛亮去世的消息,流涕叹息。后来廖立就死在汶山。汶山在今四川省。廖立是当时很著名的人物,他从湖南到四川做官,也可以说是迁徙,他的后人是留在四川汶山,或是回到湖南临沅,或是蜀亡后去了北方,无从得知其下落。名人尚且如此,许许多多普通廖姓人自然更是难免湮没无闻了。

    台湾省
    台湾廖氏 台湾廖姓人有单廖与双廖之分。单廖是指纯粹廖姓人;而双廖,又称张廖,是明初福建省漳州府诏安县官陂乡张愿仔的后裔。台湾地区廖姓人口约28万余人。就分布而言,以云林县的二(山侖)乡最多,约为15000人。其次是西螺镇,14000多人。再其次是台中市西屯区、台中市北区、台北县板桥市。这5个地区都是张廖族系的聚居地,是所谓“福佬人”。单廖系廖姓族人的主要聚居地为台北县新店市、桃园县、新竹市、苗栗县、高雄县、屏东县等地,他们的先人是从广东省大埔、陆丰、蕉岭等县移居台湾的,是所谓“客家人”。而福佬人和客家人的祖先原来都是中原河洛人。台湾廖姓的祖先大多是清代康熙、雍正、乾隆年间渡海人台垦殖的廖姓人,他们为台湾的开发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移居海外
    唐宋以后,随着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发展,海上交通更为便利。就拿广州来说,唐时设置市舶司和海关,成为外商海舶凑集之地。又如泉州,北宋时期也已设置市舶司,到南宋、元朝时期,这里就成了全国最繁盛的海外贸易中心。元朝初期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曾称泉州是当时世界最大的商港之一。因为有了基础,后来这些地方就成了著名的侨乡。
    明朝永乐年间,三宝太监郑和下西洋,更是中外航海史上的壮举,郑和的祖父和父亲都到过伊斯兰教的圣地麦加,郑和小时候就对外洋的情况比较熟悉,说明当时到过海外的人已经不是少数。郑和在28年中,7次出国,遍访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过非洲的东海岸和红海海口,对促进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他的出海受朝廷派遣,属政府行为,但对民间的影响也很深远。
    清代特别是鸦片战争以后,资本主义列强的炮舰打开了大清帝国闭关锁国的大门,随着洋务运动的兴起、洋务教育的开办,出国的人越来越多。其中有的是出国经商,有的是从事垦殖,有的是出国留学。
    廖姓人徙居海外起于何时史无明文记载,但至迟在清朝前中期已经有一些人开始把目光投向海外。就拿人台垦殖来说,尽管要冒很大的风险,早在康熙年间,福建漳州府诏安县的一些廖姓人已经进入台湾。到了乾隆年间,清政府废止了渡台的禁令,迁徙到台湾的福建人和广东人就更多了。与此同时,一些人便向邻近的东南亚各国寻求发展。
    鸦片战争以后,晚清、民国时期,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割地赔款,军阀混战,一方面是民穷财尽,一方面是政府失去控制力。于是有权有钱的出国留学镀金,无权无钱的出国打工谋生,这也是势所必然了。对于老百姓来说,背井离乡,飘泊异域,其中艰辛,不言而喻,但与其窝在家里坐以待毙,何不到外面去闯出一条活路呢。廖姓人流向海外,当以这一时期为多。通过先人艰苦创业,后人继承发展,以至事业有成。
    廖姓人在海外的分布,以东南亚最为集中。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越南、菲律宾等国有为数众多的廖姓人生活和居住。其他如日本、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乃至世界其他各地的廖姓华侨、华裔也不少。
    海外廖姓华人的祖先多数是从福建、广东、广西以及江西、湖南等省移民的,他们当中有不少是江西廖氏始祖崇德公、福建顺昌廖刚公、福建安溪廖俨公的后代。海外廖氏宗亲团结齐心,慎终追远,光大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先辈遗留下来的精华,在他们中得以代代薪火相传。

-------------------------------------------------------

廖姓分布

    江苏省
    海属两灌地区廖氏 高祖原定居苏州市阊门廖家巷,清康熙年间,迁江北海州府辖区西南廖沟居住。廖沟今属灌南县。人口分布于汤沟镇汤沟村、金星村、白皂乡白皂村,连三村廖庄、张家店镇大前村等地。自高祖体字辈至今已传11世。

    浙江省
    平阳县廖氏 平阳处于浙江南部,西邻福建,东南是大海,北接瑞安,揽山海之胜,是鱼米之乡。境内有国家级风景区南雁荡山、玉苍奇峰,海洋自然保护区南麂列岛。平阳、苍南两县,今属温州市。平阳、苍南廖氏集居廖家烊、熊岭、内塘、廖(土羊),共计3万多人。由福建安溪一世祖琼公派下迁入。迁入时间为明朝嘉靖年间,现已有400多年的历史,传至37世。
    泰顺县廖氏 聚居泰顺县大安乡北底后样村。开山祖吾斯,系出福建汀州上杭县,为花公18代裔孙。
    永嘉县廖氏 居永嘉县城东北杭郭村。开基祖镇七,原籍福建建宁。

    江西省
    丰城市廖氏 南宋末年,廖彪由福建延平府顺昌县迁入丰城湖塘乡定居。其他还有明清时期陆续迁入境内居住的廖氏先人。
    新余市廖氏 主要聚居在渝水区,约2500百户,万余人,分布在204个自然村。多为宋代迁入,主要来自湖南、福建长乐、甘肃凉州等地。
    宜春市廖氏 分德翁公和花公两个支系。德翁公是江西宁都光景的9世孙,宜春廖氏的开基祖,有12个支系散居在全市15个乡镇,有的已传至36世。
    万载县廖氏 居万载白良乡范塘。始祖俊文,字彦章,生于唐元和二年(807年),卒于唐大中元年(847年)。范塘廖姓,自唐至今已有1100多年的历史。初居龙江(即县城所在地康乐镇),宋天圣年间迁居现址范塘。
    奉新县廖氏 属湖南衡阳廖氏分支。宋代廖择,字从善,在奉新为官,有善政,奉调外邑,父老挽留,因留一子于奉新,发展成为奉新大姓。
    瑞金市廖氏 一为西关清河郡廖氏,一为武威郡廖氏。清河郡廖氏,始祖寿郎,是宁都县廖氏始祖崇德21世嗣孙少四郎的长子,于宋代景炎年间迁入瑞金。已传至29世,约有 2000多户,1万余人。武威郡廖氏,开基祖起兴,字席麟,系花公传下24世裔孙(徽公房),青年时期由粤人赣,在瑞金成家立业,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于都县廖氏 大部分是崇德的后代,也有从福建迁来的顺昌廖刚的后裔。居住在于都的廖崇德的后裔,有的其祖先从福建迁入,有不少是广东兴宁县开基祖德源的后裔,从广东迁入。分布在小溪上嵊、张天窝、上北乡油麻坑、山塘窝、西乡坳背、南乡李坑、南乡新居前、下北乡珏田村、马安大坪脑、贡江镇蔬菜场等处。
    兴国县廖氏 兴国县僚溪廖氏,江西虔化始祖崇德公后裔。友麓任兴国县令,是僚溪廖氏一世祖。已传至42世。兴国聚景堂廖氏,开基祖昌公系花公之子,现已发展到花公第35世。
    萍乡市廖氏 萍北廖氏,清顺治年间由新余徙来,始祖期祥系凝公30代孙。萍西廖氏,系福建杭永廖氏始祖实蕃公的后裔。
    宁都廖氏 宁都是中国廖氏的发祥地之一。开基始祖是崇德公。自浙江松阳迁入,始居西门鹅鸭塘,后迁清泰乡麻田、汉源之间。后分流全国各地以及海外。历史上出过不少名人,如廖凝、廖融等。现有人口约42000多人。
    石城县廖氏 全县廖姓人口约万人。清河郡廖氏均从宁都迁入。还有先后迁入的武威郡廖氏和汝南郡廖氏。主要分布在屏山镇、横江镇、小松镇、琴江镇、大由乡、木兰乡、龙岗乡等城镇乡村。
    会昌县廖氏 自南宋宁宗开禧年间第一支廖姓家族进入会昌开基创业,至今已有790多年的历史。其间先后有36支廖姓家族从福建、广东和省内县外徙居会昌。分布在全县22个乡镇中的小密、洞头、高排、文武坝、中村、麻州、白鹅、站塘、周田、清溪、西江、晓龙、永隆、湘江、筠门岭等15个村庄。
    寻乌县廖氏 分别居住在县城以南的留车和县城以北的澄江两个镇的5个自然村。石碣村现在全村人都姓廖。明朝泰昌年间,由花公传下的第8世孙文兴从广东平远县迁来。族亨村,明成化年间由福建武平迁入,开基祖是廷卓、廷兰。桂岭城下村,明万历年间迁入,开基祖是汉玉。北亭村,明朝末年迁入,先公廖三郎,字文宗。桂岭水东村,明代大六公为避祸乱,从福建汀州迁入开基立业。
    安远县廖氏 出福建汀杭花公系下,北宋仁宗朝迁入定远县长河村。开基祖为政公4世孙念二郎。念二郎字德明。
    定南县廖氏 开基祖法明公系福建上杭花公8世裔孙,明朝建文年间由广东长乐徙居老城,至今已有600年的历史。为全县大族之一,人口有4万多。县内还有天花一九曲廖氏,是广东兴宁始祖德源的后裔。
    龙南县廖氏 桃川太平廖氏,古之桃川,即今龙南。太平廖氏源于福建侯官,属武威郡系。始祖符三生于元朝延祐年间,殁于明朝洪武年间,闽之侯官进士,曾任广东翁源县尉。元至正年间定居桃川太平,至今已有650多年,衍传了23代,现有人口12000多。龙南江东廖氏,明朝宣德年间,开基祖子盈公由广东翁源县迁江西龙南江东,子孙蕃衍,已传24世,人口已过3万,为龙南望族。龙南下迳廖氏,开基祖盈满于明朝初年由福建永定迁入,繁衍生息至今。下迳是一个小山村,有“雷峰毓秀,渥泉钟奇,俗则敦尚朴素,人则常存真诚”之美。龙南鸦背廖氏,开基祖文宽是福建上杭、永定廖氏始祖实蕃公的 11世孙,明朝宣德年间徙居江西龙南。
    上犹县廖氏 主要分布在梅水乡、营前镇、社溪镇、黄埠乡、沿湖乡、平富乡、金盆乡、双溪乡、水岩乡、陡水镇、源溪等地城镇乡村,多为德源公后裔。其中源溪廖氏,系武威郡望,最早进入上犹县境内是在唐末,开基祖十三宣义,由赣县迁入。
    崇义、大余、赣县、遂川等县廖氏 以上各县如崇义磨刀坑、金坑乡,赣县廖家村、大田乡等地均有廖姓分布。
    南康市廖氏 主要居住在城区附近的珠和田、洋台上、大坪乡,潭口的迳背、岗背、案背和金银坪,唐江的藕塘、黄麻坑等乡镇的181个村落,有廖姓4万多人。花公第20世孙翔仪于公元1660年首迁南康。敏公5世孙德源由闽西迁居广东兴宁,其子敬斋生9子,人称“九思”,其中就有“六思”的后裔于明末清初陆续移居南康,以思明公房裔孙在南康廖姓人口中居首。

    福建省
    南平市延平廖氏 延平是闽中廖氏的发祥地。上溯83世祖为四十一郎,88世祖花公由延平播迁上杭(今永定),96世祖钱公(即始祖生才)由永定迁居延平龙溪口。生才衍行已27世,按花公算起,已衍行36世。延平廖氏加上建宁、太宁、将乐等县以及峡阳镇、顺昌县谟武乡廖氏,人口总数有3万多人,为居住地的大姓望族。
    顺昌县廖氏 顺昌廖氏约15000人,主要分布在元坑、郑坊、水南、双溪、洋口、埔上、大干等7个乡镇,自唐至今1000余年,为顺昌的开发和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顺昌廖氏是中原廖氏最早南迁的一个支系,在中国历史上出过许多历史名人,如宋代著名的爱国名臣廖刚,朱熹的著名弟子、理学名家廖德明,明代廖中,以及廖澄、廖天觉、廖邦杰、廖逊、廖执象、廖蛲、廖衡、廖伯宪等,他们对廖氏的繁衍和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泰宁县廖氏 居住在朱口镇王坑村。始迁祖万一由将乐迁居泰宁朱口镇,至今已传41世。
    清流县廖氏 居住在田源乡廖武村。廖武村,古称廖屋坪,现百分之九十村民是客家廖姓。这里四面环山,土地肥沃,景色秀丽,历史上有架上金盆、三峰耸峙、二水萦回、虹桥跃鲤等十二景。廖氏家庙的堂联就是这样写的:“二水绕金盆,源长流远;三峰朝祖庙,人杰地灵。”
    宁化县廖氏 人口约15000人,主要分布在淮土、方田、曹坊、石壁、济村、中沙、安乐、治平等乡镇。有如下几个分支系:达郎后裔,北宋嘉祐年间,镇万之五子达郎自江西宁都迁入宁化济村定居。英郎后裔,明万历年间徙居宁化石壁桥头,现已传至39世。景祐后裔,明洪武年间从江西宁都迁来禾坑村。卿祥后裔,宋代由石壁迁居安乐碟上。宠应后裔,明成化年间徙居宁化县中沙乡上官畲村。
    大田县廖氏 广平镇苏桥村廖氏,开基祖是廖刚的曾孙节祖。湖美乡仁美村廖氏,自一世祖六三传至今已历26世。湖美乡旺建村廖氏,开基祖是旺建。
    永安市廖氏 永安市廖姓约1万余人,分属刚公、花公、维德公、德安公四个宗支。其中绝大部分属刚公的裔孙。
    长汀丁县廖氏 现居长汀县境内的廖姓人有1800多户,11000多人,分布在全县各乡镇。聚居较集中的有城关、河田、四都、南山、新桥等镇。长汀廖氏分属清河、武威廖氏,均系崇德的后裔。
    安溪县、南安市廖氏 大多数是唐末五代廖俨的后裔,衍传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总人口超过4万人。廖俨是江西宁都始祖崇德的后裔,他的大多数儿孙都在安溪蕃衍,分居于上苑、善益、马狮、新厅、益林、后塘、美井、官桥、尚卿、后沟、东林、房巷等地,并播迁到泉州、惠安、南安和江、浙、湘、鄂、川、粤、桂、台、港等地,以及东南亚各国。
    龙岩市廖氏 龙岩市进贝村廖氏是周文王之子伯廖的后代,是东汉末年鼻祖权公的直系裔孙。开基祖宗长,字翠峰,自明永乐年间徙居进贝,已传24世。近数十年来,族人外出的很多,宗亲散布国内各省(区)以至世界各地。
    永定县廖氏 永定县山清水秀,人杰地灵,县内廖姓人都是廖氏杭永始祖花公的后裔,分布在14个乡镇37个自然村,共计5000余户,2万多人。廖姓是永定县的望族,是推动当地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力量。永定县廖氏历史上出了不少名人,如清代永定县10名翰林,其中廖姓就有5名。永定廖姓人继承发扬了廖姓坚忍卓绝,吃苦耐劳,独立奋斗,敢于冒险犯难的精神,不断向有利于自身和宗族发展的地区迁徙定居。他们迁播定居的地方除国内广东、江西、江苏、湖南、广西、海南、香港、台湾之外,还有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泰国、越南以及美国、加拿大等国。永定县廖姓,在廖姓家族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正如当地廖氏家庙知本堂堂联所说:“源出武威汝南,历周汉晋唐宋元明清,世推望族;派盛楚豫闽粤,数公侯卿相台垣督抚,代显伟人。”
    武平县廖氏 千七郎与其子文一郎是武平县象洞乡光彩村廖氏的开基祖,系福建杭永廖氏始祖实蕃的后裔。经500多年的繁衍,至今已近30代。

    湖南省
    长沙市廖氏 廖永忠后裔,明正统年间由江西吉安府吉水县徙居长沙湘春门北门正街。始迁祖垂远,字建源,传至宝贤;兴贤由省城迁北门外壕上落业。崇祯末年,元章、元轼迁居善化二都马营煅。其中一支的后裔衡玉入赘湘潭石(山侖)森家,成为迁潭的始祖。
    浏阳市廖氏 白沙镇廖氏,白沙廖家煅是宗支的发源地和聚居地,始祖万一于明朝初年由浙江金华迁来。北区社港廖氏,必华后裔。必华系万一曾孙,迁社港后另立支系,尊万一为始祖。当代杰出画家徐悲鸿的夫人廖静文即出浏阳北区社港廖姓。东乡荷塘廖氏,开基始祖上达,是福建杭永始祖花公实蕃的22世孙,清康熙年间,由广东兴宁迁居江西龙泉县,再迁湖南浏阳东乡荷塘成家立业。浏萍廖氏,指浏阳大光园、三口、宝盖洞,萍乡泉江堰、芦溪、大安里廖氏,大多是江西宁都廖氏始祖崇德的后裔,也是福建杭永廖氏始祖实蕃的子孙。清朝前期陆续从广东大埔迁来。始祖是翁一,共分8房:萍乡5房,浏阳3房。
    涟源市廖氏 桥头河镇大屋村廖氏,以廖爽为开宗始祖,爽公由福建始迁衡山,历6世至理安,居江西泰和,再6世至淇惠迁长沙,淇惠曾孙城景又由长沙迁宁乡县横田。城景第三子万仪,再由宁乡迁至安化县丰乐乡(现划人涟源市)双陂而后分徙大屋村等地。开基祖是万仪。桥头河镇车田村廖氏,鼻祖廖爽。与大屋村廖氏同出廖迟之子理安。
    连源(原安化)、宁乡、湘乡廖氏 连源、宁乡、湘乡三县廖氏多是城景次子万重后裔。万重的子孙除历代迁往福建、广东、江西、四川等地外,现居住在连源、宁乡、湘乡的人口约3万人。其中以添庆一梦颜一纹义支系人口最多,今约2万余人。万重在元朝时曾任指挥之职,殁后葬于湘乡罗汉山,墓联为:“山势似星罗,支界分明,且喜群峰顾祖;水光接天汉,源远流长,争看万派朝宗。”
    耒阳市廖氏 耒阳地处湘南,北揽衡阳蒸湘之胜,南接彬州南岭之秀。鼻祖廖爽,爽公生廖凝。凝公生二子:长秉乾,卜居末阳,为耒阳廖氏始祖;次子秉坤,卜居永兴,即松垣房廖氏始祖。秉乾初卜居耒阳县治其后子孙繁衍,遍及四乡,如夏塘、长岭、石准、春光铺、双洲、芭蕉、黄岗等地。历代从耒阳迁出者,省外有福建、四川,省内有常宁、永兴、安仁、桂阳、衡山、湘潭、长沙等县。耒阳廖姓,现已传至40代。
    常宁市廖氏 始祖廖爽,原籍江西吉安府泰和县下马头上五村。常宁廖氏,大多是贵清和显清兄弟的后裔,明初从江西泰和县徙居湖南常宁,至今已有650多年的历史。现有人口 6万左右,其中贵清后裔5万多人。
    东安县廖氏 主要分布在金江水库下的七甲廖和八甲廖、山口铺和大庙口等地。全县约有廖姓2万人。
    永兴县廖氏 松垣坊廖氏,廖爽后裔。始祖廖凝,字熙绩,生子二:长子秉乾,次子秉坤。秉坤,字巽兰,宋太平兴国年间,举为岳州太守,不就。由衡山至郴州,后卜居永兴松垣坊,现已传至31世。鲤鱼塘再逢祖廖氏,再逢祖系浙江杭州钱塘人,由进士第人选翰林院编修,于唐文宗开成年间仕宦郴州,任满定居永兴樟田。子孙繁衍,至今已传40代,是鲤鱼塘镇的一个大族。“五四”运动发起人和领导人之一廖书仓即出自永兴鲤鱼塘镇再逢祖廖氏。
    新化县廖氏 分布在新化县官庄桥、旧县、宛平、廖家湾、天门乡、汝溪桥、水口、县城廖家垣等地的廖璋孙的后裔,人口有13400余人。新化廖氏是唐末廖爽的后裔。璋孙后裔,除散居本地外,还有部分迁往四川开县和本省的龙山、江华等地的族人。新化璋孙后裔,瓜瓞绵绵,人才辈出,世济其美。
    邵阳市廖氏 邵阳市辖区内的廖氏,大多是如琥公的裔外。如琥封镇国将军,守武昌,其先世为饶州人。如琥的10世外尔宇于清朝初年由湖北沔阳茅埠迁湖南邵阳,始居城东高家巷,后迁邵东县简家垅乡双板桥一带。从如琥至今,已传21代以上。
    邵东县廖氏 双板桥廖氏,双板桥属简家垅乡管辖,因两座石拱桥得名。蒸水流人湘江,卵石游鱼清澈见底。始祖如琥公10世孙尔宇于清初由湖北沔阳茅埠徙居邵阳,爱邵东双板桥山水秀奇,民风淳朴,于是迁来定居。
    邵东县、新邵县廖氏 廖万邦公后裔廖氏,万邦是福建顺昌廖刚13世孙。殁后葬邵东县廉桥镇炉前村寒铁庙屋后,其碑联为:“炉前炼出寒铁秀;万代邦国后人贤。”万邦生四子:必珑、必琥、必佐、必佑。必珑迁隆回,必佐迁衡山京南,必琥居邵东东塘村,必佑派系世居廖家村。魔家村即今新邵县大芝庙乡龙竹村,村中有庵院名园映庵,俗称坪庵。庵前左侧有古枫一株,高数十米,树冠荫盖三亩有余,轻围须13名成年入手牵手才能合抱。
    隆回县廖氏 大水田廖氏,属武威郡祀,开基祖德贞于明初携其子万福由武攸湛田(今洞口县醪田镇湛田村)徙居隆回五都大水田,至今260余年。现已传至29世,人口约10300人。全乡13个自然行政村,村村有廖姓。始祖发祥是元朝翰林院侍讲学士廖人俊的后裔。廖人俊是宋末廖璃之孙。大秧田廖氏,发祥生4子:德行、德文、德贞、德据。德行住湛田,德文住野鸡田,德贞住大水田,德据住大秧田,称四大房,又名“四田”。六都寨镇野鸡田廖氏,开基祖德文,发祥次子。发祥后裔繁衍已达10多万人,分布于隆回、洞口、武冈、城步、新宁、黔阳、辰溪、泸溪、溆浦、新化、涟源、新邵等10多个市县。
    洞口县廖氏 湛田廖氏,廖人俊后裔。湛田过去历属武冈州所辖,也叫“武攸湛田”。发祥后裔已传至29世,人口在数万以上,是一个人口众多、人文蔚起的大家族。
    黔阳廖氏 黔阳今属洪江市,这里的廖姓人大多是伯九的后裔。伯九,原籍江西省吉安府泰和县北门外的鹅颈大坵。元朝至正年间,伯九随兄伯六外出做官,伯六任职于贵州都匀,伯九任职于湖南辰州,后来便各自在任职的地方留居下来,至今已有700多年。伯九因功诏封镇南将军,后裔始居辰阳王岔尾,后迁本邑石二里桐湾。传至明科由桐湾徙居黄桑坪,复迁安江中胜村。中胜村,过去又叫廖家院子,即今硖洲乡红村,近靠安江镇,负山带水,有平野绿畴,良田沃土,旧多柑柚,物产丰饶。沅水临河浅岸,水洁沙澄,游鱼细石,历历可辨,光影闪烁。伯九后裔,子孙繁衍,分布硖州、龙田、岔头、茅渡、大崇、雪峰、群峰、铁山、洗马、塘湾、湾溪、沙湾、太平、熟坪、龙船塘、土溪、深渡、双溪、黔城、岩垅、红岩、沅河镇、安江镇、江市镇等城镇乡村,衍传至今已25代。
    常德市、汉寿县廖氏 常德、汉寿廖氏于明代从江西吉安府吉水县迁来。同来者五兄弟,嗣兴、嗣容及侄辈明善之父落汉寿,嗣德、嗣福落常德。繁衍至今已有590多年,人口18000余人。
    临湘市廖氏 方山廖氏,又称“龙形廖家”或“方山廖家”。迁湘始祖月山于元朝末年由湖北蒲圻徙居方山洞中央屋。月山有5子:仁位、义位、礼位、智位、信位。仁、义、智皆远迁异地;礼位后裔还有少部分居岳阳廖家煅;信公后裔除部分外迁,大都在方山附近及本市各乡镇。信公的3个儿子国洲、国清、国华都在朝廷为官。国洲授荣禄大夫,国清任户部尚书,国华任工部尚书,国洲之子敬元授殿前贝勒右将军。今当地尚书墓、将军墓巍然犹存,在国家重点保护文物之列。月山定居方山迄今,已700多年,子孙衍递到30多代。从第14代起的派行字是“天、应、长、兴、永”,接着是“祖源敦大启贤良,孝友传家世泽芳,国华文章膺上选,登朝佐治庆隆昌”。

    湖北省
    湖北廖氏散居全省各地,多是明朝以来先后由江西迁往湖北的。白兰山、旭山兄弟二人洪武年间宦籍汉皋梅子山由赣迁鄂,至今已有600余年。汉川、沔阳、天门、潜江、监利、应城、荆门、嘉鱼、蒲圻、钟祥、孝感、汉阳等地都有廖姓分布。总人口最多的是仙桃市,人口最集中的是天门市。此外,还有4支廖氏宗亲:一是洪湖石码头支系,二是江陵支系,三是麻城支系,四是鄂州支系。其中洪湖石码头支系于明末由江西迁入湖北,居住地较为集中;江陵支系于明代以前迁鄂,历史较长。
    应城市廖氏 陈河镇廖家嘴廖氏,江西吉水县莲花埠鼻祖希愚4世孙兰山公,因仕宦落籍湖北梅子山。明正统年间,6世祖辅谟由天门市沉湖徙居廖家嘴。
    洪湖市廖氏 始祖如琥,自明初由赣人楚,奠基业于长江之滨,取赤壁之灵秀,垦湖泽之富饶,历数百年子孙繁衍,根深叶茂。如琥公有3子:长子宣一,落业湖南华容;次子宣二,落业湖北天门岳口;三子宣三,即洪湖廖氏之属祖。
    天门市廖氏 马湾镇廖氏,马湾镇位于江汉平原北部天门市东南边缘,是内地闻名中外的侨乡。这里的廖湾村,是廖姓居住最集中的区域。村内廖姓有两支,西支是宪昭的后裔,由天门沉湖迁来;东支是宪春的后裔,由沔阳(仙桃市)迁来。宪昭和宪春为嫡堂兄弟,迁入的时间前后相隔不久,都在明朝正统年间。

    广东省
    深圳市廖氏 三洲田村廖氏。三洲田位于深圳市东南部,地处梧桐山东麓沙尖山脚下,四面环山靠海,东临大亚湾,南与香港一水之隔。这里是革命老区,廖姓子孙为革命事业和国家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三洲田廖氏开基祖信公字肖波,是花公传下的17代后裔,原籍福建汀州上杭,明朝隆庆年间徙居惠州府归善县三洲田。至今400多年中,子孙繁衍了14代。
    惠阳市廖氏 陈江镇廖氏,惠阳市陈江镇幸福管区下径村廖姓,系兴宁始祖德源世系思温公裔孙。离下径村不远的鸭仔步自然村是廖仲恺的祖籍居住地。仲恺父宾竹早年往美国经商,仲恺是在美国出生长大的。他家乡的祖屋后来改建成为仲恺纪念碑,在陈江还建有“仲恺中学”,有“仲恺大道”。淡水、秋长两镇廖氏,系兴宁始祖德源公世系思明、思聪、思恭等房派裔孙。淡水镇廖姓,大多是因建水库由惠东县迁入落户的。秋长镇廖氏主要分布在周田村、苦练、白水碟等地。横沥镇廖氏,主要分布在水东管理区和排沙背自然村。开基祖广谦系兴宁始祖德源传下的思义房后裔,明代从兴宁新圩镇石崖头迁来此地立业。良井镇廖氏,主要分布在北联管理区松洋村。开基祖登南号云峰,系花公传下德秀之裔孙。矮坡镇廖氏,布光管理区,开基祖麒麟系兴宁始祖德源(思温公房)12世裔孙。霞郎塑管理区,开基祖仕一系兴宁德源公传下(思温公房)12世裔孙。观音山村,其中一支是兴宁始祖德源14代裔孙备明、德凤徙居此地立业的。
    东莞市廖氏 凤岗镇廖氏,分布在镇内的竹尾田村、松木岗村、小塘村,多是福建杭永始祖实蕃公的后代。奉实蕃为一世祖,现已传至31世。明清期间就有族人涉海越洋到国外谋求生存和发展,创建业绩。
    龙门县廖氏 广东龙门廖氏是江西宁都廖氏始祖崇德的后裔。宋庆元年间,廖坚自宁都至广东任增城县令,后立籍于西林都(即今龙门县王平镇)。坚公是龙门廖氏的开基祖。
    惠州市廖氏 惠州市惠城区廖氏主要分布在金带街、朱紫巷、水门仔、朱屋墩、桥东、秀湖、河南岸镇的边塘、冷水坑,惠环镇的横岭村及小金镇的乌石移民二村等地。这里的廖姓,多是兴宁始祖德源传下的九思的后裔。其中金带街、朱紫巷、水门仔、朱屋墩、桥东等地的廖氏,是兴宁德源传下的思问派志良的后裔。小金口镇乌石管理区移民二村的廖姓系由惠东迁来,是兴宁始祖德源传下思聪公派12世德遂公的嗣孙。
    丰顺县廖氏 下八乡镇贵人村廖氏,贵人村在丰顺县西南36公里处,地处高寒山区。这里廖姓的开基祖永昌系花公 17世裔孙。清朝顺治年间,永昌公由福建长乐泉沙徙居揭阳县下八乡贵人村,当时还没有丰顺县的建置,丰顺县的设置是在乾隆年间。贵人村廖姓现有1300多人。
    潮阳市廖氏 潮阳市廖姓主要分布在司马浦乡和贵屿镇下陇村。司马浦乡在潮阳东,普宁西,练江北。廖姓始祖发皇,昔由武威人潮,后复迁居司马浦,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子孙繁衍,人口过万。此处无崇岩山谷之险,有安居德业之风,农业繁荣,商贸发达。所谓“南岭有钟鸣鼎食之家,北流有云帆扇海之驶”,或曰“炭去盐归,黑白分明山水货;舟来车往,纵横交错海陆程”,可见一方水土风气。贵屿镇下陇村廖氏是福建杭永始祖花公实蕃传下徹公房的后裔。传至达聪公,由广东潮安县移居潮阳县贵山都下陇村,立为8世,为下陇村廖氏始祖。
    大埔县廖氏 大埔县位于广东省东北部,西接梅县,南邻潮汕、饶平,东北与福建交界,全县廖姓有3万多人,为大埔县大姓之一。按福建杭永始祖为1世,传昌公为2世,昌公生三子,长子徹公,次子政公,三子敏公,为3世。后徹、政、敏三房裔孙分流各地,辟基繁衍。其中徹公2世孙百一郎为避战乱,于宋末从福建迁居潮州海阳县(即今大浦县)长教村开基创业,成为大埔县廖氏的开基祖。至今已有700多年,衍传29代。百一郎的子孙分布在大埔境内的有:湖寮镇的长教、莒村、长新、黄坑(即今龙岗);三河镇的深渡、五丰;平原镇的平原、北坑;银江镇的葛藤坪、昆仑、坪上;洲瑞镇的三洲坑、排头;高陂镇的鸟槎、黄泥凹;桃源镇的上墩、尖山下等地。后裔迁居省内外和海外的很多。单就海外来说,定居马来西亚、印尼、新加坡等地的裔孙就已超过万人。
    蕉岭县廖氏 蕉岭廖姓同是福建杭永始祖花公的后裔,分布3个镇5个自然村。南辄镇富足村水坊廖氏,开基祖文亮系花公传下第10代裔孙,于明代经梅县迁来。三圳镇铁西村廖氏,开基祖荣寿是花公传下的第11世孙,明朝嘉靖年间迁居铁西村。兴福镇园墩上廖氏,开基祖回宗系花公11世孙。园墩廖姓,有一支系是清末由五华县徙居蕉岭的。
    梅州市廖氏 梅州市位于广东省东北部,东连福建,北邻江西,西接河源,南与潮汕接壤,是客家人南迁的集散中心。梅州市下辖梅县、五华、丰顺、大埔、平远、蕉岭6县和海江区、兴宁市,是著名的文化之乡、足球之乡、华侨之乡。梅州廖氏的开基祖是廖仲远。仲远公是福建杭永始祖花公实蕃的5世裔孙。700年来仲远公的后裔遍布梅州。其中梅县、梅江区以及兴宁、五华,几乎全是他的后裔,大埔、蕉岭、平远也为数不少。至于迁出梅州而至港、澳、台以及海外的,至少有20万以上。梅县丙村镇廖氏,主要分布在人和、联和、溪联、红光、黄梅等10多个自然村。从始祖念一公传丙村五大房系,至今已有 400多年的历史,繁衍了24代。梅江区水南坝廖氏,是福建杭永始祖实蕃的8世孙得贵的子孙。得贵是仲远公的长曾孙,择居水南坝,成为梅州附城区一带的开基祖。
    兴宁市廖氏 廖姓人口包括外出的约4万人,全部是福建杭永始祖花公的后裔,而其中绝大部分又是德源公的子孙。德源是实蕃的8世孙,敏公的6世孙,仲远的曾孙,大约在 15世纪迁入兴宁县南厢石崖头井塘面上开基,而成为兴宁廖氏的开基祖。
    龙川县廖氏 龙川县东部的新径村,四面皆山,森林茂密,中间有一条河,登山俯瞰,有风景这边独好的感觉,是一个游览胜地。这里所居住的廖姓人的先祖是念一郎。念一郎是杭永始祖实蕃公的第13代裔孙。念一郎生于五华县大都镇,后来因避乱夫妻各逃一方,妻带次子三郎迁到龙川新径龙华围居住,后迁新径枫树塘立业,故三郎是新径廖氏的开基始祖。
    连平县廖氏 连平地处九连山,境内大部是中山,多峡谷地形,自北向南延伸的青云山、九连山两列山脉贯穿其间,群山环抱,峰峦重叠;东南部多丘陵地带,是主要的农业耕作区。连平廖姓人口约1万,分布于10镇。其中元善镇廖氏,县城廖姓开基祖崇轩公,系花公23世后裔,清康熙年间自福建永定黄竹坑迁来。南湖廖姓开基祖一德公系武威堂苗裔敬斋公之孙志敏公传下11代后裔,由广东河源黄沙大寨迁采乌石坳居住。坳牡廖姓系从广东兴宁县石崖头迁来。江西朱陈坑廖姓开基祖盈聪公,系政公传下7代后裔,于明洪武年间闽汀上杭县溪南迁粤程乡石鼓寨再迁连平县陂头腊溪居住。至8世祖乾广公由陂头腊溪迁连平县之善镇江面古楼岗朱陈坑廖屋居住。隆街镇碓砍石廖氏,龙门廖姓始祖坚公后裔,清禄新丰沙田廖氏第四代廖钦公之第三子思忠三郎从沙田镇缠良地方迁入碓砍石,落地生根,长期定居,现已传至15世。陂头镇廖氏,开基祖系花公传下第9代裔,即汝明公的曾孙盈聪公。明朝洪武年间,盈聪携妻戴氏、张氏随父由闽西上杭溪南迁居广东翁源腊溪。宣德年间,盈聪又携妻张氏及两个儿子迁居江西龙南江东。戴氏及4个儿子留陂头镇繁衍生息。陂头镇廖姓江西龙南江东廖姓一脉同源。高莞镇廖氏,福建杭永始祖花公后裔,开基祖系12世祖安叔公。现已传至32世。族人有移至云南广南府阿普地方及广西西林等地居住的。绣缎镇廖氏,红星柏塘廖姓开基祖鸿业系花公传下21世后裔,清康熙年间自本省兴宁迁居连乎乡缎柏塘居住立业。沙径廖姓开基祖系政公 9世孙千一郎。其父百一公原籍福建上杭郭坊,为花公10世孙,也系大埔县长教乡廖姓始祖。坳头水唇村廖姓始祖是兆兴公,由广东兴宁移居连平县绣镇坳头水唇村立基开业,今已传至16代。忠信镇廖氏,原籍广东大埔县长教乡廖族“武威堂”之“百岁公”支派西迁至和平、河源、忠信等地开基创业。清道光年间,20世祖晋魁公、日泉公迁入忠信,以裁剪制布为生,艰辛劳顿,立下基业。此后,逐渐有长教乡亲迁来,集居一条街,因以布业为主,故称“布街”。
    河源市廖氏 源城区埔前镇廖氏,主要分布在埔前管理区塘角村、下浪村。塘角村廖姓开基祖是兴宁始祖德源公传下思聪公房10世裔孙腾灿公,下浪村廖姓开基祖是兴宁始祖德源公传下思聪公房9世孙维公。东源县黄村镇铁岗管理区廖氏开基祖云溪是兴宁始祖德源传下思文派志渊房14世裔孙。云溪于明朝时期从兴宁迁河源蓝口居住。柳城镇围星村廖氏,始国玉于明洪武年间由江西省赣州府兴国县衣锦乡来广东河源县上莞安家。国玉公孙名智,字尚素,号东山,由上莞移居东源县创业,智公是围星村的开基祖。
    紫金县廖氏 紫金县廖姓总人口约19000人,主要分布在紫城镇、龙窝镇桂山围、敬梓镇、上义镇、蓝塘镇、黄塘镇长岌管理区、九和镇官坑等处。紫城镇廖氏,开基祖新柏,号念楼,念四郎系花公传下德山房之后裔。明朝万历年间从福建符桥头迁广东永安(今紫金)县城南门口居住,后移响水桥尾立业。龙窝镇桂山围廖氏,开基始祖叔胤。2世祖蕃初,字广成,系廖氏南京始祖子璋35世裔孙,福建始祖花公之政房后裔,广东平远县廖氏始祖念四郎10世裔孙,曾跟祖辈居住平远县河头铁嶂下。蕃公在其父叔胤逝世后曾带领弟弟移居江西,不久仍回平远故里。明朝万历年间迁来永安县上黄砂白石脑居住。明朝天启年间,4世祖配乾兄弟5人由椒坑徙居桂山围,现已传至19代。敬梓镇廖氏,主要分布在敬梓、联和、正联、塘尾、南村、扬眉、冯坑、田头、甘田等9个管理区,人口有1万余人。开基租月辉公系花公传下17代后裔,约当明成化年间从五华滴水徙居敬梓,先居冯坑莲塘角,后移正仔寨双口沥小河唇。上义镇廖氏,开基祖元龙系兴宁始祖德源传下8世孙,于明代从兴宁石崖头迁永安洋头柘开基创业。子孙繁衍,分布在石头潭、石下及好义文光、塘肚等村庄。蓝塘镇廖氏,居住较分散,主要分布在上楼、下圩、茜坑龙渡和圩镇。上楼廖姓,是兴宁始祖德源传下(思聪公房)8世孙元凤的后裔,下圩廖姓,开基祖必斌是花公传下17代裔孙(永安县桥尾堡开基祖新柏公第4代),于清康熙年间从桥尾堡(今紫金县永安大道北路寨下)迁下圩立业。茜坑廖姓,开基祖彩先是本县敬梓镇廖1世祖碧贵公传下10世裔孙。蓝塘圩廖姓的先祖,是德源公传下 18世、19世的裔孙,由兴宁马岗等地迁来的。黄塘镇长岌管理区廖氏,开基祖柏流公是南粤始祖德源传下14代裔孙,即下九子二房思聪公的后裔。清康熙年间从东源县黄村镇迁长岌开基立业。九和镇官坑廖氏,开基祖从易系兴宁始祖德源传下 10孙普猷的儿子,于明万历年间从兴宁石崖头迁永安下黄沙约(即今九和镇)官坑下围开基创业。
    惠乐县廖氏 县城平山镇草街廖姓是紫金县敬梓开基祖月辉的后裔,大岭镇塘角沐坑村廖姓多是从博罗或新丰江水库移民迁入的。安墩镇石鼓坑廖姓是紫金县龙窝镇桂山政公房的后裔。增光镇园潭管理区的涧头村廖姓系兴宁始祖德源传下思恭房后裔。白花镇上下苗眉埔村廖姓是福建永杭始祖花公传下仲达的裔孙。稔山圩镇以及该镇船凹村、松坑镇石溪村等地也有当地廖姓和部分廖姓移民居住。
    五华县廖氏 五华县廖姓,主要居住大都镇的泮田、栋梁坑、黄蜂寨、圹背、圣靠岭、古楼圹、小径、桥江镇的唐纯、绿水(九安寨、廖屋角)、桥江(泮田)、溜沙(竹园背),棉洋镇蕉坑,梅林镇的米埠、白泥坑、上礤、华光、琴口(圣官寨),长布镇的北洋、栋岭、栋新、源潭,双华镇的大岭下、田心、禾沙径、利圹径、冰圹,郭田镇的蕉洲,油田镇的再兴,中兴镇的龙洞,潭下镇的新田,转水镇的廖屋角,安流镇的三江,华城镇的五口圹(塔岗)等管理区或自然村中。全县廖姓有36800多人。五华县廖氏大多是兴宁始祖德源公的后裔。德源是梅州始祖仲远之曾孙。德源生敬斋。敬斋生9子即“九思”。华城五口圹廖姓是思聪的后裔,潭下新田廖姓也是思聪的后裔。郭田镇蕉洲廖姓则源自思明长子志诚。转水镇廖屋角廖姓是思敬后裔。棉洋镇蕉坑村廖姓于清道光年间,从郭田镇蕉州迁入。中兴镇龙洞廖姓系由大都迁居栋岭下观峰(10世)裔孙世科(12世)之后裔。安流镇秋前湖亦有廖姓人居住。大都镇廖姓主要集中在大都、胜利、联和、丰田、双径5个管理区。开基祖系叔安的95代孙、江西虔化崇德世系的15代孙、广东兴宁德源之孙思明。
    汕尾市廖氏 明末清初,廖振威来汕尾市捷胜镇落籍,为捷胜镇廖氏一世祖。二世祖尚华传下子孙至今14代。历史名人有明朝进士廖天佐。
    南雄市廖氏 南雄市位于广东省北部的大庾岭南麓,史称居五岭之首,江广之冲,枕楚跨粤,为南北咽喉。自唐宋至清代,大批珠玑巷先民南迁珠江三角洲各地,如今有百多姓后裔遍布海内外。其中廖姓主要分布在珠玑、邓坊、黄坑、湖口、水口、鸟迳、江头、古市、全安、澜河、帽子峰、梅岭、油山、主田、百顺、坪田、雄州等17个镇20多个管理区。珠玑巷廖氏,廖姓人居珠玑巷至迟当在宋代或者更早一些时候。南宋咸淳年间发生“胡妃之变”,度宗胡妃出逃至南雄沙水村,皇上下令追查,因而祸及珠玑巷。廖道南所撰《新会廖氏族谱序》中曾提到此事,说宋代有廖氏先祖德明白南雄官至正郎,相传5世,遭胡妃之变,他的子孙有直祖兄弟17人乘筏逃散,分居东顺、南新、番禺、从化、新宁、增城、四会、广郡等地。南宋末年,元军攻陷南雄前后,珠玑巷有以贡生罗贵为首的33姓97户因避难离开南雄,沿浈水至韶州,又从韶州沿北江南下至广州,再由广州分散到珠江三角洲各地。这33姓中就有廖姓人,据说廖姓人的名字叫德举。关于这一传说也有说是南宋绍兴年间发生的事。有的族谱中记载,廖永安的从子景明在明成化年间自金陵选任广东惠州通判,有治绩,离任以后在昌邑珠玑巷安家,后来搬到南雄县城居住。他的孙子、曾孙、玄孙都在外地做官,后来也就迁离了南雄。现在南雄下城廖姓的始祖是廖永忠的儿子志广。永忠征两广时,东莞伯何贞把女儿许配给他,永忠出兵西征,何氏寄居南雄,生子志广。后永忠获罪被明太祖朱元璋赐死,志广公便和他的母亲在南雄安家成为开基祖。其他如南浦井水垅及白泥坑、老井、鹅公头、小口塘、里源、邓坊、春坑村、溪塘水西、寺背岭村、密下水、上垅桠坑、牛石多、柴岭,县城小南门、下黄姿村、武台冈、旱楼下、上湖洞、县城小门关、横坌村、瓦寮岗村、申站、黄步水,上坑、黄龙岗村、洋湖下罗田、上城龙勾卷、南雄城马路口、下塘湾、下河塘、上黄岭村等处,均有廖姓分布,其中多为光景派下政公房的后裔。
    始兴县廖氏 分布在刘张家山乡、都亭乡、罗坝镇、顿冈镇、澄江镇、司前镇6个乡镇。始兴县廖姓人大多是福建杭永始祖实蕃的后裔。第11世孙盈聪(政公后裔)于明朝洪武年间与父一起从福建汀州上杭溪南迁广东省程乡(今梅县)石鼓寨。再迁广东翁源县银梅铺腊溪。明朝宣德年间,又由腊溪迁江西龙南县江东。12世彦璋迁居广东省始兴县跃溪善亨堡水横江(今澄江镇善亨管理区廖屋)开基立业。
    连州市廖氏 连州廖姓居住在6个乡镇31个村,有 11600余人。主要是南北朝时期梁朝湘东王常侍廖冲的后代。梁武帝中大通年间,冲挂冠隐居于静福山之后,子孙便落籍于所在地的今连州市保安镇一带。此外有明代从福建省迁来居住在上河村的廖姓,还有从广东省惠州迁来居住在东陂寨江村以及从广东兴宁县迁来居住在连州镇半岭廖屋的廖姓。连州正河村廖姓历史悠久,梁朝的廖冲,宋代的廖玖、廖颐都出自这里。
    怀集县廖氏 居住在怀集县西北与广西贺县交界的蓝钟镇,廖永安、廖永忠后裔。明成化年间,始祖登宝公自湖广宝庆府(今湖南省邵阳市)迁广东省怀集县由下坊,再迁蓝钟居住创业。至今已传25代。
    肇庆市廖氏 肇庆市廖姓人口约15000人,主要分布在鼎湖区莲花镇大布村、蔗村以及高要市大湾镇大田村、莲塘镇、白诸镇、活道镇。肇庆市廖氏分两大支系。一是大布廖氏支系,始祖廖振雷,南雄珠玑巷人,宋末元兵陷赣州,避迁高要县东桂峰岗。元初,其子廖贤、廖英,分迁樟树村一围大布村,成开基祖。一是荷木园廖氏支系,据说始祖是宋代廖德明,由鄂州(今属湖北)迁来。
    广宁县廖氏 广宁县清桂镇、木格镇廖氏的开基祖是廖河公。河公于清康熙初年从河源迁广东厂—宁县清桂镇。河公的后代有的住在木格镇。
    从化市、清远市廖氏 平善是从化廖氏的始祖。平善,字盆龙,八郎长子,坚公的9世孙。1世祖平善传至8世祖聚源,由从化迁籍清远,系清远廖氏的始祖。
    新丰县廖氏 在新丰县的黄碟镇和沙田镇,有两支兰芝公以下不同宗支廖氏后裔。一是廖嗣孙的后裔,一是廖仲一郎的后裔。廖嗣孙是新丰县黄碟镇廖氏开基祖,系福建杭永始祖实蕃公的11世孙惠明公之孙。原籍福建上杭县,他的父母约于明朝中期迁来广东翁源县磜下村。到嗣孙时举家迁到黄碟镇。廖仲一郎的儿子仲全是新丰县沙田镇廖氏的开基祖。始祖廖仲一郎是光尧的后裔,原籍广东省龙门县。仲全于明成化年间迁来广东省新丰县沙田镇。
    佛冈县廖氏 主要分布在佛冈县东部水头镇的石潭、桂田、桂元、筒下四个管理区。开基祖以俊,是广东龙门坚公11世孙,约于明朝宣德年间由从化迁至水头镇石阶口居住,现已传至20世。在汤塘镇、龙山镇的背底海、中闸村、长腰岭、白沙塘、官路唇等村也多廖姓居住。龙门始祖坚公后裔,法明是汤塘始祖,有的现已发展到33世。全县廖姓人口约1万人。
    英德市廖氏 居住在翁江流域中段的东乡亚婆石村。这里三面环山,南临翁江,江边矗立着两块巨石,各高约6米。一块较小的显得健壮威严,另一块较大的酷似安逸慈祥的阿婆,亚婆石村即由此而得名。亚婆石村廖氏支系的开基祖是法行公。法行公是崇德公的后裔,于明代经闽人粤,到此定居,垦荒种植,繁衍生息。
    翁源县及连平夏田廖氏 翁源四面环山,群峰叠翠,翁江自东向西南贯流县境,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翁源廖姓主要分布在南浦(包括连平陂头夏田)岩庄、江尾、翁城、三华、华仙、坝仔、周陂、铁龙等乡镇。大约在明洪武年间就有花公后裔的几个宗支分别由江西、福建等省迁入翁源各地。笋洞廖氏,开基祖千七郎,洪武年间由闽汀迁入。南浦镇廖氏,嗣孙公后裔,南浦镇丰山廖氏,法震公后裔,2世祖蒸公由江西迁入。翁城镇廖氏,主要分布在詹坑、泉坑、下泉坑及雪庙。开基祖为崇四郎。
    云浮市云安县富林镇廖氏 江西宁都光影公后裔,是福建上杭实蕃公之孙彻公的子孙。开基祖为富公,啁万历年间迁入。
    信宜廖氏 双垌廖氏,双垌位于信宜城西北大人山背面。廖族聚居于令坑、文坑、龙骨坑、里村廖屋4个村寨。开基始祖是振盛公,传至今已历15代,约400年。明朝末年,振盛公从福建古田珠玑巷迁广东高州,再迁信宜县双垌落业。中垌廖氏,开基始祖廖爱峰,是花公的14世孙,为政公之子懋孙公的后裔。爱峰于明万历年间由福建迁入广东,至今已传17代。
    化州廖氏 田界垌廖氏,田界垌位于化州南15公里,交通方便,村后依傍大山,村前田野开阔,群山环抱,风光秀丽。田界垌廖氏是江西宁都廖氏始祖崇德公的后裔,太祖是仲六。开基祖思麟公于明朝嘉靖年间由英德迁高州化邑,后卜居田界垌。合江荔枝洞廖氏,原籍福建莆田县珠玑巷大井头村,始祖胜旺于明嘉靖年间随兄胜由、胜用来化州,至3世祖仲富、仲华从中垌中牯堡上西岸迁荔枝洞、根竹等处创业。七里廖氏,开基太始祖是廖胜由公。胜由公字高远,即仲一郎,明代贡生。定居州南七里村,至今已有450多年。
    廉江市廖氏 丰三上石水廖氏,开基始祖是裕奕,名玉琛,号万寿。明代弘治年间由福建省延平府顺昌县合阳迁广东省高州府石城县即今廉江市,公居于今廉江丰三上石水(即今廉江市河唇镇),其子孙散诸四处落业。
    雷州市廖氏 雷州市位于雷州半岛南部”海、遂两县明清时属于雷州管辖。雷州海、遂廖氏属武威郡。开基祖六三公,原籍福建省福州清福县,曾任福建仙游县典史,后调任瓯宁县主簿。明朝中期随儿子六三奉旨人雷。至今已传23代以上。
今朝有酒今朝醉
傍晚无钱傍晚忙
4#
发表于 2008-11-21 15:32:54 |只看该作者
海南省
    三亚市廖氏 主要分布在崖城镇的水南村、城西村、羊栏镇的羊栏村、南海办事处的西岛。三亚市廖姓分两大支系。水南、羊栏、西岛为一源,来自福建省凤城,从移崖始祖廖永宣至今相传已有12代。城西村为一源,相传始祖允芳于清顺治年间从江西柴湖村移居崖城。

    广西壮族自治区
    合浦县廖氏 合浦县公馆廖氏。公馆镇位于合浦东部,三面群山环抱,一面濒临铁山海港,历史悠久,文化发达,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经济繁荣,交通方便,是北海市第一大镇。全镇 24个村(居)委会中,14个有廖姓人居住。公馆廖姓现住人口有13800人,是公馆人口最多的一个大族。公馆廖氏太始祖光景原籍江西,后分居福建、广东、广西等地。光景裔孙日恭公于清咸丰年间从福建迁居广东恩平,后经商到公馆街上立业。光景公裔孙玉琛公后裔益富公于清咸丰年间由广东廉江迁到合浦县公馆圩镇创基立业。光景公的裔孙敬修公原籍福建上杭县珠玑街瓦子巷。敬修公逝世后,夫人萧氏携子文桢、文广、文庄、文经于明弘治年间迁广东石城彩门山定居。后裔一部分迁移公馆、合浦、钦州、防城等地。文广公为上南山、珠砂岭支派始祖。3世祖何琮公生下一子转姓廖,名千祥,称廖千一郎,子孙繁衍,分居珠砂岭。文庄公是公馆廖屋支派始祖。其孙景文公,即廖宣二郎是公馆廖屋开业始祖。现已传至23代。公馆廖氏,祖辈重视教育,族内人才济济。
    博白县廖氏 博白县廖氏共有25000多人,分布在城厢、径口、三育、浪平、大利、水鸣、那林、江宁、屯谷、旺茂、凤山、新田、宁潭、三江、大垌、沙陂、菱角、龙潭、大坝等20多个乡镇居住。博白县廖氏的始祖是光景公的后裔玉琛公。玉琛公,号万寿,也是广东省廉江县、广西合浦县廖氏的始祖。
    浦北县廖氏 六碾镇横岭里德村廖氏,六碾镇位于浦北县北部,里德村现有人口全是廖姓族人。里德村廖氏太始祖敬修原籍福建上杭县,夫人萧氏携子文广、文桢、文庄、文经于明弘治年间迁居广东石城县彩门山居住。至文桢后裔志现、志达兄弟始迁浦北县横岭里德村。
    灵山县廖氏 主要分布在太平、沙平、平南、丰塘、石塘、旧州、三海、佛子、那隆、新圩、屋陆、三隆、文利等十多个乡镇。灵山县廖氏大部分是广西宾阳廖姓开基始祖廖监元的后裔。明崇祯年间,监元的16世孙霖斗的儿子喜章迁居灵山县三海镇石龙村,后分支到今各行政村。由宾阳迁灵山县的廖姓至今已有360年以上的历史,全县廖姓人口已达14250多人。
    宾阳县廖氏 宾阳县廖姓始祖廖监元,名六,原籍山东青州府演乐塘。宋皇祐年间,随狄青南下广西征侬智高,因功封千户侯,遂居宾阳。6世祖理成、用成、才成、锦成、潭成、克成,分下六大房。六大房现约86000人。理成生茂华、北持、士立、茂清。茂华住宾阳县芦圩乡上廖寨村;北持住芦圩乡下廖寨村;士立住宾阳县芦圩乡下廖寨村中门;茂清由芦圩乡上寨村迁到新宾乡展志村委大木门、安东门;用成生彦经、彦伦、彦缙、彦绩、彦绅,分支迁居各处;才成住宾阳县芦圩乡中廖寨村;锦成由宾阳芦圩乡廖寨迁宾州镇铜鼓廖村;潭成住宾阳县新桥乡东感良村;克成住宾阳县新宾乡高门村。各房子孙繁衍,分布很广。监元裔孙人才众多。
    武鸣县廖氏 主要分布在宁武镇长安村那庄、东庄屯;马头镇小陆村板廖屯;罗波镇凤林村板廖屯;锣圩镇高一村伏廖屯;锣圩镇高一村塘伏屯。长安村廖氏祖籍江西吉水县,始祖是德兴公。传至寿远公,于明初从大明山下,即今小陆村板廖屯迁来本村。
    南宁市廖氏 郊区那龙镇邓圩村横坡廖氏,太始祖廖源兴,原籍江西省,徙居广西南宁。传至能宽,迁那龙横岭。能宽是那龙镇横岭坡廖氏开基始祖。那龙镇居联村八东坡廖氏的太始祖是廖宗先公。居联村兰廖坡廖氏的太始祖是廖宗赐公。郊区金陵镇南岸村冲卜坡廖氏,是市郊石埠乡灵湾村廖氏的分支,13世祖圣焕迁冲卜坡,是冲卜坡廖氏开基祖。居联村花浮坡廖氏,始祖是源兴公与德兴公,于宋末由原籍江西吉安府泰和县迁广西于横塘居住。传至11世祖应魁公迁至九窖花浮坡,已有25代。郊区坛洛镇上正村招能坡廖氏,是德兴公的后裔。郊区金陵镇金陵村朝阳坡廖氏,是源兴、德兴公的后裔。郊区双定乡武陵村木罗坡廖氏,是德兴公的后裔。郊区江西乡同新村木村坡(上)廖氏,开基始祖是世英,世英原居南宁郊区灵湾,在灵湾廖氏中属11世,在木村坡(上)是1世祖。上尧乡秀厢村廖氏,开村始祖是德兴公。
    邕宁县廖氏 百济乡平派村廖氏,第一代始祖是廖明聪。明朝万历年间,从上思县公正乡那垌村移居平派村,至今已有380年以上。
    天等县廖氏 何都镇廖氏,分布在中和街、汉洞、定明3个村。中和街廖氏始祖富和,于清顺治年间由湖南零陵县生桑屯移居天等县向都镇中和街。至今已繁衍至15代。向都镇福元屯廖氏,始祖廖白和廖马二公,于清顺治年间由湖南零陵县生桑屯迁来,至今已有300多年。向都镇金洞乡廖氏,相传祖籍福建,为广东长乐、兴宁的始祖德源的后裔。
    扶绥县廖氏 江西岸村廖氏。江西岸村位于扶绥县城内,与县、镇政府一河之隔,是一个三面环水,一面靠山的小半岛。村中廖姓是德兴公的后裔。传至13代祖圣和,始从灵湾迁至扶绥江西岸村落户,圣和是江西岸村廖氏的始祖。至今已传至26代。
    防城港市廖氏 广西防城现住廖氏人数约5万人,是明朝弘治每周,由福建省上杭县迁来的。其中有绕广东的廉江(原石城)、梅县(嘉应)、广西的玉林、博白而来,主要来自在廉江长山镇至塘蓬镇居住了200多年的廖姓,他们在清雍正、乾隆年间,又陆续迁到原防城县大录落业。郡名同是“武威郡”。最早到防城大录居住的是10世祖伦昌、积昌、辉昌三兄弟。防城县(区)大录镇廖氏,现有13000多人,建有“有德廖公祠”,设有廖氏有德祠理事会。
    上思县廖氏 叫安乡那布那郭屯廖氏,是敬修的后裔,敬修夫人萧氏生4子:文桢、文广、文庄、文经。敬修原籍福建上杭,其子由福建迁广东,再由广东迁广西,今防城、合浦、浦北、上思均有其裔孙居住。那郭屯廖姓1世祖敬修,2世祖文广。叫安乡叫昔屯廖氏,祖籍广东南海县。1971年由广西上思县百包乡凤凰村迁入叫昔屯居住。
    钦州市廖氏 钦北区四村廖氏,分布在钦州市钦北区大垌镇文头麓、小董镇鸭屎坪、板城镇杨屋山和新塘岭等4个自然村。50年代申报汉族(始迁祖原址邕宁县那楼镇那务村的廖姓后裔均为壮族)。先祖由广西宾阳县续迁邕宁县永安村,再迁那务村。在永安初时有廖若干、廖若梅。廖若干生4子,第三子云权迁那务村。云权据传为明末抗清英雄,立誓“宁为明朝鬼,不做清朝臣”。他的孙子振凤(易名文盛)、振威(易名文选)二公避乱徙居钦州,是钦北区四村的始迁祖。如今四村廖姓文风之盛,不亚于城市。小董镇石龙村廖氏,小董镇石龙村青山秀水,风光绮丽,土地肥沃,盛产稻米,所产大蒜驰名远近。石龙村廖氏开基祖是文贵。明末清初,太始祖明玉从潮州府大埔县迁居广西灵山县那隆镇高兰垌村,其后裔志杰又迁至钦州沿海的平吉三冬村,传至芳儒之子文贵再迁至小董镇石龙村,至今已有200多年。
    苍梧县廖氏 京南乡沙占村廖氏,远祖籍隶江西,分支迁福建汀州宁化县石壁寨,分支再迁广东省广州。远祖为崇德公,历代瓜瓞繁衍。传至遗清,为沙占廖姓始祖。现已繁衍至13世。古榄村廖氏,散居在古榄、蒙冲寨、古董、岭岭、南毛、深步、立木、礼田、岭坪、双方坪和狮寨各地。开基祖仞弘,是江西崇德第26代孙野仙之子,于明朝洪武年间从广东迁入广西,初为商贩,走村串户,最后落脚古榄村,开基创业。旺甫镇龙洞平岭村廖氏,始祖廖槐,字永享,原籍福建汀州连城县,明初任都尉之职,后移居粤东田州演庄。传3世至廖观有,迁广西苍梧县旺甫镇龙洞村平岭小冲上木坪。观有是苍梧县旺甫镇龙洞平岭廖氏的1世祖。平岭村是当地有名的文化村。廖大谦,字若荣,追随孙中山革命,与李济深是亲密的朋友和同乡。
    岑溪廖氏 最先人岑的廖氏始祖是廖野仙(思梅),原籍江西临江府新淦县长牌里二十九都。野仙于元朝至正年间宦游来岑,始居岑溪都宫,传数代后部分后裔分居于县城,再传数代逐渐散迁于各地,至今已传28世。其次迁入岑溪的是廖世北,明朝时期从广东罗定迁入,始居归义罗沙,后分支移居各处。近百年来有广东信宜县爱峰公养中后裔迁至岑溪南渡、高坡、南渡街落业。以上各支全是崇德公的后裔。岑溪廖氏有天葬墓,是件世所罕见的奇事。5世祖廖章,弘治拔贡,任道州知州,终于任所,运柩归岑,途中至斗塘根子岭,适值天晚,停柩岭上,第二天早上发现灵柩已为蚁穴所掩没,于是便让灵柩就地天葬,该墓一直奉祀至今。
    容县廖氏 容县廖氏开基祖之一是朝高公。朝高公曾任容县正堂,祖籍江西泰和县。他的后裔有不少人侨居海外,有的侨居泰国,有的侨居马亚西亚,有的留学日本。现已传至17世,历时500年。容县立业村廖氏,始迁祖可揆,其子廖德贞于清朝时期由广东高州迁来广西容县立业村定居。崇尚拳术是立业廖姓的一大传统,历代都有一批拳术好手,有的成为出名的拳术师。
    北流市廖氏 北流市位于厂—西东南部,呈长狭形,全市地势由南向北倾斜,形成自南向北流向的圭江及其两岸谷地,故名北流。居住在北流市的廖姓,现有2万多人,大多是明末清初从广东迁入的,也有部分是清末从相邻的容县、陆川县迁入的。分布在全市南、中、北部的清湾、六靖、石窝、华东、平政、大伦、大坡外、隆盛、六麻、清水口、新荣、兴隆、塘岸、北流、新圩等15个镇。北流廖姓,大致可分7个世系。法海世系:该世系现有15000人,是市内人数最多的世系。明朝万历年间,1世祖法海有兄弟5人,由福建曾成县法门勒古巷石滩村迁居广东省翁源县(电白县),后复迁茂名、化州。再其后法海迁进二都播阳里冲村,再迁鸭娜坑落业,是为北流廖姓开基祖。传至 4世达荣,由广东金坑村迁居北流县卞二里冲表(今六靖镇),子孙繁衍,散居各地。法闪世系:法海之兄法闪,其部分后裔清初迁入北流县。仲远世系:隆盛圩廖姓为仲远17世振生、喜生之子孙,北流镇金背塘廖姓为仲远后裔18世展芹子孙。公鉴、公凿世系:原籍福建,今大坡外镇廖姓为公鉴长子法章、次子法保之后代,新安村车子垌廖姓为法保后裔显的后代。野仙世系:岑溪市廖姓始祖野仙后裔共有两支迁入北流市兴隆镇。一支为应震子孙从容县沙田迁入丰垌村、甘竹村,一支从陆川县沙湖迁人丰垌村。纪德世系:由新荣镇五常村迁入。朝秀世系:由化州迁北流民安镇才旺村落业。其他还有解放后维钦从贵县迁入,庆光从容县迁入。北流市廖姓一贯重视兴学,读书育人,蔚然成风,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
    陆川县廖氏 分布在全县16个乡镇,主要集中于乌石镇那壤、子良,清湖镇陆波、永平,良田镇鹿垌,平乐镇平乐,沙湖乡官山、新街,未场镇南中,古城镇长径和大桥镇的平山等地。开基始祖是肇绪公,武威郡支裔。其先由江西迁福建,至肇绪公迁广东化州新圩梧村落业。肇绪公裔孙自明代迁入陆川县,世代蕃衍,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玉林市廖氏 玉林廖氏现有1万多人,居住较集中的是高峰的集义,茂林的金谷、鹿峰,城隍的陈塘,樟木的新发,中村等地。其余居住在城区的四川角、垌口,名山镇的凤凰塘、白头塘,南江的常乐,城西的莲塘,茂林的陂石垌心,蒲塘镇的洋坡、三湾,高峰的龙文、靖文、新河、大同,蔡阳的山背,仁东的东高,福绵的马头岭,成均的东高,新桥的运车岭、高山坡,石和的石脚堡,沙田的六斯江口等,共15个乡镇。玉林廖氏主要是廖光景后裔文兴、文亮的后代,都属武威郡,肇始于元末明初。文兴一支,传至恩明,历15世至元景,由合浦诸子街迁至郁林茂林。文亮一支,传至义芳为广西博白三合圩开基祖,再传至宗足、宗器、宗彝三公,移居郁林高沙湖,为郁林樟木等廖氏始祖。高峰集义一支,七世祖广贤、斯贤、敬贤三公由广东惠州府迁郁林鲤塘村安居,后散居集义各自然村。此外,还有一部分则是从邻近县市迁采的。蔡阳镇陈塘廖氏,太始祖是廖贵承、贵享、贵顺三公。陈塘村1世祖是善明、善立。高峰乡黎江桥廖氏,开基始祖是日超、日阳、日华兄弟3人,于清道光年间迁至黎江桥村定居。茂林镇陂石垌心村廖氏,太始祖是敬修公。10世祖识明由北流迁居玉林茂林镇陂石垌心村。
    贵港市廖氏 殿僚廖氏,属武威郡,源出西晋子璋后裔,太始祖监元。明嘉靖、隆庆年间,始迁祖非庸、国我、老晚三与 2世祖文章、西章从宾州大阮村迁至贵县东津开基,今已衍至 21代。木梓坡廖氏,是广东兴宁廖氏始祖德源公的孙子思恭的后代。思恭为1世祖,传至16世鸿贤,全家迁广西贵县木梓坡居住。现已传至24代以上。木格镇廖氏,是广东兴宁始祖德源公的后裔。传至16世于和,于和生4子:东麟、东凤、东鳌、东珠。其后裔分居于溢塘、竹根圩、木格街、漠塘三盛塘等处。
    桂平市廖氏 桂平地处广西东南部,宋、元、明、清时,属浔州府府治所在地。桂平市廖姓分布在木乐、油麻、理瑞、罗秀、麻垌、金田、石龙、桂平镇等地。现有人口约12000多人。始祖盛泰,福建莆田人,参加讨元义军,授都督、总兵之职。明洪武年间,挥师西粤,封广西御史都督、清益将军,经两广各地,深爱武宣山清水秀,遂留居武宣县平安村。传至4世庆恩,庆恩生7子:贵真、应广、师千、应州、应府、午养、奏奇,分居武宣、贵港、桂平、平南、来宾等地。
    平南县廖氏 廖氏在乎南县是大姓之一,现在分布在乎南、官成、思旺、东华、赤马、丹竹、大鹏、安怀、大安、镇隆等乡镇的廖姓,大多数是德源的长孙思明、第四孙思恭和盛泰、帝生、永忠、君门、维川的后裔。
    藤县廖氏 藤县古称藤州,位于广西东部,浔江流贯县境中部,以江为界划分为藤南和藤北。藤县廖姓主要分在藤南的城关乡礼秀村、中和村、赤水镇和六坊村,埌南镇的大洴村、界田村,同心乡的平顶村,金鸡镇的镇安村,象棋镇的同乐村,天平镇的新马村;滕北的津北乡永隆村,濛江镇的新城村及濛江街,太平镇的七政村及太平街,东荣乡的杨洞村,大黎镇的来历村、和安村,古龙镇的合隆村、古龙村。藤县廖姓中有不少人的先祖是江苏华亭县(今上海市)人。津北乡廖氏的开基始祖是廷秀。古龙镇合隆、古龙村相传为明洪武初廖广的后裔。埌南镇界田村是野仙的后代。天平镇新马村廖氏,开基祖茂尊,字秀生,原住广东顺德县,清康熙年间移居广西平南县武林乡。传至杰业,于清咸丰年间徙至藤县天平镇新白马村开基创业。
    蒙山县廖氏 蒙山廖氏的开基祖廖隆公,明成化年间从广西平南迁到蒙山,开山辟岭,植树造林,耕田种地,为子孙造福,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下传裔孙19代,分别散居蒙山各乡镇,居住较为集中的地方有上下北荡和佛子等处。
    平乐县廖氏 榕津街廖氏,榕津由于古榕树多,又有直达平乐府的大河码头渡口,因而得名。后来有了公路,通了汽车,交通比以前更加发达。榕津廖氏是当地的大姓,就其渊源而言,主要有两大支。在榕津最早落户的一支是源海、源广兄弟。明洪武初年兄弟二人由楚南衡州府珠玑巷迁来粤西平乐县东乡里,先在石子埠暂住,再迁榕津落寨山,最后在榕津山脚根定居。据族谱载,这支的先祖为永忠公。另一支虽然人数较少,落户榕津也较晚,但因人才辈出,影响较大,这支据说是清末从浙江迁来广西。始祖为鸿模,他的孙子发龄、保龄皆有建树。发龄急公好义,为乡人所重。保龄自幼习武,人平乐武庠,历任协标、把总、千总。光绪年间,抵御外侮,中法战争中配合冯子材取得著名的镇南关大捷,成为民族英雄。发龄的孙子振榘、振荣均有名。振榘官至兵部侍郎,封中宪大夫、中义大夫。振荣任过县长,在乡筹建中学。
    湘、粤、桂三省毗邻区域廖氏 贺州古城即广西贺县贺街镇,汉设临贺县,隋、唐、宋、元设州,明以后复改为县。这里 2000多年间均是州、县治所,历来是湘、粤、桂三省邻接地区的商埠和交通要道,是桂东重镇。早在五代之前已有廖姓先人生活居住于贺州,从宋、元、明、清到民国时期,有20多支廖姓族人陆续迁到各县乡村城镇落籍安居,繁衍生息。如广西富川、贺县、钟山、昭平、苍梧,湖南江华、道县,广东连州、连山、广宁、怀集等地都有廖姓散居各处。铸于南汉大宝四年(961)的乾亨寺铜钟,重1500斤,钟身镌有1288字,众缘弟子中就有廖师进、廖廷通、廖仁亮、廖二娘等人的姓名。又有宋进士廖必强曾作《甑山道中》诗:“丹障峰前路,驱车且暂停。山从来耸翠,水自尔清泠。草劲支寒露,鸡灵唱晓星。秦鞭挥不到,天末数伶仃。”
    富川县廖氏 石脚村廖氏。广西富川瑶族自治县古城镇石脚村,是全县廖氏最主要的集居地,全村都是廖姓。始祖辰子公,字飞龙,于明朝初年从粤西连州连山迁居桂东富川立寨,名为石脚村,堂号世彩堂。石脚村家家有果树,户户有鱼塘,是全县养殖淡水鱼的基地。石脚上村廖氏。石脚上村位于富川东面,人杰地灵,山清水秀,是全县养殖淡水鱼的基地。始祖是致政公,传至赞元,自明初迁入富川县石脚上村,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
    钟山县廖氏 珊瑚廖氏。珊瑚位于钟山县东家垌南端,因始祖敏珊、敏瑚而得名。珊瑚是东家垌一个大寨,现在廖姓人口约1万多人,主要集中居住在珊瑚狮山下周围。太始祖廖徐璧,字崇远,是昌公17代裔孙,元末明初由南京珠玑巷南迁至广西平乐府。长子敏珊,次子敏瑚于明朝宣德年间移居钟山东家垌,开创珊瑚寨。后敏瑚移居湖北,敏珊世居珊瑚,子孙繁衍,枝繁叶茂。
    贺县廖氏 莲塘口廖氏。贺县信都镇莲塘口廖姓,是崇德的后裔,是敬斋第九子思义的裔孙。信都镇莲塘口的开基祖是廖锦秀。锦秀生于清嘉庆年间,幼年随祖辈和父辈由广东兴宁迁居广东河源,又从河源迁广东肇庆府广宁县的清水坑和杨梅坪山区一带谋生。后历尽坎坷才找到莲塘口定居下来,艰苦创业,家道日兴。仁义镇福安村架简寨廖氏,开基祖廖仁龙是敬斋的第九子思义的后代。传至肇旺,由广宁县清水坑迁广西贺县仁义镇白石冲。肇旺的曾孙仁龙在民国初年从白石冲移居福安村架简寨。肇旺为移居贺县仁义镇的1世祖。
    全州县廖氏 全州廖氏的始祖是廖国器公。公元1126年靖康之变,金兵攻陷东京,宋室南渡。兖州太守廖国器公当时也带领数千百姓渡过长江经洞庭湖溯湘江而上,到达零陵,然后在今广西全州的龙水乡樟树脚安顿下来,就在这里定居了。后来子孙繁衍,分徙湘、桂等处。现在全州县的廖姓,就是国器公的后裔。主要分布在全州县绍水镇的锁石岗村、赤兰老铺里、段美田村、赤兰铺、石塘堰、才湾乡乌石村、安和乡萝卜冲、安和乡沙国村、绵福村、小磐古村、贤山村、茶源村、蛇尾村、下村、新圩村、大口岩、杨岭村、廖家岭、界顶纳口村和两河乡的鲁水村、上宅新屋里村等处。现全州县廖氏宗族人口约有 21000人。
    灌阳县廖氏 西山瑶族乡罗家村廖氏,是全州廖氏始祖国器公的后裔。开基祖登瀛公于17世纪从全州县鲁荐瓦子脚移居灌阳西山罗家村。现已传至15代。
    融县廖姓氏 融县包括今融安、融水两县。融县廖姓主要分布在融安县浮石镇的西茶村、仁村、蒙洞、晚渚,东起乡的古黎,大良乡的木林,潭头乡的大境,城东乡的塘寨、大乐岗、大乐村,大巷乡的大巷,长安镇,桥板乡,沙子乡等自然屯和乡镇。融水县的廖姓主要分布在贝江边的小狮,和睦乡和大里,永乐乡的永乐及汪洞乡等地。融县廖氏均为外省籍人,在兵荒马乱或天灾人祸时逃荒避难而迁入融县的。如融安县浮石镇西茶村廖氏,就是广东大巷口鸡爪屯的廖椿公于乾隆、嘉庆年间只身逃荒而来繁衍的后代。融安大陆村廖姓,是湖南下石洞江口廖氏的后裔。
    武宣县廖氏 宣武县廖姓人大多是廖盛泰的后裔。廖盛泰,原籍福建省莆田白石乡赖溪村人氏,生性刚强,少而博学,精通兵法,曾参加朱元璋的讨元起义军,为朱元璋所器重,授以都督、总兵之职。明朝建立后,奉命挥师西粤,荡平两广的残余反明势力,以功封广西御史都督清益将军。盛泰在广西期间,深爱武宣山清水秀,遂归莆田携眷来武宣三里乡定居于平安村(今旺村),至今已有600多年,传至25代。盛泰的4世孙庆思有7个儿子:贵真、应广、师千、应州、应府、午养、奏奇。七兄弟分为七大房。
    象州县廖氏 象州县廖氏大多是廖盛泰的后代。盛泰生一子总彩,总彩生子廖政,廖政生子庆思,庆思生7子,七兄弟分七大房。象州廖氏主要分布在马坪乡洞村、木堂村、朝南村、竹官村、回龙村、木怀村、古达村、和弄村,其塘、大塘,马坪街以及寺村、妙皇、大乐、罗秀二水品各乡镇。自盛泰至今,已传 23代。
    鹿寨县廖氏 中渡镇石龙村廖氏,石龙村廖氏是廖扶架的后裔。扶架约于清初偕其子持崔从广西柳州马平县五都迁修仁县龙虎村(今属利浦县),再从龙虎村迁居中渡县(今属鹿寨县)石龙村。扶架与持崔是石龙村廖氏的1世祖与2世祖。中渡镇黄腊廖氏,居住在古车村、塘头村、林村、中村、六洛村、大门村等6个自然村,其中以大门村人数最多。据老一辈人说,大门村廖氏始祖叫廖正乾,大约于明末清初由桂林地区永福县三皇乡清水塘迁来,塘头村廖氏始祖叫廖郎平,来自湖南武岗县。
    阳朔县廖氏 福利镇洞心村廖氏,原籍湖南,于明成化年间迁入广西阳朔县富和里山尾村,始迁祖廖金生。明朝万历年间,由政郎公移迁洞心村定居,至今已历22代。
    田东县廖氏 平马镇、林逢镇廖氏,主要聚居在乎马镇的街道、靖逸村、四平村,林逢镇那娄、中山、冻务、那录及布兵乡保利村等地,几乎都是江西廖姓后裔。据现存家谱及老人口述,此处廖姓始祖为宋朝号千四官源兴、千六官德兴兄弟,原籍江西省吉安泰和县城内道前街,堂号归“武威堂”。宋时迁至南宁府宣化县。清乾隆年间,传至踊螯公,率族人迁至今田东县平马镇靖逸村及林逢那娄屯创业定居。
    平果县廖氏 鼻祖廖永忠,后裔在广西安居落户,子孙昌盛,遍布南宁、武鸣、隆安、平果、田东、田阳、上林、天等各地。先祖以庄官云南大理寺少卿,受珍官监察御史,应先官至中宪大夫。传至日胜,至果化州布思村定居,他就是布思村廖氏的太始祖。

    贵州省
    威宁县廖氏 牛棚镇、迤那镇、斗古乡廖氏,牛棚镇、迤那镇、斗古乡位于威宁县西南部牛栏江的中上游,与云南接界。这里四山横卧,山清水秀,地处云贵高原。明清时期受土司管理,号称“威镇凉山都督府,管辖夷蛮九土司”,历来是个远离“王化”之地,长期受土司的高压统治。威宁县约有廖姓人口7000余人,主要分布在盐仓、二塘、龙场、金钟、猴场、草海、黑石、观风海、秀水、海拉、牛棚、迤那、斗古等13个乡镇。威宁县廖氏始祖之一是时作公,原居湖广宝庆府武岗文版桥白马街柳树巷锣锅井。明初奉命人贵州“征剿夷蛮”,任“八大指挥”之一周国瑞的副总指挥,在平定“水西叛乱”等战役中立有战功,后定居在威宁北门水井湾,成为贵州省威宁廖氏开基始祖之一。新发乡廖氏,始祖文贤,原籍江西省清江县,后迁湖广衡州府衡山县司天辛辛街。文贤后裔隆发由湖广衡山县迁居贵州省威宁县二塘区小湾街。
    六盘水市廖氏 钟山区大湾镇顶拉村廖氏,大湾镇小湾村廖氏始祖隆发之子孙。诗定之子书方,由大湾镇小湾村迁居威宁县二塘区顶拉冲子即现在的六盘水市大湾镇顶拉村。
    赫章县廖氏 哲庄乡娃多村廖氏,哲庄乡娃多村山峦起伏,连绵不断,东北与镇雄头屯毗邻,东接毕节县放珠乡,南接赫章县平山乡。娃多村廖氏原籍江西吉安府。太始祖由江西吉安府迁到贵州毕节定居,后裔辗转迁至赫章县哲庄乡娃多村。
    毕节市廖氏 放珠镇廖家院子廖氏,原籍江西吉安府泰和县。太始祖尧汉公,曾任唐僖宗乾符年间的江南道都御史。子绍升任衡州太守,遂居家于衡州。清代乾隆至道光年间,传至应松,应松是毕节放珠镇廖家院子廖氏的始祖。

    四川省
    宜宾廖氏 远祖廖万八郎于明初由金陵迁湖广宝庆府邵阳县小东路富阳二都大山冲。清初四川遭兵燹后荒芜有年,康熙年间旨令调湖广之民人川开垦。国正公于康熙五十四年带领弟兄子侄人川。因人丁众多,一地难居,一半留住宜宾义下乡慈菇塘,一半迁居泸州忠信乡中背石。

    云南省
    镇雄县廖氏 镇雄县位于云南省东北部,云贵高原乌蒙山北麓,是云、贵、川三省交界地,自汉代置县起,曾有“大雄古邦”之称。镇雄县廖姓有300多户,1300多人,除部分在县城附近外,多数散居在坡头,大湾以萨、塘房、中屯、南台等地。镇雄廖氏大多是周文王的后裔。先祖登华,原居湖广麻城。其子廖鲁,因家遭冤难,避居贵州威宁州遵化里翟章坝。传至连山,于清道光年间移至镇雄县定居,为云南镇雄县廖氏始祖。银厂廖氏,先祖原籍湖广武昌汉阳,康熙年间迁至云南镇雄县。中屯乡廖氏,原籍湖广麻城孝感乡,太始祖是天源。传至应魁,在云贵交界处翟底河落业。中屯廖氏为应魁部分后裔。堰塘乡新场村廖氏,始祖仕扬,原籍江西省吉安府白马庙镇学院街乡廖家村,明朝初年迁至云南镇雄县堰塘乡落业。高山廖氏,是福建杭永廖氏始祖花公后裔,为花公之燕及的次子廖政的子孙。传至廷惠公之孙国生,自闽人蜀,居富顺兆化镇。国生子兆堂由蜀人黔。再传至顷德,迁云南镇雄县柳林。板桥镇廖氏,是明开国大将廖永忠的后裔。开基祖应寿,由四川泸州迁至云南镇雄县平坝立业。

    香港特别行政区
    香港上水乡廖氏 系出西晋子璋公。降及元末,其聚居于福建汀州之旁支中,有廖仲杰公,原名仲达,因避先祖讳,故改名仲杰。由闽迁粤,辗转南来,落籍新安,今改宝安县,遂成上水廖族开基祖。传至7世祖南沙公,与其侄润宇公共寻村址,合力建村,约在明朝万历年间建成围内村。围内村地呈长方形,围墙分有四斗,东斗子孙居围内村东面,西斗子孙居围内村西面,南斗居南,北斗居北,各居一方,从而形成上水乡三房四斗的格局。又立围于梧桐河上,因以上水乡为名。此后廖族生齿日繁,遂于村外建屋,由原有围内村,而分成今日之门口村、莆上村、大元村、中心村、上北村、下北村及兴仁村共8村,合称为上水乡。上水乡建有祖祠廖万石堂。600余年来,人口增至4000余人。

-------------------------------------------------------

廖氏家谱文件

    廖姓家谱介绍
    谱牒是记述姓氏家族世系的书,有“家谱”、“族谱”、“宗谱”、“家乘”等名称,虽然名称不同,但实际上并无多少区别。谱牒起源很早,可以追溯到商代,因为有了甲骨文,于是商王的世系就被记录下来了,这实际上就是商朝王室的家谱。到周朝的时候,已经设置了专写王室家谱的史官,有了我国最早的谱牒著作《世本》。谱牒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为后人提供了珍贵的历史资料,司马迁写《史记》就从中得到很大帮助。《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说:“维三代尚矣,年纪不可考,盖取之谱牒旧闻,本于兹,于是略推,作三代世表第一。”

    修谱
    修谱的目的在于敬宗收族。如果一个家族没有族谱,那就不可能了解家族的世系源流,连先人是谁都不清楚,自然也就谈不上尊祖敬宗了。加上年代过得越久,子孙后代不通采往,亲情就会日益淡薄,因而也就失去了家族的凝聚力。所以古人把修谱看得很重,认为国无史就会有失国政,家无谱就会有失家法,国史、家谱二者同等重要。宋代苏洵曾经说:“人家三世不修谱,则为小人矣。”明代方希哲认为修谱能够起到垂范后世的作用,他说:“古之贵乎谱者,非特以著世次,纪官位,而夸于人也。盖将使后人观之,而考人品之醇疵,明流泽之广狭,而益思所以自立云尔。”
    廖姓族人历来重视修谱工作,如张廖家族谨守的“七嵌”中的第七嵌就规定:“迁籍外出,姓张姓廖听其自便,然必须修谱,庶几知木之有本,如水之有源,乃序谱之宗—旨也,子孙分布虽远,序谱一查,天下犹一家焉。”
    族谱的倡修以欧阳修、苏洵最为得力,他们不仅亲自编写本族的家谱,而且提出了编写族谱的体例和方法。他们的谱法、谱例影响很大,成为后来族谱形式的规范。
    从廖氏命姓帝世、食采周初来看,年代是相当的久远。叔安、伯廖和皋陶的后代都有自己的封国,召伯廖虽然不是诸侯,但他的身份是周朝的卿士,应该算是贵族。古人看重家世,屈原写《离骚》,开篇就是叙述家世:“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按常理推测,最迟在周初廖姓就有了自己世系的记录,尽管名称不一定叫谱牒或家乘。及至春秋、战国时期,大国争霸,七雄并起,像廖国这类小国陆续被大国所兼并,且不说沦为奴隶,起码诸侯、贵族的名分是保不住了。再加上秦始皇焚书坑儒,读书人隐姓埋名都惟恐来不及,能够顾得上祖宗的人大概不会很多。汉代廖姓出了个名人廖扶,人称北郭先生,教过许多学生,算是凤毛麟角了。此后,历三国两晋南北朝,打仗的日子很多,社会动乱,而廖姓从叔安至子璋的各代世系仍得以流传下来,实属不易。虽因时代久远,其中不免有错乱的地方,但其价值仍然十分珍贵。
    唐宋时期,廖姓人文蔚起,谱牒随之而兴。从唐代天宝年间廖琳碹所撰谱序来看,《虔化廖氏族谱》当是现在确知的廖姓最早的族谱。既有谱序,族谱的存在也就无容置疑,只是可惜现已失传。宋代廖姓人修谱的盛况,从欧阳修、朱熹、陆九渊、文天祥等名人所撰序、跋中得到充分反映。自明清以迄民国,可以说是举国上下,无族无谱。

    家谱体例
    从家谱的体例上看,大多采用前序、后跋、中正文的体例,分别阐述修谱源起、家族起源、各支谱系、族规家法、宗祠祭祀等内容。
    从编排体例上看,尽管在门目设置和内容详略上不尽一致,但就整体而言,其基本格式是一致的,即一般说来大都有谱名、谱序、凡例、谱论、恩荣录、图像、源流考、五服图、世系表、仕宦记、家传、祠堂、坟茔、族产、族规、昭穆、后跋等内容。如民国十四年廖佩珣先生监修,廖佩鎏等编纂的《惠阳廖氏家谱》,全书分上下二卷,上卷首载宗支谱,内分族姓源流、宗图及各地始祖简明图等;次载恩荣谱,内分进士、举人、贡生、仕宦、封赠、文学、国学、学校毕业、保举,及捐纳、旌节、耆寿等目。下卷首载坟茔谱,内述各代墓域;次载艺文谱,内分经、史、子、集四目;次载家传谱;末载杂录谱。清宣统元年世彩堂本(湖南衡山)《廖氏七修族谱》 18卷,卷一至四谱序、碑记、传记、寿序、墓志铭,卷五至十四齿录,余卷为宗规、墓图、祠堂记、祭田、契约、四礼、山图等。民国十六年本《嘉定廖氏宗谱》6卷,卷一序、氏族源流,卷二世系,卷三世纪表,卷四传状、碑铭,卷五撰述志,卷六宗祠志。有朱熹跋,陆九渊、廖鸿章撰文。 ”

    《廖氏族谱诗》廖鸿章:
    源头深处话流长,本固根繁万代扬。敦义人伦明上下,家兴孝友乐虞唐。
    天伦莫大尊亲至,人道当归太古常。幸得名公文叙谱,笔端花彩永生香。

    《廖氏族谱诗》廖文旦:
    武威世德绵千载,衍秀分支绪万重。五岭东南联一气,八闽遐迩旧同宗。
    渊源悠远传忠孝,恩义周全笃友恭。还望光前无遏佚,根深实固比乔松。

-------------------------------------------------------

廖姓字辈

    广东连州市城西上河村廖氏所取用的清朝咸丰年间重修宗祠碑记上所刻的班辈词句即为:
    国家兴隆,定有贤良,缵承基绪,世代修积,乃生才俊,光耀门庭。

    广西全州县廖氏民国十七年重修《廖氏族谱》时,从《千字文》中选出60个字,作为廖氏新增60代辈派:
    宏惟嘉晋运,达士志连承。启盛长思建,益安宝惠新。
    任朝如茂学,济义敬超明。与庆良生广,作康景以文。
    受贻宗道远,秉定咏业敦。用振为发永,则章万世英。

    廖氏新的统一字辈:
    三、才、四、维、正、学、行、宗、泽、立、伟、尚、承、
    章、钟、书、俊、志、锡、鸿、业、敏、哲、体、道、达、
    远、康、荣、和、超、咸、障、葆、化、华、国、任、重、
    树、弘、良、兰、玉、秉、德、文、望、新、光。

    江西龙南廖氏的字辈谱是:
    绍庭为国瑞,光彩振家声。

    大雅乡马冈厝德安公的字辈谱是:
    德(十五世)先春荣瑞景明,祥公衍庆自天成,文章显达仁为贵,远绍渊源启俊英。

    东势镇武威千十公的字辈谱是:
    汝(九世)宗登玉岳元衍,孟仁上世庆昌期,朝廷承裕随芳锡,华国文章启应时。

    三岑乡田尾三口灶盈汉公的字辈谱是:
    日(六世)大玉英圭,锡钦绍盈世,文才登科甲,振作泰隆兴,家声布春晖,光前子孙贤,祖泽喜超然。

    观音乡武威世崇公的字辈谱是:
    国(十五世)泰民安逢景运,文经武纬振家声。

    厚福道烈、道顺公的字辈谱是:
    寿则吾宦,永世朝恩,以承天禄;椿松千载茂,兰桂四时春,燕翼诒谋远,鸿图德业新。

    厚福道昭公的字辈谱是:
    崇(十二世)天有荣华,富贵万年嘉,克守祖功德,兴隆同一家。

    平寨嵌下天兴公的字辈谱是:
    再(一世)友永元道,天理振仕,宜可时世,大有进德,继述显名扬,传家礼义长,箕裘隆百代,宗绪庆荣昌。

    清武溪口日享公的字辈谱是:
    宗(一世)友永元道,日大继子心,为朝廷国土,良名万世钦,文章千载荣,中恕一生金。(按:此派及以下七派皆属于张廖)

    老六大位公派:
    信(二十一世)能攻先德,作述照古今,本基源流远,诒谋正清深,克治祖家法,基庆式五金门。

    台北市武威安溪的字辈谱是:
    文(三十世)章克立,修德为先,乃能世守,受福于天。

    台北县土城乡子燧公的字辈谱是:
    子(九世)邦文士,心上慕鹏程,绳武光前烈,诒谋奕世享。

    台中市西屯区勤朴公的字辈谱是:
    光(十五世)明正大,克夺世德,耀振家昌。

    台中市西屯下庄仔问公的字辈谱是:
    傅(十八世)家德谊惇仁礼,华国文章本史书。

    桃园县大溪镇大鱼池及马坑的字辈谱是:
    烈(十四世)世文国以,丁财福禄昌,苍梧千载茂,丹桂五枝香。

    田背港尾日旺公的字辈谱是:
    上(十世)国朝廷时士天,正心大学本宜先,荣光献瑞成名世,列位圣君亦尚贤。

    武威根标公的字辈谱是:
    (大房)相(十四世)朝镇贵天新振,庆运兴文元德昌;
    (晚房)相(十四世)朝镇庚水集瑞,德胜荣华国家兴,
    (大房、晚房共同)盛(二十八世)登凤彩传芳发,修学文武锦兰清,忠良仁义鸿龙王,桂汉雄光万世英。

    西螺镇下浦里元表公的字辈谱是:
    文(十六世)明登仕锦松国恩,武有正镇奉天发隆。

    西螺镇小茄苳理明公的字辈谱是:
    利(十三世)文士子日初兴,必世居仁郁乃登,恒立良心存美德,宜昭孝义有芳称,时逢茂对宜恭仰,秉礼传家蔼善能,溶哲向辉延博庆,扬光大智缵高腾。

    郑坑的字辈谱是:
    荣(十四世)后登朝上,光华振世昌,松青千古茂,富贵庆绵长。
今朝有酒今朝醉
傍晚无钱傍晚忙
5#
发表于 2008-11-21 15:33:39 |只看该作者
【中国人民解放军廖姓开国将军生平简介】

    廖汉生中将
    廖汉生(1911-——),湖南省桑植县人。1929年参加湖南桑植苏区游击队。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乡苏维埃代表。湖北鹤峰第四游击大队副大队长,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政治部秘书,七师党委书记,九师政治委员,红二方面军政治部组织部部长,红二军团第四师、六师政治委员。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0师358旅716团副团长、政治委员,独立第二旅副政治委员、代旅长,中共襄南地委书记兼分区政治委员,江汉军区副政委委员、政治委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北野战军副政治委员,晋绥军区第一纵队政治委员,第一野战军一军政治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第一兵团军政治委员兼青海省军区政治委员和中共青海省委书记,西北军区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员,国防部副部长,军事学院院长,北京军区政治委员,军事科学院政治委员,南京军区、沈阳军区第一政治委员。是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一、三、四、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八届候补中央委员,第十一、十二届中央委员。
    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廖容标中将
    廖容标(1912-1979),江西省赣县人。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县政治保卫队班长,县游击队分队长,湘赣苏区独立师第二团连长,红3军团第5军1师1团连长,红一方面军第1师2团营长,独立团团长。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五军司令员,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三、第四支队支队长,第二旅副旅长,第四旅旅长,鲁南军区第一军分区司令员,山东军区第四师师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鲁中军区第四师师长,渤海军区副司令员,济南警备区司令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华东公安部队兼淞沪警备司令部副司令员,安徽省军区司令员,南京军区副司令员、顾问。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79年5月2日因病在南京逝世,终年67岁。

    廖明少将
    廖明(1911-1988),江西省安福县人。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湘赣军区政治保卫队侦察员、中队长,红6军团18师政治部组织科科长,湘鄂川黔龙桑独立团政治委员,红6军团16师政治部组织科科长,红6军团18师政治部组织科科长。参加了湘赣、湘鄂川黔苏区反“围剿”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0师359旅政治部组织干事、师政治部组织干事,独立第1支队政治部主任,第359旅717政治处副主任、主任,团副政治委员,第359旅政治部主任,八路军南下支队第4大队政委。
    解放战争时期,任359旅政治部主任、旅副政治委员,第一野战军2军5师副政委。参加了中原突围和澄邰、荔北、扶□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新疆军区政治部直工部部长、直属政治部主任,伊犁军区副政治委员、司令员。1960年毕业于解放军政治学院。后任伊犁军区司令员、政治委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5月15日因病逝世,终年77岁。

    廖仲符少将
    廖仲符(1913-2001),辽宁省铁岭县人。1935年参加革命。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参加八路军。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驻冀豫独立第2师参谋主任,129师冀鲁第1支队副支队长,青年抗日游击队第3团副团长,中共中央党校干部科秘书。1940年起,先后入延安军政学院、中央党校学习。
    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人民自治军龙江军区第3支队支队长,东北民主联军龙江军区警备第3旅旅长,黑龙江省军区参谋长,东北野战军独立第9师师长,第四野战军第42军155师师长。参加了辽沈,平津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2军参谋长,1950年参加抗美援朝作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42军参谋长。回国后,任中南军区司令部工程兵处处长兼国防工程处处长,海南国防工程指挥部副主任,广州军区工程兵部主任,广州军区副参谋长,广州军区司令部顾问等职。是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自由独立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2001年4月12日因病在广州逝世,享年88岁。

    廖成美少将
    廖成美(1916-2001),福建省龙岩县人。1934年参加游击队。1935年被编入中国工农红军。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军连政治指导员、团组织干事,龙岩游击队支队政治委员。红军主力长征后,在闽西地区坚持三年游击战争。参加和指挥了南洋坝、马鞍山、新祠守、黄畲、溪口镇等数十次战斗。
    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第2支队4团1营教导员,江北游击纵队新7团政治委员,找第2团政治委员。皖南事变后,任新四军2师6旅18团政治委员。率部转战苏皖、淮南抗战前线,沉重打击日军,并积极投入对日伪进行的反扫荡、反蚕食、反清乡斗争,取得了乌江镇、含山、和县、永康镇、定合、杨家祠堂等一系列战斗的胜利,开辟和巩固了皖东、苏南、淮南和津浦铁路以西抗日根据地。
    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中野战军第10纵队6旅旅长,华东野战军第10纵队34旅旅长,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102师政治委员。参加了津浦路阻击战和苏北敌后斗争,随后率部转战淮南、淮北,参加了淮海、渡江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特种纵队政治部副主任,华东军区炮兵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员,解放军高级炮兵学校政治委员,炮兵工程学院政治委员,第二炮兵基地司令员,解放军二炮副司令员。为我军高技术部队的组建和发展壮大呕心沥血,忘我工作,作出了积极贡献。是中国共产党第九次、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2001年12月25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6岁。

    廖运周少将
    廖运周(1903-1995),安徽省淮南市人。河南中州大学肄业,1926年入黄埔军校第五期。1927年曾加入过中国共产党。参加了北伐战争。参加了南昌起义。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国民革命军第25师75团参谋、连长,后受党派遣做兵运工作,任寿县学兵团教育副官。参加阜阳和正阳关武装暴动,任鲍刚师的连长、参谋,参加发动芜湖兵变,任抗日同盟军第2师9团团长,国民党军独立第46旅738团团长。
    抗日战争时期,任国民党军110师656团团长、第330旅旅长、第三者10师副师长、师长。
    解放战争时期,在淮海战役中率部起义,回到中国人民解放军,任第二野战军14军42师师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炮兵学校校长兼党委副书记,吉林省体育运动委员会主任,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常委兼秘书长,祖国统一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党组副书记,黄埔军校同学会理事。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六届全国委员会委员,民革中央监察委员会常委兼秘书长。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95年5月11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

    廖步云少将
    廖步云(1914-——)。福建省武平县人。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4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12军第36师政治部宣传员,红1军团1师3团3连文书。参加中央苏区第叁至五次反“围剿”作战和二万五千里长征。到达陕北后,任红1军团2师第4团连指导员、团政治处技术书记。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15师343旅685团3营连指导员。参加了平型关战斗。1940年进入延安马列主义学院学习。后任军委总政治部保卫部干事,西北考察团团员,晋绥军区第8军分区5团营政治教导员,清太徐大队大队长兼政治委员,晋绥军区第8军分区第1支队副支队长,第16支队支队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绥军区第8军分区15团政治委员,第四野战军第12兵团兼湖南军区政治部副秘书长。参加了晋中、太原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湖南军区郴县军分区副政治委员,湖南军区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1955年进入解放军政治学院速成系学习。毕业后任重庆步兵学校政治委员,西藏军区昌都军分区第二政治委员,西藏军区副政治委员,四川省军区政治委员。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廖述云少将
    廖述云(1915-1994),湖北省石首市人。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4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3军卫生部司药、总支书记、卫生队队长、所长。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0师司令部队列参谋、科长,第385旅8团参谋长,晋绥野战军独立2旅参谋长,西北野战军3纵旅参谋长、师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调到西南军区工兵纵队任副司令员。1952年升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工程兵副参谋长,侧重抓正规化训练准备工作和实施工作。1953年,工程兵展开了以专业基础技术战术为主的正规训练,系统学习地雷、爆破、渡河、军用桥梁、军用道路、筑城、伪装知识和技能。1954年,工程兵按照工兵、舟桥、建筑专业进行编组,舟桥部队着重学习构筑门桥、浮桥渡场,架设低水桥、水面下桥;工兵部队侧重学习构筑指挥所、构筑和抢修道路、急造桥梁等。1957年毕业于军事学院。1975年升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工程兵副司令员,主持训练工作。组织了全军工程兵伪装技术集训,1976年召开全军工程兵构筑野战指挥工事训练现场会,1978年和1979年,举办了两期全军工程兵团以上干部参加的战役集训,1982年主持召开了全军工程兵开辟道路训练现场会。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4年9月6日因病逝世,终年79岁。

    廖昌金少将
    廖昌金(1906-1972),江西省上犹县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他参加了家乡的农民暴动,任乡苏维埃政府土地委员。1931年7月参加上犹游击队,任宣传员、班长。后编入湘赣苏区红军部队,任红8军23师副排长、排长,红6军团17师50团连长、16师48团副营长、营长、红6军团司令部参谋。参加了中央苏区反“围剿”和长征。1936年入陕北红军大学学习。
    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第一支队2团营长,第一支队司令部通讯参谋兼教导队队长,江南人民抗日义勇军2团参谋长,第1师3旅9团团长,抗大九分校参谋长,苏中军区独立团团长,浙西军分区参谋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山东野战军1纵司令部参谋处处长,胶东军区滨北军分区副司令员、司令员,苏南军区松江军分区司令员。参加了黄桥、鲁南、莱芜、渡江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江苏省公安总队总队长,兵役局局长,江苏省军区副参谋长。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72年10月31日因病在南京逝世,终年66岁。

    廖政国少将
    廖政国(1913-1972),曾用名廖广庆、廖光清,河南省息县人。1930年8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黄安独立团副连长、连长,红四方面军警卫营连长、副营长,红四方面军第12师36团营政治教导员,军委补充团营长、副团长、代团长。参加了鄂豫皖、川陕苏区反“围剿”和长征。卢沟桥抗战爆发后,1937年入延安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学习。
    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第3支队6团2营副营长、营长,江南人民抗日义勇军第2路2支队支队长,新四军挺进纵队第1团参谋长,苏北指挥部第1纵队4团团长,新四军第1师1旅2团团长,第1师教导1旅旅长,苏浙军区第4纵队司令员。率部夜袭上海虹桥机场,参加郭村、黄桥、车桥、天目山等战役战斗。
    解放战争时期,任山东野战军第1纵队1旅旅长,华东野战军师长,第3野战军20军军参谋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2年参加抗美援朝作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0军副军长。1952年回国后,升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0军军长,1956年入文化速成学校学习,1957年入军事学院学习,1960年毕业于高等军事学院基本系,后任舟嵊要塞区司令员,上海警备区司令员,1970年5月任南京军区炮兵司令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国旗勋章、二级自由独立勋章。1972年4月16日因病在南京逝世,终年59岁。许世友当时仰天长叹:“好人为什么不长久?”

    廖冠贤少将
    廖冠贤(1914-1983),江西省宁都县人。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12军第35师103团连政治指导员,军委教导连政治委员,中共镇原县委宣传部部长。参加了中央苏区反“围剿”和长征。1936年入陕北红军大学学习。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9师骑兵团政治委员,第386旅772团政治委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野战军4纵13旅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政治委员,第4纵队10旅政治委员,第二野战军第13军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参加了上党、淮海、渡江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第二政治干部学校副校长。1952年毕业于军事学院。1954年参加抗美援朝作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5军政治委员。同年回国,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5军政治委员,武汉军区空军副政治委员兼空降兵军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政治部副主任兼空军后勤部政治委员,南京军区空军政治委员,武汉军区空军政治委员。是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第八、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曾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自由独立勋章。1983年11月15日因病逝世,终年69岁。

    廖海光少将
    廖海光(1915-1993),湖南省酃县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8军22师青年干事,红军学校湘赣4分校指导员,红6军团随营学校指导员,红2军团直属队总支书记,第4师11团总支书记、团副政治委员,第6师17团政治委员。参加了湘赣、湘鄂川黔苏区反“围剿”和长征。在过雪山时冻掉了10个指甲。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总部随营学校3队指导员、抗大一分校大队政治委员。率八路军抗日军政大学山东分校部分干部和学员进入胶东,任抗大胶东分校政治委员。抗战中期,任胶东军区16团政治委员,在一次战斗中指挥部队取得歼灭伪顽军1个团又8个连的胜利。后任胶东军区南海军分区政治委员兼地委书记。长期从事部队政治工作,有丰富的对敌斗争经验,熟悉胶东部队,熟悉地方工作。为人坦诚、善良、热心,善于团结人,在部队有“廖菩萨”的美称。
    解放战争时期,任胶东军区5师政治委员。带队伍有着丰富的经验,5师成立后,先打了个胜仗,接着在营上、小李村作战失利,部队情绪不高,他认为,一个部队,只能要求它多打胜仗,少打败仗,常胜军是没有的。一个部队,要赢得起,也要输得起。他和师长周志坚在平度县大朱毛地区构筑了营上、小李村守敌模拟工事,组织部队反复演练了一个月。训练结束,5师在齐家埠攻坚战中,全歼守敌一个团。1947年,胶东军区原来的5师、6师和警备3旅组建为华东野战军9纵,2月另由胶东军区特务团、滨北军分区独立1团和东海军分区独立团编成新的5师,周志坚任师长,廖海光任政治委员。8月成立华东野战军13纵,周志坚任司令员,廖海光任政治委员。成立24军时,任军政治委员。参加了潍县、济南、淮海、渡江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4军政治委员,福建军区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员,福州军区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员。是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3年2月20日因病逝世,终年78岁。

    廖鼎祥少将
    廖鼎祥(1918-1995),江西省广昌县人。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
义青年团。1934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广昌军分区政治部宣传员,红5军团第9团连政治指导员,红31军直属政治处青年干事。参加了长征。在红军长征的土城战斗,朱德、刘伯承指挥红3军团和红5军团与敌刘湘部血战,时任红5军团39团3营7连指导员红,第39团做为红5军团第一梯队,在刀壁山展开,3营为左翼。按照上级要求,把敌人放近来打。39团与敌郭勋祺的一个团打成拉锯式的消耗战,一度以大刀迎敌。在第3次反冲击中,7连连长牺牲,两小时后,新任连长又受重伤。廖鼎祥向上级吴克华请求派个连长来,吴克华说:“我手头没有连长储备了,你自己当吧。”“我不是那个料。”吴克华只好给他派了一个犯了错误被撤职的连长。廖鼎祥后来担任红31军直属政治处青年干事、股长。
    抗日战争时期,任晋察冀军区第2军分区特务营副政治委员、营政治委员,第2军分区第19团政治处主任、团政治委员,第2军分区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察冀军区第2军分区副司令员、司令员、晋察冀野战军独立5旅副旅长,第20兵团第68军202师师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2年毕业于军事学院。同年参加抗美援朝作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68军副参谋长、炮兵副军长、志愿军炮兵副司令员。回国后,任炮兵副参谋长兼后勤部部长,炮兵参谋长,炮兵政治部主任、副司令员。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一级国旗勋章、二级国旗勋章、二级自由独立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5年12月26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77岁。

    廖鼎琳少将
    廖鼎琳(1914-——),江西省吉安县人。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5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1军团炮兵营通讯员、警卫员,教导师2团连指导员,参加了中央苏区反“围剿”、长征和直罗镇战役。1936年入陕北红军大学学习。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总部随营学校指导员,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一分校政治处组织股股长,八路军总部特务团营教导员,冀中军区第2军分区自卫营指导员,第17团政治处主任,第7军分区36区队政治委员,第7军分区政治部主任。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察军区3纵11旅政治部主任,冀中军区第9军分区副政治委员,第10军分区副政治委员,定县军分区司令员。参加了清风店、石家庄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绥远军区旅政治委员、师政治委员,第36军106师政治委员。1952年参加抗美援朝作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6军106师政治委员、志愿军装甲兵指挥部政治委员。回国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3军副政治委员,北京军区工程兵主任、政治委员,第69军政治委员,第65军政治委员,国防科委训练基地政治委员,炮兵学院政治委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国旗勋章、二级自由独立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今朝有酒今朝醉
傍晚无钱傍晚忙
6#
发表于 2008-11-21 15:33:58 |只看该作者
【中国人民解放军廖姓当代将军生平简介】

    廖锡龙上将
    廖锡龙(1940-——),贵州省思南县人,解放军军事学院基本系毕业,大专学历,上将军衔。1940年6月出生于一个贫困山村。1959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63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他刻苦磨砺,参加军事比武屡摘桂冠,1979年出任陆军第11军31师团长,并与当年率部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1979年2月17日,廖锡龙所在部队从金平向封上发动进攻,3月3日攻克封土。在指挥战斗中,廖锡龙讲求“战斗效应”,做到了伤亡小、消耗少、战果大,受到军委表扬。1984年4月,升任师长的他率部收复者阴山,他在事前反复修订作战方案,实际发起进攻时又力排众议、灵活指挥部队,于4月13日以较小伤亡攻克者阴山,歼敌560余人打了一个漂亮的大胜仗。而且他本人被媒体评为当年“中国十大风云人物”之一。由于他表现突出的指挥才能,时任军委主席的邓小平亲自任命他为抗越前线的军长。1995年,被任命为成都军区司令员!1999年9月-2001年9月在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应用社会学专业社会经济发展与管理在职研究生课程班学习。2002年11月-2003年3月任中共中央军委委员,解放军总后勤部部长。2003年3月任中共中央军委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解放军总后勤部部长。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五届、十六届中央委员。

    廖文海少将
    廖文海(1934.5.6-——),女,上海市人。1950年12月在成都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3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6年毕业于沈阳医学院。毕业后分配到重庆第七军医大学任内科军医。1964年8月调入“301”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由主治军医先后提升为科室副主任、南楼临床部副主任。1983年12月被任命为院长。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三届、十四届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第十三届、十四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
    廖文海是在长江边上长大的。父亲曾在上海一家商行供职,在廖文海5岁时去世。母亲带着两个女儿回到父亲家乡四川成都,并以顽强的毅力支撑起母女三人的生活,还坚持让廖文海和妹妹一起上学受教育。1950年,16岁的廖文海报名参军,军队把她和战友一起送进沈阳医科大学。廖文海深知军医职责是神圣的,她把全夕心血都用在工作上。对病人的爱和对事业的投入,使她很快冒尖,28岁就升任主治军医,36岁成为所在科副主任,她的勤勉认真是全院公认的,当时她的家在医院对面的军事医学科学院,但廖文海却经常顾不上回家,一次病房里,下予有七个病人,病情危重,日夜抢救,廖文海20天没进家门。廖文海升任副院长后,依然常年巡视在病房,仔细了解每个患者的情况。一位海军干部被确诊为林癌,送到总医院抢救。廖文海在细致观察之后产生了怀疑,她详细询问了病情,并仔细研究病人半尺多犀的病案,最后推翻了原诊断,经过一个月的治疗之后,病人康复出院。1989年,上级领导又把院长的重担交给了她。廖文海最爱说的一句话是“人才是事业腾飞的翅膀”。在她的倡导下,医院打破了论资排辈的旧习,形成了人才竞争的局面。她支持专家们的建议,率先推出在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评定和破格晋升中实行公开答辨的形式,设插求贷。几年来,总医院有60多名才华出从的青年医学人才,通过公开答辨,获得破格晋升的机遇,在军内引起很大反响。有人劝廖文海不要大劳累了,廖文海说:“我这样工作换来 的是心情愉快,我想,一个人是不会为他在事业上付出多而叫苦的。”
    1988年9月授予少将军衔。
今朝有酒今朝醉
傍晚无钱傍晚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玻璃字库 平仄查询 繁简转换 成语词典 入声字表 联律图谱 词牌大全 同旁词集 离合字表 中国对联网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