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君云 发表于 2008-11-22 20:07:34
一、姓氏源流
    轩辕(Xuān yuán 軒轅)姓源流单纯,源出有一:
    出自姬姓,源出有熊氏,黄帝以地名为氏、为号,故为轩辕复姓。据《史记·索隐》和《汉书·古今人表》等有关古籍记载,轩辕氏为上古黄帝后裔,出自有熊氏,亦称为帝鸿氏。因黄帝曾居于轩辕之丘,故黄帝以地名为号,而得姓轩辕,黄帝的后代子孙遂称轩辕氏。一说黄帝作轩冕之服,教民做衣服,故谓轩辕。又据古代传说,轩辕即天鼋,天鼋变为龙,龙为轩辕部落的图腾,因以得氏。
    得姓始祖:黄帝。从文献资料可知,轩辕一姓起源于5000年以前,其始祖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黄帝。据考证。一说如《史记·索隐》上所记载,认为是黄帝居轩辕之丘而有轩辕氏;一说是为黄近作轩冕之服,而被人尊称为轩辕氏。总之,两者都有可能,或兼而有之。一句话,如《汉书·古今人表》记载所言“轩辕,即黄帝也。”轩辕氏出自黄帝,其后代中有以轩辕为姓,这是无疑的。而“轩辕之丘”在今河南省新郑县的西北。由此可见,河南新郑一带跟每个炎黄子孙有着深厚的渊源关系。故黄帝就是轩辕氏的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轩辕姓在大陆与台湾均未进入前一百大姓。轩辕氏由于其起源十分特殊,现今作为姓氏已十分罕见。出自姬姓。黄帝相传为北方姬姓部落的始祖,据说原住姬水(今山西省一带),号轩辕氏,又号有熊氏,又称帝鸿氏。轩辕被认为是当时部落的崇拜物(图腾),是一种类似于熊的三足爬行动物。相传在黄帝轩辕氏的嫡系后代中,有着一部分以轩辕为姓。相传有一些轩辕氏是由于曾在一个名轩辕的地方(今河南省新郑县),而这个地方曾经是黄帝居住的地方,部分居民为了记念黄帝,就以居住地为姓,称为轩辕氏。相传有一些轩辕氏是由于曾在一个名轩辕的地方(今河南省新郑县),而这个地方曾经是黄帝居住的地方,部分居民为了记念黄帝,就以居住地为姓,称为轩辕氏。轩辕复姓望族居上党(今山西省长治)、郃阳(今陕西省合阳县)。上海的复姓中,有“中华第一姓”——轩辕。相传轩辕氏即因黄帝居住在轩辕谷(今河南省新郑县西北),他的其中一个儿子即以地为姓,这是一个古老的家族,有5000年了,现今已十分罕见。1994年《羊城晚报》曾发表《独此一家姓轩辕》,说的是台湾省轩辕氏来大陆寻根,在苏北某地找到了一家姓轩辕的。当时,多家报纸都转载了这篇文章。实际上,上海也有一家姓轩辕的,是兄弟俩,其原籍在安徽省蚌埠,分别在1931年和1945年迁移上海。1986年,轩辕家族曾聚会,作过粗略统计,在河南、山东、安徽、江苏、上海,分布在10多个县,共有轩辕氏几千户,人口约2万人。

三、历史名人
    以轩辕为姓的名人,自古至今并不多见,根据史料的记载,宋有轩辕损。
    轩辕氏:即黄帝,传说黄帝姓公孙,后因生于姬水改姓姬。国内有熊,故亦称有熊氏。与蚩尤战于涿陆之野,斩杀蚩尤。又败炎帝于阪泉,诸侯尊为天子,以代神农氏。因有土德之瑞,土为黄色,故号黄帝。
    轩辕集:唐朝道士,是广东省东莞人,活到百岁还很清健。唐武宗李炎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反对佛教,相信道教的皇帝。唐武宗病弱,就找来轩辕集请教长寿的密秘,以往尧帝、舜帝、大禹王,都是这样做的。
    轩辕弥明:唐代诗人。善诗,言其诗作掷地有声。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上党郡:上党,古郡名。韩始置。汉治长子(今山西省长子西南),东汉移壶关(今壶关北)。隋唐上党郡即潞州,治上党,即今长治市。历代辖境虽有变更,但均在晋东南。
    郃阳县:今陕西省合阳县。郃阳县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在合阳土地上繁衍生息,部落时代有华氏部族聚居之地。夏、商、周时期为古“华国”,亦名“有华国”;春秋时期为晋国辖区,战国时归属魏国。魏文侯十七年(公元前429年)在黄河西岸郃水(亦称洽水,清初断流)北岸筑城,取名“郃阳城”。秦时置“郃阳邑”,1964年9月国务院更改生僻地名,称合阳县。
    2、堂号
    太霞堂:唐朝时有轩辕集居罗浮山为道士,年过百岁仍容颜不老,坐在暗室中,目光射数丈。著有《太霞》12篇。唐武宗召见他询问长生的法术。轩辕集说:“绝声色,薄滋味,哀乐一致,德施无偏,尧舜禹汤之所以寿也!”(尧舜禹汤之所以长寿,是因为他们做到了断绝靡靡之音和女色,对饮食不贪厚味,悲哀和欢乐都同样,不为此而伤感,施德于人,无偏无私。)

============================================================

【轩辕姓宗祠通用对联】

〖轩辕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罗浮高隐;
兴化贤名。
——佚名撰轩辕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东莞人轩辕集,居罗浮山为道士,百余岁容颜不老,曾著《太霞》十二篇。武宗召见,问他长生术,他答道:“杜绝声色,淡薄滋味,喜怒哀乐不动心,施德不偏。尧舜禹汤能长寿,也都是因为这些。”下联说唐代人轩辕范,知兴化军,考绩被列为优等,上奏朝廷。

============================================================

附录:【轩辕姓典故、趣事】

〖轩辕黄帝〗
    黄帝,中国古史传说时期最早的宗祖神,姬姓,号轩辕氏、有熊氏。黄帝为少典之子,有土德之瑞,土色黄,故称黄帝。相传黄帝时期有许多创造和发明,如养蚕、舟车、文字、音律、算数、医学等。黄帝娶西陵氏之女为妻,名嫘祖。黄帝生有二十五个儿子,得姓者十四人,共十二姓。黄帝死后葬于桥山(在今日陕西省黄陵县)。
    华夏族形成后被公认为全族的始祖。上古时期约在姬水一带(即东起渭水西迄湟水之间今陕甘青地境的古齐家文化区域)形成的较为先进的黄帝族,即由这位杰出的始祖而得名。黄帝族和住在姜水(在今陕西省岐山、武功附近注入渭水)一带的姜姓炎帝族世代互通婚姻。后黄帝族后裔中的一支进入今山西南部,创造了夏文化,遂称夏族。夏族进入中原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王朝夏代。再传就是也生息在陕西境内的姬姓的周族。周族推翻商王朝,建立了周王朝,为了追念远祖黄帝族,就用自己的姓来追呼它。
    《国语·晋语》及《世本》和《大戴礼记》中的《帝系》,都说黄帝是少典之子。《史记·五帝本纪》说黄帝“姓公孙,名曰轩辕”,其国号为“有熊”。崔述《补上古考信录》指出,“公孙”是公之孙,上古时无此称;“轩辕”是指黄帝居轩辕之丘,依所居以为号,非黄帝名;“有熊”不见于传、记,不合《帝系》原意。崔述的批评是对的,但既是神话,亦不需深究其是非。值得注意的是,《易·系辞》、《世本·作篇》等各种文献都盛称黄帝时期有许多发明创造。属于生产技术方面的,有穿井、作杵臼、作弓矢、服牛乘马、作驾、作舟等;属于物质生活方面的,有制衣裳、旃冕、扉履等;精神文化方面则有作甲子、占日月、算数、调历、造律吕、笙竽、医药、文字等。其中当然有不少是黄帝以后的发明创造,但也反映了黄帝族获得的辉煌成就。
    文献中记载的有关黄帝的主要故事,有与蚩尤的涿鹿之战及对北方荤粥族的斗争,还讹传过一个与赤帝的阪泉之战。《战国策·秦策》记苏秦把“黄帝伐涿鹿而禽蚩尤”与尧伐□兜,舜伐三苗,禹伐共工,汤伐夏,武王伐纣并称,表明这是黄帝一生中主要的战绩。据《山海经》记载,黄帝与蚩尤曾战于冀州之野,以应龙、女魃杀蚩尤。而《逸周书·尝麦篇》则载杀蚩尤于中冀。此所谓中冀、冀州,当均指涿鹿所在。夏族与蚩尤之争还反映在《尚书·吕刑》中,这一由来已久的历史传说,当有史实为背景。《五帝本纪》说黄帝“北逐荤粥”,这是他在进入冀州后,为保居住领域的安宁所采取的必要行动。
    黄帝与赤帝阪泉之战,可能是涿鹿之战在传说中的分化。梁玉绳《史记质疑》指出:“阪泉之战即涿鹿之战,是轩辕勤王之师,而非有两事,故《逸周书·史记解》称蚩尤曰阪泉氏,斯为确证。”按《水经·□水注》云:“涿水出涿鹿山……又东北与阪泉合……《魏土地记》曰:“下洛城东南六十里有涿鹿城,城东一里有阪泉,泉上有黄帝祠。”是阪泉与涿鹿实即一地,而蚩尤又有阪泉氏之称,可证阪泉之战即涿鹿之战。
    黄帝族经过夏、周两代与其他各族的冲突、交往与融合,到战国时期形成了统一的华夏族。《世本》及《大戴礼记》的《帝系》将各族的宗神和祖先编排成黄帝一系的分支,构成了完整的血缘世系。从此人们总把黄帝与炎帝并举,来表示华夏族从炎、黄开始已有源远流长的历史。

-----------------------------------------------------------------

〖轩辕黄帝子孙姓氏总览〗
    轩辕黄帝二十五子得姓十二:姬、酉、祁、已、滕、箴、任、荀、僖、姞、儇、依。
    2画:乜。 
    3画:干、弓、马、万、于、上官、卫。
    4画:卞、邓、丰、戈、计、孔、毛、牛、双、王、韦、文、乌、尹、尤、元、云、从、方、仉、公、公孙、公羊、公西、公冶、太叔、长孙。
    5画:白、冯、甘、古、宁、平、印、乐、冉、司、台、田、石、包、弘、召、皮、边、东门、司空、司马、司寇、司城、司徒、令狐、东乡、北宫。
    6画:安、百、毕、红、后、华、吉、江、汲、刘、牟、那、祁、乔、权、任、戎、汝、汤、孙、邬、伍、向、邢、闫、阳、羊、伊、阴、仲、朱、庄、巩、成、米、百里、羊舌、仲孙。
    7画:伯、苍、岑、陈、杜、何、怀、杨、冷、李、利、连、陆、闵、芮、况、邵、沈、时、寿、宋、邰、苏、汪、沃、吴、辛、严、言、张、邹、花、杞、束、来、步、狄、应、沙、轩辕。
    8画:昌、法、范、房、依、季、金、经、郎、林、罗、茅、孟、苗、明、牧、庞、屈、单、武、鱼、郑、终、周、宗、苟、欧、卓、郇、狐、京、居、弥、拓跋、欧阳、叔孙。
    9画:段、费、郜、侯、胡、荆、柯、郦、柳、娄、秋、饶、施、郗、郤、相、项、须、宣、荀、姚、禹、赵、钟、祝、祖、皇、南、咸、养、恽、浑、胥、皇甫、闾丘、南宫、钟离、独孤。
    10画:党、高、顾、桂、郭、桓、姬、家、贾、晋、栾、莫、能、倪、钱、秦、桑、莘、谈、唐、陶、翁、奚、夏、徐、晏、益、殷、袁、宰、敖、班、都、耿、索、原、晁、铁、凌、展、夏侯。
    11画:曹、常、鄂、符、扈、黄、康、寇、梁、逯、梅、蒙、商、盛、续、阎、堵、萧、祭、麻、屠。
    12画:程、董、傅、葛、韩、滑、惠、嵇、蒋、焦、景、鲁、禄、彭、舒、童、隗、温、游、越、曾、敬、富、缑。
    13画:鲍、楚、褚、窦、蓟、简、蓝、雷、廉、满、蒲、麯、解、鄢、雍、虞、詹、靳、蒯、蓬、楼、慎。
    14画:蔡、管、暨、廖、蔺、缪、慕、裴、谯、谭、鲜、熊、臧、翟、蔚、端、慕容、鲜于、漆雕。
    15画:樊、黎、墨、潘、麴、滕、颜、颛孙。
    16画:霍、冀、穆、融、薛、燕。
    17画:鞠、濮、魏、戴、繁、濮阳。
    18画以上:酆、夔。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今朝有酒今朝醉
傍晚无钱傍晚忙
2#
发表于 2008-11-22 20:08:02 |只看该作者
【陕西省黄陵县黄帝庙、陵对联】

〖黄陵县黄帝庙〗
    轩辕庙:俗称,黄帝庙,位于黄陵县县城东一公里,坐落于黄帝陵寝所在桥山的东麓,是历代炎黄子孙祭奠轩辕黄帝的地方。《竹书纪年》载:“帝以土德王,应地裂而沛葬,群臣有左彻者,感思帝德,取衣冠几杖而庙飨之,诸侯大夫岁朝焉。”民国三十三年《黄陵县志》载:“桥陵之黄帝庙,传创自汉代。唐太宗大历中,置城北桥山西麓;宋太祖开宝五年(公元972年),勒移建于今址。”《册府元龟》载:“大历五年(公元770年), 坊节度使藏希让上言,坊州有轩辕黄帝陵,请置庙,四时享祭,列于祀典。从之。”《太平寰记》载:“坊州、中部县。黄帝庙,大历七年置,开宝二年敕修庙祭祀,在州西二里。”《图书集成》载:“中部县黄帝庙,在城东三里。旧在桥山之西,宋开宝中移建于此。”当地有俗语云:汉代立庙唐朝建,到了宋朝把庙迁。不论谁来当皇帝,登基都不忘祖先。轩辕庙呈长方形,属群体建筑,主体建筑均按南北轴线依次排列,庙院长139.8米,宽83.3米,总面积1.2公顷,东侧有仿古碑廊,西侧有“四海归黄”接待室和文物陈列室,院内有古柏15棵,其东例八株,西列七株,小柏树7株,主要建筑由南向北依次为庙门、诚心亭、碑亭、正殿等,外为红色砖围墙。 庙门:为宋开宝五年(公元972年)所建,此后,历代均有修葺。庙门面阔五间,进深一间,门前有平行的六根柱子支撑,屋檐四角隆起,柱子前有六级台阶,两侧各有高2米的青石狮子。庙门中间为正门,两侧挂有对联一幅,额上书原国民党陕西省政府主席蒋畅文于民国二十七年(公元1938年)清明节祭陵时题写的“轩辕庙”三个大字。字体苍劲有力,浑厚自然,一直从民国二十七年悬挂至今。

祖功泽百世;
宗德润千秋。
——佚名撰陕西省黄陵县轩辕黄帝庙[正殿柱]联

纵横三万里;
上下五千年。
——佚名撰陕西省黄陵县轩辕黄帝庙诚心亭联

广袤幅员三万里;
悠长历史五千年。
——佚名撰、侯正荣书陕西省黄陵县轩辕黄帝庙[正门]联

发展经济合必作;
增进民主工与农。
——佚名撰陕西省黄陵县轩辕黄帝庙[一进门新撰砖柱]联

拓土建邦,传四百兆胄裔;
开物承务,启五千载文明。
——佚名撰陕西省黄陵县轩辕黄帝庙联

拓地建邦,垂衣裳以昭华胄;
活人济世,辨医药而著内经。
——佚名撰陕西省黄陵县轩辕黄帝庙联

赤子聚龙乡,万里寻根圆旧梦;
神州迈虎步,亿民戴德开新元。
——佚名撰陕西省黄陵县轩辕黄帝庙[大门]联

经天地、顺时变,建中华重万代法式;
正衣裳、叙人伦,造书契创千古文明。
——佚名撰陕西省黄陵县轩辕黄帝庙[祭台]联

-------------------------------------------------

〖黄陵县黄帝陵〗
    黄帝陵:又称轩辕陵,是全国八大景点之一,古称桥陵,后因唐睿宗李旦陵在陕西蒲城的丰山,也称桥陵,民国三十一年重修黄帝陵庙时,为了便于区分因而改为黄帝陵,简称黄陵,号称天下第一陵,是中华民族奠基始祖——轩辕黄帝陵墓,地处黄陵县城北的桥山之巅。陵墓座北面南,陵墓处于满山古柏的之中,东约0.6公里为沮河,北靠桥山盘龙岗,东南约1公里处是轩辕庙。《史记·五帝本纪》载:“黄帝崩,葬桥山。”《列仙传》载:“黄帝自择亡日,至七十日亡。七十日还葬于桥山”;《路史·疏仡纪·黄帝》载:“采首山之铜铸三鼎于荆山之南,以象泰乙,能轻能重,能渎能行,存亡是谂,吉凶可知。武豹百物为之胝火参炉。八月既望,鼎成死焉,葬上郡阳周之桥山”。《剑经》载:“黄帝铸鼎,以疾崩,葬桥山,后五百年,山崩,空棺无尸,惟存宝剑赤舄”。后人据此说黄帝升天成仙,此墓为衣冠冢。陵墓创建于上古,高3.6米,周长48米,占地200平方米,为丘状土冢,四周有高1.78米的砖砌花墙拱卫;陵墓正南面立一石碑,上书“桥山龙驭”(意即黄帝在这里乘巨龙腾空升天)四个大字,旁题“大明嘉靖丙申十月九日滇南唐锜书”。碑前又有一座高4.3米、宽1.2米的巨大石碑,此碑三次立石,分别为: 第一次:上书“古轩辕黄帝桥陵”七字,题“陕西巡抚毕沅谨书”二十余字,左题“大清乾隆岁次丙申知中部县事董廷楷立石”十八字。 第二次: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国民党政府主席蒋中正,原计划到中部(黄陵)致祭黄帝陵,因故未能亲自祭奠,十分懊悔,便亲笔敬写“黄帝陵”三字,以彰圣德而壮观瞻。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整修陵庙时,将“黄帝陵”三字刻于碑上,题“中华民国三十冬”,左题“蒋中正敬题”。1958年整修黄帝陵庙时,将手迹拓印放大刻于另一石碑之上,现置轩辕庙碑亭中。 民国时期陕西省第三区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余正东有《黄帝陵碑记》记叙第二次立碑的全过程: 中部县之桥山,为黄帝陵圣地。古柏参天,山环水抱,自然之景物虽壮,历代之规制未宏,每当展祭之时,辄与隘陋之感,用是志其固陋,拟逐步建筑陵园祭殿,并请准国府主席蒋公。亲书“黄帝陵”碑,以彰圣德而壮观瞻。省府主席熊公哲民嘉余志,特倡捐国币十万元,水泥二十桶,以促其成。正筹备间,新任主席祝公莆南,奉命展谒帝陵,亦以此为当务,饬先镌蒋公题碑,并建长方形祭亭覆其上,俾於每年祭奠时,不再另行搭置临时祭棚,且命余制备固定祭器及额联等,以示庄严隆重。经分别筹款鸠工,并得新三十七师徐师长养安,西北制造厂李厂长占五,中部刘县长学全、王绅学三等之助力,勉成其事。丰碑屹立,亭宇翼然,初步工程,乃得告一段落,爰记其颠末如左,中华民国三十三年夏,陕西省第三区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余正东谨撰。第三次:1958年,黄陵县人民委员会致书中共中央毛泽东主席,请求为复修的黄帝陵题字,毛泽东主席看后说,我在抗战时期写守祭文,题字的事最好让郭老去写。随后,他就把信批传给郭沫若。同年5月,郭沫若将写好的字寄到黄陵县,1963年修复黄帝陵祭亭时,将郭沫若的手迹刻于石碑上。毛泽东主席看后说,我在抗战时期写守祭文,题字的事最好让郭老去写。随后,他就把信批传给郭沫若。同年5月,郭沫若将写好的字寄到黄陵县,1963年修复黄帝陵祭亭时,将郭沫若的手迹刻于石碑上。陵墓前一亭子就是祭亭,有八根柱子支撑,正面(南面)四根柱子上挂有楹联(见下)。 亭高7米,宽10米,深6.15米,正面亭台上置放着供桌、香炉等祭祀时的用品。黄帝陵园以旧墙为界,围墙长103米,南宽46米,北宽81米,总面积6500平方米,陵园内共有胸围1.2米以上的古柏69株,小柏树126株,小油松136株;陵园南则有一正两侧、座北面南的山门,正门两侧有一米见方的彩绘龙的图腾画面,山门东南侧竖一标志牌,上书:“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黄帝陵 国务院总编号 第126号 古墓葬分类号 第1号 陕西省人民委员会 一九六二年十二月九日”。

中华国脉承龙脉;
黄帝英魂壮民魂。
——佚名撰陕西省黄陵县轩辕黄帝陵[祭亭]联

观天地生物气象;
读古今经世文章。
——佚名撰陕西省黄陵县轩辕黄帝陵[诚心亭]联

诚朝圣地人文祖;
心祭神州儿女情。
——佚名撰陕西省黄陵县轩辕黄帝陵[诚心亭]联

大哉!黄祖丰功洪德震中外;
伟矣!民魂雄风浩气励古今。
——佚名撰陕西省黄陵县轩辕黄帝陵联

桥山永翠,钟灵毓秀传国脉;
古柏长青,拔地擎天壮民魂。
——佚名撰陕西省黄陵县轩辕黄帝陵联

诚心向善,善始善终,善人善己;
刻意为修,修德修志,修性修心。
——佚名撰陕西省黄陵县轩辕黄帝陵诚心亭联

奠华夏宏大业基,始祖恩德泽万世;
树炎黄浩然正气,民族精神炳千秋。
——佚名撰陕西省黄陵县轩辕黄帝陵[祭亭]联

止干戈,一海内,代神农,千古雄风犹在;
旁日月,抚颛民,顺天纪,万年土德长存。
——胡安顺撰陕西省黄陵县轩辕黄帝陵联
    胡安顺,男,汉族,笔名胡宁、虎啸,中共党员,1949年11月29日(农历)生,陕西省商州市人。喀什师院中文系毕业,后考取东北师大汉语史硕士研究生,获硕士学位。现为陕西师大文学院教授,古汉语教研室主任,中国语言学会、中国修辞学会全国文学语言研究会会员,陕西省语言学会常务理事。2001年应陕西省黄帝陵祭陵办之约,为清明节国家祭祀黄帝陵现场撰写的这副对联并被黄帝陵采用。

倚沮水,枕桥山,八节四时,山山水水显灵气;
栉春风,沐秋雨,一年两度,雨雨风风祭祖陵。
——钟华一撰陕西省黄陵县轩辕黄帝陵联

谒初祖,怀虔诚,五千年梦绕魂牵,碧血丹心留青史;?
兴中华,倡廉洁,九万里山欢水笑,明月清风伴锦程。
——杨先瑜撰陕西省黄陵县轩辕黄帝陵联

炎陵赫赫,黄陵赫赫,赫赫炎黄,子子孙孙繁繁衍衍;
松树森森,柏树森森,森森松柏,枝枝叶叶郁郁葱葱。
——钟华一撰陕西省黄陵县轩辕黄帝陵、(神农炎帝)两陵联

--------------------------------------------------------

〖黄陵县黄帝庙、陵祭祀活动及历代祭祀楹联〗
    轩辕黄帝庙、陵的祭奠活动是很庄严的,有规模的分公祭、民间祭祀、游子祭祀三类。公祭是历代官方组织的具有严格规模、等级、礼仪的活动,以祭奠轩辕黄帝。官方的这一活动开展源于春秋,先为神祭,后至战国,黄帝神的地位起了变化,成为人类祖先。祭祀黄帝的严格等级,到了汉代才作了规定的,即只有皇帝才能祭祖先。各诸侯只能祭已故的皇帝。到汉明帝永平二年时,为了表示对轩辕黄帝的尊敬,刘庄降旨要求各地都要建立典帝庙,作为祭奠黄帝的专用场所,典陵县遂于此时设立了轩辕庙。三国、晋、十六国等至隋代,各朝皇帝都有隆重的祭祀。但作为轩辕皇帝葬地的典陵县,是到了唐代才将桥山黄帝陵正式列为国家祭祀圣地的。开宝五年,宋太祖降旨:“前代帝王有功德昭著、泽及生民者,宜加崇奉,不可使其庙貌荒废,享祀寂寞。”同时,规定对轩辕黄帝的祭祀活动应当每十年祭奠三次。官方的祭祀由此规范化,每一次祭祖都严格按照礼制由皇帝亲祭,或派遗重臣祭祀,或亲写祭文,同时将祭祀日期、祭品名称和数量、祭文内容,及参加主祭、陪祭的文武官员姓名刻名为记。从此,轩辕黄帝的祭祀活动隆重异常,明代朱元璋不仅亲写祭文,还降旨在黄帝陵庙设立护陵官、护庙官,官封五品,规定三年一大祭,把对黄帝的崇敬法定为重大礼仪,使之成为中华民族继承遗志、振兴华夏民族的精神力量。清朝的祭祀仪式更为隆重,皇帝登基、太后寿辰、国家庆典、平息叛乱、水旱灾害、五谷丰登、大功告成等重大事件都要祭典,从清世祖福临到溥仪为帝的二百六十五年间,共祭陵二十八次。民国元年,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建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亲笔撰写了祭文。1937年的清明节,国共两党还首祭轩辕黄帝,以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唤醒全国民众同心抗日,拯救危难的中华民族,实现全民族大团结。这就是公祭,都有着重要的政治意义。与官方的祭奠活动相比,民间祭祀要朴素真诚得多,且都在每年农历的九月九日重阳节举行。自北宋时,以黄陵县为主,洛川等县为附,进行祭奠。此时,达官贵人、平民百姓不分尊卑,成群结队地怀着真诚之心,端捧着五色面捏成的花鸟鱼虫、飞禽走兽,手握多色皱纹纸扎糊的花穗和采撷来的花束,肩抬着猪、牛、羊,在由五十面龙旗组成的仪仗队和五十六人组成的古乐队的带领下前来祭奠。这种民间祭祀活动没有祭文,更不会因某种原因而中断,一切都显得自自然然,朴朴素素,以生存为核心,只期望黄帝保佑农家五谷丰登,财源茂盛,四季平安,年年有余。游子之祭是海外侨胞和港澳台胞的祭祀活动。他们飞越重洋,来到桥山寻根拜祖,表达心系祖国之情。“凡我华裔,不论走到天涯海角,都不能忘记自己是黄帝的子孙。凡回国的游子,都应该到桥山寻根拜祖。”这是从一份资料上沿引的美藉华人物理学家李政道博士拜谒黄帝陵时的肺腑之言。近些年来,随着祖国的日益昌盛,海外游子到桥山了却祭祖夙愿的人员日渐增多。桥山黄帝陵因之显示出强大的凝聚力,成为继承华夏后裔精神的纽带!

古柏千丛迎赤子;
心香一炷祭黄陵。
——佚名撰陕西省黄陵县轩辕黄帝陵[新撰祭典用]联

十万万黄帝子孙,齐心共奔四化;
五千年文明古国,寰宇同赞中华。
——佚名撰陕西省黄陵县轩辕黄帝陵[新撰祭典用]联

轩辕黄帝开创民族文化,丰功伟绩永垂不朽;
中华儿女继承先祖事业,爱国精神世代相传。
——佚名撰陕西省黄陵县轩辕黄帝陵[新撰祭典用]联

============================================================

【四川省灌县青城山古黄帝祠对联】

〖青城山古轩辕黄帝祠〗
    蜀中名山青城山位于都江堰西南20公里处。连峰起伏,蔚蓝深秀。全山以幽洁取胜,与剑门之险,峨眉之秀,夔门之雄齐名。其著名景区天师一带,周围青山四合,俨然如城,故名青城。自古就有“青城天下幽”的美誉,意即天下名山中,青城山是最幽深、恬静的一个。青城山也是著名的道教名山。青城山的得名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说青城山有阴阳36峰环状排列,峰锐崖陡,林木葱笼,宛如一座绿色的城郭,以形得名,叫做青城山;第二种说法是说青城山原名清城山,青字有三点水偏旁,因古代神话说“清都、紫微,天帝所居”,这里就是神仙居住的地方,所以取名“清城山”。后来,道教创始人东汉的张陵张天师创立天师道以清城山为基地,道教主张“清虚自持”“返朴归真”的教义,与清城仙都的意思相合,山名就无变化。唐初佛教发展很快,清城山上发生了佛道间地盘之争,官司打到皇帝那里,唐玄宗信道,亲自下诏书判定“观还道家,寺依山外”。道家胜利了。可是诏书把清城山的清字写成了没有水旁的青了。道家既借助于皇帝亲判的威力收回地盘,也就将清城山改称青城山了。青城山上“天师殿”往前为“三皇殿”,内有伏羲、神农、轩辕三皇石像各一尊,神座前有唐开元皇帝书碑,令“观还道家.寺依山外旧所”,十分宝贵,世代传为镇山之宝。其它碑刻有张大千先生的“天师像”和《龙门派碧洞宗道脉渊源碑》等,都是值得观赏的文物。黄帝祠在正殿“三清殿”后,我们从上清宫下来,是从后向前看,所以先看天师殿,再进黄帝祠,最后再游三清殿。黄帝祠是供奉的轩辕黄帝。殿宇重檐回廊,古朴静雅,横额上有国民党元老、大书法家于石任手书的“古黄帝祠”四个金字,祠前的“轩辕黄帝洞碑”刻的是冯玉样将军1943年撰题的颂词:“轩辕黄帝,伟大民祖,战功烈烈,仁爱各族。制礼作乐,能文能武,垂教子孙,流芳千古。”这位中华民族的始祖,受人崇敬,尊之为神。青城山因有黄帝到丈人山,访宁封修习“龙跷飞行”之术的传说故事,所以早在隋朝年间山上就立洞祭祀了。

八百里青城,玉垒依然山色秀;
五千年华夏,金瓯永固帝恩深。
——佚名四川省灌县青城山古轩辕黄帝祠联

启草昧而兴,有四百兆儿孙,飞腾世界;
问龙蹻何道?是五千年文化,翊卫神州。
——于右任题四川省灌县青城山古轩辕黄帝祠联
    四川省灌县青城山古祀建筑很多,黄帝祠为其中的一个。传说黄帝曾来于城山访贤,故后世立祠祭祀。黄帝,传说中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姓姬,号轩辕氏、有熊氏。有很多发明创造,如养蚕、舟车、文字、音律、医学、算学等,都创始于黄帝时期。“草昧”,谓蒙昧;原始未开化的状态。“四百兆”,兆,数目;百万为兆。上联颂黄帝功绩,指当时已有四亿子孙立足世界并蓬勃发展。“龙蹻”,传说黄帝曾向宁封真君问龙蹻飞行之道,出自《龙蹻经》,传为仙人所读的书。“翊卫”,谓辅翼保护。“五千年文化”,指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此联写作上节奏舒婉,词语庄重堂皇,通过“四百兆儿孙,飞腾世界”的现实描写,高度赞颂了黄帝文化,勉励炎黄子孙,充满民族自豪感,有强烈爱国性。
今朝有酒今朝醉
傍晚无钱傍晚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玻璃字库 平仄查询 繁简转换 成语词典 入声字表 联律图谱 词牌大全 同旁词集 离合字表 中国对联网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