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谢 发表于 2009-5-28 16:53:00
一、什么是对联?
对联也叫“楹联”“楹贴”“联语”俗称“对子”。《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对联是悬挂或粘贴在壁间柱上的联语。新蕾出版社的《现代汉语词典》:对联是我国特有的、由对偶句构成的一种传统文艺形式。分上下两联,上联和下联内容要相关或相反,字数和结构要相同,而且字的平仄要相对。
从以上的概念中我们可以理解:对联是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它既有文学的成份,也有艺术的成份,关于对联的艺术,下面还要详细地讲。

二、对联史话。
对联源于对偶,对偶很早就有了。
吟诗答对是古代文人常用的一种文字游戏,是文人墨客陶情、言志、抒怀的载体。从它的形式和发展的历史看:
1、对偶这种传统而且古老的修辞手法孕育了对联。为什么主“传统”和“古老”呢?因为对联最显著、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对偶。而对偶这种子修辞技巧,在我国诗文中,很早就为人们所运用,可以追逆到两千多年以前。
《尚书.大禹谟》:
满招损,
谦受益。
《周易.乾文言》:
水流湿,
火就燥。
《小雅.采薇》: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未思,雨雪霏霏。
《离骚》:
朝饮木兰之坠露,
夕餐秋菊之落英。
但是总的来说,先秦时期的文学作品中,对偶手法运用得并不是很普遍,诗经、楚辞著作中的对偶句是对联的原始开式。
随着汉赋的发展,对偶这一修辞手法的广泛运用,“对联”也不断发展起来。
唐代文代的繁荣发展为对联的产生打下了基础,使对联脱颖而出,成为一种独立的文体。从唐诗中的七律和五律中我们可以找到无数个对偶句,这些对偶句不仅用于诗中面为某首诗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可以独立出来表达某一完整的意思。如
王勃:
海内存知已,
天涯若比邻。
王维: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杜甫: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刘禹锡: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2、桃符习俗直接产生了对联。
对遇是一种修辞手法,我们说它孕育了对联,但对偶是对偶,对联是对联,不能等同。对联真正自立门户,源于五代后蜀主王孟昶所题的“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这副春联。这副春联被公认为第一副春联。
我国古代有悬挂“桃符”的民俗。到了春节前一日,人们用“桃木板”写了“神茶”“郁垒”二神的名字。或用纸画上二神的图像,悬缀、嵌挂或张贴于门旁,以压邪驱鬼,祈福天灾。这二神即许仲琳《封神演义》的桃山二鬼“高明”“高觉”。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挂桃符的习俗出发生变化。桃符上书写的文字由二神逐步变为除祸祈福的吉祥话,进而发展为两句对偶句《宋史。蜀世家》载:
“孟昶命学士题桃符,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
有人把对偶修辞手法孕育对联比做“十月怀胎”,把桃符促成对联比做“一朝分娩”,非常形象。
到宋代,对联创作已蔚然成风。像王安石、苏轼、黄庭坚、朱熹等大家都有不少佳作传世。明太祖朱元璋更是在除夕传旨:“公卿士庶家门上添加春联一副”。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朱元璋“设春联”。
清代的皇帝们也多数倡导对联创作,时而卖弄风骚,有时与大臣闲游时戏对作乐,如康熙南巡到镇江金山时,在七峰阁上题联: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这是一副集联,出自唐人许浑,乾隆曾在颐和园是题联“九陌红尘飞不到,十洲清气晓来多”。
在皇帝们的倡导下,对联非常受到文人们的重视。明代的解缙,六七岁时便能吟诗作对,被人称为神童。这里讲一下“解缙巧对曹尚书”的趣话。解缙家住在曹尚书府的竹园对面,便在大门上写一副对联“门对千竿竹,家藏万卷书”。
曹尚书看后很不悦,心想:我家的竹园景色竟然为他所用,命家人把竹子全部砍去。解缙见了,在对联下加上一个字:门对千竿竹短,家藏万卷书长。
曹尚书看后更加气愤,命家人把竹子全部砍去。解缙又在对联下面加了一个字:门对千竿竹短无,家藏万卷书长有。
曹尚书拿他没办法,后来邀请府中叙话,又有一番斗对。
清代的纪晓岚、翁方纲、袁枚、郑板桥,近代的谭嗣同、王壬秋、林琴南、章太炎、梁启超、康有为等都是撰联高手,历代文人雅士传下不少对联趣闻佳话。
可惜文革时期,对联曾被视为“四旧”予以扫除,粉碎四人帮后,对联又活跃起来。

三、对联的发展与应用。
从上面的史话我人可以得知,对联是从诗歌特别是唐代格律诗以及汉魏的骈体赋中发展演变而来的,即将诗、赋中的对偶句独立成为上下两联完全对仗的文学形式。
对联自后蜀主孟昶好那副春联一朝分娩之后,在逐步发展,不断完善过程中受到格律诗词曲的影响。
因为对偶是在汉赋及魏晋的骈体文出现之后,这种独特艺术手法才得以精工、完善和普及。而且对联注重文字修饰和用典等,都与赋、骈文非常相似。而格律诗不仅对诗中的对仗提出了严格的要求,而且形成了固定的位置,使对偶在诗歌中更加艺术代、系统化和理论化。所以有一些研究家认为,对联律诗的演变。还有人把对联叫做“对联诗”“诗联”。至于词,对联受其影响之后在对仗方面军突破律诗的局限。具体表现在:
1、有时在句脚上不拘形式。
“冬去高天万物复苏,春回大地一派生机”。上联的“苏”和“机”都是平声。又如《红楼梦》贾氏宗祠有:
“肝胆涂地,兆姓赖保育之恩;功名贯天,百代仰蒸尝之盛”(平起仄收)
还有平对平,仄对仄的。如:苏轼《江城子》“左牵黄,右擎苍”
柳永《满江红》“波似染,山如削”。
2、同字相对。这是对联修辞和用字技巧之一,而在律诗中却是不允许的。如“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一些长联的上下联,与一些词的上下阕字数、句式相同的词,
形式上很接近。有些对联简直是没有词牌的词。
元曲则在叠字,复字方面影响着对联,清以后的对联,谐趣叠字以及口语、俚语、成语入联情形日增。如
“山山水水处处明明秀秀,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杭州中山公园对联)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对联这一文体的起源、发展,对联艺术形式和表现技巧的丰富,也是随着其它文学体裁的产生、发展,吸取、借鉴其它文体的精华和技巧的过程。对联虽然从文学界史上看,其体式、作用及地位比其它文体小,但它兼有各种文体珠某些优点和特点,更显得形式别致,新鲜优美,灵活自由,短小精悍,艺术性强,适应范围广。
目前,对联广泛应用于婚丧喜庆,各行各业以及各种社会活动中,无论名胜古迹、殿堂署廨、寺祠庙院、亭台楼阁、门庭书房、卧室案头,商场工肆,甚至戏台、神座、花灯、香炉、箱框、车辕、高栏都有贴对联的现象。
对联已发展成为一种能应事、写景、抒情、寄怀、言志、述史、宣传、鼓动、褒扬、贬斥、概叹、呐喊、讽刺、鞑挞、娱乐、游戏的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它将在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发挥越来越显著的作用。

四、对联鉴赏。
既然对联有这么广的应用范围,双说对联是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特色,那么一副对联上手,你如何欣赏,如何鉴别呢?
鉴赏对联可以从四个字来研究,即特点和技巧。
特点有艺术特点、结构和形式特点。技巧有修辞技巧和用字技巧。
一、特点。
艺术特点,对联有六个艺术特点。
(1)文学艺术。上面说过对联是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写对 联时讲究炼字、用典、平仄同于诗。可任意写人、记事、写景、状物、抒情、言志同于散文。所以对联具有文学性。
(2)民族艺术。对联是利用汉字这种既表音又表义,同时表形的独特的语言载体加以艺术化而成,这和灯谜一样是外国语言所没有的,也就是说,对联迷中国中华民族所独有,严格来说是汉语语言才有的,汉语、汉字为对联能形成方正正、整整齐齐、双双对对的对偶字数、对偶音节、句式、声调等提供了基础和条件。,因此对联有独特的民族性,换句话说,对联是一种民族艺术。
(3)民间艺术。对联艺术最早起源于民间风俗习惯,最终又回到广大的人民群众中去。因此,它具有浓郁的民间特色,可以说,对联既是诗坛文艺看重的高雅文学,又是广大劳动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文学,还可以说是一种民俗文化,有民间性。
(4)、应用艺术。对联是伴随着人们的日常生活社会活动以及工作与学习的实践出现的。人们用某种生活和社会活动的需要才用到才联,对联又总是能为人们的实践活动服务,所以说它是一种子应用艺术。
(5)、文字艺术。对联是以汉字为依托产生出来的艺术,表现在一是用字灵活,整齐优美。字数可多可少,一般情况下,对联电少的八个字,即上下联各四个解晋对的“容易”对明成祖的“色难”。这是最短的对联,据说钟云舫撰写了一副对联最长达一千多字,但至今未曾见书载。据有书载,最长的对联是屈原湘妃祠联,共400字。这副对联的作者是清末洋务派主要人物张之洞所撰。但这副对联中间缺漏了四句16个字。
最负盛名的对联是云南昆明大观楼长联,全联共180字,上下联各90字,为孙冉翁先生所撰。该联文词华丽,对仗工整,气势磅礴。上联写景,下联叙史兼议论抒情,为古今名联之列: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草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辜负四周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扬柳。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有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二是以汉字本身的某些特色构成对联艺术。汉字具有象形、象声、会意、偏旁、一字多义、一字多音等特点,人们在创作对联时巧妙地运用汉字这些特点,采用嵌字、拆字、析字、叠字、数字,正看,反看都有是字,倒读顺读都成句等多种技巧,把汉字艺术与对偶艺术完美地融为一体,如苏小妹与佛印戏对:
人曾是僧,人弗能成佛。(小妹)
女卑为婢,女又可称奴。(佛印)
三是与书法艺术融为一体,互相增辉。
(6)、声律艺术。对联与诗词一样讲究平仄,上承和下联内部平仄交替,上联与下联之间平仄相对,这就形成一种有节奏的音乐美,读起来朗朗上口,跌宕起伏,抑扬顿挫,铿锵有致。同晨,常用的叠韵、双声、谐音等修辞技巧,从而能产生声律上的艺术效果。
在这里顺便讲一下平仄。
对联的平仄讲究与格律诗一样,以古汉语四声“平、上、去、入”为基准,平声为平,上、去、入为仄。释真空《玉钥匙歌诀》
平——平声平道莫低昂。读时平和,尾音长,有余韵。
上——上声高呼猛烈强。读音响亮,声音短促,无尾音。
去——去声分明哀远道,读音宛转,尾音短,高昂。
入——入声短促急收藏。读音质朴而急,收音短促,低沉,无尾音。
现代汉语语音尤其是汉语拼音已把入声字分别到平、上、去中,形成阴平、阳平、上声、去声。
潮洲人在区分平仄上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就是保留入声字,潮音分八个调。

声母
韵母
拼得音
八声读法
1
上平
2
上上
3
上去
4
上入
5
下平
6
下上
7
下去
8
下入
多衣的的抵帝滴池弟地碟
何温分分粉训忽云混份佛
八个声调中读1、5者即上平、下平为平,其余六个音为仄。
结构特点。
对联的结构特点是指对联内部构成的逻辑关系,常见的对联上下内部构成的逻辑关系有以下几种类型:
(1)并列关系。
上联欢与下联在意义上一致,在形式上平行并列,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来说明同一事物,如: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苏州拙政园联)
并列关系的对联上下联语气一致,关列不悖,能详尽、完整地论述一件事物或一种主题,但不足的是稍显一淡、单调、生气不足。
(2)转折关系。
一味黑时犹有骨,十分红时便成灰。(咏炭联)
从这副对联可看出,下联所列举的事物或者包含的意义与上联相对或相反。
(3)连贯关系。
连贯关系也叫“顺承关系”。上下承依据时间的先后顺序或者意义的承接关系构成。如
曾经沧海千重浪,又上黄河一道桥。(兰州河神庙)
上下联之间有“先与后”、“起与续”“已过与进行”等关系。这种关系常给人以行云流水、酣畅淋漓、文韵舒展、一气呵成的感觉。
(4)递进关系。
一生不曾屈服,临死不要斗争。(章乃器挽鲁迅先生联)
从这副对联可以看出,下联是在上联范围上或程度上更进一步或由大而小,由小而大,或由表而里,或由里而表,逐层叙述,层层深入。
(5)因果关系。
因果关系不用多加主明,上下联可以上因下果,也可以上果下因,如“雁门关”一副集联:
莫悉前路无知已,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是一副“倒装”对联,是上果下因。
(6)选择关系。
选择关系有“要么这样,要么那样”,“或者……或者……,”“宁可……也不……”意思。如
宁以义死,不苟幸生。(五四运动时济南女界郭钦光烈士大会上的一副对联)
还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这个成语也是一副选择关系的对联。
(7)假设关系。
“若能杯水如名淡,应信村茶比水香”
这是启功的一副对联。假设关系往往都是上不曾提出一种假设,下联肯定推论的结果。
(8)目的关系。
目的关系是表示目的与行动的关系,一联论目的,一联说行动。不必限定说目的的先后。如
“欲共水仙若秋菊,长留学土住西湖”(杭州苏公祠联)
以上所说的八种关系是较为常见的,就汉语对句复句的逻辑关系看,还有条件,让步,总分等关系,保但这些关系用得不多。
应该强调的是,较长的对联中一联可有两个或以上的逻辑关系,具体表现在,上联与下联是一种逻辑关系,上下不联内部的分句之间双是另一种逻辑关系。
如“五四”运动时期一副对联:
齐心救国,岂贪区区之微利
挽救学生,不释万万不开门

形式特点。
对联的形式特点指对偶的具体形式,常见的有14种。
(1)、言对。
言对注重语言文学方面的对偶。贵在言之有物,用语精辟。多用于文人雅士戏对。如《联林珍奇》“二人土上坐,一月四边明”。
(2)事对。
事对注重用事实、事体、事例来构成对偶,事对往往用典。如董必武题武侯祠联“三顾频烦天下对计,一番唔对古今情”
《文心雕龙》“言对为易,事对为难”,要使指事对得恰当、准确、巧妙,又要使故事、典故产生新意,是有一定难度的。只有巧妙构思,反复锤炼,才能创作出好对联。
(3)正对。
正对即采用并列关系这种结构的对子,如:
“登楼看月胸襟阔,把酒怡风感慨多”(武汉黄楼联)
上下联表达的内容、主题、意境等都是相同的,这种对偶的形式叫正对。
正对的特点是明显、简单、易创作。但必须防止上下联重复雷同。
(4)反对。
相对于正对而言,上联与下联在内容上是相反或相对的。在文字、用语上也是针锋相对的。不仅字、词相反,连用典也是相反的。如格言联:
“多言即少味,无欲斯有为”。
(5)工对
工对就是指上下联的文字,语句对偶十分工整、妥帖,具体表现在词性,语法结构、平的对仗上,在词性相同这一要求,还要求同一小
词相对,如天文对天文,地理对地理,文学类对文学类等。
(6)宽对
宽对是相对于工对而言,即在词性,结构,平的对偶上较宽限,如词类上工对要求小类相对,宽对则只要求大词类相对,结构上一般要求相同,或说长联中多个结构有绝大部分相同者为工对,不同者较多的为宽对,平上,工对要求大体上都是平对。但宽对二四六分明就可以了,或者长联中有个别二四六都失对也算可以。
(7)借对
借对是对联对偶形式中别具特色的一各类型,指对联在对偶中用字时,遇特殊情况不能形成工对时借用某个字的另一各含义或某个字读音可能涉及到与它读音相同的另外一个字来对偶。这是利用汉字一字多音,多义或同音字的特点以达到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艺术手法。如:
“青春南国乔初嫁;赤劈东风亮助成。漓江酒绿招凉去,常侍诗清赏雨来”。
上一联是借义,下一联是借音。
(8)邻对。
邻对指名词相对时不是同一小类词互对,而是这一类词与相邻另一类词相对。如“天文类”对“地理类”,“居室类”对“器物类”等。
(9)当句对。
当句对即本句内分句自对。也叫“互成对”,“双对偶”。当句对比单对偶(通常对)更增强艺术效果。如:
“闭门自清,开卷有益;垂露在手,清风入怀”(柳宗元)
(10)隔句对。
隔句对又叫扇面对。指上联的前一分句与下联的后一分句形成对偶。上联的后一分句与下联的后一分句形成对偶。凡是上下联内部有两个以上分句的,很多采用这种对偶形式。
(11)流水对。
上下联内容是连贯的,这种对偶形式叫流水对。逻辑关系上属于连贯关系、递进关系、因果关系等的对联多数用流水对这种形式。如:
“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头是百年身”(唐伯虎)
这种形式一气呵成,如行云流水,顾名“流水对”。
(12)回文对。
也叫回环对。如:
“一个有倒下去,千万人站起来;千万人站起来,一个人倒下去”.
这副对联似乎是把上下联倒重复一遍。但内容却不待于形式上意思的重复。是怀念革命先驱或先烈写的。又如:
“上海自来水来自海上,中国出人才人出国中”(《中国青年报》1982年春联)
另如:“画上荷画和尚画,书怡汉字翰林中”(谐音回文)
(13)顶针对。
顶针对也叫“联珠对”“联绵对”。如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古今可笑之人”
“常德德山山有德,长沙沙水水开沙”。
以上介绍的13种对偶形式较为常见,也较有特色。但据有关资料介绍,古代的对偶形式有近30种,但某些分类过细,显得繁冗,有些分类没有特色,显得平淡无奇。似乎没有心要独立成一类。如双声对(联中有两个字同声母),叠韵对(联中有两个字韵母双对)等,这里就不一一赘述。

(二)技巧
1.修辞技巧
修辞就是调整语言和修饰语言。修辞的作用在于根据表达思想内容的需要,运用调整、修辞手段,使语言运用得更恰当、更准确、更形象、更生动。
对联的修辞手法常用有:
①比喻。即“打比方”如“两崖如剑立,一江似面悬。”
跟汉语的比喻一样,比喻修辞手法还可分为明喻、隐喻和借喻,明喻、隐喻较易理解,下面讲借喻,先看辛亥革命时期,小凤仙挽蔡锷将军的一副对联:
“不幸周郎竞短命,早知李靖是英雄。”
这副联就借古代英雄周瑜、李靖喻蔡锷。
运用比喻时一般是上下联都用,因为如果其中一联不用而另一联用比喻,就开不成对偶,起码是对得不工。
②借代。运用借代手法可使对联的语句富于变化,更形象生动、简洁洗练。如
“铜雀算老瞒安乐窝,卖履晚无聊,一世难尽,美人亦尽;洞庭是夫婿战利品,埋香花有托,三分鼎立,土杯不亡。”
这是小乔墓一副对联,里边借代了四个人物。
③比拟。有拟人拟物两种,如:
“绿柳舒眉观新岁,红桃开口笑丰年。”(拟人)
“儋物立业,宝岛生根。(拟物,周恩来题儋县热带作物)
④夸张。如“高阁逼天红日近,一川如画晚红晴。”
夸张应以现实为基础,夸得入情入理让人叹服,不能信口开河,使人感到荒唐、无稽。有人说“一个南瓜如地球”,这样就太可笑了。
⑤反语。“一死便成大自在,他生泪略减聪明。”
这是清代浙江太守杨荣绪死前自挽联。
⑥双关。利用语言文字上的同音、同义的关系使一句话涉及两件事情或两种内容,含蓄曲折地表达作者所要表达的东西,以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幽默性和趣味性。如
“磨砺以泪,问天下头颅几许;及锋而试,看老夫手段如何。”
这是太平天国领袖翼王石达开为一个理发店写的对联,借理性寄托抱负。
⑦ 对照。通常有三种,对比、反比、联衬。
千载伤心“三字狱”,万家切齿“四人帮”。(挽邓拓)
⑧排比。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似,字数相等的平行短句放在一起,表示相似、相关或相联的意思。
明代顾宽写的: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⑨反复。反复分为连续反复和隔离反复,如:
年难过,年难过,年年难过年年过;
事无成,事无成,事事无成事事成。

(陈育文 1923年写的春联)
连续指反复的字相连,隔离指反复的字被其它字隔开。
⑩设问。分为三种
——全联设问,如“泉自几时起!峰从何处来?(飞来峰)
——上问下答,如“雄关百心谁为最?要路三千此并名!(山西平定县“粮子关”)
——前问后答,如“敌乎?友乎?余惟自问。负我?罪我?公已无言。(徐懋庸挽鲁迅)
11反问。也叫诘问、激问。
“天意起斯文,不是一封书,安汤先生至此?人心归正道,只读八个月,至今百世师之。(韩州韩文公祠联)
唐韩急左迁至菖员示住孙湘:
一封朝昭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干;
本为圣明除弊歧,敢将衰朽异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燕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省意,为收长首瘴江边。
12集引。顾名思义即收集、集会、引用、援引。
集引可原名集引,也可稍作改动。如:
“后乐,先忧,范希文庶几知道;昔闻,今上,杜少陵可与言读。”(“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13转品。利用汉字一字多音多义的特点,既转音又转义。如
“一盏清茶,解解解解元之渴;五言绝对,施施施施主之才。”
14谐音。如:
“两船并到,橹速不如帆快;八音齐奏,笛清难比箫和。”
2.用字技巧
用字本属于调整、修饰语言的范畴,属于修辞方面的内容,但对联的用字有许多独特的讲究和形式,故单列一个问题来说。
对联的用字技巧,形式很多,主要的有:
①嵌字。嵌人名,嵌地名或植物名等很多,一般是上下联分嵌,嵌字有若干个特定的整式形成特定的格。
——鹤顶格,分嵌于上下联第一个字。
——燕颔格,嵌于第二个字。
——鹿颈格,嵌于第三个字。
——蜂腰格,嵌于第四个字。
——鹤膝格,嵌于第五个字。
——凫颈格,嵌于第六个字。
——雁足格,嵌于第五七个字。(指七言联)
——魁斗格,上联头字,下联尾字。
——蝉联格,上联尾字,下联头字。(指八言联)
——碎锦格,分嵌四字,不定位置。
——晦明格,一明一暗。
②隐字。如“二三四五,六七八九。”(横额南北)
这是吕蒙正未得志时写的一副春联。
③复字。如
“细柳何细哉?身细,腰细,凌波细,且喜心思更细;
高鄜诚高矣!品高,志高,文字高,但愿寿鼓更高。”
这是蒲松龄《聊斋志异·细柳》中高生与妻细柳的联。
④叠字似用修辞的反复,但又有细微区别。如
莺、燕、翠、红、处、融、冶冶;
风、雨、花、草、年、暮、朝朝。(上海豫园)
⑤同字。某一位置上下联用同一个字。
⑥析字和拆(合)字
析字是通过对字的分析解释,引申出其它道理;拆(合)字则是把一个拆成几个字,或把几个字合成一个字,构成字面上的对偶。有一上联:“妙少女嵩山高氏;请大家对下联。
⑦数字
数字看起来似是单调、枯燥、乏味,但用好了却收到“非常之笔”的效果。如
“三间东倒西歪屋,一个千锤百炼人。”(铁匠门联)
⑧标点。
标点符号在实际意义上相等于字,写文章时标准占一格,可以说一个标点等于一个字。但在对联用字技巧上,有时一个标点的作用不能说用多少个字来代替的。潮汕小品剧,夏雨来:无鱼肉也可,无鸡鸭可。
“此屋每能居住,其人好不伤愁;
酿酒缸 好做醋缸缸酸;
养猪大如山老鼠头头死。”
⑨炼字。炼字就是精心推敲,反复锤炼用字用词的技巧。相对而言,炼字主要在动词、形容词上下功夫。
炼字跟作诗一样,某个字用得好,全联活泼有生气,用得不好,显得枯燥无味,古往今来许多文学大家,都留下反复炼字的佳话。古人云:“吟真一个字,拈断几根须”。

五、对联写作
学会了对联鉴赏,创作就没有大问题了。关于对联的写作,首先要了解对联的写作要求,其次了解怎样写好对联。
(一)对联的写作要求
写作对联的要求离不开“对”和“联”两个字。
前面说过,对联是从律诗中演变而来。律诗概要对仗、平仄、押韵,对联没有所谓的押韵,主要要求对仗和平仄。
1.注意对仗,对仗有四方面要注意:
①字数相等,这是基本的要求。有特殊者“表此凯中国人民”
②词性相同。上下联相对的词和词组,词性要求一致,过去要对时强调“实对实”、“虚对虚”。从现代汉语出发必须强调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副词对副词,介词对介词,形容词对形容词。
关于词性相对,尽可能做到同一小类词相对,如名词有14个小类:
天文类、时令类、地理类、居室类、器物类、衣锦类、饮食类、文具类、植物类、动物类、形体类、人事类(德才智勇)、文学类、人伦类。
此外还有以下几种特殊情形也较常用:
鼓词类——一、二、三、四……半、单、双、偶、孤、独、数、诉、群、诸、众、几、比等。
颜色类——赤橙黄绿青黄蓝紫,还有碧、翠、素、苍、皓、彩、黛、金、银、黑、白、灰等。
方位词类——东西南北中、前后左右、上下内外、侧旁边间翼、里表等。
干支类——十干:甲乙丙丁戊巳庚辛壬癸;十二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专有名词类——有些词不属于同一小类,但常被人们并列使用如:
“天地”、“金玉”、“春夏秋冬”、“琴棋书画”、“甲乙丙丁”、“摸爬打滚”等。
双声、叠韵词互成对偶也算词性相同。还有否定副词(不、无等)、反义词(有、无)等用作对偶时,也算词性相同的对偶。
③结构相应
结构相应是指上下联的句法结构必须互相照应、对称。
高教自考汉语言文学专业教材《现代汉语》编句法结构有主谓、动宾、偏正、补充、联合(以前种并列)一种基本结构。还有连动(去打电话)、兼词(叫你去)、同位(弟兄俩、我自己)三种结构。
对联在结构上要求主谓对主谓,动宾对动宾……复句对复句。
复句相对是指上联内部的复句与下联内部的复句要对偶。
④句式相似
句式指构成句子的词组和节奏。五言诗中一般句式是“二——二——一”或“二——三”在七言诗中一般为“二——二——二——一”或“二——二——三”骈体文多数是四六节奏,所以骈体文也叫“四六句”。
对联因为字数多少非常灵活,篇幅不拘一格,因而也没有固定的句式。但尽管没有固定的句式,也要求上联的句式配下联的句式必须一致,否则造成“失对”,“失对”即不算对联,上面讲对联基本要求是“对”和“联”。
2.讲究平仄
讲究平仄为了使声音高低、长短、升降有变化,形成一种类似音乐的声调美,使人读起来朗朗上口,协调有致,避免声调上的平淡、呆板,甚至拗口生涩。
平仄规律在对联实际上的应用中,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①对联的上下联内部,字的排列要平仄交替。交替的形式是多样的,一般采用连用两字再进行交替。
②上联与下联互相对偶的字,平仄相反。即上联为平,下联为仄,反之也然,但也有特殊的,即沿袭七言律诗的所谓“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运用平仄规律还要注意几点:
①在不因词意义的前提下,句脚采用上仄下平。
②长联中,分句停顿的字,平仄交替使用。
③上联与下联相对的每个音节上停顿的字以及相对的每个分句停顿的字,平仄应当对立。如:
引袖耕寒星,古意苍茫,看四壁云山,青来剑外;
停琴伫凉月,余怀浩渺,送一嵩春水,绿到江南。
④特殊情况
——句脚上平下仄
——特殊字、词不拘平仄(同字、专用名词、文言虚词)
——用字技巧奇险者不拘平仄。(《红楼梦》林黛玉对书菱读诗时讲到:“若果有了奇句,平仄虚实不对都是使得的”。)
3.内容相关
内容相关联主要表现在上下联上,要使联句置于同一特定的范围内,反映一个特定的主题,不能使上上下联天各一方,相去万里。
当然这个“联”很难用一支尺子直接衡量,其大小长短,根本无法量化。因为一副对联所涉及的范围可以大一些,也可以小一些,反映主题的手法也有正对与反对的区别,所以在范围限定,主题一致的前提下,上下联的构成必须依据一定的逻辑关系,才能够顺理成章。
如:“图书馆里查资料;动物园中看虎狼。”这两句话在内容上没有任何联系组合在一起不能表达同一意义,不能算做对联。
总之,考察对联上下联内容是否相关,就看它是否同时反映一个主题。
(二)怎样写好对联
时至今日,对联在文学这张“桌上”可以说尚未找到一个正位,顶多占一个偏位,而且位置比其它文学形式小,但对联以其独特的形式将应用越来越广泛,也将越来越受文人墨客乃至普通老百姓所欢迎。
写对联很容易,但写一副好对联就不是易事了,除了要具备一定的语言文字基本功,掌握对联的创作技法外,还必须有渊博的知识,尤其要有深厚的文学功底,才能写出较高质量的对联。一句话,像学诗一样“你果爱学诗,功夫在诗外”,套用过来,你果爱学联,功夫在联外,下面介绍一副对联:
隆中故居一副纪念诸葛亮的对联,清代邓石为书:
沧海日,赤城霞,峨嵋雾,连峡雲,洞庭月,彭路烟,潇湘雨,武夷峰,庐山瀑布,合宇宙奇观绘我斋壁;
少陵诗,摩诘画,左传文,马迂史,薛涛笺,右笔帖,南华经,桐如赋,屈子离骚,收古今绝笔置我山窗。
一副74个字的对联涉及天文、地理、历史、文学、书法诸多领域的有关知识,纵横丢掉,极目万里,写出了如诗如画的秀丽景色,抒发了远大的抱负,真正是题联大手笔。此联耐人寻味,经年不衰。
真有兴趣者请读一读《声律启蒙》,作者是康熙进士,湖南人,车万育。该书还附有《笠翁对韵》,笠韵作者清·李渔,字笠翁。
最后谈一个对对子的问题:什么样的对联最难对?金木水火土,拆字、析字、叠字、回文、数字这些对句都有一定难度,但却不是最难的句。我说:铺陈实际事物同时加上数字的对联最难对,大都成为绝对。对得上了志为非常奇巧的对子。
如苏东坡的:三才天地人,四诗风雅颂。
苏轼是一代大文豪,博学多才,对联高手,但历史上他在对联上也被王安石难倒。江苏镇江古名铁甕城,此地有金山、银山、玉山。王安石出对是:
“铁瓮城西,金玉银山三宝地。
这个上联目前还未有人对出下联,请诸位文友一试。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莫存成见;
不想当然!
欢迎光临中国对联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玻璃字库 平仄查询 繁简转换 成语词典 入声字表 联律图谱 词牌大全 同旁词集 离合字表 中国对联网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