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芙蓉 发表于 2013-10-23 22:41:04
本帖最后由 木芙蓉 于 2013-10-26 07:32 编辑



祖国的文学遗产使我们感到自豪,不仅因为它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而且因为它丰富灿烂,有优秀的传统,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就标志着中国文学史的光辉的起点和现实主义文学传统的源头。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诗可数年不作,不可一作不真。
2#
发表于 2013-10-23 22:42:01 |只看该作者
《诗经》里的三百零五篇作品代表两千五百年前约五百多年间的诗歌创造。《诗经》以外的“逸诗”往往是些零章断句,又多伪托,远不如《诗经》里的作品重要。
诗可数年不作,不可一作不真。
3#
发表于 2013-10-23 22:43:14 |只看该作者
这些作品,积累到三百零五篇,编定成一部总集,大约在纪元前六世纪中。《左传》所记吴国季札到鲁国观乐时,鲁国为季札所歌各国风诗的次第,和今本《诗经》是相同的。而“诗三百”一语不止一次出于孔子之口,见于《论语》书中。可见在孔子时代《诗经》里的篇数和今本也是差不多的。季札观乐的事在公元前五四四年,正当孔子的幼年。文学史家假定在那时候已经有了和今本大致相同的《诗经》通行本,是可信的。至于《诗经》这个名称,当然起于这部总集成为儒家的经典以后。我们现在仍叫这部书为《诗经》,不过是依照习惯,沿用旧称,并非将它看作“圣贤”的著作,或表示它和一般的诗歌总集有何区别。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雅颂是从音乐得名。风是各地方的乐调,“国风”就是各国土乐的意思。古人说“秦风”、“魏风”、“郑风”如同今人说“陕西调”、“山西调”、“河南调”。“风”字的意思就是声调。
诗可数年不作,不可一作不真。
4#
发表于 2013-10-23 22:44:02 |只看该作者
诗经》有十五国风。其中邶、鄘、卫三风实际都是卫国一国的风。《周南》、《召南》都是“南国”之风。这里所谓“南国”泛指洛阳以南直到江、汉的广大地域。全部风诗产生的地域不出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及湖北北部。
诗可数年不作,不可一作不真。
5#
发表于 2013-10-23 22:44:46 |只看该作者
雅是正的意思,周人所认为的正声叫作雅乐,正如周人的官话叫作雅言。雅字也就是“夏”字,也许原是从地名或族名来的。雅乐又分为大雅、小雅两个部分。“大”“小”之别向来没有圆满可信的解释。可能原来只有一种雅乐,无所谓大小,后来有新的雅乐产生,便叫旧的为大雅,新的为小雅。 《诗经》里的《大雅》全部产生于西周,《小雅》里兼有东周的诗。
诗可数年不作,不可一作不真。
6#
发表于 2013-10-23 22:46:04 |只看该作者
《颂》是用于宗庙祭祀的乐歌。近人王国维《说周颂》道:“颂之声较风雅为缓”,因为颂诗多无韵,不分章,篇制短小,而根据《仪礼》知道奏一首颂的时间是很长的,这些现象都可以用声缓来解释。声缓可能是颂乐的一个特点。清人阮元《释颂》说颂字就是“容”字,容就是“样子”,颂乐是连歌带舞的,舞就有种种样子,因为有这一特点所以叫作颂。这一说近人采取的比较多,但是颂中虽有舞曲,其全部是否为舞曲尚无从证明。所以阮说只是可供参考的一种假说。(容字也有舒缓的意义,读颂为容,可以助成王说。)
诗可数年不作,不可一作不真。
7#
发表于 2013-10-23 22:47:06 |只看该作者
颂诗分《周颂》、《商颂》、《鲁颂》。《商颂》大约是公元前八、七世纪之间宋国的诗,《鲁颂》是公元前七世纪鲁国的诗,体裁风格受了《风》《雅》的影响,和《周颂》不同。

综上所说,风、雅、颂是音乐上的分类。 《墨子·公孟篇》道:“儒者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史记·孔子世家》道:“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诗经》和音乐关系密切,是无可怀疑的。
诗可数年不作,不可一作不真。
8#
发表于 2013-10-23 22:48:50 |只看该作者
三百零五篇中大部分是各地民间歌谣,小部分是贵族的制作。歌谣的采集方法,先秦书中没有明确的记载。汉朝人却作过一些说明。《汉书·食货志》说:“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于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这是说周朝负责采诗的人是“行人”之官。何休《公羊传注》却说:“男年六十女年五十无子者,官衣食之,使民间采诗。乡移于邑,邑移于国,国以闻于天子。”这是说国家为了采集歌谣还养了大批的人。这些大概都是根据汉朝乐府采诗的情形所作出的想像,周人是否有一套采诗制度还是疑问。汉人所想像的情形也是可能有的,但我们以为各国的歌诗聚集到周天子的朝廷,更可能由于诸侯的进献。《论语》和《左传》有列国之间赠乐的记载,诸侯进献土乐于天子也应该是可能有的事。《左传·襄公十一年》:“郑人赂晋侯(晋悼公)以师悝、师触、师蠲(三人都是郑国的乐师),歌钟二肆(三十六钟),及其礡罄,女乐二八(女子能奏乐者十六人)。
诗可数年不作,不可一作不真。
9#
发表于 2013-10-23 22:49:46 |只看该作者
晋侯以乐之半赐魏绛。”晋国是诸侯盟长的地位,可以得郑国赠送音乐,以周天子的地位,列国向他献乐该不是希有的事。从上引这段记载,更可注意的是乐师可以送给别国。乐师本是掌管音乐的官儿和专家,他们以歌诗诵诗为职业。他们不但熟悉本国的歌谣,还可能是本国采诗工作的负责人或参加者。这些人除了被送给别国之外也能够自由到别国去,如《论语·微子》篇记载着鲁国的“太师挚适齐。亚饭干适楚。三饭缭适蔡。四饭缺适秦。……”挚、干、缭、缺都是乐人的名字。乐师们往来于列国,就帮助了各国乐章的传播,他们聚集到王廷,也就使得各国的歌诗汇集于王廷了。
诗可数年不作,不可一作不真。
10#
发表于 2013-10-23 22:51:19 |只看该作者
诗的传授者最初是乐官。古代贵族所受教育以诗乐为先,而掌教者就是乐官。《周礼·春官太师》:“太师掌六律六同……教六诗,曰风、赋、比、兴、雅、颂。”《礼记·文王世子》:“春诵夏弦,大师诏之瞽宗。”这些话都说明乐官兼管教育,他们是诗学老师。到孔子时代,学术、教育出于私门,仍然以诗为教学的重要科目。
诗可数年不作,不可一作不真。
11#
发表于 2013-10-23 22:53:17 |只看该作者
古时贵族阶级学诗有其实用的目的,诗和礼乐不能分,礼乐是贵族阶级生活的重要部分。除了上文说到的讽谏与颂美要用诗,典礼要用诗而外,日常生活中还常常要借诗和音乐来表示情意,其作用几乎等于语言的一部分。《周礼·大司乐》说:“以乐语教国子:兴、道、讽、诵、言、语”,这便是以歌辞来表达情意。《荀子·乐论》道:“君子以钟鼓道志”,也是说贵族阶级要用“乐语”来表达情意。以乐歌相语大概由来很古,初民生活中男女恋爱就是要用音乐歌唱来交流情感的。这种风俗至今还存留着。古时贵族阶级借诗言志,在外交场合尤其不可少。《左传》、《国语》记载外交上赋诗的事很多,有时只是酬酢,有时完全借诗句办交涉。例如《左传·文公十三年》载郑君和鲁君会于棐地,郑君这时要和晋国修好,希望鲁君为他到晋国去说情。在宴会时郑大夫子家赋《小雅·鸿雁》这篇诗,取这诗第一章侯伯哀恤鳏寡,劬劳于野的意思,暗示需要鲁国哀恤,代郑国往晋国关说,鲁大夫季文子答赋的诗是《小雅·四月》,取首章行役腧时,思归祭祀的意思,表示拒绝。子家又赋《郦风·载驰》的第四章,取其小国有急难,盼望大国援助的意思。季文子又答赋《小雅·采薇》的第四章,取其“岂敢定居”的意思,表示允许为郑国奔走。这一场交涉,两方全借赋诗示意。从这类的记载可以知道春秋时贵族阶级学涛的用处。孔子是强调学诗的,他说:“不学诗无以言”(《论语·季氏》)。又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夫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这是说学诗除了帮助言语还有更广泛的用途。
诗可数年不作,不可一作不真。
12#
发表于 2013-10-23 22:54:08 |只看该作者
孔门重诗学,孔子以后的儒者也都讽诵和弦歌“诗三百”,他们谈道说理也常常引诗为证。对于诗的解释也有所传授。他们用诗说诗也和赋诗一样,是断章取义的,他们对于诗义的了解并不完全正确。不过他们对于“诗三百”本文的记诵保存是有功的。否则在诗乐分离之后,这些作品会不会散失,能不能流传,是很成问题的。
诗可数年不作,不可一作不真。
13#
发表于 2013-10-23 22:55:14 |只看该作者
《周颂》产生于西周前半,《大雅》中从西周初到西周末的诗都有。这两部分的诗在《诗经》中时代较早,性质相近。《周颂》多属祭祀诗,《大雅》里也有不少祭祀诗,《周颂》里多数是周人歌颂祖先的诗,《大雅》里也不少。一般地说,这些诗的艺术价值远不如《国风》和《小雅》,但也有一些值得重视的篇章。《周颂》里春夏祈谷、秋冬报赛的祭歌往往陈述农功,有关于农业生产的比较细致的描写,如《载芟》篇开端九句:

载芟载柞,其耕泽泽。千耦其耘,徂隰徂畛。侯主侯伯,侯亚侯旅,侯强侯以。有嗿其饁,思媚其妇。
诗可数年不作,不可一作不真。
14#
发表于 2013-10-23 22:56:30 |只看该作者
这是说除去草木,将土耕得散松松地。上千对的人一齐耘田,高田低田都有人耕作着。父、子、兄、弟,一个个筋强力壮,劲头儿挺足。送饭的闹闹嚷嚷地来了,都是些漂亮的娘儿们。这是大规模集体劳动的场面,以简短的文字描绘出复杂的动态,正是中国古代诗歌的特色。又如《良耜》篇写收获的场面道:
诗可数年不作,不可一作不真。
15#
发表于 2013-10-23 22:57:27 |只看该作者
获之挃挃,积之栗栗。其崇如墉,其比如栉,以开百室。百室盈止,妇子宁止。

这一节的大意是说:刷刷地收割,多多地堆积。堆得像墙一般高,梳篦一般密。上百的谷仓装满了。女人孩子都得到了休息。这里也是以寥寥几句展示巨幅图景,给人深刻的印象。
诗可数年不作,不可一作不真。
16#
发表于 2013-10-23 22:58:13 |只看该作者
叙事诗是《大雅》里的突出部分之一。《绵》、《生民》、《公刘》三篇是其中更突出的部分。《生民》歌咏周始祖后稷的灵迹和功德,在那些神话化的叙写中反映周人对于这一传说人物的热爱,因为相传他是农业的发明者。
诗可数年不作,不可一作不真。
17#
发表于 2013-10-23 22:59:27 |只看该作者
诞寊之隘巷,牛羊腓字之;诞寅之平林,会伐平林;诞寅之寒冰,鸟覆翼之。鸟乃去矣,后稷呱矣。实覃实讦,厥声载路。

这一章写后稷被弃而不死的神异。最初得牛羊喂乳,最后得鸟类覆翼,当群鸟飞去的时候,后稷开始啼哭,声满道路。这些叙写,简洁而生动。三千年前的文学语言已经如此精炼,简直使人不得不惊异了。本篇写后稷试种瓜、豆、禾麻等庄稼:
诗可数年不作,不可一作不真。
18#
发表于 2013-10-23 23:00:18 |只看该作者
艺之荏菽,荏菽旆旆,禾役穟穟,麻麦幪幪,瓜瓞唪唪。

写后稷后来种谷的成绩:

实方实苞,实种实襃,实发实秀,实坚实好;实颖实栗。

这里有丰富多变化的形容词。此种对于庄稼的郑重的描写,反映古人对于掌握农业技术的喜悦。
诗可数年不作,不可一作不真。
19#
发表于 2013-10-23 23:01:24 |只看该作者
公刘》篇写周人由邰到豳的一次移民,从准备起程写到定居营建。关于观测地形、经营官室、分配田亩、君臣宴饮,以及水利、军制,甚至锻冶等事都有叙写。

陟则在巘,复降在原。何以舟之?维玉及瑶,鞞琫容刀。

挂着佩刀,上下山原。这就是勤劳的移民领袖公刘的形象。

于时处处,于是庐旅,于时言言,于时语语。

这就是开始得到安居的大众,欢乐笑语的生活图景。
诗可数年不作,不可一作不真。
20#
发表于 2013-10-23 23:02:23 |只看该作者
绵》是写周人在古公□父率领下,由豳迁到岐下的又一次移民。诗共九章,从迁岐、授田、筑室直写到对外族的斗争。第三章写岐下土地的肥沃道:

周原朊朊,堇荼如饴。

连苦菜都长得像糖一样甜,见得水土之美,真是善于形容了。第五、六章写开始建筑的情形道:
诗可数年不作,不可一作不真。
21#
发表于 2013-10-23 23:03:58 |只看该作者
俾立室家。其绳则直,缩版以载。作庙翼翼。抹之□□。度之薨薨。筑之登登。削屡冯冯。百堵皆兴。□鼓弗胜。

敲起大鼓本是为了鼓励劳动,但是百堵之墙同时并起,盛土、倒土、持土、削土的声音把鼓声都压下去了。读了这一段,那场地上众多的劳动者和十分起劲的劳动的场面一下子就像在读者眼前出现。这真是有声有色的文字。
诗可数年不作,不可一作不真。
22#
发表于 2013-10-23 23:04:55 |只看该作者
此外还有《皇矣》、《大明》两篇,记文王、武王的武功。五篇联起来便成为一部周人建国的历史。这都是《大雅》中较早的作品,大约产生于周成王时。这些叙事诗也许是祭祀时颂祖之歌,《生民》篇就有人说是郊祀以后稷配天的乐辞。上述三篇虽是歌颂祖德,歌颂英雄,却反映了人民的创造力量、人民的智慧和人民的劳动热情。诗的动人之处就在于此。
诗可数年不作,不可一作不真。
23#
发表于 2013-10-23 23:06:54 |只看该作者
西周到夷王、厉王以后,。产生了一些士大夫抱怨或讥刺~室的诗,如《板》、《荡》、《抑》、《桑柔》、《瞻印》、《召曼》等篇(厉、幽两代产品),暴露了~,也反映了~。这些诗也是《大雅》里重要的部分。为了方便,在下章和《小雅》里的同类的诗合并起来谈。
诗可数年不作,不可一作不真。
24#
发表于 2013-10-23 23:07:51 |只看该作者




《小雅》里也有不少,反映丧乱的诗。这些诗大致产生于西周末叶与东周初年,多数为幽王时代产品,和上举《大雅·召曼》等篇或为同时,或相衔接。
诗可数年不作,不可一作不真。
25#
发表于 2013-10-23 23:10:57 |只看该作者
三部分略去
诗可数年不作,不可一作不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玻璃字库 平仄查询 繁简转换 成语词典 入声字表 联律图谱 词牌大全 同旁词集 离合字表 中国对联网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