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君云 发表于 2008-9-15 23:39:24
一、姓氏源流
  韦(Wéi 韋)姓源出有五:
  1、出自彭姓,为颛顼高阳氏大彭之后裔,以国名为氏。据《姓纂》记载:“出自颛顼大彭之后,夏封于豕韦,苗裔以国为姓,家彭城(今江苏省徐州的古称)。”又据《元和姓纂》、《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等资料所载,韦姓出自颛顼高阳氏大彭之后裔,夏朝中兴少康当政时,封大彭氏的别孙于豕韦(在今江苏省铜山县的附近),豕韦国又称韦国,商时称韦伯,周襄王时始失国,迁居彭城,其子孙遂以国名为姓,称为韦氏。史称韦氏正宗。这就是河南韦氏。由此可见,四千多年前韦氏和彭氏同出一祖。
  2、出自韩姓,为汉初韩信之后裔,为避难简改为韦氏。西汉初年,功臣韩信被吕后所杀,韩信一族险遭灭门之灾,萧何暗中派人将韩信的儿子送往南粤(今广东、广西一带)躲避,韩信的儿子为了避仇,以“韩”字的半边“韦”作为姓氏,世代相传下来。
  3、出自汉代西北少数民族中疏勒国有韦氏。据《汉书·西域传》所载,汉代西北少数民族中疏勒国(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市)有韦姓。
  4、出自赐姓而来。据《唐书·桓彦范传》所载,桓彦因功受赐韦姓,其后人以韦姓自居。
  5、出自其它源流有韦氏。清朝时广西庆远府、贵州贵阳府定番州、湖广施南古巴地和海南东方县及仫佬、苗、瑶、水等许多少数民族均有韦姓。
  得姓始祖:元哲。据《元和姓纂》、《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等资料所载,韦姓出自颛顼高阳氏,与钱姓、彭姓同出一宗,形成于商代初年,发源于今河南省滑县,始祖为元哲。少康为夏帝时,封大彭氏国支孙元哲于豕韦(今河南省滑县),并建立诸侯国,成为夏的同盟部落,是夏王朝的重要支持力量之一。豕韦国又称韦国,夏末时被商汤所灭,韦国王族四散出逃,其子孙后代便以原国名韦为姓,遂成韦氏。故元哲就是韦姓的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韦姓的发源地当是今河南境内。依资料记载,其早期的播迁始于汉朝:汉楚王太傅韦孟徙居鲁国邹县(今属山东省);韦孟四世孙韦贤被封为扶阳节侯,又徙京兆杜陵,这样一来,汉代韦姓已是分布于河南、山东、陕西、山西、河北等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韦姓人除避战乱者有南迁情况外,大部于原籍繁衍生息,“京兆郡”即在此时产生了,成为以后韦姓分支的主要源头。隋唐时期,韦姓的繁衍仍以“京兆郡”即陕西一带为盛,盛唐时韦姓名人如韦应物、韦庄皆出于“京兆”,另外,因韦姓显赫之家多居于陕西长安县,而设韦曲镇,可见唐朝韦姓的主要居住地为陕西,同时,江苏、四川、安徽等地有韦姓南迁于此。从五代十国到宋元明清漫长的历史发展中,韦姓人又有南迁者,但数量较之北方留居者仍为少数,基本上是一个典型的北方姓氏。今日韦姓以广西、河南等省区居者最多,约占全国汉族韦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七。韦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二十二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一一。

  三、历史名人
  韦 孟:彭城(今江苏省徐州)人,西汉诗人,精于鲁诗,曾任汉楚王太傅。他的子孙传到韦贤,五世都是邹、鲁的大儒,当时,为诗并有韦氏之学,足见韦氏一门诗学的造诣之高。
  韦 昭:三国孙吴云阳(今陕西省泾阳县)人,为当时著名学者。少时好学能文。早年曾任丞相掾、西安令、尚书郎、太子中庶子、黄门侍郎、太史令等职。西元258年,孙琳废孙亮,立孙休为吴国皇帝,改年号永安,昭立五经博士而创设国学,开南京设国家中央学府之始,为古代南京大学之起源;韦昭官拜中书郎,出任博士祭酒,掌管国子学。西元264年孙休亡,孙皓即位,韦昭封高陵亭侯,担任中书仆射、侍中,领左国史。后为孙皓所害。
  韦 睿:京兆杜陵(今陕西省西安东南)人,齐末为上庸太守,梁时任豫州刺史、雍州刺史、护军将军等职。因其多次率军大败北魏军,被魏人称为“韦虎”。
  韦 叟:晋陵(今江苏省常州)人,南朝镇军将军。善相术,给后来的宋武帝看相,看能否得州官。韦叟当面说宋武帝当得边州刺史,暗中又悄悄告诉宋武帝说:“君相贵不可言”。
  韦 坚:字子全,唐代京兆万年(今陕西省长安)人,曾任长安县令,以才能卓越、办事精干而闻名。继擢陕郡太守、水陆转运使。在任陕郡太守、水陆转运使期间,当时运进长安的江淮粮食财帛均经渭水,水浅滩多,运输十分困难。韦坚在汉漕渠和隋广通渠的基础上修筑运渠,在咸阳修建兴城堰,引渭水入渠。横穿氵产水和灞水,沿渭水向东直抵华阴永丰仓附近,又入渭水。渠成后每年运粮200余万石,提高效率10余倍。
  韦 偃:唐代长安(今陕西省西安)人,侨居成都(今属四川省),生卒年不详。官至少监。善画鞍马,传自家学,远过乃父,与曹霸、韩幹齐名。用点簇法画马始于韦偃,常用跳跃笔法,点簇成马群。其《放牧图》画人一百四十余,画马一千二百余匹。唐张彦远谓:“居闲尝以越笺点簇鞍马,或腾或倚,或龁或饮,或惊或止,或走或起,或翘或跂,其小者或头一点,或尾一抹,曲尽其妙,宛然如真。”韦偃得曹霸画马之神,得韩幹画马之形,形神兼而有之。
  韦 皋:唐代京兆万年人,一代名将,曾任监察御史、知陇州行营留后事、陇州刺史、奉义军节度使等职。据《唐书》记载,韦皋当四川安抚史前后经略滇南十一载,曾大破吐蕃48万,取铁桥16城,俘其五王,把南诏打得献地图和上贡求降,并且为他立纪功碑,威武之至。凭着这样的赫赫事功,他被大唐天子封为南康郡王,他给韦氏带来的荣耀,使世代子孙享用不尽,而终于成为了当时“离天尺五”的名门钜族。这位使吐蕃望风披靡的大将,治绩也很高明,据说,他治理四川11年,载誉于道,当地的老百姓见其像必拜,深得民心。
  韦 庄:长安杜陵(今陕西省长安县)人,唐至五代时诗人、词人,著有《烷花集》,官至吏部侍郎兼平章事。
  韦 渊:今河南开封人,宋时靖康末任职亲卫大夫,受封平乐郡王。曾被皇上赐给'临安府房缗日二十千。
  韦 坚:广西东兰县东院区巴拉乡却内屯的贫苦农家。中国共产党党员。1925年夏秋投身于东兰农民运动,发动组织农会、农军,开展打倒土豪劣绅势力的斗争。1926年11月进入东兰第二届农讲所学习。历任乡、区农会执委。1927年8月参加东风凌色四县农军暴动,尔后转入山区坚持游击活动。1929年12月参加百色起义。1929年冬至1931年秋,他担任中共东院区委书记、东院区第一届苏维埃政府执委、第二届苏维埃政府主席,领导该区农民深入开展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地各项建设。1931年3月撤入山区游击。1932年在反“围剿”战斗中被捕,不久押至东兰县城杀害。
  韦元恢:彭城(今江苏省徐州)人,任职后魏绿州刺史。
  韦子粲:北朝齐人,官任豫州(今属河南省)刺史。韦节:隋炀帝时任御史职,曾出使西域,归后著有《西蕃记》一书。
  韦应物:唐时京兆长安(今属陕西省)人,著名的田园诗人,后人集其著作成《韦苏州集》,官至滁州、江州、苏州刺史。
  韦绍光: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首领。广东香山(今广东省中山)人,菜农出身,喜习武术。1841年5月29 日,盘踞四方炮台的英军窜至三元里一带肆行淫掠,调戏其妻,即与乡民奋起反击,怒杀敌兵10余名,旋与乡众聚集三元古庙,联络103乡人民,共商战计,并决定以古庙三星旗,“旗进人进,旗退人退,打死无怨”。30日诱敌至牛栏冈,分割围歼,毙敌200余人,生俘20余名。时番禺农民周春率沙亭冈乡众,城北三家店打石工人邓潜率石工亦参加战斗。事后仍以种菜为生。享年80余岁。
  韦昌辉:原名至正,或作正、政。广西省桂平人,太平天国首领。韦昌辉出身于地主兼典当商家庭,后捐监生。因受官吏欺压,接受冯云山劝导,参加拜上帝会。献出家产,开炉制械,积极准备起义。金田起义时,全家从征。任后护又副军师,领右军主将。太平军攻克永安(今蒙山)后,被封北王、六千岁,后在与杨秀清争权中,造成“天京事变”的惨剧,太平天国由此而衰,韦本人也被洪秀全处死,削其封号,贬称“北孽”。
  韦以德:清广西省桂平人,太平天国将领,被封为国宗,提督军务,后在武昌陷落,西援田家镇时战死于半壁山。
  韦朝元:又名韦德明,号七绺须,南笼府(今贵州省安龙)当丈寨人,清朝南笼(今属贵州省)起义首领。推举能做巫行医的布依族巾帼英雄王囊仙(王阿崇)为“皇仙娘娘”,取年号为仙大。韦朝元自任大王玉帝仙官,取年号为元顺,并建立丞相,副丞相、总管仙达、仙娘等文武官职,以统率义军。
  韦树模:清代广西省平南人,早年入广西同盟会分会,在广州起义中殉难,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
  韦云卿:清末广西南宁人,早年入同盟会,并参加了镇南关起义和河口起义,后在广州起义中殉难,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
  韦拔群:广西东兰人,原名秉吉,秉乾,后改名萃。壮族。1916年组织讨袁义军。后到贵州讲武堂学习。1921年回东兰领导农民同土豪劣绅斗争,组织东兰公民会和西兰国民自卫军。1925年1月到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同年4月回东兰组织农民协会,任东兰县农民协会军事部长。后创办东兰农民运动讲习所,培养农民运动骨干。大革命失败后,在右江地区领导农民自卫军进行游击战争。1929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任广西省农民协会副主任委员。同年12月参加领导百色起义,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第三纵队司令、右江工农民主政府委员。1930年10月红七军主力北上开往江西后,留在右江地区坚持斗争,先后任红二十一师师长、红军右江独立师师长。1931年11月被选为中央工农民主政府执行委员。1932年10月17日在东兰双茶洞被叛徒杀害。
  韦国清:原名邦宽,壮族,广西东兰人。早年参加东兰农民自卫军,参加百色起义,编入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1年2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历任新四军纵队副司令员、军调处执行部徐州小组中共代表、山东野战军纵队司令员、华东野战军纵队兼政委。曾任苏州市军管会主任、市委书记兼市长,福州市军管会主任、市委书记、市长,中共福建省组织部长等职。1950年奉命担任中国军事顾问团团长,应越南民主共和国邀请赴越,帮助越南人民进行抗法战争,参加指挥边界、奠边府等重大战役。1955年任广西省省长、中共广西省第一副书记。同年被授予上将军衔。1989年年6月14日在北京病逝。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京兆郡:此郡秦朝设置内史官,管辖京师(今陕西省咸阳一带),汉以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为三辅。魏改建京尹郡,治所在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三国魏时改称京兆郡。
  2、堂号
  扶阳堂:源出西汉时的韦贤是邹鲁的大儒,本始初年官至宰相,封扶阳侯,其后代是为以此“扶阳”作堂号。
  京兆堂:京兆:三国以后,韦氏盛于今陕西省境内,故韦姓有以“京兆”为其堂号。
  此外,韦姓的主要堂号还有:韦姓以“传经堂”、“一经堂”、“燕贻堂”、“崇德堂”等为其堂号。

  五、宗族特征
  1、在韦姓历史演进过程中,涌现出众多的军政名人,是一个勇武果敢、讲究节义的姓氏。另外,韦姓北方人口多于南方,属典型北方姓氏。
  2、在中国众多姓氏、众多字行辈份中,韦姓自有其排列有序的字行。如现代人韦靖所纂修的《韦氏家谱》中,载有广东中山韦姓一支字行为:“永乾佑宁嘉,延国安靖始。”

  【韦姓宗祠通用对联】

  韦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望出京兆;
源自高阳。
——佚名撰韦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殿出韦姓的源流和郡望。

历事四帝;
勇麾三星。
——佚名撰韦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唐代贤相韦处厚,字德载,京兆人。累官中书郎中,封灵昌郡公。历事宪穆、敬、文四帝,以献替为己任,一时推为贤相。性嗜学,藏书校正至万卷。下联典出清代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首领韦绍光(?-1901),又名进可,广东北郊三元里人。祖籍香山(今广东省中山市)。菜农出身。喜习武木。1841年5月29日,盘踞四方炮台的英军。窜至三元里一带肆行淫掠。他即与乡民奋起反击,怒杀故兵十余名。旋与乡众聚集三元古庙,联络一百零三乡人民,共商战计,并决定以古庙三星旗为令旗,“旗进人进,旗退人退,打死无怨”。30日诱故至牛栏冈,分割围歼,毙敌二百余人,生俘二十余名。事后仍以种菜为生,享年八十余岁。

一经教子;
五世扬名。
——佚名撰韦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西汉邹人韦贤,字长孺,笃志好学,以《诗》授徒教子,与少子韦玄成相继为丞相,都被封侯。所以邹、鲁间谚语说:“遗子黄金满籝,不如教子一经。”下联典指西汉彭城人韦孟,为楚元王师傅,历相三代,后迁家至邹。至韦贤前后五世,称“邹鲁大儒”。

蚌珠有两;
凤阁联双。
——佚名撰韦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京兆人韦端,官太仆,与孔融友善。曾派儿子韦康(字元将)、韦诞(字仲将)去看望孔融,孔融给韦端写信说:“想不到双珠出于老蚌。元将学识渊博,坚毅有大度,是经世之器;仲将文思敏捷,笃厚诚实,是保家之主。”下联典出唐代阳武人韦承庆,字延休,进士出身,官至凤阁侍郎、同平章事。其异母弟韦嗣立,字延构,少年时就知道敬爱兄长,遇到母亲打承庆时,他就解开衣服请求替兄挨打,母亲因此而感悟。中进士后,也曾官凤阁侍郎。

耻卖公道;
倨见权贵。
——佚名撰韦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明·韦斌尝曰:“假弹劾以快私仇,投细微以卖公道,吾所深耻。”下联典指唐·韦方质,尝属疾,武承嗣往候,据床自若。

望扬京兆;
堂誉扶阳。
——庄温英撰韦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出韦姓的源流和郡望。

  韦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著述十万言;
教子一经书。
——佚名撰韦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后赵太子傅韦馊,字宪道,京兆人。好儒学,善著述。群言秘要,靡不综览。凡所著作及集记世事数十万言,皆深博有才义。下联典出汉代学者韦玄成,字少翁,邹人。少明经,有文名。以让爵辟兄事,朝议高其节,拜河南太守。继相位封侯。邹鲁间有谚云:“遗子黄金满赢,不如教子一经。”

花职关外雪;
叶似镜中眉。
——韦承庆撰韦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佚名摘自唐代诗人韦承庆《折杨柳》诗句联。

独媚玄冥节;
不随妖艳开。
——韦庄撰韦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佚名摘自唐代乾宁进士韦庄《咏梅》诗句联。

一经传万世;
三辅振家声。
——佚名撰韦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汉代学者韦玄成,字少翁,邹人。少明经,有文名。以让爵辟兄事,朝议高其节,拜河南太守。继相位封侯。邹鲁间有谚云:“遗子黄金满赢,不如教子一经。”下联典出韦姓郡望“京兆郡”和堂号“京兆堂”。京兆郡(堂):指秦朝设置内史官,管辖京师(今陕西省咸阳一带),汉以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为三辅。魏改建京尹郡,治所在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三国魏时改称京兆郡。三国以后,韦氏盛于今陕西省境内,故韦姓有以“京兆”为其堂号。

  韦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好男儿岂为降将;
真宰相莫若劬公。
——佚名撰韦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北周·韦孝宽,每战有功,齐招之使降,孝宽报曰:“孝宽为镇关西男子,必不为降将军。”下联典指唐·韦安石,数番折辱武则天宠臣武三思、张昌宗等,群臣目见之曰:“真宰相也。”

推贤相历朝四帝;
逐英军威震三元。
——庄温英撰韦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唐代贤相韦处厚,封灵昌郡公。历事宪穆、敬、文四帝,以献替为己任,一时推为贤相。性嗜学,藏书校正至万卷。下联典出清代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首领韦绍光。1841年5月,英军窜至三元里肆行淫掠。他即与乡民奋起反击,怒杀故兵十余名,诱敌分割围歼,毙敌二百余人,生俘20余名。

少翁教子一经典;
宪道编书十万言。
——庄温英撰韦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汉代学者韦玄成,字少翁,邹人。少明经,有文名。下联典出后赵太子傅韦馊,字宪道,京兆人。好儒学,善著述。群言秘要,靡不综览。凡所著作及集记世事数十万言,皆深博有才义。

  韦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红袖书笺,五云散彩;
缬袍覆体,一枕留芳。
——佚名撰韦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韦陟事。下联典指唐韦绶事。

五代鸿儒,一门贤相;
一经教子,五世扬名。
——庄温英撰韦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出联典指西汉彭城人韦孟,为楚元王师傅,历相三代,后迁家至邹。至韦贤前后五世,称“邹鲁大儒”。 鲁间谚语说:“遗子黄金满籝,不如教子一经。”

五世大儒,邹鲁流芳奕叶;
一家贤相,父子济美当年。
——佚名撰韦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汉代博士韦贤,字长孺,邹人。质朴笃学,以诗教授,兼通礼尚书,号称邹鲁大儒。征为博士,授昭帝诗封扶阳侯。卒谥节。下联典出汉代名相韦孟,彭城人。历相三世,因王戊荒淫不遵道,孟作诗讽谏,后遂去位,徙家于邹。

累绩石渠,图史抱藏山之秘;
蜚声翰苑,蜀袍邀覆锦之荣;
——佚名撰韦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唐代工部侍郎韦述,万年人。年少举进士,为考工郎宋之问所器重,后累官集贤学士、工部侍郎。封方城县侯。典掌图书四十年,任史官二十年。储书石渠阁二万卷,皆手校定。又撰开元谱二十篇,主撰武德以来国史,文约事详。安禄山之乱,他抱着国史藏到终南山。下联典出唐代京兆人韦绶,德宗时任翰林学士,多参与机密。德宗曾偕韦妃到他家,他正在休息,学士郑絪要跑去告诉他,德宗不许。其时天大寒,德宗拿韦妃的蜀缬袍盖在他身上后离去。

  附录:【韦姓典故、趣事】

  〖明目张胆〗
  “明目张胆”源于《晋书·王敦传》,又见于《新唐书·韦思谦传》。
  《新唐书·韦思谦传》里记载到:韦思谦是唐高宗的监察御史,他为人刚正不阿,不畏权势。他认为做一个监察御史,就应该尽职尽责,所以经常出外巡察,揭发贪官污吏的罪行。
  有一次在出巡中,韦思谦发现中书令褚遂良犯有错误,于是便上书揭发,褚良因此被降职。后来,唐高宗重新起用褚遂良。褚遂良上任后,就对韦思谦进行报复,把韦思谦降为甘肃清水县县令,即使如此,韦思谦还是和坏人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他慵慨激昂地说:“大丈夫应当敢于说话,要公开地、大胆地干出一番事业来报答皇上,怎能做一具庸庸碌碌的无能之辈以保全自己妻子儿女呢?”后来唐高宗经过考察,又任命他为御史大夫。
  于是,人们用“明目张胆”来形容一个人胆大妄为。后来指公开干坏事,由褒义变为贬义。

  〖韦诞题词须发白〗
  《三国志·魏书》记载:汉献帝时期(189年-199年)任太仆的韦端,是京兆杜陵韦玄成的后裔。其子韦诞生于汉灵帝光和元年(178年),字仲将,年少时爱读书,拜邯郸人、名儒淳为师。他苦读《五经》,学问渊博,又酷爱书法。魏明帝在230年任他为武都太守,但他因好书法未赴任,留任补侍中。之后,他升任光禄大夫、司徒。他吸收师傅渊泉(今甘肃省敦煌人)、张芝(今河南省叶县人)、淳等书法技艺,加以创新,能写多种书体,以草书、楷书最有名。
  魏明帝时筑云台,高25丈。竣工后,尚未题写台名。于是,魏明帝让人做笼一个,使韦诞坐人,用辘轳引上与榜齐,题写台名,观众皆胆惊。韦诞冒险书写,下来时须发皆白。他的书法作品飞白玄妙,呈剪刀篆,亦称金错书。魏明帝还令韦诞为芳林宛中楼观题署,字间满密,故称填篆,又称芳填书。他还善于制墨、制笔,著有《笔经》。其书法艺术对西晋书法的发展有重大影响。他在公元255年去世,终年77岁。

  〖韦玄成装疯救兄〗
  年迈辞官居家休养的汉故丞相韦贤,每想到长子韦方山早逝,二子韦弘失礼入狱,不能袭爵承业,三子韦舜在邹守祖业,小儿子玄成不能越兄嗣业的家事,就心情沉重。他82岁时,突然病重,卧床不起,又不能语,急坏了家人。汉宣帝闻报,亲临韦贤宅第探望,让太医诊病,又赐御食。当宣帝问及他哪个儿子将来为嗣时,韦贤老泪纵横,但不能语。宣帝悲泣回宫。
  汉宣帝离开韦贤宅第后,深知恩师韦贤心意的博士义倩与其家人商议。他说:“我知恩师的心意是想让二子韦弘袭爵,不违长子亡、次子继业的大礼。但眼下韦弘入狱问罪,不能袭爵守祀,只好让有父风和才干的少子玄成袭爵。”家人表示同意,遂上奏于汉宣帝。汉宣帝阅奏章,认为韦玄成德才兼备,便认可了。时任大河都尉的韦玄成闻讯,痛哭失声,知自己袭爵非父亲的心意,且父亲病重,兄长韦弘还在狱中,不能行大孝,悲痛万分。于是,他在任所装疯卖傻,蓬头垢面,时哭时笑,胡言乱语,不理政事。
  汉宣帝对玄成的突然得疯感到疑惑,让丞相查验。使者询问他的僚属,知情者说:“都尉一向讲究礼仪和谦逊待人,认为自己越兄袭父爵,违背常理和汉礼仪。他又看兄长入狱,不能相救,更为痛心,疯狂怕是假装。”使者返回长安后,如实向丞相报告了实情。丞相认为韦玄成是欺君罔上,不是“礼让”,请求宣帝严惩。汉宣帝阅奏章,知道韦贤的心意是让二子袭爵,但诏书已下,不可更改。玄成佯狂,是欲以让爵营救兄长出狱,为父亲行安葬大礼,没有罪。于是,汉宣帝下诏:释放韦弘出狱,免其罪,令其归第行孝;赦免玄成佯狂罪,袭爵扶阳侯,归第侍候父亲。韦弘、韦玄成见父亲,叙说皇恩,韦贤一家皆感泣不已。不久,韦贤病逝,按丞相职安葬。守孝三年后,两兄弟均升任了官职。韦玄成礼让救兄的故事也传为历史佳话。

  〖韦氏之乱〗
  唐中宗皇后韦氏的专权乱政。韦氏(?-710),京兆万年(今陕西省长安)人,中宗(李显)为太子时,立为妃。弘道元年(683年)中宗即位,次年,立为皇后。同年,中宗被武则天废黜,迁于房州(今湖北省房县),韦氏随行。在流放生活中,韦氏患难与共,排解了中宗的悲愁惶惧情绪。中宗发誓如能复位,定任她所为,不加禁制。神龙元年(705年),中宗复位。每临朝,韦后即置幔坐殿上,预闻政事。中宗任用曾为武则天掌文书的昭容(宫中女官)上官婉儿主持撰述诏令,以武三思为相。传说三思与韦后﹑婉儿私通,韦后的爱女安乐公主嫁武三思子武崇训,恃宠专横,权重一时。当时朝中形成一个以韦氏为首的武﹑韦专政集团。
  武三思通过韦后和安乐公主,诬陷并迫害拥戴中宗复位的张柬之﹑敬晖等功臣。中宗对揭发武﹑韦丑行的人处以极刑,武三思因而权倾人主,作威作福。一批趋炎附势的官僚集在他门下,其中有五人特别卖命,被称为“五狗”。
  中宗的太子李重俊,非韦氏所生,遭到韦后厌恶;安乐公主与其夫武崇训经常侮辱重俊;武三思猜忌重俊,武崇训唆使安乐公主请中宗废太子,立她为皇太女。重俊甚为不平,于神龙三年七月发动部分羽林军杀死武三思与武崇训,谋诛韦后﹑安乐公主,因相从的羽林军倒戈,政变失败,重俊被杀。武﹑韦集团权势依旧不减。
  安乐公主恃宠,骄恣专横,势倾朝野,她曾将自己草拟的诏敕,掩住正文,请中宗在文后签署,中宗竟不看诏文,笑而署敕。她和长宁公主(亦韦后所生)﹑昭容上官婉儿等都仗势弄权,卖官鬻爵。受钱三十万即自己写好封官墨敕(不盖官印),不经宰相审议签署,斜封交中书省执行,称为“斜封官”。当时,以员外同正﹑试﹑摄﹑检校等名义授官的,就有几千人。她们又大肆营建第舍,穷奢极欲。安乐公主强夺民田作定昆池,方圆数里;一幅织成裙,值钱十万。中宗﹑韦后和公主们又多建佛寺,劳民伤财。其时后突厥攻掠陇右;西突厥别部突骑施部攻陷安西都护府,断安西四镇路。内地则水旱为灾,户口逃散,民不聊生。中宗却与韦后恣为淫乐,不理朝政,还处死上书告发韦氏乱政的人。据说,景龙四年(710年)韦氏恐其丑行暴露,安乐公主欲韦氏临朝,自为皇太女,遂合谋毒死中宗。韦后临朝摄政,立李重茂为帝,史称少帝。韦后又任用韦氏子弟统领南北衙军队,并欲效法武则天,自居帝位。临淄王李隆基(后来的唐玄宗)与太平公主(武则天女)发动禁军攻入宫城,杀韦后﹑安乐公主﹑上官婉儿及诸韦子弟,迫少帝让位,立相王李旦(李隆基父)为帝,是为睿宗。韦后之乱,终告结束。

  〖韦昌辉杀妻〗
  韦昌辉是个专好交朋,不顾女色的人,因此回家的时日较少。那王氏婆娘,便不能安居,看王艾东生得年少风流,遂不顾同姓嫌疑,竟与私通。那婆娘心肠既辣,手段又高,只道王艾东是个缙绅门户,可以压倒昌辉,初时犹瞒着秋兰,明来暗去。渐渐连秋兰也同走一路了,已非一日。人言啧啧,只瞒了昌辉一人。那愚民又最畏劣绅,见王艾东的父亲是个举人,自不敢说些别话了。
  只这日那婆娘见艾东撞着昌辉,心里仍不自在,因忖昌辉带了两人回家谈话,料然有别的事故,转令秋兰到厨治膳,却蹑潜纵足,密听昌辉几人说话,听得昌辉说道:“小弟就从明、晚带两位到了狱中,口称探监,那狱卒是弟抬举他的,弟顺便遣开狱卒,开了练锁,整备梯子,仁发兄便扶秀全哥哥,踰墙逃去,趁城门未闭,均到西门约齐同走,以图大事可也。”胡、洪二人答应。那婆娘听得,早记在心头,少时把膳呈上,三人痛饮一会,昌辉有些醉意,便安置胡、洪二人打睡,自己却回房去。
  那婆娘早知昌辉进来,却不理会。先到床上睡下,昌辉道:“你也不理我,因我数天不理家事,因此恼了?”那婆娘突然道:“你干得好事!”昌辉道:“我没有寻花问柳,干过那事来?却如此生气。”婆娘道:“结交歹人,要劫狱谋反,我明天便要出首去。”昌辉听了大惊道:“那有此事,你休听别人言语!”婆娘拍着胸膊,笑嘻嘻说道:“你瞒得别个,如何瞒得老娘?方才在倒厅上说什么话,我记在心头,你如何赖得!”昌辉此时没话可答,只得哀求道;“无论无此事,纵有此事,岂不念夫妻情分,休要泄漏,待我多把金钱与你使用就是了。”婆娘又道:“我不是小儿,任人欺弄的,我明天要出首去,好教你看。”昌辉道:“休得如此,你要如何,便如何罢了!”那婆娘道:“这却使得,还怕你干不来。”昌辉道;“件件依你,只管说便是。”那婆娘道:“我耐不得这般丑丈夫,你要把一纸休书,让我改嫁王艾东,再把秋兰也随我去,便万事干休!若有一个不字,老娘只是不依!”说罢,翻身向内而去。
  韦昌辉听了这话,已知那婆娘与王艾东有了私情,要陷害丈夫,不觉乘些酒气,愤火中烧,再不多言,立时拔出小刀,窥定那婆娘身上一刀,分为两段。这会分教:闺房滴血,杀淫妇于当堂;豪杰毁家,脱真人于陷井。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今朝有酒今朝醉
傍晚无钱傍晚忙
2#
发表于 2008-9-15 23:40:05 |只看该作者

韦姓起源

韦姓起源有三:
  一、夏朝少康时有豕韦国,其后人以韦为氏。
  炎帝、黄帝分别代表了我国古代的母系、父系氏族社会,又以他们为主体与东夷少昊族组成了“华夏民族集团”,因而“炎黄”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始祖,也是中国人许多姓氏来源的始祖。比黄帝稍晚的韦姓祖先是“五帝”之一的帝颛顼高阳氏。按《史记·五帝本纪》载:黄帝娶姜姓炎帝后裔氏族部落女嫘祖为妻,生的儿子中有一个叫昌意。昌意又娶今四川岷江流域的姜姓蜀山氏族部落女昌仆为妻,生的儿子中有名叫颛顼。颛顼聪明伶俐,15岁就能协助处理部落事务,成年后,继承了祖父黄帝的华夏部落联盟军事首长职务。他善于团结各氏族部落首领,放手让他们处理各种事务,注意发展原始农业、手工业、物品交换业,使原始经济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他也得到了部落民众的称赞。他又根据神事、民事混杂的情况,将华夏部落联盟中的神(天)事、民事机构分设,各有“官员”管理,不得混杂。史学界将颛顼帝高阳时期视为我国社会文明的“雏型国家”阶段。颛顼娶滕坟氏族部落女“女禄”为妻,生子老童。老童娶根水氏族部落女骄福,生子重黎、吴回。吴回有子陆终,其母不详。陆终娶鬼方氏族部落长的妹妹女(阝贵)为妻,怀孕长达三年,生了三个儿子。接着,又从其左肋下生出三个儿子:一子名樊,又叫昆吾。二子名惠连,又叫参胡。三子名筏篚,又叫彭祖。彭祖是颛顼的第五代孙、黄帝的第七代孙。彭祖继承父亲的氏族部落长职务后,注重农业和家畜饲养业,形成彭祖部落。他约生于帝尧初年。
  黄帝氏族部落联盟以龙为图腾,后裔氏族因地名、水名或祖先崇奉物的不同,形成了各自的图腾崇拜。彭祖的得名,与其氏族部落善于养豕及用豕皮做大鼓有关。这个部落在典礼、祭祀或作战时,都以击鼓为乐,久而久之,便以大鼓为图腾崇拜,且以大鼓的“嘭嘭”声而姓彭(名篯铿),居地亦名彭城(今江苏省徐州)。彭祖亦称大彭。大彭氏族部落居彭城,是帝尧所封。《楚辞·天问》王逸注解说:彭祖擅长调养,做的肉汤特别有营养。他因常做山鸡汤献给帝尧喝,得到赏识,被封于彭城。这个氏族部落的后裔氏族较多,人口兴旺。彭祖的妻子名字不详,儿女的名字也不详,但其部落的各裔支氏族都有善于养豕和制造大鼓的。姓氏书说韦姓“出自颛顼”,道理也就在此。
  彭祖的氏族部落中,有以黄帝的龙图腾为称号的,也有以大鼓或豕(猪)为图腾徽号的。到大禹为华夏部落联盟最高军事首长时,彭寿任彭祖氏族部落长,和禹的关系亲密。禹在涂山(今安徽省怀远)大会诸侯时,彭寿亦去参加。禹建立夏朝(公元前2070年)后,封彭寿(后世文献称其为彭伯寿)为大彭国君,定都于彭城(今徐州)。夏王启十一年,封于西河(邑城在今山西汾阳,辖地相当于今山西西南及陕西关中华阴、大荔等黄河以西的地区)的启长子武观反叛,彭寿奉命带大彭国军去征讨。武观投降,回朝(今河南省巩义市)向父王启请罪,被赦免为朝臣。彭寿因功被晋爵为“伯”(夏代的诸侯国称“氏国”,没有公、侯、伯、子、男之称,《逸周书》称其为“彭伯寿”,当是周史官的观念),其封国亦称彭伯国,是夏代东方的一个大诸侯国。彭伯国忠于王室,相继为伯的国君一直听从王室调遣,与夏王室关系亲密。后羿、寒浞篡夺夏政权后,彭伯一直不叛夏朝,后来又出兵助少康夺回了王位,立下大功。少康登上王位后,论功封赏,便封彭伯(名字失载)的支族元哲于韦地(今河南滑县,邑城在县东南50里的废韦城,今名妹村)立国。因元哲的氏族是以豕为图腾的,又善于制造大鼓,故改姓为豕韦氏。因而其封国便以豕韦(或韦)为名,韦、韦城或豕韦、豕韦城之名,均以豕韦氏封立于此而得名。文献资料说:彭祖在夏为“豕韦氏”,指的就是元哲封立的豕韦国。按《新唐书·宰相世系四上》的记载,元哲是彭伯寿的裔支孙,元哲就是颛顼高阳氏的第十代孙,黄帝的第十三代孙了。
  夏代时,彭伯国势力大,地位高,其裔支豕韦国地位也较高。夏王朝传到夏王桀时,成汤为商国君主,国力强大,开始灭夏。彭诸侯国在汤的劝说下归服,与夏王朝亲密的韦、顾、昆吾等国忠于王室而不叛。成汤在稳定东方后,向西进军,便先灭了韦、顾、昆吾等小国。公元前1600年商朝建立后,被灭的韦国余民有的沦为新封刘累(帝尧后裔)子孙韦国的奴隶,旧贵族则四散逃亡,约定以国名韦为姓。

  受姓始祖韦伯遐
  豕韦氏封立的韦国旧贵族,有一支辗转逃到了今陕西扶风县境内,裔支又迁入今陕西周至县境内,形成韦谷、讳水、讳川、讳渠等名称。这一支韦姓人传到商末时,人口增多,地域有所扩大,首领韦伯(又写作百韦、伯韦)便在湋川村(今属扶风县)修筑了邑城,建立了韦方国,依附于以周原(今属扶风与岐山县交界地区)为都的周伯国。周武王向东进军灭商纣王时,韦国君率军参加,立下战功。
  公元前1046年西周建立后,周武王论功行赏,封韦国为“伯”爵国,国名称韦伯国。周原出土的甲骨文中记载为“韦伯”。这个“韦伯”,古今的姓氏书无考证和记载,不知其名字。我们据《新唐书·宰相世系四上》的记载考证,所说的“韦伯遐”就是指的这个“韦伯”。名字叫韦遐,加爵位称“韦伯遐”。因为从韦遐至第二十四代孙韦孟,约有1400年(一代按50岁计算),恰与商末至西汉文帝时期的时间相吻合。因此说,韦姓人的本姓祖先是韦遐。商代武丁为王时,迁刘累后裔于今山西夏县,继承帝尧后裔的唐国,封自己的儿子(己姓)为豕韦国君,亦称韦伯国,武王伐纣时被灭。武丁还灭了迁封在今河南原阳县的彭伯国,彭伯国的贵族则入朝为史官。

  二、少数民族韦姓。
  韦姓少数民族,主要是在广西地区。他们既有韦姓人徙人或与韦姓人通婚生子者,又有韦姓中的客家人,还有少数民族从姓韦者,情况比较复杂。但他们绝大多数人是韦贤的后裔,则是可以肯定的。唐代以前的广西韦姓人已述,现将广西少数民族中的韦姓人简述如下。
  唐代时,邕管(今广西)的广源州蛮酋中有韦姓。明代广西土司知州中有韦延寿、韦贵、韦万安、韦保良、韦应鲲、韦昆能、韦文明、韦法真、韦公良、韦富、韦显忠、韦布等。清代有土司知州韦昌、韦懋迁、韦懋选等;东兰州文兰洞蛮的土司知州在明代有韦钱保、韦万目、韦赞见、韦济民、韦爵应、韦玩,清代有韦喜、韦兴宝、韦正宗、韦起云、韦虎臣等;在明代广西僮族中有韦朝威、韦朝猛、韦银豹;瑶族中有韦香等;壮族中的韦姓人则更多,如辛亥革命烈士韦云卿等。
  明代贵州的“八番”中有韦番,韦番中有的人后融人了布依族。清代时贵州地区少数民族中的韦姓人较多;云南地区至明清时期,少数民族中有韦姓分布,有的还迁入今越南民主共和国北部;四川地区的少数民族中亦有韦姓。
  明清时期,蒙古、满族中有韦姓。尤其是东北地区在唐代后韦姓人兴盛的基础上,历宋、元、元、明、清,不仅本地的韦姓人又有发展,而且又有韦姓人迁入。
    汉代西域疏勒等国的韦姓人,有韦国亡后融人西羌族的韦姓人,亦有从杜陵沿丝绸之路人西域的韦姓人。

  三、赐姓他姓改姓
  赐姓韦:
  桓彦范,字士则,润州丹阳(今江苏省镇江)人,以官宦子弟入仕,任司卫主簿。唐时宰相狄仁杰赏识其才,荐为监察御史,累迁官为御史中丞。武周长安年间(702年—704年),他升任司刑少卿。武皇男宠张昌宗引妖人人宫占卜,图谋不轨。大臣宋璟欲问昌宗罪,而武皇庇护。桓彦范上书揭露昌宗野心,陈述利害,请求将昌宗交予三司问罪。武后不理。内史李峤上奏武皇,请求为酷吏害死的人昭雪。桓彦范数上书,陈述利害,再三请求为冤死者昭雪,武皇才允许。他刚直不阿、忠于社稷的行为引起宰相张柬之的注目,并引为心腹近臣。
  周武皇身体日差,病也加重,男宠张昌宗、张易之为保位频繁活动,欲夺天子之位。宰相张柬之、太平公主等为保李氏社稷,谋诛张氏兄弟,桓彦范等参预策划。诛张昌宗、张易之等后,唐中宗复位,韦皇后临朝听政,以拥立功封桓彦范为谯郡公,赐实封食邑500户,升任侍中。他看唐中宗懦弱,大权由韦皇后与男宠武三思等掌握,心中焦虑,又上书唐中宗,劝其勿大权旁落。唐中宗不听。韦皇后、武三思等欲擅权,以方土郑普思为秘书监,道士叶静能为国子祭酒。桓彦范上书反对。由此韦皇后、武三思集团与功臣桓彦范等结下仇恨,欲除掉他。
  李显皇位形同虚设,一切事情完全听韦皇后处置。韦皇后与武三思采取明升暗降的策略,封桓彦范为扶阳郡王,加特进,赐姓韦,与韦后同籍,以示宠幸。韦彦范后被韦皇后贬逐而死。唐睿宗复位(710年)后,下诏恢复彦范的“桓”姓,追复其侍中、特进、扶阳郡王官爵,赐实封食邑200户给其子孙,谥号曰忠烈。
  两唐书为其立传时,均称桓彦范。所以,桓彦范不应归属于韦氏。所出的姓氏书,均把他当作赐姓韦的代表人物,是不妥的。
  隋文帝开皇年间,京兆人韦衮以屡立战功升任左卫中郎将。他的荣升,得力于家奴桃符(无姓)。桃符除侍候他外,并从其习武,胆大勇敢,又有谋略。韦衮每奉命出征,桃符都跟随,每战都出生人死护韦衮,在敌阵中横冲直闯,无人能敌,人称飞虎将。韦衮视桃符为亲子,向隋文帝表奏其功,释去奴隶身份,成为自由民,又在杜陵一带赐其田、宅,助其娶妻成家。桃符成家立业后,感恩韦衮,宰杀黄公牛奉献给韦衮,并向故主人求赐姓。韦衮为桃符以恩报德的精神所感动,亲切地说:“你我出生人死于沙场,亲如父子,就从我姓韦吧。”桃符和妻子、儿女十分感动,说不敢与主人攀亲。韦衮坚持,桃符才接受。他的儿女由此姓韦。他自己不敢直呼韦桃符,便自称为“黄犊子韦”。因韦衮的关系,加之韦桃符是隋文帝所封赐的功将,杜陵韦氏宗族亦承认是其家族成员。韦桃符后成为杜陵富豪,后代至唐中宗时还出了韦皇后(名果儿,可能与先其祖桃符寓意的桃树开花结果有关),宰相韦温及诸驸马,显赫无比。韦皇后使这个家族登上了富贵荣耀的顶峰,也使这个家族跌进了万丈深渊,导致了灭族。经历大起大落、大落大起的韦皇后,在报复社会和贪婪最高权力中毁了自己,也毁了家族几百口人,三代以内的祖坟也均被毁。其家虽属韦姓,但不是韦贤的血缘后代。

  改姓韦:
  韦君宜,作家,北京人,女。她生于1917年,原名魏蓁一,更名韦君宜,清华大学肄业。1936年参加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赴延安后,任新华社、《中国青年》杂志编辑及该杂志的晋绥版主编。新中国成立后,她历任《中国青年》杂志总编,《文艺学习》主编,作家出版社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副社长、总编、社长,中国文联第四届委员,中国作家协会期刊工作委员会主任。她的子女,自然是随其丈夫姓氏,因而不属韦姓人。
  另外,传说汉初韩信曾藏身于南粤,为避仇人,以“韩”字半边“韦”为氏,今广西壮族多有韦氏.

  韦姓迁徙史

  周初韦伯的东迁
  周武王时,宣方国(在今山西垣曲县)复叛,《逸周书·献俘解》记载说:武王令韦伯遐率军和王室军一起讨伐,灭了宣方,又立下战功。武王为表彰韦伯遐的功绩,便封迁韦伯国于其祖先的豕韦国地(今河南省滑县东南50里的妹村),仍称韦伯国;又封其同宗的彭伯国后裔于今河南原阳县,复立彭伯国。周成王年幼继位,由叔父周公旦摄政,兄弟们认为周公有野心,欲篡王位,怨言和蜚语四起,周公也主动避嫌于今陕西商州的楚国内。被封于今河南淇县的纣王子武庚,乘机勾结成王的叔父管叔、蔡叔、霍叔及东方(今山东省)奄国、薄姑等叛乱。在此危急形势下,周公急回京师镐京(今陕西省长安县丰漓村),说服召公、毕公,解除成王疑心,毅然率大军东征,平定了叛乱,维护了刚刚建立的西周政权,受到成王称赞。
  周成王在论功封赏时,依周公的建议,封立宗室人去东方立国(含与周王室关系密切的大臣),加强对山东地区的统治。其中封成王的叔父康叔于卫,都于商末故都朝歌(今淇县),民与封土最多。成王又迁封韦伯国于防(今山东省成武),去加强对夷地的统治。世代相传的韦遐子孙失载其名,但都忠于周王室,与齐、鲁(均在今山东省)大国共同护卫王室,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且韦与彭伯国的贵族还有入朝任史官的。故《楚辞·天问》王逸注释说“尧封(彭祖)于彭城,夏商至周,年七百六十七岁而不衰”,陆德明《经典释文·庄子》说彭祖“在商为守藏史,在周为柱下史,年八百岁”。当然这里是指彭祖世代相传的子孙,非其本人就活了“八百岁”。其中应包括了彭姓、豕韦、诸稽、秃、舟等同宗姓人。
  颛顼的氏族部落曾迁于今山东西部,遂有风姓(太昊伏羲氏和女娲氏后裔)氏族加入,在长期的结合或通婚中,颛顼部落中的氏族亦有以鸟为图腾而姓“风”的。颛顼为帝后,定都于顿丘(今河南省濮阳),黄帝裔支族防姓氏族部落(原居于今陕西省彬县一带)也从渭水流域徙人,在长期错居、生产、生活以及互相通婚中,颛顼族人亦有姓防的。西周时韦伯国迁封的“防”地就是防姓人迁此而得名的。

  春秋韦伯迁彭城
  周幽王昏庸无道,宠爱妃子褒姒,废王后申氏及太子宜臼,立褒姒为王后,立其子伯服为太子,引起一些贵族不满,诸侯叛乱。水、旱灾害又导致阶级和民族矛盾尖锐。在此形势下,废王后申氏的父亲、封国于今河南省南阳市的申侯,联合在今河南拓城的缯国,以及活动在今陕西西北泾河上游的犬戎,从东、西北两面进军,在骊山(今陕西省临潼)杀周幽王。犬戎俘获了褒姒,不久又予以杀害,推翻了西周腐朽王朝。相传周幽王逃到骊山后,曾点燃在山巅上的烽火台。诸侯误认为是幽王又取悦于褒姒,使她有笑容,便不发兵,待知道真的是有战事后,幽王已被杀。“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就是这样来的。
  申侯等拥立废太子宜为王,称周平王,以雒邑为都(今河南洛阳王城公园处),时为公元前770年,史称春秋,亦称东周。春秋时期,周王室地域狭小,政权衰弱,中央控制下不了诸侯,有“政出诸侯”之说。当时有晋、齐、鲁、燕、秦、宋、郑、卫等十多个诸侯国,不仅互相征战,争夺地域,而且还公然侵占王室的土地,周王无力讨伐。韦伯国弱小,被鲁国逼迫,又西迁于同宗的大彭国故地彭城(今江苏徐州),仍称韦伯国。它和位于今河南原阳的彭伯国,均相继有国君或贵族被召人雒邑王室任史官。
  韦伯国传到周赧王时期,与彭伯国同时灭亡。由此,彭姓人和韦姓人又会聚在彭城地区。《汉书·韦贤传》提到的记载其祖先韦孟的《诗》,详细说明了从彭祖至元哲,元哲封立韦国至周郝王时期灭亡的过程。又说其国亡后,战国末其祖先仍有任东周王室史官的,世代以诗书传家,秦朝时期务农,西汉初复人京师长安为官。
  周原甲骨文未出土以前所出版的古今族源姓源书,没有下功夫研究韦姓形成的漫长历史和迁徙过程。甲骨文出土后,也没有认真研究其关于“韦伯”的由来,故都沿袭《新唐书》关于韦姓来源的旧说,使人对其省略了的或含混不清的简说很难理解,注释或以白话文叙述者也是依葫芦画瓢,不求甚解。如《新唐书·宰相世系四上》云:“韦姓出自风姓。颛顼孙大彭为夏诸侯,少康之世,封其别孙元哲于豕韦,其地滑州韦城是也。豕韦、大彭迭为商伯,周赧王时,始失国,徙居彭城,以国为氏。韦伯遐二十四世孙孟。”(下述略)山东大学出版社1990年出版的史国强所著《中国姓氏起源》对此载释云:韦姓“以封国为姓,出自颛顼高阳氏,与钱、彭同出一宗,形成于商朝初年,蛤祖为元哲,发源于今河南省滑县。少康为夏帝时,大彭氏国支孙元哲受封于豕韦,在今滑县南建立韦国,时称豕韦氏。商朝初,成汤灭豕韦氏国,韦国王族四散出逃,约定以国名为姓,遂成韦氏。”今日读者很难弄明白其间的漫长演变过程,致使韦姓来源有四种说法,甚至有韦姓来源于江苏铜山大彭之说,且多说本姓祖先是韦伯遐,不知其后的传世情况。

  两汉时期迁徙
  1、彭城韦孟迁于邹
  汉高祖刘邦在“楚汉之争”中封韩信为齐王,称帝后又迁封韩信为楚王,都于下邳(今江苏省睢宁县西北),辖地北至今江苏新沂、邳县,南至盱眙和安徽嘉山,东至江苏涟水、淮安和清江市。韩信是淮阴(今江苏省淮阴)人,出身贫寒,幼孤,常以讨饭为生。他就封国后,向曾供过他衣饭的洗衣老妇人赠千金报恩,叹大度地任用侮辱过他的恶少年为中尉,受到家乡父老的称赞。项羽的旧部将钟离昧,曾在交战中与汉高祖为敌,结下仇怨。他在刘邦称帝后被通缉,韩信与他关系素好,便收留了他,引起刘邦的怨恨。刘邦令韩信捕钟离昧,韩信不听。加之韩信是功臣,出巡时常带军护卫,猜忌功臣的刘邦便以有人上告其“谋反”为借,废韩信为淮阴侯,把他软禁于长安宅第,后被吕后杀于钟室。
  汉高祖有同父异母弟刘交,好读书,有才干,年少时常和鲁国的穆生、白生、申公交游,又同拜鲁国名儒浮丘伯为师(是荀况弟子的门生)学《诗》《书》。刘邦起义后,刘交跟从,人秦地后被封为文信君。汉王人南郑(今陕西省汉中)后,又还定三秦(今陕西省),刘交跟随左右,备受信任。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废楚王韩信后,分其地为二国,刘邦封其叔伯兄刘贾为荆王,封弟刘交为楚王,都于下邳,有薛郡、东海、彭城36县地。楚元王刘交赴楚王国后,拜穆生等三人为中大夫,高祖又拜韦孟为元王傅。元王对韦孟十分尊重,又拜他为王子夷王傅。夷王仍然尊重韦孟,又拜他为王子刘戎傅。刘戎继承王位后,十分暴虐,对祖父刘交的老臣不礼,穆生辞官回朝,申公、白生留任。太傅韦孟见刘戎荒淫不道,作诗规劝,刘戎不听。于是,韦孟辞去太傅之职,回到家乡彭城(今徐州),读书写诗为生,成为彭城韦姓尊重的儒吏。此后,他又举家迁于邹(今山东省邹县)。从此,彭城、邹县均成为韦姓人的分布地。
  韦孟举家迁邹时,同宗的近邻亦有随迁者,彭城留居的同宗韦姓亦不少。韦孟居邹,仍不忘楚王刘戎的情况,为其前途忧虑。他又上奏诗作谏曰:“我祖出自豕韦,夏殷为诸侯。周赧王听信谗言,灭我豕韦国,迁于彭城。高祖受命,我家复兴,辅佐楚王,元王夷王守道,王国大治。戎王继业,怎能荒淫,不守汉德?王政日衰,庄稼不收,民困国穷,危在眼前,恳请吾王勤于政,爱民治国,微臣在鲁心安焉。”楚王戎阅韦孟诗而不悦,后参与吴王刘濞叛乱,军败自杀,楚国被汉景帝废除。
  韦孟去世后,葬于邹。其子、孙、曾孙四代都以诗书传家,为汉朝官吏,形成邹地韦姓大家族,彭城的韦姓人亦有相继徙人邹的。这些韦姓人家,又向他地迁徙,便形成齐、鲁各地的韦姓人。至清代时,山东齐河人韦逢甲,为道光十六年(1836年)进士,历任浙江宣平、余杭、浦江县知县,组织乡勇团抗击英军,在吴淞口与英侵略军战斗中英勇殉国。近现代山东地区的韦姓人也较多。

  2、邹地韦贤迁长安
  韦孟至四代孙的家族墓均在邹,家族人员较多。传到五代孙韦贤时,家族地位增高。《汉书·韦贤传》记载:韦贤自幼聪明,诚实少言,稍大后专心读书,衣食不讲究。成年后,精通《诗》,兼通《礼》《尚书》,朴实无华,待人忠厚,甚得家族及乡里人爱戴。之后,他又在家乡收徒授业,名声大振,号称“邹鲁大儒”。地方官员向朝廷举荐韦贤,汉武帝派使者赴邹,以“公车”征聘他人长安做官。韦贤遂告别乡亲父老,留三子舜在家奉祀祖坟守业,携妻子及另三个儿子人长安(今陕西省西安)。
  韦贤到达长安后,汉武帝亲自召见,询问治国良策,韦贤对答如流。汉武帝认为其有真才实学,面授韦贤为《诗》博士,任命为给事中。皇太子刘弗陵年少好学,汉武帝又拜韦贤为太傅,令其教太子学《诗》经。
  汉武帝在公元前87年去世后,皇太子刘弗陵继位,称汉昭帝。他将恩师韦贤晋升为光禄大夫詹事。不久,又任韦贤为大鸿胪。公元前74年昭帝去世后,无太子继位。大将军霍光与韦贤等大臣商议,迎立宗室王刘询继承皇位,称汉宣帝。汉宣帝封韦贤为关内侯,任其为长信宫少府,对韦贤备加敬重。本始三年(公元前71年),丞相蔡义去世,汉宣帝便拜德高望重的韦贤为丞相,晋爵为扶阳侯,享始平(今陕西省兴平市)食邑700户。地节三年(公元前68年),韦贤以年迈辞去相位,归于食邑地平陵(汉昭帝陵,今兴平)安度晚年,去世后谥号为“节侯”。从此,其家人便定居于长安的平陵,成为显贵家族。

  韦姓分布

  韦姓人分布很广,远及海外诸国,总计约有90万人。分布较多的省份有陕西(西安、长安、蒲城、澄城、咸阳、宝鸡、延安、榆林、清涧、汉中、安康、商洛)、广西壮族自治区(仅中级职称以上者就多达200余人)、广东(广州、龙川、珠海)、江苏(镇江、常州、苏州、南京、扬州、上元)、浙江(杭州、绍兴、余姚、吴兴)、安徽(合肥、芜湖、霍丘)、河南(洛阳、郑州、开封、原阳、杞县、滑县)、山东(济南、曲阜、淄博、邹县)等省(县、市因无资料,难详述)。
  次之是河北(石家庄、邯郸、肃宁、保定)、北京、天津、上海、山西、甘肃、内蒙古、新疆、辽宁、吉林、黑龙江、云南、贵州、四川、香港、台湾等省和地区。世界诸国的韦姓人,以东南亚诸国较多。
今朝有酒今朝醉
傍晚无钱傍晚忙
3#
发表于 2008-9-15 23:40:41 |只看该作者

【中国人民解放军韦姓开国将军生平简介】

韦国清上将
  韦国清(1913-1989),壮族,原名韦邦宽,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兰县太平乡弄英村人。出生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参加百色起义。1931年由青年团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国工农红军第7军排长、连长,瑞金红军学校军事教员,红军干部团营长,红军大学特科团代团长,教导师特科团团长。参加了中央苏区反“围剿”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七·七”芦沟桥抗战爆发后,历任八路军总部随营学校校长,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一分校训练部部长、副校长兼教育长,山东纵队陇海南进支队政治委员,八路军第5纵队第3支队政治委员,参与开辟皖东北抗日根据地。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历任新四军第3师9旅政治委员、旅长,第4师副师长。路西战役野战指挥部司令员。参与指挥青阳镇、程道口、山子头、张楼、西进、淮北津浦路东和涡北等战役战斗。
  解放战争时期,历任山东野战军第2纵队副司令员,华东野战军第2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苏北兵团司令员、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第10兵团政治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应邀赴越南任军事顾问团团长,指导越军取得了抗美援越的胜利。回国后历任广西省省长,公安军副司令员,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第一书记、广西自治区人民委员会主席、广西自治区政治协商会议主席,广西军区第一政治委员,中共中央中南局第二书记,中共广东省委第一书记,广州军区第一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中共中央军委副秘书长。是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委,第四、五、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第四、五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共产党第八届候补中央委员、中央委员,第九届中央委员,第十、十一、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委员。
  1955年9月被授予上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53年9月2日荣获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二级胡志明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89年6月15日在北京逝世,终年76岁。

  韦杰中将
  韦杰(1914-1987),原名韦士良,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兰县人,壮族。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七军班长、排长、连长,红3军团第5师13团营长,红15军团第73师223团参谋长、团长、骑兵团团长,第74师师长。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学员队队长,八路军总部特务团团长,八路军115师344旅688团团长,八路军129师新编第一旅旅长,太行军区第五军分区司令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六纵队副司令员兼16旅旅长,华北军区第14旅队司令员,第18兵团61军军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第18兵团军长兼川北军区司令员,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三兵团军长,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高级函授系主任,成都军区副司令员。是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1955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荣获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一级国旗勋章。1987年2月3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73岁。

  韦祖珍少将
  韦祖珍(1912-1982),壮族,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兰县人,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七军排长、连政治指导员,红3军团保卫局侦察科科员,独立团特派员,红1军团教导营特派员,红1军团政治部保卫部副科长、科长,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15师晋西南支队(警一旅)2团政治委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热辽纵队第27旅政治委员,冀察热辽军区热东军分区副政治委员、独立18旅政治委员,东北民主联军第8纵队24师政治委员,第四野战军45军事家35师政治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副政治委员,兵团政治部主任,空军军副政治委员、军政治委员,福州军区空军政治委员,广州军区政治委员兼广西军区第二政治委员。是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修补代表。
  1955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1982年10月11日逝世,终年70岁。

  韦统泰少将
  韦统泰(1918-——),山东省曹县人。1938年参加八路军。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时期,任晋察冀军区第1军分区25团司令部侦察参谋,第1军分区司令部侦察参谋、侦察股股长,第25团参谋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冀察热辽军区特务1团副团长兼参谋长,第27旅72团副团长兼参谋长,热东独立团副团长,东北野战军第八纵队24师72团团长,第四野战军45军135师405团团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师参谋长、副师长,中国人民志愿军师长、副军长,中国人民解放军军长,昆明军区副司令员,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
  1955年9月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
今朝有酒今朝醉
傍晚无钱傍晚忙
4#
发表于 2008-9-15 23:41:25 |只看该作者

【中国人民解放军韦姓高级将领、革命英烈简介】

韦一平烈士
  韦一平(1909-1945.10.15),壮族,原名韦瑞珍,广西省宜山县人。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23年秋到广东省三水县参加农民革命运动。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8年参加农民自卫军。1929年参加百色起义,同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
  大革命时期,1925年秋参加国民革命军,随部参加了第二次东征讨伐陈炯明。同年冬到叶挺独立团任职。1926年夏参加北伐战争。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先后参加了广州起义、海陆丰起义,任中共海陆丰根据地区委书记。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9年秋受中共广东省委派遣,回广西南宁开展兵运工作。12月参加百色起义。1930年冬随红7军主力北上。1931年4月到达湘赣苏区,先后任红7军班、排、连、团长等职。1933年调任湘赣省红军学校教导员。1934年任永新县军事部长。红军长征前夕,任湘赣省军区动员武装部部长。中央红军长征后,任1936年冬任萍(乡)、安(福)、宜(春)中心县委书记兼游击队政治委员。坚持湘赣边区三年游击战争。
  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七·七”卢沟桥抗战爆发后,任中共吉安中心县委宣传部部长,新四军驻吉安通讯处主任。1939年冬以后任中共苏北特委书记,泰兴中心县委书记,中共苏中第1地委书记兼新四军苏中第1军分区政治委员。1941年3月任中共苏中第3地委书记兼苏中第3军分区政治委员。参加了苏中反“扫荡”斗争。1942年12月调任中共苏中第一地委书记,苏中军区教导第1旅政治委员,苏浙军区第4纵队政治委员兼中共浙西特委书记,浙西军分区政治委员。1943年春中反“清乡”斗争、天日山等战役战斗。1944年12月调回苏中三地任原职。1945年2月任苏中军区第一教导旅政治委员,后改任苏浙军区第4纵队政治委员。7月兼任中共浙西地委书记和浙西军分区政治委员。
  1945年10月15日晚奉命率部渡江北撤,在江苏泰兴县天星桥南江面上,不幸因沉船事故牺牲,时年仅36岁。1954年3月被中央人民政府追认为革命烈士。

  韦拔群烈士
  韦拔群(1894-1932.10.19),壮族,原名韦秉乾,后改名韦萃。广西省东兰县巴学乡东里屯人。1913年入广西法政学堂,因不满学校的种种陋习,一年后退学,到广东以及长江中下游各省游历。1929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广西百色武装起义。
  民主革命时期,1915年回到东兰。护国战争爆发后,在家乡招募了100多名乡友赴贵州参加护国军讨伐袁世凯,后任连副。因反对旧军官虐待士兵而被捕入狱,后经一位广西同乡营救出狱,并保送贵州讲武堂学习。讲武堂结业后,被分配到黔军驻重庆某军部任参谋。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阅读了《新青年》等进步刊物,接受新的思想,并以“愤不平”为笔名,宣传革命思想。不久被军部查究,毅然弃职离开旧军队,前往上海、广州等地寻访孙中山。1920年10月在广州参加了广西籍国民党人马君武组织的改造广西同志会,任政治组副组长,参与推翻桂系军阀陆荣廷的革命活动。1921年9月回到家乡东兰,秘密组织了改造东兰同志会,号召农民起来“打破不平”、“救家乡、救广西、救中国”。还组织宣讲团,进行反军阀、反土豪劣绅、反贪官污吏、反苛捐杂税的宣传。1923年组织农民自卫军三次攻打东兰县城。
  大革命时期,1924年8月赴广州。1925年1月进入第3届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结业后被委派为农运特派员,回广西开展农民运动。9月东兰县农民协会成立,任军事部部长。后在东兰开办了3期农民运动讲习所,任主任,为右江地区10多个县培养了一大批农民运动的骨干,推动了广西农民运动的迅速发展。1926年夏秋中国共产党为加强对左、右江农民运动的领导,成立了苍梧、镇南、田南三个农运办事处,先后任田南农运办事处副主任、主任兼一路农军总指挥。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领导右江地区的农民自卫军,坚持公开的武装斗争,打击敌人。在斗争中发展和壮大了农民武装,播下了革命的火种,为红7军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9年参加广西百色武装起义,同年出席广西省第一次农民代表大会,当选为广西农民协会副主任委员。12月参加邓小平、张云逸等领导的百色武装起义,任工农红军第7军第3纵队司令。同时还当选为右江工农民主政府委员。1930年3月协助邓小平在东兰武篆进行土地改革的试点工作。10月红7军奉命北上,部队在河池整编为3个师,担任第21师师长,负责留守右江革命根据地。把21师的绝大部分兵力、武器补充给北上的部队,仅率很少一部分人回东兰坚持根据地斗争,为开辟右江革命根据地建立了不朽的功勋。1931年8月红7军第21师改为中国工农红军右江独立师,任师长。11月当选为第一届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执行委员,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中坚持开展游击战争。同年率红军先后粉碎了桂系军阀对根据地发动的两次“围剿”,保卫和巩固了右江革命根据地。
  1932年10月19日在第三次反“围剿”中遭叛徒暗害,不幸牺牲,时年仅38岁。

  韦庭安烈士
  韦庭安(1921-1943),又名韦非,广西省罗城县人。1936年在柳州中学读书。1937年参加革命,同年经陶保桓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新四军第4师第6支队任政治指导员,第11旅31团营副政治教导员。
  1937年“七·七”芦沟桥事变后投笔从戎,参加广西学生军,奔赴安徽抗日前线,并在学生军中组织中共地下党支部,发展中国共产党党员。在抗日军政大学分校学习后,分配到新四军第4师第6支队任政治指导员,新四军第11旅31团营副政治教导员。
  1941年因“托派”问题被错误处决,时年仅22岁。1981年平反昭雪,并追认为革命烈士。1984年10月19日中共中央、中央军委、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作出了《关于为一九四一年新四军第四师等部队和淮北、淮南根据地所谓托派案件彻底平反的决定》,为烈士彻底平反,恢复名誉,使这一历史遗案,最终得到圆满的解决。
今朝有酒今朝醉
傍晚无钱傍晚忙
5#
发表于 2008-9-15 23:41:55 |只看该作者

【中国共产党韦姓高级领导人、革命英烈简介】

韦坚烈士
  韦坚(1893-1932),壮族,广西省东兰县东院区巴拉乡却内屯人。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广西省东兰县巴拉乡、东兰县东院区农民协会执行委员,中共东兰县东院区委书记、东兰县东院区第一届苏维埃政府执行委员、东兰县东院区第二届苏维埃政府主席。革命烈士。
  大革命时期,1925年夏秋投身于东兰县农民运动,发动组织农会、农军,开展打倒土豪劣绅势力的斗争。1926年11月进入东兰第二届农讲所学习。历任东兰县巴拉乡、东兰县东院区农民协会执行委员。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年8月参加东风凌色四县农军暴动,尔后转入山区坚持游击活动。1929年12月参加百色起义。1929年冬历任中共东兰县东院区委书记、东兰县东院区第一届苏维埃政府执行委员、东兰县东院区第二届苏维埃政府主席,领导该东兰县东院区农民深入开展土地革命和巩固革命根据地的各项建设。1931年3月撤入山区,坚持开展游击战争。
  1932年在反“围剿”战斗中被捕,不久押至东兰县县城被杀害,时年仅39岁。

  韦从俭书记
  韦从俭(1913.11-1989.2.5),江苏省沛县人。1938年5月参加革命。1939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山东省湖西专员公署副专员,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财务处副处长,中央人民政府工交部巡视员,中共四川省化工厂党委书记,中共成都市青白江区首届区委第一书记,中共化工部第八设计院党委书记。
  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5月起先后历任沛县乡、区青年救国团主任,山东单县青年救国团主任兼中共单县青年委员会书记,中共江苏省丰县县委宣传部部长,中共山东省鱼台县县委副书记兼宣传部部长。战斗在抗日斗争第一线,组织群众坚持抗日救亡斗争,不怕牺牲,为打击日本侵略者建立了功绩。
  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12月起先后历任中共江苏省丰县县委书记,中共山东省金乡县县委副书记兼县长,山东省湖西专员公署副专员。为巩固和建设边区、支援解放战争、夺取全国胜利、创立和保卫人民政权,进行了艰苦的斗争,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山东省湖西专员公署副专员。1953年10月调任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财务处副处长。1955年3月调任中央人民政府工交部巡视员,从事工业交通战线的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工作。1957年6月任中共四川省化工厂党委书记,刻苦学习,努力工作,带领全厂职工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俭办厂的优良传统,成功地建设了中国第一座国产化中型氮肥厂,为四川化学工业基地的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1960年2月任中共成都市青白江区首届区委第一书记,带领区委一班人团结奋斗,共同做好建区的各项工作,为青白区的建立贡献了自己的智慧和力量。1962年8月再任中共四川省化工厂党委书记。1964年8月调任中共国务院化工部西南化工设计研究院党委书记。1965年7月起调化工部第八设计院,历任中共化工部第八设计院党委书记、革命委员会主任。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忍受着癌症手术后的痛苦,带病坚持工作。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重视培养中青年干部,热情支持中青年干部走上领导岗位,自己则退居第二线作顾问。1982年7月离职休养,仍然关心国家大事,继续关心、指导和帮助化工部第八设计院的领导班子的建设和其他工作。
  1989年2月5日因病在成都市华西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逝世,终年76岁。

  韦希成烈士
  韦希成(1890-1942.3.10),本名韦继顼,又名韦奚成,四川省南川县合溪乡郭家沟人。出生在一个富裕农民家庭。1906年入重庆府中学堂读书。1909年加入中国同盟会。1924年秋加入中国共产党。
  民主革命时期,1909年9月回南川组织革命力量,与同盟会重庆支部所派熊兆飞、刘代俊等回县在合溪、元村等乡组成“同仁会”,秘密建立反清农民武装。1911年协同熊兆飞、谈毅等领导农民举行武装起义。同年加入蜀军,参加北伐战争。1912年春入川军5师随营学校学习军事,结业后任排长。后回到故乡,经友人介绍到涪陵明德小学教书。1916年7月护国军路经涪陵,策动涪陵警备队长杨光烈率队投奔护国军,随刘伯承部队参加护国战争和护法战争。由于机智勇敢,沉着果断,身先士卒,被提升为连长,不久又被提升为第二混成旅第1团营长。在这期间同刘伯承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大革命时期,1924年春在北伐战争中腿部负伤致残。1926年秋回到南川参加了“南川青年社”,任“东西北联团干部学校”副校长兼军事政治部主任,1927年1月参加中共南川党组织发动的农民武装暴动。暴动失败后,转为隐蔽活动。与中共党员谢德章、李义等隐蔽合溪乡创办合溪级初国民学校,自任校长,以教书作掩护,发展了10多人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暑期回到合溪乡办校教书。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8年2月中共四川省委派陈问绪到南川传达中央“八·七”会议精神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又回到故乡,一面办学,一面开展革命活动。在合溪禹王庙办起合溪国民初级小学任校长,聘请了一些共产党员担任教师。同时秘密组成合溪农民协会,担任团总,开展打击土豪活动。为惩办元合乡“两豪一霸”,与谢德章、李义及袁光伟等率领农会会员,秘密处决了刘德宽、韦元章,并将冯炳宣恶贯满盈的儿子冯仲吉及爪牙等6人处决于勒夹沟小寨。冯炳宣至县城告密,因此被拘押,因“查无实据”被释放。随后到涪陵仁济医院当文牍。根据中共涪陵县委指示,在仁济医院秘密建立了特别联络站,发展党员,建立中共党小组。1929年8月为遭敌人杀害的共产党员袁光伟收敛尸体,引起敌特注意。1930年腊月被刘湘部侦缉队逮捕入狱,囚于涪陵监狱。1932年4月经好友赵书元营救出狱,转移到犍为工作。1933年春去云阳县双土乡小学任教。1934年5月到云阳东城小学校任教。在这里经共产党员扬中龙牵线,与中央上海局派回云阳的共产党员谭林、陶闾、赵唯等取得联系,成立了中共汤溪工作委员会,建立中共云阳县委,任书记。积极发展壮大中共党的组织,准备发动工农武装暴动。1935年1月云阳工农武装暴动失败,有的党员被捕,有的转移隐蔽,担负起云阳县党组织的全面工作。
  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秋任中共云阳县委任书记。1939年冬组织上百名有志青年奔赴抗日圣地延安,因而引起敌人注意,中共党组织决定其撤离云阳到重庆。1940年春到重庆第九重伤医院当文书,兼治病。1941年2月经中共党组织批准,回到故乡南川县合溪乡,任乡长兼合溪小学校长,继续以办学为掩护,开展革命活动。改革弊政,废弃乡公所整治农民的狗夹刑具,税收实行统一累进率,税款由大户分摊,富户犯法罪加一等,并集资开办合溪药铺为民治病。为扩建小学校舍,献出家中建房木材,还动员韦萃廷捐谷,说服韦进臣、刘海田捐地资助。1942年春中共南方局派温凯廷(作民)、张琼英等共产党员到合溪小学任教,成立中共合溪特支,由温凯廷负责。从此,合溪特支成了川黔边党的一个活动据点。
  1942年因肺结核病急性发作,于3月10日逝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追认为革命烈士。
今朝有酒今朝醉
傍晚无钱傍晚忙
6#
发表于 2008-9-15 23:42:27 |只看该作者

【中华人民共和国韦姓高级领导人、革命英烈简介】

韦钰副部长(中国第一位电子学女博士)
  韦钰(1940.2-——),女,壮族,广西省桂林市人。南京工学院毕业。东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历任南京工学院院长,东南大学学习科学研究中心主任、校长,中国广播电视大学校长,中国电子学会副理事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理事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科协副主席,全国妇联副主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教育委员会副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副部长。中国现代著名电子学家、教育学家。
  1961年毕业于南京工学院(东南大学前身)无线电工程系。1965年南京工学院电子工程系研究生毕业。1981年获得西德亚琛工业大学工学博士学位,由于成绩优异,获得博歇尔奖章,是第一位获得此荣誉的中国留学生。并获得加拿大康戈迪大学、西蒙弗雷泽大学、美国明尼苏达大学、英国威尔斯大学、日本爱知工业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公开大学、澳门大学的名誉博士学位。早期从事微波电子学研究,在变频行波管和回旋非线性理论发展成就突出,此外在非几何成像上提出了一系列新理论和方法,又首先在中国将计算机辅助断层成像技术应用于材料检测和地震勘测。1982年起从事生物电子学和分子电子学的理论和应用研究,获得了中国第一批生物组织的微波CT、超声CT、衍射CT和B/A非线性参量断层图像,使中国成为国际上继美、日后第三个能做出B/A断层图像的国家。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分子生物电子学实验室(现名吴健雄实验室)和第一个生物电子学博士点。在国际上首先系统地阐明了分子器件和分子计算系统的基本特性,并首先采用了分子器件分子设计的方法。首次在中国研制成功的LB膜,取得中国电子束刻蚀的最好水平。1985年起历任南京工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系第一任系主任、副院长、院长,东南大学副校长、校长。1993年起历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教育委员会副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副部长、中国广播电视大学校长。在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副部长期间,对中国教育网络的建设和远程教育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社会职务兼任东南大学学习科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电子学会副理事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科教文体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全国妇联副主席等多项职务。是国际分子电子学与生物计算系统学会首批12名常务理事之一,并担任国际科学联盟、国际红十字委员会、世界银行等组织的委员和顾问。目前正在从事学习科学的研究。

  韦建桦局长
  韦建桦(1946.7-——),江苏省江都市人。中国共产党党员。大学学历。译审,一级审核研究员。中共中央编译局副秘书长、副局长、局长,国际MEGA编辑委员会委员,武汉大学兼职教授。主要从事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经典著作的研究和编译。中国现代著名马克思主义翻译家、理论研究家。
  1978年起在中共中央编译局从事经典著作的编译和研究工作,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大课题研究,组织领导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编译和研究工作,具有渊博的学识和很高的理论造诣。从中国共产党的十七大的主要成果和报告起草过程、十七大的主题、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和主要任务、党的自身建设、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改、为实现十七大确定的目标而奋斗等八个方面,对十七大报告的丰富内涵进行了全面、深入、系统的论述,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以及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在世界的交流所作出的重要贡献。历任中共中央编译局马列部副主任、中共中央编译局副秘书长,武汉大学兼职教授。1995年任中共中央编译局副局长。1996年7月起任中共中央编译局局长,国际MEGA编辑委员会委员。是第九、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十五、十六、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韦泽芳副主任(原海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判处有期徒刑5年)
  韦泽芳(1934.1-——),广东省琼山县(今海南省琼山市)人。高中文化。1949年参加工作。1958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8年任中共海南省委常委、海南省政法委书记。1993年3月任海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中共海南省人大常委会党组副书记。1997年2月19日以受贿罪被判处有期徒刑5年。
  1988年任中共海南省委常委、海南省政法委书记。1993年3月任海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中共海南省人大常委会党组副书记。1993年元旦前后,海南侨海实业总公司总经理罗海平倒卖侨海城项目的土地等经济问题,被军事科学院保卫处查处。军科院政治部、保卫部控告罗海平的信件材料,军科院保卫部负责人也到海南,要求海南政法机关予以协助。罗海平得知情况后,便向其(时任中共海南省常委、政法委书记)提供书面材料,反映其经济问题不属军科院管辖,要求其过问此事。罗海平为达到受其庇护的目的,第一次到其家里去,留下1万元人民币。遂为“处理”军科院对罗海平的控告问题主持召开了有关“协调”会议。1993年上半年的一天晚上,罗海平为感谢其帮助,再次登门拜访,临走时在茶桌上留下5万元人民币作为答谢。其两次受贿6万元人民币均由妻子毛秀兰保管。案发后毛秀兰已退出赃款6万元。
  1996年6月12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对其以受贿罪立案依法侦查。6月24日经海南省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23次会议审议许可,被依法逮捕。10月22日移送海南省人民检察院审查起诉。12月3日根据案件管辖范围,由海口市人民检察院向海口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公诉。1997年1月7日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决定,并经中央批准,开除其党籍。2月19日海口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审理认为,被告人利用职务之便非法接受贿赂款人民币6万元,数额巨大,其行为已构成受贿罪,被告人辩护律师提出,“韦泽芳犯罪后,主动交代犯罪事实,认罪态度好,且积极退还全部赃款,有悔罪表现,应减轻处罚”的辩护意见成立,应予采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八十五条、第五十九条第二款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惩治贪污罪贿赂罪的补充规定》第四条第一款、第五条、第二条第(一)项、第十二条之规定以受贿罪被处有期徒刑5年。没收退还的赃款人民币6万元,上交国库。一审判决后,被告人不上诉。

  韦家能副主任
  韦家能(1944.11——),壮族,广西省都安县人。广西大学土木系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毕业,大学学历。1970年8月参加工作。1974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党组副书记。??
  1965年9月入广西大学土木系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学习。1970年8月大学毕业后,在广西百色县百色镇陶瓷厂、酒厂劳动锻炼。1971年8月任广西百色县百色镇针织厂技术员。1974年3月任广西百色县百色镇建委、计委技术员。1980年5月任广西百色市基建局副局长、百色市建筑设计室主任。1984年6月任中共广西百色市委副书记、百色市市长。1990年2月任中共广西玉林地委委员、组织部部长。1991年8月任中共广西玉林地委副书记、玉林地区行署专员。1992年10月任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检察院党组副书记(其间:1992.10-1992.12在中央检察官管理学院岗位培训班学习)。1993年2月任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检察院检察长、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检察院党组书记,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政法委副书记。1998年1月任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党组成员。2002年1月任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党组副书记。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第七、八届委员,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七、八、九、十届人大代表。
今朝有酒今朝醉
傍晚无钱傍晚忙
7#
发表于 2008-9-15 23:42:57 |只看该作者

【中华近代、现代韦姓文化名人简介】

韦文明(教育界)
  韦文明(1871-1923),字丽南,云南省楚雄县鹿城镇(今楚雄彝族自治州楚雄市鹿城镇)人。早年受业于楚雄举人李炳泰门下,清·光绪考中拔贡。废科举后进入云南省师范学堂,毕业后,历任楚雄高等小学校长、楚雄教育会会长及县立中学教员,服务桑梓,献身教育,终生不懈。中国近代著名教育家。
  晚清时期,光绪年间考中拔贡,清政府废科举后进入云南省师范学堂,毕业后,历任楚雄高等小学校长、教育会长及县立中学教员等职。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楚雄州废除书院,兴办学堂,时值楚雄高等小学创办,为兴办地方教育,四处奔走,筹措经费,惨淡经营。新建大教室四间,学生宿舍楼房一列,约百余间,以及厨房、厕所、桌凳、床铺等设施,学校始具规模,为农村学生和城区部分学生住校就读提供了条件。为宣传科学知识,扩大新学影响,利用端午节郊游习俗,在新建教室内举办人体模型、动物植物矿物标本、声光化电仪器展览,以供游人参观。这一首创性文化活动,受到社会广泛赞誉。
  民主革命时期,1913年学校师资严重匮乏,为发展地方教育,县于原考棚旧址筹建师范讲习所,韦文明复主其事,招收高等小学毕业生,学习一年,毕业合格者推荐到各国民小学任职。自此城乡师资始有来源,推进了地方教育的发展。其兴学执教,尤其注重人才的培养,凡是品学兼优者,均奖掖提携,让其继续深造上进。由于教育成绩显著,云南省政府先后于1913年和1922年分别以“兴学罔懈”及“志存作育”巨匾相赠,予以表彰嘉奖。终生素重德行,性格敦厚儒雅,处世对人谦和礼让,从不与人争执,平生本着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服务桑梓教育,深受学校师生爱戴和社会各界人士敬重。
  1923年4月染病,医治无效去世,时年仅52岁。祖孙3代,从事教育事业者至今不下20余人,堪称一方书香门第,教育世家。县长刘国藩也曾以“选拔”匾额一块,木刻楹联一副相送,以表感佩之情:
  孝友传家,一树荆花多乐趣;
  诗书继世,满城桃李属春风。

  韦君宜(文学)
  韦君宜(1917.10.26-2002.1.26),原名魏蓁一,祖籍湖北省建始县业州镇人,出生于北京市。1936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毕业于清华大学哲学系。共青团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兼团中央机关刊物《中国青年》总编辑,中共北京市文委副书记,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编辑家、出版家。
  大革命时期,1924年入长春铁路子弟小学读3年级。1927年到北平插班考入北京实验小学6年级。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34年南开女子中学高中毕业后考入清华大学哲学系。1935年积极参加“一二·九”运动。编辑《北京妇女》和《清华周刊》哲学专栏。“君宜”是发表《哀鲁迅》时首用的笔名。
  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七·七”芦沟桥事变后,在湖北地区从事中共地下党工作,任中共襄阳特支委员、宜昌区委委员。1939年初到延安,先后担任中共中央青年委员会干事,《中国青年》杂志、《中国青年》杂志晋西版、《抗战报》编辑,新华广播电台编辑。
  解放战争时期,抗战后改姓名为韦君宜。1947年随中央机关撤离延安,奔赴晋察冀解放区,任平山县温塘区委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在河北平山县参加《中国青年》杂志的复刊筹备工作。1949年继杨述之后接任共青团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兼团中央机关刊物《中国青年》总编辑。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3年任中共北京市文委副书记,同年从共青团中央调至中国作家协会,任中共“作协”党组成员。1954年创办并主编《文艺学习》杂志。1958年1月任《人民文学》副总编。1960年调任作家出版社总编辑。1961年起先后担任人民文学出版社副总编辑、副社长、总编辑。1969年9月随人民文学出版社干部下放到湖北文化部咸宁“五七”干校。1971年底定为“犯有走资派错误”的干部获得解放。1973年3月回人民文学出版社,任领导小组成员分管业务。历任人民文学出版社副社长兼副总编辑、总编辑。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为荣获茅盾文学奖的长篇小说《将军吟》、《沉重的翅膀》(第四次修订本),以及《生活的路》、《冬》、《铺花的歧路》、《爱与仇》、《画魂──张玉良传》、《有一个美丽的地方》等中长篇小说的修改、发表和出版。1983年任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1985年12月离休,从事编辑、出版工作近50年,倾注了心血和力量。1986年起因脑溢血入院,15年来与疾病顽强斗争,病中出版了长篇回忆录《思痛录》、长篇小说《露莎的路》等30多万字的作品。以手中的笔痛快淋漓地倾吐了自己长期的感受,书写了自己所经历的党内历次政治运动包括延安整风运动。为第四届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中国作协文学期刊工作委员会主任,大型文学双月刊《当代》杂志顾问。
  2002年1月26日因病在北京协和医院逝世,享年85岁。主要著作有:青年修养文集《前进的脚迹》等,短篇小说集《女人集》等,散文集《流年似水》、《故国情》等,中短篇小说集《老干部别传》等,编辑经验谈《老编辑手记》等,长篇小说《母与子》等近200万字的作品。

  韦素园(文学)
  韦素园(1902.6.18-1932.8.1),又名韦散国、韦潄园,安徽省霍丘县人。出生于小商之家,自幼天资聪颖,8岁入私塾,11岁与四弟丛芜入霍邱县立小学。未名社主要成员。1921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民报》、《未名》半月刊、《未名丛刊》、《未名新集》编辑。中国近代著名翻译家、文学家。
  民主革命时期,从小虚心好学,多才多艺,写得一手妙文,还会做诗、画画。1914年秋转入叶家集明强小学高年级第一班就读,与李霁野、台静农等人同班。1915年毕业后,由于家中无法承担整个上中学的学费和食宿费,只好到不要学费和食宿费的阜阳第三师范学校读书。在校不仅学到了新课程,而且接受了新思想和进步教师的爱国主义教育。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中国向德国宣战。1918年春在爱国主义思想的促动下,离开了阜阳第三师范学校,到北京参加了段祺瑞政府所办的参战军,这时俄国十月革命已经爆发,但是在当时除极少数先进分子外,一般人既不知道十月革命的意义,更不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帝国主义战争的性质。因在小学和师范学校的时候,常常听到“投笔从戎”、“马革裹尸”等英雄主义教育,因此在爱国热情的影响下,走上了从军的道路,参加段祺瑞的参战军。但不久便识破了段祺瑞参战军的骗局,毅然离开了部队。1919年投入“五·四”运动,参与驱逐军阀张敬尧的斗争。1920年随兄到安庆,转入安徽省立法政专门学校,恰逢安庆“六·二”学潮,被推举领导省学生联合会工作,编写刻印传单,宣传、鼓动群众。1921年离安庆,入上海外国语学校补习俄文。同年夏与刘少奇、任弼时、曹靖华、蒋光慈等到莫斯科考察学习。参加了列宁主持的共产国际第三次代表大会,后又进入莫斯科东方劳动大学学习。1922年秋回国后,进北京俄文法政专门学校学习,因为有些俄文基础,不辞辛苦,为低年级的同学作辅导。读书勤奋认真,在较短的时间里有了较可观的进步。课余最喜欢阅读柴霍甫、果戈理的作品,以及勃洛克的《十二个》等苏联文学新著,开始翻译苏联文学作品。寒假回到安庆省亲期间,约小学同学李霁野一起到北京读书。1923年春和李霁野一起到北京,继续在俄文法政学校学习,李霁野进了崇实中学读高中。
  大革命时期,1924年一面学习,一面开始翻译苏俄文学作品。李霁野第一本译作安东莱夫的《往星中》是其用俄文帮加以改校的。自己也选择梭罗古勃的《蛇睛集》。期间认识了中共地下党北京市委负责人刘愈和地下党员赵赤坪。9月24日把《往星中》送给鲁迅看,得到鲁迅的称赞。1925年5月17日与李霁野、台静农第一次拜访鲁迅。7月经鲁迅介绍任《民报》副刊的编辑,在鲁迅的支持下,副刊办得非常出色,扩大了发行量。但不久《民报》因触怒了奉系军阀张作霖,上任还不到一个月《民报》被封。在鲁迅倡导和支持下,与李霁野、台静农、韦丛芜、曹靖华等组成未名社,社址设其住处,主持未名社的日常工作,编印《未名》半月刊、《未名丛刊》、《未名新集》。并创办《莽原》半月刊,任责任编辑。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8年4月刘愈被国民党当局杀害时,病中写了《忆亡友愈》诗悼念,发表《未名》半月刊上。1932年6月听说中共地下党员赵赤坪又被捕,在与疾病的斗争中,写了《怀念我的亲友》诗,勉励自己的同志。一生勤于文学翻译,同时还创作了大量散文、小品、诗歌等文学作品。
  1932年8月1日因劳成疾,不幸在北京同仁医院病逝,终年仅30岁。鲁迅手书“呜呼,宏才远志,厄于短年,文苑失英,明者永悼”碑文,并撰写了《忆韦素园君》一文,葬于北京香山东麓的万安公墓。译著有俄国果戈理小说《外套》、俄国短篇小说集《最后的光芒》、北欧诗歌小品集《黄花集》、俄国梭罗古勃的《邂逅》等。

  韦湘秋(文学)
  韦湘秋(1921.8-2005.8.22),笔名文民、大容山人,广西省桂平县(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桂平市)人。1949年3月参加革命。广西诗词学会理事,中华诗词学会理事,桂海诗社副秘书长兼编委,中山诗书画印社诗词部副主任,宜州、玉林市诗词学会顾问等职。中国现代著名诗人、作家,广西诗史研究学者。
  解放战争时期,1949年3月参加中共地下党的革命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共桂平县委《桂平简报》、中共容县地委《工作通讯》主编,玉林地区文化局副局长兼文艺期刊《金田》等报刊主编,玉林地区文艺创作组组长,玉林地区文联副主席。1981年秋上调南宁市,历任广西文联委员和广西诗词学会《通讯》主编兼常务理事,中共广西师范学院中文系副研究员,中共广西师范学院图书馆书记,中华诗词学会理事,桂海诗社副秘书长兼编委,中山诗书画印社诗词部副主任,宜州市、玉林市诗词学会顾问,广西文联第二届委员会委员等职。上调南宁市之后,潜心著作,仍然关注玉林地区的文化事业,乐意担任诗词学会的顾问,并不时赐稿发表在《万花楼》上,学术研究对于继承广西古代文化优良传统,光大广西古代作家的艺术成就有着重要的意义,对广西的人文科学作出了很重要的贡献,称为“老树新花晚来香”。作品《广西历代词评》获广西第七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广西百代诗踪》获广西区教委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历代广西状元评传》获广西师范学院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论秦观编管横州前后的诗词艺术特色》获中国秦学会优秀论文奖,《香江情结话回归》获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三等奖,《风归云·西安事变60周年感赋》获中国作家协会《文艺报》社三等奖,《农业花开季季红》(作词,同卢松合作写曲)获玉林地区文艺会演优秀节目奖。1988年退休后,写作兴趣大增,转入小说创作,由短篇到中篇、长篇创作,受到读者的关注,在诗词、小说方面的成就令人瞩目,以广西古代名人为主人公的小说写得尤为成功。写作出中短篇小说20余篇、长篇小说3部。题材广泛,具有饱满的精神气韵,浓郁的生活气息,写出了具有显明个性的众多人物形象。一是散韵交错,言简意赅,不仅富有诗情画意,也深刻地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二是融入古代诗词和古语,使语言和所写题材交融一体,具有时代感,如写杨玉环时,融进唐代李白、白居易等人的诗句,从而使人物的品格、形象返本归真,这都是老作家独具而青年作家难以达到的风格。
  2005年8月22日凌晨5时因癌症在南宁逝世,享年84岁。出版有诗词曲文论文集《桂香飘文叶》、《大容山吟草》(24.2万字)、《广西百代诗踪》(43.5万字)、《广西历代词评》(50万字)、《广西状元评传》(17.8万字)、《李彬诗词鉴赏》(70万字)、《抗日前期的桂平国中》、《广西古典诗人词客的构成特色》等,歌曲创作集《燕风桂云集》(音乐创作歌曲37首)等,长篇小说《桂林一枝独秀》(66万字)、《白州遗恨绿珠情》(28万字)、《梅竹风华》(72万字);中短篇小说集《京燕新屏集》收入4个短篇和6个中篇计35万余字等,还与人合作编选了《唐宋八大家鉴赏辞典》、《中国山水名胜诗文鉴赏辞典》、《花鸟诗歌鉴赏辞典》等。
今朝有酒今朝醉
傍晚无钱傍晚忙
8#
发表于 2008-9-15 23:43:29 |只看该作者

【国民革命军韦姓高级将领、革命英烈简介】

韦云淞上将
  韦云淞(1889-1954),原名韦来松,字世栋,广西省容县松山镇松山村人。毕业于广西陆军讲武堂工科。历任国民革命军第13军第2师师长,第15军43师师长,第48军、第31军军长、第16集团军副总司令兼桂林城防司令官,广西禁烟督办,广西省特捐委员会主任兼督办等职。国民革命军陆军上将衔。
  民主革命时期,生性敦厚,少怀壮志,小学未毕业即在伯父店中帮助煮酒、磨豆腐,间或放牛拾粪,但勤奋好学,会诗文。1905年17岁时步行800里到桂林,考入蔡锷所办的学兵营工兵队当学兵。辛亥革命前夕,广西成立混成协,充当该协初级干部。1911年10月辛亥革命不久,广西宣布独立,并出兵北伐援鄂,随军到武汉转南京。混成协编为南京临时政府的第8师。1913年第8师讨袁失败回广西,先后充任陆军第1师(师长陆裕光)工兵营的排长、连长等职。 1920年元月带薪入广西陆军讲武堂工兵科学习。1921年夏任广西田南警备军工兵营营长,第3营营长。1923年7月任广西讨贼军夏威团营长。
  大革命时期,1925年7月广西统一后,升任第11团团长,不久升任第1旅旅长。1926年夏国民政府任命李宗仁为国民革命军第7军军长出师北伐,调任为第6旅旅长留守广西。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年8月开赴江西省赣州,升任国民革命军第7军第4师副师长,在会昌与红军叶挺、贺龙部遭遇,韦被红军击败。不久调任为第13军第2师师长。1928年夏随第13军北上,与阎锡山、冯玉祥会师平、津,最后在北宁线上之滦河两岸,会同张学良部把张宗昌直鲁联军歼灭,驻军北平南苑。1929年2月所部在南苑狐立无援,被唐生智改编,遂逃往香港经越南回广西。1929年任第15军43师师长。1930年6月随军倾巢入湘,响应冯玉祥、阎锡山反蒋。蒋介石命滇军龙云部入侵广西,围攻南宁。任第15军43师师长兼南宁守备司令,坚守南宁3个月,以黑豆当粮食,李宗仁、白崇禧极为嘉奖。1931年第43师移防龙州,兼任广西全边对汛督办及镇南清乡督办。1934年冬红军长征北上抗日路经桂北,率部开往南丹防堵。1936年1月25日被授予陆军中将衔,升任为第15军副军长兼广西省建设厅厅长。
  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七·七”事变后,蒋介石被迫对日作战,派出第7军、第31军、第48军、第84军北上抗日,升任第48军军长,第48军和31军在上海、鄂东地区、津浦线上、淮河两岸对日作战中伤亡惨重,李宗仁、白崇禧将第31军剩余士兵拨给第48军,其余干部则由其带领回广西重组第31军,任第16集团军上将副总司令兼第31军军长,驻桂平、贵县整训。1939年11月15日日军第5师团在钦州湾龙门港登陆,24日占领南宁。桂林行营电调第31军从贵县方面驰援。亲自督战指挥截击日军,在邕龙路附近歼敌200余人。1943年作为第16集团军军官参观团团长,率中校以上军官30余人前往贵州、四川、陕西、河南等省,参观军事学校及部队教育。1944年8月日军占领衡阳,集中8个师团和2个旅团约15万人向桂林推进。蒋介石令第16集团军防守桂林,派白崇禧指导会战。任为上将副总司令兼桂林城防司令官,指挥桂林保卫战。白崇禧为保全实力,把第31军188师抽出,仅派第31军131师、第46军170新兵师及炮兵部队担任防守,城防兵力单薄。1944年11月10日无法抵挡日军强大兵力进攻,桂林城陷落,被撤职查办。
  解放战争时期,1948年被任命为广西禁烟督办,广西省特捐委员会主任兼督办。为家乡创办“鱼跃水电厂”及水坝,发起募捐并以包尾方式重建松山小学,并捐献《万有文库》全套充实学校书库。一生俭朴,为人忠厚善良,对子女教育极严,不允许子女享受特殊待遇。1949年冬赴香港寓居。
  1954年冬因胃病医治无效,在香港九龙医院去世,终年65岁。

  韦宗定中将
  韦宗定(1942-——),籍贯不详。1965年毕业于台湾海军官校班。先后在台湾海军官校、三军大学(台湾“國防大学”前身)指参学院及战争学院、兵研所学习。台湾当局海军副总司令。台湾当局国民革命军海军中将衔。
  历任台湾当局海军中肇舰中校舰长,海军苏澳指挥部副指挥官,莱阳舰上校舰长,海军总部人事署署长,海军一五一登陆舰队舰队长,海军总部副督察长,舰队司令部参谋长、副司令。1997年1月晋升为台湾当局国民革命军海军中将衔。1998年任海军总部督察长。1999年任海军后勤司令部司令。2002年3月任台湾当局海军副总司令。2003年6月退休。

  韦家庆中将
  韦家庆(1942.11.30-——),江苏省丹阳县人。先后在台湾政治作战学校第12期战役系、台湾政治作战学校研究班第46期毕业。台湾当局联合勤务总司令部政战部主任。台湾当局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衔。
  早年在美国研究国际事务,历任辅导长,外事联络官,师政治作战部主任,台湾政治作战学校训导处长,陆军炮兵训练指挥部政战部主任兼炮兵飞弹学校政战部主任。1989年1月任台湾总政治作战部新闻处长兼军事发言人。1991年10月任陆军第10军团政治作战部主任,后任台湾政治作战学校副校长。1993年12月调任总政治作战部福利总处处长。1995年1月任台湾当局联合勤务总司令部政战部主任,1996年1月晋升为台湾当局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衔。

  韦灿少将
  韦灿(1899-1940.2),广西省容县松山乡松山村人。青年时参加国军。历任勤务兵、排、连、营、团长。国民革命军第31军131师392团团长。牺牲后被国民政府追认为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衔。
  土地干革命战争时期,1930年秋后驻军田阳等地。
  抗日战争时期,1940年2月16日起日军第18师团沿邕钦路南下,由钦州湾登船撤回广东,其另一个旅团由吴圩出发,向绥源(今东门镇)、上思疯狂扫荡。率领国民革命军第31军131师392团在苏圩一带掩护主力部队向四方岭南部转移。先后在苏圩、那白、叫梧、叫林等地,对日军展开猛烈抗击。23日率部撤到田中、孔律线,布设阵地阻击。
  1940年2月24日又继续与日军激战半天,中午,在那琴乡那琶村那扒屯北侧又设阵待敌。不料在枯理遭两路日军合围,在指挥部队转移过程中不幸中弹牺牲,时年仅41岁。1940年10月国民党中央军事委员会追认为少将副师长。

  韦杵少将
  韦杵(1883-1951),布依族,原名韦明俊,字天培,化名赵善成,贵州省安龙县钱相乡人。毕业于湖南师范学校、云南讲武堂特别班。历任国民革命军第28师师长,云南“剿匪”军第2路总指挥部军训处处长,滇黔绥靖公署干部大队大队长,第58军新编第12师副师长兼旅长。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衔。
  晚清时期,家境清贫,得外祖父支持,幼入乡间私塾,后入府城景氏塾馆。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到长沙考入湖南师范学校读书。期间受到维新变法思想影响。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回乡,应聘在兴义府高等小学堂任教。后辞去教职回家。深感政治腐败,社会黑暗,少数民族备受欺凌歧视,愤然不平,决心弃教从戎。宣统元年(1908年)迳赴昆明,投入云南新军。参加新军后,充任马夫、伙夫、士兵。宣统二年(1909年)考入云南讲武堂特别班。翌年参加蔡锷领导的辛亥重九起义。
  民主革命时期,先后在护国军第3梯团顾品珍部任排、连、营长等职。随军参加了护国之役、入川作战,接着又参加护法战争。1920年任滇军顾品珍部第3混成旅第6团团长。1922年唐继尧指使吴学显袭杀顾品珍后,率部辗转到达广西柳州,奉孙中山令,与桂军会盟,誓师东下征讨陈炯明,保卫广东革命根据地。以功升任第3混成旅旅长,拥护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
  大革命时期,1926年1月被选为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同年随军参加北伐战争,在第3军受到政治部主任中共党员朱克清的影响,对蒋介石独裁尤为反感。1927年初朱德到南昌担任军官教导团团长,与朱德是云南讲武堂同学,交情笃厚,往来密切。5月起历任第36军28师师长、副军长。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时,中国共产党前敌委员会任命为第9军军长,朱德为副军长,当时因在九江养伤,故未到第9军任职。南昌起义失败后,率部驻玉山县,消极对待蒋介石的“剿共”命令。1928年仍任国民革命军第28师师长,驻军赣南。1933年蔡廷锴、蒋光鼐、陈铭枢等酝酿建立抗日反蒋政府时,参加了在福建南平举行的会议。11月参加蔡廷锴、李济深等主持的“中华共和国人民政府成立大会”。“福建人民政府”失败后,率部撤至福州。后因支持“福建人民政府”而被蒋介石通缉,为避蒋介石的追杀,在其上司金汉鼎的帮助下,化名赵善成从上海回到贵州望谟。1936年初云南省政府主席龙云遣人到安龙,迎请其赴昆明共事,被任为云南“剿匪”军第2路总指挥部军训处少将处长,后改任滇黔绥靖公署干部大队少将大队长。
  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国民革命军第58军组建时,任新编第12师副师长兼第2旅旅长,参加了鄂南(湖北省崇阳县大沙坪)战役。不久,回昆明继续从事军事训练工作,全力培养军事人才。性忠厚,生活朴素,严于律己,不计得失,与下属、士兵友善,深得大家的爱戴。
  解放战争时期,1946年退出军界,主持贵州旅昆同乡会主办的在黔中学,直至云南省解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任云南省人民政府参事室参事。
  1951年因病在昆明逝世,终年68岁。

  韦日上少将
  韦日上(1894-1981),壮族,原名韦炳忠,字义光,广西省柳江县人。先后在南宁省立师范学校、黄埔军校第1期毕业。广西柳庆民军司令部副司令,柳州警备司令。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衔。
  民主革命时期,早年在在南宁省立师范学校学习。毕业后历任中学教员、教务主任。1923年春到广州,入大本营军政部陆军讲武学校学习。
  大革命时期,1924年秋该校并入黄埔军校第一期,编入第六队学习。毕业后任军校入伍生队区队附,教导二团见习排长,国民革命军北伐东路军总指挥部警备队连长。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年在北伐作战中负重伤,返回广西养伤。
  抗战日战争时期,组织柳江县乡民众武装。任柳江县水山乡自卫大队大队长,参加桂柳会战。后任零陵团管区司令。1944年11月任广西柳庆民军司令部副司令。
  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10月因战功被汤恩伯提为柳州警备司令。1946年5月调任国民政府国防部少将部员,军事委员会参议。1947年4月被授予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衔,随后退役。1949年冬策动旧部配合解放军解放广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广西柳江县政协委员,柳州市人民政府参事等职。
  1981年7月在柳州病逝,享年87岁。著有《柳江县抗战的回忆》等。

  韦汝骢少将
  韦汝骢(1878-1944),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市)人。先后毕业于江南陆师学堂、日本成城学校、日本陆军士官学校中华队第一期步兵科。清·广东陆军讲武堂总办;北京国民政府广东陆军测量学校校长,广东陆军测量局局长,广东西江讲武堂总办等职。北京国民政府北京国民政府陆军少将衔。
  晚清时期,早年随伯父到上海谋生,后考入江南陆师学堂。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被选派赴日留学,先后入成城学校、日本陆军士官学校中华队第一期步兵科学习,后入日本近卫步兵第4联队见习士官。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3月毕业回国后,回广东任职,任广东武备学堂总教习。光绪三十年(1904年)任广东随营将弁学堂学兵营指挥官、黄埔武备学堂学兵指挥官。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任广东陆军小学堂总办。宣统元年(1909年)任广东陆军讲武堂总办。
  民主革命时期,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后,任国民政府广东陆军测量学校校长。1913年3月24日被北京国民政府授予陆军少将衔。1914年调任广东陆军测量局局长(直隶北京国民政府参谋本部,兼隶广东省都督府)。1918年任广东西江讲武堂总办。
  大革命至抗日战争时期,一直在香港寓居。1941年香港沦陷。1944年移居贵州省贵阳。
  1944年因病在贵阳逝世,终年66岁。

  韦镇福少将
  韦镇福(1902.2-?),壮族,号铁僧,广西省蒙山县人。先后在黄埔军校南宁分校、中央军校高教班第5期、陆军大学特别班第5期毕业。广东省第9区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武汉新制学校训练部副部长兼第6军官训练班副主任,国民革命军第12兵团少将副参谋长。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衔。
  抗日战争时期,1942年任中国驻印远征军高参兼作战科长。1943年任第4战区司令长官部少将高参兼东南干训团教育处长。1944年11月任青年军编练总监部参谋处长。
  解放战争时期,抗战胜利后任广东省保安司令部少将副司令。1947年10月任广东省第9区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1948年2月任武汉新制学校训练部副部长兼第6军官训练班副主任,9月任第12兵团少将副参谋长,12月10日在淮海战役中被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解放军南京军事学院研究员,北京市黄埔军校同学会理事。

  韦云卿烈士(近代民主革命烈士)
  韦云卿(1873-1911),广西省永淳(今横县)人,近代民主革命烈士。
  小商贩家庭出身,少好驰马试剑,天性尚武。1905-1906年间投入清军,在广西提督苏元春边防军龙济光部下当哨官。苏元春后戍新疆,他便携家返乡,适逢反清排满革命初起,省悟此前误入迷途,遂赴越南河内,于1906年5、6月间加入中国同盟会。翌年12月,协助黄明堂、李佑卿等进攻镇南关(今友谊关),克复镇北、镇中、镇南炮台,后因弹尽粮绝而退入越南燕子岭。1908年4月,随黄明堂、王和顺、关仁甫等在河口起义,失败后退入越南,仍寓居河内。旋因躲避法国殖民当局搜捕革命党人,移居海防。后仍被拘捕,解除武装送往新加坡。后被保皇党构陷,复入狱月余,出狱后抵暹罗(泰国)曼谷,不久又潜回越南活动。1911年初,闻革命党人酝酿发动广州起义(黄花岗之役),偕同人到香港,被编为第二先锋队(敢死队),4月27日(农历三月廿九日)参加广州起义。随队进攻两广总督衙署,击退守门卫队,攻至督署右旁横街,被大队清军包围,展开激战,且战且退,突围后退入高阳里源盛米店。清军火烧米店,避入隔邻小屋,为清军所执,宁死不屈。4月30日慷慨就义,时年38岁。葬于广州黄花岗,为七十二烈士之一。

  韦荣初烈士(近代民主革命烈士)
  韦荣初(1884-1911),广西省平南县丹竹镇都兴村人。1905年加入中国同盟会广西分会。近代民主革命烈士。牺牲时27岁。
  1905年与韦树模等一起加入同盟会。1911年随李德山到广州,参加4月27日的广州起义(黄花岗之役)。进攻两广总督署后,转战于大石街、小石街一带,最后转入小北门高阳里源盛米店,激战一昼夜后,与韦树模、韦统钤、韦统淮等一起阵亡,被合称为“都兴韦四烈士”。葬于广州黄花岗,为七十二烈士之一。(详细生平事迹同《韦树模烈士》,见下。)

  韦树模烈士(近代民主革命烈士)
  韦树模(——-1911),一作韦柱模,字焕初,广西省平南县丹竹镇都兴村人。近代民主革命烈士。
  其父韦昌曾参加太平军,因作战有功被授军职,他深受父亲的影响,很赞赏太平军的勇敢。1905年,与弟弟韦统铃(字香泉)、韦统淮(字义廷)、韦荣初一起加入中国同盟会广西分会。1910年结识了林盛初与李德山,他们共同联络志士,为革命活动做准备。次年4月10日,带三个弟弟和李德山一起到广州,参加广州起义的准备工作。27日,黄花岗之役发动,他随黄兴攻入督署,搜两广总督张鸣歧未获。随后又转战于大石街、小石街一带,因清军势众,进入高阳里源盛米店,叠米为垒,与清军相持二日,虽饥渴交迫,仍英勇作战。后来清兵见久攻不下,便纵火焚烧该店,因弹尽援绝,弟兄四人同时殉难,葬于广州黄花岗,皆为七十二烈士之一。其父韦昌曾参加太平军,因作战有功被授军职,他深受父亲的影响,很赞赏太平军的勇敢。1905年,与弟弟韦统铃(字香泉)、韦统淮(字义廷)、韦荣初一起加入广西同盟会分会。1910年结识了林盛初与李德山,他们共同联络志士,为革命活动做准备。次年4月10日,带三个弟弟和李德山一起到广州,参加广州起义的准备工作。27日,黄花岗之役发动,他随黄兴攻入督署,搜两广总督张鸣歧未获。随后又转战于大石街、小石街一带,因清军势众,进入高阳里源盛米店,叠米为垒,与清军相持二日,虽饥渴交迫,仍英勇作战。后来清兵见久攻不下,便纵火焚烧该店,因弹尽援绝,弟兄四人同时殉难,被合称为“都兴韦四烈士”。葬于广州黄花岗,皆为七十二烈士之一。

  韦统铃烈士(近代民主革命烈士)
  韦统铃(1877-1911),字香泉,广西省平南县丹竹镇都兴村人。1905年加入中国同盟会广西分会。近代民主革命烈士。
  教士出身。祖父曾投太平军,兄弟五人爱打抱不平,被称为“五虎将军”。统铃一目失明,但健目视力异于常人,夜行快捷,人呼独眼龙。1905年参加同盟会。1911年随李德山到广州参加4月27日的广州起义(黄花岗之役)。先随黄兴进攻两广总督署,出署后转战大石街、小石街一带,最后退入小北门高阳里源盛米店,与清军激战一昼夜后牺牲,时年34岁。一同战死的还有同族人韦树模、韦统淮、韦荣初,被合称为“都兴韦四烈士”。葬广州黄花岗,为七十二烈士之一。(详细生平事迹同《韦树模烈士》,见上。)

  韦统淮(近代民主革命烈士)
  韦统淮(——-1911),字义廷,广西省平南县丹竹镇都兴村人。1905年加入中国同盟会广西分会。近代民主革命烈士。
  出生年不详。(详细生平事迹同《韦树模烈士》,见上)。
今朝有酒今朝醉
傍晚无钱傍晚忙
9#
发表于 2008-9-15 23:43:57 |只看该作者

【中国国民党韦姓高级领导人、革命英烈简介】

韦瑞霖(国民政府广西省桂林市代理市长)
  韦瑞霖(1912.11-1998.4.4),广西省永福县人。先后毕业于桂林军政大学、武昌中原大学、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国民政府广西省宁明县、平乐县、柳江县县长,代理桂林市市长;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广西第一至五届常委、秘书长,政协广西第六、七届副主席,广西文史资料委员会副主任、主任,广西第五、六届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委员、监察常委;民革广西第五、六届副主委,民革第七届主委、第八届名誉主委,邕江大学董事会董事长,南宁诗书画印社社长。现代著名诗人、书画家。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从青年时代起,就把自己与祖国、人民的利益联系在一起。
  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七·七”芦沟桥事变后,带领山东、江苏抗日军团学生奋战在第5战区并参加保卫武汉的工作。1939年带领学生军参加保卫桂南的战斗。1940年28岁时考取宁明县县长,走马上任后就到广西省政府贷款发动群众,恢复生产,整治治安,深得民心。1943年调任昭平县县长兼抗日联防指挥官,与何香凝、梁漱溟、欧阳予倩、莫乃群等民主人士以及共产党人张锡昌等人组织抗日自卫队,开展抗日和生产自救,使日军进攻桂林时,这里成了疏散广西省政府机关、学校人员安全的大后方。
  解放战争时期,历任平乐县、柳江县县长。1949年7月奉调代理桂林市市长兼警察局局长。12月上旬桂林市面临解放,会同国民党桂北军政区司令官周祖晃率全城党政军人员宣布投诚,接受和平改编,将所属部队共1040人及其武装交人民解放军接管,避免桂林城遭受重大损失,为桂林的和平解放立了新功。12月接受中共广西省委书记、广西省主席、广西军区司令员兼政委张云逸的委派,前往南丹县劝说国民政府广西保安司令、桂林绥靖公署副主任莫树杰“出山”,接受和平改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1月国民党桂西军政区司令官、广西省保安副司令莫树杰看到大势已去,派其副司令官黄翰庭带队伍数千人到金城江接受和平改编,但莫树杰缩回其家乡南丹,不敢“出山”。莫树杰之所以不敢“出山”,主要是其充任广西省保安副司令时,杀人多,有人称为“杀人王”,害怕被害者家属报复,加上当时对中共统战政策的不理解,不敢离开南丹。于是中共广西省委书记、政府主席张云逸找广西著名民主人士李任仁商量,李任仁提议让其去劝导莫树杰,张云逸主席征求其意见,表示接受这个任务。受命到达南丹后,面告莫树杰认清形势,早日弃暗投明,争取人民的宽恕。经过反复做思想工作,莫消除了种种顾虑,同意“出山”,使国民党桂西军政人员投靠人民。历任广西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代表,广西省人民委员会参事兼广西城市救济分会副秘书长,政协广西第一至五届常务委员、秘书长。1988年后历任政协广西第六、七届副主席,广西文史资料委员会副主任、主任,广西第五、六届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委员、监察常委。民革广西第五、六届副主委,民革第七届主委、第八届名誉主委,邕江大学董事会董事长,南宁诗书画印社社长等职。一生爱国守法,艰苦奋斗,勤奋好学,知识渊博,精通诗文,酷爱书法、国画,书法采欧、颜、柳体之长,自成一体。外公的国画尤以松、竹、梅见长。诗、书、画三者相渗相溶,互相辉映。为人清正廉洁,平易近人。其诗词、书法、国画常为广西各报登载;在广西各城市多次参加联展;在北京、沿海14城市、边疆五省区及日本、新加坡曾参加联展。作品在全国各省区市以及香港、澳门、台湾、新加坡、日本、泰国、印尼、英、美、澳大利亚的人士多有收藏。《中国当代书画家大辞典》、《当代文艺家传略》、《中国文艺家传集》、《二十世纪国际现代美术精品荟萃》均有登载其艺术,简历或作品,并荣获国际文化交流荣誉奖证书。
  1999年4月4日因心肌梗塞在桂林逝世,享年86岁。著有《战鼓琴音集》、《韦瑞霖诗书画选集》,主编出版《实用诗韵》等。
今朝有酒今朝醉
傍晚无钱傍晚忙
10#
发表于 2008-9-15 23:44:51 |只看该作者

【中国清朝韦姓名人简介】(1644-1911.12.31)

韦以德(太平天国后期重要将领)
  韦以德(?-1854.11.24),出生年不详,清·广西省桂平县金田镇金田村人。少英勇。道光三十年(1850年)参加太平军,太平天国北王韦昌辉之侄。被封为国宗,提督军务。太平天国后期重要将领。
  少年英勇。清·宣宗道光三十年(1850年)参加太平军。清·文宗咸丰元年(1851年,太平天国·辛开元年)10月太平军攻占永州,因功被天王洪秀全封为国宗、提督军务。咸丰四年(1854年,太平天国甲寅四年)参加攻克武昌县之役,即奉命和石凤魁、黄再兴率军2万进行驻守。短短3个月,太平军在武昌县外围修筑了大量防御工事,但自屡次征战湘军失利后,士气受挫。得知湘军进至武昌县金口镇,因其他将士亦缺乏胜敌的信心,旋托故返回天京(今江苏省南京市)。同年冬武昌被清军攻陷后,奉命西援竹山县田家镇。和太平军将领秦日纲、韦志俊等自竹山县田家镇分三路渡江,进攻占据田家镇半壁山之敌。与曾国藩、彭玉麟、罗泽南等率领的湘军连番血战于田家镇半壁山,先胜后败。鏖战竟日,相持半月之久,太平军各路援军俱败,湘军亦遭重创,不少将领毙命。秦日纲、韦志俊只得退回竹山县田家镇。
  清·文宗咸丰四年(1854年,太平天国甲寅四年)11月24日终因寡不敌众,半壁山阵地为湘军所破,与国宗石镇嵛等1000余将士战死,卒岁不详。

  韦志俊(太平天国后期重要将领)
  韦志俊(1827-1884),原名韦俊,号韦十二,加入太平军后,因太平天国俗尚双名,更名为韦志俊,清·广西省桂平县金田镇金田村人。出身于地主兼典当商家庭,家多有田产资材。太平天国北王韦昌辉之弟、翼王石达开部一员骁将。太平天国后期重要将领;后降清兵湘军,官至参将、副将加总兵衔。
  太平天国时期,清·宣宗道光三十年(1850年)带领金田村韦氏合族70余口,追随胞兄韦昌辉参加洪秀全领导的金田起义,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部骁将,以能攻善守著称。随太平军主力北伐,打到江南。率部在芜湖与湘军刘坤一、彭玉麟部作战,多次立下战功。清·文宗咸丰二年(1852年)十二月率部攻陷武昌。咸丰三年(1853年,太平天国癸好三年)二月太平天国定都天京(今南京市),诸王昆弟辈皆被封为国宗,提督军务,颇受朝廷寄重。咸丰四年(1854年,太平天国甲寅四年)二月受命西征,破清·湖广总督吴文镕于黄州,总督吴文镕投水死。继克汉口、汉阳,留兵围武昌,自督所部进向湘中。四月克常德,旋北返克岳州,五月廿一日再克武昌省城。七月奉调回京,与燕王秦日纲攻兔儿矶不克;九月武汉三镇失守,湖北告急,复与国宗石镇嵛、韦以德等西援燕王于田家镇,两战湘军于半壁山,大败,田家镇失陷,退守安庆。咸丰五年(1855年,太平天国乙荣五年)正月十二日破清·湖广总督杨霈于广济,克汉口、汉阳,第三次攻克武昌省城,奉命留守。屡挫湘军于城下,湘军大将罗泽南久攻不下,又被太平军炮击所伤,愤懑呕血而终。三省清军闻之,望武昌城而生畏。咸丰六年(1856年,太平天国丙辰六年)9月太平军在天京发生内讧,北王韦昌辉在率领亲兵疯狂地诛杀东王杨秀清及大批部属后,被天王洪秀全加上“滥杀无度,罪及无辜”的罪名所杀。这是一场令仇者快、亲者痛的大悲剧,使太平天国元气大伤。因没有卷入天京内讧事件,未受牵连,派亲信去天京,设法寻到韦金桔、韦金松两个侄儿,送往安徽省宣城郊外30里地一个偏辟的小集镇居住,韦氏兄弟先后娶妻成家,北王韦昌辉一脉才得以延续。天京内讧发生后,翼王石达开去天京辅佐洪秀全,主持军政事务,又遭天王之兄洪仁发、洪仁达及天王洪秀全本人猜忌排挤,愤而回芜湖金柱关大营,打出“南下两广,另图大业”的旗号,与洪秀全公开分裂,带走太平军10余万精兵强将。但其并未追随石达开南下,且一再上书天王洪秀全,表明忠诚,但仍受猜忌,郁郁不得志。
  降清后,清·文宗咸丰八年(1858年,太平天国戊午八年)镇守池州,9月一再委曲求全,渡江北岸欲投忠王李秀成部,另寻存身之处。却遭到英王陈玉成拒绝,并派兵封锁江面,禁止其渡江,“纠众拦阻,彼此忿争,于和州地界两相杀戮。”死伤数千人。10月清朝方面看出其势单力孤,趁机诱降。因迫于内外交困,走投无路,遂向福建陆路提督杨载福表示愿献池州。湘军水师将领彭玉鳞命黄翼升前往受降,将其部遣散改编,留用了2500人作为一营,受都司微职。成为清兵湘军中的一员悍将,攻城略地,颇具破坏性。尽管如此,留在太平军阵营中与其和韦昌辉兄弟沾些亲的太平军韦氏将领,仍与清军浴血奋战,为太平天国大业作出很大贡献。咸丰十年(1860年)随湘军反攻石埭,破枞阳镇。咸丰十一年(1861年)9月复据池州。清·穆宗同治元年(1862年,太平天国壬戌十二年)7月陷安徽省宁国府(今宁国县),累有战功,升为参将。同治三年(1864年,太平天国洪天贵福十四年)随清军破天京,太平天国灭亡,升为副将加总兵衔。由于是北王的亲弟,旋迫令致仕,解其兵权,只好携眷返乡。时金田村蚂蟥桥、蔡江义渡等久废,乡人商议筹资修复,便慷慨解囊相助,因乡人鄙其降清,辄斥为“反骨韦十二”,竟不受。并在《重修蚂蝗桥碑记》特载其事,以志子孙:“金田韦某投诚归里,颇以金钱施舟梁悦人,购运径尺柳杉将易梁(指蚂蝗桥)里人拒弗受。”因感不为乡里父老所容,不得已阖家迁徙安徽省芜湖乡村定居。
  清·德宗光绪十年(1884年)抑郁病卒,时年仅58岁,葬于宣城。其后裔至今仍居芜湖乡里,广西金田乡音不改。

  韦昌辉(太平天国北王)
  韦昌辉(1822-1856),原名韦正,清·广西省桂平县金田镇金田村人。出身于地主兼典当商家庭,家多有田产资材。太平天国运动起义军主要首领之一,被天王洪秀全封为太平天国后护又副军师北王。
  早年读书累试不第,以金钱捐了一名监生,在自家门前高挂“登仕郎”匾以炫耀,被同村秀才梁嘉告到大湟江巡检王基处,王基以僭越罪将其逮捕(登仕郎时为清廷正九品官阶,监生只是功名学位),其父花了几百两银子才得脱身,为此怀恨在心,与缙绅官府结怨,带领全家和同族人参加了拜上帝会,与洪秀全等人论资排队定为天父第五子。清·宣宗道光三十年(1850年)洪秀全诞辰时,太平军在金田韦昌辉家宅前举帜,遂率韦氏全族人从军,领右军主将,辅萧朝贵理军政事。清·文宗咸丰元年(1851年,太平天国·辛开元年)10月太平军攻占永州,功劳不小,被洪秀全封为后护又副军师北王,举国称“六千岁”。咸丰三年(1853年,太平天国·癸好三年)洪秀全建都天京(南京),因西王萧朝贵死于长沙,南王冯云山死于全州蓑衣渡,北王遂为太平天国的第3号人物。主天京防务,大小事务必须先禀报到北王处,再由北王率众禀奏东王,所颁发的文书、官照、将凭,正文上镌东王大印,文纸缝处盖北王半章。凡事由东王告天王后拿回御照便可遵令而为。咸丰四年(1854年,太平天国甲寅四年)因太平天国的《待百姓条例》和《天朝田亩制度》根本就无法执行,遂与东王、翼王连衔上奏,改变天朝圣库制的民间所有财产归天国,由长官按人头每天分配生活物资的政策,依旧交粮纳税。北王为人善逢迎,性格阴柔奸险,特别能忍,每于殿府议事,总徘徊顾望,从不多言,总是附和东王杨秀清的意见。每逢杨秀清轿子来到,就奔前扶轿迎接。论事不到几句话,就跪称“非四兄教导,小弟肚肠嫩(才识短浅),几不知此。”杨秀清借“天父”传言要杖责洪秀全的时候,要求代天王受杖。其哥哥同杨秀清妾兄争房屋,杨秀清要其处置,故用五马分尸酷刑治其哥哥的罪,并说“不如此,不足以儆众”,但暗地里对杨秀清极为不满。5月东王令其去湖北督师,旋又改派他人;8月又派湖北,人行至江苏采石再次改派石达开代之。其部下张子朋激变水营,东王命打几百杖,致令卧床数月。咸丰六年(1956年,太平天国丙辰六年)往江西督师。5月石达开从湖北回军打垮清江南大营,天京解围,东王乃逼封万岁。天王密招北王、翼王及顶天燕秦日纲勤王,议只杀东王杨秀清及杨辅清、杨原清3人而已。北王接天王密诏立即率3000人星夜回天京,秦日纲亦自丹阳回,陈承镕启城门纳北王、秦日纲入城,将杨秀清及其家属和部下将士2万余人杀害,给太平天国革命事业带来难以估量的损失和后果,太平天国革命从此由战略进攻转入战略防御。翼王石达开进京,责其滥杀,北王竟起杀心,翼王缒城走,留在京师的全部家眷部属卒为北王所杀害,并妄图杀害洪秀全。其滥杀激起天京军民共愤。翼王石达开在湖北起兵传檄讨伐。北王挟天王下诏,命秦日纲统兵御之,秦日纲不敢与翼王交战,顿兵自守。北王戾暴,天王洪秀全不忍其害,以陈承镕等固守天王府以抗北王,并联络翼王石达开。9月北王听说翼王藏身在天王处,起兵围攻天王府索要石达开,天王率众拒战,相持半日,天王府内大张翼王旗帜,北王部众以为翼王大军至,惊惧而四处溃散,北王无奈变服化装潜逃,逃至浦口被擒获,解回天京。
  清·咸丰六年(1956年,太平天国丙辰六年)11月(十月初五)被天王下令以五马分尸处死,时年仅34岁。并将北王尸肉割成二寸方的碎片,悬于天京各门各棚示众,标示是“北奸肉”,只准看,不准取;割下的头颅送到翼王石达开军前。削其封号,贬为“死孽”。被杀后留下两个儿子韦金桔、韦金松匿藏于天京白下路北王府附近民房内,得以侥幸不死。事后天王洪秀全下诏书,不准对其家族及部属滥加杀戮。

  韦绍光(广州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首领)
  韦绍光(1810-1901),又名韦进可,祖籍清·广东省香山县(今珠海市前山镇)翠薇村人,祖辈迁南海县恩洲堡(今广州市白云区)三元里村东华里,世代务农。到其已是第9代,以耕种兼做山工为生,身强力壮,学过拳术,性格刚直豪爽,嗜好饮酒,是个很朴实的农民。广州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首领。
  青少年时期即以种菜为生,兼做看山管墓(帮人营建和照管坟墓),自家拥有少量的土地,也租种别人的土地,生活水平属于中农阶层。长得身强力壮,学过拳术,性格刚直豪爽,对鸦片烟的流毒深为痛恶,嗜好饮酒,常在村中武馆与乡人练功。清·道光二十一年四月初九(1841年5月29日)晨,占踞广州城北四方炮台的10余个英兵,窜到三元里村东华里一带抢劫骚扰,企图对正在祭社的其妻李喜进行施暴,激起其和在田劳作的几位村民的义愤,大家奋起抗击,当场打死几名英兵,其余的狼狈逃回敌营。村民们料到侵略军一定会来报复,便在本村和附近村庄广泛进行自卫抗敌宣传,得到肖冈、唐夏等各地村民的热烈响应,迅速将老弱疏散并组织起来,全村民众聚集于三元里古庙前,商议以棍棒锄头等物迎击英军,以庙中的七星旗为令旗,“旗进人进,旗退人退,打死无怨”,并联络附近103乡村民,各执刀枪棍棒和斧头等物,共同抵御再次来犯的敌军。消息一时传遍城郊,近万群众摩拳擦掌,掀起声势浩大的抗英斗争。第二天(四月初十,5月30日)清晨,数千名村民义勇逼近英军司令部所在的四方炮台,将敌人诱至牛栏岗,分别围歼进扑的英军,给予侵略者以狠狠的打击。作战中表现得积极勇敢,成为三元里抗英斗争的英雄人物,共伤毙英军近50名。此役经过一天的激战,共打死英军200多人,打得敌人狼狈逃窜,三元里人民大获全胜。三元里抗英斗争后,并没有得到官府的任何奖赏,仍在村里以耕种兼看山管墓为生。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病逝于三元里村,享年91岁,葬于广州城北郊(今天河区龙眼洞森林公园)飞鹅岭。1958年11月为纪念广州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这一英雄壮举,当年三元里人民誓师抗英的三元古庙遗址,辟为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史料陈列馆,附近立有三元里人民抗英烈士纪念碑。

  韦朝元(清·南笼府农民起义首领之一)
  韦朝元(1768-1797),布依族,又名韦德明,小名阿成,号七绺须,清·南笼府(今贵州省安龙县)当丈寨人。出身贫苦,善拳能医,对地主阶级恨之入骨。清·贵州省南笼府农民起义首领之一。
  清·仁宗嘉庆二年(1797年)正月在乾嘉苗民起义影响下,与徒弟王抱良、王抱羊、李阿六等密谋武装起义,采用布依傩仪形式,聚集群众进行反清宣传活动。后与王囊仙(女,又名王阿从、王阿崇)合作,利用宗教活动,组织群众,正月初五正式举行反清农民起义,义军推举能做巫行医的布依族巾帼英雄王阿从为首领,称“皇仙娘娘”,取年号为仙大;称其为“天王玉帝仙官”,取年号为元顺;并设立丞相、副丞相、总管仙达、仙娘等文武官职,以统率义军。王抱良为丞相,号王大公,李阿六为总兵元帅,桑鸿升为主谋军师,以洞洒寨为京师,当丈寨为仙城。义军高喊“雾腾腾,烧普坪,南笼吃早饭,杀上云南城”口号,攻下普坪直取府城南笼(今安龙县),义军人多势众,吓得南笼府知府曹廷奎撞墙自杀。二月先后攻克册亨、永丰、捧鲊、罗斛、归化、广顺等地。各地的布依族、苗族、彝族人民纷纷揭竿而起,直指省城贵阳。南笼义军的迅猛发展,左右痛击动摇了清朝在西南的统治,贵阳旦夕可拔,起义军势力占贵州省一半。声势扩大黔西南、黔西北广大苗族、布依族地区,并影响到云南、广西两省边地。清廷急忙调集云贵及两广大员和近万大军,兵分三路进行围剿义军,同时南笼各地地主在重金的鼓动下,相继建立了39支地主武装配合镇压。义军以洞洒、当丈为指挥中心,英勇反击。但力量悬殊,所占战线不断减小,节节败退到南笼府。激战半年,八月十五日清军和各路地主武装进行增援。剿洞洒、当丈两地义军,在王、韦二主帅的指挥下,战斗十分激烈。清军人多势众、武器精良,洞洒、当丈的军寨被攻破,义军将士挥舞大刀、长矛、梭标同清军进行肉搏战,不敌退到木城中,血流成河、尸积如山。义军村寨变成了一片废墟,白骨随处可见,百业凋蔽。最后与王阿从、桑鸿升等被土司龙跃之妹所擒。
  清·仁宗嘉庆二年(1797年)十月英勇就义于北京,牺牲时年仅29岁。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在布依族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今朝有酒今朝醉
傍晚无钱傍晚忙
11#
发表于 2008-9-15 23:45:22 |只看该作者

【中国宋朝韦姓名人简介】(北0960-南1127-1279)

韦骧(北宋末年著名诗人)
  韦骧(1033-1105),原名韦让(为避北宋·英宗生父濮王赵允让名讳,改名韦骧),字子骏,原籍北宋·衢州府西安(今浙江省衢县)人,父徙居钱塘府(今杭州市)。仁宗皇祐五年(1053年)中进士,历官睦州寿昌县尉,兴国军司理参军,历武义、萍乡、海门县知县,滁州、楚州通判,少府监主簿,利州路、福建路判官,主客郎中,夔州路提点刑狱,知明州丐宫祠,左朝议大夫。北宋末年著名诗人。
  北宋·仁宗皇祐五年(1053年)中进士,调睦州寿昌县尉,以母丧不赴。服阕后官兴国军司理参军,历知婺州武义县,徙知袁州萍乡县、通州海门县,迁滁州、楚州通判,入为少府监主簿。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擢利州路转运判官,移福建路判官。元祐七年(1092年)召为主客郎中。久之出为夔州路提点刑狱,移知亳州,未赴任,改知四明,后乞归赋闲。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除知明州丐宫祠。晚年以左朝议大夫提举杭州洞霄宫。工诗属文,与丰稷、周锷、晁说之等诗人酬唱。以诗人的心灵,发掘了自然风光的美学价值,今存《钱塘集》有缺佚。生平事迹《咸淳临安志·卷六六》有传。
  北宋·徽宗崇宁四年(1105年)病卒,终年72岁。著有《钱塘韦先生文集》18卷、《赋》20卷,均收入《宋史·艺文志》,诗作以清丁丙嘉惠堂刊瓶花斋吴氏影写宋乾道本《钱塘韦先生集》为底本,校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另从《永乐大典》中辑得集外诗4首附于卷末,另有《韦骧词集》等传于世。
今朝有酒今朝醉
傍晚无钱傍晚忙
12#
发表于 2008-9-15 23:45:54 |只看该作者

【中国唐朝韦姓名人简介】

(0618-0907,其中:初0618-0701、周0690-0704、中0705-0766、晚0780-0907)

  韦丹(唐末五代十国初著名诗人、词人)
  韦丹(0753-0810),字文明,唐·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少早孤,从外祖颜真卿学书。擢明经,调安远令,以让庶兄。入紫阁山,复举五经高第,授咸阳尉,以殿中侍御史,召为太子舍人,寻拜司封郎中,迁剑南东川节度使,徙江南西道观察使,封武阳侯。工诗属文,与诗僧灵澈唱酬甚密。为官廉洁公正,赏罚分明,政事卓然,德被八州中唐·德宗、顺宗、宪宗、穆宗时期大臣、著名诗人。
  自少早孤,从外祖颜真卿学书。擢明经,初授安远县令,复举五经高第,授咸阳尉。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李诵(后为顺宗)被立为太子时,以殿中侍御史。德宗贞元四年(788年)为邠宁节度使张献甫从事,召为太子舍人,寻拜司封郎中。贞元十二年(796年)迁起居郎。贞元十六年(800年)改驾部员外郎,新罗国国君死,以司封郎中兼御史中丞出使新罗国吊唁。故事鬻州县官10人,以便其私,号私觌官。其曰:“使外国不足于赀,宜上请,安有卖官受钱?”奏闻,帝命有司与之。贞元十七年(801年)回还,任为容州刺史、容管经略招讨使,教民耕织、兴办学校,治绩当时称最,迁河南少尹。顺宗永贞元年(805年)召拜谏议大夫。宪宗元和元年(806年)授晋、慈、隰观察使。奏刘辟当诛,受到宪宗褒美,便代李康为剑南东川节度使。至汉中上言康守方尽力,不可易,乃征还。宪宗元和二年(807年)徙洪州刺史、江南西道观察使。在南昌主政期间政绩卓著,时百姓多以茅草竹椽结屋,往往一炬成灾。其遍教百姓烧制砖瓦建房,并由官衙出钱资助增建民房,整修街道,开辟南市、北市大街,城区比汉代初建时扩大了一倍,成为江南一大都市。同时还组织属下疏通下水涵道,排渍去污,解除了城内居民之苦。赣江、抚河历年洪水为患,主持开挖陂塘,蓄水灌田,组织民众沿赣江险段筑堤12里,抵御洪水。又在抚河开设义渡,过渡免收船钱,便利两岸百姓来往。故后人思其功德,称赣江堤为“韦公堤”,称抚河渡为“武阳渡”,至今这里仍名武阳乡。工诗属文,与诗僧灵澈唱酬甚密。为官廉洁公正,赏罚分明,政事卓然,德被八州,得到宪宗皇帝的赞扬,封为武阳侯。元和五年(810年)因遭吏卒诬陷,被朝廷革职待议。生平事迹见唐·韩愈《唐故江西观察使韦公墓志铭》、唐·杜牧《江西观察使武阳韦公遗爱碑》、《新唐书·卷一九七·本传》、《唐诗纪事·卷四五》、《新唐书·循吏传·韦丹传》等有传。
  唐·宪宗元和五年(810年)含冤去世,终年57岁。赠秦州都督,谥曰贞。至宣宗大中(847-859年)在位时,宣宗皇帝考察历代功臣,读《元和实录》时,见其政事卓然,德被八州,老幼思之不忘。元和时称治民第一,众推其为功臣第一人。故所受诬陷,至此被否定。朝廷特颁诏命,诏观察使纥干臮上其功状,为其树立功碑,予以褒扬,后因以“韦丹碑”为官清廉政绩卓著的典故。宰相周墀曰:“丹有子否?与好官。”“我曾任江西太守,韦丹功绩卓著,恩泽施及八州百姓,死后四十年,无论老幼对他仍思念不忘。”乃拜其子韦宙为侍御史,三迁度支郎中。今《全唐诗·卷一五八》仅存其诗2首。

  韦庄(唐末、五代十国初著名诗人、词人)
  韦庄(0836-0910),字端已,唐·京兆府杜陵(今陕西省长安县)人。中唐著名诗人韦应物第四世孙。唐·僖宗广明元年(880年)在长安应举。昭宗乾宁元年(894年)举进士第,任校书郎,历官左、右补阙等职。五代十国·前蜀左散骑常侍,判中书门下事,宰相。唐末、五代十国初著名诗人、词人。
  晚唐时期,年轻时生活放荡。唐朝末年,朝政混乱,赋租繁重,民不聊生。唐·僖宗乾符二年(875年)六月,山东冤句(今山东省荷泽县)人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反对唐王朝的统治。广明元年(880年)在长安应举,适值黄巢起义军攻占长安,未能脱走。中和二年(882年)春始得逃往洛阳,其时诗词即很有名。中和三年(883年作)长诗《秦妇吟》,反映战乱中妇女的不幸拟遇,在当时颇负盛名,但诗中对黄巢农民起义军颇多诋毁。后去润州,在镇海军节度使周宝幕中任职。光启元年(885年)僖宗还京后,又因李克用逼迫,出奔凤翔、兴元。出于拥戴唐室之忱,离江南北上迎驾,中途因道路阻塞折返,后在婺州一带客居。所作词语言清丽,多用描手法,写闺情离愁和游乐生活,情凝词中,读之始化,以至弥漫充溢于脏腑。代表作有《菩萨蛮》(一、四、五)、《浣溪沙》(五)、《应天长》(二)、《荷叶杯》(一、二)、《清平乐》(三)、《谒金门》(二、三)、《河传》(二)、《天仙子》(二、四)、《诉衷情》(一)、《女冠子》(一、二)、《木兰花》等。其中《菩萨蛮》(一)写江南春色,“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更兼有“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此情足使将欲远行的游子痛断人肠,词人有“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之劝词。此词情致缠绵,意象鲜明,堪称咏“江南春色”的诸多诗作中罕见之佳作。端己的闺情词亦写得非常出色,词语与闺中之美人浑然融于一体,见词尤见人,词音即人语,可谓风韵臻于极致矣。唐·昭宗景福二年(893年)入京应试,不第。乾宁元年(894年)再试举进士第,任校书郎,时已年近60岁。后昭宗受李茂贞逼迫出奔华州,亦随驾任职。乾宁四年(897年)奉诏随谏议大夫李询入蜀宣谕,得识王建。历官左、右补阙等职。这一时期的创作主要是诗歌。今存《浣花集》所收作品即止于光化三年(900年),此后无诗作留存。天复元年(901年)应聘为西蜀王建掌书记。
  五代十国时期,五代·前蜀七年(907年,唐·哀帝天祐四年)朱全忠灭唐建梁,便劝王建称帝,与之对抗,建立蜀国,史称前蜀。被王建倚为心腹,任左散骑常侍、判中书门下事,制定开国制度。官至吏部侍郎平章事(宰相)。于成都浣花溪畔杜甫旧居重建草堂作为住所。这时期的创作主要是词。今存其词大部分作于后期。艺术上含蓄婉约,诗极富画意,词尤工。诗以七绝见长,多为伤时、感旧、怀乡、吊古之作。又是著名的词家,与温庭筠齐名,为花间派的重要词人,在“花间词派”中独树一帜,影响甚大。词集有《浣花词》等,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谈到:“‘弦上黄莺语’(见《菩萨蛮》),端己语也,其词品亦似之。”称其“骨秀”,评价说“端己词情深语秀,虽规模不及后主、正中,要在飞卿之上。观昔人颜、谢优劣论可知矣。”生平事迹见《唐诗纪事·卷六十八》、《唐才子传·卷十》和《十国春秋》等有传。
  五代十国·前蜀王建武成三年(910年)病卒,终年74岁。著有《浣花集》等传世。

  韦坚(唐朝玄宗时期刑部尚书)
  韦坚(?-0746),字子全,唐·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人。玄宗时太子李亨(即肃宗)之妃兄。历官长安县县令,陕郡太守,领江、淮租庸水陆转运使,左散骑常侍,封韦城男,迁刑部尚书。
  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737年)为长安县(今西安市长安区)县令,以才能卓越、办事干练闻名。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擢为陕郡太守,领江、淮租庸水陆转运使。当时运进长安的江淮粮食财帛均经渭水,水浅滩多,运输十分困难。遂在长安城外汉漕渠和隋广通渠的基础上修筑运渠,在咸阳附近渭水旁兴建城堰,截断灞水、滻水,作一与渭水平行的漕渠,沿渭水向东直抵至华阴县永丰仓附近,与渭水汇合,引渭水入渠。渠成后年运粮200余万石,提高效率10余倍。又在禁苑东望春楼下开广运潭,以便漕运。功加左散骑常侍,封韦城男。后为李林甫所忌,迁为刑部尚书。玄宗天宝五年(746年)因经常出入太子府,被礼部尚书加同中书门下三品列于宰相、皇叔李林甫诬其与韦妃、皇甫惟等结谋,明立太子李亨为帝。此时玄宗并未退位当太上皇,龙颜大怒,罢其诸使,下令捕其下狱,贬谪岭南。韦妃的其它兄弟韦蔺、韦芝为其诉冤,反而使玄宗更加生气。太子李亨十分忧惧,为保住太子之位,上表与韦妃离婚。
  唐·玄宗天宝五年(746年)韦妃的兄弟全部被赐死,世寿不详。韦妃削发为尼,在禁中佛舍作尼姑,在凄清与孤寂中了却一生。韦妃和韦氏兄弟(韦坚、韦蔺、韦芝),实则成为李林甫与太子争斗的牺牲品,也是玄宗猜忌防范太子及与诸王子暗中争斗的牺牲品。

  韦述(唐·中宗、玄宗时期著名诗人、史学家、谱牒学家)
  韦述(?-0757),唐·京兆府杜陵(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人。曾祖父韦弘机,为唐·高宗司农卿兼将作监;父亲韦景骏,中宗时任肥乡令。幼聪敏,家有书2000卷,记览皆遍。缀文操牍便就。唐·中宗景龙三年(709年)举进士时甚少,体形眇小。历秘阁国史官,集贤院直学士,迁尚书工部侍郎。在书府40年,居史职20年,博识、勤奋,著史坚持直书。唐·中宗、玄宗时期著名诗人、史学家、谱牒学家。
  家有书2000卷,儿时记览皆遍。缀文操笔便就。唐·中宗景龙三年(709年)举己酉科进士时年纪甚少,仪形眇小。考功郎宋之问曰:“韦学士童年有何事业?”对曰:“性好著书。”宋之问大悦曰:“本求异才,果得迁、固。”初为为桑泉尉。开元五年(717年)任栎阳尉。时诏马怀素编次图书,乃奏用其与元行冲、齐浣、王珣、吴兢并述等26人,同于秘阁为知史馆事,详录4部书。开元七年(719年)与毋煚、余钦3人担任总编辑,5年辑书而成。且好谱学,又于柳冲《姓族系录》外,撰《开元谱》20卷。开元二十七年(749年)升任国子司业,张说引为集贤院直学士,累迁尚书工部侍郎。在书府40年,居史职20年,博识、勤奋,著史坚持直书,在令狐德和吴兢草修的基础上,撰成了《国史》113卷,“事简而记详”,为五代后晋刘煦等撰《旧唐书》提供了丰富而简明的材料。还撰写了《百家类例》等谱学著作,是个较有成就的谱学家,受到时人和后代的敬重。萧颖士以为谯周、陈寿之流。后署安禄山伪职,流渝州,为刺史薛纾所困辱。生平事迹见《旧唐书·卷一○二·韦述传》、《新唐书·一三二·韦述传》等有传。
  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陷贼,流渝州不食而卒。著有《唐职仪》30卷、《高宗实录》30卷、《西京新记》5卷、《御史台记》10卷,又撰《开元谱》20卷等传于世。其诗今仅存4首。

  韦偃(中唐玄宗、代宗、德宗时期著名画家)
  韦偃(生卒年不详),唐·京兆府长安县(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其父亲、伯父均为盛唐时期著名画家。父韦銮,善画龙、马;伯父韦鉴,以画山水花鸟著称。自幼受家庭熏陶,绘画上颇有成就,精于鞍马、山水。后寓居于成都府华阳县(今四川省成都市),官至少监。擅画人物、鞍马、山水、树石,尤善画鞍马,与曹霸、韩幹齐名。其画思高格逸,写实工细精微。中唐玄宗、代宗、德宗时期著名画家。
  家学渊源,擅画人物、鞍马、山水、树石,传自家学,但青出于蓝,远胜其父、伯父,代表了宫廷以外的另一种画风。笔致疏放,情趣盎然,意境辽阔。看似漫不经心,其实是好整以暇。官至少监。其画思高格逸,写实工细精微。尤善画鞍马,用点簇法画马始于其作品,常用跳跃笔法,点簇成马群。能以简率的笔墨表现马或惊或止、或走或起的不同姿态;尤善于画成群小马,能以极其概括的笔墨手法写成,达到宛然如真,曲尽其妙的境地,与曹霸、韩幹齐名。其作品《放牧图》画人143个,画马1200余匹,众马姿态各异,如同汹涌翻滚的波涛,栩栩如生,牧场岗陂起伏,远远地现出一带河流。唐·张彦远谓:“居闲尝以越笺点簇鞍马,或腾或倚,或龁或饮,或惊或止,或走或起,或翘或跂,其小者或头一点,或尾一抹,曲尽其妙,宛然如真。”元·鲜于伯机题诗赞其画马:“渥洼产马乃产龙,韦偃画马如画松。”赞美其画马之用笔与其画松一样生动有力,得曹霸画马之神,得韩幹画马之形,形神兼而有之。唯一的传世真迹《双骑图》,画面上表现了2人各乘一马,并辔狂纵的情形。《双骑图》的构图极其危险,整个画面的重心压在右下角,特别是右边的马匹近乎没有一点回旋余地,这在构图上极其忌讳。但其以独到的手眼,使画面绝处逢生。这转折点表现在中间那不见头部的马和背向读者的骑士。那扭曲的马颈和稍露面颊的骑士的视线告诉人们,骑士正在转移方向,目标就是目光所注视的左上方。尽管左上方留白,不着一笔,但人们很自然地想到,那是一片任烈马驰骋的辽阔原野。画面的重心随之而转移到了无限的天地。《双骑图》背部朝外的这匹马,作者着意夸张了它在奔驰中扭动着的身躯,近乎是凌空转向,神溢形表。用笔根据马匹行进趋势,秃锋横扫,力足意到,增强了画面气势。此外,精于老松怪石,所画山水,能表现“咫尺千寻,骈柯攒影,烟霞翳薄,风雨飕飕”富有变化的姿态和壮美的气势,对唐代山水松石的变革有过重要作用。唐·张彦远在论及唐代山水画时谓:“树石之状,妙于韦偃”。
  约唐·德宗贞元(785-804年)年间病卒,世寿不详。作品有真迹《双骑图》、北宋·李公麟临本《百马图》传世。

  韦皋(唐朝代宗、德宗时期著名诗人)
  韦皋(0746-0806),字城武,一作武臣,唐·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幼有神慧,出生刚满月,其父设斋饭僧为子祈福,有一胡僧对众人说:“此儿乃诸葛武侯之后身也,他日当为蜀地主帅。”遂以“城武”为字。早年习军事,始仕为建陵挽郎。历官华州参军,使府监察御史,营田判官,殿中侍御史,陇州刺史,节度使,左金吾卫将军、大将军,剑南西川节度使。唐朝代宗、德宗时期著名诗人。
  早年习军事,始仕为建陵挽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以建陵挽郎调补华州参军,累授使府监察御史。德宗建中元年(780年)宰相张镒出为凤翊陇右节度使,奏其为营田判官,得殿中侍御史,权知陇州(今陕西省陇县)行营留后事。建中四年(783年)泾师犯阙,德宗狩奉天。时叛贼朱泚派人来利诱城武一起谋反,城武斩其使节,继而固守陇州,对抗叛军。深受德宗嘉奖,授陇州刺史(执掌一州军政。与州牧、知州、太守相同)。参加平定朱泚叛乱,置奉义军,拜节度使。帝自梁洋还,召为左金吾卫将军,迁大将军。因平定朱泚和朱滔的叛乱有功,受德宗的赏识和重用。贞元元年(785年)被委以重任,出为剑南西川节度使兼成都尹,在蜀21年,政绩明显,“赋税三年一收”,蜀人安家乐业。时吐蕃人不断犯唐,袭击陇右、河西、剑南等地。城武奉命出师吐蕃,数次深入青藏高原,追奔转战千里,大破吐蕃,杀敌无数。并使依附吐蕃的南诏(云南境内白族和彝族的祖先)归附了唐朝,“其功烈为西南剧”(见《新唐书·卷一五八》)。以功加检校司徒兼中书令,封南康郡王。在戎州创土城,开都督府于三江口(今宜宾市所在地)。善抚兵安民,叙州人为之立《韦皋纪功碑》并“绘像庙祀焉”。能诗善文,并以文翰之美,冠于一时。世奉佛法,颇读经论,宣扬佛教思想。南诏得其手笔,刻石以荣其国。贞元十七年(801年)尝撰并行书金铜普贤菩萨像记。顺宗永贞元年(805年)向王叔文要求兼领剑南三川,作为支持其当政的条件,被王叔文拒绝。遂上表请皇太子李纯(宪宗)监国,加封为检校太尉,可谓是恩德有加。
  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年)因暴病卒于剑南西川节度使府任所,终年60岁,谥忠武,赠太师。著有《鹦鹉舍利记》等传世。

  韦蟾(唐朝宣宗、懿宗时期著名诗人)
  韦蟾(?-~0873),又作韦瞻、韦禅,字隐珪,唐·下杜(今陕西省西安市南)人。大中七年(853年)登进士第,授徐商掌书记。后为御史中丞,咸通末官终尚书右丞。唐朝宣宗、懿宗时期著名诗人。
  唐·宣宗大中七年(853年)登进士第,授徐商掌书记。后为御史中丞,懿宗咸通(860-873年)末年官终尚书右丞。为政清廉,多得下属拥戴。常与殷成式、温庭筠、元繇、余知古、王传、王愖等交谊甚笃,时有相互唱和。其所作诗词,今存《全唐诗》录其诗仅10首。诗作《赠商山僧》即在其中。其中《七律·送卢潘尚书之灵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咏颂古灵州为“果园城”的文学作品,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咏颂古灵州为“塞北江南”的诗人。生平事迹见《全唐诗·卷五百六十六》有小传。
  约唐·懿宗咸通十四年(873年)病卒,享年不详。

  韦瓘(唐朝宪宗己丑科状元)
  韦瓘(0789-~0850),字茂弘,一作茂宏,唐·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人,京兆韦氏龙门公房后裔。伯父韦夏卿,元和(806-820年)间官至太子少保;父亲韦正卿,大历二年(767年)与夏卿同登茂才异等科。宪宗元和四年(809年)己丑科状元及第,授左拾遗。历官史馆修撰,仓部员外郎,司勋郎中,中书舍人,贬为康州刺史,明州长史,楚州刺史,迁桂林观察使太仆卿。唐朝著名诗人、文学家。
  唐·宪宗元和二年(807年)19岁始进京参加进士试。元和四年(809年)21岁以榜首中选己丑科状元,同科进士20人,考官为户部侍郎张弘靖,试题为《荐水诗》等,榜下授左拾遗。时名重缙绅,马植为长安令,28次候谒,不蒙一见。元和八年(813年)撰《宣州南陵县大农陂记》。元和十二年(817年)二月撰《修汉太守马君庙记》。元和十五年(820年)以敢于进言迁右补阙,充任史馆修撰。累迁仓部员外郎、司勋郎中、中书舍人。时卷入“牛李党争”,与李德裕友善。李德裕任宰相,极少在家待客,唯与其往来无间。文宗大和七年(833年)贬为康州(治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德庆县)刺史(时李德裕在相位)。大和八年(834年)再贬明州(治今浙江省宁波市)长史。武宗会昌六年(846年)迁楚州刺史。宣宗大中二年(848年)二月迁桂林观察使。三月马植以礼部尚书、盐铁转运使同平章事,追寻旧事,十二月被改任太仆卿,授太子宾客,分司东都。以后事迹未见记载,喜作诗,常有吟咏,好作小说,以文学知名,后世亦视为文学家,可惜作品多佚。生平事迹见《中国人名大词典》、《中国文学家大辞典》、《中国文学家词典》(古二)、《唐人小说选》、周亚非《中国历代状元录》、《新唐书·卷一六二·韦瓘传》、《全唐文·卷六九五·韦瓘小传》、莫休符《桂林风土记》、《唐才子传·六》等有小传。
  大约唐·宣宗大中四年(850年)病卒于太仆卿任上,终年约61岁。著有鬼怪小说《周泰行记》(笔墨铺张其事,增饰文采,情节曲折,反映了广泛的社会生活,塑造了一批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首次把中国古典小说引向现实主义的广阔道路)等,诗作在《全唐诗》仅录存其诗1首、《全唐诗续拾》补收其诗两句、《全唐文》录存其文3篇。

  韦处厚(唐·宪宗、穆宗、敬宗、文宗时期著名诗人、政治家)
  韦处厚(0773-0828),本名韦淳(因避宪宗李纯讳,改名处厚),字德载,唐·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出生于官宦书香门第,爱诗文,好治礼,对继母十分孝道,传为美谈。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年)举进士第,又擢才识兼茂科,授集贤校书郎。举贤良方正异等,宰相裴垍引直史馆,改咸阳尉,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封灵昌郡公。唐·宪宗、穆宗、敬宗、文宗时期著名诗人、政治家。
  自幼爱诗文,好治礼,对继母十分孝道,传为美谈。父母去世后,筑庐守丧,后游历长安,博通经史。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年)举进士第,擢才识兼茂科,授集贤校书郎兼史职,迁成阳县尉。举贤良方正异等,宰相裴垍引直史馆,改咸阳尉迁右拾遗兼修史,修成《德宗实录》50卷,转考功员外、左补阙、礼部考功员外郎。元和十三年(818年)宰相韦贯之被罢官,因受到牵连,贬为开州刺史,在开州3年办学馆,在治城东门外兴建汉丰学宫,还亲自前去讲学,对开县教育发展影响深远。入拜户部郎中、知制诰。穆宗长庆元年(821年)调回京师,召入翰林为侍讲学士,改中书舍人,入宫讲六经。大(太)和元年(827年)文宗即位,累中书侍郎,拜兵部侍郎,不久寻以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监修国史,以理财制用为国家根本在事,封灵昌郡公。历事宪宗、穆宗、敬宗、文宗四帝,以献替为己任,百僚不敢干以私,一时推为贤相。史书上称其“在相位,务在济时,不为身计。中外补授.威得其宜”,“奏请置六雄、十望、十紧、三十四州别驾以处之。而清流不杂,朝政清肃”,实在是果断明敏,颇有“铁腕”之风。为了规范财政,亲自撰写《太和国计》20卷,指导国家财政管理。奉诏修《元和实录》,发凡起例,均亲加裁定。性嗜学,藏书譬正至万卷,很有声名。生平事迹见《旧唐书·列传·一九○》有传。
  唐·文宗太和二年(828年)十二月奏事时发病,旋病卒,终年仅55岁。著有《文集》70卷,今多散佚,《新唐书·艺文志》及六经法言20卷,《新唐书·志》作20篇。此从《旧唐书·本传》行于世。今存诗12首录入《全唐诗》传于世。

  韦应物(中唐玄宗、代宗、德宗时期著名诗人)
  韦应物(0737-0792),唐·京兆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人。玄宗天宝十年(751年)15岁起以三卫郎为玄宗近侍,出入宫闱,扈从游幸。生活不拘小节,豪横放荡。历官洛阳丞、京兆府功曹参军、鄂县令、比部员外郎、滁州和江州刺史、左司郎中、苏州刺史等职。中唐玄宗、代宗、德宗时期著名诗人。
  唐·玄宗天宝十年(751年)15岁起以三卫郎为玄宗近侍,出入宫闱,扈从游幸。生活不拘小节,豪横放荡天宝十四年(755年)“安(禄山)史(思明)之乱”起,玄宗奔蜀,流落失职,始立志读书。代宗广德元年(763年)起为洛阳丞、京兆府功曹参军。目睹百姓疾苦和社会时弊,思想渐趋成熟,成为一个清廉的地方长官。代宗大历十三年(778年)任鄂县县令、比部员外郎。德宗建中年间(780-783年)出任滁州刺史。德宗贞元元年(785年)改江州刺史。贞元四年(788年)入朝为左司郎中。贞元五年(789年)出为苏州刺史。德宗贞元七年(791年)退职,寄居苏州永定寺。世称“韦江州”、“韦左司”或“韦苏州”。是山水田园诗派诗人,后人每以“王孟韦柳”(盛唐王维、孟浩然、中唐韦应物、柳宗元)并称。其山水诗景致优美,感受深细,清新自然而饶有生意。而《西塞山》景象壮阔,则显示韦诗雄豪的一面。其田园诗实质渐为反映民间疾苦的政治诗。代表作有《观田家》。此外还有一些感情慷慨悲愤之作。部分诗篇思想消极,孤寂低沉。诗格各体俱长,七言歌行音调流美,“近岁韦苏州歌行才丽之外,颇近兴讽”(白居易《与元九书》)。如《采玉行》、《夏冰歌》、《杂体五首》等诗,揭露王侯贵族的享乐生活,反映采玉、采冰人和寒女的疾苦,可以说是元、白新乐府的新声。然而诗中最为人称道的是山水田园诗,后世归入山水田园诗派。其代表作如《淮上即事寄广陵亲故》、《赋得暮雨送李胄》、《游开元精舍》等,写景优美自然,于平淡之中道出人所不易表达的感受。其山水诗中亦不乏雄豪的气势,如《西寒山》的“势从千里奔,直入江中断。显示了大家手笔和才华,非一般田园诗人所能比。五律一气流转,情文相生,耐人寻味。五、七绝清韵秀朗,《滁州西涧》的“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句,写景如画,为后世称许。诗以五古成就最高,风格冲淡闲远,语言简洁朴素。在当时及对后世均有较大影响,但亦有秾丽秀逸的一面。其五古以学陶渊明为主,但在山水写景等方面,受谢灵运、谢朓的影响。《四库全书总目》称其诗“源出于陶,而熔化于三谢,故真而不朴,华而不绮”。此外偶亦作小词。生平事迹见《唐诗纪事》、《唐才子传》、孙望《韦应物事迹考述》、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韦应物系年考证》等有传。
  唐·德宗贞元八年(792年)病卒,终年仅55岁。著有《韦江州集》10卷(有《四库丛刊》本)、《韦苏州诗集》2卷、《韦苏州集》10卷等,散文仅存一篇。

  韦承庆(唐初高宗、武周、中宗时期著名诗人)
  韦承庆(?-~0707),字延休,祖籍唐·雍州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祖上迁徙于郑州阳武(今河南省原阳县)。其父韦思谦,为进士,周·武则天(684-704年)时任莱芜县令,累任御史大夫,以太中大夫致仕;中书令韦嗣立异母之兄,兄弟俩皆以学行齐名,擅于一时。自幼性谨畏,事继母笃孝。弱冠举进士第,初为雍王府参军,迁凤阁舍人,转天官侍郎,起三掌天官选事,铨授平允,拜凤阁侍郎,同平章事(宰相),秘书员外少监召,封扶阳县子,迁黄门郎。唐初高宗、武周、中宗时期著名诗人。
  自幼性谨畏,事继母以孝闻。唐·高宗时,弱冠举进士第,初为雍王府参军,所撰文告辞藻之美,擅于一时,迁太子司仪郎,屡有谏纳。太子废,出为乌程令,累迁凤阁舍人,在朝屡进谠言,转天官侍郎。武周·天授元年(690年)初为司仆少卿,后三掌吏部天官选事,每有诏令,未尝着稿,以用人公平受到称赞。长寿(692-693年)中铨授平允,寻知政事,迁同二品。长安三年(703年)拜凤阁侍郎。长安四年(704年)十一月初五,被女皇武则天封为同平章事(宰相),时附于张易之、张昌宗兄弟党。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年)冬女皇武则天死,张柬之等起羽林兵迎中宗李显复位,张易之兄弟被诛,以素附张易之失实所牵被罢官,流放到岭南,贬为高要(今广东省肇庆市高要县)尉。神龙二年(706年)以秘书员外少监复职,被召回京师,兼修国史和《则天实录》,封扶阳县子,迁黄门郎。生平事迹、诗文见《唐诗纪事·卷九·韦承庆》、《全唐文·卷一百八十八》、《全唐诗·卷四十六》等有小传。
  约唐·中宗景龙元年(707年)卒于黄门郎任上,谥曰温。著有《韦承庆文集》60卷,收入《两唐书志》传于世。

  韦思谦(唐初高宗、武后时期丞相)
  韦思谦(?-0689),本名韦仁约,字思谦,因名字以音类似武则天之父名(武士彟)讳,故以字行,祖籍唐·雍州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祖上迁徙于郑州阳武(今河南省原阳县)陡门乡韦城村。8岁丧母,以孝名世。由应城县令升任监察御史、御史大夫、尚书左丞(宰相之一)。性情仁厚,神色庄重。国家的“疑狱剧事,多与参裁”,甚为唐高宗和武则天器重。唐初高宗、武后(则天)时期丞相。
  8岁丧母,以孝名世。唐·高宗执政(650-683年)时中进士第,被任命为应城县(今湖北省应山县)县令,升为监察御史,为人正直,不媚不阿,并敢于直言“犯上”。认为身为监察官,如果害怕得罪权贵,不敢揭发黑暗,那就是没有尽到责任。有一次发现“中书令”(相当于宰相)褚遂良有贱价强买人家田地的不法行为,便立即上书弹劾。因证据确凿,朝廷不便公开庇护,只好将褚遂良逐出京城,降为同州刺史。事隔不久,褚遂良又被召回京城恢复原职。不久,褚遂良进行报复,借故把其谪到外省,贬为靖水县(今甘肃省天水县)县令。一些正义的人为其打抱不平,暗中去慰问。然而仍不改初衷,激昂慷慨地说:“我是一个正直的人,遇见不合理的事情,当然不能放过,哪里有时间和精力去考虑个人的得失?大丈夫必须‘明目张胆’,报效国家,岂能庸庸碌碌,只图保住自己和家人的安全呢!”后改侍御史,高宗待之甚厚,每有疑狱,即召其裁决。时将军田仁会因与侍御史张仁炜不合,田仁会诬告张仁炜。高宗亲自过问此案,张仁炜因为恐惧,回答得语无伦次。便挺身而出,向高宗表示,作为同事,十分了解张仁炜的为人,并证明张仁炜无罪,最后高宗采纳其意见。迁右司郎中、尚书左丞,转司属卿。武则天光宅元年(684年)任右肃政大夫(御史大夫)。武后·垂拱元年(685年)封博冒县男,同风阁鸾台三品(丞相),朝纲振举,朝廷肃然。因疾上表辞官,以太中大夫致仕。后来,其两个儿子韦承庆、韦嗣立皆官至唐朝丞相。据《旧唐书》载:“前后四职替代,又父子三人,皆至宰相,有唐以来,莫与为比。”
  唐·武后永昌元年(689年)病卒,卒岁不详。今原阳县陡门乡韦城村存韦思谦祠,属原阳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原阳县城北1公里有韦思谦墓。

  韦夏卿(唐朝代宗、德宗、宪宗时期著名诗人)
  韦夏卿(0743-0806),字云客,唐·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人。代宗大历二年(767年)中茂才异行科,授高陵主簿,累迁刑部员外郎。德宗贞元十七年(801年)十月任为京兆尹,同年柳宗元由集贤院正字转为蓝田尉,并留在京兆府。顺宗时赠太子少保。唐朝代宗、德宗、宪宗时期著名诗人。
  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与弟韦正卿应制俱中茂才异行科,策入高等,授高陵主簿,累迁刑部员外郎。时逢久旱蝗灾,诏于郎官中,选京畿令,改奉天县(今陕西省乾县)县令。以课考第一,转长安令。改吏部员外郎,转本司郎中,拜给事中,出为常州刺史。深于儒术,所至招礼通经之士。时处士窦群寓于郡界,则以其所著史论,荐于朝,遂为门人。改苏州刺史,有风韵,善谈宴,与人同处,终年喜愠不形于色。德宗贞元十七年(801年)十月任京兆尹,同年柳宗元由集贤院正字转为蓝田尉,留在京兆府。贞元二十年(804年)授徐州行军司马,寻授徐泗濠节度使,为政务通适,不喜改作。顺宗永贞元年(805年)太子宾客,检校工部尚书、东都留守,赠太子少保。柳宗元《与杨诲之第二书》:“及为蓝田尉,留府庭,旦暮走谒于大官堂下,与卒伍无别。” 与柳宗元的父执齐映、穆赞、穆员等友善,又是“八司马”之一韦执谊的堂兄,柳宗元集有《为韦京兆祭杜河中文》、《为韦京兆祭太常崔少卿文》、《为韦侍郎贺布衣窦群除右拾遗表》等文字。生平事迹见《旧唐书·卷一六五》、《新唐书·卷一六二》等有传。
  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年)三月病卒,终年63岁。赠左仆射,也是宰相之位。

  韦嗣立(唐初武周、中宗、玄宗时期著名诗人)
  韦嗣立(0654-0719),字延构,祖籍唐·雍州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祖上迁徙于郑州阳武(今河南省原阳县)。父韦思谦,为进士,周·武则天(684-704年)时任莱芜县令,累任御史大夫,以太中大夫致仕;黄门郎韦承庆异母之弟,兄弟俩皆以学行齐名,辞藻之美,擅于一时。初双流县令,三迁莱芜令,历凤阁舍人,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宰相),外任检校汴州刺史,封逍遥公,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谪许州别驾,迁陈州、辰州刺史。为官政绩卓著。唐武周、中宗、玄宗时期著名诗人。
  少年时就知道敬爱兄长,遇到母亲打异母兄长韦承庆时,就解开衣服请求替兄挨打,母亲因此而感悟。及年长举进士第,初为双流县(今成都市西南)令,政绩卓著。时年轻的吴道子凭着自己的画艺,在其幕下当小吏,跟随进入川蜀地区。为官清廉自持,三迁莱芜令,有政绩。武周·证圣元年(695年)其兄韦承庆为凤阁舍人,因病去任。朝廷召时任莱芜县令,遂代兄任为凤阁舍人,深得武则天信任。武周·长安(701-704年)时为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宰相)。当时酷吏横行,人人自危,却敢于挺身而出,犯颜直谏。提出“兴学校、洗枉滥”,即疏请使王公以下子弟皆入国学,杜绝其他途径入仕;又请昭雪垂拱以来酷吏罗织冤案,但未被武则天采纳。后受到州县非议,请求离开京城到外地补任,以凤阁侍郎身份为检校汴州刺史。由于其兄韦承庆依附张易之、张昌宗兄弟,二张被诛后,因与二张友善罪被贬饶州。唐·中宗神龙(705-706年)中召为修文馆大学士,与兄韦承庆代相。于骊山鹦鹉谷构筑山庄别业。中宗临幸,令从官赋诗,自为制序,封为逍遥公。中宗景龙(707-709年)任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又疏请勿大造寺观,滥封食邑,未被中宗采纳。唐·睿宗唐隆(景云)元年(710年)拜中书令。与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旧城一带)人韦后同姓,奉诏附韦后属籍。韦后临朝乱政,为玄宗李隆基起兵所杀,为此以韦后远亲受到株连,险些同被诛杀。后被谪为许州别驾(长史),继迁为陈州、辰州刺史。
  唐·玄宗开元七年(719年)病卒于辰州刺史任上,终年65岁,死后追谥为孝。著有《论职官多滥疏》等传世。
今朝有酒今朝醉
傍晚无钱傍晚忙
13#
发表于 2008-9-15 23:46:21 |只看该作者

【中国隋朝韦姓名人简介】(0589-0618)

韦鼎(南朝·梁、陈,隋朝三朝宦官,著名文士、相术家)
  韦鼎(0514-0592),字超盛,南朝·宋·京兆府杜陵(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人。高祖父韦玄隐于商山,因入宋;祖父睿,南朝·梁名将;父亲韦正,南朝·梁黄门侍郎。少通脱,初仕南朝·梁,始任湘东王法曹参军,后官至中书侍郎。入南朝·陈,任黄门侍郎,累迁司农卿、廷尉卿。宣帝时,出使北周,归朝后历任秘书监,转太卿。南朝·陈亡后,隋·文帝遣使召为仪同三司,光州刺史。博涉经史,通晓阴阳占卜,尤擅长相面之术。以仁义教导,务弘清静。南朝·梁、陈,隋朝三朝宦官,著名文士、相术家。
  南朝·梁时期,自少通脱,博涉经史,明阴阳占卜,尤善相面之术,又能文工诗。初任湘东王萧绎(后为元帝)法曹参军。后丁父忧归里,服阕期满后为邵陵王(萧纶)主簿。侯景平王僧辩以为户曹属,历任太尉掾、大司马从事等职,官至中书侍郎。梁·元帝承圣三年(554年)江陵既陷,时陈霸先(后为陈·武帝)在南徐州,望其气知当为王,遂即寄孥附之,移家就徙陈国。
  南朝·陈时期,南朝·梁敬帝萧方智太平二年(557年,南朝·陈武帝陈霸先永定元年)任为黄门侍郎,累迁司农卿、廷尉卿诸职。宣帝陈顼太建元年(569年,北朝·北周武帝宇文邕天和四年)官散骑常侍,出使北周,在长安听百舌鸟鸣,遂赋《长安听百舌鸟》诗寄意。归朝后任秘书监,转太卿。后主陈叔宝至德元年(583年)忽尽货田宅,客居僧寺,自谓将终于长安。因预知南朝·陈当亡,隋·文帝当有天下,断狱能得实情,人以为有神助(见《南史》)。遂见隋·文帝杨坚,深自结托。
  隋朝时期,隋·文帝杨坚开皇九年(589年)南朝·陈果亡,隋·文帝遣使召之,进位仪同三司。开皇十二年(592年)待其甚厚,任为光州刺史,“以仁义教导,务弘清静”,使该州大治,道不拾遗(见《隋书·艺术》),后召还。博涉经史,通晓阴阳占卜,尤擅长相面之术。当面奉承南朝·陈陈霸先、隋·文帝杨坚有帝王之相,因此闻名于世。生平事迹见《隋书·艺术传》有传。
  隋·文帝开皇十二年(592年)病卒于长安,终年78岁。今仅存《长安听百舌鸟》诗1首,载于《艺文类聚·卷九十二》、《文苑英华·卷三二九》,清·沈德潜《古诗源》选录之,现代·逯钦立辑入《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传于世。
今朝有酒今朝醉
傍晚无钱傍晚忙
14#
发表于 2008-9-15 23:46:50 |只看该作者

【中国南北朝韦姓名人简介】(0420-0589)

韦睿(南朝·梁武帝时期名将)
  韦睿(0442-0520),字怀文,原籍北朝·京兆府杜陵(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人,曾祖时迁至南朝·襄阳(今湖北省襄阳县)。南朝·宋时为王府常侍参军;南朝·南齐时为齐兴、上庸太守;南朝·梁时历任豫州刺史,雍州刺史,护军将军,官至右卫将军。指挥果断,谋略过人。南朝·梁武帝时期名将。
  南朝·宋时期,南朝·宋前废帝永光元年(465年)雍州刺史袁顗引为主簿,后为王府常侍参军。
  南朝·南齐时期,南朝·南齐高帝萧道成建元元年(480年)随柳世隆守郢城。历任广德令、齐兴太守。齐末和帝萧宝融中兴年间(501-502年)求为上庸太守,阴结雍州刺史萧衍,助其建立梁朝。授任为冠军将军、江夏太守,行郢府事。
  南朝·梁时期,梁·武帝天监元年(502年)迁廷尉,不久擢为豫州刺史,领历阳太守,长于军事韬略,爱护部众。梁·武帝天监四年(505年,北魏·宣武帝正始二年)督军北伐,攻拔北魏·小岘城(今安徽省合肥县东),随即进军合肥。魏将杨灵胤率众5万来,梁军惧不敌,请求增兵。其则认为,兵贵齐心不在众,应速与战。遂列阵,待敌临近,指挥猛冲,大破魏兵。又堰肥水灌合肥城,用高大战舰围攻,强弩齐发,魏军大溃,梁军入城,斩俘1万余人。梁·武帝天监五年(506年,北魏·宣武帝正始三年),北魏·中山王元英率军数十万围钟离,遂与右卫将军曹景宗奉命往救,率军进屯邵阳州。随即在敌营前,通宵达旦筑成营垒,又激战一整天,数次挫败魏军进攻。时值淮水暴涨,便乘机遣将以小船载草,灌上膏油,焚烧敌桥,另遣敢死之士上前搏斗。在梁军总攻下,魏军大败,溺死、被杀者各10多万,被擒5万。因指挥果断,谋略过人,多次率军大败北魏军,被魏人称为“韦虎”。因功进爵为侯,升任为右卫将军、辅国将军。梁·武帝天监七年(508年,北魏·宣武帝永平元年)迁左卫将军,出为安西长史、南郡太守。梁·武帝天监十四年(515年,北魏·宣武帝延昌四年)为雍州刺史,护军将。梁·武帝天监十五年(516年,北魏·孝明帝熙平元年)拜表告老退休,回襄阳居家,以经史教授子弟。
  南朝·梁武帝普通元年(520年,北魏·孝明帝正光元年)病卒,终年78岁。毛泽东在读唐·李延寿著《南史·卷五十八·韦睿传》的批语中说:“(韦睿)敢以数万敌百万,有刘秀、周瑜之风”,赞扬其会打仗,善于调查研究;赞扬其豁达大度,能团结干部;赞扬其作风好,谦虚朴素,廉洁克己,等等,认为“我(中共)党干部应学韦睿作风”。

  韦叔裕(南北朝·北魏、西魏、北周杰出军事家、战略家)
  韦叔裕(0509-0580.12.17),字孝宽(以字行),北朝·京兆府杜陵(今陕西省西安市南)人。历任北魏统军,国子博士,宣威将军,赐山北县男,弘农郡守兼左丞;西魏南兖州、晋州、荆州、雍州刺史,大都督,骠骑大将军,封建忠郡公爵、穰县公,尚书右仆射;北周勋州刺史,封郧国公,大司空,延州总管,上柱国,徐州总管,行军元帅。南北朝·北魏、西魏、北周著名将领,杰出军事家、战略家。
  北魏时期,性格沉敏和正,好读经史。北朝·北魏孝庄帝元子攸永安元年(528年)萧宝寅作乱,请为先锋前去征讨,命为统军西征,屡有战功,拜国子博士,行华阴山郡事。随大都督杨侃出镇潼关,为司马。孝庄帝永安二年(529年)拜宣威将军、给事中,赐爵山北县男。节闵帝元恭普泰元年(531年)为都督,随荆州刺史源子恭镇守襄城,任析阳郡守。孝武帝元修永熙元年(532年)以都督镇析阳城。永熙三年(534年)四月随宇文泰赴雍州,克潼关后任弘农郡守兼左丞,节度宜阳兵马事,入守洛阳。
  西魏时期,北朝·西魏大统元年(535年)大将军宇文泰杀孝武帝,立元宝炬为帝,政权实际掌握在宇文泰手中。受重用派驻镇守东西外交界的军事要地玉璧(今山西省稷山县附近)。文帝元宝炬大统三年(537年)十一月攻克东魏豫州城。大统四年(538年)二月东魏军进攻,西魏军作战不利,即与颍川守将梁回均弃城西归。时边境骚乱,宇文泰令其以大将军行宜阳郡事,迁南兖州刺史。大统五年(539年)进爵为侯。大统八年(542年)转晋州刺史。大统十二年(546年)八月转任并州(治玉壁)刺史,率军镇守玉壁(今山西省稷山西南)兼摄南汾州事,进授大都督。东魏丞相高欢率大军自邺城向西魏大举进攻,倾全部兵力包围玉璧。虽军力处为劣势,但运用地形和战术守城,高欢围城50余天,运用各种战术攻城不克,士卒死亡7万余人,高欢急得旧病复发,只得退兵,回师晋阳后病死。玉璧之战是中国古代城邑保卫战中以少胜多,以弱制强的著名战例。因功晋升为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进封建忠郡公爵。废帝元钦二年(553年)任雍州刺史。恭帝拓跋廊元年(554年)九月为大将军,与柱国大将军燕国公于谨、中山公宇文护、大将军杨忠等领兵5万进攻南朝·梁。十一月攻克江陵(今湖北省江陵县),封为穰县公。回军后拜尚书右仆射,赐姓宇文氏。恭帝二年(555年)四月宇文泰北巡,命其还镇玉壁。
  北周时期,北朝·北周孝闵帝元年(577年)宇文觉代西魏称帝,是为孝闵帝,国号周,史称北周,官拜小司徒。同年明帝宇文毓即位,参为麟趾殿学士,考校图籍。保定元年(561年)武帝宇文邕即帝位,于玉壁置勋州,任为勋州刺史。武帝保定四年(560年)闰九月进位柱国。保定五年(561年)三月进封郧国公。武帝天和五年(570年)十二月两军争宜阳,久而不决。天和六年(571年)正月北齐斛律光在汾北筑13城,拓地500余里。便率军自玉壁发动攻击,但为斛律光所败。武帝建德元年(572年)采取反奸计,令曲严编造歌谣,散布斛律光蓄意谋反,并叫儿童歌之于路,七月北齐名将斛律光果然被诛。建德四年(575年)武帝欲灭齐,统一北方。二月上书陈三策,武帝宇文邕接受其建议。建德五年(576年)五月拜大司空,出为延州总管。建德六年(577年)正月终于成功灭亡北齐,统一了中国北方。宣政元年(578年)六月武帝去世,宣帝宇文赟继位。九月进位上柱国。静帝大象元年(579年)二月为徐兖等11州15镇诸军事、徐州总管。九月宣帝任命为行军元帅,十一月率军攻寿阳(今安徽省寿县),不久即告攻克。大象二年(580年)八月破尉迟迥于邺城(今河北省临漳县西南),十月凯旋回京。
  北周静帝大象二年(580年12月17日)十一月二十五因病去世,终年71岁。追赠太傅、12州诸军事、雍州牧,谥曰襄。共育有6子,其中韦总、韦寿、韦霁、韦津最为知名。
今朝有酒今朝醉
傍晚无钱傍晚忙
15#
发表于 2008-9-15 23:47:16 |只看该作者

【中国三国韦姓名人简介】(0220-0280,魏-0279,蜀-0263,吴-0280)

韦昭(三国·吴大帝、会稽王、景帝、末帝四朝著名史学家)
  韦昭(0204-0273),因避晋帝长子司马昭名讳《三国志》改作韦曜,字弘嗣,三国·吴·云阳(今陕西省泾阳县云阳镇)人。少时好学,能属文。历官西安令,太子中庶子,丞相掾,黄门侍郎,太史令,中书仆射,博士祭酒,掌管国子学,封高陵亭侯。三国·吴大帝、会稽王、景帝、末帝四朝著名史学家。
  自少好学,能属文,博览群书,精通史籍。三国·吴大帝孙权黄武元年(222年)被征召入幕,派任西安令,不久调入京师,任尚书郎,迁太子中庶子。承令作《博弈论》(见《三国吴志》本传及《文选》),为时所称。吴·会稽王孙亮建兴元年(252年)历任丞相掾,黄门侍郎,太史令,主持编撰《吴书》。吴·永安元年(258年)孙琳废孙亮,立孙休为吴国皇帝,改年号永安。立五经博士而创设国学,开南京设国家中央学府之始,为古代南京大学之起源。官拜中书郎,出任博士祭酒,掌管国子学,校定群书。吴·元兴元年(264年)景帝孙休亡,末帝孙皓即位,被封为高陵亭侯,任中书仆射、侍中,领修左国史。会注《孝经》、《论语》及《国语》等。一生作史,以司马迁为楷模,坚持史家立场,从不趋炎附势。历经三国·吴大帝、会稽王、景帝、末帝四朝,是中国古代史上从事史书编纂时间最长的史学家。为人耿直,心地坦荡,光明磊落,故而赢得朝臣的尊重,然而又为“小人”所不容,直至带来灭顶的灾难。
  三国·吴末帝凤凰二年(274年)因屡忤末帝之意,为孙皓下旨收缚入狱,七月在狱中被杀害,时年69岁。其子韦隆扶柩回籍,葬于吴郡云阳县延陵里东溪村左侧松柏竹林丛中,丞相陵凯为之撰《吴中书仆射高陵亭侯韦公曜之墓》碑。遗著有《洞记》、《官职训》、《辩释名》等传世。
今朝有酒今朝醉
傍晚无钱傍晚忙
16#
发表于 2008-9-15 23:47:45 |只看该作者

【中国汉朝韦姓名人简介】(西汉公元前0206-东汉公元0025-0220)

韦贤(西汉·武帝、昭帝、宣帝时期著名大儒)
  韦贤(—148-—060),字长儒,祖籍楚·彭城(今江苏省徐州市)人,其祖韦孟在西汉·景帝时徙居于邹(今山东省邹县)城东。精通《礼记》、《尚书》等经典,长于诗赋,世称“邹鲁大儒”。历官大司马车骑将军,光禄大夫、詹事,大鸿胪,至西汉·宣帝丞相。西汉·武帝、昭帝、宣帝时期著名大儒。
  生性淳朴,对于名利看得很淡,一心一意专注于读书,因此学识非常渊博,兼通《礼记》、《尚书》等经典,并以教授《诗经》著名。时称“邹鲁大儒”。西汉·武帝刘彻时期,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意见,设立五经博士,极力推尊儒学,声誉卓著,远近知名,遂以经书致仕。征召为博士,不久升迁为大司马车骑将军。西汉·后元二年(公元前87年)武帝薨,昭帝刘弗陵继位,并拜其为师,为昭帝讲授《诗经》。赐封为光禄大夫、詹事。昭帝元凤五年(公元前76年)再迁为大鸿胪,元平元年(公元前74年)昭帝薨,宣帝刘询即位,因为先帝授诗,特别受到宣帝尊重,并参与谋议安宗庙,赐爵关内侯,改任长信宫少府(太后官属)。宣帝本始三年(公元前71年)丞相蔡义去职,继任为丞相,封为扶阳侯,食邑700户。宣帝地节三年(公元前67年)以年老多病为由,辞去丞相职位。宣帝觉得其年事已高,不可以太劳累,就准其辞职,并赏赐100斤黄金,致仕告老还乡。生有四个儿子:长子韦方山为高寝令,早丧;次子韦弘官至东海太守;三子韦舜留守邹县为父亲守坟;小儿子韦玄成又以才学超群受到皇帝重用,位至西汉·元帝丞相。因此邹县有谚语说:“遗子黄金满赢,不如教子一经。”
  西汉·宣帝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病卒于邹(今山东省邹县)城东,享年88岁。宣帝下诏颁赐“节侯”谥号,安葬在邹县西韦水库东岸。今坟已夷为平地,墓址尚可辨认。

  韦孟(秦、西汉初大儒,著名诗人)
  韦孟(~—228-—156):战国·楚·彭城(今江苏省徐州市)人。历官汉·楚王刘交、刘郢客、刘戊祖孙三代太傅。精于鲁诗,传为家学。其子孙传到韦贤,以儒学称著而居西汉·宣帝丞相之位。五世都是邹鲁的大儒,当时为诗并有韦氏之学,足见韦氏一门诗学的造诣之高。秦、西汉初大儒,著名诗人。
  战国、秦朝时期,战国·楚幽王十年(公元前228年)出生于彭城(今江苏省徐州市)。秦·始皇帝(嬴政元年公元前221年至秦·嬴子婴元年公元前206年)时期为青少年,时秦朝政治苛暴,躬耕不仕。
  西汉初期,秦嬴子婴元年(公元前206年,西汉·高祖刘邦元年)八月嬴子婴即位,十月即降刘邦,秦朝灭亡。西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刘邦废楚王韩信为淮阴侯,封同父弟刘交于楚为楚元王,以为其太傅。自后历辅其子楚夷王(第二代楚王,在位四年薨)刘郢客,及其孙(第三代楚王)刘戊,共傅楚王三代。后刘戊荒淫无道,其作四言长诗《讽谏》,诗108句,先叙韦氏家族历史,次述楚元王三代变化,始责刘戊荒淫,末抒忧愤,期望刘戊觉悟。刘戊不从,遂辞官去位,举家迁徙于邹(今山东省邹县)城东,自后,其子孙遂世为邹人。此时还怀念先王旧恩,不胜依恋,作诗《在邹》述怀,诗52句,写年老辞官迁邹,抒发思恋楚王刘交之情,赞美邹鲁尊孔崇礼的风气。作品今仅存诗二首,一作于楚,一作于邹,前者用以谏王,后者用以述志,如并合起来,也可以当作其自叙诗。诗体为四言,典雅古奥,中正和平,从思想到语言都学习《诗·大雅》,不失诗人温柔敦之旨。所以刘勰说:“汉初四言,韦孟首唱,匡谏之义,继轨周人”(见《文心雕龙·明诗》)。实际上,汉初已不流行这类典雅古奥的四言诗,其诗对汉初诗歌创作的影响甚微,似乎当时并不流传。因而班固撰《汉书》时还听说,这两首诗,可能是“其子孙好事,述先人之志,而作是诗也” (见《汉书·韦贤传》)。西汉·景帝二年(公元前155)刘戊仍执迷不悟,后来终于被削王。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刘戊与吴王刘濞通谋作反,事败自杀。
  西汉·景帝元年(公元前156年)病卒于邹,终年约72岁。诗作今仅存《讽谏》、《在邹》两首。

  韦玄成(西汉·宣帝、元帝时期著名文学家)
  韦玄成(—?-—036),字少翁,祖籍楚·彭城(今江苏省徐州市)人,其祖韦孟在西汉·景帝时徙居于邹(今山东省邹县)城东。西汉大儒韦孟第六代孙,宣帝丞相韦贤第四子。自少好学,谦逊侠士,尤敬贫贱,以父在任时被赐为郎,历常侍骑,又以明经擢为谏大夫,历迁大河都尉,淮阳中尉,太长少府,太子太傅,御史大夫,元帝丞相。嗜好诗赋,尤擅长于吟咏四言诗。西汉·宣帝、元帝时期著名文学家。
  年少时聪敏活泼,勤奋好学,笃爱学业,精修儒学。谦逊待人,礼贤下士,如果外出,途中遇见知识渊博者,总是邀之同行,用车载送,并趁机求取学问,探讨国事。在社会交往中,尤其注意平等待人,不拘门第,对出身贫贱者也好不轻慢,对学识渊博者更是以礼相待。于是声誉越传越广,深得人们的赞誉。又因智力过人,才学出众,以明经擢为谏议大夫,又提升为大河都尉,迁淮阳中尉。西汉·宣帝刘询本始元年(公元前73年)受昭与当朝重臣萧望之及五经诸儒至石渠阁,杂论异同,阐发诗意,以才学超群得到宣帝的赏识。宣帝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其父韦贤病死,痛苦欲绝。因长子韦方山早逝;二兄韦弘因失礼入狱,不能袭爵承业;遂决意佯狂,将扶阳侯爵位让于在邹守祖业的三兄韦舜。朝廷奏议其高节,拜河南太守,袭爵扶阳侯。黄龙元年(公元前49年)宣帝薨,元帝刘奭继位,任为太长少府,迁太子太傅,成为辅佐太子的老师,擢御史大夫。元帝永光二年(公元前42年)子承父业,一路高升,替代于定国出任为丞相。为相7年,虽守正持重不如其父,但文采则过之。嗜好诗赋,尤擅长于吟咏四言诗。据《前汉书·本专》、《旧庚书·经籍志》载著有《自劾》一书及《戒是示子孙》2首传于世。据《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将其置于中国文学家之列,是山东省邹县历史上比较有建树的文学家之一。
  西汉·元帝建昭三年(公元前36年)病卒,世寿不详,谥曰“工侯”。著有《自劾》一书,《韦玄成文集》2卷,《戒示子孙》诗2首流传于后世。
今朝有酒今朝醉
傍晚无钱傍晚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玻璃字库 平仄查询 繁简转换 成语词典 入声字表 联律图谱 词牌大全 同旁词集 离合字表 中国对联网
回顶部